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讀《敬告青年》有感多篇

讀後感2.78W

讀《敬告青年》有感多篇

讀《敬告青年》有感1

自戰爭失敗,國門頓開後,中國開始艱難地走向民主富強的現代化道路,從經濟政治到文化生活皆收到西方文明的影響。洋務運動學習西方的器物,最終效果不盡人意;辛亥革命後更近一步,學習西方的制度,國人彷彿看見了曙光,然而革命失敗和北洋軍閥統治的建立再次使國人陷入了迷惘的深淵,中國何去何從?以陳獨秀爲首的激進民主主義者開出了藥方——開展新文化運動,從思想層面解放中國。而新文化運動的載體之一便是《新青年》(原名《青年》)雜誌,《敬告青年》作爲創刊號的第一篇文章,更是振聾發聵,影響深遠。

陳獨秀於《敬告青年》中提出“青年之於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人身”的觀點,重視青年對國家富強之意義,希望青年做到“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六點要求,成爲“新鮮活潑、自覺而奮鬥之青年”,以對抗陳浮腐朽的落後思想文化及習俗,使國家“脫胎換骨”。

其中,“世界的而非鎖國的”準則符合世界發展潮流,直擊中國不停錯失發展進步良機的問題。在歷史上重農抑商的中國曾有發展商業、積累原始資本的機會,就是瑪戈爾尼訪華時提出的通商要求,依照當時中國的經濟水平、世界地位及各國對中國的茶葉、絲綢、瓷器的需求,在全球化世界貿易初期佔據優勢自然而然,但是我們的堅持“天朝上國、地大物博”,閉關鎖國,拒絕通商。這一個簡單的拒絕,不僅是拒絕了商貿利益,更是拒絕先進的經濟模式、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以及發展壯大,成爲世界強國的機會。直到戰爭、甲午戰爭失敗,國門稍微打開後,中國才被動地有了微弱的發展新氣象。而日本打開國門,直面世界,最終強盛的例子也證明了“投一國於世界潮流之中,篤舊者故速其危亡,善變者凡因以競進”。因此擁有世界眼光,打開國門纔是發展的前提,只有這樣,中國青年才能接觸歐美先進的器物、制度、思想,才能“新鮮活潑”,中國纔能有發展的動力。

“科學的而非想象的”高舉“科學”大旗,主張用科學理性的思維看待世界萬物,進行生產生活活動。這一準則從根本上動搖了封建王朝的統治根基——天人合一。國人愚昧迷信,認爲皇帝是真龍天子,代表了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天的意志,擁有無上的權威,如果妄加懷疑、冒犯、違背其言論就是違背天意,會遭到神的譴責和懲罰,因此一直匍匐在皇帝腳下,不敢稍有逾矩,自然也沒有民權與皇權的對立。但如果國人開始懂得自然科學,則會明瞭世間萬物運行的規律,不再迷信有神明,有天意,更不會迷信皇權,對封建制度懷着畏懼心理。另一方面,這一準則也鼓勵青年樹立科學態度、發揚科學精神,客觀看待歷史、社會變遷,瞭解人民權利與義務,擁有獨立的人格,運用科學知識造福民衆使生產會更高效,生活會更健康。無疑,這一準則是改變國民性格、思維的極好方法。

但是《敬告青年》中,陳獨秀先生在“實利的而非虛文的”準則中提出的“一切虛文空想之無裨於現實生活者,吐棄殆盡。”的觀點較爲偏激,有侷限之處。先生判斷虛文的標準是“物質不切於實用者,雖金玉圭璋,若事之無利於個人或社會現實生活者,皆虛文也,誑人之事也。”這樣的標準較爲主觀,完全爲作者激勵青年擺脫舊文化的目的服務,而沒有考慮實際情況,單純信奉“實用主義”。舉例來說,文學、音樂、繪畫等知識與經濟、貿易、化工等知識相比實用性較低,對個人收入和社會變革的影響小、見效速度慢,甚至很多情況下掌握文藝性知識的人社會地位不如企業家、政治家。但是,看似、無法爲個人或社會創造直接利益、物質財富的,沒有多大實用意義的文化真的“不如布粟糞土”嗎?如果只重視實利、重視看到見、摸得着之物,長此以往,社會將極容易道德缺失,人人爭名逐利,陷入人心浮躁、焦慮不安的窘境。從某種意義上講,“虛文”之物,比如孔子的某些思想,有利於國民道德的建設和人們精神境界的提高。現如今我們的社會人人浮躁,心靈空虛,幸福感微弱,不正是因爲腦海裏只剩“實利”,而沒有存放些許能夠撫慰人心,淨化靈魂,提高修養的“虛文”之物?

讀罷《敬告青年》,陳獨秀先生對青年進步的殷切期盼令人動容。雖然他提出的六點要求中存在一定侷限性,但這些都可以理解,在西方文明入侵,國家民族危急的時代,提出如此一針見血的建議難能可貴,其中的一些建議在當今社會仍然具有現實意義。作爲青年羣體的一員,我深深爲先生的“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所感動。我們作爲社會的新人,本該“新鮮活潑”,積極向上,“自覺其新鮮活潑之價值與責任”,勇於擔當社會責任,肩負民族復興的光榮使命,並“奮其智能”爲理想而奮鬥不止。然而大學裏終日碌碌無爲,渾渾噩噩,只求三餐溫飽,一覺睡到自然醒,甘於安逸平庸者爲衆,這樣的生活如何能擁有青年的激情和勇氣,如何能實現個人的理想與追求,社會的進步,國家的興旺有從何談起?既然我們生活在這個年代,就應當珍惜光陰,練就強健的體魄,“遵新陳代謝之道”,樂觀積極,奮發向上。青年是社會的希望,青年的狀態就是社會的未來,青年當自立自強,正如先生所言“青年勉乎哉”!

讀《敬告青年》有感2

陳獨秀先生的《敬告青年》可能帶給了我們一種不可想象的衝擊力,讓我們能夠有一定的思想去對他獲得一定的感知,但是,在另一個程度上,《敬告青年》卻又不是那麼的簡單,和生命的追求以及對於當今青年的一種標準。更是一個美麗的夢,這個夢一直引領着我們前進,充滿夢想的追求和對個人價值的實現,就像學習歷史一樣,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中就稱道凡一國之國民,自知在知識水平線上之人民,必要學習好本國曆史!而這本《敬告青年》給我們的夢想感知正是和錢先生這句話所相似的。

就像其中一句話所說的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石刑,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青年之於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災人身。青年時代是人生最寶貴的,當倍加珍惜;青年於社會十分珍貴,青年當奮發向上,創新進取,爲革新社會作貢獻。這句話多麼值得我們去深思,去品味,去理解自己的意識。

早在1915年的中國,清朝已經滅亡了,中華民國也已建立了,但革命卻未成功,大多數中國人仍處於愚昧之中,大多數青年仍是舊青年,民主、人權、科學不興,僅有民國之號,而無民國之實。然而天無絕人之路,衰微的中國社會仍有一絲曙光,西方民主科學之思想傳入,衝擊了傳統的封建思想,留洋也蔚然成風,不少有志青年爲中華之崛起而發奮求學。個人社會之進步,離不開創新,不能拋棄過時的,就會限制個人社會之發展。凡是真正的哲學家,無一不強調創新,無一爲時代之先導和社會藍圖之規劃者。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石刑,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青年應當如此,年紀輕輕,就應充滿活力,有進取之心,萬不可少年老成、溫婉持重,使寶貴青春慢慢流逝。退隱時一種消極、悲觀的行爲,是避世之舉,只是隱士自己安逸了,卻不管社會之興衰、人民之疾苦、國家之危難,世人卻以潔身自好之美名贈之隱士,真不知該作何解?青年是人,不僅爲自然人,亦爲社會人,作爲社會人,就應盡社會人的責任。而青年有不同於普通人,他們是社會國家之未來,責任更重大,如果青年們無上進之心,因循守舊、無責任之心,於國於社會危害極大。

現在的中國社會,積弊甚多,如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如因循守舊,如穩重持成,等等。指責些社會弊病曾讓中國社會烏煙瘴氣,作爲一個新青年當抵制這些壞毛病,以自身正確之言行,給予社會一些新風氣,以切實行動改變社會,此乃青年之責任。

很多的中國人都不願承擔責任,他們怕自身利益受損,作爲青年,當用於承擔錯誤,做到范仲淹說的先天下之憂爲憂,後天下之樂爲樂。責任感之重要,顯而易見,無責任感,做事不可能做好,只會馬虎應對。而如今又有多少青年無責任感,對自己不負責,對他人不負責,對社會不負責。因爲沒有責任感,對於自己又不負責人,對他們不負責,對社會不負責。因爲沒有責任感,多少青年正值大好年華,不認真學習,只管享受、玩樂,不思進取,青春之年齡,老年之心態。反觀歐美。青年大都朝氣蓬勃,努力學習,不僅爲了自己,也是爲了國家於社會。青年時光是寶貴的,時光如白駒過隙,一定要珍惜,青年只有一次,不應留下遺憾。青年身上承擔着國家社會的希望,更當奮發向上。

讀《敬告青年》有感3

陳獨秀於1915年寫下《敬告青年》作爲《青年雜誌》的發刊詞,以宣傳民主與科學思想,提出“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顯而易見,國家倘若要進步,必要廣大青年奮發向上,作爲國家之大棟樑,撐起富國強兵的一片天,必要青年們開拓眼界,衝破陳腐思想的牢籠。而事實上呢,就在1915年之前,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勝利果實,欲意復辟帝制,大興尊孔復古逆流,舉國上下,更有大批腐朽之人趁機舉起重回舊時代的旗幟。眼見辛亥革命所推翻的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將要重回舞臺,仁人志士們又怎能袖手旁觀。此刻,喚醒廣大青年的強國意識成了亟不可待的事。

而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幾千年來的守舊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很多青年也不例外。面對這樣的現狀,陳獨秀擔憂萬分,更是批評那些妄自菲薄,不思進取的青年們與者們稱得上爲一丘之貉。他指出,有些青年起初是新鮮活潑,而後卻爲陳腐者所同化。有些青年本是壯志雄心,而在頑固派的威脅鎮壓下竟也變得萎靡,退縮起來。這般青年哪能爲國家富強所用,這樣的青年又哪能推動時代向前發展,只能落得被碾死在頑固派的車輪底下的悲慘下場罷了。因此,陳獨秀在《敬告青年》中鄭重提出,只有自覺勇於奮鬥,革命起來快刀斬亂麻的青年才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陳獨秀指出國家所需要的青年是自主的而非奴隸的,是進步的而非保守的,是進取的而非隱退的,是世界的而非鎖國的,是實利的而非虛文的,是科學的而非想象的。大抵而言,青年需是有主見,有向前展望的眼界且要實事求是、腳踏實地。要有自覺奮鬥且敢於犧牲的心。說起自主,陳獨秀認爲作爲一個人而言,首先得有自己的人格。言聽計從,奴隸般生活着與傀儡又有何異。那個年代,封建思想仍爲主要思潮,女子地位低下,而陳獨秀卻敢提出向西方學習,破壞君權,與封建禮教作鬥爭,女子也可參政,這是需要多大的勇氣與志氣。再談青年需要的進步性,從古至今,我國以天朝上國自居,閉關鎖國,乃至於沾沾自喜,實則與西歐國家相比,我們落後甚遠,直至林則徐,魏源等人睜眼看世界,提出師夷強技以制夷,我國纔開始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因此,作爲青年,必要用包容的態度去看待這個世界。縱觀歷史,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等讓中國人民飽受戰爭的殘虐,讓無數人民流離失所,的確,歷史的災難不可遺忘,但陳獨秀也看到了列強入侵從某種層面上來說是打開了中國面向世界的大門,對推動中國走向世界也起着重要作用。作爲青年,不可片面排外,而應忍一時之辱,爲中華崛起而奮鬥。陳獨秀提倡科學與民主,反對愚昧與專制,因此,他認爲西周所謂的禮制,漢朝時候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對社會進步的阻礙。新時代的青年們不應該被舊道德所束縛,而應發揚新文化,新道德。不該冠冕堂皇,須有言辭,而應將言語付諸實際,運用科學與理性,醫治國家長久遺留的弊病,使其呈現出全新的面貌。

讀完《敬告青年》,我耳邊彷彿聽到了清脆的鐘聲,又想起了巴金在《家》中塑造的覺慧這個角色。覺慧生存在一個封建的大家庭裏,家裏的許多親戚身不由己,一切聽從長輩的安排。活得看似體面,但靈魂早已空洞。覺慧不甘走上這樣的道路,他認爲,必須衝破牢籠的束縛,革命是需要犧牲者的,那麼,他就去做這樣一個犧牲者吧。因而,他毅然決然離開了這個沉悶的大家庭。從覺慧的身上,我看到了陳獨秀所期望的新青年的影子,真正的青年,必然是將小我置身事外,必將是爲了整個社會的前進而自覺勇敢奮鬥的。現今,離1915年過了多少個日夜,多少個春秋,一代一代的青年們在覺醒,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也不斷提高。但我們仍需反省,並且是要深刻地反省。現在的青少年,雖不是再自我束縛,但無病呻吟的人多了,雖不是毫無理想,但誇誇其談的人多了。眼見趨炎附勢,攀比成風的現象日益嚴重,我們又怎麼能不擔憂呢。不知勤懇,虛度時光的人更是多了去了。就連我自己,很多時候也會陷入茫然之中,長久一段時間變得無所事事。因此,《敬告青年》真的是爲當代的青年們也敲響了警鐘,沒有青年的奮發,何來國家的圖強。人們得想想,沒有骨架的軀體又如何站立,我們的國家的青年要是都被腐蝕了,那國家還如何能屹立。我想,我必須得醒過來,青年們也都得醒過來了,祖國的未來是掌握在我們手中的。那麼屈辱不是讓我們重蹈覆轍,而是讓我們奮發圖強的。青年們,讓我們攜手共進,讓我們的祖國和人民爲他國所敬仰。

讀《敬告青年》有感4

《敬告青年》是陳獨秀在《新青年》發表的第一篇文章,相當於是《新青年》(當時叫《青年雜誌》)的發刊詞,主要是在東西方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的對比中表達批判封建禮教,崇尚西方的思想,追求民主與科學的強烈願望。陳獨秀在文章中表示,這一切的改變都矚望於“新鮮活潑”之青年,但我們又必須改造“年少老成”之青年。陳獨秀毫不吝嗇地大肆讚揚“青年之於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人身。新陳代謝,陳腐朽敗者無時不在天然淘汰之途,與新鮮活潑者以空間之位置及時間之生命”,但是同時他也認識到,其始也未嘗不新鮮活潑,寢假而爲陳腐朽敗分子所同化者,有之;寢假而畏陳腐朽敗分子勢力之龐大,瞻顧依回,不敢明目張膽作頑狠之抗鬥者,有之。所以他寫下這篇蕩氣迴腸的文章來警示當代青年,要反對封建的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如他所願,它的確如當頭一棒,深深影響了整整一個時代的青年。即使在現在,也是有一定的影響力的。

那麼,想要了解1915年前後的青年,我們不得不先去看看當時的社會背景。《新青年》的創刊,最大動因是辛亥革命後,以袁世凱爲首的舊勢力倒行逆施,導致政局混亂、民怨沸騰,讓人們普遍感到失望。先進知識分子於混亂與苦悶中力圖爲國家、民族尋找到一個新的出路。

那爲什麼陳獨秀想敬告“青年”呢?當時頭腦比較清醒的人都認爲,中國社會積腐太深,中年以上的人大抵都爲舊污所染、舊習所困,唯有青年是國家和民族一線生機所繫。李大釗說:“國中分子,昏夢罔覺者去其泰半,其餘喪心潰氣者又泰半。”希望只能寄託於青年。當時梁啓超也斷定:“吾國處飄搖欲倒之境,所恃者厥爲青年。”可見,在當時的社會中,進步者革命者愛國者很多都青年,都是先進的知識分子。

但是,我們不可否認的是,這當中也摻雜着許許多多的腐敗青年,這些人或許是中了封建的毒太深,或許是沒有勇氣反抗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勢力,或許是對中國的未來不抱有希望,或許是自甘墮落,種種原因,導致中國部分青年不思進取、愚昧無知。本該是“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的年齡,卻“青年其年齡,而老年其身體者十之五焉;青年其年齡或身體,而老年其腦神經者十之九焉”。在國家危難之際,民族危難之間,這種國民狀況叫人何不擔憂啊!“予所欲涕泣陳詞者,惟屬望於新鮮活潑之青年,有以自覺而奮鬥耳!”,只是希望當代之青年能夠擔負起拯救國家、拯救民族的重擔!

在當時,對青年的思想起重大解放作用的有《新青年》和新文化運動,而陳獨秀是《新青年》的主編,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同時也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主要領導人,可見,陳獨秀在中國重大轉型期是一個思想啓蒙者,革命領導者!《新青年》是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誌,它極力宣傳民主與科學,在五四時期代表了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在中國現代社會轉型中起着重要的精神橋樑作用。由陳獨秀、李大釗等人掀起的新文化運動的主要思想是德先生、賽先生、莫拉爾小姐、還有文學革命,他們提出“破除迷信”口號,號召人們“沖決過去歷史之網羅,破壞陳腐學說之囹圄”,以“求得思想之解放”。的確,《新青年》的創辦和新文化運動的普及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不論是青年們還是部分年長者的思想都受到極大的衝擊,他們開始或者是更加深入地放眼觀看世界,審視中國傳統文化,探索救國之路。

我們知道,《敬告青年》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上光芒四射的一頁,對此後中國革命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它整整影響和改變了一代

人啊!今天的我們再回過頭來探討它在現代社會的意義,是不是還有那麼必要呢?

有必要!我可以堅決地回答這個問題,現在我們依然要學習《敬告青年》的積極進取之精神。

我們不妨看看現在社會的青年們。我們可以非常自豪地說,我們新一代的青年是有理想、有抱負、熱愛祖國的好青年。在各個重災區,那些不遠千里勢必助人的志願者們,在北京奧運會、廣州殘奧會、上海世博會等等各種舉世矚目的盛會上,那些勤勞奔波的志願者和工作人員們,那些爲國家榮譽而全力以赴的運動員們,還有無數無數的愛國之士,有誰能說這當中沒有青年的身影?

梁啓超說:吾國處飄搖欲倒之境,所恃者厥爲青年。雖然現在吾國不是處飄搖欲倒之境,但是所恃者厥爲青年。都說祖國是未來的花朵,是國家的棟樑,對於青年的培養,首先體現在教育上,但是我們現在的教育普遍出現一種不自由不自然的狀態,近百年前,偉大的革命領導者李大釗就發現並指出了這個問題,他在《應考的遺傳性》中說道:中國人有一種遺傳性,就是應考的遺傳性。什麼運動,什麼文學,什麼制度,什麼事業,都帶着應考的性質,就是迎合當時主考的意旨,說些不是發自本心的話。甚至把時代思潮、文化運動、社會心理,都看作主考一樣。所說的話、作的文,都是揣摩主考的一種墨卷,與他的實生活都不生關係。是甚麼殘酷的制度,把我的民族弄成這樣的不自然!放眼看看,自國小、國中、高中,甚至是大學,我們的老師,我們的學生,一個個都在揣摩考官的思維以迎合主考的意旨。就連我們讀的書都是跟考試相連接,考試考什麼,我們就學什麼,只會死記硬背,如此“對症下藥”地讀書學習,已經成爲教育上的常態。看來,這種根深蒂固的教育制度早就形成,已成爲我們的遺傳了。在這樣一種不自由的束縛思想禁錮思維的環境下學習,我們的青年如何能夠能夠高舉自由、民主、科學的旗幟,充分發揮科學鑽研精神,成“新鮮活潑者”?

如此看來,陳獨秀《敬告青年》在今天還是很有價值的,因爲我們的青年還沒有完全實現思想上的解放,還沒有完全達到陳獨秀期望中的“彼陳腐朽敗之分子,一聽其天然之淘汰,雅不願以如流之歲月,與之說短道長,希冀其脫胎換骨也。予所欲涕泣陳詞者,惟屬望於新鮮活潑之青年,有以自覺而奮鬥耳!”我們在行走的路上,還應該經常重溫那六個基本原則: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隱退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

還有一個不好的現象,就是很多腐敗思想流入、侵蝕國人的身心,諸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諸如近幾年炒得火熱的衆多的“門”事件,諸如哈韓哈日哈美哈歐如數家珍卻對中國傳統文化時政實事一問三不知等等,以上種種只是冰上一角,還有更多的價值觀問題,道德問題漸漸浮上水面,我們不得不去面對它。是我們青年的價值觀扭曲,是我們過於忽視傳統,導致沒有了根,是我們受西方腐朽思想毒害太深。全盤否定傳統文化,全盤西化或許在當時的那個特定的背景下能夠激勵青年們解放思想,從封建的牢籠中看到一絲希望。但是在現在的中國已經不適用了,我們既需要傳統文化的精華的薰陶,又需要國外先進文化的陶冶,這樣我們才能成新鮮活潑者,才能成爲社會之新鮮活潑細胞。

由此可見,《敬告青年》不論在什麼時候都起着重大的思想啓蒙作用,永遠不過時,都能時時刻刻激勵青年!我們不能辜負老一輩革命家對我們的殷切期望,應該做到《敬告青年》中陳獨秀希望中的新青年!

讀《敬告青年》有感5

《敬告青年》作爲該雜誌的第一篇文章是陳獨秀髮起新文化運動的宣言書,對國民的改造,首先應該放在對青年人的思想上,因爲他們纔是歷史責任的主要承擔者,國家和民族的振興重任自然落在了他們的肩上。

因而,他在《敬告青年》中,提出了要求青年人的六項標準: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陷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其中,貫穿這六項標準的一條紅線是民主與科學。

在這六項標準裏,我想簡單談一下他的第一項和第六項標準的積極意義。“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這條集中反映了陳獨秀的西方民主平等思想。

他認爲人應該具有自主之權,絕無奴隸他人之權利,亦絕無以奴自處之義務,人應該是自由平等的,我們應該打破君權神授這種封建等級觀念,求人權之解放,這是作爲人的基本權力和人格。

陳獨秀深受西方進化論和人權平等說的影響,極力提倡人的個性解放和人格獨立,想把中國人徹底從兩千多年的封建禮教的枷鎖中解放出來,重視人的國民性的改造,尤其是人格和新道德的培養,以適應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的需要,這一條是反映出他的“民主”大旗,這也是中國近代知識分子的共同追求。

“科學的而非想象的.”反映出他對西方科學和科學精神的狂熱追求。“科學者何?吾人對於事物之概念,綜觀之現象,訴之主觀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謂也。近代歐洲之所以優越他族者,科學之興,其功不在人權說下,若舟車之有兩輪焉。”

的確,西方近代社會的興起和發展,根源於科學的發展,尤其是幾次科技革命所帶來的劃時代的變化。陳獨秀目睹中國社會的愚昧、落後,深感中國科學技術和科學精神的匱乏,使他深刻認識到在中國推崇科學的巨大作用和歷史意義。

然而,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陳獨秀的有些思想和認識存在一定缺陷。他曾指出:“固有之倫理、法律、學術、禮俗,無一非封建制度之遺,持較皙種之所爲,以並世之人,而思想差遲,幾及千載”,在對待中國傳統文化道德方面,一概排斥和反對中國傳統文化,全盤接納和吸收西方文化道德,把問題和方式絕對化,走向了極端,這不僅不適合中國所特有的國情,而且從現在看,歷史證明這樣做有失偏頗。

讀《敬告青年》有感6

像這樣讀書看法一類的文章,我一向難以下筆。尤其是老師指定書目,並下出任務。及到要交時去匆匆一讀,便來引經據典、高談闊論。這樣,全然是褻瀆。而如今,我也要趕着寫這樣一篇文章,有點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味道。

瞭解陳獨秀,只是從歷史書上,他是革命先驅者,也是中國文化啓蒙運動的先驅。歷史書裏,他永遠是那樣一副樣子。側着臉,眼神有些空滯地看着前方,卻也顯示出彷彿一切都不容置疑的堅定;前半個腦袋空白着,後腦留着濃黑的短髮,雙脣緊閉,身着西服。這一切都極富象徵意義地顯示了那個特殊時期的革命者形象。

除此之外,我別無所知。他若從歷史書裏走出來,走到我面前,我怕是認不出來的。這是一個寫進歷史書的人,既然如此,便也肯定了他對歷史發展的重大作用。但同許多沉寂在歷史裏的人一樣,時代變遷,他們最後的歸宿也只有沉寂。後人不會爲因他們的血淚而有切膚之痛。

這篇《敬告青年》,不知道現代的青年讀來會有什麼看法,或者,現代的青年,還有幾人會懷着熱忱去品讀。我自己,若不是老師佈置這一項任務,我或許今生都不會想到要去讀它。但如今讀了,才發覺它不該只活在歷史裏。

文中,陳獨秀直截了當地提出了對青年的期望和要求,即自主、進步、進取、開闊、務實、科學,使其“之於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人身”。這些詞句在當時想必是新鮮的,也究竟不知,這樣的呼喊喚醒了多少青年。而今的青年讀來,又會有多少啓發。我想,起的作用怕都是寥寥。人是麻木的動物,因爲意識感官太豐富,豐富起來反而錯亂迷失,抓不到要義。人整日在紛繁的意識中飄飄浮浮,卻從不知道自己真實清晰的思維。這篇文章的作用或許也就在於給人一個積極的暗示,我不相信大家讀了這篇文章會有什麼深刻的啓發,甚或覺得它是無味的,大概只是交付差事罷。

《敬告青年》是革命者絕望又希望的吶喊。那時的中國,幾千年來從無民主、自主、人權的黑暗歲月,逐漸地明亮起來,到今日這個處處“陽光”的社會。不是“雄雞一聲天下白”,是千萬只啼出血的雄雞,在日復一日驅散着中國幾千年來的黑暗。即便如此,而今中國的社會也沒有就此“白”下去,中國青年也沒有因此變得多麼的“新鮮活潑”。還有許多人在黑暗中沉酣。革命,革命,我們不知道其中的艱難,日子久了,我們甚至對這兩個字應有的敬意也不再有。因而革命者的道路纔會如此艱難漫長。

我們今日讀來,並不要覺得這是壓在櫃底的老黃曆,那鞭策激發的青年也如老黃曆上的申酉戌亥。若如此,則無異於讀着《敬告青年》,而又做着陳獨秀想激勵的那班麻木的青年。評論文章寫得再好,把陳獨秀誇得再高尚,也是徒然。不然,這樣一位偉人的最後歸宿,只能是死在歷史書上那一張單薄的照片裏面。

讀《敬告青年》有感7

1913年陳獨秀參加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失敗後被捕入獄,當時中國時局變化使陳獨秀深受刺激,他認爲在中國搞政治革命沒有意義,而欲“救中國、建共和,首先得進行思想革命”。經過努力,上海羣益書社應允發行由他主編的《青年雜誌》,他所寫的發刊詞《敬告青年》是該刊的綱領性文章,並且成爲新文化運動的宣言書。

該文開明宗義指出“人權說”“生物進化論”、“社會主義”這三事是近代文明的特徵,要實現這社會改革的三事,關鍵在於新一代青年的自身覺悟和觀念更新。陳獨秀勉勵青年崇尚自由、進步、科學,要有世界眼光,要創刊號講求實行和進取。他總結近代歐洲強盛的原因,認爲人權和科學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兩個車輪,從而首先在中國高舉起科學與民主兩面大旗。短短數千字就將青年對於社會的不可推卸的責任說得至情至理、淋漓盡致。

他滿懷激情地謳歌“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他以進化論的觀點,論證“青年之於社會,猶如新鮮活潑細胞之在人身。新陳代謝,陳腐朽敗者無時不在天然淘汰之途,與新鮮活潑者以空間之位置及時間之生命。?社會遵新陳代謝之道則隆盛,陳腐朽敗之分子充塞社會則社會亡”。陳獨秀“涕泣陳辭”,寄希望於活潑之青年,呼喚青年“自覺其新鮮活潑之價值與責任”,號召青年“奮其智能,力排陳腐朽敗者以去”。但怎樣判斷“孰爲新鮮活潑而適於今巨之爭存,孰爲陳腐朽敗而不容留置於腦裏”呢?陳獨秀提出了六項標準。

(一)自主的而非奴隸的;(二)進步的而非保守的;(三)進取的而非退陷的;(四)世界的而非鎖國的;(五)實利的而非虛文的;(六)科學的而非想象的。他提出的這六點,總的是向青年人可以做到:民主、科學、人性、理性、改革和開放。我也很同意他提出的這六點,因爲,它指出了近代中國落後的根源,研究了西方文明發展的歷史,指出了我們這個民族的弱點,這也更突出了它的呼籲是多麼迫切,而且也正如他所說,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青年之於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人身。將希望寄託於他們身上也是情理之中。

但是陳獨秀也清晰地看到:“吾見夫青年其年齡,而老年其身體者十之五焉;?青年其年齡或身體,而老年其腦神經者十之九焉。華其發,澤其容,直其腰,廣其膈,非不儼然青年也;及叩其頭腦中所涉想,所懷抱,無一不與彼陳腐朽敗者爲一丘之貉。”就是這樣的對社會有着重大責任的青年人,其生理年齡雖處於“青年期”,但是思想卻極其的陳腐朽敗,完全不符合人們對一個青年人的期待,或者說,根本不配稱之爲青年人。

其實現在我們當代的青年人,尤其是大學生,我覺得也可能開始有點向非青年人墮落了。現在有的大學生變得很懶散,生活根本沒有激情、嚴謹意識。如果說進入大學前還有“跨過大學聯考這道坎考入大學”的被動的動力的話,現在的他們已經失去了唯一的動力了,開始變得頹廢,放縱,墮落。從以前的上課擔心遲到到現在的隨意遲到和“專業課選逃,選修課必逃”的心理;從以前的門門功課都爭取能考多少就考多少最好考滿分到現在的所謂的“及格萬歲”;從以前的“考試作弊隱祕化”到現在的“複製粘貼公開化”;從以前的放假即學習到現在的學習也放假;從以前的按時休息到現在的晚上熬夜打遊戲、看電影白天上課來補覺,甚至有的人一睡就半天;從以前的上課認真聽講做筆記到現在的上課隨便講話,睡覺,吃東西,玩手機、電腦?許多的許多,難道這就是將來要挑起社會重擔的青年人嗎?

有很多人都有夢想,只是那些夢想同前人比起來太狹窄,還有多少人會說“爲中華崛起而讀書”?雖然現在這聽起來有點和我們不切實際,但前人已經給我們我們做出了表率,我們也應該努力。我們總喜歡瞻仰先人,歌頌他們的豐功偉績,但卻有多少人會跟他們進行心與心的溝通,爲什麼他們要這樣做?爲什麼他們能成功?沒有人能夠預計到自己的未來,包括偉人自己,但是爲什麼他們最後卻成了偉人。我們可以說是時代造就了他們。但是沒有他們自己的努力他們能夠成功嗎?他們能夠站到世界的頂端嗎?今日之中國,表面風平浪靜,實際上呢?卻是表面平靜,內裏蘊含着很多不明因素。

我們可以沒有偉大的理想,但我們起碼要對得起生我們,對得起養育我們的父母,養我們的這片土地,不要因爲環境的安逸而造就了我們的墮落,麻木。青年,是國家的希望,我們應該盡我們的那份力。我們要好好珍惜每一寸光陰,珍惜每一個機會,用時間來記住我們的“不可複製”,永載我們的輝煌。

讀《敬告青年》有感8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人生最寶貴之時期也。”這句話道出了陳獨秀先生對青年人的希冀,也確實勉勵了一代代的青年人。

有感於社會之陳腐朽敗,有感於社會的“新鮮活潑細胞”——青年人中已有人喪失其新鮮活潑,而爲陳腐朽敗所惑,陳獨秀先生髮出了對當時青年們的敬告,提出“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這六點要求,一如六聲高昂而響亮,有力而震撼的鐘聲,一聲一聲滲入青年的胸膛,在其心中迴響,綿長而悠揚,喚醒了他們漸欲沉睡的鬥志,震碎了他們思想上的枷鎖。

自主的而非奴隸的。人生而平等、擁有自主之權,本是理所應當、與生俱來的,然而,在當時,在封建綱常倫理的束縛下,其實現卻困難重重。陳獨秀先生將“自主的”放在第一位,大概是因爲這是當時最爲迫切的事情之一,也是實現其他所應具備的必要條件。唯有能自主,有了行動、思想之自由,才能談得上去進步、去進取。

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青年人,較之幼者,有着自主思考的能力;較之老者,受封建思想束縛較淺。因而他們接受和實踐民主的、科學的新思想的能力較強,是推動當時中國成爲“善變而與之俱進者”的主力。世界不斷在前行,固守原來落後的一套是行不通的,負有救國重擔的青年人更不可不認識到這一點,否則不只是停滯不前,更是會不斷的退步。

進取的而非退隱的。陳獨秀先生號召青年們應“排萬難而前行”,所謂退隱“以惡意解之”,乃“弱者不適競爭之現象”。我想,此處陳獨秀先生並非貶低歸隱一事,只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何況國家處於內憂外患的境況中,身爲國家重要支撐力量的青年更應勇敢擔負起責任。“人之生也,應戰勝惡社會,而不可爲惡社會所征服;應超出惡社會,進冒險苦鬥之兵,而不可逃循惡社會,作退避安閒之想。”讀此句着實感到一股力量,彷彿催促着人向前衝,衝到最前直面惡的挑戰。想必先生也是希望能鼓勵猶豫退縮之人勇敢站到“戰鬥”的隊伍中去,“排萬難而前行”。

世界的而非鎖國的。打開國門,與世界交流,是進步、進取的重要條件之一。儘管當時中國在經濟政治等方面與其他強國並不平等,但互相的交流會使得人們認識外面的世界,瞭解差距,使新的思想新的文化得以傳播,促進國民思想的解放。青年人是社會的新鮮血液,更應面向世界,吸取其精華以取長補短,加快進步的步伐。

實利的而非虛文的。這是提倡文學應經世致用,先生認爲“若事之無利於個人或社會現實生活者,皆虛文也,誑人之事也”。文學與思想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在當時的國家狀況下,文學的改革也會對思想起到一個極其重要的作用。文學來自於生活,不應與“社會現實生活背道而馳”,而應反映現實問題,剖析現實問題,解決現實問題。正如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用自己的筆去喚醒那些仍未對國之狀況、自身狀況有所覺醒的國民一樣,文學與技術皆應有助於社會現實。

科學的而非想象的。科學與想象的一個重要的區別在於,科學往往有理有據,而想象只是所想,並沒有直接有力的證據支持。“凡此無常識之思惟,無理由之信仰,欲根治之,厥爲科學。夫以科學說明真理,事事求諸證實,較之想象武斷之所爲,其步度誠緩,然其步步皆踏實地,不若幻想突飛者之終無寸進也。”以科學的眼光看問題、解決問題,則步步踏實,且有助於掃除國民性中的愚昧、盲目、迷信,帶來新面貌、新思想。

陳獨秀先生所提的六點定爲當時青年的思想覺醒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今,這六義對於我們也仍是十分受用的。儘管今日之中國與昔日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不管何時,不管爲國抑或爲己,作爲青年人,自主、進步、進取、面向世界、實利、科學,這些品質依然是我們理應不斷學習並堅持的。“青年勉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