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讀劉慈欣《朝聞道》有感

讀後感2.85W

讀劉慈欣《朝聞道》有感

《朝聞道》讀後感1

劉慈欣的短篇小說讀來不僅有童話和寓言版清新細膩的觸感,同時也顯示出氣勢恢宏的磅礴感。可惜的是這兩者並不總能結合得很好,或許是囿於篇幅的限制,在體現個人爲偉大的追求而獻身的時候,但凡沒有做足鋪墊的作品裏,這樣的犧牲就有些站不住。但考慮到這些作品的寫成年份,仍然不能否認這些短篇的價值。

《朝聞道》里科學家們付出生命的代價獲取真知的設定的確符合人類本性中的一些東西,但略有理想化的嫌疑,這也是我認爲這篇有寓言化的筆觸的原因,爲了傳達一種價值觀或理念,把相對不重要的部分剔除了,例如這些科學家甚至幾乎沒有什麼心理掙扎;家屬的科學素養也寫得很高;排險者爲人類釋疑(在建立祭祀之前的那些話),這些都有誇大和象徵的手法。

《帶上她的眼睛》中對普通景色的描寫似乎不用足筆力,不知是不是特意把日常的景色寫得這麼平凡,總覺得可以對景物的選擇和描寫上更進一步。比較新奇的是,這篇是轉向地下的描寫,地下的炎熱和其他作品裏星空的空寂既有區別,又有一種反差的和諧。

《中國太陽》是我最喜歡的短篇,是這本集子裏把個人成長和人類活動結合得最舒服也最感人的一篇,表現出底層人民對科學的逐步認識和科學素養的發展,與所謂高素質人才形成了具有衝擊力的對比,這樣的視角是創造性的,這篇中也有許多金句,是我認爲功力最到位的一篇。

《坍縮》的設定雖然有趣,但讓人懷疑其中的科學性,在我看來是有點硬傷(文科生不敢多言)。但這篇裏的古董星盤的描述讓我想到蘇美爾人塑像中略昂的頭上那雙誇大的雙眼。高中美術課上我的美術老師表達了對這張看向星空的眼睛的深刻敬意,在讀《坍縮》的時候讓我油然聯想到那幅塑像的圖像。(遠古觀星人的描寫在《朝聞道》中由排險者之中也有表達)

《思想者》是把時間跨度寫得最突出的一篇,把星空和人腦聯繫在一起,這樣的想法在現在看來是有點俗氣,甚至有點民科的味道。但在當時作出這樣的類比,大概還是比較新穎的。

《全頻帶阻塞干擾》放在戰爭的背景下,那堵胸牆可敬也可悲,也與米沙追逐恆星的信念構成反差,可以說是表現了一種人類頭上有億萬奇妙的星體,卻在一個星球上爲各種差異而相干戈的諷刺。結尾比較乾淨利落,是我喜歡的寫法,把事情寫盡有時是對讀者智商的侮辱,乾淨的收尾勝過冗長的描摹。個人覺得遺憾的是,有點看到開頭就知道結尾的感覺,這篇裏的情感也有些缺少鋪墊,人物形象象徵化,缺少一種“真”的質感。

《詩云》寓言化的傾向更爲明顯。剛讀到它描繪的空心地球讓人不禁想到阿西莫夫在《鋼穴》中描寫的地底城市(但後文中能看出兩者明確的差異);正方形平面、完美球體這些幾何形物體則既讓人想到《2001: 太空奧德賽》的黑色方碑,又能聯想到《三體》中的水滴,或許是一種技術發展除了向複雜化方向之外,也可能趨向極簡化的隱喻。李白、恐龍大牙的意向選擇,都是具有典型性的,這也是爲什麼說《詩云》的寓言化最爲明顯。“智慧生命的精華和本質,真的是技術所無法觸及的嗎?”是這一篇討論的重點。大劉的許多短篇集子都把《詩云》放在最後一篇,它是最爲架空的一篇,也不像其他幾篇一樣以個人爲宇宙的追求和犧牲爲主要命題,更多的是技術與人類的藝術智慧的關係的討論。神族對人類最後友好的處理方式略微突兀,但也可以理解爲神族的李白終於意識到“技術是反詩意的”,並承認自己的落敗後對人類的一種並不明確的敬佩吧。

《朝聞道》這部集子精選了這些短篇作品,對於從《三體》三部曲而來的讀者,是一個不錯的瞭解他其他作品的機會。但可能有相當一部分讀者會有些失望,畢竟這裏面的套路痕跡比較明顯,不同作品中的人物性格、際遇有重疊,人物形象不是很豐滿,呆板化、套路化的塑造方式是一個扣分項。情節上基本都是在一個大的矛盾衝突下,個體爲宇宙的宏偉壯觀的追求而作出犧牲,仍然難逃套路之嫌。所以有人說這裏幾篇作品筆下的人都不是人,是玩弄設定的結果,我也一定程度認可這樣的說法。雖說短篇小說有篇幅的限制,但想到阿西莫夫在《我,機器人》的短篇集子中的筆力,就不想以此爲藉口來開脫了。

不過,這些短篇給國中生閱讀還是很有啓發意義的。我覺得四星是一個相對客觀的分數。

《朝聞道》讀後感2

最近,我閱讀了中國三大科們作家之首,《三體》作者劉慈欣的短篇硬科幻小說《朝聞道》。

幾十年後,人們爲了研究宇宙大統一模型,在地球北緯四十五度緯線圈上建造了迄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愛因斯坦赤道”。後來,人類所在宇宙的排險者爲防止真空衰變將這個加速器化爲烏有。繼而,以丁儀爲首的科學家們在問清情況後,毅然決定含棄生命,換取真理。無論是什麼人,什麼身份,都無法改變他們在生命與真理之間的選擇,最後,科學家霍金向排險者問了最後一個,連排險者也無法解決的問題一”宇宙的目的是什麼?“

在這篇幾萬字的科幻小說中,最令我感動的是科家們以生命換取真理的那一段落。在那段時間裏,利學家的親人們用各種方式阻止他們與排沒看會換生命與真理。各國首領也都極力勸告他們不要相信這個十足的“大騙子”和他那個巨對的“騙局”,但是,科學家們並不認爲這期樣做有什麼不對,堅定地走向“真理祭壇”——交接生命前真理的聖地。他們這種向着真理,捨生取義的精神把我深深地感動了。也許,正也那險者所說,並沒有“宇宙的目的”,但我確信,“人生的目的”就是向着真理永不言棄的實踐過程。

在歷史的長河中,也有許許多多的科學家如小說中的科學家一樣,爲了科學研究,失去了自己寶貴的的生命。

西班牙航海家麥哲倫帶着十幾艘現船隻進行環球旅行,這次環球旅行正明瞭”地球是圓的”這一真理,但他本人和大多數船員卻在探求探求真理作過程中不幸遇難。去時滿載船員的十幾艘船隻也只剩下一兩艘船隻載着傷勢嚴重的船員歸來。

中國核物理學家鄧稼先帶領科學工作者研究”兩彈"這項研究正中國擠身世界強國之列,更有助於我研究“核聚變”等核物理課題。中國科研團隊中努力攻堅二十餘年,許多不爲人名的科研人員不幸倒在了工作臺上。爲了研究,他們放棄了家庭,時間和幸福,甚至連一封家書都不許寄。讀後感·而偉大的鄧稼先,也不幸因核輻射逝世

真理,往往要付出代價,即使代價有時不是生命,而人們卻寧願捨棄個人利益,來換取真理。孟子有云:“生,亦我所欲也,義,可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我們要追求“人生的目的”,嚮往真理,永不言棄。

《朝聞道》讀後感3

彷彿已駕駛時光穿越機置身於未來,面對着那條從未想象過的愛因斯坦這赤道,望着一個個用生命去換來真理的科學家們,不禁感慨萬分。引領我來到這個奇妙之地的正是科幻小說家劉慈欣,寫的著名科幻小說《朝聞道》。

當我讀了前言,我並不能想象那些科學家是如何用生命換來真理的,更不能相信他們竟然敢用這麼寶貴、唯一的生命去換一個久久未探索出的真理。又是什麼讓他們如此堅毅的探索真理呢?帶着千萬分的感慨及問號開啓穿越之旅。

在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愛因斯坦赤道即將啓動探尋宇宙大一統模型的時刻,宇宙的排險者出現了,並把愛因斯坦赤道蒸發了!排險者是來自宇宙中的一種高能生物,生命長達幾億,並且知道發生在各個星球中的所有至今地球人仍爲探究出的祕密。排險者在告訴科學家們大一統模型的證明會帶來宇宙的毀滅後,卻沒說出大一統模型的真相,於是科學家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讓排險者告訴他們追求真理的奧祕,再消滅他們,排險者答應了。書中文文的爸爸亦是如此,爲科學的真理換走生命。

寫到這我突然想起一個非常可疑而又神奇的畫面。排行者對於那些普通的科學家來說是無所不知的,但是當霍金博士站在“真理雲壇”時,提問:“宇宙的目的是什麼?”排險者卻突然失色,回答不出。在書中最後一章裏,文文問媽媽:“人生的目的是什麼?”媽媽竟也回答不出。兩個問題是多麼相近,卻又多麼神祕,且沒人答得出來,從中蘊藏着什麼奧祕呢?

首先我要敬佩那些勇於用生命去換真理的科學家們。生命二字可以讓我們感受到那種具有頑強,熊熊燃燒的烈火,及一種非常強烈的旺盛力。可對那些爲真理追到風的科學家們來說,哪怕是自己愛人,自己寶貴的、鮮紅的生命,他們都不會在意,因爲此時此刻,真理比生命更重要!這就是偉大的獻身精神!

其實作者在這篇小說中無時不刻隱藏着生命的意義。像剛剛提到的排險者者與文文的母親,他們都答不出宇宙或人生的目的是什麼,因爲他們及其他每一個人,每一種生物,作爲孤獨而弱小的生命,都要在宇宙這個宏大世界裏做出這種抉擇,從另一個角度給人震撼。文文的母親是地球中的一個生命,排險者也是宇宙中的一個生命。

科學家們對科學真理的堅持追求及偉大的獻身精神令人震撼,排險者及所有人的存在都能讓我感到生命的神聖與偉大。

真理,生命。

《朝聞道》讀後感4

真理,歷來都爲人們所向往。從人類誕生的那一刻,就沒有停止對真理的探索。因爲真理,無數人犧牲了自己的生命,但也是因爲真理,成就了他們的輝煌。

《朝聞道》這篇小說中,一個個科學家面對真理的誘惑,不但可以拋家棄子,甚至不惜以生命作爲交換,而這換來的,卻是一個自己極想知道的問題答案和生命的最後十分鐘。一個個願爲真理付出的人類中的精英,在親人憔悴的目光中,莊嚴地走上真理祭壇,當得知自己一心向往的答案後,興奮地不知所措。十分鐘後,他們化成了一個個火球,消失在藍色的天空中。他們因真理而獻出生命,在他們看來,是那麼的理所當然,似乎他們就是爲真理而生,而真理就是爲他們而存在。

《論語·里仁》中說到,“朝聞道,夕死可矣。”簡單地說,就是早晨知道了做人的道理,晚上就算死去,也值得了。這是古代學者的最高境界,往深說,就是懂得仁義的道理,就應該用自己的一生去實踐它,有時爲了捍衛它,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歌白尼爲了捍衛日心說,被教會燒死在十字架上;鮑爾·海斯德爲了研究出一種抗蛇毒藥,將蛇毒注射到自己身上,忍受病痛和折磨,最終制出抗毒藥,救治了很多生命……

“朝聞道,夕死可矣”,有時中是一瞬間的事。飛蛾撲火,就是這樣一個例子。飛蛾嚮往光明,對它們來說,那就是真理。當它們用盡全力向那閃耀着光芒的地方衝去時,卻不知道那是死路一條,但它至少在那一刻不覺得黑暗,它至少享受了短暫的光明,有這些就是足夠了。飛蛾都能這樣,那作爲自然界最高等的生物——人來說呢?

每個時代,都有這樣的人,他們的不懈努力和探究,使世界不斷進步,讓人類不再活在愚昧中。他們是時代的引領者,是時代的先譴隊員,他們永遠走在時代的前端,爲人類點亮前行的燈光。向這些英雄們致敬!

《朝聞道》讀後感5

“朝聞道,夕死可矣。”

在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愛因斯坦赤道即將啓動探尋宇宙大統一模型的時刻,宇宙的排險者出現了,並把愛因斯坦赤道蒸發了。排險者在告訴科學家們大統一模型的證明會帶來宇宙的毀滅後,因爲“知識密封準則”沒有說出大統一模型的真相。於是苦苦追尋宇宙終極奧祕的全球頂尖科學家們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用自己的生命換取知曉宇宙終極奧祕的短暫時間,即使各國領導人以國家利益、人類命運勸阻,即使他們各自的親人以生命挽留,他們仍然義無反顧地走上“真理祭壇”,用生命換取了真理。

“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意思是:如果早上明白了真理,那麼晚上死去也毫無遺憾了。對於全文的故事而言,《朝聞道》這個標題無疑是神來之筆。而我更佩服的,是這個故事的作者——劉慈欣。他用他大膽的幻想,構思出這個宏大而又不失溫柔,冷酷又不失浪漫的故事。

其中,文章塑造了一個對於物理學極其狂熱的科學家丁儀,通過描寫他的心理活動,讓我們能對這羣科學家的精神世界窺見一斑。也許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他們爲了真理拋妻棄子的行爲是錯誤甚至愚蠢的。但當我看到文中一個日本科學家的一句:“在一個不可知的宇宙裏,我的心臟懶得跳動了。”我突然能夠理解他們了。真理,是科學家們傾其一生所尋找的,如果說革命者可以爲解放事業獻出生命,那麼這羣苦苦追求的科學家們爲何不能因爲追尋真理而付出生命呢?

其實最讓我觸動的是文末女兒問的兩個問題。問媽媽:“媽媽,宇宙的目的是什麼呢?”媽媽回答不上來。女兒又問:“那麼,媽媽,人生的目的是什麼呢?”媽媽沉默了。

合上書,我思考着書裏的問題。也許現在的我對宇宙的目的還不得而知,但現在的我已經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目的”。我要好好學習,從現在到未來,充實自己的每一天,我無法阻止時間的流逝,但我卻可以讓每一秒都變得有意義,讓自己不後悔。我相信即使到了我生命的最後一刻我也不會悲傷,因爲我活的精彩,活的有意義!

時光淺淺,我心溫暖,今天的微播報就到此結束了,謝謝大家的收聽。也希望大家在聽了我今天的微播報後,也能明白自己人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