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懺悔錄》讀後感精彩多篇

讀後感2.3W

《懺悔錄》讀後感精彩多篇

懺悔錄讀後感 篇一

《懺悔錄》一書,我買了二十來年了,一直沒有時間去看這大部頭著作。這次是斷斷續續地從去年春節後看到今年春節期間。55萬餘字,終於讀罷。

首先,我被盧梭式的真誠和坦率的自我剖析精神所震撼。那論辯式的開篇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要把一個人的真實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這個人就是我。”“萬能的上帝啊!我的內心完全暴露出來了,和你親自看到的完全一樣,請你把那無數的衆生叫到我跟前來!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讓他們爲我的種種墮落而嘆息,讓他們爲我的種種惡行而羞愧。然後,讓他們每一個人在您的寶座前面,同樣真誠地披露自己的心靈,看看有誰敢於對您說:‘我比這個人好!’”悲憤啊,悲憤!滿腔的悲憤!盧梭向腐朽的時代社會提出了勇敢的挑戰!

盧梭1712年生於日內瓦,父親是鐘錶匠,母親是牧師的女兒。盧梭當過學徒、僕人、夥計、隨從、象乞丐一樣進過收容所,在經過長期的自學和奮鬥之後,才逐漸成了音樂教師、祕書、職業作家,從下層人民中脫穎而出。

盧梭勇敢大膽地把自己不能見人的隱私公之於衆,他承認自己的卑劣念頭和下流行爲,他說過謊,行過騙,調戲過婦女,偷竊過東西,他懺悔自己嫁禍於人,懺悔自己拋棄朋友,懺悔自己背叛新教信仰……盧梭拿着手術刀毫不留情地血淋淋地解剖自己,真誠到毫不隱瞞、嚴酷無情,甚至令人驚訝的程度,這是需要多大的勇氣啊!這真是“一項既無先例、將來也不會有人仿效的艱鉅工作”。自揭隱私,誰人能行?相比之下,自覺汗顏。敬佩之感油然而生!

其次,我被盧梭對社會政治不平等的大無畏批判精神所折服。盧梭有一著名的哲理:人性本善,但罪惡的社會環境卻使人變壞。這一論斷在當時的社會上提出,真是太偉大、太有勇氣了,不愧爲思想家。他現身說法,講述自己“本性善良”,“我本來可以聽從自己的性格……我將會成爲善良的基督教徒、善良的公民、善良的家長、善良的朋友、善良的勞動者,”但社會環境的惡濁,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不平等,卻使我受到了污染,“從崇高的英雄主義墮落爲卑鄙的市井無賴”,“作惡的強者逍遙法外,無辜的弱者遭殃,普天下皆是如此”,因此揭示出社會不平等對人性的摧殘和扭曲。盧梭的自我剖析和懺悔轉化爲對社會的譴責和控訴,對人性惡的挖掘升級爲嚴肅的社會批判。盧梭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這一部論著以其傑出的思想被恩格斯譽爲“辯證法的傑作”。

再次,我被盧梭充分的自我意識和強烈的個性解放精神所鼓舞。盧梭與天主教神學相反,不是把人看作是受神奴役的對象,而是把人看成是自主的個體,人自主行動的動力是感情,認爲“先有感覺後有思考,這本是人類共同的命運”。盧梭無疑是十八世紀中把個性解放的號角吹得最響的一個思想家,他提倡絕對的個性自由,反對宗教信條和封建道德法規的束縛,這是《懺悔錄》中的思想的核心。這部自傳是最活生生的個性解放的宣言書,個性自由的思想在當時十八世紀,顯然具有非常革命的意義。與三百年前的盧梭相比,自己的思想僵化得無地自容,老了就圖個安生,只有帶着花崗岩腦袋去見盧梭了。

最後,我被盧梭清新優美以及辛辣論辯的文筆所折服。盧梭所生活的時代社會,正是法國封建專制主義最後掙扎的時期,對一個平民思想家來說是完全敵對的,是格格不入的。盧梭他居然拒絕國王的接見和賜給年金;他竟然表示厭惡巴黎的繁華和上流社會的奢侈;他還膽敢對“高貴的等級”進行如此激烈的指責:“貴族,這在一個國家裏只不過是有害而無用特權,你們如此誇耀的貴族頭銜有什麼可令人尊敬的?你們貴族階級對祖國的光榮、人類的幸福有什麼貢獻!你們是法律和自由的死敵,凡是在貴族階級顯赫不可一世的國家,除了專制的暴力和對人民的壓迫以外還有什麼?”“爲什麼我年輕的時候遇到了這樣多的好人,到我年紀大了的時候,好人就那樣少了呢?是好人絕種了嗎?不是的,這是由於我今天需要找好人的社會階層已經不再是我當年遇到好人的那個社會階層了。……在上流社會中,則連這種自然情感也完全窒息了。他們在情感的幌子下,只受利益或虛榮心的支配。”其中充滿了平民的自信、自重和驕傲,以及對統治階級迫害和貴族特權的責問、反擊與挑戰。

盧梭對金錢的看法:金錢金錢,煩惱根源!我怕金錢,甚於我愛美酒。對金錢的極端吝惜與無比鄙視兼而有之。我熱愛自由,我憎惡窘迫、苦惱和依附別人。只要我口袋裏有錢,我便可以保持我的獨立,不必再費心思去另外找錢。窮困逼我到處去找錢,是我生平最感頭痛的一件事。我害怕囊空如洗,所以我吝惜金錢。我們手裏的金錢是保持自由的一種工具;我們所追求的金錢,則是使自己當奴隸的一種工具。正因爲這樣,我才牢牢掌握自己佔有的金錢,不貪求沒有到手的金錢。盧梭對鄉村景色以及戀愛過程的描述是清新優美的,開創了一代新的文風。

盧梭說“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偉大高尚,思想是否豐富敏捷而定”。盧梭的思想光芒沒有因歲月遙遠而黯淡。盧梭不論在社會政治思想上,在文學內容、風格和情調上都開闢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讀過《懺悔錄》後,我更認爲:盧梭是一個偉大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有勇氣膽識的思想家,一個獨樹一幟的文學家。

讀《懺悔錄》讀後感 篇二

續借了兩次,緊趕慢趕,終於把盧梭的大部頭作品《懺悔錄》看完了。不得不承認,雖然它有時顯得瑣碎,也沒有曲折吸引人的情節,但它仍然是一部偉大的作品。

看它,讓我深切地走近這麼一位對今天的我來說很遙遠的古人,與他對話,洞悉他的心靈世界。看完之後,我對他一生的遭遇很同情。這是一個苦難的人,一個羞澀敏感的人,但也許正是因爲他的這些獨特的個性和經歷,使他成爲了那麼一位後人看來思想如此深邃的人。從他的經歷中,我隱約看到了新事物(新的思想、觀念)要站穩腳跟,要發展,是會如此地受到舊事物、舊勢力的摧殘和打壓。既得利益者總是千方百計地維護本階級本集團的統治秩序。

從他的經歷來看,像盧梭這樣一個平民,在這個社會上似乎是無根的,他似乎必須要去依附於一些貴族、貴夫人等,才能生存和發展。這就註定了他這一生中仰人鼻息的悲慘遭遇。

文人與文人間的爭鬥在古今中外都是如此激烈。很想再去讀有關當時歐洲啓蒙運動中著名思想家的著作,以瞭解他們的思想,瞭解當時歐洲的社會背景。很可惜當時中學所學的歷史並未給我打下這方面的基礎,只記得當時機械地背下了一些年代、事件、人名,以及書上概括得非常精煉的一些歷史意義,如今頭腦中所剩無幾。爲什麼歷史教學當時沒有激發出我對歷史、人文的興趣呢?還是因爲這樣的興趣必須要到達一定的年齡階段才能產生?人們似乎常說,人老了,會更傾向於回顧過去。

從變態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我覺得盧梭身上表現出一定的心理障礙的症狀。他剖析自己在歐洲社交場上的表現,顯示出社交恐懼的一些症狀。例如,他有好幾次在面臨公開演說和答辯時,都表現得很糟糕:“語無倫次,腦子裏一片空白。”哪怕是之前作了充分的準備,寫好並背熟了演說詞,背得一次不差,一到臨近上場時,就出現上述的高度緊張以致臨陣退場。對於自己的這種表現,他也深感痛苦:

“我痛感自己笨嘴拙舌,無隨機應變的能力,對自己又能抱什麼希望呢?當年,在日內瓦的一個完全呵護我、已決定同意一切的議會面前,我都被弄得啞口無言,無地自容,而這一次,形勢完全相反,我要對付的是一個討厭的傢伙,他不學無術卻詭計多端,他將給我設下許多圈套,讓我蒙着頭往裏鑽,而且他不抓住我的把柄是決不會罷休的。”

“如果我善於辭令,如果我的嘴如同我的筆一樣,這會是多麼好的一次機會,對我該是多大的一個勝利!”

也許,正如盧梭他自己所認爲的那樣,上帝在賦予一個人某種天賦的同時,就會拒絕給予他另一種才能。人的智能是有限的,這似乎也符合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所以,儘管盧梭是一個人格似有缺陷的人,但我仍然尊敬他,也同情他。“天才總是孤獨的。”他的坦誠、勇氣讓我折服,他的細膩讓我產生共鳴。

聯想到孩子的教育問題,我們不能指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全面平均發展,我們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考試都能考到非常優秀。我們要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一個孩子都有他擅長的地方,不要因爲他一時不適應當前的學校教育體制,就對他“恨鐵不成鋼”,對他失去信心和希望。殊不知,在你絕望的報怨聲中,有可能埋葬了愛因斯坦、愛迪生之類的天才。不善辭令如盧梭,還不是在他人生的後期作出瞭如此不凡的成就!

懺悔錄讀後感 篇三

《懺悔錄》這本書我看着有些吃力,首先是我之前聽別人說,這本書多少人看不懂,就連作家齊宏偉也在他的書中道:“要是有誰說他完全看懂了《懺悔錄》第十到十三卷,他是在說謊,就像有人說讀完了奧古斯丁所有作品,這人就是在吹牛一樣。”而且在我讀這本書的時候,也證實了這一點,這本書真的很難懂。雖說前面幾卷作者是在寫自傳,但前面的自傳當中,不乏靈性生命的昇華,他的懺悔,讓我們看到了自己的罪行。

再看這本書的時候,我重點看了後面,也就是第十到十三卷,當然我不敢說我看懂了,但我敢說我看了。從前面的“自傳篇”,停在了作者母親的去世,而接下來的四卷書,完全圍繞摩西五經中的《創世記》第一章來寫,當然最後他也稍帶了第二章開頭的,上帝第七日的安息。

從第一卷一直到第九卷,作者懺悔自己從出生,從嬰孩時期的罪行。我一直在想,他的懺悔錄到底是如何來寫的,是以一種寫日記的形式來寫呢,還是在他母親其實的那段時間,他纔開始動筆。在書中的那些事蹟當中可以明確的看出來作者對一件事的印象,也可以想象得到他對那個事蹟的記錄方式。就像作者講他非常有名的“偷梨事件”時,他並沒有提到當時他們的言語,因爲這是他的記憶,他印象最深的是自己最後將梨餵豬,而不是自己當時所說的話。而在作者講到自己的三個朋友都去修道院時,他將他們的言語,還有他們當時的一些舉止都說了出來。說明他就是在那個時候將這些記錄下來的,也或許是因爲時間的原因,他記得比較清楚。

這是我在看“自傳篇”時想到的。但其實在第一到第九卷之間,也有令人看不懂的。這本書並不是只有第十卷以後纔開始深奧的,其實在第七卷的時候,當作者在講善惡的時候,我便開始犯迷糊了。我知道歸正學堂有一個作業,就是寫奧古斯丁的“罪觀”和“惡觀”的區別。我聽了之後,我也試着找出這些。我們知道,通常我們只會講“最惡觀”,我在此之前從未想過有這樣的區別。然後我發現,當作者再講惡的時候,他並不會將惡和罪並稱。我又發現,書中的“惡”的對立是“善”,而“罪”的對立是“義”,這是一個區別。我自己也是這思考這些,我想,惡和罪的關係,我們既然會將這兩個放在一起,是因爲它們關係密切。首先講惡,惡是罪的一種表現,是一種罪行;而將到罪,其實所有的罪,在上帝眼中都看爲惡。我看到的這一點只是一些表面的。

作者在書中探求各種,非常龐大的事物的來源,他探求惡的來源,探求上帝的來源,探求空虛混沌的來源……但我們知道,人是有限的,我們的所思所想都是有限的,也就因此我們也會犯錯誤,作者也在書中道:“我探求惡的來源時,我探求的方式不好,我在探求中就沒有看出惡。”

再看這本書的時候,我也會有很多誤解,在之前,我以爲奧古斯丁和彌爾頓一樣都是持有者“間隔論”,但並不是。雖然他認爲《創世記》第一章第二節當中的“地是空虛混沌”這句話中的“地”是存在的,但他並不是像間隔論那樣,相信是在我們之前有一個物質世界,猶如天圓地方,並不是如此。作者的真實想法是“道”,是“精神受造物”,就是那個空虛混沌。他也以我們的靈魂來作證明:“我們在靈魂的一面是精神受造物,我們曾經離開你、我們的光明、我們的生命,我們‘一度是黑暗’;”在前面也說:“原始的精神受造物本是一片黑暗,漂流不定,猶如深淵,和你迥異,及至你用你的言語把它領回到同一言語之中,照耀它使它脫離幽暗,隨則不能和你同樣光明,至少能彷彿你的肖像,這有什麼權利呢?”或許我們人類是照着上帝的形象造的,就是這一道理吧。

有時我會想,作者會不會想象得太過了,是不是不應該太多的想象上帝的奧祕。但其實作者在書中是批評那些“妄想者”的。他也講過自己曾經在摩尼教時,隨便妄想神,他也曾爲此而悔改。他對於那些以一種幼稚的心去想象上帝形象的人做出了一些評論:“有些人讀到或聽到這些話,設想天主具有人像,或是一個具有無比威力的龐然大物,意念所致,剎那間在身外、在遠處,創造兩個巨大的東西,天和地,一在上,一在下,萬象森列於其中。他們聽到:‘天主說:有什麼!便說什麼’,便設想一句有始有終、隨起隨滅的話,一語才畢,立即出現了所命令出現的東西。可能還有其它解釋,但都是庸俗的臆測。”他稱這些人爲“見解幼稚的嬰孩”,但並不是完全否定,因爲這些人這樣也仍舊能夠樹立起有關他們生死的信仰。

奧古斯丁,被譽爲基督教神學的大師,僅這一本書,便闡釋了上帝的無限,上帝的自由永有,上帝的超越一切,上帝的至善至美等上帝的各種屬性。他的生平也同樣的激勵人心,讓我們在罪中可以看到上帝憐憫的曙光,讓我們知道,深陷罪中時,上帝不一定已經將我們完全拋棄,因爲神要揀選誰就是誰最後高升。而以上的這些文字,就是一個深陷罪中的人,看了一個深陷罪中的作家的懺悔與思想而思想到的。我認爲,我們每一個人都應有一部屬於自己的《懺悔錄》,不是奧古斯丁的,不是盧梭的,而是我們自己對於上帝的,直接的一個對話,禱告,懺悔。每個罪人的懺悔,都將會擺在上帝面前。而這本《懺悔錄》便是一件成品,便是一個罪人的懺悔。

以上是一個盼望上帝赦免的罪人所作。

讀《懺悔錄》讀後感 篇四

現在,不管是在大大小小的書店裏還是大街小巷的書攤上到處是各種名人的傳記。然而,翻開一本本書,從頭到尾,通篇都是過五關、斬六將,把自己說成一朵花,把別人說成豆腐渣,藉機擡高自己,爲自己樹碑立傳。總之,不是他(她)實際的那樣,而是他(她)希望的那樣。自傳的過程無形中都會產生一種揚長避短的心裏。而這種心裏無疑會扭曲真實性、坦誠性。

《懺悔錄》是我接觸過的最勇敢、最真誠、最“暴露隱私”的書。

盧梭的爲人向來遭人垢病。他性格激烈、多變,熱情奔放而又極端敏感,大悲大喜旁若無人,缺乏自制力。正是這些相互衝突的個性讓他更像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睿智但是也活得苟且,他驕傲但是也卑微,他坦誠但是也有掩飾。在自傳裏,盧梭懺悔了一個年輕時犯的錯誤。有一次他偷了主人家一顆貴重的鈕釦,把事情賴在一個他喜歡的小女僕身上,因而使那個無辜的女僕蒙受了羞辱。

盧梭說:當時我是什麼樣的人,我就寫成什麼樣的人:當時我是卑鄙齷齪的,就寫我的卑鄙齷齪;當時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寫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萬能的上帝啊!我的內心完全暴露出來了,和你親自看到的。完全一樣,請你把那無數的衆生叫到我跟前來!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讓他們爲我的種。種墮落而嘆息,讓他們爲我的種。種惡行而羞愧。然後,讓他們每一個人在您的寶座前面,同樣真誠地披露自己的心靈,看看有誰敢於對您說:“我比這個人好!”

《懺悔錄》讀後感800字 篇五

近來我又讀了一遍法國啓蒙作家盧梭的《懺悔錄》(陳筱卿譯,譯林出版社,1994年版)。

上下兩卷共十二章,中譯本634頁,洋洋五十餘萬字,一口氣讀下來,看得我倆眼朦朧。隨着盧梭敘述的文字河流,我又一次漂進了他豐富而傳奇的心靈之海,不由自主地陷入思想與情感的漩渦裏,拜倒在上帝的腳下,發出深沉的喟嘆——懺悔吧!

經歷了五十多年的風風雨雨,面對周遭無數的惡毒攻訐,他毅然拿起了如椽巨筆,寫下這部自傳體的《懺悔錄》,把自己赤裸裸地剝現在世人面前,讓人們看到一個完完全全真實的盧梭自我。勝過任何的辯解與粉飾,所有的人面對這個真實的靈魂,都沉默不語。因爲人們在他面前就如在一面纖塵不染的平鏡前一樣,照射出了自己靈魂的卑污與醜惡。正如盧梭所云:我如實地描繪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是可鄙可惡絕不隱瞞,是善良寬厚高尚也不遮掩:“我把我那你看不到的內心暴露出來了。上帝啊,把我無數同類召到我周圍來吧,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讓他們爲我的醜惡而嘆息,讓他們爲我的可鄙而羞愧。讓他們每一個人也以同樣的真誠把自己的內心呈獻在你的寶座前面,然後,看有誰敢於對你說:‘我比那人要好!’”

我是沒有這樣的勇氣的。在世人面前我展現給大家的形象,決不是我的全部。有許多東西,它們深藏在我心靈的深處,只有我一個人面對自己時,纔有可能浮現。像盧梭那樣冷酷地解剖自己,是需要非常的膽量與勇氣的。

早在上中學的時候,我就心驚肉跳地讀着盧梭的《懺悔錄》,,因爲我讀出了自己意識深處那麼多的黑暗的洪流。也就是從那時起,我學會了在本上反省、懺悔、自律、自強,自己要對自己真實。不知有多少次夜深人靜的時候,我面對蒼穹,尋找上帝的光芒。我曾經數次把一摞摞厚厚的本點燃,企圖在灰飛煙滅之中,消滅那個可怕的魔鬼。如果把所有的蒐集起來,也許也是一部屬於我的《懺悔錄》。

而今我再一次讀着《懺悔錄》,我的心跳得更加厲害。檢視自己成人之後的將近十八年的心靈歷程,我發現我更加無法面對盧梭這面鏡子。有更多的黑色洪流,不可阻擋地向我涌來,幾乎淹沒了我。我徒然地掙扎,甚至甘心情願地投入洪流的懷抱。猶如從惡夢中驚醒一般,我驀地坐起,張開雙臂,渴望擁抱光明與希望的撫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