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懺悔錄2心得體會多篇

懺悔錄2心得體會多篇

懺悔錄2心得體會篇1

今天我勉勉強強把盧梭的那本很很出名的一本書叫《懺悔錄》看完了,不過也是虎頭蛇尾的看的,因爲我後來是在是看不下去了,曾經讓我那麼神往的一本書現在竟讓我不想再看它一眼了,原因就是,我看了這本書後的對盧梭的感覺就是感情太氾濫,這讓他在我的心中大打折扣。他好像愛過很多女人,並且就我觀察,都是些有夫之婦,有好多對他有好感的年輕的女孩子他都不理。我不知道他到底是因爲母親死的早而對比他年長的女性有戀母情節還是因爲他生性如此,假如他生性如此,那是不是所有的有文采的--都是如此多情,這讓我不禁的想到徐志摩--也是一個多情的,多情到把自己朋友的妻子據爲己有。至少在我看來,我是不能容忍的,我不知道是我所處的時代隱性的告訴我們這種‘愛’讓人們鄙視還是怎麼的,也許是我的成長經歷和文化的氛圍在暗中催化的原因吧!

說到這,我也忍不住地想提下在那本書的上章帶給我的思考,那就是其實有很多東西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在不懂事的孩提時代卻更爲重要,周圍家人、親戚的對他的關愛,他不懂犯錯誤後大人對他的方式、朋友是益友還是損友等等都可以影響孩子人生觀價值觀的標準。比如說,他知道偷東西不對,但他也知道偷後沒被逮到當然好,逮到了也沒關係,不就是打一頓嘛,“我偷,你打”也是一個不錯的交易,於是就放縱自己的行爲,或許也就會導致我們將來不願看到的情景,

看這本書我還有個感覺就是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多出去見見世面是非常有益的。盧梭17歲離家出走,然後就一直流浪在外面,認識了很多人,也碰了不少釘子,常常入不敷出,在窮困潦倒中掙扎。加上本身的體弱多病,讓他在老早時就擔心自己活不過25歲。不過早的涉世讓他懂得很多人情世故,我想這一點比學書本只是更重要。事實上,命運對他也不薄,他結識了華倫夫人--一個大他十二歲的一個貴族夫人,因爲結婚後沒孩子就和她丈夫分居了,但因爲是天主教的信徒,收入也很豐厚,她有一副菩薩心腸,樂善好施。於是盧梭便與她走的很近他也十分的愛那個婦人,我想帶有種對母親的眷戀吧,事實上他也的確叫她“媽媽”,只是後來,按書上寫的是他22歲時成了華倫夫人的情人,這就是我不懂盧梭的地方,太奇怪啦!然後他又在社會的輾轉反側裏認識了特蕾沙,與她結婚了,然而就他說的他並不愛她,她卻非常的愛他,這我也覺得很奇怪,他們的5個孩子都被盧梭送到孤兒院了,真是不顧責任,大學者的思想也許就是這樣,讓人摸不着頭腦。

以上說了那麼多,都是些我不理解他的地方。但在那本書中,我的卻是看到了他作爲一個大學者的閃光點,那就是對學習的獨到見解(雖然這我也知道,但當我看到心裏所想的東西與別人想的一拍即合的時候心裏就特別高興)。那段文字是第六卷的一段,我相信看過《懺悔錄》的人都會注意那段,因爲我準備在那頁書做記號時發現那頁已經有了個折橫。這裏我把它打下來,希望看過的人頁能從中得到些啓迪。

‘我們無論學什麼,首先一定要找出與其學問相關學問相關聯的地方,從這裏可以發揮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妙用。雖然人類的智慧還不足以明瞭存在於宇宙間的一切事物,但我們可以選擇其中一門學問作爲專門細緻的研究,來求得觸類旁通。我們的方法就是分類別的研讀百科全書,然後再進行整理歸納,這就得靠自己的思索。無論我師傅能繼續活下來,絕不能讓大好的時光白白溜走。我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過25歲,但總要活的充實而有意義,因此,我決定要盡一切力量研究值得自己投入的學問。

懺悔錄2心得體會篇2

“暗”是一種特殊的道德觀念,“懺悔”是對人生中暗語言的顯露,它撫摸着人性與心靈相共的凹凸面,所以才那麼的讓人敬畏。

盧梭在每個人的面前都是赤裸裸的。願意把自己像一個未經修改的原創在衆目睽睽下展覽,明知有無數的瑕疵,卻似乎更樂於承擔那份“不完善”的痛感。

盧梭與他的妻子泰雷茲生活了 25 年後才與之結婚。他說“我在一半落空的期望之中,在我選定的住處,同一個我所鍾愛的女人,過着一種合我口味的生活,但我卻感到自己幾乎是孤單一人。”同時他愛上了烏德托夫人,太愛她,以至於不願佔有她。盧梭的愛情觀或許很難讓我們去接受。不管他在身處何處都會與誰發生愛的情愫,哪怕是他與他“媽媽”瓦朗夫人的半亂倫行爲,我更覺得:盧梭很孤獨。在盧梭的內心深處,愈是孤獨,他愈是懷揣着對愛的飢渴。正因爲他孤獨的深度決定了他比常人更加擁有的愛的容量。似乎正是因爲他的禿筆下流露的對孤獨的體驗,才讓我感受到不一般的品格與愛的力度。盧梭用他的語言寫下他的孤獨,但用語言可以表達出的都尚未表達充分。

即使讀完盧梭也不會讓我的心有如釋重負的快感,或許暴露在我們面前的人性太真實,真實的讓人感到不美。當盧梭的生命軌跡劃過我的心靈,所謂的是非評判標準已經無足輕重了。我無需對他的淡泊明志對他的高尚品德或者是關於他在情感世界的混亂贅述,唯一可以做到的是對他的生命的認可與尊重。

周國平曾經說過:苦難與覺悟並不能使我們免於人性的弱點。盧梭亦是。雖然我從未體驗過他的苦難和苦難帶給他的覺悟,也未有一顆同理心,卻讓我感知他的那份尊嚴——對不可避免的人性弱點的承受力,更讓我們覺得弱點的可親,尊嚴的敬畏。

“我心比天高,可卻懷才不遇,自感無可奈何,常常潸然淚下,因爲我喜歡讓淚水縱橫。”靜靜的聆聽他的內心獨白,有點荒涼,有點秋意,可還能看到生機。在我們的印象裏,他的模子是遲鈍又敏感的,情商不高卻感情氾濫,憤青又超乎功利……有時候幽靜而不荒野之所是他恍如遁跡的天涯海角;有時他感覺把自己看作一個死人時纔開始活着;有時說幸福到處尾隨着他卻不知明確的東西;……我什麼都能感覺的到,也什麼都看不到。盧梭,你的感情那麼的實在,實在的讓我覺得語言是何等的蒼白無力!

宗教盛談“心性”。盧梭是一個隨心性生活與感知生活的人。他承認 : 一個人的內心深處不管有多麼純潔,總不免窩藏着某些可增的惡念。然而無論現實給予盧梭怎樣的境地,他都會選擇一條善道。不難發現盧梭骨子裏對宗教信仰,雖然他總是變化着宗教。因爲信仰來自智慧。此時我竟有一種難耐的共鳴。我深知自己是一個不懂得人情世故或是對人情交往缺少藝術能力的人,但是因爲心性的足夠善良讓身邊的人無盡的包容我的幼稚和缺點。有句話太適用盧梭了:一個人一旦有了堅實的自我,他在這個世界便有了精神的座標,無論走多遠都能找到回家的路。當形而下的心性指導着他的宿命,那些超越理性的行徑是多麼的合情合理。

不能看透的東西,總有“永恆”的韻味,生活就是對永恆的試探。我們每一個人都永遠缺少那個理解自己的人,盧梭亦是。我們不過是自己孤獨的走在只有自己的那條路上,去承受一些原承受不了的東西。

懺悔錄2心得體會篇3

今天在傷心和無奈中看完了《懺悔錄》,原來只是出於好奇偉人的生活而看的這本書,但我知道了偉人們並不只有輝煌和積極的一面,而且這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還都是辛酸和無奈的。看第一卷時我花了一週才斷斷續續的看完,當時覺得這本書一直和性聯繫在一起,就是描寫年輕時的風流韻事。這一卷讓我感觸不大,我也就此不談了。在看第二卷時則大大的激發了我的積極性,我在此也主要談談第二卷帶給我的一些啓示吧。我記憶最深的不是什麼美好的事,因爲這裏面很多都是醜惡的一面。我首先說一下人際交往的一面。

先說邪惡的一面,當然我的目的並不是要我以後學這種卑鄙的做法,而是純屬出於對壞人的防衛。原來比你高一籌的人可能因爲賞識你或其他原因而提拔你,即使後來你與他平級也沒多大關係,但你若高於他了,他也許表面慶祝,但暗中搞鬼,做出詆譭你的噁心行爲。再來說說那些在事業上沒什麼直接關係的朋友,你與他地位都平平時或地位比他低都無所謂,但是你若比他地位高,或者因爲某事而出名了,那他可不一定還是從前的那個他了。在盧梭的所有朋友中,最陰險、最狡詐的`算是格里姆了。

盧梭把自己的好友無一保留的都介紹給了他,從而讓他大大的擴大了自己的交際圈,但他卻沒把自己的好友介紹給盧梭一人,甚至還在自己的朋友面前數說盧梭的不是,暗中詆譭他,但最可惡的就是他最後竟然和盧梭介紹的朋友混熟後,把盧梭踹到了一邊,竟將他逼到絕境。後來又出現了一個如此這般的人,雖然沒有格里姆做得過分,但也大大的降低了盧梭與自己新認識的朋友的關係。所以要時刻看管好自己培養的與朋友的情誼。當然這也和人們喜新厭舊的心理不無關係。所以有時“距離產生美”是非常正確的一句話。和比自己地位低的人打交道時,有很多人是會拼命討好你的。這時候固然不能看不起他們,但也要小心,千萬不要幫助那些小人提升自己的地位,免得他變成那條“蛇”。

盧梭就因其太純真,不能在心裏對誰有所隱瞞,所以才遭到了自己前期以及以後朋友的背叛,雖然後者還不至於讓他心碎。從總體來看,盧梭的友情是挺失敗的,也是令人憐惜的。盧梭沒有一個好的背景,尤其是母親早亡,使得他在童年時受了很多苦;他開始依戀的媽媽後來被別人搶走,與他後來的伴侶家裏也沒什麼背景,甚至都沒賠給他什麼嫁妝;他的許多朋友都背叛他甚至迫害他;他自己又不愛社交,一心想回歸自然。這種種原因都使得他生活一直處於貧困,風燭殘年時甚至被多國驅逐。在讀到第八,九章時,因爲他朋友的行爲已使我替他悲痛萬分,而讀到後來他被多國驅逐更使得我大大的同情這位啓蒙運動中的偉大先哲。對他的同情甚至覺得無法用言語來說明。

我覺得在與人交往時,無論對方是誰,行動固然最爲重要,但是言語、勇氣也不可缺少。媽媽爲什麼會被那個討厭的人搶走,因爲他比盧梭更會表現自己,起碼言語上是這樣,人有時很奇怪,不看你的實際表現,而是看你的言語,只要你說的好這一切都足夠了。盧梭後來失去了很多有個好前途的機會,這主要也是因爲他沒有勇氣,魄力不夠。偉人往往會經歷很多困難並且克服這些困難所帶來的痛苦,從而使得自己意志力更加堅強,思想更加成熟。困難並不是什麼,只不過是上帝讓你成功前送給你的一件禮物。另外這部著作讓我瞭解了很多哲學家的生活境況以及情感世界,讓我更加貼近偉人。其實偉人們和我們沒有太大的區別,並沒有什麼神祕的。好好努力,我的成功不是夢!

懺悔錄2心得體會篇4

?懺悔錄》是法國作家盧梭的個人傳記.

作者傾其思想,坦露着一顆透明的靈魂來書寫他人生的點點滴滴與坎坎坷坷的。他的文字挾帶着一股巨大的熱忱引你進入他內心世界。他用自我的語言渲瀉出他的渴望,他的追求;也用常人不可及的大膽表白,剖析自我人性,自我情感。文一開始盧梭就寫道:“我此刻要做一項既無前例,將來也不會有人仿效的艱鉅工作。我要把一個人的真實面貌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這個人就是我。”這樣迫切的言辭又怎能不讓人走進他真摯、誠懇的精神家園中去呢?

在他近似於迷霧樣的一個個小故事,一章章小片斷中貼近他的回憶,他的心靈,在文字裏與他或激昂或沉默或抑鬱或舒暢或歡樂或平靜或熱烈的起起伏伏、若濃若淡的敘述中行進,去領略他人生道路上的風風雨雨、陰晴圓缺,去探尋他經歷的愛恨情仇、恩怨變遷。

盧梭的童年既是悲哀的,又是幸運的。他剛出生,母親便因難產而死亡,父親由此對他又憐又恨。他的父親伊薩克與他母親蘇薩娜自小青梅竹馬,感情篤深。父親自失去愛妻後,每每從他的身上找尋妻子的影子,常情不自禁地擁抱幼小的他而淚眼朦朧。父親幾乎把全部的愛給予了他。

這位身爲宮廷鐘錶匠的父親,不僅僅有英俊的外表和過人的手藝,還異常喜歡讀書。在盧梭五、六歲時,他把他妻子生前的藏書全部拿出,揀出書來一段段讀給盧梭聽,然後輪流閱讀,直到夜晚,通宵達旦的看書。父親用這種方式忘卻喪偶之痛,無意中給盧梭營造出一個讀書的環境,以至於童年的盧梭到了無書不能眠的地步。“這種危險的方法,不久便使我得了極端嫺熟的閱讀本事和理解本事……我對事物本身還沒有一點兒概念,卻已經瞭解到所有的情感了。”父親以讀書爲遊戲打發時日的作法,給盧梭早期心靈注入了知識的芳香,這種無爲而治也催發他心智過早的比別的小孩成熟。他的姑姑十分愛好音樂,這又讓他多了一種喜好。也許秉承了他母親的溫柔與聰慧,加上他父親與姑姑的無比關愛,盧梭自小性情溫和,很逗大人喜歡。

直到父親的因故離家,盧梭住進他舅舅家與表哥一道生活才一開始面向社會。進教堂做彌撒時,他遇上了他一生第一個令他產生好感的女性——朗拜爾西埃小姐。

讀到一些細膩而深刻的情節,感受他成長中所承荷的開心與苦惱,一個鮮活、豐滿的盧梭形象躍然出紙而呈此刻你眼前,是那樣的真切、樸實而又厚深。他比他同齡人性格要更具複雜的一面。後在他十六歲時,得到了體現。

談到盧梭不能不提到華倫夫人。如果沒有這個傑出的女性慷慨仁慈的培養和經濟支持,歷史上就不會有這位盧梭。他在與華倫夫人同居期間,生活才稍稍穩定,安心讀書、思考問題並寫作。年長盧梭11歲的華倫夫人出身於一個古老的貴族世家,她很年輕的時候就結了婚,婚姻並不美滿。她逃到法國,法王便把華倫夫人收留在他的庇護之下,並且給她一千五百銀幣的年金。風姿綽約的華倫夫人是一個有非凡智慧的女人,她成了盧梭的庇護人、教師、情人及知心的朋友。從一件小事上我們能夠看到盧梭是如何癡戀這個可愛的女人的:一天吃飯的時候,華倫夫人剛把一片肉送進嘴裏,盧梭便說上頭有一根頭髮,華倫夫人將肉吐到盤子裏,盧梭用叉子叉起來,飛快地吞下肚去.

在家庭與社會的雙重薰陶下,他的心慢慢定了方向。他在悠然的平和中度過三十年。步入壯年是時,他開始了個人的寫作生涯,著書《愛彌爾》。可由於這本書的思想與當時的政治格格不入,書稿被當局焚燒,自我被迫走上了流亡的生活,其中還遭友人所害。凡此種.種,他沒有放棄寫作,而是堅強的活了下來。懺悔錄的下半部就是在他最困難的時候斷斷續續寫下的。

寫書更寫出了他善於釋放的個性特質。他說:“我對我的內心價值有所意識,它一面使我感到不公正的貶低,一面又在必須程度上抵消了這種感覺,並使我潸然淚下,而我生平就是讓喜歡讓眼淚盡情傾瀉的。”盧梭就是這樣把生活中的不平化爲了一縷煙霧而平衡自我心態。也正是這種易感的情懷,讓他給這本沒有任何粉飾的傳記賦予了最原始的思想與情感,真實記錄下他大半生心路里程。人們認識了他,記住了他。200多年了,作爲人物自傳的《懺悔錄》,是唯一濟身世界名著的作品,這不能不說是盧梭的心血凝結的人性閃光點所帶來的磨滅不息的經典之偉。它不是小說。是串連盧梭回意的雜文集。而每一段雜文都是作者心靈軌跡的烙印.

此刻,不管是在大大小小的書店裏還是大街小巷的書攤上到處是各種名人的傳記。然而,翻開一本本書,從頭到尾,通篇都是過五關、斬六將,把自我說成一朵花,把別人說成豆腐渣,藉機擡高自我,爲自我樹碑立傳。總之,不是他(她)實際的那樣,而是他(她)期望的那樣。自傳的過程無形中都會產生一種揚長避短的心裏。而這種心裏無疑會扭曲真實性、坦誠性。

懺悔錄2心得體會篇5

盧梭的爲人向來遭人垢病。他性格激烈、多變,熱情奔放而又極端敏感,大悲大喜旁若無人,缺乏自制力。正是這些相互衝突的個性讓他更像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睿智但是也活得苟且,他驕傲但是也卑微,他坦誠但是也有掩飾。在自傳裏,盧梭懺悔了一個年輕時犯的錯誤。有一次他偷了主人家一顆貴重的鈕釦,把事情賴在一個他喜歡的小女僕身上,因而使那個無辜的女僕蒙受了羞辱。由於盧梭的“自暴隱私”,一些後來的哲學家包括羅素甚至認爲盧梭根本談不上是個哲人。而我卻認爲盧梭觸及了哲學的本質問題-他首先用自己爲解剖標本,對人性做了一次深刻的探討。

從氣質上講,羅素與這些人是兩類人,他對於浪漫主義激情向來不以爲然。其實羅素本人也不是一個冷靜的書齋學者,要不然的話,他也不會三番五次鬧離婚,不會提倡性解放,不會反宗教,不會被當局禁止講學,不會相信社會主義,不會參加反戰運動甚至弄到要坐牢。激情是每個人都有的,羅素也認爲激情與理智相比是推動歷史的一種更主要的力量。

盧梭是法國第一個最勇敢的平民思想家。他出身貧寒,年輕時代長期處於奴僕地位。羅素這樣的貴族子弟當然不會去偷鈕釦,羅素的子女當然也不用進孤兒院。盧梭跟一個地位低賤的女侍結婚,這也被羅素拿來進行了一番精神分析,意思是盧梭只有在下賤的女人面前才能得到一種完全的自信。我對羅素一向敬仰,但這一次我覺得羅素講話未免刻薄了一點。在法國大革命前,逆向等級的婚姻是不被允許的,他與華倫夫人的關係不可能爲當時的婚姻制度許可。

盧梭的晚年孤獨不幸。由於《愛彌爾》一書的出版,被當局者視爲異教邪說,因此最高法院判決將已出版的《愛彌爾》全部燒燬,並立即通緝盧梭。再加上處理人際關係上的不如意,令盧梭在精神上的狀態近乎瘋狂。他疑心重重,不得安寧――水果商減價賣給他蔬菜,以施捨來羞辱他;馬車轉彎時差點撞死他;人們賣給他的墨水是無色的,讓他寫不了辯護詞;甚至到處都有人在跟蹤和監視他。

然而神是公正的,盧梭的思想光芒沒有因歲月而黯淡。盧梭不論在社會政治思想上,在文學內容、風格和情調上都開闢了一個新的時代。曾有一位法國批評家說:我們十九世紀的人就是從盧梭這本書裏走出來的。

懺悔錄2心得體會篇6

這幾天一直在讀盧梭的《懺悔錄》,它被歸結爲一種經典名著,可是我讀過後感覺收穫不大。我不知道爲什麼爲翻譯成“懺悔錄”,盧梭好象也沒有什麼值得懺悔的吧。從它的英語名稱"the confessions"來說,翻譯爲“坦白性傳記”也許更恰當。

讀這本書時,能支撐我一直讀下去,並直到讀完的是他與瓦朗夫人的關係進展。

盧梭從小失去母親,父親也因打傷一貴族而逃亡他鄉,他從小不得不四處流浪,食不果腹,甚至沾染了諸多流氓無賴習氣的浪子,在他16歲生活無着、走投無路的時候,神甫蓬韋爾先生建議他去投靠瓦朗夫人。他說:“她是一位非常仁慈的好夫人,她能把別人的靈魂從她本人已擺脫了的錯誤中拯救出來。”那時瓦朗夫人已經28歲,他稱他爲“媽媽”,其實他們的關係是情人關係。

在盧梭成長的過程中,瓦朗夫人無私地利用自己的人脈資源、錢財無怨無悔地支持着盧梭,即使盧梭最不可思議的舉動,瓦朗夫人給予的都是寬容。瓦朗夫人也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她利用一切關係幫助身份卑微的盧梭,在日常生活中給予他無微不至的關懷,正是瓦朗夫人無私的愛成就了盧梭。

在盧梭眼裏,瓦朗夫人是一位溫柔的母親、一位親愛的姐姐、一個迷人的女友,他始終如一地這麼看待她,在他的心裏也只有她。就像書中所說:“所有別的女人受到我的鐘愛皆因姿色使然,一旦沒有了姿色,我的愛也隨之消失;但媽媽卻不然,儘管她會變得又老又醜,可我的愛卻不會減退。”

後來盧梭厭倦了城市生活,同時他的健康狀況頗令人擔憂,瓦朗夫人同意與盧梭一起去偏僻的郊區生活,在瓦朗夫人的悉心照料下,盧梭的健康得到了恢復,在尚貝里郊外的沙爾麥特,盧梭度過了他生命中最爲幸福的自由時光。可是由於身份地位的懸殊,雖然他們倆在一起生活了很多年,也沒有走到一起。

可最後,瓦朗夫人因爲交男友不慎,沒有聽從盧梭的勸阻,離開盧梭後生活很悽慘,所有的財產都被人騙走了,丈夫對她很粗暴,最終鬱鬱而終。

盧梭聽說了她的處境,好象只是只是給她經濟上一點資助,也沒有去看她。但是,盧梭倒是去了好幾次他們初次相遇的地方。

1928年,人們甚至按照盧梭的意願,在她和盧梭相遇的地方豎起了黃金的欄杆,以紀念盧梭與瓦朗夫人相遇200週年,供後人瞻仰憑弔。

瓦朗夫人是幸運的,作爲一個女人,作爲一個恩人,作爲一個人。

看完這本書後,眼前便揮不去黃金的欄杆,想像周圍的景物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我不知有一天,我會不會在心中爲別人樹起一個欄杆?知與遇,很難,很難!在當前已經不再蔚藍、不再純潔的感情天空下,如果還有一雙眼睛與我一同哭泣與拼搏,那麼淚水與汗水的倒影中必會映出絲縷金黃,那麼生活就值得我爲之拼搏吧。

懺悔錄2心得體會篇7

爲什麼要註明是列夫。托爾斯泰的《懺悔錄》,因爲還有另外兩部《懺悔錄》,分別是盧梭和奧古斯丁所著。在我看來,本書內容可以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描寫19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劇烈的社會變革衝擊下,托爾斯泰的內心矛盾更趨尖銳。這是他一生最艱苦的精神探索階段,正如他自己在書中所說,生命是毫無意義的,生命原本是徹底虛無,生命的真相是死亡。爲了找到出路和答案,他廣泛接觸、考察現實生活,閱讀了大量有關社會、哲學、道德和宗教方面的書籍,經過緊張激烈的思想鬥爭,他的世界觀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第二部分是說當他最後發現信仰纔是生命的力量,一個人活着就必須有所信,如果他不相信有什麼讓他必須活着,他就不會繼續活着了。人生的目的在於拯救自己的靈魂,爲了拯救自己的靈魂,人必須按照上帝的旨意生活。他的艦載宗教道德基礎上的爲上帝、爲靈魂而活着,愛一切人,“無以暴力抗惡”,通過“道德自我完善”擺脫罪惡。

托爾斯泰在書中所體現出來的思想矛盾,也是當時社會錯綜複雜矛盾的反映。他是一個富有正義感的貴族知識分子,他試圖毀滅自己,但都未成功。當他脫離思想的桎梏時,他決定徹底同貴族階級決裂,而站在了農民一方。宗教和信仰賦予了他新的生命,讓他找到了生活意義的答案。

懺悔錄2心得體會篇8

上一週用了兩天的時間看完了盧梭的《懺悔錄》和餘華的《活着》。

感覺到的不是某些情節的動人,而是那種隱藏在其後的幸福與自由。

越讀書越覺得自己的匱乏,想突然間讀完所有的書,有人說讀書應該“少而精”,有人則認爲該多而廣,我被這些相左的觀點弄得很迷茫。我想不論怎樣還是先來個多而廣吧,因爲如果精就等到上了博士再說吧!

喜歡的是盧梭那種自由,他的自由不與金錢掛鉤,他追求的是屬於自己內心的快樂。他喜歡閱讀,喜歡到處遊玩,喜歡按自己的意願寫作,喜歡爲自己所愛的人付出一切。儘管他做過壞事,而且“有罪者的良心爲無罪者復仇”,他終身爲了良心的譴責而不安。他在那個時代,是個不與上層社會同流合污的下層人,卻有着超出時代的思想和崇高的道德……我想給自己的自由也許才能獲得更大的成功,因此告誡自己不要過多的按照世俗的眼光來約束自己,畢竟束縛不利於自己的發展,走自己的路,不管對不對,只要堅持下去,相信能夠超越原來的自己。

?活着》給我的啓示是幸福。幸福不必然和金錢或背景相聯繫,重要的是一家人能夠彼此真心付出,相親相愛。有了那種維繫全家人的感情,一切都不重要了。也許福貴在物質上是貧窮的,但是在精神上一定是幸福的。雖然他“在笑中哭,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可是家人給他的愛讓他成爲一個幸福的人。

我生活在一個貧困的家庭裏,但是我缺少這種家庭真正的愛。不是說父母不愛我,而是發現他們總是爲了錢而爭吵。我和妹妹在他們的爭吵中長大,一直認爲錢是最重要的,因此很早就立下目標賺好多好多的錢,以後不讓父母吵架。於是,我在努力,而努力的目標不是自由與幸福,是束縛人使人異化的金錢。於是覺得自己不是自己的主人,而是金錢的奴隸。拼命的家教掙錢,寧可爲了掙錢而放棄一切娛樂和自由。這種想法讓我過的好累。好想讓自己離開這樣的生活,可是每每想到父母吵架的心寒,和對我抱有的期望,我都會投降。於是,我不是快樂的,也不明白爲什麼別人是快樂的,難道別人的目標是輕鬆的嗎?

現在我找到了原因,彌補家庭裂痕的藥膏不是冷冰冰的金錢,而是真情。雖然母親還在爲了那五斗米而拚命的苦幹,而我也沒有辦法勸說母親休息,那麼能給他們的只能是我對他們的愛。

我想未來的社會一定不會再有一個我,因爲錢將在未來一文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