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精品的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後感

讀後感7.27K

精品的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後感

曾經的肆意,換來了今日的清醒。那個時候垮掉的一代,現在早已經迴歸社會文化主流。時光雕刻了他們的面頰和心智,然後也許一個不經意的午後,再聽到以前喜歡的歌曲,掩面而泣,老淚縱橫。下面爲大家精心整理來一下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後感,請您閱讀。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後感1

在午後濁熱饜膩的空氣裏讀完《麥田裏的守望者》,很明媚的鵝黃底色封面,塗着一綹綹橙紅碧綠的火焰,一如青春本身給予人們的印象,但讀後卻被一種灰調子的情緒所籠罩,呼吸着逼仄的氧氣,莫名的悲愴襲上了方寸靈臺。

我不是乖巧如人們所想象那樣的孩子,所以喜歡荒涼帶有模糊恐怖《呼嘯山莊》而不怎麼看得上《簡·愛》,也不喜歡用理性審慎的目光,盡在提manners(教養)去解剖人的簡·奧斯汀。喜歡那個寫“犯忌”內容,大罵現代工業文明,憤世嫉俗的的勞倫斯,比起堂堂正正規規矩矩的作家,受爭議的作品更能讓我激賞。

搞不清楚愛看《麥田裏的守望者》是因爲年輕還是因爲水瓶座,無論因爲什麼都該感謝自己,這本書裏滿是污言穢語,主人公霍爾頓開口“他媽的”閉口“混帳”,年紀大點兒或我再文雅乖順點兒估計是受不了的。年輕又沒教養的我讀起來反有一種一吐爲快的感受呢。

小說主人公霍爾頓是我們身邊隨時可見的孩子,也是鳳毛麟角的孩子,16歲的他抽菸,喝酒,與自己不能接受的輕浮女子交往,四次被學校開除,讓很多正派人對他的優點也嗤之以鼻了。然那頹廢,灰冷的態度源於失望,開除他的那算什麼混帳學校?一個光鮮外表內裏已經腐爛的蘋果,在那裏找不到一個支點,學校裏的老師都是勢利的僞君子,而同學聚在一起談的就是女人,酒和性,這個迷茫的孩子在希望中看出無所有。——其實他也是很有靈性的孩子,他可以說出“天氣冷得像巫婆的奶頭”這樣讓人大吃一驚又拍案叫絕的話,他在描述周遭時是多麼犀利的冷嘲,說到自己純真的弟妹時又怎樣在玩世不恭的話語裏透出無往不在的溫柔。學校和家庭對他的希冀不過是“出人頭地,將來買輛混帳凱迪拉克!”他不願長大面對泥沙俱下的社會,他唯一抱有好感的老師也告訴他世界多麼殘酷:“一個不成熟的男人的標誌是他願意爲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人的標誌是他願意爲某種事業卑賤地活着。”,是的,他究竟要長大,與這個世界妥協的啊,時光是某種節制而無情的東西,宇宙間最大的暴君,不必敬畏卻必須服從。

文首那段話是霍爾頓對小妹妹發自肺腑的話語,那是多麼明朗又純美的畫面呵,金色的浪潮柔柔滑過幼小的孩子們的身體,他們自由自在地奔跑,而霍爾頓則守護着他們,不要再讓這些孩子如他一樣墮入深谷般的虛無,他們不會憂傷,不會有陰翳的絕望,永遠不會在暗中掙扎,渴求光明又遙不可及,永遠不會讓率真的天性蒙上僞善,誰能說這不是黃金世界呢?如果真有天堂,它就應該讓我們有條出路啊!

我想象着霍爾頓面對妹妹天真的臉說這話的神情,懷着對另一個世界的希望,雙眼朦朧又明亮,那是他的天堂,這個心地比一般人敏感十倍的陰鬱少年,這個大部分功課不及格的多餘的人卻是我的英雄。我不能表達什麼,因爲我連他那樣玩世不恭的勇氣都沒有,生命壓縮成一條僅向前無力延伸的線,有時嘗試紅得如血的酒漿,卻害怕露出一點形跡來,由於書讀得太多,想得太雜,永遠找不到可以相信什麼,連自然本身也懷疑着,它創造了春天,也親手讓其枯萎,找不到憑藉的我如半空中的雨滴沉沉落墜......當然我只能一個人冥想,甚至無人可交流也懶得受白眼,所以對於漂泊的零餘者有莫名的接納和同情。——何必談這些呢,我已經覺得自己的文字太拉雜了。

後來霍爾頓打算到鄉下去喬裝一個又聾又啞的人——人體健全的功能反會撕毀自由,可是唯一肯聽他講的妹妹令他欲罷不能,終於他心情沉重地目睹小女孩遊樂時的輕盈身影,心兒變做了冰點,在外流浪多時的他從不屬於他的黑暗世界回到那個屬於他的涼薄世界裏,他怎樣回家,怎樣生了一場病,都成了謎團,他不知道下個學期應該如何,就像我們都不知道一樣。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後感2

剛一掀開書本,就被作者塞林格生動的語言深深吸引,全書用主人公的口吻平鋪直敘,使用了大量的口語,使其有着一種通俗易懂卻又不失發人深省的感覺。

《麥田裏的守望者》以回議的方式寫的是一個出身於富裕中產階級的十六歲少年——霍爾頓,在第四次被學校開除之後,深夜離開學校,來到美國的紐約城遊蕩了一天兩夜,接觸了各種各樣的人物,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煩人種種醜惡,他想逃離這個現實的世界,但想到自己也許會得肺炎死去,決定冒險回家和妹妹菲芯訣別,他向她訴說了自己的理想和苦悶,他想當一名麥田裏的守望者,後來霍爾頓決定假裝成一個聾啞人去西部謀生,最後,在妹妹的勸說下,他只好放棄西部之行,回到家之後人霍爾頓就生了一場大病。

看完這本書後,最讓我覺得難得的是主人公在污濁的環境中仍能保持一顆與世無爭的心,他渴望樸實和真誠,,他有着自己的思想和靈魂,他有勇氣拒絕成人世界的虛僞和骯髒,也許正是因爲他看不慣現實社會中的世態人情,他纔有了這個相當一名麥田裏的守望者的夢,他希望自己能夠爲孩子們做些什麼,他希望自己沒有的童年可以讓他人擁有。但是青春期特有的心理:玩世不恭,衝動敏感卻又使得他一無所成,他沒有能力改變這一現狀,只能抱着那些虛無縹緲,不切實際的幻想去自欺欺人,最終他還是向這個社會妥協了。

由於作品的感染力極強,引起了我的思考和共鳴。青春期這是一個由孩童到成人的過渡期,著名的德國兒童心理學家夏洛特?彪勒曾把青春期稱之爲“消極反抗期”。在這期間,少男少女們總有着叛逆的心理,追求新鮮,憤世氣俗,不思上進。和賽爾頓不喜歡讀書,不喜歡受人束縛,但是除了這些我們還能做什麼呢?打架,抽菸,喝酒,一些禁止學生的行爲?多麼可笑啊,它們也許能滿足你一時的好奇和新鮮感,但絕對不會對你的將來有任何一點的好處,只會讓你變得庸庸碌碌,一事無成。每個人都有着對理想的渴望,但是如果不靠奮鬥和努力,能換來什麼呢?只有空白,任何的夢只有經過汗水的澆灌纔會發芽結果。現實是殘酷的,生活在這個社會裏,不是我們改變環境就是環境改變我們,那麼你們選擇的是前者還是後者呢?麥田裏的守望者也許是那麼的簡單純粹,但它也同樣需要付出,主人公有着美好的理想境界,卻是垮掉的一代,因爲他並沒有資本去實現。

《麥田裏的守望者》它道出了青少年的心聲,增加了青少年對生活的認識,給予了我們許許多多的思考。它就像是海市蜃樓,看起來是那麼的真實靠近,實際上卻是遙不可及……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後感3

剛讀這本書時,很不適應書中的文字風格:語言粗俗,髒亂連篇,一副玩世不恭的嘴臉,文中到處充斥着“他媽的”、“混賬”、“雜種”等詞。我暗想,看完這本書,我會不會也學會了髒話,在日常生活中拿來就用呢。還有,小說的名字《麥田裏的守望者》。一個對什麼都不慣甚至憎恨的少年,一個遊蕩在大都市裏的孩子,與麥田有什麼關係?直到最後他被妹妹問及將來想當什麼的時候我才真正明白。

故事從主人公十六歲少年霍爾頓第四次被學校開除起筆,講述了他遊蕩紐約街頭的經過以及其複雜的心路歷程。

這位出生於中產階級家庭的少年因爲厭惡學習,除了英文外沒有一門及格的中學生,終於被一所優秀的學校潘西中學開除了。這已是他第四次被學校開除,在學校把通知寄到他父母那之前,他並不打算提前回家,所以,他決定在星期三之前不回家。於是,他隻身在美國最繁華的紐約城遊蕩了一天兩夜,住小客店,逛夜總會,濫交女友,抽菸,酗酒接觸了各式各樣的人物,其中大部分是他所看不慣的“假模假式的”僞君子。

而他自己又何嘗不是做着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他幾乎看不慣周圍發生的一切,他甚至想逃離這個現實世界,到窮鄉僻壤去假裝一個又聾又啞的人,但要真正這樣做,又是不可能的,結果他只能生活在矛盾之中:他這一輩子最痛恨電影,但百無聊賴中又不得不在電影院裏消磨時間;他厭惡沒有愛情的性關係,卻又糊里糊塗地叫來了青樓女;他討厭虛榮庸俗的女友薩麗,卻又迷戀她的美色,情不自禁地與她胡搞。

但是他對兩個人的感情是真摯的。一個是琴,她曾經的鄰居。她很想知道琴有沒有放假回家,卻又怕聽到琴的媽媽接電話後的盤問。而爲了看看最他疼愛的妹妹菲苾,他終於做出了最大膽的行動——冒着被父母發現的危險潛入家中。在作者的描述中,你可以發現所有的人都那麼“假模假樣”,但菲苾除外。這個漂亮可愛聰明的小女孩令讀者眼前一亮:真摯、善良、勇敢這些詞都不足以表達我

對她的喜歡。霍爾頓深夜潛入家中探望妹妹時,父母突然回來了,她的擔心和機智令人感動;當接到霍爾頓的紙條,得知哥哥要隻身“去西部”時,她收拾好衣服拉着笨拙的手提箱要與哥哥一起走······看到這,我的眼睛都濡溼了!多麼好的妹妹!多麼純潔的心靈!她還是個孩子啊!菲苾不喜歡哥哥滿嘴的髒話,批評他“不喜歡正在發生的任何事情”,叫他“不要咒罵了”,問他將來當什麼,是和爸爸一樣當律師,還是想當科學家。在他的執着面前,霍爾頓一邊心煩意亂,一邊不得不逼迫自己想清楚他究竟喜歡什麼,他長大後想做什麼。這時,他提到了一首詩,名叫《假如我在麥田裏遇到你》。他說“不管怎樣,我老是想象,有那麼一羣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裏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賬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着,要是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到這裏,我被深深地震撼了!這位表面上對一切都無所謂甚至嫌惡憎恨的少年,內心充滿了孤獨,在彷徨無助中竟能有如此美好的心願,不得不令人重新審視他了!他自己所經歷的不正是這樣一場遊戲嗎?他在狂奔,他不知道自己在往哪兒跑,他其實就快要到懸崖邊了,而此時,她的妹妹——老菲苾就是那麥田裏的守望者,她捉住他了!因爲,我們從下文得知:霍爾頓答應她妹妹他一定回家,他不會一個人去遙遠的西部,而且真的回家了!

看到結尾,我意猶未盡。作爲一名教師,我們的學生又何嘗沒有霍爾頓這樣的苦悶與彷徨?他們表面上嘻嘻哈哈、對一切無所謂,內心又何嘗不是充滿了叛逆與孤獨?而我們,能不能做好麥田裏的守望者,捉住那些不知不覺跑向懸崖的孩子們?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後感4

暑假裏,偶然看到了一個書名-------麥田裏的守望者,令我心頭一震,一來是因爲麥田二字勾起了我對童年以及家鄉的美好回憶,二來是我本身對這個在麥田裏的守望者所守望的東西非常好奇,總覺得它將會是一本充滿浪漫回憶與等待的小說,於是懷着無限遐想以及期待的心情看上了這本書,然而書的內容卻大大的出於我的意料,它讓我在自己的思維還未適應作者的意圖時,內心就不自覺的受到了衝擊,在彼此意識的相互碰撞中,我的感觸頗深!

這本書主要以一個16歲的中學生,霍爾頓爲主人公展開的。他整日穿着風雨衣,戴着鴨舌帽,遊遊蕩蕩,不願讀書。他對學校裏的一切——老師、同學、功課、球賽等等,全都膩煩透了,3次被學校開除。

又一個學期結束了,他又因5門功課中4門不及格被校方開除,他卻絲毫不感到難受,不等到退學的那一天,他就離開了學校,然而又不敢回家,於是他就在紐約城遊蕩將近兩晝夜,全文主要抓住他這兩晝夜以他的口吻講述他的見聞,道出他的心聲,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虛僞面目和欺騙行徑,反映了二次大戰後,美國社會的垮掉的一代精神面貌。

看完了這部小說,我百感交集,既沒有完全贊同霍爾頓的那種些想法與做法,也沒有完全反對,而是在批判中默默的接受。

在霍爾頓的眼中,現實的世界,充斥着虛僞,欺騙與世態人情,與他所渴望的樸實與真誠有着太大的出入,而他又無力法抗,只好苦悶、彷徨、放縱,最後甚至想逃離這個現實世界,到窮鄉僻壤去裝成一個又聾又啞的人。也許,從他所接受的教育中,他的經歷中,我們能大概瞭解到他有這種想法的原因。

他們差不多在一千份雜誌上登了廣告,總是一個了不起的小夥子騎着馬在跳籬笆。好象在潘西除了比賽馬球就沒有事可做似的。其實我在學校附近連一匹馬的影子也沒見過。在這副跑馬圖底下,總是這樣寫着:‘自從一八八八年起,我們就把孩子栽培成優秀的、有腦子的年輕人。’完全是騙人的鬼話。在潘西也像別的學校一樣,根本沒栽培什麼人才。而且在那裏我也沒見到任何優秀的、有腦子的人。也

許有那麼一兩個。可他們很可能在進學校時候就是那樣的人。一個傳授他知識,提升他思想境界的教育機構都如此虛假做作,他還能夠看到什麼真實呢?

他所尊敬的一位老師對他說過: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爲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爲某種事業卑賤地活着,一個教育者對被教育者做出這種認識的教育,又讓人能對未來抱有什希望呢?卻多了份絕望!

真的,不僅是他,有些事情我們現在也常常遇到,我們也常常反感。比如,當你的家庭比較貧困時,親戚鄰居可能對你是冷冷淡淡不理不睬的,可是一旦你富有了,則可自當別論了;在職場中,靠關係的很快升職,然而,勤勤懇懇勞作的人卻遲遲得不到升遷;在人際交往中,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人也不乏少數..........這些不好的一面幾乎每天都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難道我們每天都得悲嘆現實,爲這些虛僞與勢力耿耿於懷嗎?爲這些不公而怨天尤人嗎?或者說隨波逐流,融入其中,成爲他們中的一員呢?

其實,每個時代都有其鮮明的時代特點,每個人在不同的年齡層也表現出不同的性格特點,但社會的階級性與矛盾不調和性是永遠不會消失的,他有陰暗的一面也有光明的一面啊!但處於青春期的我們卻常常只注意到陰暗的那一面,總感嘆着現實世界的不公,虛僞,勢力,做作……總能感覺的自己是受害者,我們的精神世界總是苦悶仿徨、孤獨憤世,矛盾百出……但是仔細想一想,我們從小到大所感受到的愛都是假的嗎?我們經歷過的美好都是虛的嗎?世界中那美好的一面我們真的能視而不見嗎?或者,我們站在那些所謂做作、勢力、虛僞的人的角度上想一想,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爲什麼?難道真的是他們本身就喜歡做這些嗎?

成人世界或許比較複雜,但是他們的本質意圖還是美好的,只不過是我們怕深入其中來了解並理解他們罷了。或許,他們中的大多數以前與我們懷着同樣的想法,覺得大人的世界很醜惡,覺得自己以後纔不會像他們這樣,可是,當你真正步入了這個年紀,經歷了類似的事情,你就會慢慢的明白那些大人爲什麼要這樣做了----當我們擁有了夢想,擁有了家庭,擁有了事業,相應的,肩上就揹負了責任,那是永遠也不可推卸的,爲了它,我們就不得不去做某些事了,儘管我們很不願意。

潘西的校長是以一校之主,他的決定關係着學校的未來,也許他做那張海報只是純粹的爲了多吸引幾個學生,讓自己的學校能繼續走下去;霍爾頓的父母讓他好好學習,只是爲了讓他以後能獨立自主的生活着,讓他們少寫擔心而已,而不僅僅只是他所認爲的可以買輛混帳凱迪拉克;老師的那番話或許是因爲自己的某些不愉快的經歷讓他的思想麻木了,對生活的激情也消失殆盡了而採取的一種自我保護手段……..試問?真正的壞人能有多少個?更多的是,我們常常提升了自己的認識標準,以高於正常生活限度的標準來看待周圍的事物,所以總覺得周圍的人、事、物都很黑暗。我們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擔任着不同的角色,更多地,我們只是爲了成功的完成自己的責任而已,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罷了。

霍爾頓的內心太善良了,相應的,他的認識標準也自然的提高了,因而,他看不得世界上的一點陰暗面,然而,世界本身就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既有美好的一面又有不如意的一面,就像白天與黑夜,太陽與月亮,他們既相互對立卻又不可分割,總是相伴相生着。對於一個人,一個社會也是一樣的,他們不會也不能做到完美。這樣,他所追求的美好純潔永遠只能在孩子身上看見,只有孩子,纔不會有成人世界的醜惡陰謀,也因此極容易受到成人世界的不良影響!這是他唯一可以看到光明與希望的淨土,他要不惜一切去保護這片淨土。

我常常被霍爾頓的夢想迷戀住了,因爲它太誘人了,太美麗了,像夢一般 ------------有那麼一羣小孩子在一大羣麥田裏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裏的守望者。每天陪在孩子身邊,做孩子的守護天使,就這樣,日復一日的看着他們安全的長大!多麼奢侈美好的夢想啊!

看完了這這一段話,我流淚了,不爲別的,只爲了主人公那稚嫩卻又偉大的追求,很難想象一個讀書不用功,還怞煙、酗酒,滿口粗活,張口就他媽的的壞孩子會有這種想法,只因他追求的只是純粹的美好與真實,當現實滿足不了他的時侯,憤世嫉俗思想便引起的消極反抗,還有那敏感、好奇、焦躁、不安,想發泄、易衝動的青春期心理,又使得他不肯讀書,不求上進,追求刺激,玩世不恭。

處在21世紀的青少年,也正面臨着類似的情形,好多類似的情緒便產生了,憤世嫉俗,特立獨行,盛行非主流……..我們正漸漸走向以自我爲中心的泥潭,總是渴望別人能理解你,愛你,卻不知如何去愛別人;總覺得社會不公平,機會從不降臨在自己的身上,殊不知機會是要靠自己去爭取的,與其自怨自艾,倒不如充實自己,加強自己的戰鬥力!總覺得大人只顧着自己忙,對自己不夠重視,而從來不想想大人們正在職場上激烈的拼搏着,身心俱疲,爲的也只是自己的孩子。

我們或許看到了世界上很多的黑暗,可追其根源,絕大多數還是來源於他們的愛或者他們缺失的愛,對自己或是自己所重視的人,只是表現的方式不太正確罷了!

因此,面對生活中不好的一面,我們既要保持自己內心的本質又要對他們加以理解的接受並加以引導,只要世界多了份包容與理解,只要我們人人都能善於發現愛於給與愛,光明的一面遲早會戰勝黑暗,我相信,當我們的認識標準達到霍爾頓的那種水平,他所追求的那種純潔美麗的世界終將會實現!

何謂真實?何爲虛假?他們又能有什麼明確的界限呢?同樣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他們就是矛盾的結合體!只是,誰將會戰勝誰纔是問題的關鍵!而這個結果,卻是要靠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得到!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後感5

《麥田裏的守望者》是一部簡單的小說。主人公是善良敏感的16歲少年,典型的高富帥(高,自己說的;富,二戰後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帥,女友很漂亮而且連男人都喜歡他)。

國中看的時候,印象最深的是那種憤世嫉俗的感覺,還有一些不理解。現在看,已經能夠去理解主人公的內心情感,已經完全不同了。

在書裏,霍爾頓在書裏時常是沮喪寂寞的。他對所處社會的機械主義(實用主義、功利主義、利己主義神馬)深惡痛絕,因而在性格上缺乏邏輯、過於感性。崇尚自由競爭的社會中,他人的虛僞也造成他的敏感、猜疑、喜歡撒謊(I'mthe most terrific liar you ever saw in your life)。

霍爾頓被模仿最多的是他的獵人帽。他很喜歡這頂帽子。我們喜歡自己的愛好並且維護自己的愛好。所以,當阿克萊說他帶着這樣的帽子打鹿時,霍爾頓的反應是:

“This is a people shooting hat,”I said, “ I shoot people in this hat.”

就像你在打團隊,遠處有敵人,你把AK換成狙。完全是形勢需要。你的一個傻13隊友說:“我都是用狙打殭屍,爽呢。”

你聽了就很不爽。就像Stradlater說:“我的意思是,你別把標點之類的玩意兒放對位置。”

你把準星移到他天靈蓋上,說:“我都是用狙打你。”

這些人總是急吼吼地要表明自己並不遜色或者什麼的,因而裝了13。這是一個層面。

鹿,從書中可以看出霍爾頓對鹿、馬之類的動物是懷有一種孩子樣的感情的。而阿克萊的話通過傷害霍爾頓的感情達到了自我標榜的目的。霍的回答是一種報復。只是他似乎沒有完成報復的全過程——讓阿克萊聽懂。

霍爾頓戴上這頂帽子就像舉起一面大旗,表明了自己的身份。

琴,是霍爾頓遊蕩經歷的開始。琴這個人物對霍爾頓的精神世界極爲重要。他喜歡琴,而且感情強烈。但琴只存在於他的幻想中。因爲他對琴的感情太強烈,所以十分害怕失去她,害怕因爲現實中琴的改變失去幻想中的琴。他和大多數人都太不一樣了,和琴也是。

“嗨,”我說:“別告訴她我給開除了,成不成?”

琴和他的距離並不比斯賓塞更近。

霍喜歡琴哪裏呢?他對琴印象最深的是她下棋時喜歡把國王放在後排。象棋是邏輯性很強的遊戲,琴的做法無疑比霍爾頓的更爲感性。琴的不幸童年也引起他的憐愛。

Stradlater和琴約會回來後,霍爾頓逐漸陷入到一種絕望的憤怒中,然後下決心開始了他的遊蕩。

他喜歡的人認可了他討厭的人,這使他傷心,懦弱又使他“沮喪、寂寞”。在車上,他遇到歐尼老媽。他挺喜歡這位婦女,但很快把對他兒子的厭惡轉移到她身上,用反話進行了報復。他同樣沒有完成這一過程。

離開學校的霍爾頓發現社會更爲醜惡。他對鴨子的關心,實際上是對自己出路的關心。湖面結冰正如世界充滿了利己主義和假模假式,使霍無處棲身。

善良的性格使霍爾頓對他人的敵意表現出先天的失敗感。

崇尚自由競爭的社會裏,人與人之間的敵意是難免的。借用大衛·里斯曼《孤獨的人羣》中“有敵意的合作”這一概念(也許不合適),阿克萊和霍爾頓關於獵人帽的對話就是一種“有敵意的合作”。我們有這樣的經驗,幾個朋友在聊天,交流喜好,然後出現了爭吵。這是因爲我們通過自己的愛好與同齡人展開了競爭總想高人一籌,卻只能貶低別人的愛好,於是我們感覺到明顯的敵意。書裏還提到什麼小團體神馬。

彈鋼琴的黑人歐尼,霍爾頓欣賞他的技藝,卻仍然很討厭他,因爲他的表演成了賣弄,討人厭。他的假模假式的禮儀,實際是一種自我膨脹,是對聽衆的輕蔑,是一種敵意,來自一切假模假式的勢利鬼的敵意。奇怪的是,生活優裕的霍爾頓並未成爲一個假模假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