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書筆記精品文章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書筆記精品文章

《麥田裏的守望者》寫的是美國的五十年代,那是一個相當混亂的時期,二戰的陰霾尚未散去又出現了冷戰。人們缺乏理想,渾渾噩噩的活着。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麥田裏的守望者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參閱。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書筆記1

對於《麥田裏的守望者》這本書一開始我並沒有抱多大的期望,可是最後看了5頁,他就把我吸引了。而且我還有一肚子的感想。

不知道我的同齡人是否在看這本書,或者聽說過這本書,或是什麼都沒有,還是我根本就不該看這本書。因爲書中的主角霍爾頓,才十六歲就抽菸、酗酒、逛夜總會,在電影院裏消磨時光,徹夜不歸。這不是一個標準的不良少年嗎?也有人說,他並不是自甘墮落,而是被現實所逼,出於無奈啊。我既不同情他又不憎恨他,也不像書中的“序”所說的認爲他僅僅是美國上世紀50年代“垮掉的一代”的代表分子。我只是覺得不管生活在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每個青年人都要經歷思想上的一段彷徨期。霍爾頓正是處於這段時期。我們也一樣要經過這段時期才能真正長大。所以我們不能以偏見的眼光來看待社會,對待自己的成長。

霍爾頓說學校裏的老師和他的家長強迫他讀書只是爲了“出人頭地,以便將來可以買輛混帳凱迪拉克”。說得好像義憤填膺,可這只是大人對他的美好期望。他們希望他有一個光明的前程,不爲溫飽、就業等問題發愁,買輛私人汽車也是幸福生活的表現之一啊。霍爾頓認爲學校裏的老師和同學大部分都是勢利的僞君子,社會上也充滿了“假模假式”的人。他只愛孩子,認爲只有孩子纔不被成人世界所污染。這更是他逃避現實的一種方式。他剛剛接觸社會的中心,還無法接受成人之間處理人際關係的方式,以爲一切不真實的東西都是虛僞——刻意的虛僞。所以他的理想只是做一個看護在麥田裏做遊戲的孩子的所謂的“麥田裏的守望者”。而且他還冒出個要到美國的窮鄉僻壤去假裝一個又聾又啞的人,住在一間草屋裏,靠自己的雙手賺錢,不和任何人交談的荒謬想法。這正表現了他不敢面對現實和內心的怯懦。

霍爾頓就這樣化軟弱爲痛恨,誇大了社會上的各種醜惡現象,還強加給別人許多他的主觀想法。他把整個社會都說成是沒有真、善、美,只有假、醜、惡的世界,這實在是太不公平了。我們又何嘗不是呢?都在所謂的“叛逆”者,自作聰明地厭世嫉俗,卻不知道這其實也是一種俗氣的表現。世界上有許多我們所未曾經歷過的事物,可我們還自以爲看透了一切,在比我們的社會閱歷多得多的長輩面前擺出一副不屑一顧的樣子,把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貶得一文不值。

我時常想,我們可以在一覺醒來時拋棄一切原有的舊觀念,嘗試着用一種新的眼光看我們周圍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從中發現每一個細小的閃光點。也許只有到那時,我們纔不會再是幼稚的孩子,才能擔負起成長的責任。擡頭看看藍天,它很寬廣;低頭看看大地,它很堅實;感受一下週圍的環境,它很溫暖。我們就是在這樣美好與寬容的懷抱中長大,難道不是嗎?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書筆記2

說起與麥田裏的守望者結緣,是在高中的時候,因爲青年文摘對塞林格的簡介,讓我有了想看麥田裏的守望者的想法。不過,因爲種種原因,大二才得以如願,看完了之後,腦海裏冒出了一個想法,守望的內涵是什麼?

傑羅姆·大衛·塞林格,美國作家,1919年1月1日生於紐約。父親是猶太進口商。他的著名小說麥田裏的守望者被認爲是二十世紀美國文學的經典作品之一。“我老是在想象,有那麼一羣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裏做遊戲。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裏的守望者。我知道這有點異想天開,可我真正喜歡乾的就是這個。我知道這不像話。”

這是麥田裏的守望者的主人公,16歲的霍爾頓說的一段話。他說他真正喜歡乾的就是做個麥田裏的守望者,他知道這有點異想天開,所以上面的一段話都只是他的想象,或者說夢想。讓我們來看看他在現實中都幹了些什麼。霍爾頓出身於紐約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的家庭。學校裏的老師和自己的家長強迫他好好讀書,爲的是“出人頭地,以便將來買輛混帳凱迪拉克”,而在學校裏“一天到晚乾的,就是談女人、酒和性”。他看不慣周圍的一切,根本沒心思用功讀書,因而老是挨罰。

到他第四次被開除出校時,他不敢貿然回家,便隻身在美國最繁華的紐約城遊蕩了一天兩夜,住小客店,逛夜總會,濫交女友,酗酒。他在電影院裏百無聊賴地消磨時光,糊里糊塗地召了歌女,情不自禁地與虛榮庸俗但頗具美色的女友摟摟抱抱。與此同時,他的內心又十分苦悶彷徨,企圖逃出“虛僞”的成人世界去尋找純潔與真誠的經歷和感受。這種精神上無法調和的極度矛盾最終令他徹底崩潰,躺倒在精神病院裏。看吧,這就是他的人生。他的現實和夢想之間有着多麼遠的差別啊。他想做的是捉住孩子的守望者,但他自己每一個人都有一段無法忘卻的歲月,太多的敏感、偏執、荒唐、頹廢、甜蜜與歡樂,使日子變得寂寞又溫暖。站在一望無際的碧綠色麥田中,我想起了一個曾經的壞孩子——霍爾頓。

我有段時間總是那麼煩躁,會因父母一句話而暴跳如雷,會因朋友的一個動作而傷心欲絕。後來我漸漸明白,那段時光,叫做青春。霍爾頓就是在那個時候突然闖進我的世界。他剪一個乾淨的水兵髮型,卻滿頭褐色亂髮,邪邪的樣子,有些迷人。

霍爾頓讀書的地方叫潘西,一個私立的貴族學校。在這之前他還上過艾爾敦·希爾斯學校。那兒有一個非常勢力的校長名叫哈斯先生。到了星期天,哈斯先生見到開了汽車來接孩子的家長就跑來跑去和他們握手,要是學生的父母穿的粗俗又樸素,那老哈斯就只和他們握一下手,然後假惺惺一笑,接着就和別的父母去講話。青春的日子裏,快樂和痛苦很容易被放大,刺激着我們敏感的神經,我們總是會因爲這點或那點而不滿或憤怒。霍爾頓受不了這樣的環境,於是選擇了逃離,戴着自己的獵人帽拎着行李想要去往西部。

在臨走前,他想要再見見自己的妹妹菲苾。於是託人送去一張便條,約在博物館旁邊。過了好一會兒,菲苾終於來了,她拖着霍爾頓在胡敦讀書時用的舊箱子裝滿了行李決心與哥哥一同離開。霍爾頓沒辦法,只好放棄了去西部。青春就是這樣,充滿了叛逆霸道卻一心想要離開,最後在種種的牽絆下放棄了目的。

文中有一段讓人印象深刻的話:“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爲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爲誒某種事業卑賤地活着。”我們可能很難相信這句話出自一個老師之口,但的的確確是這樣,那時候學校裏的老師大部分都是勢力的僞君子,他們認爲爲了苟延殘喘地活着不惜一切的人是成熟的,爲了某種精神或理想的人是可笑的。就連孩子們讀書,也是爲了日後能買輛凱迪拉克之類的東西。霍爾頓曾經同妹妹說,他想要當個麥田裏的守望者,守護一羣小孩子。相信也有很多人擁有過類似的理想,只是那個理想太過遙遠,來不及努力就已經長大。長大意味着放棄,放棄掉有過的美好理想,成爲所謂的“成熟男人”,爲了某種事業卑賤地活着。這是種痛苦的生活方式,但絕大多數人會爲了生活背叛心靈。

最後霍爾頓生了場大病進了醫院,至於後來的事,無人知曉。於是留在書中的霍爾頓再也沒有長大,我想他依然是那個天真的,單純的“壞”孩子。

成長似乎是個永恆的話題,有時候,懵懂的我們選擇把自己的不滿和內心的小叛逆藏匿於心中;有時候,爲了迎合社會,我們學會了僞裝,學會了恭維,學會了欺騙,學會了送給別人一個個假笑;有時候,爲了追逐名利,我們麻痹了自己的內心,封鎖住心中真實的想法,用一份份赤裸裸的假模假式包裹自己,竭盡全力不讓真實的內心顯露於外。我們越是這樣做,越是會發現——其實別人都在這麼做。就是一個四處狂奔不知道自己往哪裏跑的孩子,可是又有誰來守望他捉住他不讓他跌入生活和精神的懸崖呢?

守望顯然帶有挽救人生挽救靈魂的意義,也就是看護心靈的迷途者,避免其掉入精神的懸崖。這也就是霍爾頓夢想中的“守望”。只要我們稍微分析一下守望這個動詞在書中的施者(霍爾頓)和受者(四處狂奔的孩子),就會明白它近似於一種利他主義,也就是爲了他人的利益而不惜犧牲自己的利益。這種助人爲樂的利他主義也就是佛陀和基督仁慈倫理中的“善”。但是守望究竟算不算一種美德呢?斯賓諾沙給美德下了這麼一個定義:美德就是某種行動的力量,一個人越有能力保持自己的存在並獲得對他有益的東西,他美德的力量就越大。

這麼說來,守望這種行動的力量似乎很小,守望便該排除在美德之外。但是實際上,霍爾頓的守望讓他得到精神上的寬慰和自豪,這種精神的滿足更能讓他認識到自身人格的存在,因而也更能維護他肉體和精神雙方面的生存。所以,守望可算是最大的美德之一,即使他的現實是混帳的,是非守望的;但是,他的夢想是美好的,是守望。因此,不管怎樣,守望,它都象徵着一種理性,一種追求幸福的願望。而這,正是守望的內涵和核心所在。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書筆記3

首先,我想說:這是我第二次沒有把寫讀書心得當做負擔。爲一部自己喜歡的不得了的書寫一篇洋洋灑灑的讀後感,這樣的感覺挺好的。

讀這本書,是因爲:今年過年回來,心還是很浮躁,不能馬上投入到學習中。聽學姐無意中提到此書麥田裏的守望者被認爲是全世界無數彷徨年輕人心靈的慰藉,道出了千萬青少年的心聲。於是,去“圖批”買了一本回來。

看到麥田裏的守望者這個抽象的書名,我以傳統思維模式給它勾勒出這樣一個輪廓:以自身經歷穿插深奧隱晦的道理,向讀者傳輸自己看待人生的方式。然而,從翻開這本書的第一頁起,那連篇的髒字,真讓我一時接受不了,離我之前勾勒的輪廓相差甚遠。但又發現,這本書的形式和內容都很出色。

這本書是塞格林唯一一部長篇小說,卻對美國社會和文學都產生了極爲重要的影響。紐約時報的書評寫道:在美國,閱讀麥田裏的守望者就像畢業生要獲得倒是的首肯一樣重要!故事發生在霍爾頓離開學校的三天時間內。此處,我以第一人稱描述。以便更加形象的描述主人公的內心世界。

美國五十年代是一個相當混亂的時期,二戰的陰雲尚未散去,冷戰煙硝又起。一方面,科技發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們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無力改變的社會大背景下,過着渾渾噩噩的生活。於是,“垮掉的一代”出現了。“我”就是其中一員。“我”被學校開除,爲了在星期三回家,就在紐約街頭鬼混:抽菸、喝酒、去夜總會、大把花錢,碰上各種形形色色的人,幹了這個年紀的人想幹的所有的事。然而,看似瀟灑刺激的生活,卻掩藏不住內心的極度空虛和精神上的寂寞。讓我自己也很驚訝的是,讀這樣一本書,竟然有多次流淚的衝動。

我不得不說,這本書寫的實在是太真實了。我不由自主的想痛哭,當別人問我在哪兒上學,我對在讀學校的感覺跟“我”對潘西的感覺如出一轍,我覺得自己那如墨汁一般經年累月終於沉澱安靜下來。曾一度被遺忘的難過與寂寞的感受,被“我”的經歷又一下子盪漾起來,彌散到整個身心,濃濃的化不開……我所有成長苦痛和閱歷就凝縮在了“我”流浪的這幾天中。

是的,要說最真實的我。就像書中的“我”一樣:厭惡一切阿諛奉承,虛僞做作的嘴臉。最渴望的就是到一個,誰都不認識的地方。裝作一個又聾又啞的人,省去蠢而無用的交流。但是,我們是一羣生活在新時代的人,自己已經習慣了困惑和煩惱。我們應該集中精神,看準我們的前方,我們的路。我們應該是一羣有理想、有抱負的人。

另外,書中菲比的天真純粹真讓我喜歡。在書的最後幾章,就是菲比帶着獵鹿描抱着旅行箱說要和“我”一起走的時候,我真的太想哭了,我多麼希望菲比永遠也不要長大,我常常覺得孩子不長大該多好。成長會讓他們和“我”一樣經歷痛苦、矛盾、失望,然後學會做人。想想那該多可怕?可是,我又無法阻止他們的成長,就像“我”最終還是沒能去成一心向往的西部的某個地方……

孩子,提到孩子。是的,我們的人生纔剛剛開始,縱然生活讓我們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過是暫時的,不久都會過去。我們現在需要的,就是在我們女院好好學習。

可是……

爲什麼,爲什麼希望就在明天。而我,卻也是那麼渴望做個麥田裏的守望者。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書筆記4

看《麥田裏的守望者》,因爲我最近想看些叛逆少年的故事,那種邪惡的、叛逆的、無所謂的男孩子,內心空洞的、無助的、脆弱的抗爭着,最好還有好看的外貌,同學推薦《麥田裏的守望者》,在感觸的背後,我覺得和叛逆、邪惡完全扯不上邊,或許有些頹廢,但相信我,小說中的這個男孩子,霍爾頓·考爾菲德,是我看過的最善良的小說人物——嘿,真的,我不開玩笑。

他是徹徹底底的善良,以至於徹徹底底的脆弱,以至於不能融入這個邪惡的社會,他的善良簡直讓我感動,又壓抑得讓人想哭。

怎麼可以那麼善良?他恨人不用真皮箱子,因爲他恨自己的真皮箱子讓別人自卑,甚至藏起來。他尖酸地嘲諷見到的一切,所有東西都看不慣,但又由衷地爲所看到的一切感到害怕和難受,爲他衰老的歷史老師沉悶的生活,爲旅館裏爲他擡行李的老頭潦倒的職業,爲他死去的弟弟(這段令我心碎,是真的心碎,我不開玩笑),爲他媽媽向店員問了“百萬個愚蠢的問題”後爲他買了冰鞋而他卻被開除,爲那個萍水相逢卻勒索他的妓如何像一個普通姑娘一樣去商店買東西,甚至爲受人寵愛的鋼琴手歐尼永遠無法知道自己的鋼琴其實有時候彈得很糟,這一切,他感到害怕和難受。他憎惡沒腦子的姑娘,但卻比誰都尊敬她們,他愛那些真正聰明的姑娘,用心去愛,愛到讓我無法相信一個青春期的男生會有這麼細膩和溫柔的情緒。

他長得漂亮,小說不止一次強調。家境富裕。敏感而聰明,熱愛閱讀,作文寫得好極了。是擊劍隊的隊長,高爾夫打得可以拍體育短片,但被他拒絕了,因爲他討厭“混賬電影”,爲他討厭的東西拍短片,會讓他覺得自己是僞君子。而這一切,居然都不能令他快樂,居然都不能令他好好的活在這個世界上,那些他眼中的傻子、白癡、變態(我同意他的看法,並非偏激),卻能自得其樂,這實在有點詭異。

如果你聽我的意見,我說他是有道德潔癖的人。他不像我們,我們有時自己就不道德,有時自己道德但也能理解別人的不道德,我們是自私的凡人,快樂的大多數,因此我們還喜歡這個世界。

還是那句話,人把一切都看得太透,就往往無法幸福。霍爾頓承認,你必須想這一切“想得恰到好處”,纔不會爲這個世界難受。

塞林格絕對是把自己融入霍爾頓裏面了,要是我寫這麼個完美的人物,我就絕對是把他當成一種理想寫的,我要是塞林格,我寫這麼一個男孩的野心,絕對是讓每個女孩子都愛他,每個男孩子都渴望成爲他。

如果你瞭解他謊言後的絕望、粗口中的憤懣,如果你能瞭解他神經質舉動下純潔的心,如果你瞭解他面對世界的孤獨與苦悶,即使你不能理解他,只要能瞭解到一些,你也不會認爲他叛逆。他的心非常柔軟,卻過於冷靜,他說的話令你笑,但同時鼻子有點酸,他愛着你時,非常溫柔和安靜,他鄙視你時,是在鄙視你身上的他自己,而他對一些人真正的諷刺,足可令人警醒。

而這樣一個人,似乎註定不能享受凡人之樂,活在自己的世界裏,砸碎窗戶或是突然跳踢踏舞的人,我多麼理解和愛這種人,但卻似乎註定不能得到快樂,更可怕的是,當他們真的被人理解和寵愛時,他們又會本能的抗拒,抗拒一切能讓他們活下去的糊塗樂觀,堅持能讓人發瘋的清醒苦悶。

還沒有看完,不想那麼快看完,很小心翼翼地在看,像吃到了最好吃的甜點,不忍心一口吃完,怕吃完了,餘生空虛,怕吃完了,忘了剛入口那種沁入心扉的觸動,沒有撕心裂肺的愛與恨,但我撕心裂肺的爲他而痛。

我也覺得,這是一部更基本的作品,超越階級、超越年齡、超越國界,只要你曾經思考過,你就會有和霍爾頓同樣的感受,我看了之後,已經覺得我的餘生都無法忘記這部小說,這不是感動、不是會心、不是領悟,不是這些情緒,這是唯一一部直擊心靈的小說,是比athena更athena的那個真實的athena在喋喋不休地跟我說話,禁不住流淚,不能不流淚,我聽着我自己的聲音;禁不住微笑,不得不微笑,面對同樣的世界。那個世界,幾十年後依然一樣,我們和霍爾頓同時代、同地域,這是反人類,這是愛人類,只要有人類,你都可以看麥田裏的守望者,你都會覺得那是你自己在和你自己講話,就是這樣,心中永遠有個霍爾頓,從此以後,在悄悄地和你說話。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書筆記5

“不管怎麼樣,我老是想像一大羣小孩兒在一大塊麥田裏玩一種遊戲,有幾千人,旁邊沒人——我是說沒有歲數大一點兒的——我是說只有我。我會站在一道破懸崖邊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個跑向懸崖的孩子——我是說要是他們跑起來不看方向,我就得從哪裏過來抓住他們。我整天就幹那種事,就當個麥田裏的守望者得了。我知道這個想法很離譜,但這是我唯一真正想當的,我知道這個想法很離譜。”

——霍爾頓

雖然還沒讀完《麥田裏的守望者》這本書,卻已經被書中主人公——一個十六歲“壞小孩”所感動了,尤其看到他想當麥田裏的守望者的想法,誰也無法不爲之動容——那是孩子獨有的純淨得讓大人們慚愧甚至感到害怕的夢想。

霍爾頓是出身於富裕中產階級的十六歲少年,在第四次被開除出學校之後,不敢貿然回家,隻身在美國最繁華的紐約城遊蕩了一天兩夜,住小客店,逛夜總會,濫交女友,酗酒……他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醜惡,接觸了各式各樣的人物,其中大部分是“假模假式的”僞君子。最後打算收拾行李離家出走,去一個沒人打擾的地方。最終因爲妹妹的懇求與挽留留了下來。

剛開始看這本書時,真的不知道作者要透過霍爾頓表達些什麼,可是做事情要有始有終,於是硬着頭皮往下看,也因此漸漸被吸引了。

初始,只覺得霍爾頓是個愛抱怨,不求上進的少年——他幾乎看不慣周圍發生的一切,他討厭周圍骯髒的世界,他討厭僞君子,討厭和取笑周圍一切虛假的人和事,討厭無聊至極的電影,他討厭骯髒的“阿克萊”,討厭表裏不一的斯特拉德萊塔等室友……他經常口是心非,說謊胡扯,在心裏看不起別人,而且也愛裝B……

可是繼續看下去,你就會發現他其實是一個孩子,一個善良的孩子——他會怕他那貧窮的舍友有自卑情結,於是把自己的高檔次的手提箱從架子上卸下來,放在牀底(只是後來他的舍友把自己的便宜貨放到架子上,目的是想讓別人以爲霍爾頓的手提箱是他的,這跟霍爾頓簡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會由衷地喜歡心地好,笑得甜的人;他主動幫修女撿起籃子,並主動捐錢給兩位修女,即使知道她們並非募捐……他很愛他的家人,尤其是他的妹妹菲比……

其實霍爾頓是明智的,是聰明的,他看透了社會的本質。

對於他的學校潘西的“自從一八八八年起,我們就把孩子栽培成優秀的、有腦子的年輕人。”他說:“完全是騙人的鬼話。在潘西也像別的學校一樣,根本沒栽培什麼人才。而且在那裏我也沒見到任何優秀的、有腦子的人。也許有那麼一兩個。可他們很可能在進學校時候就是那樣的人。”

對於厭惡的朋友,他同樣會承認別人的好,這與“阿克萊”有很大的差別。

在大家都爲厄尼彈的鋼琴曲子(他認爲被糟蹋了的曲子)鼓掌時,他則說:如果他是個鋼琴的或者演員什麼的,而那些笨蛋認爲我很厲害,我是不會喜歡的。我根本不希望他們爲我鼓掌。人們老是爲不該鼓掌的鼓掌。他甚至爲厄尼惋惜,因爲他已經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彈對。

在評論一場電影中演員演技時,不像其他人對演員演技大讚特贊,他在承認他們演得棒的同時也說到:一件事如果你做得太棒了,然後一來二去,不注意的話,你就會開始有點兒炫技,這樣一來,你就沒那麼棒了。瞧!多麼棒的說法!

對於戀愛,他討厭那些玩弄女孩的混蛋,他說:我覺得如果你並非真的喜歡一個女孩兒,就不該跟她瞎胡鬧。真的喜歡她,就應該喜歡她的臉,就不該對她的臉做出下流的事,比方說往她臉上噴水……

看到這些,你會覺得霍爾頓是一個思想多麼奇特的孩子,讓你不敢看小他。或許因爲這本來就出自一個成年人之手,想法當然深刻啦!可是不可否認,當我們像霍爾頓一樣的年紀時,思想的確能夠這麼深刻細緻,且總不被大人們知道認可。

相比於他那兩個糊塗的舍友,他更清楚地認識到他所處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他厭惡一切虛僞的東西。

他是青春期的少年代表,從他的經歷裏可以清楚的看到與家長的代溝,家長總希望他像哥哥一樣可以成爲出人頭地的人,可是他的理想也只是做一個麥田裏的守望者,站在懸崖上,捉住不斷奔跑的孩子。大人總認爲霍爾頓是一個敗家子,是一個不良少年。但他有自己的思想,在他那半成熟的心中還存留着點點夢想,即使它在那污濁的世道變得那樣的細微渺小。

他的樸素和善良,是他所在的年代很少的,雖然他的有些思想還比較幼稚,雖然他有許許多多的缺點,但他反抗現實、嚮往美好世界的純潔的一面是不可忽視的。

他厭惡虛假,可他也擺脫不了這樣的生活:學校裏全是僞君子,你要做的就是好好學習學有所成之後買輛他媽的凱迪拉克。然後他們讓你覺得足球隊輸了你得表示傷心,你要做的就是整天聊女孩,酒還有性。每個人都在骯髒的小範圍裏天天混在一起。

霍爾頓不想再回家,也不想再念書了,決定去西部謀生,做一個又聾又啞的人。可最後依然沒走成,表面上是因爲妹妹的勸阻,可根本原因又怎會如此簡單?事實上,霍爾頓也離開他所處之境。

霍爾頓一直都希望自己可以變得很勇敢,但是實際卻是他一直都很膽小,被別人欺負後只能在做白日夢的時候幻想着可以把他打敗,他連一個瘦弱的女人都制服不了,更何況別人呢?他被學校開除後,都不敢貿然回家,躡手躡腳地回去還一定要躲避着父母。他一直都在用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安慰自己,卻沒有膽量去做真正意義上的叛逆。

在這一點上說,他是可悲的。

他厭倦世間的虛情假意,不願同流合污,表面上又頹廢墮落,談一切被人爲捏造過但又脆弱無比的東西,同不喜歡的女人摟摟抱抱,在影院聽一大堆愛顯擺的人對片子胡扯一通,在歌手唱的很爛人們卻樂在其中的酒巴里與老女人調情,與連琴的名字都搞混的傢伙打架,而打完後那人依然不明所以,不是他沒有企圖同他們深入探究,只是他們膜拜於那些被廣泛認可的世俗價值,而只有他一個人被嘲笑了,處於被冷落的境地,最後他瘋了,究竟誰活的更悲慘,是腦袋清醒卻被看作精神病的瘋子,還是不懂思考譁衆取寵的正常人?

很多時候,我們將自己的不滿和叛逆埋藏在心中,爲了迎合社會,我們學會了僞裝欺騙,未來追名逐利,我們麻痹了自己的心,那些真是的想法漸漸被封藏於心底。我們試圖改變命運,到頭來卻發現總被命運捉弄;我們試圖探討人生,到頭來卻發現人生如夢;我們試圖張揚個性,到頭來我們只能無奈的接受被同化的命運。

那麼,我們還能做什麼?

我們最終無奈地加入到社會大潮中,爲了今天的晚餐,明天的衣服沒命的奔波者,誰會探索到孩子們內心深處的想法?誰又能記起我們也曾有過“麥田裏的守望者”的純淨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