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活着的讀後感七年級

讀後感2.21W

活着的讀後感七年級

看完《活着》,我明白人生最痛苦的事莫過於看着親人一個個離“我”而去,“我”卻束手無策,徒留自己孤零零地活着。我不知道如果我是福貴,我會不會選擇繼續活着。我經常思考,人爲什麼活着?但我總不能得到答案,借用書上的話:“人應該爲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下面爲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活着的讀後感七年級,請您閱讀。

活着的讀後感七年級1

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好好地活着,餘華的《活着》寫出了真正的意義,書中主人公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他的一生曲折多變,最後他沒有了所有的依靠,所有的親人,只剩他一人孤獨的活在世間,但他依舊活着,他努力賺錢,只爲買一頭牛,與自己共度餘生。

書中主人公福貴幼時家境富貴,不愁吃不愁穿,他生在福中不知福,每天沉浸在妓院賭場,揮霍人生,揮霍家產,直到有一天,他輸光了家產,他們家一落千丈,他爹也因爲這樣死了,他爹死了,他像染上病似的渾身無力,就這樣過了幾十日,他妻子的爹——米行的老闆來了。他是來接他女兒家珍回去的,家珍肚子裏還有個孩子,家珍走後,他找了龍二租了兩畝地,他得養活自己一家人啊。慢慢地,幾個月過去了,家珍帶着有慶回來了,一家人在一起了,即使窮,但也開開心心地,這樣的日子過了一年,福貴他娘病了,他去城中請郎中,可是並不順利,他被拉去拉大炮,打仗去了,他害怕極了,他擔心自己就這樣死了,家珍和他的兒女還有娘怎麼辦,就這樣過了許多天,解放軍放他回家,當他到家時,他娘已經死了,鳳霞也因發燒不能說話,後來家珍也病了,她得的是軟骨病,可伶的家珍啊!

家中沒有米吃,人民公社也不發米,人人只能各吃各的,又過了一些天,有慶出了事,有慶的學校教五年級的學生到醫院去給校長獻血,校長(縣長的女人)懷孩子大出血,孩子們一個個的都特別高興,到了醫院,孩子們挨個驗血,驗了許久,都沒有合適的血型,直到有慶纔對上校長的血型,可是抽血的醫生一直抽,抽到有慶的嘴脣都白,還不停下,有慶死了,福貴他很傷心,因爲他只有一個兒子,他要找到害死他兒子的的人,可害死他兒子的人是縣長,縣長還是當年自己一起打過戰的老戰友。他還能怎樣?有慶死了,家珍也快不行了,只是後來家珍的病慢慢的好像好了些似的。慢慢的到了鳳霞出嫁的年紀,可是她不會說話,沒人上門提親,福貴和家珍就請隊長幫忙,沒想到還真找到一個,叫做萬二喜的人,條件不錯,就是個扁頭,過了幾天,鳳霞嫁給二喜,不久也有了孩子,可生完孩子的後一天,鳳霞大出血死了,三個月不到家珍也死了,只剩下福貴,二喜和苦根了,最後二喜和苦根都死了,只剩下福貴。

福貴短暫的一生,卻經歷了中國的許多大困難,但他還是活着,沒有放棄生活,依舊爲了活着而努力着,他雖然平凡,但卻是偉大的。

活着的讀後感七年級2

佛教中有“思想影響行爲”的說法。行爲在佛教中亦稱爲梵,是導致現象產生的原因,其結果表現爲現實。這說明思考的內容很重要。“絕不可描述惡念”

“多少人走着卻困在原地,多少人活着卻如同死去,多少人愛着卻好似分離,多少人笑着卻滿含淚滴……”聽着《存在》深刻的歌詞,夾雜着一種複雜的心情在閱讀《活着》。也許是習慣的原因,每次讀書到了感情需要宣泄的時候,總會找到一首合適的歌曲來表達,抑或這就是藝術和文藝的超級感染力。

《活着》敘述了一個平常而深刻的故事,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講述了一個人忍受各種苦難活下去的勇氣,講述了苦難的價值與人的偉大,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爲活着的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教會我們通過淚水去觀察微笑,通過苦難體會生存的樂趣。人只要一天不死就得好好活着,因爲“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是勝利。”

作者餘華曾經這樣解釋“活着”,他說“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一個老人,一頭老牛,相依爲命,在一塊土地上,以最原始的生活方式,活着。在致上海貝塔斯曼書友會會員的信中,餘華說:“很多人告訴我,他們在讀《活着》時,眼淚常會不期而至。如果你也遭遇到和他們一樣的閱讀經驗,我想對你說,謝謝。我正是爲象你一樣善良的人寫作。雖然,善良在任何時代都不是會‘走紅’的品質,但它是我們的血與肉。我書中的主人公,也都是一些善良的人,他們不斷遭遇苦難、失敗和死亡。但我絕不是在控訴命運的殘暴,相反,我希望你讀到的是生命的韌性、力量、愛情、友誼甚至本能煥發的快樂,以及幽默,一切美而朗朗歡笑的東西,它們無視命運的暴戾而獨自存在。善良的人同情一切苦難,同時也反對假借命運之名的自暴自棄。善良絕不僅僅是悲傷軟弱的眼淚,而更應該是對所有美好高尚事物的關懷與肯定。它舉重若輕地保護着我們的心靈,在艱難世道里保持熱情與希望。”

縱觀全篇,《活着》是劇中主人公福貴人生的記錄,篇幅雖短,卻能把福貴的一生寫的淋漓盡致、活靈活現。沒有華麗的詞藻,豐富多彩的語言,沒有精心雕琢堆砌的文字,更沒有起伏跌落、層出不窮的情節。有的只是淺顯易懂的語句,平淡樸實的話語,以平白無華的語言文字卻能刻畫福貴不平凡的一生。作家餘華在故事中構建了與小說主人公福貴有極爲密切相關聯繫的九位小說人物,他們分別是小說主人公福貴的父母親、福貴賭徒中的博弈對手、福貴當兵時的俘虜同事、福貴最親密的妻子兒女、女婿、外孫……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些老老少少的人物,這些男男女女的人物,竟然,一個接着一個地,在小說主人公福貴的眼前,以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活生生地、或遲或早地提前離開了人世。我們無法操控命運的去向,但我們可以用樂觀而充滿力量的心態滿懷淚水去仰望生命,福貴被淚水濡溼的瞳孔中涌動着的是對生活的渴望,至愛被一一奪去,他仍活着,在陽光下歌唱……

故事似乎很辛酸,但又具有生命的頑強和親切,看了不由得要思索,甚至哀嘆,難以輕鬆,在這篇小說裏,包含着遠遠比小說本身更重要的東西,它表現的是生命狀態和人生形態,我們隨處可以感到人、時間和命運的巨大力量,正是因爲生活多艱,我們不能象春生那樣,遇到挫折就自殺,把傷痛盡留家人。福貴歷盡滄桑仍有滋有味地活着的意義在於:人生之中,我們應該學習他怎樣在血淚之中活下去的力量。這些人物身上並沒有太多的奇特之處,或許他就是我們生活中的某一位,或許他的人生正是我們不得不過的人生,或許他的悲歡、期望和無奈也和我們一樣,從某種角度看故事並不複雜,惟其簡單,更道出了人生的淒涼況味。看着《活着》,有時就在想,其實活着本來就沒什麼重大意義吧!大家也都是爲了能更好地生活而每天要求自己不斷向上,不斷披荊斬棘地勇往直前吧!這本來就是生而爲人的本份、本職,來到這個世界就得對得起上天賦予你生而爲人的使命。無論生活多苦多難多坎坷,只要你還在的一天,你都的往前繼續走下去。福貴是如此,我們新一代中國公民更應如此。

無論生活多苦多難總得繼續,而活着便是每個生者所必須完成的使命。我們沒有權利去選擇來不來這個世界,同時也沒有權利去選擇離不離開。生與死自有天定,既然活下來,便要更好更努力地好好活着。即使沒了親人,即使後半生只能自己一個人走完,即使人生充滿了挫折、坎坷、艱辛,但只要還活着,就必須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生的使命。在人生中生與死都不是我們可以選擇的,我們無法選擇於哪年哪月哪日出生於哪個家庭,同時也不知哪時哪分哪秒死於哪個地方。人生或許就是這樣,生與死都不是我們可以預測的,但每天能夠在匆匆的步履中看着迎面而來的晨光和那緩緩升起的朝陽,何嘗不是一種幸福,一種活着的快樂!

正如巨人所言“請讓我生活在這一刻,讓我好好地享用我的今天。在這一切之外,請讓我領略生命的卑微與尊貴,讓我知道,整個人類的生命就猶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藝術創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開始,在我之後也不會停頓不會結束,而我的來臨我的存在卻是這漫長的琢磨過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點,我的每一種努力都會留下印記。”

繁華世界,我們好好活着,只爲活着;崢嶸歲月,我們努力活着,只爲活着;漫漫人生,我們拼命活着,只爲活着。感謝生命的每一天,讓我們用心活着!

活着的讀後感七年級3

餘華作家的《活着》這本書讀完,福貴就一直在我的眼前浮現:

他坐在田埂上,佝僂着背,右手裏拿着菸袋。瘦骨嶙峋的身子比田邊殘葉還要單薄,滿是泥土的褲腳被捲了起來,兩隻腳踩在地上。老牛在他的旁邊“哞哞”的叫着,他的眼中閃着旁人看不透的亮光。

身在動盪的年代,福貴無法改變時代帶了的災難。走過解放戰爭,熬到包產到戶,這其中大大小小的各種革命,福貴總是歸在了“受害者”一類。

人越是活得艱苦,就越是艱苦的活着。“悲慘”二字足以概括福貴這苦難的一生。出生在一有錢有權的家中,可因頑固,他成不了大器。而正因爲他的頑固,他的父親被他氣死;因意外被選爲徵兵,未能見得母親最後一面;兒子有慶,爲救縣長夫人而死在醫院;女兒因難產而死;女婿在這之後也因事故而去;就連外孫,也因吃豆子而撐死。到頭來,終是一人孤獨而存,寂寞獨行…

也許因爲這些數不清的苦難,他才能用心去感受在時光的夾縫中那微小的幸福。

最終的他沒有過上榮華富貴的生活,但是他活着的一生,全是故事。由盛轉衰的家業,度過,熬過大躍進,經歷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楚。他無能爲力,但走的一生,全是他的歷史。

他走過了曲曲折折的一生,埋怨着命運的不公,爲活着而活着。可是卻從來沒有想過因爲他以前貪於安逸,貪於享樂纔會當災難來臨時感到命運世道的不公。

如果年輕時的他,戒了賭癮不當賭徒,不再敗光家產,重操家業或者在當解放軍和領盤纏回家的兩個條件中,他選擇前者,這樣他可能就不會再有後面一系列悲慘事件發生。可惜,他從不直麪人生,他選擇了逃避。

我們每個人活着,都有着或遠或大的目標,有着奮不顧身甚至傾盡所有想要追求的理想,可若只是單純地只想餵飽自己,安安靜靜的在這個世界活着,日新月異的社會不會允許,而你自己也會被時代的不斷變化給拋棄。因此,我們要去努力,去拼搏,讓自己活的更加充實。

活着的讀後感七年級4

再讀《活着》,沒有泣不成聲,只是內心籠罩着“欲哭無淚的壓抑”,讓我無法呼吸,這種感覺比酣暢淋漓地大哭一場還要痛苦。生命中脆弱與頑強、歡喜與哀傷,讓我懂得人性的溫情能夠一步步把無邊的苦難變成繼續前進的力量。

活着,對於和平年代的我們來講是件簡單、再容易不過的事情。而在那個動盪、貧窮的時代,生活中的無情和殘酷,遠比我們想像的更爲可怕。

《活着》的內容的確是活着,只不過是活剩一個人罷了。小說的裏的人物一個接一個死亡,只剩下最該死的福貴。福貴曾是大富大貴的地主家少爺,吃喝嫖賭無所不幹,父親被氣死,母親病死,後來家終於敗光,成了一個連活下去都困難的窮光蛋。然而不幸的是,後來,兒女、妻子、女婿也都相繼離去,連那個可愛的小孫子苦根,也因吃豆子噎死了自己。最後只剩下兩個“老不死”——福貴和一直陪伴着他的那頭年邁的牛。想起這個場景,人生是多麼淒涼呀。風雲詭譎的命運就像一把鋒利的殺豬刀,悄無聲息地殺死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生命。我無法釋然,甚至埋怨作者餘華,爲什麼讓福貴一個人孤獨地活下來呢?他有一千次死的機會,也有一萬個自殺的理由,他給所有的親人送了終,活着還有什麼意思呢?壓抑沉重的生活,未免太過殘忍了。

合上書,我掉進思考的黑洞裏,千萬遍地問自己:福貴歷經磨難,飽嘗悲苦,爲什麼還能在夾縫中活着?作爲大千世界之一我又爲什麼活着?這也是我該用一生去回答的問題。如果故事的主人公換作是我,早已無力活下去,沒有勇氣面對一次又一次的災難。我沒有辦法像福貴那樣在一個黃昏的下午,向一個願意聆聽的陌生人,平靜緩慢地講述自己的那些或美好、或悲傷的回憶,然後再高聲唱出那首古樸的歌謠:“少年在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作者餘華說過: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爲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餘華爲福貴找出了一條活路,那便是忍耐和包容,活着是自然而然的事。

對於生命,我一直保持着高度的敬畏。在一次課堂上,老師問我們怕死嗎?當然很多同學都回答怕死,我對死亡也充滿了恐懼。但是當前爲什麼有那麼多人要自殺?爲一點小事要死要活,成績沒考好被批評就跳樓,情緒失控就輕生,受了委屈就離家出走,因爲學習壓力大而抑鬱……活着不快樂,生命便不再延續了嗎?也有很多的人,爲了活着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和折磨,活着對於他們來說就是一條尋找希望,追求幸福的路。

蘇軾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的一生中總有遇到很多挫折和苦難,我們要堅強、樂觀地面對。活着,一切纔有希望,纔有力量,活着就是一種勝利。

我似乎明白了人爲什麼而活着,好好活着,真實地活在當下,比什麼都強,爲活着而努力地活着。

活着的讀後感七年級5

“這下,咱們怕是回不去了。”“回去了,就得好好活着。”電影《活着》中一段簡單的對白,樸實卻觸及人心。福貴和春生眼前橫着一地凍死的傷兵,與前夜遍野的哀號形成了一種陰森的聯繫。空曠的荒野上有很多人,但只有兩個人活着,裹着死人身上扒下的軍大衣。

我感到了一種荒涼的壓力。正像小說中,餘華用一種蒼涼的筆調以全知者的姿態默默地還原的那個寂寞的悲劇。“我”對面的這個能夠看到自己過去模樣的老人,用看似淡然和樂觀的語調回顧自己的一生。他的講述,精彩生動又帶着農民的粗俗,卻莫名顯現出一種哲學氣息。正如餘華所言:“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人的軟弱之處在於,我們永遠不知道死神在何處陰險地笑着。就連那些自行了斷的絕望者和那些爲理想犧牲的仁人志士,也都是在無路可走的困頓中,召喚來近在咫尺的死神的。人們常常思索一個宏大的哲學命題:人爲什麼而活着。對於偉人,譬如科學家、文學家或是政治家,答案或許是爲了科技的進步、文化的棲息或是全人類的幸福;對於凡人,譬如販夫走卒或是引車賣漿者流,答案或許是親人、愛人或是自己。

然而我們有時會陷入思維的怪圈中,感到一種莫名的失落。當我們仰望頭上深邃的燦爛星空時,我們會受到無窮在時間與空間上的窒息,我們此刻見到的星光是在幾千年前從如今可能早已滅亡的星系中發出的,而我們注視着的某顆星球曾以碩大無朋的姿態從宇宙深處凝望過我們。相形之下,人活過的一生是如此短暫,人活着的世界是如此渺小,以至於我們在浩渺的宇宙中審視的自己不過是一粒塵埃,我們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不過是彈指一揮間。

但我們仍有驕傲的資本。我們能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侷限,能追問自己的內心,能尋求活着的意義。我們同萬物最本質的區別便在於思維。活着不等於存在。

活着便是於軟弱的天性中憑着一種本能的生活的動力,孤獨地走完人生。我們的身邊總有人陪伴,但唯一陪着我們活着的只有我們自己。

從這個角度上說,人是孤獨的。當我們體會到一種恰到好處的舒適的快樂時,我們急於同別人分享,但我們知道幸福只能自己感知;當我們受到一種或深或淺的心靈上的傷害時,我們渴望有人能撫慰我們,但我們明白傷口只能自己癒合。因而雖然作爲羣居動物,人類卻只能自救。而活着,便是一條救贖之路。在命運的嘲弄下,人只是手足無措的承受者,又因爲孤獨而更顯悲涼。經受了普通人的命運悲劇後,看着至親的人一個個離開自己,孑然一人立於世而能頑強地活着,正如周國平所說,是維護了人的尊嚴。

小說裏,福貴的所有親人,父母、有慶、鳳霞、家珍、二喜、苦根,一個一個離他而去,最終只剩福貴一人,以及一頭老牛,在空曠的世間相依爲命。一人一牛,同樣年老,同樣孤獨,同樣活着。

雖然寂寞,雖然痛苦,卻依舊樂觀,依舊從容。他不過是千萬勞苦大衆的一個縮影,是從古至今無數遭受着悲劇的人們活着的共同容顏。

好好活着,是無數中國人最樸實然而最切實的願望。而活得幸福,活得美好,活得有尊嚴,是自古而今常駐在所有華夏兒女心中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