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2021年高中朝花夕拾讀後感

讀後感1.28W

2021年高中朝花夕拾讀後感

《朝花夕拾》文集以記事爲主,飽含着濃烈的抒情氣息,往往又夾以議論,做到了抒情、敘事和議論融爲一體,優美和諧,樸實感人。下面爲大家進行整理了一些高中朝花夕拾讀後感,希望你感興趣,請您閱讀。

高中朝花夕拾讀後感1

不瞭解爲什麼魯迅把“舊事重提”改成了“朝花夕拾”,但不得不說,這夕拾的朝花,已不僅僅是舊事,反倒是新事、喜事、傷心事。

這篇文章可以分爲酸、甜、苦、辣、鹹五個味道。

酸。的確,看魯迅的文本有點酸,什麼酸?心酸。你看《父親的病》,作者從不正面寫家道衰敗的頹唐,僅從父親口裏說的噓噓的話,作者在左右奔波瞻前顧後的疲態,表面上是祥和安平,但心裏卻按捺不住,到篇尾,衍太太唆使作者大叫父親,卻遺留給作者的“最大的錯處”。感人肺腑,又不乏暗中對衍太太這個自私多言使壞形象的嘲諷。

甜。不說阿長與魯迅過年時行禮的溫馨,也不說看社戲、看五猖會時的快活熱鬧,單提起百草園“油蛉在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琴”的童趣,一切心裏感受的天真浪漫,一切體味的親切柔情,又似乎搭上了獨特的魯氏橋,進了甜美的童年故鄉。

苦。成了“名人”“正人君子”的仇敵是苦,阿長、父親的逝世是苦,永別的藤野先生是苦,跳進舊國內的“大染缸”而不得解脫,更是苦。革命苦,百姓苦,苦了魯迅,也苦出了這本在暴虐、陰暗、烏煙瘴氣中趟過的《朝花夕拾》。

辣。魯迅的本色。辛辣的筆風,自然會有其筆尖直指的人羣。那句“橫眉冷對千夫指”凜然1個頂天大漢的形象,對反對、守舊勢力的抨擊與嘲諷是毫不留情。譬如對陳、徐兩人犀利、刻薄的諷刺,入口微辣,入肚卻穿腸蕩胃,甚是尋味。

鹹。淚水的味道。樸實感人的散文,就足以催人淚下。舊事的點滴,是《朝花夕拾》可歌可泣的鹽分,染鹹的是回憶,濺起的是讀者深思的心靈。

看過的回憶錄,大也是風花月殘、捕風捉影的閒情逸致,倒沒見過這夕拾的朝花也別有風味,也是,百味不離其宗,朝花夕拾一樣豔。

高中朝花夕拾讀後感2

自小我所接受教育,告訴我,在所有的我所認爲的我師之中,其中有我父母和實在意義上的老師,他們的話我都在諦聽,他們教導我的是記住某種理論,而是絕非是人,而所要記住的人,是因他做了某事而應該被後人宣傳和銘記。

其寮我公是記住了事而深入瞭解纔會知道人,我爲了解事的後幕而明白了人,爲知道“爲什麼”而去了解了人,而要求深記的往往是事或它所存在的背景,而其它的,例如做事的人,就如同爺爺說的那樣:都是歷史了。

“早上的花晚上拾起。指所紀大的時候回憶小時候的事情。”在任何一本詞典裏可以翻閱到的——朝花夕拾的定義。這解釋之中便頗有意味了,老了過後來回想小時候的事,魯迅先生便也實是在這麼做。回想小時候的事,因爲“事”我們想起了“人”因爲有了“人”才構成了“事”又因爲構顧了“事”所以“事”也就有了值得銘記的地方,它或是體現了一種思想,也許傳承了一種時世,但魯迅本人專承了時世給後人,而魯迅的文章便又記錄了一時盛行的腐敗思想,因爲魯迅寫了這些事,我們也隨之而然的記住了他,因爲他是令人欽佩敬仰的。

《父親的病》《藤野先生》等讓人深思的文章,魯迅先生讓我瞭解的是:一個國家需要的不只是一羣善戰的精英,或是一窩醫術無敵的醫生,而它需要的是一種信念。雖然很多所謂的國民黨反動派不希望像魯迅這樣的人,從早到晚說個不停,說個不斷,總是採用強暴和和斷令其屈服,爲什麼革命還會成功?我個人想原因儘管紙代替了嘴馬,筆墨代替了語言,但是文字卻總是能保持它的力量和魅力。言語爲我們提供了表達見解的方式,而文字卻提供了人們記錄歷史的渠道,也因此魯迅先生的童年記憶被我們所知道並認可,壹個偉人便是這樣簡簡單單的做了一件小事——寫字,卻讓我們得知了中國的過去,於是我們感激於寫字的人,事和人的關係就這麼確立了,先生寫出了文章先生的文章成就了他。我們沒有可悲的落下其中的一個,都記下了。

因爲人和事都是偉大的。

高中朝花夕拾讀後感3

《朝花夕拾》這本書是魯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這部散文集中所寫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時期的事情。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猶如清晨開放的鮮花到傍晚去摘取,雖然失去了盛開時的豔麗和芬芳,但夕陽的映照卻使它平添了一種風韻,而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則更令人浮想連翩、回味無窮。

雖然在魯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時從字裏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燦漫的感情,讓人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着不時從字裏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小時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我住在一起,那時我時常和樓道里的一些小夥伴們一起玩耍,一起嬉戲,每次都玩的很開心,以至於每次都忘了時間的匆匆流去,每次都要大人在窗口大喊一聲纔會依依不捨的結束遊戲回家。每逢佳節,吃完團圓飯,我們又會聚集在那一片屬於我們自己的空地上,點燃我們早就準備好的小煙花,在火光中,盡情的奔跑着,歡笑着,舞蹈着,體驗着前所未有的快樂。如今,我搬了新家,不在出門和其他夥伴們嬉戲了,而是不停的爲學業操勞。每封佳節,也不在出去和夥伴們一起放煙花了,而是站在窗口凝視着那些在漆黑的天空中綻放的五彩繽紛的“鮮花”,獨自享受着……

我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着發處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間,我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爲伴,又採摘野花野果,然後與玩伴一起捕鳥,但由於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現他的學生正在幹着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優質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

一切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許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真不懂自己怎麼會那麼喜愛《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充滿激情。

魯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現了他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那股熱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這正是兒童特有的。曾幾何時,我已經遠離了童年,進入了少年,每天都在這忙忙碌碌的學習之中,紛紛撓撓的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認爲自己還是一個稚氣未脫的孩子,有時還做着甜美的童年之夢。回憶起那些童年瑣事,還時常記憶猶新,忍俊不禁。我家原屬市郊,附近有一大片田野,小時候,總去那裏享受着春日的陽光,秋日的清風,還有那片總被我採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之中;小時候,每天一吃完飯嘴都不擦就去鄰家串門子,和小夥伴一起去吃豆腐花,一起去田野裏玩,時不時還跌進泥坑變出個“小泥人“,採了各式各樣的花,又生怕主人找來,就把花藏在樹洞裏,一會兒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沉醉在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之中。而如今,田野上造起了樓房,我和小夥伴都在爲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親切,也少了許多自由,但我仍沉醉在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之中。而如今,因野上了造起了樓房,我和小夥伴們都在爲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親切,也少了許多自由,但我仍舊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無論現在能否實現。這也許就是我和幼年魯迅的相似之處吧,使我在讀過文章後有了這麼多感動。

童年已漸漸遙遠,留下的只是些散瑣的記憶,倒不如細讀一下《朝花夕拾》,體會一下那個不同年代的童年之夢,和魯迅一起熱愛自然,嚮往自由。

高中朝花夕拾讀後感4

在這個暑假,我讀了魯迅先生所著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連串的時間,連串的記憶,真想將魯迅爺爺的記憶當做我的。整本文集用詞語簡潔柔和,正是魯迅爺爺的平易近人的體現。書中的抨擊,諷刺,嘲笑,正是魯迅爺爺對當時社會的反感與不滿,表現了一個想讓讓民族進步,想讓社會安定,爲孩子着想的魯迅爺爺。

這本書向我們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圖卷,封建的社會制度,社會對人民的囚禁。

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園中淘氣天真的小孩子,觀菜畦、吃桑葚、聽鳴蟬與油蛉和蟋蟀的音樂會,看黃蜂、玩斑蝥、拔何首烏、摘覆盆子。到在書屋讀書習字,三言到五言,再到七言。課上偷偷畫畫,到書屋的小園玩耍。無一不體現出小孩子追求自由,熱愛大自然的心態,也表現了社會對孩子們的束縛。

《在阿長與〈山海經〉》,《範愛農》中,這兩個人物,給魯迅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回憶。兩個由當時社會造就的人物。一個下層的勞動者,善良、真誠、熱愛和關心孩子的阿長,她思想、性格上有很多消極、落後的東西,是封建社會思想毒害的結果,表現了當時社會的渾濁、昏暗。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範愛農,對革命前的黑暗社會強烈的不滿,追求革命,當時辛亥革命後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體現了舊社會人民對束縛的反抗,嚮往自由、安樂的心。人民從囚禁中走向了反抗。

這兩個人物,是當時社會的反照,人們受盡黑暗的壓迫,到起來反抗,經歷了多少次改革與戰爭,纔有了我們現在安定自在的生活呀!現在,我們可以愉快地生活這,家裏有電視電話,有的還有電腦,繁雜的電器設備和自由的生活,我們不用遭受黑暗社會的壓迫,不用吃苦,更不用去鬧革命。這都是無數革命烈士用自己的先軀換來的,我們應該珍惜眼前的生活。

《朝花夕拾》是魯迅爺爺對往事的回憶,有趣的童年往事、鮮明的人物形象,一件一件往事,同時也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表現了魯迅爺爺對艱苦勞動人民的惋惜、同情,也表現了對當時社會的厭惡,告訴我們不要再回去那讓人受苦的社會,更表現了對阻遏人民前進、折騰人民、損害孩子、保留封建思想的人的痛恨。讓我們瞭解歷史,感謝美好生活的由來。

高中朝花夕拾讀後感5

讀《朝花夕拾》有感《朝花夕拾》本名作《舊事重提》,這本書描述了魯迅先生從幼年到成年的大致情況。書中爲我們描繪了許許多多令人難忘的畫面,那蟲鳴嘰啾的百草園,那簡介淡雅的書屋,書屋裏還有那位固執但又讓人敬畏的壽鏡吾老先生,一切都那麼讓人嚮往。

朝花夕拾正如他的名字一樣,像詩,像畫,我從裏面看到了中國在苦難中覺醒的過程,“貓狗鼠”的故事,有人爲之捧腹,有人爲之心驚:驚的是那時的中國民衆中像貓一樣的人太多了。魯迅先生是厭貓的,討厭貓的幸災樂禍,討厭貓的媚態。還有那《二十四孝圖》中“郭巨埋兒”、“臥冰求鯉”等故事,那些以違背了人的本性的“孝子故事”,着實讓人痛心與唾棄。真正讓魯迅先生覺醒的,是在日本留學時的故事:日本在那個被軍國主義渲染的時代,連教育也成爲了戰爭的後援補給,年老的軍人隱瞞了戰爭的殘酷,年幼的學生不懂得戰爭的殘酷,就在那個夜晚的電影院裏,當學生們看見熒幕上日本軍人屠殺了中國人民的時候,學生們大聲歡呼,而唯有一人低頭不語,那是魯迅,身爲中國人的魯迅,在那個場合裏顯得是如此的刺眼與尷尬。令他痛心的不是同胞的死去,而是在那個中國人被殺的現場,周圍還有一羣中國百姓,面對同胞的死去,他們冷漠,沒有反抗,甚至有人拍手叫好!幾個日本人,幾十個中國人,沒有人反抗!從那時魯迅先生明白了,國人缺少的不是強健的體魄,而是內心有尊嚴的靈魂!不過,魯迅先生也是幸運的。真正觸動我內心的,是那位對學生仁愛的藤野先生。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節的人,“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這個對比手法,較好地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野先生,正因爲藤野先生端正的教學態度,所以魯迅把他的肖像擺在書桌對面,以此來鞭策自己。今天的我們,或許相對於那個時代是幸運的,那麼,我們的靈魂呢?在口喊着愛國的時候用着日本產的相機記錄下這一時刻?這或許是這個時代讓我們的思想麻痹了,但是我相信我們在災難來臨的時候挺身而出,作爲國家新一代的主人,矗立在自己的祖國土地上。

高中朝花夕拾讀後感6

村莊的小道上,幾棵樹上沒有一片樹葉,而是落滿了皚皚白雪;屋頂的邊邊角角、門前的石階和窗戶的木棱上灑滿了層層雪白;牆壁的縫隙和路邊的廢石中塞滿了潔白的“棉花團”。遠處隱約可見的羣山萬壑彷彿一峯峯落雪的駝峯一般。

在這潔白無瑕的世界中,時間彷彿停止。可路上兩串新踩的腳印告訴我們時間仍在流失;向着腳印追隨,一老一小引入眼簾。在世界的包裹中,他們的身影顯得格外孤單。

淒涼中帶着一絲絲悽美的封面引起我的遐想;難道這就代表了魯迅先生的童年嗎?並不是這樣吧?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給我留下極深刻的印象;這是魯迅先生快樂的源泉,但也是埋葬他快樂的墳墓。沒錯,魯迅先生快樂的回憶彷彿都發生在這裏,同時也在這裏戛然而止。

“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拍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這天真活潑的話語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使我產生共鳴,帶給了我無限美好的幻想……

我彷彿看見幼年的魯迅奔跑在百草園中,追捕着蝴蝶、偷看着小蟲、機靈的爬樹、努力的大笑……但這一切的美好被瞬間打破——正如魯迅先生自己所講的,被不幸的送到了三味書屋。那個私人學校好像剝奪了孩子快樂的權利。於是,這乏味的讀書生活引起了幼年魯迅極大的不滿。

可是誰能想到呢,這並不是最悲哀的。後來,魯迅先生的父親病故了。也就是說,家中的頂樑柱倒塌了、魯迅心中最敬愛的父親永遠不會回來了。這在幼年的魯迅眼中,一直都是不可磨滅的沉重的痛;是一段辛酸的不堪回首的往事。況且父親是被江湖庸醫所誤。但文章中,並沒有用過多筆墨描寫魯迅先生對父親病故之事的難過與悲哀,而是一再諷刺了江湖庸醫的荒誕;他們巫醫不分,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簡直是強盜。他們的行爲作風屢次遭到魯迅先生的批評,也應當遭到全社會的唾棄。封建主義孝道並不可取,人道主義才應該是真理。我們一定要爲父母的生命和健康負責,向他們爲我們一樣。

整本書留給我太多想像,幾個簡簡單單的小故事反映出當時社會腐敗的真實面目,幾句簡短的話語便能讓人拍手叫好甚至陷入自責。我想,這也許就是魯迅先生的魅力吧。也許這一切都源於他悲喜交加,大起大落的童年生活。他自由的天性給予他不同於常人的東西,於是他充分利用這不同打造了一個不同的自己,勇敢地站出來,與全社會的黑暗奮力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