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2021朝花夕拾六年級讀後感

讀後感2.35W

2021朝花夕拾六年級讀後感

《朝花夕拾》這本書是魯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這部散文集中所寫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時期的事情。不曉得你們喜歡看嗎?有何心得感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帶來的有關2021朝花夕拾六年級讀後感5篇,但願對你有借鑑作用。

朝花夕拾讀後感【篇一】

書中的十篇文章是魯迅“想從紛擾中尋出一點閒靜來”的作品,題材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是魯迅對自己過去生活的憶寫。從這些描述中,呈現出魯迅情感的另外一面:對於童年生活的珍愛,對於坎坷人生的珍重,對於親情友情的珍視,對於鄉土之情的珍惜,它含蓄、自然、樸實的筆調背後充滿溫馨的柔情,蘊含着萬千情思,展示出一位有情有義的魯迅形象,令人百讀不厭。

我很喜歡其中的《阿長與〈山海經〉》,文章先介紹了人們對長媽媽的稱呼,稱呼的由來和她外形的特點,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習慣。如寫她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睡覺愛擺“大”字等;接着寫她懂得的許多“我聽不耐煩”的規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說“老掉了”等;最後寫了長媽媽“我”買《山海經》的事,而且敘述得很詳細。

本文真實地反映了阿長的形象,魯迅筆下的阿長是一個很不幸而又渴望一生平安的勞動婦女,她沒文化、粗俗、好事,而又熱心幫助孩子解決陰暗,心地善良。全文用具體事例表現人物的特點,文中關於阿長的形象都是通過外貌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表現的。本文還寫了作者前後不同的心理變化,原來並不大佩服她,但在她給作者買來《山海經》後,作者發生新的敬意了。

最後,“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魂靈!”也表現了作者的情感。讀完此篇文章,不難發現,長媽媽這樣一個藝術典型形象,獨特而不平凡,而也揭示了封建社會比較黑暗、腐朽的事實。作者此篇文章包含的愛心與同情,讓我們再一次回到純樸的年代,去關懷身邊每一個人。

巴金評價:“作者這樣寫阿長,‘不虛美’、‘不隱惡’,真實寫人的主張,是一種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而且這樣把她的善良仁慈的美同愚昧落後的醜相摻雜,沙裏淘金似的讓她閃爍出美的光輝,將阿長這個人物寫得更加真實感人。”因此,本文是寫真人實事散文的典範之作,一定會讓你受益匪淺。

朝花夕拾讀後感【篇二】

這幾天,我拜讀了魯迅先生唯一的一本散文集《朝花夕拾》,在這本散文集中,作者懷念着少年和青年時代的往事,既描寫了他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和對師友的懷念,又真實的描寫了辛亥革命前後作者從農村到城鎮,從家庭到社會,從國內到國外所經歷的種種生活。其中寫了許多關於少年兒童的事,是我在讀文章時彷彿看到了魯迅那時候社會的迂腐,也看出了魯迅高昂的革命熱情。

這本書中有一篇《藤野先生》讓我讀來十分感動,因爲這篇文章讓我知道,知識是沒有國界的。藤野先生是魯迅在日本學醫時的老師,對作者十分關心。藤野先生在生活中不大講究,但爲人卻十分誠懇、公正,對學生誨人不倦,對研究一絲不苟。他一一糾正魯迅筆記上的錯誤,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糾正了。這樣一直繼續到他教完他所擔任的公課。在他知道中國人很敬重鬼時,還擔心魯迅不肯解剖屍體。藤野先生真摯的愛,給了在異國他鄉的魯迅極大的鼓舞。

藤野先生讓我連想到了在中國抗日戰爭時候,有一位加拿大的醫生白求恩,來到了中國,他就兢兢業業的工作,救死扶傷成了他的最高是命。在面對即將爆發的戰爭時,他毫不退縮,絲毫沒有回國的意思,而是堅持留在了中國,最終在爲病人的手術時不幸被感染,不久便離開了人世。

藤野先生和白求恩醫生一樣,他們都爲自己的使命拼搏着,而且有着超越國界的博大胸懷。這不僅讓我感動也引發了我深深的思考,我想我們作爲一名學生,最大的使命不就是學習嗎?所以,我們應該學習藤野先生一絲不苟的精神,應該更加努力的學習,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朝花夕拾》不僅是魯迅對過去生活的回憶,更是對我們現在的激勵,激勵我們好好學習建設我們的祖國。

朝花夕拾讀後感【篇三】

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記敘了作者的童年生活和青年的求學經歷,追憶難於忘懷的人和事,抒發對往日親友師長的懷念之情。記錄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經歷,生動描繪清末生活畫面,文筆深沉,是中國現代散文經典之作。在生命的長河裏,露曦與朝暮更替交織,在看不清前進方向的時候,拾起腳邊下路邊的野花,裝進思想的揹簍。

其中我認爲最感人的是《父親的病》這篇文章,《父親的病》追憶兒時爲父親延醫治病的那段往事,描寫了幾位“名醫”所引用的藥引均是稀奇古怪、一場罕見而又充滿迷信色彩的東西,如什麼“原配的蟋蟀一對,經霜三年的蔗,敗鼓皮丸”等。這些“名醫”實質是巫術醫道不分,故弄玄虛,草菅人命。騙取錢財是他們的主要目的。在他們身上,作者清醒地洞穿了醫學醫道的虛假、荒誕乃至罪惡的本質。

作者爲了父親的病到處奔走,我想他的父親有他這樣的兒子應該很幸福。提起魯迅先生,腦海裏揮之不去的總是那個“早”字。年少時的他,因爲父親的病而遲到後,便在學桌上刻下了“早”字來激勵自己,警示自己從此不再遲到。讀了《父親的病》後我覺得,魯迅刻下的“早”不僅是惜時的早,更是提示中國人:事事都要早,思想、技術、科技、國力,都應該爭先於他人,社會才能進步,國家才能富強。但在那個時候,卻讓魯迅東奔西走四處求醫,最終魯迅的父親還是難逃一死。表面上看,是當時醫生水平的低下,但實質上應歸咎於醫學的落後,導致魯迅的父親病程拖延,最終撒手人世間,不禁叫人潸然淚下。那時的社會就像魯迅的父親一樣病重了。魯迅似乎就是在吶喊着,對當時封建、腐敗的社會的批判。

面對我們自己的家人,要孝順還有關心;面對那樣子的庸醫,我們要能識別;面對沒有科學依據的事情,我們不能相信。我們要像孫悟空一樣,擁有火眼金睛,看清所有事物的正反兩面,不要心急看病,這樣只會適得其反。

朝花夕拾讀後感【篇四】

初讀這本書,講實話,我也不是很讀得懂。就連那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也是學得似懂非懂的。我甚至覺得:魯迅的這些文章,看起來簡直就是象在跟你聊天似的,哪算得上什麼名著?

後來多讀了幾遍,我懂得了,不要把這樣的名著當作美文,其實,這本書的文章看似“聊天”也正是魯迅的文字魅力所在。它看上去很樸實,甚至比較口語化,但爲什麼卻能夠深深地吸引人呢?就是因爲這樣的樸實,讓人感覺很親切,就象他站在你面前跟你訴說着什麼似的,“說”到興奮處,文字又會變得非常熱烈,這就讓人能夠從中品味和感受魯迅的點點滴滴。

郁達夫是這樣形容魯迅的文字的:這個特點在《二十四孝圖》這篇文章中表現得一覽無遺。一開頭,便以“尋咒”從側面點出中心,接下來便訴說了一段他童年的一段故事。其實,魯迅先生是話中有話啊,他藉着說童年看《二十四孝圖》的事情,其實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即對兒童的不重視。兒童都讀不到他們應該讀的書,而人們卻熟視無睹,這難道不該引起我們的反思嗎?然而我又想到了現在,現在的孩子們別說愛讀書,他們連根本不想讀書,不思學習。再看看那時侯的孩子們,他們渴望讀書卻沒有書讀,而現在我們有書讀卻不願讀,這難道不是一個令人悲哀的現象嗎?

《朝花夕拾》中那幾篇描寫人的文章,我是比較喜歡的。首先,這些文章的內容比較吸引我——因爲我喜歡看到各色各樣的人,再加上魯迅那種輕鬆而生動的語言,讀着讀着,你彷彿就可以看到那個人似乎站在你面前一樣。比如《阿長與山海經》,描寫的是魯迅家的保姆阿長。文章生動地塑造了一個非常典型的舊時中國農村勞動婦女的形象。有人比喻這篇文章是魯迅從記憶土壤中培育出的一朵異常鮮美的“朝花”。的確,對於這個婦女,魯迅不但沒有避諱寫出她的美與醜,反而是懷着真摯的感情懷念她的一切。不論魯迅對她是佩服、厭煩、喜歡或是討厭,字裏行間都流露出他的感情。而且我還發現,這個“長媽媽”跟我們學過的課文中的“孔已己”很相似,同是舊中國的人民,遭遇也差不多,比如他們的名字,都是已經被人遺忘了的,而外號也是隨便起的。可悲的人啊!

直到寫完了這篇朝花夕拾讀後感,“感”到了這麼多,我覺得我纔算是真正地讀懂了《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讀後感【篇五】

有一本書充滿着一個飽經滄桑的人對童年的回憶;有一本書飽含着對故人、對永逝青春的思念;有一本書,從平和溫馨的生活中反映着黑暗的社會,從抒情中見諷刺,從平述中露批判,從描寫中現出仇恨。這本書就是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的語言平和樸實,對人物的塑造及其成功:爽朗而多嘴的長媽媽,她有許多麻煩的禮節,卻能夠做別人無法做或無法做的事;範愛農生性,他有自己的理想,但最後卻總是落落寡合;對生活不拘小節,但對學術卻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藤野先生;昏庸無能的“名醫”陳蓮河;慈祥而又有些迂腐的壽鏡吾老先生……魯迅用平淡樸實的語音,將與那些人的生活描寫得有溫馨、有悲憤、有快樂、有仇恨。頓時,一副舊中國的畫卷便顯現在我們面前:一羣窮困潦倒的老百姓在生活的重壓下早已麻木不仁了,渾渾噩噩地度日;私塾裏讀的書,全是“道德仁義”;所有人都遵循着繁雜的禮儀,一心向神,各種“名醫”、“方士”成了救人命的神……黑暗的舊社會在一個個小故事裏顯現出來,這些黑暗的東西在魯迅的童年裏深深地影響着他,魯迅對童年的回憶也就是他對黑暗現實的批判。這本書似乎更應該說是一副風俗畫,是一個飽受封建社會摧殘的人的吶喊。

然而,在這本書中,魯迅更多的是對童年美好事物的描繪。例如那個“在牀中間擺成一個‘大’字的長媽媽;改正血管位置、對學術工作一絲不苟、關愛學生的藤野先生;內心方正、心向__的範愛農。他們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響着魯迅,讓他感受到童年的美好,讓魯迅成爲一名善良的、先進的知識分子,一個堅定的、正義的__者。作者筆下的百草園、五常會、山海經等童年美好回憶,也讓這本書不像是一個大人的回憶,倒像是一個孩子激動的敘述。

現在的我們,童年裏充滿着溫馨與美好,我們無法感受到魯迅筆下所描繪的那個黑暗社會。中國已經脫離了封建制度,變得繁榮富強、人民生活安定。但我們仍然不能忘記那段歷史。現在的我們,應該努力學習,像魯迅一樣,爲了國家的進步、人民的幸福,“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去努力、去奮鬥。

這就是《朝花夕拾》,一本對童年生活的回憶錄,一系列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更是一部對現實的批判,對我們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