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湘行散記讀後感800字【多篇】

讀後感4.69K

湘行散記讀後感800字【多篇】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一

操着粗話的漢子呦,縹緲的櫓歌嘴邊來。山連山,水連水,歌聲竟被那羣山清水擋回去了,河邊的洗衣婦羞紅了臉,掩面接上了櫓歌,歌聲不歇,水波漾不止,湘西是桃源罷!

沈從文1934年還鄉的筆下,給了我這麼個樸素美好的想象。先生這此還鄉記下湘西的故友、湘西的水手、湘西的夜、湘西的流水……十幾年未回湘西,故鄉仍未如何變——卻又變了,那人有的走了,那鎮換了個面……爲什麼呢!

人還是那麼地樸素大方,可那大笑背後藏着的盡是心酸!就那水手們,十六年前沿河的碼頭,有一半停着高大的運油船。寬平的河面,整齊的碼頭,來往的水手船上硃砂、水銀、苧麻、布匹……裝得滿滿當當。不說那白天有多麼人聲鼎沸,就是落日餘暉剩餘一片深紫時,浮蕩的催櫓歌聲,是如何壯麗稀有。可瞧瞧十六年後!各河沿岸破爛不堪,船被綁在一塊,標着“此船出賣”。水手買船!何等淒涼!當年大方愛笑的精悍作文青年呦,現在成了要爲貨物分量爭吵的骨瘦如柴的小子了!爲什麼?是什麼把這桃源攪得這般不好!悲憤過後也只能無奈地感嘆句:“時間造化弄人”。舊的不去,新的不來。鋼鐵大船揚帆啓航,誰還用小破船運貨?這是“人生”的苦味,慾望和悲哀都十分神聖。我們不配用錢或別的方法滲進他們的命運裏去,擾亂了他們生活上應有的那份哀樂。人總得看開,所以他們又大笑起來,只是有些苦。

30年代面臨的,幾十年後仍在面臨,你看那中國南邊的某條河上,曾經漁民放一羣鸕鶿入水,在竹舟上撐蒿,光着腳、卷着褲腿,黝黑的雙腳、嘹亮的嗓子一動、一吼,水花飛濺,歌聲朗朗。一會鸕鶿躍出水面,被綁住的脖子卡着新鮮肥美的魚。這屬於江南出神入化的“鸕鶿捕魚”,還不是抵不過歷史的洪流,被淘汰了罷!

那山仍是那山,那水仍是那水,那人卻不是那人。歲月蹉跎,物是人非。幸運的是,湘西的水手,還能在歷史哀樂中唱上一曲櫓歌。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二

沉浸在如鏡般的湘江上,心中泛起點點漣漪……

只有以心讀過《湘行散記》,才能徹底走進作者的內心。作者沈從文原本是一位軍人,隨着軍隊輾轉各地後,嚐盡了人世間的苦,也閱盡了人世間的黑暗。在他心生厭惡後,便踏上了文學創作一途。

作者沈從文雖然後來幾乎都待在北京,但在他筆下最純美、澄明的,卻僅有自己的故鄉。或許,在他的記憶中,也只有自己的故鄉之地——湘西,是最美好的吧。也或許如其人所說:“當過兵的人,活着回來,就回到了故鄉。這也許也是當時人們的悲哀吧。

《湘行散記》這一本書,如一面明鏡,揭露了當時社會水手,妓女等底層人民的低賤,甚至連自己的性命也一文不值,這一切似乎都在訴說那些人的悲哀,但當你看到最後,你一定可以明白沈從文的。——他是在讚揚這些人的美好品質。那些水手每天的工資僅有1毛5,在世人眼中他們或許是卑微的,低賤的,但通過《湘行散記》,我卻看到了他們的另一面。有些人,是重情重義的,例如水手牛保,他對着一個妓女,卻生出了真實的情感,甚至離別時,也是依依不捨。

而這些水手,也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勇敢無畏。這些水手,雖然地位卑微,但他們卻作爲水手的尊嚴看得比性命更爲重要,就算是三九寒天,只要船卡住了,他們就會光膀子跳入河中拖船;就算是驚濤駭浪,只要船長一聲令下,他們也會二話不說跳入冷徹人心的江中。而這兒,可正不是一種崇高的大無畏的精神嗎?

再看看那些妓女們,在看《湘行散記》之前,我認爲她們是不知羞恥,甚至認爲她們的命是不值一提的,但現在,我的觀點不同了,因爲在沈從文筆中,她們的生命是非常頑強的,你認爲她是爲了錢財嗎?不,並不是,她們是爲了讓自己的親骨肉可以衣食無憂的長大,纔會放棄她們寶貴的貞操的,因爲,她們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啊!

《湘行散記》這一本書訴訟了人道的黑暗,卻也映射了人道的偉大與堅強,這是本可歌可訟的史詩!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三

《湘行散記》是沈從文散文集代表作之一,版本不只有湘行散記,共有三個部分:湘行書簡、《湘行散記》和《新湘行記》。沈從文擅長用極爲精簡的筆墨勾勒出湘西山水風物。在他的筆下,人是鮮活的,景是生動的,物是靈現的,宛若現代的桃花源。

從他的文章中讀出了古鎮的文化底蘊。古老家族習俗還有所遺留。在這裏你還能見到古老的西蘭卡普織錦;在這裏你還能品嚐到地地道道的苞谷燒酒和糯米粑;在這裏你還能聽到粗獷純樸的情歌和號子聲;在這裏你還能趕上哭嫁的媳婦背親的隊伍;在這裏有純淨的天空清澈的泉水;在這裏有清新的晨霧和晶瑩的露珠;在這裏有熱情的鄉里人家有活潑精靈的孩子比齊陶淵明的虛擬的世外桃源,多了幾分開放,幾分真實,他們都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人們純樸真誠熱情,景物靈動俊秀輕靈,宛若走入畫中,但又是那麼真實。

鎮上人家有在沿河居住的,也有像星星一樣散居在沿河山上的。一串又長又陡的青石板石梯一直從山腳竄到山頂,淹沒到密密麻麻的樹叢中。石梯兩邊是大大小小的庭院,現在還有一些木石結構的吊腳樓依稀可見。

站在高處看山腳,又是另外一番景緻。因爲是深秋,河水很細,從高處看更像是青悠悠的玉帶了,玉帶乖巧地從一座木橋下穿過,河岸兩邊的吊腳樓高高低低,錯落有致。清一色的黑瓦,同一色的原木色房板。河牀邊樹木叢生,雖然掉了葉子,可是枝條依舊風姿綽越。不難讓人想到春天,碧綠的枝條撫着柔波盪漾的河水的樣子。

到黃昏時分,各家各戶的瓦檐上開始升騰起淡淡的輕煙。這是山裏人用拾來的柴火開始做晚飯了。樅樹枝的香氣和着米飯的香味慢慢在山坡上散開來,在河邊玩耍的小孩不用大人吆喝,聞到香味就紛紛蹦上石梯跑回各自家門。

被現代文明化了的小鎮人家傳出了流行的旋律,給小鎮的夜晚增添了新鮮與活力。

《湘行散記》中的人物、景觀、生活無一例外的展現出現代小鎮的風采,自然樸素的的生活方式,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閒適清幽的生活環境,就是一幅田園畫的真實版,也就是沈從文筆下的現代版《桃花源記》。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四

很早就聽說過這本書,一直沒下決心買,看到這樣可愛美麗的新書,這一次,我動心也動手了。

這本書是沈從文新婚後不久,家鄉傳來母親病重的消息後,沈從文獨自一人,買舟還鄉的路上,給新婚的妻子張兆和寫信,表達自己的感慨和思念。其中,《湘行散記》和《湘西》記錄了沿途的所見所聞,《湘行書簡》是一組家書。

那一年是1934年,正是民國所謂的黃金時代,沈從文趕回湘西探母,一路上風山水照舊,但氣氛和人卻不一樣了。那年沈從文揣着一本《史記》和支出的三個月的薪水27塊錢,一路北上去北京求學時,沈從文印象中的家鄉是美麗的,年輕人如猛虎般的活潑,鄉民是自在、淳樸和從容的。而這次,面對凋零的美麗故鄉,沈從文看到了人們的掙扎,人生的絕望:在那裏,有蠻力的水手和拉船人爲了微薄的一點點錢,做着賣命的事——天再冷,水再險,照樣往水裏跳,而即使這樣,沈從文們卻從沒有抱怨,沒有因爲工錢少,就偷懶,照舊去擔當應有的一份勇敢和努力;而吊腳樓上的那些女人,往往是爲家計淪落成交際女,但她們依舊不失去那一份質樸和可愛,以及那一份對生活的純真希望。沈從文的文字中,有悲憫,也有對人生莊嚴的讚歎。

《湘行散記》文字很美,夢幻純真,例如:

“我小船停了,停到鴨窠圍。中時候寫信提到的“小阜平岡”應當名爲“洞庭溪”。鴨窠圍是個深潭,兩山翠色迷人,恰如我寫到翠翠的家鄉。吊腳步樓尤其使人驚訝,高矗兩岸,真是奇蹟。兩山深翠,惟吊腳樓屋瓦爲白色,河中長潭則灣泊木筏廿來個,顏色淺黃。地方有小羊叫,有婦女銳聲喊“二老”,“小牛子”,且聽到遠處有鞭炮聲,與小鑼聲。到這樣地方,使人太感動了。”

李歐梵說過,《湘行散記》這部作品一半是紀實,另一半是小說。沈從文寫《湘行散記》時,常常承認沈從文在寫作過程中依靠的不是沈從文親眼所看的事情,而是沈從文所想象的事情。這種個人體驗式的文章,開啓了旅遊文學的先聲,而故鄉,在每個遊子的心底,永遠是最純淨的烏托邦。沈從文將記憶中故鄉的聖潔溫暖,撒到字裏行間,願這浪漫的文字,能撫慰每個遊子的鄉愁。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五

讀《湘》你會發現,你情感會隨着沈一樣流淌,到最後儼然如那一派清波毫無渣滓。雖然沈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窮苦人們的悲慘命運和容易被“社會上層”漠視的生活哀樂,但他沒有將自己陷於深深的痛苦,沒去無邊無際的同情,也沒有給人消沉灰暗的情緒。一以貫之的是對河水、對拉船人同船、對那片流域溫暖的愛。因爲他知道,對這些人沉重的生活,我們這些讀書人是不配說同情的,對這些人的命運他也無力去做什麼。想到這些感想,我又不禁想到書中的文字,寫道:

三三……,我先前一時不是還提到過這些人可伶的生,無所謂的生嗎,不,三三,我錯了。這些人不需要我來可憐,我們應當尊敬來愛。他們那麼莊嚴忠實的生,卻在自然上各擔負自己那份命運,爲自己,爲兒女而活下去。不管怎樣的生活,卻從不逃避爲了活着而應有的一份努力。他們在他們那份習慣生活裏,命運裏,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對於寒暑的來臨,更該感覺到這四時交遞的嚴肅。三三,我不知道爲什麼,我感動得很!我希望活的長一點,同時把生活完全發展到我自己這份工作上來。我會用我自己的力量,爲所謂人生,解釋得比任何人皆莊嚴些與透明些。三三,我看久了水,從水裏的石頭得到一點平時好像不能得到的東西,對於人生,對於愛憎,彷彿全與人不同了。我覺得惆悵的很,我總像看得太深太遠,對於我自己,便成爲了受難者了。這時節我軟弱得很,因爲我愛了世界,愛了人類。……

每次讀時總有所感悟,卻不知道是什麼。聯繫現實中的生活,我想到了前段時間富士康的“跳樓事件”,以及和我同在一個園區的千千萬萬來自基層的羣體,而這其中也應當包含一個我。

每次在緊張忙碌的車間,在匆匆忙忙地上下班途中,我總是看到每張年輕面孔後面單調、機械、無趣的工作,以及還並不可觀的收入,再想遠一點,是一個個極易敲碎的夢想。我吧,又或許多少比他們強一點,在這個異地他鄉耕織自己的夢想。

我想,先前我也錯了,正如沈所說的,我們並不是可憐的生,也不是無所謂的生,無論是在自然上,還是在各自的生活上,是擔負有各自的一份責任的。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六

我赤着腳跳躍在反着白光的青石上,涼颼颼的,這種涼直鑽入我的大腦裏,鄉村的氣息更加清新。臘月二十三,我回到了老家湖北,到處找沈從文先生就是爲了感受沈先生赤腳走的感覺,我也走了一回青石板。

沈從文先生是一個大文豪,他的作品樸實而又富有生氣。

我知道,沈先生所說的“一本小書”指上學所用的書本,“一本大書”指的是大自然。沈先生說:“我的心總得爲一種新鮮聲音、新鮮顏色、新鮮氣味而跳。我得認識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我的智慧應當從直接生活上吸收消化,卻不需從一本好書、一句好話上學來。”沈先生嚮往自由,他逃學了,到各種各樣的地方玩耍:橘柚園、城外山上、野孩子堆裏、水邊……這些在現在看來根本不存在的地方,卻是作者的夢樂園,也是我所向往的樂園。但我可不敢逃學去尋找這些樂園,雖然我也愛玩。

沈先生是聰明的,即使逃學,課本里的知識,他也能背。當他學會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一切,到不同社會中去生活時,滿分作文網就爲他以後成爲大文豪而作了奠定了基礎。他很會玩,在玩的時候還在研究怎樣玩的更有趣,這爲他以後寫文章也累積了詳細的素材和大量的經驗

反觀我,沒有見過小溪,也沒有見過廟宇和祠堂,更別提什麼鐵匠鋪和木匠鋪了。由於地域、時代和時間的不同,我們要麼在學習,要麼宅在家抱着手機打遊戲,哪有時間想着出去和大自然親密接觸一下呢?

反觀現在,城鎮都已城市化、現代化,哪裏還能再找到一個像沈先生所描述的那樣無憂無慮、美麗卻又不失自然的天堂呢?現在的我們,基本都不再外出玩耍,而是整天宅在家,在手機、電腦和遊戲中尋找着自己的快樂和一片天地,哪想着去戶外接觸一下大自然呢?這次回到老家,村子裏沒有信號,只能在爺爺的菜園中挖胡蘿蔔,但看着自己挖出來的“戰利品”,一股喜悅之情如溪水般流過心頭,甜甜的、美美的,這種喜悅是打贏多少盤遊戲都無法比擬的。

但由於時代和地域的限制,這種樂趣,體會到的人將會越來越少。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七

想讀《湘行散記》,是從逐漸瞭解沈從文開始的。沈年少即投身行伍,隨軍隊輾轉川黔湘邊境。吃過苦,也閱盡了社會的黑暗。心生厭倦後,即開始進行文學創作。可以說從文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也是努力的一生。只上過國小,但卻憑着對文學的愛好,以及自己對社會人事的切膚體驗和深刻觀察,寫出了當時社會喜愛的文字,從而躋身當時的“中層社會”。可是他從來都自稱是是一個“鄉下人”,無時不感覺到,呆在這個羣體裏愈是長久,愈是感覺和周圍的人“格格不入”。深覺自己和周圍的人看到的、想到的不一樣,因此常常陷於一種讓人無法理解的痛苦。對此,沈曾在《湘行散記》裏寫道:“三三……,我覺得惆悵得很,我總像看得太深太遠,對於我自己,便成爲了受難者了。”

讀《湘行散記》你會發現,她名雖似遊行志記,卻並不是一般的出行心情記事。她是沈十六年後因探病母重返故鄉途中的所見所感。與其說她是一本回鄉散記,倒不於說是沈對當時社會基層民衆的忠實敘述,以及對那方河域和生活在它上面的人們深摯而真誠的愛。

初讀《湘》你會發現,那裏有清澈毫無渣滓的河水,有聽過之後一生也忘不了的櫓歌,有愛說野話卻勇敢有力的水手。但遠不止這些,從“老伴”到“滕回生堂的今昔”,你會了解,在那個戰亂且無序的年代裏,只在沈的視角範圍裏,就有那麼多轉徙漂泊,有那麼多普通人在戰亂裏平靜的死去,卻不爲親人知曉,有那多妻離子別,等待然後平凡的老去,有那麼多平凡的`人在命運的夾縫裏平凡的生,然後在十六年後某個平凡的日子裏不期而遇,卻不再相識。初讀,以爲是在讀小說,仔細斟酌,才發現是沈人生經歷裏的一些真真切切的縮影,細細體味竟不禁使人潸然。

再往後,從“一個多情的水手與一個多情的婦人”到“歷史是一條河”,你會了解到,水手和拉船人拿着少得可憐的收入,卻幹着辛苦且隨時有生命危險的行船行當。冬日三九,天再冷,船遇險時照樣往下跳,行船過程中,船遇上險灘,河水再兇猛也得冒着生命危險下水護船,十年如一日。而即使這樣,這些水手和拉船人卻從不曾失去應有的勇敢和努力。而吊腳樓上婦人,多半因爲這個社會的黑暗,而即使這樣,她們依舊不失去那一份質樸和可愛,以及那一份對生活的純真希望。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八

初讀《湘行散記》,感受到的是濃濃的湘西風情。似乎真是一本“散記”。然而細細地回想,忽然感受到一股蒼涼。

有多少人知道湘西?你可知道湘西?對世界來說,湘西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角落罷了。世界可以拋棄湘西,歷史可以拋棄湘西……湘西太不起眼了,然而世界似乎已經開始了拋棄。歷史依然前行,說不清何時會有休止符。

其實《湘行散記》真實地反映了湘西的狀況。從“一個多情水手與一個多情婦人”到“歷史是一條長河”,也許這本書本身就是以小見大。湘西的人有湘西的生活,當那個湘西的婦人打聽湘西的“牛保”時,她的內心是悲苦的,但聽到“牛保”落水時,她會怎麼樣?回不去的人,書寫回不去的過往,只留下湘西的人們黯然神傷。

於是,湘西的人懂了,懂得他們生活的地方是美麗的地方,但美麗又能奈何現實怎樣。看那些水手,拿着低日薪賣命,氣力。看那幫女人,流落風塵淪爲妓……殘酷的現實陶冶純粹的人性,湘西人看似粗野,但卻保留了骨子裏最真最真的東西。《湘行散記》裏有許多是低層人民,但獨獨在他們身上,純粹最爲明顯。他們的性子最直,最爽朗;但在心底,又是寸骨柔情。

只有他們最懂,最懂得什麼叫做痛苦;但也只有他們最懂,最懂得什麼叫做溫情。當牛保手裏提着核桃,笑着對“我”說,“我會回來過年的”之時,他能感受到的還不過是溫馨嗎?但當那婦人聽聞牛保落水生死不明時,她能感受到的還不過是悲涼嗎?當多元的情感融入字裏行間,我們只能輕嘆:這纔是有血有肉的湘西!

當這麼多人平凡地生,又平凡地離開,現實用冷暖摻半告訴我們,其實《湘行散記》裏的人物,都是我們自己。我們掙扎於世間,世間因我們而組成,沒有任何關係比這更巧妙自然。輕合上書,一陣聲音傳自心底:現實就是淒涼與溫馨,要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