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資治通鑑讀後感 優選20篇

讀後感2.99W

【導語】

資治通鑑讀後感 優選20篇

資治通鑑讀後感 優選20篇 由本站會員“li328624915”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資治通鑑讀後感篇2:資治通鑑讀後感篇3:資治通鑑讀後感篇4:資治通鑑讀後感篇5:資治通鑑讀後感篇6:資治通鑑讀後感篇7:資治通鑑讀後感篇8:資治通鑑讀後感篇9:資治通鑑讀後感篇10:資治通鑑讀後感篇11:資治通鑑讀後感篇12:資治通鑑讀後感篇13:資治通鑑讀後感篇14:資治通鑑讀後感篇15:資治通鑑讀後感篇16:資治通鑑讀後感篇17:資治通鑑讀後感篇18:資治通鑑讀後感篇19:資治通鑑讀後感篇20:資治通鑑讀後感

【正文】

篇1:資治通鑑讀後感

暑假期間,我認真拜讀了青少版《資治通鑑》,受益匪淺,讓我愛不釋手。

《資治通鑑》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鉅著,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一段段歷史情節,猶如身臨其境,歷歷在目。然而,讓我感受最深的是歷史教會了我一個爲人處事的道理----謙虛。

“韓趙魏三家分晉”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智伯一表人才,箭術高明,騎術精湛,身懷絕技,無所不通,文筆優美,思維敏捷,還有意志堅強、勇敢果斷的品質。但他卻妄自大,目中無人,當着韓、魏兩家說:“汾河、綘河原先能夠象晉水淹沒趙一樣淹沒你們兩家啊!”結果卻是韓趙魏三家聯合滅亡了智家。同此可見,做人必須要謙虛謹慎,一旦狂妄必將招來殺身之禍。

唐太宗與貞觀之治的故事,從另一面告訴了我們,唐太宗貴爲天子,卻能以謙虛的態度,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懷,治理國家。他任人爲賢,知人善用,廣開言路,虛心納諫,重用魏徵,以謙和之心應付他人的勸諫,創造了唐朝初期的太平盛世,他的豐功偉績載入史冊,被後人稱道。

驕傲使人落後,謙虛使人提高,這雖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陳詞濫調,卻是爲人處事的至理名言。從(資治通鑑)中許多故事能夠看出,爲人處世謙虛,能夠使前路平坦,免去不必要的紛爭與憂擾,是人生的智慧。

今年暑假期間,我報名了星樂培訓學校的奧數尖子班。因爲前幾次測試,我都得了滿分,所以我有點飄飄然,驕傲了起來,結果最終幾次測試我只得了90分。看到教師在試卷上打的大大的“×”,我懂得了謙虛的重要性。

以史爲鑑,應對當今複雜的社會,謙虛依然是一種美德。我們應當懷着一顆謙和的心,在平凡中懂得感恩,對社會的感恩,在淡泊中,不忘對別人的感激。

篇2:資治通鑑讀後感

“歷史虛無主義”卻是絕對不可取的。要求史書所載百分之百真實可靠,本來就是不現實的要求。畢竟,史家們正努力地還歷史以本來面貌,雖然這是一個也許永遠無法到達的目標。但我相信,史家們所記載的資料,還是有必須的現實依據的。“周公恐懼流言後,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僞復誰知?”畢竟周公有過大權獨攬的經歷,畢竟王莽有過禮賢下士的表現,這是誰也抹煞不了的。至於如果“當初”他們真的“身便死”了,那不是還有“蓋棺論定”一說嗎?

“以史爲鑑”並不因史書資料有杜撰部分而失去意義——就連完全杜撰的小說尚且有不可估量的借鑑意義,何況史實遠遠多於杜撰的史書呢?

和其他所有史書一樣,《資治通鑑》也滲進了許多神話、傳說以及作者想當然地杜撰的資料,但這並無損於它的偉大。讀到“嚼碎張巡齒”這一段時,沒必要深究他的牙齒究竟是怎樣碎的,他對敵人的刻骨仇恨卻深深刻印在我們的腦海。讀到將士們箭盡糧絕,張巡把自我的小妾給將士們分食了的時候,於殘忍、冷酷、血腥的感覺之外,也無法不油然而生對張巡的無限敬意。這樣恨敵入骨、堅忍如狼的張巡,力盡被俘後如果不是大義凜然、慷慨就義,那纔是真正不可想象的怪事!至於他的牙齒究竟是怎樣碎的,恐怕不會有一絲一毫影響到他近乎神一樣不朽的光芒!

推而廣之,史書裏其它不夠真實的細節描述,並無損於“史鑑”的意義。史家們在力求真實的同時,難免會留下星星點點的瑕疵。但瑕不掩瑜,絕不可因史書的不完美,就滑向“歷史虛無主義”的深淵。

篇3:資治通鑑讀後感

後面還有多篇資治通鑑讀後感!

幾年前華人大學生辯論比賽頗受人關注,而這些辯論選手們慷慨激昂,辯論有章有法,言辭美麗,頗讓人羨慕。可是感覺這種活動,形勢多於實際,雙方圍繞一個沒有實質意義的問題,展開攻防,不在乎最終的結果,而是計算辯論過程中的表現。

最近在看資治通鑑的時候,發現早在戰國時代,便有人對這類辯論作了精闢的評論:

趙王的老弟趙勝當平原君,其有一食客公孫龍在邏輯上的造詣甚爲精湛,善於辯論。與孔穿辯論“奴隸有三個耳朵”,公孫龍反覆探討,分析精微,令孔穿張口結舌,說不出話。鄒衍經過趙國,趙勝邀其與公孫龍辯論,鄒衍說:

辯論的意義,在於使類別分明,不相侵害,使道理清楚,不相紊亂。提出原則,顯示它的目的何在,要大家一目瞭然,免得迷失。勝利的一方,不失去他的逐漸。失敗的一方,能得到他所追求的真理。在這種情形下,才能夠辯論。假如只靠名詞定義之類詞彙的堆積和美麗抽象的理論,來灼灼逼人,引用靈巧的譬喻轉移方向,引導人們墜入他所預設的五花陣裏,最終忘了主題。這對正規的思考力的訓練,有嚴重的傷害。有些人一旦發言,言辭鋒利,糾纏一團,一向糾纏到大家都不說話了,他才最終閉上嘴巴。這種爭論,已造成困擾,我不願參加。

短短的一段話,指明瞭辯論不僅僅是一種技法的表現,更多的是人自身的積累的思想認識的表現,經過辯論,讓每個人的思想、知識都有相應的增長,而不僅僅是圍繞一個虛擬的問題鬥嘴皮子。

篇4:資治通鑑讀後感

《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告成。它以時間爲綱,事件爲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徵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讀罷此書,感受頗多。《資治通鑑》的.資料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爲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經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

司馬光書名的由來,就是宋神宗認爲該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而欽賜此名的。由此可見,《資治通鑑》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學爲政治服務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本書使用了一套“古怪”的計時術語作爲全書的時間框架體系,如“閼逄攝提格之歲”之類。“閼逄”相當於漢語“甲”,“攝提格”相當於漢語“寅”。爲什麼不用漢語的天干地支,而偏偏要用一套多音節語言的干支體系呢?

之後查過資料我才瞭解其實,我國古文獻明文記載這是天皇語言,即三皇時代的官方語言。明代著名學者萬民英所著《三命通會》雲:“天皇氏一姓十三人,繼盤古氏以治,是曰天靈,淡泊無爲而俗自化,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其十干曰:於逢(又名“閼逄”——編者注)旅蒙、柔兆、疆困、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十二支曰:困敦、赤奮若、攝提格、單于、執徐、大荒落、敦洋、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

經過查閱資料與詢問教師朋友我瞭解到《資治通鑑》本身的編纂,具有很多特點或優點。首先是它取材廣博和編寫精審,所記敘的歷史是幅員超過萬里,人口超過千萬,時間長達一千多年,而全書不到三百卷,組織精密,條理清楚,詳略得宜,言簡事明,有深入淺出之妙,這是一般史書不能與之相比的。其次,司馬光的治學態度十分嚴謹,所用史料都經過仔細選擇,並將選用的過程和選定的理由,一一記載下來,編成“考異”,成爲《通鑑》一書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後世流傳中,人們才把它分開了,這項治學方法,所以稱爲“考異法”。這都是在組織形式方面比較突出的優點。

至於考異法是什麼呢,我還不是很瞭解。仍要請教教師實資治通鑑中很多故事是用來體現作者對迷信思想的不懈。

其迷信思想,在統治者可謂根深蒂固,司馬光常常依據事實揭破其底細。如記武則天之事:“太后好祥瑞。有獻白石赤文者,執政詰其異,對曰:以其赤心。(李)昭德怒曰:此石赤心,它石盡反耶!左右皆笑。”又:“太后習貓,使與鸚鵡共處,出示百官。傳觀未遍,貓飢,搏鸚鵡食之。太后甚慚。”(並見《唐紀》二一長壽元年)事雖細微,意義則甚爲重大。又如鎮壓黃巢起義的高駢,據有揚州,爲霸一方,而聽信玩弄神仙之術的呂用之,終至於城破身死。《通鑑》詳記其事,不掩飾,亦不誇大,讀者自然留下深刻的印象(《唐紀》七○至七三)。此類記載不僅僅證明司馬光的見解正確,同時也證明其文學手法高妙。關於幾次大戰役的描述,如昆陽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淮西之戰等,都極簡練而生動,稱爲古代敘述戰爭的典型之作。

當然由於水平與侷限我又讀了許多後續資料其中指出了不少錯誤如《史記》錯記了戰國時期各國的年代,因而將齊宣王伐燕記爲湣王之事,與《孟子》、《國策》諸書的記載均不合,此刻根據《竹書紀年》已經糾正了這個錯誤。《竹書紀年》是魏國的史書,因與儒家經典記載多不一致,在宋代不受人重視,以致之後逐漸失傳,此刻看到的是輯錄本。司馬光雖然看到過原本的《竹書紀年》,而不知利用,於是硬將齊宣王的年代比《史記》拉後十年,避免了與《孟子》等書的矛盾,其實毫無根據,不能作爲史實看待。又如著作《後漢書》的範譁,在朝臣爭權中被殺,而誣加以叛逆的罪名,編造了很詳細的情節,《宋書》全收於《範譁傳》中,司馬光未作分辨,也照樣採用了(《宋紀》六),到清朝,王鳴盛才辨明瞭當時的史實(參看《十七史商榷》卷六一)。又如東晉時期世家大族當權,陶侃爲一代名臣而出身於寒門,世家出身的當權者對他多加誣衊,《晉書》不辨真僞都收錄下來。《通鑑》已多予刪汰,但亦有刪汰不盡者,如雲侃“以不豫顧命爲恨”(《晉紀》一六)。陶侃爲地方長官,與晉明帝也無特殊關係,自然無必要參豫顧命,清王懋竑爲陶侃作了正確的辨白(參看《白田草堂存稿》卷四)。當然我們不能因爲小錯而否定大的成果。[由本站網友投稿]

篇5:資治通鑑讀後感

《資治通鑑》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史學家司馬光組織編寫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史學鉅著,由神宗取意“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而親賜名。司馬光自幼酷愛史學,“嗜之不厭”。全書一共294卷,記載了上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周世宗顯德六年,共1364年的歷史,資料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方面的重要史實爲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全面展示了幾十個政權的興盛與衰亡的過程,博大精深,通古今之變,有“網羅宏富、體大思精,爲前古之所未有”的美譽。這294卷爲《《周紀》》5卷、《《秦紀》》3卷、《《漢紀》》60卷、《《魏紀》》10卷、《《晉紀》》40卷、《《宋紀》》16卷、《《齊紀》》10卷、《《樑紀》》22卷、《《陳紀》》10卷、《《隋紀》》8卷、《《唐紀》》81卷、《《後梁紀》》6卷、《《後唐紀》》8卷、《《後晉紀》》6卷,《《後周紀》》5卷。另外《《目錄》》30卷,《《考異》》30卷。

我花了不少時間把這本厚厚的書看完了,看了這本書,我痛恨那些昏俗的皇上和姦臣:周幽王點烽火戲諸侯,失去諸侯的信任,最終斷送周朝百年江山;指鹿爲馬的趙高;諸呂之亂,霍光攬技、王莽代漢、竇氏欺主,董卓入京臥龍牀,不視天子,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司馬昭大權在握,傀儡皇帝劉協,殘暴無比隋煬帝,殺帝自立宇文化及,安史之亂安錄山,殺李坤自立朱溫……

同時,我又佩服那些奇才、明君:統一中國秦始皇,建立漢高祖,精勵圖治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仁君劉備,強者關羽、張飛,奇才諸葛亮、周瑜,建唐的唐高祖盧史皇上也是唯一一個女皇帝武則天,唐太宗李世民,大唐國土面積最大、天下人民生活安寧,唐玄宗的宰相宋憬,他不貪污……

我看完了這本書,讓我明白歷史上有多少明君聖主,還讓我明白有多少奸詐小人。

有一天,如果我有幸成爲能寫史書的人,我必須像司馬遷一樣,用手中的筆,公正地寫出事實,謳歌英雄,鞭撻小人。讓忠良名垂千古,奸賊遺臭萬年。

這是我的夢想,我要爲這個夢想而學習。

篇6:資治通鑑讀後感

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

——題記

我喜歡讀歷史,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曾說,“以史爲鏡,能夠知興替”。很多時候我們對現實的問題或者時代的躁動不安一籌莫展,覺得我們走進了現實的死衚衕,根本無路可走。這時候,我們不妨回頭看看歷史,接近經典的史書、閱讀經典的史書、品味經典的史書,看看幾千年來歷史河流裏古人們給我們留下的智慧。正所謂“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看看千秋萬代歷史偉人給我們留下的智慧和教訓,用歷史的眼光看待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提高,探討我們大學生的人生規劃,總能發人深省,獲益良多。歷史的車輪滾滾,億萬生靈在歷史的足跡下都顯得如此渺小。但司馬光用自我的生花妙筆,爲我們留下了一部永恆的著作,永享後人的敬仰和萬世的榮光!這就是《資治通鑑》。

我之所以選擇讀《資治通鑑》,主要是因爲《資治通鑑》歷史地位是中華禮貌的瑰寶,是瞭解我國古代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的重要歷史典籍,在順利完成後,便立即成爲史學著作的典範,受到歷代學者的共同讚許。近代著名學者梁啓超先生更是評價《通鑑》時說:“司馬溫公《通鑑》,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結構之宏偉,其取材之豐贍,使後世有欲著通史者,勢不能不據以爲藍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溫公亦偉人哉!”

《資治通鑑》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們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鉅著。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在這部書裏,司馬光他們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宋神宗認爲此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爲鑑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爲《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的資料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爲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經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

比如《資治通鑑》中《三家滅智伯》,晉國智家選取接班人,重纔不重德,導致本來實力強大的智家軍隊被消滅、土地被分割,成員被全部處死,智家從此從歷史舞臺消失。這,是給當今那些企業乃至國家的管理者關於品德的重要性,上了深刻的一堂課呢?是否讓那些徘徊在如何抉擇人生仕途手段的人有了啓示呢?

讀《資治通鑑》還能夠能夠陶冶情操,修身養性,也可提高修養增加閱歷,也有助於增強對事物的觀察和分析問題的本事。西漢開國功臣之一,蕭何,憑着過人的胸襟氣度與深遠高明的見解眼光,成就了大事業的例子,讓我們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有有才有德,總會有我們的平臺!

讀《資治通鑑》,我邊讀邊感悟到人的渺小,於是我活學活用。我們都明白,只要翻開《資治通鑑》,就不難明白本書的思想深刻,論述嚴密,資料繁富,文字簡潔。但對於我來說,尚未有紮實嚴密的中國古代歷史知識和文化知識,本事實在有限,很難迅速閱讀並且完全領會和掌握它的主旨和精髓。所以,在品讀《資治通鑑》原著的同時,

我還參考了其他一些的關於《資治通鑑》的解析版本書目,原著的原汁原味,結合上研究史書的專家們編寫的書目,不僅僅激發了我對閱讀這些史書的興趣,更讓我進一步地品味其中的精髓。

今年,20xx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社會各界都掀起回顧歷史、紀念歷史的浪潮,目的很明確——就是努力避免在歷史中吸取經驗跟教訓,避免重蹈覆轍,現如今,隨着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斷提高,影響不斷擴大,國際社會中越來越關注中國,也越來越多外國學者關注中國文化,關注中國歷史,逐漸發現《資治通鑑》等經典史書背後的無限價值及現實意義。作爲中國人,作爲大學生,我們更有義務和職責好好利用與參與到學習並運用歷史文化精髓的行列中,爲實現中國夢而努力。

我們大學生是文化理解和傳播的重要力量之一,如果我們能帶頭多用歷史的眼光看待當下,多學習歷史來修身養性,學習治國平天下之道,於個人,解決現實困惑,於國家定能爲鑄就國家強大、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畫下一筆濃墨重彩。

篇7:資治通鑑讀後感

這幾天,我利用寒假時間讀完了《資治通鑑》這本書,其中王朝的更迭以及氣勢的盛衰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資治通鑑》這本書是宋朝司馬光主編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錄了上起東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馬光編成這部四百多萬字的鉅著,一共花費了十九年的時間。

這本書經過記錄一些明君賢臣的事蹟,簡單明瞭又不失生動地告訴大家,清廉,正直,剛強,寬厚,忠誠,信義,執着等,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質。這是品質,在今日仍然可貴,是我們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下頭我就來說說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

戰國是一個崇尚詭術的時代,百家輩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殺傷力最大的還是反間計。反間計有很多的表現形式,然而其無一例外的針對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何人不疑,何況國君,寡人寡人,說的就是無傾腹相交之人啊。因爲敵人和小人的反間,最令人惋惜的還是魏,魏據中原之地,富庶傲視諸侯,如果能留住吳起和孫臏這兩位戰國時期最偉大的軍事家,又何愁霸業不成;損失最慘重的還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趙成爲戰國末期唯一能夠和秦抗衡的國家。然而長平一役,趙爲范雎反間,以趙括代廉頗,以至四十萬大軍爲秦坑殺。有太多的史實和反間計聯繫在了一齊,能夠肯定的是,它將繼續挑戰人類最脆弱的部分。因爲信息永遠不可能是完備的,人性永遠是多疑的。

還有一點讓我記憶猶新的就是商鞅變法。以刑名之學變法,手段太殘酷,積怨太深。他在渭水旁邊處決囚犯,染紅了整片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沒有得到太子虔和貴族的支持。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車裂滅門。“得人者興,失人者崩”,今日中國要推行各項改革,亦應徐圖緩進,毋操之過急。再來說說唐太宗,唐太宗是個明知且有遠見的皇帝。一個人要知足,幹什麼都要前思後慮,適可而止。光知吃飯,不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穡之艱難,就不會珍惜糧食,就會大吃大喝,就會忘記勞動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則

飯不常也。你只知騎馬,加鞭快馬,不明白餵馬,不明白讓馬休息,不知疼馬,則不能久乘之。不錯,你一時比那些讓馬休息的人快了一些,可是你忘了,你的坐下騎已經氣喘吁吁,快渴死了,餓死了,累死了,它不會把你馱到目的地的。君猶舟,民猶水,水可載舟,也可覆舟。當權者不知愛護百姓,當頭頭的,不知關心下屬,則危在旦夕。這也就清晰明瞭地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要知足,幹什麼都要前思後慮,適可而止。

小至一個人,大至一個國家,《資治通鑑》裏都給我們供給了一個學習比較的典型,望大家有時間都來讀一遍,從中瞭解我國的歷史,從歷史中學到做人乃至治國的道理。

篇8:資治通鑑讀後感

讀史明理的確是亙古不變的真理。而古籍中《資治通鑑》是其中的佼佼者。自宋司馬光完成這一力作後多少代儲君被要求必讀《資質通鑑》。直到今日,這本書還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教會我們信義,智慧,勇敢,執着等道理。

在那裏,我就挑我感觸最深的一篇說說。漢武帝時期,霍去病少年得志,封侯拜將。是大漢王朝的驃騎將軍,立有赫赫戰功,擅長殺敵更是一馬當先。可是他卻不是一個能體會士兵疾苦的富家公子出身。每次打仗,專門爲他準備的後備物資就有幾大車,往往打完戰了物資還有餘。可是,普通士兵卻可能飢寒交迫。反觀同時期的李廣將軍,人人都明白他的赫赫戰功,匈奴更是對他畏懼有加。可是更值得我們學習的是李廣對下屬的愛護和體諒。就是這種真正融入羣衆的上級才獲得了真正的擁戴和信服。雖然由於種種原因李廣一向無法封侯,可是,在很多人的心裏,李廣更像一位偉大的將軍。而霍去病則自能成之有勇有謀,得天獨厚。李廣的仁義,李光的謀略,李廣的膽識,李廣的本事造就了這位流芳百世的將軍。我們如果將來成爲一名領導,不僅僅要有本事,還要懂得與下屬之間相處的藝術。合作,協助,共贏,相互體諒都是我們有學習的。

小至一個人,大至一個國家,《資治通鑑》裏都給我們供給了一個學習的典型,大家有時間都來讀一讀,從中瞭解我國的歷史,從歷史中學到做人乃至治國的道理。

篇9:資治通鑑讀後感

最近閒來無事,打開書櫃,找到一本老公以前讀過的書—《資治通鑑》,慢慢讀來,竟然讀出了興趣。

《資治通鑑》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著作。此書給當時的人的影響力十分大,更給後人予警示。

《資治通鑑》此書詳解了九世紀在戰國紀的滄桑風雲中,我瞭解了六合一統,在漢紀的泱泱文風當中,我明白兩漢(西漢和東漢)的興衰,在三國紀當中,我清楚了亂世中的演進,在晉、宋、齊、樑與陳紀當中,我瞭解了當時渾亂的場面,在唐紀當中,我明白了封建社會的鼎盛,在五代紀中,我明白了五代十國的演進。此書裏面也寫了許多名人,如賢明帝王有:“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開闢漢風的漢高祖劉邦、開疆拓土的漢武帝國劉徹、渡江稱制的司馬睿;如賢明臣子有:變法的商鞅、縱橫的蘇秦、“仲父”呂不韋、開闢“絲綢之路”的張騫、外交家班超;如賢明的武將:樂毅、平定七國之亂的周亞父、“飛將軍”李廣、秦叔寶。可見,《資治通鑑》的歷史知識面十分廣泛。

司馬光發憤寫了《資治通鑑》完整記述了戰國至五代時期的種種時間,並且英雄人物輩出。裏面更加給後人給予經驗。俗話說“讀史明志”,所以,讀歷史能夠讓人志存高遠。

篇10:資治通鑑讀後感

歷史無時無刻不展此刻我們每個人面前,回顧歷史的長河,歷史是生活的一面鏡子;以史爲鑑,可知興衰;歷史上的每一天,都是喜憂參半;能夠了解歷史的這一天發生的事件,借古能夠鑑今,歷史是不能忘記的...。

最近我閱讀了宋朝司馬光用19年的心血主編的一部長達四百多萬字的史書——《資治通鑑》,共294卷。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紀元前403年)寫起,一向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紀元959年)徵淮南,計跨16個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這本書經過記錄一些明君賢臣的事蹟,簡單明瞭又不失生動地告訴大家,清廉、正直、剛強、寬厚、忠誠、信義、執着等,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質。這些品質,在今日仍然可貴,仍是我們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下頭我就來說說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吧。戰國是一個崇尚詭術的時代,百家輩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殺傷力最強大的還是反間計。反間計有很多的表現形式,然而其無一例外的針對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何人不疑,何況國君,寡人寡人,說的就是無傾腹相交之人啊。因爲敵人和小人的反間,最令人惋惜的還是魏,魏據中原之地,富庶傲視諸侯,如果能留住吳起和孫臏這兩位戰國時期最偉大的軍事家,又何愁霸業不成;損失最慘重的還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趙成爲戰國末期唯一能夠和秦抗衡的國家。然而長平一役,趙爲范雎反間,以趙括代廉頗,以至四十萬大軍爲秦坑殺。有太多的史實和反間計聯繫在了一齊,能夠肯定的是,它將繼續挑戰人類最脆弱的部分。因爲信息永遠不可能是完備的,人性永遠是多疑的。

還有一點讓我記憶猶新的就是商鞅變法。以刑名之學變法,手段太殘酷,積怨太深。他在渭水旁邊處決囚犯,染紅了整片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沒有得到太子虔和貴族的支持。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車裂滅門。“得人者興,失人者崩”,今日中國要推行各項改革,亦應徐圖緩進,毋操之過急。

再來說說唐太宗,唐太宗是個明知且有遠見的皇帝。一個人要知足,幹什麼都要前思後慮,適可而止。光知吃飯,不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穡之艱難,就不會珍惜糧食,就會大吃大喝,就會忘記勞動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則飯不常也。你只知騎馬,加鞭快馬,不明白餵馬,不明白讓馬休息,不知疼馬,則不能久乘之。不錯,你一時比那些讓馬休息的人快了一些,可是你忘了,你的坐下騎已經氣喘吁吁,快渴死了,餓死了,累死了,它不會把你馱到目的地的。君猶舟,民猶水,水可載舟,也可覆舟。當權者不知愛護百姓,當頭頭的,不知關心下屬,則危在旦夕。這也就清晰明瞭地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要知足,幹什麼都要前思後慮,適可而止。

小至一個人,大至一個國家,《資治通鑑》裏都給我們供給了一個學習比較的典型,從中瞭解我國的歷史,從歷史中學到做人乃至治國的道理。讀了這本書更讓我感悟到了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就要努力學習,遇到挫折不要輕易放棄,今後我必須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將來做一個對祖國有用的人。

篇11:資治通鑑讀後感

《資治通鑑》是一本編年體史書,說的是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的後周世宗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徵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經過對這本的閱讀,我瞭解到了很多關於歷史朝代更替的故事。正所謂,以史爲鑑能夠知興替,經過對歷史的分析思考,個人得出一些關於歷史朝代更替,制度更替的結論。我認爲,分析歷史,不應當存在個人英雄主義,社會歷史是人民羣衆決定的,這是一個完全正確的結論。爲什麼呢?因爲歷史發展具有其必然性,從各件事情的.根本去分析,就能夠明白,這件事情爲什麼必然發生。當然,歷史上發生的故事是由各種必然和偶然拼湊起來的。必然的是生產力的提高,經濟的發展,以及隨着生產力經濟發展而需要不斷完善的制度。這些事情是必定發生的。好像,爲什麼遠中國會由原始母系社會的公天下變成夏朝的家天下呢?答案不是大禹多麼強悍,多麼能幹,就算沒有大禹,家天下一樣會在那時的中華大地上發展,因爲此時的生產技術已遠遠超過三皇五帝的時代,因爲人對利益最大化的本能性追求,生產力急需發展,急需提高,那就必須成立一個政權,結束各自爲政,自給自足的年代,利用這個政權的強制性,組織人們一齊合作勞動,一齊建設社會各個方面,豐富人們的物質需求,提高人們的生活素質。能夠說,那時的人們需要一個家天下的政權,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家族政權去通知他們,組織他們一齊創造價值,發展社會。所以,家天下在此

時是必然發生的,誰也阻止不了,包括大禹本人。

那麼爲什麼這個王朝是姓夏的了,那就是歷史的偶然性了。假如當年大禹夭折了,就是說沒有大禹這個人了,就肯定會有另外一個人,做着跟大禹一樣的事,最終建立家天下政權,而這個政權有可能就不姓夏。這就是偶然性。

我們再拿大家熟悉的秦始皇分析一下。我們說,爲什麼秦始皇能一三六合,建立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呢?是不是真的就因爲秦始皇這個人雄才大略,或者說是因爲秦國有像李斯,白起,蒙恬這樣能幹的政治家,軍事家呢?經過分析,很容易就得出了否定的答案。那正確的答案是什麼了,就是,當時,秦與關東六國不一樣,它的變法比較徹底,政治上已基本建立起了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廢除了領主制的農奴制度,建立了土地私有制,獎勵耕織,促進了生產。就是說,秦國當時的生產技術要比六國高,生產力要比六國強,經濟實力遠超六國,秦國百姓的生活質量要比六國百姓高。之前已經說過,追求高質量生活,追求更好的享受,那時人類的本能,當時的人們也不例外,他們渴望能有更好的生活質量,渴望生活在能帶給他們這種好生活的制度下,這樣的社會下,這樣的統治下,所以他們那時更願意理解秦國的統治,所以秦國的統一是必然的,這就是所謂的人民羣衆決定社會歷史。至於秦國暴政,那是秦統一後的事情,由於秦的強制過頭了,在他們統一全國後,他們的統治,他們的制度,很快就變得不太適宜當時的人民羣衆了,所以秦也很快滅了。

能夠說,沒有秦始皇,沒有李斯等人,秦掃六和的事情一樣發生。拿秦趙長平之戰爲例,人們習慣把職責歸到趙括的紙上談兵上,歸到趙王選將不當上,把功勞歸到白起用兵如神上。其實,就算趙王不以趙括爲將,秦國也沒有白起這號人物,戰爭的勝利一樣屬於秦國,因爲戰爭歸根結底是經濟實力的比拼,就算兩軍不交戰,晾在那,那麼需要消耗糧草啊,那麼秦國生產力這麼高,糧食儲備遠遠高於趙國,那麼就晾在那,最終贏的還是秦國。所以說,這就是歷史的必然性。至於,趙國以這樣的方式輸掉戰爭,秦國領軍的叫白起,趙國領軍的叫趙括,這些等等,就是歷史的偶然性了。

我們還能夠拿大家最感興趣的三國,來分析一下。那爲什麼會有三國呢?《三國演義》序就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那爲什麼呢?是因爲魏晉南北朝這個士族地主階級做統治階級的時代我們能夠說是歷史的必然,就是由貴族轉化爲庶族的時候要經過士族這個中間環節,因爲士族他是一半象貴族,一半象庶族,爲什麼說他象庶族呢?因爲他歸根結底是平民,他不是貴族,這個象庶族。爲什麼說象貴族呢?因爲他實際上世襲和壟斷了仕途,所以從這個角度講啊,魏晉南北朝這個歷史階段的出現是必然的,何況到了東漢末年,士族地主階級已經壟斷了仕途,這就是佔領了上層建築,已經控制了輿論,這就是掌握了意識形態,已經成爲了豪強,這就是把握了經濟基礎,這個階級遲早要登上歷史舞臺,可是三國插進來了,三國是什麼?我們前面講過了,魏、蜀、吳三家建立的都是非士族政權,這我們前面已經交待過了,所以三國是插曲中的插曲。至於,那些什麼諸葛亮,關雲長,曹孟德,孫仲謀,司馬仲達的風雲人物的出現,和他們的某些故事,就是偶然性了。如果沒有關雲長,那麼就或者會有一個長雲關,幹着跟關雲長差不多的事。可是由於他畢竟不是關雲長,兩人或者性格不一樣,那麼換成長雲關,可能就在華容道口砍死了曹操。那麼曹操那時死了,

代不代表劉備或者孫權就能立刻滅魏了,那肯定是不能的。

因爲當時的社會就應當這麼分着,還沒到合的時候。具體來說就是,魏國那時的實力是客觀實在的,這種客觀實在不受曹操個人是否存在而影響,曹操已經死了,曹丕就提前登上舞臺,拿着魏國已有的客觀實在,跟孫劉繼續抗衡,其它以後的故事,也會類似地發生,只可是主角換成曹丕而已。這就是歷史的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結合,就是這種結合,構成了中國五千多年來這麼精彩斑斕的故事。

所以,經過讀歷史,我們除了增加了個人歷史知識的儲備,我們還要學會思考,學會經過對事件的分析,得出關於社會如何發展,爲什麼會這樣發展的結論。所以,讀歷史,提高了我們對社會事件的分析本事,讓我們更清楚地看清社會發展的形勢與方向,有助於我們把握時代的脈搏,獲得巨大的成功。這就是唐太宗說的,以史爲鑑,能夠知興替。

篇12:資治通鑑讀後感

《資治通鑑》是多麼偉大的著作!我在讀他時彷彿自我親眼看到一個個歷史事件。在歷史故事中,我瞭解了古代人民是怎樣學習,勞動,生活的,它們有許多困難是現代人感受不到,也克服不了的,“囊螢映雪”的故事讓我們無法想象,古人在黑暗的夜晚是藉助螢火蟲的光亮和月光下的白雪反射出的光亮讀書的。

在書中還有許多戰爭中歷史人物的記載,這其中的每個故事都讓我深有感觸。其中我最佩服的人物之一韓信,十分著名的戰術家,其一生英勇善戰,善於帶兵,爲劉邦出謀劃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忍受“胯下之辱”,他的雄才偉略、能屈能伸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西楚霸王項羽,破釜沉舟的鉅鹿之戰,可見其勇猛驍勇善戰、爲國捐軀的`決心,終一戰成名,這是何等的精神和氣魄,但他太過自負,優柔寡斷,鴻門宴沒能擊殺劉邦,鑄成大敗,他的烏江自刎,令我惋惜,暗歎連連!我最敬佩人物的還有三國時期的孔明,他用了一生來輔助劉備,可最終還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未能實現統一,但他留下的《出師表》堅忠精神永遠影響着後人。還有偉大的醫學家李時珍,流傳至今的醫學鉅著《本草綱目》爲現代醫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當然還有令我們痛恨至極的人物,如王莽,他看似謙虛愛民,其實有着狼子野心,爲了得到皇位,殺死了看穿了他的平帝,向太后討要玉璽,最終被人民推翻了。

當我看完這本書時,思緒萬千,我們要反省一下自我與古人的差距:先看看古人,他們生活在戰爭頻發的時代,隨時都可能面臨危險,卻從沒有過怨言,他們三十而立,治國治家,統領大業!而我們呢?我們在科技發達的新時代下生活,過着養尊處優,盡享其成的生活,很多三十歲人還過着“啃老族”的生活,不思進取,很多學生還嫌學習任務太重、作業太多……到處發牢騷。相比而言,我們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

篇13:資治通鑑讀後感

《資治通鑑》宋代著名史學家司馬光歷時19年編纂而成的史學鉅著。至今爲止我國最大的一般編年史,貫古通今,全書294卷,上起周威烈王姬午前403年,下迄周朝顯得959年,包含了1362年的歷史文學,約300萬字。泱泱華夏千年歷史,史書之長曆任王儲不可能讀得完,所以司馬光將歷時中的經驗總結編纂進獻給皇帝,公其借鑑。以分析歷史角度講述歷代賢君明主治國待臣之道,言簡意深。書中精湛之處比比皆是,讓人拍案叫絕。

借古諷今,藉故說今將歷史事件作爲實例向君王講述治國之道,例如楚漢之爭,作爲象棋的起源,從而爲千秋百代供給了治國平天下的戰略倚策。劉邦項羽的鬥智鬥勇,張良韓信的英勇謀略。《通鑑》中記錄劉邦雖少,人物的豐滿度足以令讀者明確。比較手法的運用更是錦上添花。劉邦爲人的豁達易交;更反映了項羽的多疑,優柔寡斷,他的心胸狹隘直接導致了他的敗北。《資治通鑑》中詳細的描述了垓下之戰,項羽戰敗之後並未輕言放棄,反而鎮定自若,一改原先的‘多猜忌,偏聽偏信’,充分地表達了英雄末路之時的悲壯景象,當然這種折回之筆在《通鑑》中經常見到。在楚軍節節敗退的情景下也能夠看到劉邦與韓信、彭越等大將之間的君臣關係出現了絲絲的裂痕,這也最終導致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結局。

巫蠱之禍,也叫戾太子事件,戾太子原名劉據,漢武帝嫡長子,衛皇后所生,武帝朝前期,衛家顯赫一時,皇后受寵,劉據地位穩定,後因衛家衰敗後繼乏人,以往顯赫的衛家光芒漸漸衰退。武帝子嗣原先越多,太子天生性格溫純,和漢武帝性格大異。武帝晚年遭遇一次朋黨之爭,自然波及到了衛氏一族與附屬國人直接的正面衝突,劉據作爲事件的犧牲品,“智者不敢言,辯士不敢說,臣竊痛之!唯陛下寬心慰意,少察所親,毋患太子之非,亟罷甲兵,無令太子久亡!臣不勝惓惓,出一旦之命,待罪建章宮下!”司馬光在本章的最終對當朝天子提出勸誡“左右前後無非正人,出入起居無非正道,然猶有淫放邪僻而陷於禍敗者焉”藉故解今的意味不言而喻。

篇14:資治通鑑讀後感

《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北宋的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共294卷,歷時19年告成。它以時間爲綱,事件爲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徵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26年的歷史。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佔有極重要的位置。

司馬光從幼年時期就好史學,爲官後,將戰國跟秦代的史事編寫成八卷,進給宋英宗,很受英宗誇獎,命他連續編撰。爲此特設一個史局,由他自我選用助手,他選定了劉恕、範祖禹跟劉作爲主要助手。當時北宋的局勢比較牢固,政府收藏的書籍很多,他們能夠任意參考。

《資治通鑑》中唐朝中後期的歷史很詳盡,有六十多章,能夠看到一個大帝國怎樣緩緩地變成了分崩離析的藩鎮割據的局面。從代宗的放任開始,到唐德宗的無奈,有憲宗、武宗的振作,到昭宗的任人使喚。即使宰相有像陸贄、李德裕,也只能抖擻一時,而不能改變歷史變遷的常態。

在割據勢力強盛時,不得不緩緩而動。唐德宗開端武力削藩,導致李希烈、田悅、王武俊、李納等人叛亂。之後轉變態度,對藩鎮一味姑息。唐德宗即位之初,雄心壯志,圖強振興,履行改造。但一遇挫折,這些措施便消失殆盡。所以子曰:“三年無改父之道,堪稱孝矣。”爲政也是這樣,一開始不熟悉情景,需要一段時光的觀察,之後辦法才華有所興。

這是一部可能媲美《史記》的史學鴻著。千百年來,多少帝王賢臣、鴻儒大家都頻頻爲其作注,足見其在史學界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大家都來看看吧!

篇15:資治通鑑讀後感

《資治通鑑》是北宋着名史學家司馬光集十九年的心血主編完成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載的歷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紀元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紀元959年),共1362年。成書目的主要是經過對事關國家興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和朝代更替的過程描述,以警示後人。二十三年(紀元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紀元959年),共1362年。成書目的主要是經過對事關國家興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和朝代更替的過程描述,以警示後人。

近來,有幸在局圖書室借到黃錦鋐等27位教授撰譯的《資治通鑑》第一輯(戰國、秦、西漢)和第五輯(隋、唐)。閒暇之時,認真進行了閱讀,對秦—漢、隋—唐朝代更替時期統治階段執政政策的變化及所帶來的國家興衰感想很多。

縱觀秦朝、隋朝統治史,都是中國古代大統一形勢下短命的王朝。秦王贏政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制國家,可謂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功績,但秦王朝統治僅持續十五年;隋朝也是在中國經歷長期分裂之後建立的統一王朝,建國初期,也有隋文帝開創的“開皇之治”,但統治時間也僅有37年。秦朝、隋朝迅速滅亡,究其原因,與秦朝、隋朝統治階級實施苛政,毫無限制地奴役勞動人民有直接關係。秦朝在統一之初,民生尚未得到修養,國力尚未得到恢復的情景下,就大興徭役,僅建造阿房宮、秦始皇陵和長城所徵發的民工就達300萬人以上,農民三分之二的收入都被徵繳。隋煬帝統治期間,百役繁興,征斂無度,揮霍浪費,窮兵黷武,營建東都洛陽、開鑿大運河、征伐高麗,每年役使民衆數百萬人,弄得“耕稼失時,田疇多荒”。沉重的賦稅,繁重的兵役和徭役,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和極大的災難,官逼着民反。西漢、唐兩朝統治階級在總結吸取秦朝和隋朝滅亡的的歷史教訓基礎上,施行了與民休息、輕徭薄賦的政策,鼓勵農民生產,注重節儉,實現統治分別到達210年,期間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等空前盛世局面。

正如唐太宗所言:“人以銅爲鏡,能夠正衣冠;以古爲鏡,能夠知興替;以人爲鏡,能夠知得失”、“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民猶水也,君猶舟也”。如果不能正視歷史,擺不正與人民的關係,甚至把自我放在人民之上,自以爲是,肆意妄爲,其後果輕則脫離人民,重則損害人民,必然受到歷史規律的懲罰。

中國共產黨在充分總結吸取國內外歷史更替和封建王朝興衰的經驗教訓基礎上,將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確立爲黨的根本宗旨,始終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爲實現民族偉大復興、人民共同富裕而努力奮鬥。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黨和國家先後出臺了一系列富民政策,如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職責制,取消農業稅,發放糧食補貼;探索實行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養老保險試點,免除了城鄉義務教育學雜費;建立了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醫療、失業保險、最低生活保障爲主要資料的社會保障體系等,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但我們也清醒看到,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擴大趨勢,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夠完善等。這就要求我們要踏踏實實地爲民辦事實,使人民羣衆覺得有盼頭、有奔頭。

篇16:資治通鑑讀後感

這幾天我讀了一本書叫《資治通鑑故事》,這本書講的是從春秋戰國到五代十國之間的故事。這本書是由許多小故事組成的,有:三家分晉、陳勝起義、田園詩人陶淵明等等。

那裏面我映象最深刻的是“女皇武則天”,武則天是我國唯一的一位女皇帝,也是登基最晚的一位皇帝。這個故事講的是武則天是如何從一個平常的宮女到皇帝的故事,中間有很多勾心鬥角和爾虞我詐,經歷千辛萬苦最終成爲了皇帝。

在她做皇帝的十餘年裏,做的事情有好有壞,好的有:邊防得以鞏固,生產得以發展,人口有所增加等;壞的有:濫殺無辜,重用酷吏,生活奢侈等。後人對她的評價是功過參半。

在公元705年正月武則天身染重病,移居長生殿療養,同年十二月十七日武則天因病駕崩。

這本書的其它故事同樣很精彩,十分值得一讀。

篇17:資治通鑑讀後感

近周來,我閱讀了一本名叫《資治通鑑》的書。

我最喜歡文中的朱買臣。因爲他雖然家境貧寒,但時時不失讀書之心。應對妻子的罵聲,朱買臣不但沒有放下書本,反而更堅定了讀書的決心。果然,他的埋頭苦讀沒被埋沒,之後他成爲了會稽的太守。

我最愛其中《李鷹不懼權貴》的故事。因爲李鷹明知殺死張朔,他的哥哥張讓便會上奏皇上。但爲了還百姓一個清白,張讓待審後把張朔斬了頭。這事很快被皇上明白了,在皇上頭前李鷹絲毫不懼。本想皇上會辭了他的職,沒想到卻重賞了他。其實皇上早就清楚事件的真相了。

這本書中,我最敬佩唐朝的裴度。他一生歷任要職,三度爲相,既能在朝廷輔佐君主,又能帶兵出征,並且任勞任怨。雖然屢次受到妄臣排擠,讓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他與著名的詩人白居易、劉禹錫有深厚的友誼,和他們之間的詩酒風流也使這位“身貌不逾中人”的宰相更帶了幾分書卷氣息。

讀了這本書史書,使我受益匪淺。它不僅僅讓我飽覽了戰國到五代十國的歷史,還讓我瞭解了古代政治政壇方面的一些真實的故事。它還記錄着王朝是怎樣從繁華到衰敗的印痕。這個過程中有智慧,也有陰謀;有勇武,也有殘忍;有人性的掙扎、固守,也有墮落。

篇18:資治通鑑讀後感

在我的書櫃中,有一本厚2釐米,包着黑硬殼的書,名叫《資治通鑑故事》,這本書是宋朝著名政治家、歷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歷經19年的時間,與衆人一齊將這本以其“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的書整理出來的。

這本書的資料主要以政治和軍事爲主,還兼顧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史料,總共貫穿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書中有許多令人深思的句子,從這些句子中也讓我們懂得了一個又一個做人的道理,使我們受益匪淺,如“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是說不能自以爲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遺子黃金滿簏,不如教子一經。”意思說給後人積累再多的金子、銀子,還不如好好教孩子學習。這是一本貨真價實的文學名著,它不僅僅讓我學會了許多政治兵法,還使我瞭解了不少課本上學不到的戰略側謀。這是我第一次讀我國的年體通史,就已經學到了不少課外知識,我必須會多讀這種歷史故事,來更多的瞭解我國五千年來古人留下的文化遺產。

文學是比鳥飛的還遠的夢想,是比花開的還美的情感,更是比星星閃的還亮的智慧。讓我們一齊讀文學名著,博覽羣書,使我們陶冶情操,讓我們成長的道路上充滿着陽光讓雨露滋潤我們的心靈。

篇19:資治通鑑讀後感

我從小以書爲伴,以書爲友,自然讀了不少好書:有伴我成長的童話;有讓我知人情懂事故的文學名着;還有令我知識豐富的科普讀物……總之我博覽羣書,讀過的書數不勝數,但我最愛的還是史書《資治通鑑》。我從小與衆不一樣,喜歡別人眼中所謂枯燥的歷史。自從一次在書店裏獨具慧眼的挑中了《資治通鑑》後就愛不釋手。自我時常沉醉於書中,看得廢寢忘食也是常事。《資治通鑑》的作者是北宋宋神宗時期着名的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

主要講敘了三強分晉到五代十國的滄桑歷史,其中的改朝換代,人文風雲令我感慨萬分。

書中的人物不少,其中令我敬佩的人也不少。蜀國的諸葛亮足智多謀,神機妙算,一手締造了蜀國;唐太宗李世民,勵精圖治,文韜武略,使封建王朝到達鼎盛;女皇武則天,有治國之才,用人之術,可謂巾幗不讓鬚眉,還有完璧歸趙的藺相如,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張良。令我敬佩的人數不勝數,更重要的是我應當學習他們的優點來充實自身,將來才能像他們一樣有一番大作爲!

人無完人,金無赤金,歷代雖有雄才大略之人,但臭名昭着之人也不計其數。秦始皇雖有統一六國的蓋世功勳,但其兇狠殘暴也是婦孺皆知的,他焚書坑儒,荒淫無度,建造無比豪華的阿房宮,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還有隋煬帝楊廣他心機頗深,虛僞做作,又荒淫暴虐,使得原本的繁榮盛世變得民不聊生。請君入甕的來俊臣,口蜜腹劍的,李林甫。他們遺臭萬年,爲世人所唾罵。我更應當牢記前車之鑑。資治通鑑的本意也是如此。

這本《資治通鑑》令我受益匪淺,它使我學會了如何做人做事。我讀它不僅僅豐富了知識更讓自我終身謹記前人之事。記住小人的下場,學習聖天的品質,奮發向上,報效祖國,報效人民。

歷史是輝煌的,這茫茫史海,讓我暢遊其中。毛主席的《沁園春》寫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看來我們偉大的毛主席也認爲,只要我們綜合歷史上那些所謂的英雄的優點,真英雄還在現代。在如今的康泰盛世中我們更應當汲取前人的優點,牢記前人的過失,奮發向上,成爲一個“真英雄!”

篇20:資治通鑑讀後感

暑假裏,媽媽給我買了一些我喜歡的好書來讀,《資治通鑑故事》是其中之一。這本書是根據我國古代有名的《資治通鑑》改編而成。

《資治通鑑》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編年史,作者是我們熟悉的司馬光砸缸故事裏的主人公司馬光,他是北宋時期着名的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編成這本書一共花費了十九年的時間。這本書記錄了上起東周下至五代,一共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史事,主要資料是政治和軍事,還有經濟、文化方面。它經過記錄一些明君賢臣的事蹟,簡單又生動地告訴人們:清廉,正直,剛強,寬厚,忠誠,信義,執着等,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質。這些品質,在今日仍然可貴,是我們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資治通鑑故事》裏有許多偉大的人物。司馬光經過敏銳的觀察,形象地記述了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如荊軻刺秦王、毛遂自薦、鴻門宴、七步詩等。其中,最讓我喜歡的,就是《毛遂自薦》這個故事裏的毛遂了。這個故事講的是公元前258年,趙國被秦國圍困,派平原君到楚國求援,平原君要挑選二十個文武雙全的門客一同前往,挑來挑去還差一人,這時,一個叫毛遂的門客勇敢地推選自我,並憑着機智,威脅楚王,使得楚王答應聯合抗秦,解了邯鄲之圍,毛遂也所以被平原君奉爲了上賓。毛遂勇於展現自我,充滿自信心的品格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覺得自我這一點還比較欠缺,所以我應當向他學習。

讀好書不僅僅能夠增長見識,開闊視野,並且能夠陶冶我們的.情操,啓迪我們的智慧。以後我還要多讀好書,讓自我成爲一個有知識、懂事理的孩子。

【小編簡評】

資治通鑑讀後感 優選20篇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資治通鑑讀後感範文。

【網友評價】

文章長而不拖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