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受戒讀後感 優選20篇

讀後感5.81K

【導語】

受戒讀後感 優選20篇

受戒讀後感 優選20篇 由本站會員“深圳阿菲”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受戒讀後感篇2:受戒讀後感篇3:受戒讀後感篇4:受戒讀後感篇5:受戒讀後感篇6:受戒讀後感篇7:受戒讀後感篇8:受戒讀後感篇9:受戒讀後感篇10:受戒讀後感篇11:受戒讀後感篇12:受戒讀後感篇13:受戒讀後感篇14:受戒讀後感篇15:受戒讀後感篇16:受戒讀後感篇17:受戒讀後感篇18:受戒讀後感篇19:受戒讀後感篇20:受戒讀後感

【正文】

篇1:受戒讀後感

《受戒》篇幅不長,卻寫得十分有畫面感。我讀着似乎都能想象到文中所描繪的場景,故事性很強。雖然沒有什麼驚人的場面描述,沒有華麗的辭藻,僅是白描的筆觸卻也寫得生動。

故事中的人物都很飽滿,是完整的人。比如寫明子受戒時,有一個山東和尚受戒燒戒疤太疼,山東和尚罵人了:“俺日你奶奶的,俺不燒了!”簡直就是村野俗夫!這和尚的反應讓人覺得十分的真實,直爽的山東漢子的形象躍然紙上。雖寫的是和尚,卻不是超脫世俗的和尚,境界很高,只知吃齋唸佛,不食人間煙火。和尚也在那個世外桃源過得瀟灑,能夠自給自足,靠着自我的本事獲得吃穿,那裏的和尚能夠偶爾吃肉,甚至能夠娶妻。還有小英子家房子獨村獨落,有田沒有全拿來種糧食,而是有半畝種了小英子喜歡的荸薺。這種有些夢想化的社會生活,在當時應當是有些超凡的。

故事中明子和小英子之間的感情純純的。從開始到結尾,兩人之間的關係總有些微妙。開頭埋了伏筆,將兩人從空間上拉近,到之後兩人之間不斷的交集。似乎只是孩子間,玩伴間的情誼,沒有明確的錯綜複雜的感情,一向簡簡單單,似水長流,一點一點滲透到故事中,一種朦朧的感情,直到最終的真情流露才把故事推到高潮。最終,文章用一個省略號結尾,留下空白,給人留下無限想象空間,卻也讓故事更加精彩。

篇2:受戒讀後感

《受戒》是汪曾祺的一部短篇小說,於1980年發表於《北京文學》。描述了小和尚明海和農家女孩小英子之間天真無邪懵懵懂懂的感情。

他歌頌了善良淳樸的人性,表達了對人生,對生活的無限熱愛。

《受戒》裏的文字並沒有那麼的華麗,它的文字和它給我們展現的資料一樣樸實而平淡,像午後的一杯清茶讓人心曠神怡。

讓人感到愜意,也把人性最真的一面展此刻了我們的眼前。讓我們在這個浮躁的生活裏多了一絲寧靜。

剛開始讀這篇文章的時候被他那清新文字,樸實的寫作風格所吸引了,可是在細細探究之後發現,這篇文章包含了汪曾祺太多的感情在那裏面。

《受戒》出現於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的潮涌之際,可是在汪曾祺的筆下卻沒有政治話語的痕跡,沒有濃烈的杯具意識。

無論是對景物的描述還是對環境、任務的描述,都有給人一種靈動清逸的感覺。

在那個年代汪曾祺想要的就是這種最質樸的人性,沒有任何被玷污的人,活出了一個自我的人。

對於身處此刻的我們來說更加應當好好去讀一下這本書,去感受一下其中的恬靜、質樸和此刻很少再會體會到的清新。

此刻的我們都過於浮躁、過於功利,人性的美似乎很少展此刻生活中更多的是人性“惡”的這一面展現出來。

篇3:受戒讀後感

後面還有多篇受戒讀後感!

以往,不止一次地置身於《受戒》中的桃花源,在那裏我彷彿來到了一個原始的烏托邦,一個寧靜美妙的世外桃源,並不顧一切地愛上了它!

那是一片夢想的樂土,確切的說,這是一個原始的烏托邦,在庵趙莊人們的心中,和尚和種地,織蓆,箍桶,畫畫等行當沒什麼不一樣,他們都是自由平等的職業人,與世道的艱辛,人生的苦澀都無關。如小英子一家,趙大伯是田場上樣樣精通的好把式,不僅僅脾氣好,身體也結實的像一顆榆樹;趙大媽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僅僅家鄉菜做得可口,並且剪的花樣貌也是衆家嫁閨女的稀罕物;兩個寶貝女兒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靜,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潑,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鵲,從這家人的日子,就可看出庵趙莊芸芸衆生的一斑。

至於荸薺庵裏的僧侶生活就更令人嚮往了,完全沒有一般佛門寺廟裏清規的羈絆。那裏的和尚只要會一點做法事的基本功如放瑜伽焰口,拜樑黃懺之類,從此就能夠吃現成飯,能夠賺錢,能夠還俗,能夠娶親,還能夠買田置地,過優哉遊哉的神仙日子。庵裏的教師傅終日枯坐唸佛,不問世事,在那“一花一世界”裏沉醉。大師-父仁山是“當家的”,管着經賬,租賬,債賬三本帳簿,平日在庵裏從不穿袈裟,經常是披件短僧衣,袒露着他那黃色的圓肚皮,光腳踢踏着拖鞋;其他兩位師傅也是各有千秋,二師-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還把他老婆接來避暑納涼;三師-父更是人不僅僅漂亮,有一手“飛鐃”的絕活,甚至每場法事之後,村裏就會有大姑娘或小媳婦驀然失蹤。最讓人詫異的是他們吃肉從不瞞人,甚至過年的時候就在大殿上殺豬,那裏的和尚過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祥樂時光,這哪裏是一個“佛門淨土”,分明就是一個現代版的“桃花源”。

就在這樣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夢境中,我們的小主人公小明子和小英子相遇了:小明子他面如朗月,聲如鐘磬,聰穎好學,在隨舅舅出家做了和尚渡船時,遇上了小英子,漸漸的,他們就成了好朋友,明子經常上小英子家,就這樣,他們間朦朧的初戀就悄然萌生了,他們一齊做針織,一個畫花,一個刺繡;他們一齊栽秧,放牛,割稻子,看打場,異常是他們挖荸薺後回家的一段白描,“她挎着一籃子荸薺回去了,在柔軟的田埂上留下了一串腳櫻明海看着她的腳印,傻了。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部分缺了一塊。明海身上有過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裏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亂了。”多美的描述啊,把少男少女初戀時的心態描摹得曲盡其妙,婉而成章。最是最終他們一道進城,一個去善因寺受戒,一個給家裏買東西,他們同坐一條小船,一道歸去來,最終最終逼出了小明子的心裏話:期望小英子做他老婆。

在這樣的環境中,如此沉靜,如此完美,人就會不自覺地與環境渾然一體,產生無限遐想,《受戒》,世外桃源般的夢境,讓我無限嚮往!

篇4:受戒讀後感

卷帙浩繁,遨遊書海明朗乾坤;舒暢精雅,暢想美妙純真情意;平靜淡然,逍遙遠離世俗塵繞;意深情綿,道盡世俗哀愁難怨……

這是一個個性的作品,從資料上看,簡單質樸,然而深深挖掘,才知本應屬於時代下的產物,確實如此的清新脫俗,無傷無痕。湖南衛視《宮》的上演開啓古裝穿越劇的高-潮時代,這讓我不禁啞然於《受戒》的超純愛戀,彷彿消減在世俗之外,一場沒有悲傷的確是刻骨銘心的超時空感情故事。彷彿室外桃源,估計這是一個連陶淵明都傾羨的世外“園林”吧!

從作品中我們解讀到了一種不可能變成可能,一分難以理解變成理所當然,一間世俗禁錮下的毛草屋變得熠熠生輝,然而,正是這樣一間沒有粉飾的房子,讓我們從沒有如此暢快過。明子,一個小和尚,英子,一個小村姑。多麼簡單的兩個名字,很有中國風的感覺,英明,似乎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呢。讀過文章也很多了,這篇文章,的確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擁有良好空氣的蘆花蕩,英子那真切可愛的小腳印,明子那“巧奪天工”的畫作,英子姐姐秀麗的讓人讚不絕口的刺繡,每個和尚的所做所說所感所夢,這些,都是文章的亮色,也是構建桃源的基本框架。那裏,和尚吃酒又吃肉,甚至能夠娶妻生子;那裏,村姑善良又質樸,甚至助人爲樂不求功。那裏的生活彷彿是把現實世界的美醜消解到只剩下完美,把那些在我們世俗社會被認爲大逆不道的事變成了理所當然,自由的船帆,把我們這些活在別人世界裏的可憐蟲喚醒,它告誡我們不要在再成爲時代的犧牲品世俗觀念的殉葬者。

縱觀整部作品,汪曾祺有他獨到的視角,還有那清新的筆觸。讀着讀着,彷彿有《邊城》的味道,一副清新雋永的風景畫裏有的是歡樂善良的人民,美不勝收淡雅古樸的山水,但與沈從文截然不一樣的是,一個是用帶有點點悲傷的結尾結束勾勒,而另外一個則是一種明快的語調告訴給我們完美的結局。但兩者多多少少還是都擁有一些神祕的色彩,讓人意猶未盡,不想拔出,就像我在品味一個脫離塵世煙火的人們都未曾見過的美食,吃過一口,還會惦記第二口,可是每一口卻還有與上一次不一樣的味道,我想,這樣的作品纔是大家的作品。留戀忘返,漣漪泛起。如果,讓我再從深點的層次挖掘這篇文章的亮點,就應是作家的寫作手法吧!我個人認爲汪曾祺是借用了西方作家比較擅長的反諷手法,用這種點睛的筆調錶現下的完美其實是不存在的,不現實的,不能被世俗世界理解的,這不僅僅違背了中華傳統文化中儒學的道德觀,更是對在中國如此盛行的佛教的諷刺與反觀。諷刺,諷於外,更諷於內,很難想象,那代表清心寡慾的戒疤,能夠在瞬間變得毫無好處,很難理解,那滅人慾的時代竟有如此自由完美的愛戀。在那裏,當和尚並不是爲了信仰,而只是一種合理的謀生手段。有時候,我會想,此刻的旅遊景點,供養着很多和尚道姑,他們的謀生想

是不是受了這本書的影響,這只是我的滑稽之談罷了,只是,還是感覺有點可悲的,雖然,《受戒》中有的是這樣的和尚,可是至少他們擁有純真的心,可是,此刻的假和尚早以喪失了人的本性,爲了自我的利益爲了賺錢,甚至能夠不折手段,不禁心生悲涼。很顯然,我們世俗的社會很難再擁有這麼淳樸的感情了,說是高樓大廈鋼筋水泥阻斷了我們的情也好,說是現代化的理念西方思想的滲透埋葬了我們的靈魂也好,總之,人,要想活的逍遙,活的無拘無束,活的自由燦爛,並沒有那麼容易,我們需要解答靈魂深處的問題,尋求內心的安寧,需要一顆明朗的心。

讀了一篇好的文章,就猶如和智者進行過一次對話,我只期望,在未來的中國文壇上,能夠出現更多的秀茵之作,讓我們的心靈不再向如今滿目瘡痍的土地一樣貧瘠。一篇《受戒》,雖然簡短,可是意味深長,真的期望自我能夠沿着這條擁有寬度又擁有光的大道上一向前行,也期望,真能有那麼一天,我的愛戀能夠消解在“你有沒有車,你有沒有房”之中,談一場沒有世俗,即使平淡,只要幸福的戀愛。[由本站網友投稿]

篇5:受戒讀後感

在此之前,我也曾閱讀了汪曾祺先生的一些散文、小說,老先生筆下的文字總有種令人舒適的魔力。無論是先生文中“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這樣詩意的語言,還是梔子花因香氣逼人而不得文雅之人喜愛的可愛抱怨,“我就是要這樣香,香得痛痛快快,你們他媽的管得着嗎?”,都讓人覺得驚喜不已。閱讀先生的文字,總是會得到一種“人間有味是清歡”的感悟,從平淡中感受到細小的歡樂,生活像白開水一般也會有一份自我獨屬的清甜。帶着對先生這樣淺薄的認知,我閱讀了《受戒》,再次從先生的文字中感受到了生活最本質的氣息。

庵趙莊中的荸薺庵裏有六個人,五個和尚——一個枯寂的老和尚,三個各有所長的師兄弟,再加上一個年幼的小和尚明海。“當家的”大師父“屋裏擺的是一張賬桌,桌子上放的是賬簿和算盤”,過年時殺的肥豬恐怕也要從他這走賬,二師父聰明精幹、打牌技術極佳,還有其他兩位師父未有的好姻緣,三師父風流俊俏,“據說他有相好的,並且不止一個”,山歌更是唱得好,惹得姑娘聽了臉紅。小和尚明海十字開頭的年紀,不懂得師叔們擅長的這些玩意兒,最喜歡往小英子家裏跑,和她分享常來庵裏的牌友(一個偷雞的)的一件獨家傢什——銅蜻蜓,幫她姐姐的嫁妝畫繡花樣貌,和她一齊去地裏幹農活,傍晚牽牛“打汪”。

兩人閒時便去折荸薺,小英子故意用自我的腳去踩明海的腳,明海則被小英子在田埂上留下的一串腳印擾亂心跳。小英子划船送明海去受戒,再接他回來,在飄絮的蘆葦蕩中大膽地問明海,“我給你當老婆,你要不要?”“要!”,明海半帶羞澀卻又滿心歡喜地答道。兩個懵懂少年青梅竹馬、兩小無猜,他們之間的這份完美感情來得順其自然卻又無比堅定,好似任何事都無法阻擋他們對這樣純粹的、互相喜歡的情感的嚮往和追求。

小說中的風土習俗和鄉村風光描述更是文章的精妙之處,小英子的小島家,“島上有六棵大桑樹,夏天都結大桑葚,三棵結白的,三棵結紫的;一個菜園子,瓜果蔬菜,四時不缺”。這樣動態活潑的寫法比之“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之類的靜態描述法更顯靈動,整個鄉村風光好似紀錄片放映一般,向我們展示了四季的變化。但它又與“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這般的雅緻不一樣,它是一種更爲真實質樸的語言,鄉村的淳樸氣息也由此迎面而來。沈從文先生在《邊城》中對於湘西鄉村的描述與之有相似之處,“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作爲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這些充滿了生活氣息的描述真切地表現了最爲純粹的風土鄉情。

實則,在先生的眼中無所謂人的善惡區分,在小說中自然也沒有絕對善惡的人。先生“不把任何人看做敵人”,不加褒貶、平鋪直述的說明或許正是先生文字惹人喜歡的地方,讓人看來平淡卻又有幾分意味在其中。“這個庵裏無所謂清規,連這兩個字都沒人提起。”這句話是在先生陳述了四個和尚的自我個性之後出現的總結句,讀來便給人一種確之鑿鑿的感覺,就好像在告訴你“沒錯呢,你之前所有驚訝於他們放肆的行爲的猜測都沒錯呢”!上述這些字字都帶有意味的句子爲文章注入了靈魂,而乾淨清新的鄉村風光白描述法更是爲文章增添了獨特的汪式韻味。“驚起一隻青樁,擦着蘆穗,撲魯魯魯飛遠了。”第一眼看到這一句,腦子裏便會閃現出詩人李珣的那句“驚起一行沙鷺”,它們之間有異曲同工之妙。以動寫靜,一片寧靜的蘆葦蕩突地搖曳起來,好似也驚動了那個世俗之外幽靜的小鄉村,“撲魯魯魯”的展翅聲更顯鄉村的靈動,整個鄉村彷彿在那時那刻活潑起來了。整篇文章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是對話式的句段描述,“你不要去當方丈!”“好,不當。”“你也不要當沙彌尾!”“好,不當。”簡短的問答句式,卻清楚明白地顯現出了兩個懵懂少年對於感情的堅定,無須太多冗長無用的承諾,短短几句話便能夠明白彼此的心意。這大概就

是語言的魅力,也正是純粹感情的完美所在吧。

1980年,那是一個文革剛剛結束的年代,所有人還未徹底從那個批判所謂“資本主義”世界裏走出來。汪老先生在1956年被定爲右派,並所以在張家口農科所勞動了兩年,兩年的勞作生活讓他對於當時盛行的“禁慾主義”有了更爲清晰的認識。“寫四三年前的一個夢”,老先生這句小說結尾的標註,正體現了他對於現狀的反思和無奈,也表達了心中對小說中釋放天然個性不拘泥於世俗規矩生活的嚮往,更是對當時人們能儘早認識到這一點萬分殷切的期待。而這篇文章的發表是否真的如先生期待的那樣有效地提醒了當時的人們呢?它作爲一個新生事物迅速收穫了大批讀者的心,卻沒有得到大部分主流評論者的認可,可想而知,它的影響不足以到達老先生心中所想。但或許老先生心中早有估量,所以纔會說“一個夢”,恬靜適然的田園生活可是是老先生虛構的一個“世外桃源”,它或許永遠都不會出此刻現實生活中。這樣的認識既讓人萬分感慨,而我們又只能在越來越崇尚“放飛自我”的今日唏噓不已,先生的期待或許無法完全實現,可生活也正慢慢朝着完美的方向前進着。“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就讓這樣完美平靜的鄉村生活一向停留在人們的腦海中,讓人相信“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先生的本意或許也是如此。

篇6:受戒讀後感

《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是一篇極美的小說。寫一個小和尚和一個叫小英子的小姑娘清清爽爽,朦朦朧朧的感情。全篇有一萬二千多字,幾乎沒有什麼故事情節,但卻極富詩情地展現了三十年代蘇北裏下河的田園風光。小和尚明海與農家少女的初戀被作家描繪得如詩如畫,醉人心田。文章發表之前,有人問汪曾祺:“你爲什麼要寫這樣一篇東西呢?”汪曾祺說:“我要寫,必須要把它寫得很美,很健康,很有詩意。”寫成後,汪曾祺宣佈:“我寫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的。”這些話,我們都能夠把它看做是汪曾祺創作這篇小說的初衷,也是作家透過文章想要表達的思想內涵。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受戒》。

一、詩意和諧的生活空間

《受戒》表面上的主人公是明海和小英子,實際上作者追求和張揚的就應是種“桃花源”式的自然純樸的生活夢想。作者特地選取混亂時代極爲難得的“人不生病,牛不生災,也沒有大旱大水鬧蝗蟲,日子過得很興旺”的幾年時光,以促成這個桃花源的生成。這個桃花源中諸多的人物不受清規戒律的約束,其情感表露十分直接並且質樸,他們雖然都是凡夫俗子,卻沒有任何*猾、惡意,衆多的人物之間的相互自然的愛意組成了洋溢着生之歡樂的生存空間。作者以一種通達的甚至夢想化的態度看待這種生活,沒有絲毫的冬烘頭腦與迂腐習氣,他塑造的這個空間是詩意的,而又充滿了夢幻色彩。可是明海和小英子雖然不能完全算作這篇小說的主人公,他們那種純潔、樸素、自然而又有一點苦澀的感情卻確實能夠給這種夢想賦予一個靈魂。

在汪曾祺筆下,小和尚明海是聰明的、善良、純樸的,小英子是天真、美麗、多情的。他們之間朦朧的異性情感,呈現出浪漫的、純真的色彩,在人生的旅程中奏出了一曲美的旋律。這種情感發自還沒有受到俗世污染的童心,恰恰股以成爲這個桃花源的靈魂的象徵,所以作者把它表現得個性美。譬如,明海受戒後,小英子接他回來時,問:“我給你當老婆,你要不要?”明子先是大聲然後是小小聲說:“要——!”英子把船划進了蘆花蕩,小說之後這樣描述:“蘆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蘆穗,發着銀光,滑溜溜的,像一串絲線。有的地方結了蒲棒,通紅的,像一枝一枝小蠟燭。青浮萍,紫浮萍。長腳蚊子,水*。野菱角開着四瓣的小白花。驚起一隻青樁(一種水鳥),檫着蘆穗,撲魯魯魯飛遠了。……”

小說中的少女小英子保存着最爲自然的本性——透明的性情,由這一帶清秀山水培養起來的水一般的陰柔性情。她有着本乎自然的*,純真的情愛。在她身上,似乎找不到焦慮或受壓抑的陰影。她的焦慮與*被掩藏或裝飾了起來,恰如那一片密密的蘆葦蕩子。小英子生存的空間是桃源式的環境。這一片空間裏的人,與自然是充分混溶的。他們幾乎沒有受到任何“忌諱”的約束。小英子初次見到明子,就很自然地把半個蓮蓬扔給他吃,以後就熟如一家人,明子也老往小英子家裏跑。小英子的母親斥責明子時,徑直叫他“兒子”,之後乾脆把他認作了乾兒子。明子幫着小英子姐妹畫繡花,幫着做田裏的農活,一齊踩水,一齊採荸薺……“男女授受不親”的秩序被徹底打破了,少男少女在一種親密無間的關係裏滋養起了一種最自然的相互依戀的情感。在那裏,*被表述爲一種如水一般流淌的、再自然可是的事情。小說自始至終渲染的這種古樸淳厚的民風得到了昇華與深化。“受戒”與“情愛”這兩個看似對立的命題在那裏奇特地統一齊來了。

二、純樸自然的生活方式作者在小說裏敘述的是一種獨特的生存環境中奇異的人情風俗及其人羣的生活方式。這個世界中人的生活方式是世俗的,然而又是率性自然的,它充滿了人間的煙火氣,同時又有一種超功利的瀟灑與美。首先,故事的行爲“空間”——“這個地方的地名有點怪,叫庵趙莊”。“庵趙莊”這一符號,指稱着兩重涵義:莊上大都姓趙,莊上有一個庵。莊以族爲名,是中國傳統社會注重血緣聚居的一種反映;莊以庵名,則可見這座小小的菩提庵對莊上人家的重要性。“出和尚”便是這個地方的一大特色。例如,在當地,出家僅僅是一種謀生的職業,它既不比別的職業高貴,也不比別的職業低賤,庵中的和尚不高人一等,也不矮人三分,他們照樣有人的七情六慾,也將之看作是正常的事情,並不以之爲賤:“這個庵裏無所謂清規,連這兩個字也沒人提起。”——他們能夠娶妻、找情人、談戀愛,還能夠殺豬、吃肉,唱“妞兒生得漂漂的,兩個*翹翹的,有心上去摸一把,心裏有點跳跳的”這樣的酸曲。人的一切生活方式都順乎人的自然本性,自由自在,原始純樸,不受任何清規戒律的*,正所謂“飢來便食,困來便眠”。廟裏的和尚是如此,當地的居民也是如此,英子一家的生活,男耕女織,溫飽無虞,充滿了一種俗世的美:

“房檐下一邊種着一棵石榴樹,一邊種着一棵梔子花,都齊房檐高了。夏天開了花,一紅一白,好看得很。梔子花香得沖鼻子。順風的時候,在荸薺庵都聞得見”

小說中自然、純樸的民俗世界實際上是汪曾祺自然、通脫、仁愛的生活夢想的一個表徵。他說:“有評論家說我的作品受了兩千多年前的老莊思想的影響,可能有一點。……我自我想想,我受影響較深的,還是儒家。我覺得孔子是個很有人情味的人,並且是個詩人。……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是生活境界的美的極致。……我覺得儒家是愛人的。所以我自詡爲‘中國式的人道主義者’”

《受戒》中表現的就正是這種傳統文人追慕的“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這種“生活境界的美的極致”。他對人的關心、尊重和欣賞,超越了政治、形態等功利層面,直指人的生命形式和生存形態,這便是他塑造這些人性完全被釋放了的和尚形象的原因,也是他淡泊和諧的審美追求得到的進一步落實。

篇7:受戒讀後感

文章開篇就用緩慢的文筆描述了一個獨特的世外桃源,與其說獨特更不如說荒誕。庵趙莊的人們太寬容了,在他們心中,和尚就是一個普通的職業,像是郎中,書生,當鋪,商人之類的職業,沒有區別。和尚能夠喝酒吃肉,能夠還俗,能夠近女色,唱淫歌,能夠賭博打牌。

和尚不用守清規還是和尚嗎——這樣光怪陸離的生活,和人生的苦澀全然無關,完全不貼閤中國人傳統的觀念。

再說小英子一家,趙大伯是田場上樣樣精通的好把式,不僅僅脾氣好,身體也結實的像一顆榆樹;趙大媽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僅僅家鄉菜做得可口,並且剪的花樣貌也是衆家嫁閨女的稀罕物;兩個寶貝女兒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靜,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潑,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鵲。由此村莊獨特的幸福生活可見一斑。

汪曾祺淡淡的文筆描述了這樣一個地方,沒有苦澀,沒有勾心鬥角,能夠不包容一切原始慾望的世外桃源。荸薺庵裏,二師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還把他老婆接來避暑納涼;三師父更是人不僅僅漂亮,有一手“飛鐃”的絕活,甚至每場法事之後,村裏就會有大姑娘或小媳婦驀然失蹤。然而卻沒有人指責,這一切的荒誕在村莊裏是如此和諧。

我並不贊同網絡上大部分人所說,這是對人性最原始的復甦的讚美。更有甚者,說這是對人類原始的愛的讚揚。

設身處地地想,《受戒》原文來說,“一場大焰口過後,也就像一個好戲班子過後一樣,會有一兩個大姑娘、小媳婦失蹤,——跟和尚跑了。”這是愛嗎與其說這是自由戀愛,還不如說打着和尚的幌子誘拐良家婦女。那家人的父母明白含辛茹苦養大的女兒又會作何感想

另外,文章中關於和尚殺豬的描述也讓我不舒服。不殺生,本身就是和尚的戒律,然文中的和尚殺了,“一切都和在家人一樣”,只可是在豬臨昇天時假惺惺地多了一道“往生咒”。噁心!有這種僞善的和尚在身邊,那裏還是“桃花源”嗎

在我看來,和尚本身不是一種職業,守清規也並不是對人性的壓抑。對於那些看破紅塵的人來說,選擇出家反倒是解脫。給心靈困惑的人們一個遠離塵世的機會。而文章中,和尚變成職業,用來賺錢,是對佛教信仰的侮辱。

再說全文的主線,明海和小英子,二人兩小無猜的感情倒是讓人動容。也僅有在庵趙莊這樣寬容的環境裏纔有可能成長髮芽的戀情。這也是全文唯一讓我覺得像世外桃源的地方。

文章題目是受戒,而受戒卻放在結尾,被淺淺一帶而過。作者是故意讓人錯覺離題,然後再體味作者的用心良苦。“受戒”後,和尚本身就應當是過着平淡的清修生活的,可是他們“不正經”,於是題目與正文便產生了反差效果,而這種反差效果恰恰是表達了作者心中想諷刺的現象。

篇8:受戒讀後感

《受戒》篇幅不長,卻寫得十分有畫面感。我讀着似乎都能想象到文中所描繪的場景,故事性很強。雖然沒有什麼驚人的場面描述,沒有華麗的辭藻,僅是白描的筆觸卻也寫得生動。

故事中的人物都很飽滿,是完整的人。比如寫明子受戒時,有一個山東和尚受戒燒戒疤太疼,山東和尚罵人了:“俺日你奶奶的,俺不燒了!”簡直就是村野俗夫!這和尚的反應讓人覺得十分的真實,直爽的山東漢子的形象躍然紙上。雖寫的是和尚,卻不是超脫世俗的和尚,境界很高,只知吃齋唸佛,不食人間煙火。和尚也在那個世外桃源過得瀟灑,能夠自給自足,靠着自我的本事獲得吃穿,那裏的和尚能夠偶爾吃肉,甚至能夠娶妻。還有小英子家房子獨村獨落,有田沒有全拿來種糧食,而是有半畝種了小英子喜歡的荸薺。這種有些夢想化的社會生活,在當時就應是有些超凡的。

故事中明子和小英子之間的感情純純的。從開始到結尾,兩人之間的關係總有些微妙。開頭埋了伏筆,將兩人從空間上拉近,到之後兩人之間不斷的交集。似乎只是孩子間,玩伴間的情誼,沒有明確的錯綜複雜的感情,一向簡簡單單,似水長流,一點一點滲透到故事中,一種朦朧的感情,直到最終的真情流露才把故事推到高潮。最終,文章用一個省略號結尾。

篇9:受戒讀後感

“我與我周旋,寧做我,我與我比我第一。”這是汪曾祺晚年時說過的一句話。

汪老先生是我十分喜歡的一個老人,喜歡汪老文字中流露出來的一派天真,喜歡他對世間尋常萬物的憐惜珍愛之情。他的文字很淡,所寫的小說不大有跌宕曲折的情節,但有的是意境之美,如青橄欖,如蘆花蕩,十分耐嚼,回味甘甜綿長。讀他的文字,時常會激起我對平凡世俗煙火生活的感激欣賞之心,是一遍一遍重讀亦不覺厭倦的好文字。

以往,不止一次地置身於汪老先生《受戒》中的桃花源,在那裏我彷彿來到了一個原始的烏托邦,一個寧靜美妙的世外桃源,那是一片夢想的樂土。

小說的標題叫《受戒》,開頭的第一句話是“明海出家已經四年了”,讀者一開始就會以爲這是一篇寫佛門生活的作品。它也確實描述的是出家人的故事。只是讀着讀着,你會漸漸覺得小說中的人與事雖然未離佛門,但讀者感受到的並非佛寺的森嚴和佛徒生活的單調與清冷,而是與之相反的濃郁的世俗生活的情致與意趣。

人們實在看不出作爲小說主人公的明海在那裏到底受了什麼戒,反倒是他和他的老小夥伴們在那裏盡情享受着日常世俗日子的溫馨與歡樂。與其他職業相比,當和尚的好處一是能夠吃現成飯,二是能夠攢錢。所以,明海之所以去當和尚並且還有望當一個好和尚,就是十分好理解的事情了。他不僅僅嗓子好,並且記性好、相貌也好。更值得提及的是,他出家以後連名字也不用改,還叫“明海”。出家了的明海被大家喜歡着,但似乎從來不因爲他當和尚的“本職工作”做得好,而是因爲會畫畫、會唱歌、幫人幹農活。“唸經,一要板眼準,二要合工尺。”說的都是不關資料的形式方面的要求,所以小明海唸經又怎樣會去關心經文本身的涵義值得注意的,倒是他看見小英子的腳印,“身上有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覺得心裏癢癢的。”那每一天本來就出於應付而不得不敷衍的經文恐怕早就忘到九霄雲外去了。

小說的最終,作者是把這種日常生活的詩情和溫馨渲染到了極致,那就是明海和小英子的戀情在回家途中的瓜熟蒂落,那一段優美的文字令所有的讀者讀後無不悠然神往。本來,明海剛剛受了戒,等於在出家人的人生中完成了一個重要儀式,沙彌頭、沙彌尾的前景開始在他的眼前浮現。殊不料小英子對所謂的沙彌頭、沙彌尾毫無興趣,她所想的,是給明海當老婆,並且要他立刻回答要不要。明海頭上的戒疤餘痛未消,此刻卻要立刻回答這樣的問題。但明海似乎很快就被小英子給俘虜了,回答了“要”以後,兩人的小船就划進了既充滿詩意、又引起人不盡聯想的蘆蕩,小和尚這會兒頭上的戒疤恐怕是什麼感覺也沒有了吧。

作者在小說結尾說,這是“寫四十三年前的一個夢”,可見從那時起,汪曾祺對於人生的夢想和憧憬就已顯現這樣的特徵。在許多以往大紅大紫的應景之作被人漸漸遺忘的今日,汪曾祺的小說卻以它特有的個性和魅力依然受到讀者的青睞,我們此刻這樣饒有興趣地欣賞和品味《受戒》不就是一個證明嗎

篇10:受戒讀後感

近來讀書頗多,主要以散文爲主,也兼讀些小說。因爲工作和家庭各方面的壓力漸長,即使小說也只看了些篇幅不長的。其中汪曾祺先生的《受戒》給我留下了較深的印象。

《受戒》我是一口氣讀完的,如同品了一杯淡淡的清茶,口有餘香。總體來說,無論文筆還是故事都寫得很美,有點沈從文小說《邊城》的感覺。小說裏世界彷彿夢裏桃源,只是裏面人並非爲了避世,而是本來就生長在那裏,俗世中人有的他們都有,甚至比俗世中人更自由,更快活。

文章採用的是回憶式開頭:“明海出家已經四年了。他是十三歲來的。”這與法國作家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的開頭“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頗爲神似。不明白汪曾祺先生創作此篇時是否受到了這位法國文豪的啓發。如果是,那麼此作能夠說既有中國傳統文學作品中的詩情畫意,又有西方意識流的不拘一格,堪稱是一篇中西合璧的文學佳作。

在《受戒》中,明海的家鄉管“出家”叫“當和尚”,感覺就像我們今日去“當教師”、“當記者”、“當修改”似的。只是一種能夠賺錢的職業,並沒有太多神聖的味道。並且明海出家是早就計劃好了的,因爲他家田少,老大、老二、老三就足夠種的了,他是老四。於是在他七歲那年,家裏人便決定讓他當和尚。當和尚也是靠他舅舅的關係。文中說道:“當和尚有很多好處。一是能夠吃現成飯,哪個廟裏都是管飯的。二是能夠攢錢,只要學會了放瑜伽焰口,能夠按例分到辛苦錢。積攢起來,將來還俗娶親也能夠;不想還俗,買幾畝田也能夠。”換做今日的話來說就是“包吃包住,收入不菲,工作不累。”這樣好的工作,就連明海自我也覺得在情在理。這是小說的第一部分,也能夠說是“受戒”的緣起。

到了小說的第二部分,女主角登場了,文章寫道:“到了一個河邊,有一隻船在等着他們。船上有一個五十來歲的瘦長瘦長的大伯,船頭蹲着一個跟明子差不多的女孩子,在剝一個蓮蓬吃。明子和舅舅坐到船裏,船就開了。”這個女孩子就是小說中的女主角,這一段描述確實很容易讓人聯想起《邊城》中那隻渡船上的老爺爺與翠翠。也許這篇小說起初就是汪曾祺向其恩師沈從文的敬禮之作吧。

在船上,女孩問明海是要去當和尚嗎?明海點頭。女孩問明海當和尚要燒戒疤,怕不怕?明海含糊地搖了搖頭。女孩又問,你叫什麼?明海。在家呢?明子。小明子,我叫小英子!我們是鄰居。我家挨着菩提庵。——給你!小英子就把吃剩的半個蓮蓬扔給明海,小明子就剝開蓮蓬殼,一顆一顆吃起來。這就是小明子與小英子的第一次邂逅。一個小和尚和一個小女孩的懵懂感情就此泛起了漣漪。

汪曾祺之後在關於《受戒》的感言中寫道:“因爲我的教師沈從文要編他的小說集,我又一次比較集中,比較系統的讀了他的小說。我認爲,他的小說,他的小說裏的人物,異常是他筆下的那些農村少女,三三、夭夭、翠翠。是推動我產生小英子這樣一個形象的一種很潛在的因素。這一點,是我之後才意識到的。在寫作過程中,一點也沒有察覺。大概是有關係的。我是沈先生的學生,我曾問過自我:這篇小說像什麼?我覺得,有點像《邊城》。”

可是我覺得,《受戒》雖然脫胎於《邊城》,但卻比《邊城》更貼近現實的生活,可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邊城》裏的世界幾乎完全是如詩如畫的,是脫離了現實世界的另外一個世界,裏面無論人物還是景物都是那麼唯美。而《受戒》裏的人即使入了佛門,也根本不受清規戒律的約束,打紙牌、吃水煙,吃肉不瞞人,年下還殺豬,殺豬就在大殿上,只是殺豬時多了一道儀式,要給即將昇天的豬念一道“往生咒”,並且總是教師叔念,神情很莊重:“……一切胎生、卵生、息生,來從虛空來,還歸虛空去,往生再世,皆當歡喜。南無阿彌陀佛!”這是當和尚嗎?拿着善男信女的錢,卻做着吃喝玩樂的事。難道是作者在小說中孕育着莫大的諷刺嗎?我不敢想,又不能不想,經歷不一樣則感受不一樣,也許每個讀過這篇小說的讀者心中都會有自我的一番認識吧。

小說的第三部分,明子要去“受戒”了,英子問他:“你真的要去燒戒疤呀?”“真的”“受了戒有啥好處?”“受了戒就能夠到處雲遊,逢寺掛搭。”“什麼叫‘掛搭’?”“就是在廟裏住。有齋就吃。”“不把錢?”“不把錢。有法事,還得先盡外來的師父”“還要有一份戒牒。”“鬧半天,受戒就是領一張和尚的合格文憑呀!”當和尚也要文憑,有了這文憑,不僅僅在本寺,到外面寺廟混飯更容易,明子當然要去搏一搏,同時也爲了完成家裏人的期望。

小說的最終,小明子“受戒”歸來,小英子划船去接他,這一段寫得極美:他們一人一把槳。小英子在中艙,明子扳艄,在船尾……劃了一氣,小英子說:“你不要當方丈!”“好,不當”“你也不要當沙彌尾!”“好,不當。”又劃了一氣,看見那一片蘆葦蕩子了。小英子忽然把槳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邊,小聲地說:“我給你當老婆,你要不要?”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你說話呀!”明子說:“嗯。”“什麼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明子大聲地說:“要!”“你喊什麼!”明子小小聲說:“要——!”“快點劃!”英子跳到中艙,兩隻槳飛快地划起來,划進了蘆花蕩。蘆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蘆穗,發着銀光,軟軟的,滑溜溜的,像一串絲線。有的地方結了蒲棒,通紅的,像一枝一枝小蠟燭。青浮萍,紫浮萍。長腳蚊子,水蜘蛛。野菱角開着四瓣的小白花。驚起一隻青樁(一種水鳥),擦着蘆穗,撲嚕嚕飛遠了……”

小說的結尾,作者這樣寫道:“一九八零年八月十二日,寫四十三年前的一個夢”。原先這都是作者的一個夢啊,怪不得寫得那麼美,只是這夢之後怎樣了,明子會爲了娶英子,剛“受了戒”又立刻去“破戒”嗎?抑或這個結尾還蘊含着更深遠的寓意?作者沒有再寫下去,比較《邊城》的結尾:“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都給讀者留下了無盡的思索空間。

篇11:受戒讀後感

《受戒》中的桃花源,彷彿一個原始的烏托邦,一個寧靜美妙的世界。這是一篇夢想的樂土,在庵趙莊的人們心中,和尚種地、織蓆、箍桶、畫畫與常人沒什麼不一樣,他們都是自由平等的職業人。而趙大伯一家生活自由歡樂,自給自足,從這家人的生活,就能夠看出庵趙莊芸芸衆生的一斑。

在這世外桃源般的夢境中,小主人公明子和小英子相遇了,漸漸地,他們成了好朋友,明子常到小英子家,就這樣,他們之間朦朧的初戀就這樣悄然萌生了。他們一齊做針織,一個畫花,一個刺繡;一齊栽秧,放牛,割稻子,看打場,異常是他們挖荸薺後的一段描述“她挎着一籃子荸薺回去了,在柔軟的田埂上印下一串腳印,明海看着她的腳印,傻了。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部分缺了一塊。明海身上有了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裏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攪亂了。”多麼生動的描述啊!多麼令人嚮往的美妙初戀啊!作者把少年情竇初開懵懂寫的曲盡其妙,讓人感到溫馨完美。《受戒》讓讀者徒然心羨悵然嚮往那種原始和自由的恣肆,作爲狹隘空間中的禮貌人,或許蒙上了不真實的色彩,猛然停住腳步應對這美麗的影射,才發現我們的很多天賦,已經被遺棄,錯失了許多完美。

篇12:受戒讀後感

《受戒》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叫做庵趙莊的地方。“趙”,是因爲莊上大都姓趙。叫做莊,可是人家住得很分散,那裏兩三家,那裏兩三家。“庵”,是因爲有一個庵,庵叫菩提庵,而這個菩提庵在這個莊裏十分重要,因爲這個地方出和尚。“就像有的地方出劁豬的,有的地方出織蓆子的,有的地方出箍桶的,有的地方出彈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畫匠,有的地方出婊子”。在那裏,和尚算是一種職業。這個庵如此重要,卻被大家叫訛了,叫成了荸薺庵。這篇文章就寫了發生在荸薺庵的零碎瑣事,這些事全似信手拈來,全都平常之極。整篇文章沒有深奧的人生哲理;沒有轟轟烈烈、蕩氣迴腸的故事,沒有高大光輝的人物形象,卻處處充滿濃濃的鄉土氣息和人情味。

那裏的和尚,沒有僧人的苦行修持,也沒有出家人的清心寡慾,“他們吃肉不瞞人。年下也殺豬,殺豬就在大殿上”,“三師父仁渡一刀子下去,鮮紅的豬血就帶着很多沫子噴出來”,“能夠收租、放債”,“能夠賭錢、能夠有相好的,並且不止一個”,“不興做什麼早課、晚課,這三聲磬就全都代替了。然後,挑水,餵豬”,讓人看來有些離經叛道之感。但因爲和尚在此地可是是種職業,所以這些實實在在的世俗人情與人間煙火讓讀者們看到了和尚們過的閒適的生活,看到了他們的與世無爭,率性隨意。

而本文的主角——小和尚明海,是個聰明好學,悟性高而多才,純樸又老實的一個孩子。他與同樣純樸善良、聰明伶俐的農村小女孩——英子之間的絲絲情愫,似乎構成了這篇文章的線索,但都淡得讓人把握不住。

在看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的腦子裏一向在回想着一部小時候看的電影,是林志穎主演的《旋風小子》,又叫做《笑林小子》。釋小龍演的那個小和尚,和那個古靈精怪的郝邵文,他們和明海一樣純真無邪,無所謂塵世如何,自有自我的歡樂。

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好像是和表哥一齊看的,那時候會去租VCD來看,五毛錢一張。之後我一遍又一遍樂此不疲地看這部電影,因爲那時候電影頻道總會一遍又一遍樂此不疲地放這部電影。這部電影除了有郝邵文和釋小龍帶來的歡笑,還有包括林志穎他們帶來的關於少年時代的幻想——少林寺86.,打棒球,滑輪,開車,女朋友……

那時候的我還在上國小,每一天放學回家都會迫不及待地打開電視機——五點半的動畫城,六點的大風車,從來都不會錯過。藍皮鼠和大臉貓,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西遊記,哪吒……部部經典,時至今日提起仍然如數家珍。那時候的生活平淡但也不失精彩——紅領巾,升國旗,合唱賽,眼保健操……還有每個週末去少年宮上奧數班。那時候不會有什麼異常大的追求,所謂的夢想似乎都在很遙遠的以後,也從來不會有應對塵世的辛勞之感。

讀着《受戒》就好像回到了那時候,看到了無拘無束的自我。

篇13:受戒讀後感

7歲,一個多麼完美的年齡,也正是一個對於人生、感情有了慒懂的認識和嚮往的年齡,難怪,只在看到一個小女孩的小腳印後,便會心亂了。但他的天生的羞澀卻使他不敢表白,這份朦朧的愛只好在他的心裏孕育、成熟,他的心還是純真和完美的。他雖始終只是在被動地等待和理解初戀的到來,但他堅定地相信自我對小英子的愛的小英子對自我的愛。於是,在他等到了愛狂風暴雨般來襲時,他大聲說出了心裏話,雖然,這還是小英子的鼓動下,而這一次,他的勇敢已戰勝了怯懦。復甦的人性讓他把幸福緊緊攥在了自我手中。

相比之下,小英子更直白,更大膽。她毫無顧忌地坦露心跡,但她並不魯莽。她是在確定了明海的心後才以身相許的。她很直白,但很真誠;她很大膽,但很謹慎。她深信自我的可愛靈巧必須能夠打動明海,她也清楚自我早已對那個漂亮溫順的少年暗暗傾心,於是她把這種愛表達出來,釋放出來。正是這種主動的交流和呼喚,才讓她和明海走到了一齊。有時候,人與人心靈的交匯就在那麼一剎那,錯過了那一剎那,恐怕兩個人的手永遠也不會牽在一齊。聰明的小英子用她的果敢贏得了屬於自我的那份真愛,她身上蘊含着的那份至真至純的人性之善讓她獲得了生命中最珍貴、最完美的幸福。

小說雖是描述一派純美寧靜和諧舒淡的鄉野風情,但其中也隱藏着淡淡的憂傷,如明海爲什麼出家,明海與小英子之間似愛非愛的純美情感能堅持多久。這些都隱含一絲不易察覺的苦澀。汪曾祺的作品恬淡閒適,自由靈暢,可見作者自然通脫的生活追求,平淡的結尾往往蘊含着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讓人有一種隱隱的悸動。

篇14:受戒讀後感

這次換書,我們組每人拿到的都是不一樣的書,我拿了一本名叫《受戒我的家鄉》的書,我隨便翻看了幾頁,沒想到僅看得入迷了。

這本書是汪曾祺的作品,裏面有十分多的故事,“異秉”、“受戒”、“寂寞和溫暖”、“花園”、“夏天”……

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文章就是“異秉”了,主要講了一條街的發展,生動的寫出了好幾個主要人物的生活,工作。我很喜歡文中寫到的王二這個人,他生活樸素,每一天早早的就要起牀,去保全堂藥店門口擺一個薰燒攤子,一隻擺到晚上很晚。中途他妻子還來給他送飯吃,他86.也是急急忙忙吃的。其他好多小攤都開不下去了,唯有他的攤子越鋪越大,賣的東西也越來越多,來買的人也越來越多,他甚至明白什麼時候會有什麼人來買什麼。我也應當向他學習學習,做什麼事都要堅持、刻苦、努力地去把它完成,不能前功盡棄,半途而廢,我經常寫作業寫到一半就覺得累了,就去休息一會兒,休息一會兒之後看看作業,看着還有那麼多作業,心煩意亂,又去休息去了。

我推薦大家也看看這本書,實在有太多的好文章了,我都說不出來了,看了這本書,我得到了很多啓發。

篇15:受戒讀後感

文章開篇就用緩慢的文筆描述了一個獨特的世外桃源,與其說獨特更不如說荒誕。庵趙莊的人們太寬容了,在他們心中,和尚就是一個普通的職業,像是郎中,書生,當鋪,商人之類的職業,沒有區別。和尚能夠喝酒吃肉,能夠還俗,能夠近女色,唱淫歌,能夠賭博打牌。

和尚不用守清規還是和尚嗎——這樣光怪陸離的生活,和人生的苦澀全然無關,完全不貼閤中國人傳統的觀念。

再說小英子一家,趙大伯是田場上樣樣精通的好把式,不僅僅脾氣好,身體也結實的像一顆榆樹;趙大媽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僅僅家鄉菜做得可口,並且剪的花樣貌也是衆家嫁閨女的稀罕物;兩個寶貝女兒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靜,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潑,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鵲。由此村莊獨特的幸福生活可見一斑。

汪曾祺淡淡的文筆描述了這樣一個地方,沒有苦澀,沒有勾心鬥角,能夠不包容一切原始慾望的世外桃源。荸薺庵裏,二師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還把他老婆接來避暑納涼;三師父更是人不僅僅漂亮,有一手“飛鐃”的絕活,甚至每場法事之後,村裏就會有大姑娘或小媳婦驀然失蹤。然而卻沒有人指責,這一切的荒誕在村莊裏是如此和諧。

我並不贊同網絡上大部分人所說,這是對人性最原始的復甦的讚美。更有甚者,說這是對人類原始的愛的讚揚。

篇16:受戒讀後感

汪曾祺老先生的作品我讀得不多,記得在2003年吧,我在自學中山大學的漢語言文學課程中,第一次讀到《受戒》一文,一口氣我接連讀了三遍,感覺僅有兩個字:純美!

文章講述的是一個小和尚——明海和一個和尚廟——荸薺庵的零碎瑣事,信手拈來,不事雕琢,平常之極。整篇文章沒有深奧的人生哲理;沒有轟轟烈烈、可歌可泣的事件;沒有高大光輝的人物形象,卻處處充滿濃濃的鄉土氣息和人情味。清新雋永、悠遠綿長!

和尚出家不是因爲貧窮、走投無路才遁入空門,當和尚也要有關係、要有必須的門檻:“當和尚也不容易,一要面如朗月,二要聲如鐘磬,三要聰明記性好。還要認得字讀過書”,當和尚還能夠賺錢,經營產業、娶老婆,甚至包小妾******。說白了當和尚其實就是一種職業,並且是好職業!

沒有僧人的苦行修持,沒有出家人的清心寡慾,“他們吃肉不瞞人。年下也殺豬,殺豬就在大殿上”,“三師父仁渡一刀子下去,鮮紅的豬血就帶着很多沫子噴86.出來”,“能夠收租、放債”,“能夠賭錢、能夠有相好的,並且不止一個”,“不興做什麼早課、晚課,這三聲磬就全都代替了。然後,挑水,餵豬”。******乍一看來有點離經叛道,有違清規,卻是世俗人情,人間煙火,飲食男女。和尚們過的是一種慵懶閒適的生活,與世無爭,率性隨意,自給自足,不是世俗人家,勝似世俗人家!

我不明白這種情狀是不是汪老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小說中沒有如詩如畫的情景描繪,沒有千迴百轉的情感糾葛,更多的是人物細膩的語言、動作描述,可是我能夠強烈地感受到一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同時又充滿溫馨寧靜、樂天安命的生活境界。文章的末尾汪老寫道“一九八〇年八月十二日,寫四十三年前的一個夢”。更感受到作者在那種戰爭動盪時代對完美生活的理解和追求,對人性真善美的深刻感觸。正如作者自我是這樣說的,“我寫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人性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的。”

篇17:受戒讀後感

《受戒》是一篇寫佛門生活的作品,文中的荸薺庵紀事,以平常人的角度寫幾個和尚,甚至是以輕喜劇的姿態闖入讀者的視線,爲故事的順利展開墊定了基調:作者是用人的天性看世界,用人的感覺來說生活,現實和傳統中的宗教戒律和遊戲規則是完全不適用的。

我們看到的就是生靈活現的人和人們,只可是沒有爾虞我詐的心計,沒有追名逐利的慾望,沒有太多的瑣碎和市儈,怎樣是最透明的它就是怎樣。這種全新的意境已經足夠讓人心怡神往了,那男女主人公更是集中了這種並不是說作者有意要作一篇“借佛反佛”的小說,也許作者的傾向遠沒有這樣的激烈,這正如作者對佛門清規的篤信也並不激烈一樣。荸薺庵裏的僧侶生活就更令人嚮往了,86.完全沒有一般佛門寺廟裏清規的羈絆。那裏的和尚只要會一點做法事的基本功如放瑜伽焰口,拜樑黃懺之類,從此就能夠吃現成飯,能夠賺錢,能夠還俗,能夠娶親,還能夠買田置地,過優哉遊哉的神仙日子。庵裏的教師傅終日枯坐唸佛,不問世事,在那“一花一世界”裏沉醉。

大師父仁山是“當家的”,管着經賬,租賬,債賬三本帳簿,平日在庵裏從不穿袈裟,經常是披件短僧衣,袒露着他那黃色的圓肚皮,光腳踢踏着拖鞋;其他兩位師傅也是各有千秋,二師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還把他老婆接來避暑納涼;三師父更是人不僅僅漂亮,有一手“飛鐃”的絕活,甚至每場法事之後,村裏就會有大姑娘或小媳婦驀然失蹤。最讓人詫異的是他們吃肉從不瞞人,甚至過年的時候就在大殿上殺豬,那裏的和尚過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祥樂時光,這哪裏是一個“佛門淨土”,分明就是一個現代版的“桃花源”。

篇18:受戒讀後感

今日,拿起早就讓我開了封的汪曾祺集。剛剛纔讀完了小說《受戒》。這篇讓汪老先生獲得全國性聲譽的作品,曾引起那時文壇震動。此刻,我讀完,引起了我內心的震動。大師不愧是大師,寫至情至真的人性那麼自然順暢,毫無做作之筆。

語言之美自不必說,大家畢竟是大家,除了稱讚羨慕敬佩的份,學是學不來的,連摹仿都是摹仿不來的。

“明海出家已經四年了。

他是十三歲來的”

看似閒句,實則不閒。明海十三歲來,過了四年的出家生活,到此刻已經是十七歲了,正是情竇初開的好年景。哪個少男不鍾情?雖然過了四年的和尚生活,最終受了戒,但情愛之心難戒,該萌發的時候還是萌發了。少男少女至純至潔的感情在汪老的筆下清新自然。讀全文就像在手心裏捧着一滴晶瑩欲碎,搖來晃去的露珠。每晃動一下,心頭總要忍不住顫慄一下,惟恐那顆露珠掉下去碎掉,碎成一沱水。從此不再晶瑩透亮,從此不再牽人心魄。

明海看着她的腳印,傻了。爲啥?太美了!“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缺了一塊。”寫到蘆葦蕩子那一段,說:“蘆葦長得密密的,當中一條水路,四周不見人。”這一句又爲下文做鋪墊。小英子接上明子,不讓明子當方丈,亦不讓明子當沙彌尾,而要給明子當老婆。說完兩個少男少女跳到船上,飛快地划起來,划進了蘆葦蕩,划進了先前所描述的密密的,四周不見人的蘆葦蕩。之後“驚起一隻青樁,擦着蘆穗,撲魯魯魯飛遠了。”

意境神祕,想象無限,讀的我心裏竟然也是甜蜜蜜,喜滋滋,癢酥酥。有種像一向在擦火柴,擦來擦去,擦了那麼幾下,最終哧的一下,發出亮光,火柴着了。

篇19:受戒讀後感

整篇文章讀完後,好像幸福地自我釋放了一次。簡單的佈景,簡單的情節,簡單的心境——人性就是很簡單的,順其自然,從心所欲,可是比較我們不簡單的現實生活,這份溫暖顯得有些無力。

小說的主人公小明子,從小就註定要出家,出家成爲他們故鄉人謀生的手段,而並不是出於對人生的感悟等等。“跟爹孃磕個頭,就跟舅舅走了”;學名直接變成法名,一切看起來都很隨性。出家受戒,忽然有了種簡便自然的感覺,之後便開始了在“荸薺庵”的生活。看起來主要描述了兩點——小明子和英子的交往與寺廟中的生活。作者筆下的和尚令人瞠目結舌——每一天只念三聲南無阿彌陀佛,幾個大師父根本沒有吃齋的規矩,甚至帶着家眷一齊管理荸薺庵,打牌、抽菸、唱酸溜溜的歌,無所謂什麼清規,他們只是在做自我願意做的事,悠閒自在,更談何壓力、鬱悶?這些和尚的生活看似會不恥於人世,可是他們活着只是爲了那種寧靜,又管世人怎樣想呢?異常值得一提的是,三師父殺豬的場景,眼前出現猩紅的血濺在和尚袍袖上的場景,好是詭異,卻也隱約有一種快意。念着“往生咒”殺豬,帶着家眷出家,這些可愛的和尚讓人眼前一亮。

嘴角不自覺地泛起笑意,我的心境在慢慢沉澱着。小英子聰明靈巧,活潑善良,似乎她的世界永遠不會有悲傷。當她爲小明子參謀畫什麼花,當她好奇受戒是什麼樣貌,當她留下那一串美麗的小腳印,我看到了人性的純潔——哦,是聖潔。那一串腳印,既描繪出小女孩的純潔爛漫,又預示着小明子和小英子感情的發展。當他們兩人在一齊時,鏡頭總是如此唯美,他們簡單得有些幼稚。小英子看流星雨時忘了在褲帶上打一個結,她會許什麼願呢?作者又用省略號引出無盡的遐想。有了他們兩個,佈景都活了起來,就像是兩個天使,我不禁莞爾。

其實初讀這篇文章,很難體會到最深層的東西。參閱一些資料,纔對主旨有了大概的把握,有兩個字不斷的出現——人性。我不禁思考,什麼是人性。如果說是和尚們對自我的心靈、慾望的坦誠,恐怕我還不敢苟同。這當然是人性的一部分,如果用真善美來形容人性(當然這很俗),那麼還缺少最重要的美。於是來到文章的高潮部分,兩個人都直面自我的內心,把握住最單純的幸福,這纔是人性最巔峯的部分,它是這樣的幸福和惟美,一瞬間我像是變成了故事中的主人公,這自然成了作者的昇華。小明子英俊多才,小英子溫柔可愛,他們互相傾慕,也明白對方的心思。人性指引着他們勇敢地說出來,勇敢地尋求愛。於是他們便這樣做了,於是他們得到了人性中最美的東西。

離開這篇文章,我還是想問,什麼是人性?荸薺庵當然不可能存在,那種生活也只是個夢想。而我們的生活呢?是在疲勞時看一看窗外的風景,還是在壓力下釋放呢?我們有天性,可這種現實的生活,早已忽略了它。無奈的、遺憾的,我不想呼籲誰重拾天性,因爲這不是我們能掌控的,只是期望我記住我自我還有天性,有對它的嚮往。所以,能像明海等人一樣幹着自我享受的事是一種可望不可及的幸福。

多謝這篇文章,讓我在這段時間內找到天性。

篇20:受戒讀後感

《受戒》出現於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潮涌之際,卻沒有政治話語的痕跡,沒有濃烈的杯具意識,沒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可是卻爲文學帶來一股清新之風,作者汪曾祺用清新淡雅自然的文筆講述了山野之間的所見所聞。

這篇小說如果從語言上來說,是文學上的一大創新與挑戰,作者在這篇小說中,不管是敘述事件還是描繪事物,是寫對話還是描述人物,都顯示出靈動清逸的風致。我第一次讀這篇文章時,就感覺語言上很清新自然,使人在心靈上就感到莫名的愉悅之情,例如,小說中,在描述小和尚明海對英子最初動情心裏產生愛慕之情的情景的描述中寫道“她挎着一籃子荸薺回去了,在柔軟的田埂上留下一串腳印,明海看到她的腳印,傻了。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部分缺了一塊。明海身上有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裏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都搞亂了”那裏,這座雖然沒有用太多的筆墨來揭示明海的心理活動,可是,這種直接的敘述與明海的視覺的描述相結合出來的效果更佳形象地展示出了主人公明海的內心的一種情感的變化,不得不給人留下深刻的影響。除此之外,小說中,小和尚明海與英子之間簡短的對話,給人以乾淨簡單自然之感,作者採用這種一問一答式的對話,爲文章增添了清逸之風。

讀完《受戒》這篇文化在那個,我覺得,在這篇小說中的和尚們與我想象中的和尚有很大的出入,在我的腦海裏,和尚基本上都是吃齋唸佛的,並且是沒有媳婦的,可是,在這篇文章中的和尚卻並不是這樣,他們不經常唸佛,並且還經常打牌,經常吃肉,在他們看來,吃肉是不足爲奇的事情,更讓人不能理解的是,他們竟然有老婆!二師父仁海不僅僅有老婆,並且,他老婆每年的夏秋之間還會來庵裏住幾個月,種種的一切使我大吃一驚。我由此深深感覺到,在那個時代,似乎“當和尚”是在拿一種“文憑”的!

在這篇小說中,真的沒有過多的情節,如果真的有的話,就是明海與英子由兩小無猜到春情萌生再到相互表白的一個過程,作者在《受戒》這篇小說中更多的是描述和尚們的一下生活之事,風俗民情,例如,寫和尚們的風俗人情,寫庵裏的一些事情,以及英子她們家的事情,除此之外,還有明海幫忙英子她們家勞作時的場景以及大家一齊聊天閒談時的場面,充分展示出了那個時代人與人之間的純情互助與人性的善良!

【小編簡評】

受戒讀後感 優選20篇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受戒讀後感範文。

【網友評價】

推理得很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