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教育的目的讀後感 反思教育的目的

讀後感9.96K

反思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讀後感 反思教育的目的

阿城區回民國小 張可欣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教育大師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書中指出“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爲了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之路。”他斷然反對灌輸生硬的知識,反對沒有火花的使人呆滯的思想。

他在書中提出,要極力培養學生把思考和讀書成爲一種習慣,把學習成爲一種需求。還指出在生活和勞動中,不能利用和使用的知識是相當有害的。而教育的核心是不能讓知識僵化,要它充滿活力,活潑起來。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核心問題。同時教育是讓學生更大程度地變得不同和具有差異性,讓每個學生都能夠按照他們自身的發展而發展。可是,實際操作中,我們往往在偏離的路線上越走越遠……

這學期,由於身體原因,學校照顧,我走下了班主任崗位,開始了科任教師的旅途,道德與法治這一學科,在我的印象裏是國小課程裏一門集政治、歷史、地理於一體的綜合學科,所以在初期備課時候我很用心,儘自己所能給孩子們擴充知識,希望孩子們在課堂上能夠收穫更多,可是,幾節課上下來,感覺孩子們沒有收穫知識的愉悅,臉上卻多了一些負擔與疲憊。反思自己,也許是力氣用錯了地方,於是,我改變了策略,把拓展知識變成了滲透背景故事,六年級的孩子,在聽故事的時候,臉上洋溢着幼兒的喜悅與專注,看到這表情的時候大概是我這學期最幸福的時刻,同時我也體會到了“慢慢教”的真諦,每一堂課的真正容量並不是用教師的準備所決定的,而是由學生的收穫來衡量的。教育的路上,我們且行且思……

韓愈的《師說》一文提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我國關於教師的傳統認識。可以理解成教師教育的目的就是傳授聖人的學說,解答疑難問題。古代的學者,教書往往是無組織的行爲,他們對世界對知識的認識是獨一無二的,在傳授的過程中自然而然也帶着個性的烙印。這是很難得的大師的思想傳遞,而到了現代,教育似乎變成了培養整齊劃一的“考試工具”的途徑,懷特海是機械死板的考試制度的堅決的反對者,他認爲“支離破碎的知識、信息與真正意義上的文化毫不相干,教育不是傳授僵死的知識,而是教人們如何掌握知識的藝術,讓知識充滿活力,是一切教育的核心問題。我們是在與人的大腦而不是與僵死的物質打交道。喚起學生的求知慾和判斷力,以及控制複雜情況的能力,使他們在特殊情況下應用理論知識對前景作出展望所有這些能力不是靠一條體現在各科目考試中的固定規則所能傳授的。”因此他主張,要根除各科目之間那種致命的分離狀況,教育只有一個主題,就是五彩繽紛的生活。讀到這裏,我又想到前幾個月讀的《讓教育更明亮》,常生龍老師認爲“教育的使命是成人之美,成就人性之美。”常老師在書中提到的“生命自覺”讓我很受用,他提到生命自覺的核心價值觀有三大特徵:

一是擁有對自我生命的自覺。這是自我的約束,更是對孩子的以身作則;

二是擁有對他人生命的自覺。這要求我們關注孩子的“全人格發展”。

三是擁有對外在環境的自覺。我想,這是對培養孩子“共情能力”的另一種說法吧。

培養孩子敏銳的察覺周圍的變化,感受人與物的感受,體會社會中的各種情感,這纔是豐富的人生,這纔是全人格的人。

我希望我的孩子們,是有共情能力的人。他會同情弱者,會伸出援助之手;他會感恩親友,會滴水之恩涌泉相報;他會辨別是非、會疾惡如仇;他會有民族大義,會以作爲一箇中國人而驕傲自豪!

書的最後一章,還有一個特別感動我的地方:“想象力和知識的融合通常需要一些閒暇,需要擺脫束縛之後的自由,需要從煩惱中解脫出來,需要各種不同的經歷,需要其他智者不同的觀點和不同的才識的激發。還需要強烈的求知慾以及自信心……”我們現在的教育,讓人堪憂,國中就已經開始有晚自習,高中更是爭分奪秒的爲孩子輸送知識,除去學校的課程,孩子們還需應對各種補課班,都不知道孩子們是否有時間消化這些知識,更別提“有閒暇時間融合知識和想象力”了,這到底是教育的進步還是後退?

“教育”,一個任重而道遠的話題,教育的目的自是不言而喻,可是,我們總會在明確的目的指引下,卻與其背道而馳,這是教育的悲哀,更是人類進步路上的阻礙,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時刻銘記教育的目的,並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決策,因爲,每個孩子的成長之路都只有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