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大學讀後感精彩多篇

讀後感1.07W

大學讀後感精彩多篇

學生讀後感 篇一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著名作家托爾斯泰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它通過女主人公安娜追求愛情而失敗的悲劇,和列文在農村面臨危機而進行的改革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外省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先後描寫了150多個人物,是一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

十九世紀俄羅斯的上流社會裏,高層首長卡列寧之妻安娜豔冠羣芳,在火車上她邂逅了風流倜儻的伯爵渥倫斯基。渥倫斯基的熱情喚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愛情,二人產生了真愛,在當時社會強大的輿論壓力下,不顧一切地私奔,他們的愛情悲劇就此展開。雖然安娜勇敢地告訴自己的丈夫一切實情,希望能離婚,但看重社會地位的卡列寧,難以忍受奪妻的恥辱,以安娜最心愛的兒子做威脅,此刻,安娜已離家與渥倫斯基同居,懷了他的孩子,卻不幸流產,得了後遺症,又對酒與藥物有了依賴性,經過重重困難波折後,安娜的精神壓力變得非常大。後來,渥倫斯基承受不了社會壓力開始對她表示冷淡,安娜付出了失去家庭、兒子和社會地位的高昂代價,而現在所謂真摯自由的愛情也開始要被遺棄,她內心無法獲得滿足和平衡拒絕和安娜離婚並逼她放棄兒子。最後安娜身着一襲黑天鵝絨長裙,在火車站的鐵軌前,讓呼嘯而過的火車結束了自己無望的愛情和生命。

安娜是一個具有資產階級個性解放思想的貴族婦女。她不滿於封建婚姻,追求真摯自由的愛情。但作爲貴族社會思想道德的叛逆者,安娜追求的雖然只是個人的愛情自由,採用的也只是個人反抗的方式,但她勇於面對整個上流社會,誓死不做虛僞的社會道德的俘虜。在衝破封建束縛,反抗社會壓迫方面,她做到了處在她那個地位和環境中所可能做到的一切。這對當時的貴族資產階級社會,具有深刻的批判揭露意義。

這是我讀過最好的一部小說。當時的社會是多麼黑暗,多麼殘酷啊!她容納不了安娜,很難說現在的社會能容納這樣的女人。人都是爲希望而活,因爲有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氣。而愛,最絢麗的花朵,人生最美好的禮物。最大的快樂和最大的幸福最終將安娜帶入痛苦的深淵,如同飛蛾撲向野火,註定這場愛情要將她毀滅。我不相信有上帝的存在,正如安娜,她始終沒有與現實妥協,她是一個非常勇敢的女人。當迎面撲來的火車碾過安娜柔弱的身軀,我突然發現原來人是如此脆弱。

安娜的死亡是必然的,這並非因爲她道德敗壞,自私善妒,只是因爲她是女人,是一個真誠的女人,是一個貴族社會真誠的女人,是一個男權社會下貴族社會裏還保持着真誠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殺。

然而產生這場悲劇的原因是

(一)新舊交替的歷史時期,動盪的社會和宗教及倫理道德摧毀了安娜的愛情,迫使她走上了毀滅之路。

(二)安娜的丈夫卡列寧利用婚姻和兒子束縛着安娜的感情,使她身心倍受折磨。

(三)安娜的情人渥倫斯基不能脫離所生活的環境和社會,對安娜感情淡化,萬般無助的安娜最終走上了死亡之路。

(四)安娜本身:安娜的內心深處存在着激烈的爭取自由愛情和個人幸福與遵守貴族道德原則的衝突。

她試圖掙脫封建婚姻的鐐銬,爭得享受生活、享受愛情的權利。因此,安娜一方面需要愛情,大膽地追求愛情,另一方面又信奉貴族社會的道德準則,這造成安娜的大膽反抗行爲,不僅得不到社會的認可,同時也得不到她自己的認可,她靈魂深處這兩方面的內在矛盾至死都在折磨着她。

因爲愛而對所愛的人產生猜疑或嫉妒等,也是一種人之常情,在生活中保持一份警惕和小心亦不爲過,關鍵是要能妥善把握好猜疑的尺度。從這個角度來說,愛情的能力,嚴格來說是經營愛情的能力,並不是人人都與生俱來的,必須後天認真學習才能熟練掌握。於是我想,許多生活中的愛情失敗者會不會是由於他們自身缺乏愛情能力的培養造成的呢?在愛情和婚姻中最最可怕的就是以猜疑爲依據,既不求證,也不給機會解釋或改正,便開始實施不可逆轉的報復,這種做法是不對的。

有人說:安娜的悲劇也是內涵豐富的社會悲劇。是啊,我們都期盼着理想、寬容、仁慈,都希望我們的世界和平、安寧,充滿人性,但悲劇總是一天天在我們身邊發生。她對自由愛情的追求,對真摯誠懇的嚮往,對自身人格解放的渴求,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特別是在今天這個社會,這一則悲劇帶給人們的啓示,更是深刻且恆久的。

大學讀後感 篇二

彭雨晴

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曆史的民族。“讀史可以明鑑”,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書中找到解決現狀的方法。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在巨大的壓力下成長與生活,逐漸變得浮躁,急於成功,把最基本的東西拋之腦後。

人要不斷的學習並確立目標,然後爲之奮鬥,一步一步的實現自己的理想。滿分作文網沒有理想的人是可憐之人,因爲漫無目的的生活着,是在消磨時光,沒有真正的價值。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幾乎每個人都想成功,都想實現自己的理想。但是有很多人由於各種原因將自己的理想擱置,而在忙着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

通過閱讀《大學》,我懂得“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只有擁有光明正大的品德,棄舊從新才能達到最完善的境界。在文章中,我找到了解決自己浮躁的方法,即“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只有確定目標,志向堅定,才能鎮靜浮躁的心,進而有所收穫。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我相信,每個人在努力之後,都會實現自己的理想。

大學生讀後感 篇三

陳赫、羅聲求所著的《做一名合格的大學生》一書,剛剛拜讀。書中第三講介紹讀書的方法,我感觸尤深。

在書中,作者總結了讀書的三項:不預習不聽課、不復習不做作業、錯題重做。複習和錯題重做,以前我也常這麼做,只是沒有上升到理論高度。但讀了0多年的書,我一直沒有養成預習的習慣,也從來沒有思考過預習的好處。讀了作者的解釋,受益匪淺。

作者說,在上課之前,獨立做了預習,就好比在一條新的路上,在自己的腦子裏留下了許多標記。當老師講到這些內容時,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與老師“有期而遇”。當預習時的理解與老師講解的一致時,會提高自己學習的自信心;當預習時的理解與老師的分析不一致時,由於有了認識上的失誤做反襯,會留下更深的印象。這個解釋令人信服。像這樣貼近學生實際的闡述,在《做一名合格的大學生》一書中比比皆是。

書中結合大學生成長的需要,講了不少人生的哲理。這些哲理都是以平視、友愛的目光,娓娓道來,沒有強加於人的感覺。在談到學生該不該求神拜佛時,作者以攀登雲麓道宮途中與一位女大學生相遇的小故事,借道觀中的詩句,道出了想表達的觀點:對雲絕頂猶爲麓,求道安心即是宮。連道觀中的出家人都在求“心”,大學生又何必求神拜佛呢?

《做一名合格的大學生》有一個很鮮明的特點:密切聯繫實際,回答真問題。作者爲什麼如何做到這一點呢?書中這樣總結:

第一,看你有沒有足夠的知識聯繫歷史的實際?是否精通“社會發展史”?

第二,看你有沒有足夠的膽識聯繫現實的實際?這既要有勇氣,也要有能力。

第三,看你有沒有足夠的“功夫”,聯繫對象的思想實際?這份“功夫”,不是聽、隻言片語就能對付的。

第四,看你有沒有足夠的勇氣聯繫自己的思想實際?這點最難做到,確實消除學生逆反心理的關鍵所在。

談一點建議。我接觸過一些0來歲的年輕人,他們不知道如何愛惜自己的身體。《做一名合格的大學生》書中有心理健康方面的內容,如果再增加一點生理健康方面的內容,會更好地幫助大學生們全面發展。

大學生讀後感 篇四

卷帙浩繁,遨遊書海明朗乾坤;舒暢精雅,暢想美妙純真情意;平靜淡然,逍遙遠離世俗塵繞;意深情綿,道盡世俗哀愁難怨……

這是一個個性的作品,從資料上看,簡單質樸,然而深深挖掘,才知本應屬於時代下的產物,確實如此的清新脫俗,無傷無痕。湖南衛視《宮》的上演開啓古裝穿越劇的高—潮時代,這讓我不禁啞然於《受戒》的超純愛戀,彷彿消減在世俗之外,一場沒有悲傷的確是刻骨銘心的超時空感情故事。彷彿室外桃源,估計這是一個連陶淵明都傾羨的世外“園林”吧!

從《受戒》中我們解讀到了一種不可能變成可能,一分難以理解變成理所當然,一間世俗禁錮下的毛草屋變得熠熠生輝,然而,正是這樣一間沒有粉飾的房子,讓我們從沒有如此暢快過。明子,一個小和尚,英子,一個小村姑。多麼簡單的兩個名字,很有中國風的感覺,英明,似乎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呢。讀過文章也很多了,這篇文章,的確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擁有良好空氣的蘆花蕩,英子那真切可愛的小腳印,明子那“巧奪天工”的畫作,英子姐姐秀麗的讓人讚不絕口的刺繡,每個和尚的所做所說所感所夢,這些,都是文章的亮色,也是構建桃源的基本框架。那裏,和尚吃酒又吃肉,甚至能夠娶妻生子;那裏,村姑善良又質樸,甚至助人爲樂不求功。那裏的生活彷彿是把現實世界的美醜消解到只剩下完美,把那些在我們世俗社會被認爲大逆不道的事變成了理所當然,自由的船帆,把我們這些活在別人世界裏的可憐蟲喚醒,它告誡我們不要在再成爲時代的犧牲品世俗觀念的殉葬者。

縱觀整部作品,汪曾祺有他獨到的視角,還有那清新的筆觸。讀着讀着,彷彿有《邊城》的味道,一副清新雋永的風景畫裏有的是歡樂善良的人民,美不勝收淡雅古樸的山水,但與沈從文截然不一樣的是,一個是用帶有點點悲傷的結尾結束勾勒,而另外一個則是一種明快的語調告訴給我們完美的結局。但兩者多多少少還是都擁有一些神祕的色彩,讓人意猶未盡,不想拔出,就像我在品味一個脫離塵世煙火的人們都未曾見過的美食,吃過一口,還會惦記第二口,可是每一口卻還有與上一次不一樣的味道,我想,這樣的作品纔是大家的作品。留戀忘返,漣漪泛起。如果,讓我再從深點的層次挖掘這篇文章的亮點,就應是作家的寫作手法吧!我個人認爲汪曾祺是借用了西方作家比較擅長的反諷手法,用這種點睛的筆調錶現下的完美其實是不存在的,不現實的,不能被世俗世界理解的,這不僅僅違背了中華傳統文化中儒學的道德觀,更是對在中國如此盛行的佛教的諷刺與反觀。

諷刺,諷於外,更諷於內,很難想象,那代表清心寡慾的戒疤,能夠在瞬間變得毫無好處,很難理解,那滅人慾的時代竟有如此自由完美的愛戀。在那裏,當和尚並不是爲了信仰,而只是一種合理的謀生手段。有時候,我會想,此刻的旅遊景點,供養着很多和尚道姑,他們的謀生想法

是不是受了這本書的影響,這只是我的滑稽之談罷了,只是,還是感覺有點可悲的,雖然,《受戒》中有的是這樣的和尚,可是至少他們擁有純真的心,可是,此刻的假和尚早以喪失了人的本性,爲了自我的利益爲了賺錢,甚至能夠不折手段,不禁心生悲涼。很顯然,我們世俗的社會很難再擁有這麼淳樸的感情了,說是高樓大廈鋼筋水泥阻斷了我們的情也好,說是現代化的理念西方思想的滲透埋葬了我們的靈魂也好,總之,人,要想活的逍遙,活的無拘無束,活的自由燦爛,並沒有那麼容易,我們需要解答靈魂深處的問題,尋求內心的安寧,需要一顆明朗的心。

讀了一篇好的文章,就猶如和智者進行過一次對話,我只期望,在未來的中國文壇上,能夠出現更多的秀茵之作,讓我們的心靈不再向如今滿目瘡痍的土地一樣貧瘠。一篇《受戒》,雖然簡短,可是意味深長,真的期望自我能夠沿着這條擁有寬度又擁有光的大道上一向前行,也期望,真能有那麼一天,我的愛戀能夠消解在“你有沒有車,你有沒有房”之中,談一場沒有世俗,即使平淡,只要幸福的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