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中學生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讀後感1.76W

中學生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相約星期二》是一個真實的故事,講述的是一位生命即將逝去的老人,在這人生美麗的餘暉中與當年的學生——米奇相約每個週二,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教授於他人生的課程。下面爲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相約星期二讀後感,共同閱讀吧。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1

這門課還在繼續

打開這本書——《相約星期二》,相信我它會讓你沉醉。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講述的是一位生命即將逝去的老人,在這人生美麗的餘暉中與當年的學生——米奇相約每個週二,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教授於他人生的課程。那樸實無華的語言,處處閃爍着思想的智慧;那有些吃力的聲音,處處傳達着無私的愛意;那時而調侃的話語,處處體現着心靈的坦然。他的勇氣,他的幽默,他的耐心和他的坦然,無不讓我看到這麼一個用心去生活用心去愛的老莫里,給我的心靈留下一片感動與寧靜。

在米奇問道他:“如果你有完全健康的一天,你會怎麼做?”,莫里是這樣回答的:“早晨起牀,進行晨練,吃一頓可口的有甜麪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後去游泳,請朋友們共進午餐,我一次只請一兩個,於是我們可以談他們的家庭,談他們的問題,談彼此的友情。然後我會去公園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麗的小鳥,盡情地享受久違的大自然。晚上,我們一起去飯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麪食,也可能是鴨子,我喜歡吃鴨子。剩下的時間就用來跳舞,我會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後回家,美美地睡上一個好覺。”是的,就這樣。就是這樣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天,每個健全的人每天都可以輕易地做到,但大多數的人卻不願意這樣做。其實生活很簡單,愛也很簡單,只要你用心,那麼每一天都值得記憶。爲家人和朋友做一份午餐,不難。他們不會介意你的廚藝,他們介意的是你有愛他們珍惜他們的心。空閒的時候,累的時候,壓力大的時候,看看天空,欣賞一下美麗的大自然,到林中去散散步,不難。大自然有一顆包容的心,用心去體會,你就會發現,那些心中不安的褶皺早已被一陣輕旋的風溫柔地撫平。快樂或苦悶的時候,盡情的揮動舞姿,不難。不用在意跳的是否優雅,不用在意是否有人嘲笑,儘管把自己的快樂或不快全隨着汗水發泄出來,跳的筋疲力盡,再美美的睡個覺。難道這還不是美好的一天嗎?

因爲病情惡化,莫里失去了自理能力。翻個身,不時的調整他坐着的姿勢,喂他吃一些打碎了的食物,甚至是爲他擦屁股,都需要家人爲他做。他的手擡不過胸部,他的頭不能動彈,他全身的肌肉正一點一點地萎縮。在最後的那段時間,他幾乎是逼視着自己的肌體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的,今天到哪兒,明天到哪兒,這是一個等待死亡的過程,比直接死亡更爲可怕。但你猜他怎麼着?他把這視作爲一種享受,他享受着像回到了嬰兒時期,重新憶起兒時的那份樂趣。有人給他洗澡,有人抱他,有人替他擦洗。是的,他就是這樣的與衆不同,這樣的樂觀又這樣的帶給我心靈一次又一次的震撼。

最後,他選擇了在他昏迷後第一次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候停止了呼吸。他走了。走的那樣地令人心痛,令人無法說出再見。我相信他是有意這麼做的,他不想有悽慘的時刻,不想讓人看見他斷氣的情形從而抹不去這可怕的記憶。他想安寧的離去,就像他安寧地活着。我仍然記得他說的那句話,“只要我們彼此相愛,並把它珍藏在心裏,我們即使死了也不會真正的消亡,你創造的愛依然存在着。所有的記憶依然存在着。你仍然活着,活在每一個你觸摸過愛撫過的人的心中。”而這門課,還在繼續……

在這即將入秋的時節,我讀完了這本書,也讀懂了一個着實讓我敬佩的人。當楓葉開始變得火紅,隨風盤旋的時候,我會記得,有這麼一個人,像火紅的楓葉一樣,燃盡了自己不朽的生命,也點燃了我虔誠的心。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2

“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和一堂人生課”,多麼簡單的一句話,卻成爲本書的內容概括。面對這樣的概括,你或許不會對這本書產生怎樣的興趣?可是,看一看這本書的目錄吧:世界、自憐、遺憾、死亡、恐懼、永恆…看到這些,你還能說它是“簡單”的嗎?作者,我們權且叫他米奇吧,在他一如平常人一樣忙碌於工作的縫隙中偶然看到了一次電視採訪,嘉賓是他的大學老師,社會心理學教授莫里·施瓦茨,他纔想起畢業時曾與老師有約相見。而此時的莫里已經患了肌萎縮症,一種不治之症,莫名的衝動驅使米奇急切的盼望去看望老師。於是,在此後的每週星期二,米奇都會應老師的要求來上課。十四周後,課程學完了,老師也如流星般消逝了,留下來的卻是一本200頁的暢銷書,名字叫—《相約星期二》。

我們的人生是在不停的奔波當中的,上學、就業、升職、結婚、生子、創業、賺錢,太多的羈絆使我們感到勞累。爲什麼呢?因爲我們需要,大多數人至死都好不懷疑這一點。但是,莫里教授告訴我們:這不是“需要”,而是“想要”。他說:“擁有越多越好。錢越多越好。財富越多越好。商業行爲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們反覆地對別人這麼說——別人又反覆地對我們這麼說——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認爲這是真理。大多數人會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斷能力。簡單來說,我們總落入‘他人的圈套’”。

所謂我們的需要,卻經常是他人的圈套。超出自己能力之外買了lv的皮包,是你的需要還是品牌的圈套?千辛萬苦送孩子出國,是你的需要還是西方世界的誘惑?追逐名利,不擇手段,是你的需要還是世俗的脅迫?最快樂是人,不是神。只要有可能,你就摘下面具,放鬆別人,也是放飛自己。生活是很艱難的,生命中有太多的不能承受,面對它們,我們該怎麼辦呢?莫里教授給出他的答案:世間病與痛,盡付笑談中。“千萬別把我燒過了頭。”這就是教授死亡前設想被火化時的話語。最後一堂課,他希望學生有空時能去去墓地,還有什麼問題儘管問。愛徒說:“我會去,但到時候聽不見你的說話了。”恩師說:“到時候,你說,我聽。說說你遇到的一切麻煩問題,我已作過提示,答案由你自己去尋找,這是課外作業……”聽一聽這幽默的對話吧,死亡也可以這樣的詩意。

假設生命中只剩下一天,你該如何度過?莫里是這樣設想的:“早晨起牀,進行晨練,吃一頓可口的,有甜麪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後去游泳,請朋友們共進午餐,我一次只請一兩個,於是我們可以談他們的家庭,談他們的問題,談彼此的友情。然後我會去公園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麗小鳥,盡情地享受久違的大自然。晚上,我們一起去飯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麪食,也可能是鴨子——我喜歡吃鴨子——剩下的時間就用來跳舞。我會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後回家,美美地睡上一個好覺。”平常的不能再平常了,但也許這就是所謂幸福的本質吧!在這紛紛擾擾的世界中,需要不知足的奮鬥,來滿足我們多欲的身,更需要知足的享受,來撫平我們焦慮的心。

死亡是黑色的,莫里的心態卻是金黃色的,他說:“我感覺到了依賴別人的樂趣。現在當他們替我翻身、在我背上塗擦防止長瘡的乳霜時,我感到是一種享受。當他們替我擦臉或按摩腿部時,我同樣覺得很受用。我會閉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顯得習以爲常了”……“這就像回到了嬰兒期。有人給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們都有過當孩子的經歷,它留在了你的大腦深處。對我而言,這只是在重新回憶起兒時的那份樂趣罷了”……“如果早知道面對死亡可以這樣平靜,我們就能應付人生最困難的事情了。”

死亡帶給莫里的不是痛苦,而是安詳的“圓寂”。高明的是,莫里不僅可以把悲劇變成喜劇,甚至可以將這一切昇華爲課程。14堂課的旅程,不就是我們人生的主題嗎?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3

他和朋友散步,去華盛頓廣場的教堂跳舞自娛。他還制定了一個名叫綠屋的計劃,爲貧困的人提供心理治療。他博覽羣書爲他的課尋找新的思想內容,他走訪同事們,與畢業的學生保持聯繫,給遠方的朋友寫信。他情願花時間去享享口福和賞玩自然,而從不浪費在電視喜劇或週末電影上。他建立了一種人類活動的模式——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相互愛護——這一模式充實着他的生活。

在《相約星期二》裏面,我最喜歡莫里的人生觀,他將自己的人生過得簡單又充實,平凡而偉大。這正是我們所倡導的健康生活狀態。

我非常認可莫里的生活方式,細細想來,我一直所追求的生活,就是能享受大自然帶給我的美景;享受工作帶給我的成就感;享受家庭帶給我的溫暖;享受朋友帶給我的歡笑;享受知識帶給我的內涵;享受寧靜帶給我的心靈淨化;而這所有,都希望在我的日常生活中交錯出現,那我的人生是多麼的美好愜意啊!

莫里還說:“許多人過着沒有意義的生活。即使當他們在忙於一些自以爲重要的事情時,他們也顯得昏昏慵慵的。這是因爲他們在追求一種錯誤的東西。你要使生活有意義,你就得獻身於愛,獻身於你周圍的羣體,去創造一種能給你目標和意義的價值觀。”其實我也已經無法再把他的語言放大或解釋或闡述一遍了,因爲我覺得莫里他講得已經夠透徹,夠清晰明白了。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這麼去做吧!去愛身邊的人和物。

莫里還如是說:“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於人,並去接受愛。”如何施愛於人我就不多說,重點想說下接受愛,其實學會接受愛也是一種美德。學會接受他人,接受他人的關心,接受他人的讚美,接受他人的幫助。然後將你接受的關心、讚美、幫助等等轉贈給更多的人,於是我們說,只有學會接受別人的愛,纔會懂得如何愛別人。那麼,請給你的心開一扇窗吧!

書中莫里問了一連串的問題,還真是不好回答。該去關心他人還是關心自己的心靈世界?該恢復傳統的價值觀還是擯棄傳統?該追求成功還是追求淡泊?該說不還是該去做?這此問題因各價值觀不同而各異,我個人認爲怎麼樣都好,關鍵是你在這條路上,是否收穫幸福。讓我們也帶着這些問題,去追求我們的幸福人生吧!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4

在書店的一角,我發現了《相約星期二》這本書。小心翼翼地翻開它,彷彿一個初生的嬰兒,我在接受着洗禮,如同一個虔誠的教徒,我在輕輕地禱告。那晚,當我終於在手電筒下合上這本書時,《相約星期二》對我的影響之深,是先前的哪一本書,也是之後的任何一本書都比不上。

莫里老人認爲:在美國,乃至全世界,人類的追求進入了誤區:擁有越多越好,商業行爲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人們反覆這樣對我們說,我們又反覆對別人這樣說,直到人人都認爲這是真理爲止,。而對他自己而言,心中最滿意,最夢幻的一天的安排輕鬆,愜意,而毫不奢侈。從某種意義上對他來說,一個人生活的最低標準和最高標準幾乎是一致的,沒有矛盾的。他的這種平和的心態大概和中國古代的隱士的心態有異曲同工之處吧!他的那種與世無爭,歸於自然讓我思考:社會上那些終日追名逐利,勾心鬥角的人,到底活得累不累。他們那樣做得到了些什麼?如果把他們擁有的一切和莫里擁有的一切比較,那他們用畢生精力換來的那一切究竟還有多重的分量?在莫里最後的這門課程裏,愛是永恆的主題。他說:“愛是唯一理性的行爲。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接受愛並施愛於人。沒有了愛,我們就象折斷翅膀的小鳥。”莫里在向全世界呼籲愛,呼籲人性的迴歸。

莫里的課,最終將在死亡裏劃上句號。他說:“要學會和生活講和。”他認爲這是人生最困難的事。他住死亡面前,真正做到了與生活講和。他平靜地,以一種超然的心態體驗着,死亡。這不是常人可以做到的。他說:如果早知道自己可以這麼平靜地面對死亡,那麼過去還有什麼困難可怕呢?這句話,是一位臨終老人說的,對我們而言,它可以是一種激勵,激勵我們向生活中每個困難挑戰。希望等到幾十年後,我們不會心懷遺憾地說這句話。莫里老人以他自己獨特的方式向我們詮釋了人生,詮釋了死亡。

讀完這本書我腦海中反覆迴響着莫里老人說的話:“學會原諒別人和原諒白己,人不應該陷在懊悔的情緒中無法自拔,這對你是沒有益處的。”莫里老人,和他對人生的態度,以及他說過的話,值得我們在生命細細品味。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5

讀《相約星期二》有感“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和一堂人生課”。這句話簡潔凝練地概括了《相約星期二》的內容。此書的作者是一位年逾七旬、身患絕症的社會心理學教授莫里。1994年當他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時,與自己的學生每個著名專欄作者米奇·阿爾博姆相約每個星期二給學生上最後一門課,課程的名字是人生,課程共上了十四周,最後一堂是老人的葬禮。

老人謝世後,米奇把聽課筆記整理出版,定名爲《相約星期二》,該書在世界範圍內引起轟動,連續40周名列美國圖書暢銷排行榜。

人們從書中讀到了關於世界語死亡、家庭與感情、金錢與永恆的愛等人生永遠的話題,而我讀到了最深刻的主題—感恩。

老莫里面對死亡,逼視着自己的軀體一步一步走向萎縮、走向消亡。他並沒有如其他臨終的老人一樣,或咒罵蒼天,發泄自己的憤怒與不滿;或面壁哀嘆,讓恐懼與痛苦陪伴着自己早晚人生。他而是勇敢地走向世界,走向自己已離開多年的講堂,讓自己的學生及全世界聽一聽一個參透一切的社會學家眼中的人生。老人爲什麼會有如此健康的心態?因爲她正在向社會感恩。他想告訴正在被名和利所折磨的我們該如何對待自己的人生。

此時,莫里老人的雙眼前所未有得明亮,他看破世間紅塵,看透世態炎涼,看穿人情冷暖,他趕超了時間和空間,他的心一不是他那病懨懨的身軀所能束縛的,他的心也許早已在宇宙的盡頭翱翔。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莫里死前十四個星期中給米奇講的話字字珠玉,因爲這都是從死神那一點一滴搶來的。談論世界、自憐、遺憾、死亡、家庭、感情、對衰老的恐懼、金錢……老莫里講授的內容無所不包,字字都捶在米奇的心頭,也在拷問着社會文化的良知。莫里感謝自己曾經擁有過的青春,因而就不再害怕變老與衰亡;莫里感謝自己曾經擁有過的健康,因而就不在抱怨現在病痛的折磨;莫里感謝所擁有的閱歷和學識,因而就不在後悔所度過的光陰……抱着感謝一切的心態,莫里在病榻上吧世界上最高深的智慧用最具熱情的語氣緩緩道來。讀了《相約星期二》,我開始用感恩的眼光看着周圍的世界。我感謝自己的青春活力,感謝自己學會了知識和能力,感謝身邊的親友所傾注給我的愛,感謝前人爲我們創造了美好的世界……當然,我更要感謝在天堂向我們微笑的老莫里,因爲他叫會了我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