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讀《中國古典文心》心得體會

讀後感2.58W

讀《中國古典文心》心得體會

讀《中國古典文心》心得體會

按照機關支部讀書活動安排,今天我跟大家分享交流的是《中國古典文心》的讀書體會。我簡要從三個方面與大家交流下我的讀書心得:一是爲什麼讀?二是讀到了什麼?三是讀後的思考。

首先談一下爲什麼推薦大家讀這本書?

《中國古典文心》是國學大師顧隨先生的講壇實錄,也就是顧隨先生在北京大學等學校講授中國古典散文的課堂實錄,是由他的學生葉嘉瑩記錄的。

顧隨先生是一位不被人熟知的國學大師,即使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的學術界、文化界,知之者也爲數不多。我也是先知道他的學生葉嘉瑩先生,再瞭解顧隨先生的。(葉嘉瑩先生,今年已經97歲高齡,是中國古典詩詞研究專家,被尊稱爲“最後一位穿裙子的士”,她師從顧隨,並深得顧隨的賞識。)

顧隨先生(1897-1960),河北清河人,字羨季,別號苦水,晚年稱駝庵。他是中國現代最富影響的學者之一,是中國韻文、散文作家,理論批評家,美學鑑賞家,禪學家,書法家,教育家,文化學術研著專家。長期任教於燕京大學、輔仁大學、北京大學、河北大學等高校。

顧隨先生中學畢業後報考了北京大學國文系,但後來他讀的卻是英文系,這是因爲當時北大校長蔡元培審閱學生的入學試卷時,發現顧先生的國文水平優異,再讀國文系,學業上不一定有更大的突破,於是親自找顧先生談話,建議他改學西洋文學,以求擴充眼界,拓寬知識領域,這樣才能在今後中國文學的研究上取得更大的成就。顧先生接受了蔡元培先生的建議,到天津北洋大學預科讀了兩年英文後轉入北京大學英文系。在北京大學,顧先生不僅接受了“五四”新思想的薰陶,而且在飽學中國古典文化的基礎上,接受了西方新文化,從而形成了他融匯中西、兼容幷包、博大精深的治學基礎。

關於顧隨先生,他的學生周汝昌(紅學泰斗)這樣評價他的老師:“是一位正直的詩人,而同時又是一位深邃的學者,一位極出色的大師級的哲人巨匠。”

關於他的教學方式,葉嘉瑩先生說:“顧隨先生是我平生所接觸過的講授詩歌最能得其神髓,而且也最富於啓發性的一位難得的好老師。顧先生講課是重在感發而不拘泥死板的解釋說明”。

“他講課時用很多的比喻,聯想也很豐富……他講課還有一個特色,就是他常常把學文與學道、作詩與做人相提並論”。

“當時也有人認爲顧先生之講課是跑野馬,沒有知識或理論規範可以遵循,因此上課時不做任何筆記,但我卻認爲顧先生所講的都是詩歌中的精華,而且處處閃耀着智慧的光彩。顧先生講的是詩歌的生命,是詩歌裏那種生命的感發。所以我在聽課記筆記的時候,那真是心追手寫,一個字都不肯放過。凡是老師說的話,我都要記下來。……像錄音機一樣,一個字不漏”。

她說:“我之所以在半生流離輾轉的生活中,一直把我當年聽先生講課時的筆記始終隨身攜帶,唯恐或失的緣故,就因爲我深知先生所傳述的精華妙義,是我在其他書本中所絕然無法獲得的一種無價之寶。古人有言‘經師易得,人師難求’,先生所予人的乃是心靈的啓迪與人格的提升。”(“經師易得,人師難求”出自《禮記》,意思是能以其精湛的專業知識傳授他人並不難;而能以其淵博的學識,高尚的人格修養去教人如何做人就不那麼容易了。)

可以說沒有葉嘉瑩先生七十多年前精準詳實的聽課記錄與此後半個多世紀的精心存護,就不會有今天這部《中國古典文心》。

第二個方面談一談這本書的內容。

說實話,讀這本書對我是個挑戰,因爲內容比較雜,前後我看了好幾遍,因爲個人文學水平、古文水平有限,一開始不容易看進去,但是經典終究是經典,我從一開始的囫圇吞棗到略有開竅再到有所感悟,慢慢地感受到了知識的增進、思想的啓迪以及藝術的享受。

顧隨先生講授的中國古典散文,有數千字的煌煌大篇,也有幾十字的精微小品。其中,嚴正者有政論史論、厚重者如陳述心曲、優美者富詩情畫意……那種學究式的千篇一律的文字、段落、主題等教條的講法,在他的講壇上,找不到一點蹤影。中國古典散文在他的講述中,不僅挖掘出深邃的思想內蘊,也彰顯出與中國古典詩歌一樣的或雄渾或秀雅的藝術之美。這是因爲顧隨先生一直亶承着一個原則,那就是:“一種學問,總要和人之生命、生活發生關係。凡講學的若成爲一種口號(或一集團),則即變爲一種偶像,失去其原有之意義和生命”。

如顧隨先生講授《論語》,主要從思想角度出發,着意於人格的修養與學業的提升。

講授《文賦》《文選》等,雖以散文創作爲出發點,但能從不同的視角,找出其中真正的精微的名義與價值,着意於歷史的思考與現實人生的寫照。

就思想出處及一生行事而言,顧隨的根底在儒家,他說:“餘雖受近代文學和佛學影響,但究竟是儒家所言,儒家之說。”他推崇儒家的兩種精神:一是“身體力行,知行合一”。他說“想,容易;做,難。坐在菩提樹下去想高深道理,易;在冬天將自己衣服脫給人,難。”二是“着眼不可不高,下手不可不低”。他認爲“只向低處下手,不向高處着眼,結果成功必不會大;只向高處着眼,不向低處下手,結果根基不固”。

顧隨與儒家思想最爲契合處在於入世進取的精神,顧隨以曾子代表儒家,他認爲,犯而不校的“宗教精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高遠大氣、“吾日三省吾身”的苦行功夫是曾子精神的精髓。他說讀《論語》曾子中“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這段話,“可以喚起我們一股勁來,想挺起腰板做點什麼”。

關於文學的本質,顧隨特重“文心”、“詩心”,他認爲“有此心始有此文”。《文心雕龍》所謂“文心”乃“天地之心”,是有“科學的,唯物的根基”,是以生活爲根基。

關於做人與作文的道理相通,說起來簡單,可真要將兩者的貫通之處講得頭頭是道,並非易事。但顧隨在講文學時總能聯繫到做人的道理上去,又能信手拿人生講文學。如《文賦》“伊茲事之可樂”一句,陸機本意爲文學創作是有趣之事,顧隨則借題發揮,認爲事無論大小,皆要有所樂,這樣幹着纔有意義,纔有力,爲己爲人,皆須達到“可樂”的地步。又如對《文賦》中“在有無而黽勉,當淺深而不讓”這一句,原指創作上不應當避難就易、避重就輕,顧隨認爲做人、作文皆是如此。他還引用《西廂記》惠明和尚說“我從來欺硬怕軟、吃苦不甘”,《水滸傳》武松說“專打天下硬漢”,以及《孟子》名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來佐證作文也須如此知難而上。

在講授的過程中,他不但對古典散文創作原理進行了淋漓盡致的闡發,而且處處講到文學的本質,講到做人與作文的相通道理,直抵人性深處。他說“修辭立其誠”,“你不騙人,別人也不負你”,“作僞的人永遠是刨坑埋自己,作僞愈久坑愈深”。

在整個講述中,我們能夠想象出先生上課時的神彩,時而典肅,時而詼諧,時而凝重,時而舒徐,引人思考又妙趣迭生。正如他說的“書若不在人心裏活起來,也是死書,我們讀書,不是想記住幾句話爲談話時裝自己門面”,“人人未必天生有文人天才,然人人幾乎可以修養成文人”。

第三方面談一下我讀這本書後的思考。

顧隨先生之所以稱爲“大師”,在於他能把中國古典文章講深和悟透,在於他能汲取並傳播古典文化所蘊含的智慧力量,使讀者不僅在學問、寫作、知識等方面得到啓示,還在爲人處世、修身養性等方面得到裨益。

中國人歷來講究讀書修身、從政以德。傳統文化中,讀書、修身、立德,不僅是立身之本,更是從政之基。古人講“爲政以德,譬於北辰,居其所而衆星拱之”(《論語·爲政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禮記·大學》),說的都是這個道理。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古代講的崇德修身,更多的是從克己修身,自我修養這方面說的,我們今天談立德修身,應該賦予它新的時代內涵和時代要求。世間行業有萬千,師有師德,醫有醫德,商有商德,藝有藝德,對爲官從政者來說,要在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時,恪守基本的職業道德、政治操守及爲政底線,這便是政德。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政德是整個社會道德建設的風向標。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

明大德,就是要對黨忠誠,鑄牢理想信念、錘鍊堅強的黨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幟鮮明,在風浪考驗面前無所畏懼,在各種誘惑面前立場堅定。

“天下至德,莫大乎忠”,這是黨員幹部首先要修好的大德。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一名幹部有了堅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心胸就開闊了,就能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做到“風雨不動安如山”。從焦裕祿到楊善洲,從谷文昌到廖俊波,他們之所以成爲黨員幹部學習的榜樣,能被廣大人民羣衆銘記於心,正是因爲他們恪守了爲政之德,是信念堅定、爲民務實、勇於擔當的楷模。所以我們要時刻牢記自己的共產黨員身份,把對黨忠誠融入血液、浸入骨髓、鑄入靈魂,擰緊思想“總開關”,始終保持政治信仰不變、政治立場不移、政治方向不偏,築牢共產黨人的精神高地。

守公德,就是要強化宗旨意識,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恪守立黨爲公、執政爲民的理念。清代鄭板橋說“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這是古代良吏清官一心爲民的高尚情懷和精神境界。當今社會,爲民書記鄭培民說:“做官先做人,萬事民爲先”,平民書記牛玉儒說:“我不是‘大家’的家長,我是爲‘大家’服務的,這個位置一定要擺正。”他們都是當代黨的幹部的優秀代表。正是因爲有無數默默奉獻的黨員幹部,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我們黨的事業才蓬勃發展,我們的黨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嚴私德,就是要嚴格約束自己的操守和行爲,自覺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道德修養,追求健康情趣。嚴私德,不僅僅指黨員幹部要涵養謙虛、善良、誠實、勤儉等普遍性個人品德,更強調要自覺定位和清醒認識黨員幹部的特殊社會身份,嚴格約束自我,時刻警醒自身,始終保持高尚的操守和氣節。《論語》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意思是說在位者他的德行就像風一樣,而一般百姓的德行就像草一樣,風向哪邊吹,草必然會向哪邊倒。所以,黨員幹部的德行表現是整個社會的道德風向標,對整個社會風氣具有強有力的導向作用。我們黨員幹部都要保持爲民務實清廉的政治本色,自覺同特權思想和特權現象作鬥爭,堅決預防和反對腐敗,清清白白爲官、乾乾淨淨做事、老老實實做人。

怎樣做到立德修身,提高我們的黨性修養和道德水平,關鍵就要強化自我修煉、自我約束、自我改造。要做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中庸》)

一是要勤學。古人說:“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黨員幹部自覺學習、帶頭學習,是新形勢下勝任本職工作、提高執政能力的必然要求。要真正把學習當成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工作責任、一種精神追求,堅持在學習中感悟人生、提升境界,在學習中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在學習中把握規律、探求真理,使自己變得更加充實、更加睿智。要向書本學習。在學習黨的基本理論的同時,廣泛學習哲學、歷史、優秀傳統文化,學習現代市場經濟、現代國際關係、現代管理等方面知識,學習做好本職工作所必需的各種新知識、新技能,切實提高戰略思維、創新思維、辯證思維能力。要向實踐學習。實踐出真知,實踐育人才。要把改革發展的主戰場、維護穩定的第一線、服務羣衆的最前沿作爲砥勵品質、增長才幹、提高本領、開拓創業的最好課堂和廣闊舞臺,在實踐中掌握新知識,積累新經驗,增長新本領,形成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的良性循環。要向羣衆學習。要帶着感情、帶着責任深入羣衆當中,傾聽羣衆呼聲,體察羣衆疾苦,始終把人民羣衆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虛心向羣衆請教,真正做到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

二是要善思。“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要善於明辨是非、善惡、美醜,善於做出選擇。面對世界的深刻複雜變化,面對信息時代各種思潮的相互激盪,面對紛繁多變、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社會現象,面對學業、情感、職業選擇等多方面的考量,有些人一時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經歷,關鍵是要學會思考、善於分析、正確抉擇,做到穩重自持、從容自信、堅定自勵。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掌握了這把總鑰匙,再來看看社會萬象、人生歷程,一切是非、正誤、主次,一切真假、善惡、美醜,自然就洞若觀火、清澈明瞭,自然就能作出正確判斷、作出正確選擇。正所謂“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三是要篤行。道不可坐論,德不可空談。道德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日積月累的結果。古人說“已所不欲,勿施與人”“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從善如登,從惡如崩”,這些都要求我們要堅持從小事小節上加強修養,從一點一滴中完善自己。

當我們扼腕於社會轉型期的“人心不古”、喟嘆市場經濟對精神世界的巨大沖擊之時,別忘了每個人都是文明的使者,比如公務員爲羣衆辦好的每一件實事,是敬業的詮釋;商家爲消費者提供的每一件商品,是誠信的代言;看見需要幫助的人熱心上去搭把手,是友善的暖流……每個人擔負起一分道德責任,社會的道德水準就因此而托起一分。

就像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從耄耋院士到“90”後甚至“00”後,不計其數的幹部羣衆全身心投入戰鬥,有人遠征前線,也有人守護家園;有臨危不懼、挺身而出的英雄,也有默默無聞、點滴奉獻的身邊好人,我們看到聽到了太多普通而感人的故事:

4萬多名醫務工作者“白衣執甲、逆行出征”,用行動詮釋了醫者仁心的崇高精神……

千千萬萬志願者、基層幹羣用愛心築起聯防聯控、羣防羣治的堅固防線,用行動踐行了雷鋒精神、奉獻精神……

丹心寸意,皆爲有情;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疫情面前沒有旁觀者,正是每個人都擔起了一份責,奉獻了一份力,這才築起了阻擊病毒的銅牆鐵壁,匯聚起戰勝疫情的強大力量,這些都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實踐和具體體現。

總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習總書記說:學史可以看成敗、鑑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在這裏也與大家共勉,我們一起多讀書、讀好書,做品德高尚的人,做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以上是我個人的讀書體會,由於水平有限,不足之處,還請大家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