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阿q正傳讀後感心得(精彩多篇)

讀後感2.63W

阿q正傳讀後感心得(精彩多篇)

魯迅小說《阿q正傳》讀後感 篇一

看了魯迅先生所寫的《阿Q正傳》,我發現他筆下所描寫的阿Q是舊社會的—產生的墮落的中國人典型。魯迅先生用諷刺意味的手法寫出了人性的善良與醜惡。在這篇小說中,我印象最深的應該就是阿Q那“精神勝利法”,這是一個要不得的方法。“精神勝利法”是阿Q在遭受種種挫折後所發明出來的東西,其高明之處在於遇到困難就逃避,不想去真正地解決問題,不找問題根源所在,只能轉身就跑。

如果我們讀書用“精神勝利法”,就會在同學當中無法立足。而小說中的阿Q爲了減輕外來的壓力,他只能用自欺欺人的辦法來逃避現實,以自負來安慰自己,於是愈陷愈深,也使自己永遠活在自己所編織的美妙的虛幻世界裏。自己明明處於劣勢,但因爲外在的種種挫折,無奈中,於是只用精神勝利法來取得心靈上的慰籍,但這畢竟是一種自我麻醉的辦法罷了,它並不會使自己更強。

阿Q的社會地位非常低下,沒有屬於自己的土地,他只能賣勞力生活,經常做短工,別人讓他幹什麼他就幹什麼,還要接受有錢人的欺辱,以及村裏人的戲弄,這個現象讓我十分氣憤,如今社會也有類似現象發生。

看完這本書,我體會最深的是:不論何時何地,我們應不要逃避現實,而是要敢於面對困難,—難。其實,這也是魯迅先生所想告訴我們的。

阿Q正傳讀後感 篇二

寒假裏,爲了豐富我的知識,我到書店借了一本《阿Q正傳》來讀,裏面生動有趣的情節深深的把我吸引住了。

《阿Q正傳》是20x年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魯迅創作的中篇小說。它以辛亥革命前後的農村小鎮未莊爲背景,塑造了一個以“精神勝利法”爲主要特徵的流浪漢阿Q,描畫出從物質到精神都受到嚴重戕害的國人的魂靈。

讀完這篇小說,我深受感動。我認爲阿Q是個可憐的人,因爲,他總是受盡欺凌。例如,有一次他喝了兩碗黃酒,便說自己是姓趙的,和趙太爺原來是本家,結果第二天就被趙太爺罵了一頓,還被打了。看到這裏,我想起了魯迅先生說的一句話,“他未必姓趙,即使真姓趙,有趙太爺在這裏,也不該如此胡說”。我在想,如果阿Q真的是姓趙的呢?爲什麼趙太爺可以姓趙,而阿Q卻不能姓趙呢?只不過是個姓氏而已。這或許是與貧富有關吧,趙太爺是有錢人家,而阿Q只是個給人打散工的農民,是個下等人。別人根本不尊重他,在這種生活中,他只能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己騙自己,例如,有一次,他被別人打,他就自我安慰說:“是兒子打老子。”還有勝利感呢!

《阿Q正傳》這部小說十分的短,但卻表現出當時舊社會的弊處和人性的善良與醜惡,是當時民衆痛苦生活的縮影,我喜歡這部小說。

阿q正傳讀後感 篇三

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以其具體生動的人物形象、入木三分的刻畫分析及對社會的清醒認識,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中國國民的劣根性和人性的“痼疾”,作者希望“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達到治病救人、改造國民性的目的,體現了深刻的主題,有着偉大的現實意義。

小說的內容,博大而精深,並且無一不閃耀着作者智慧的光芒。本文試從作品中所反映的女性觀、傳統習慣、革命觀、奴隸性及看客態度幾個方面來加以分析。

一、女性觀

自古就有“紅顏禍水”之說,在士大夫的眼中,女人的意思有兩個:要麼是【】泥美人似的玩物,要麼是破國亡家的狐狸精。大抵前者多用於詩詞,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楊貴妃、“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施;而在做史論時則是後者的一套論調了,“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爲紅顏”啊!男人對女人,一面是輕蔑,一面是追求,連屈辱不堪的阿q面對靜修庵裏的尼姑也是或“唾罵”,或“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頭皮”並說着下流話,但同時又是小尼姑引起他對女人的無限聯想並出現了對吳媽的調戲。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女人是奴隸,當男人也成爲奴隸的時候,女人便成爲物品,連人也稱不上了,男尊而女卑。

二、傳統習慣

“從來如此,便對麼?”作者借阿q這一人物對這個問題作了闡釋。在阿q眼中,凡是不合未莊老例的,他都認爲是錯的,阿q的邏輯是墨守成規,反對變革,排斥異己。凡有變化的,他都要加以排斥。小尼姑不合儒教,是他排斥的對象;而假洋鬼子進洋學堂,剪掉長辮子自然也是異端,因而成爲他最厭惡的一個人;因城裏人將長凳稱爲條凳、煎魚用蔥絲不合未莊老例而不滿意;對革命他一向就是“深惡而痛絕之”的。

傳統有精華與糟粕之分,習慣有好壞之別。尊老子幼,文明禮貌,艱苦樸素,勤儉節約,這些都是好傳統、好習慣,值得發揚光大;至於女人纏足,男人腦後留條長辮子,雖是傳統習慣,則不是什麼好習慣,確確實實是有弊無利。

三、革命觀

阿q的革命暢想曲——報私仇、分財物、討老婆,這些是他的自我設計,是他對革命的理解,也是他嚮往革命的目的。對“威福、子女、玉帛”(權力、女人、金錢)的追求反映了農民爲了“生存和生活”的合理要求,這也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大小丈夫”們的最高理想。因此,我們可以想見:即使阿q成了“革命”政權的領導者,他也將只會以自己爲核心重新建立起一個新的未莊封建等級社會,這也是歷代農民起義的結果。

四、奴隸性

魯迅對國民精神弱點批判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對奴性人格的批判,作品主人公阿q是一個雙重性格的奴性人物。“見了狼,自己就成爲羊;見了羊,自己又變成狼”,這是阿q性格中最爲突出的一面。在“假洋鬼子”、趙太爺這些“狼”面前,阿q表現出空前的軟弱,乖乖地做“羊”了,任其欺辱。在王胡面前,阿q雖然不甚服氣,並試圖獲得勝利,然而,在王胡真的動了氣同他打起來的時候,他又軟下來了,“君子動口不動手”,這是弱者的哲學,也是由狼變羊過程中的心理安慰。阿q式的人物,就是這樣一種兩面人:“他們是羊,同時也是兇獸。”

五、看客態度

魯迅在一系列小說中描寫了神情麻木不覺醒的看客形象:《藥》、《示衆》裏鑑賞殺人場面時,“一堆人”“竭力伸長了脖子”“嘴張得很大”;《孔乙己》中酒客們取笑孔乙己寫“回”字、偷書被打;《祝福》中魯鎮上的人們拿祥林嫂額上的傷疤、阿毛被狼叼走做笑料;而“阿q十分得意的笑”着調戲小尼姑時,“酒店裏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未莊的人們十分“欣然”地聽阿q講殺革命黨的事,阿q遊街示衆時“兩旁是許多張着嘴的看客”,看客們露出“閃閃的像兩顆鬼火”的狼一樣的眼睛。

《阿q正傳》讀後感 篇四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著名作品之一,也是五四文化革命時期的優秀作品。那是個激情似火的年代,重讀《阿q正傳》好象也讓我回到了那個年代,阿q的形象也深刻印記在我的腦海中。

以前的我以爲,阿q是個卑賤的,又可悲的中國農民,正如那時代的中國人民一樣,是封建思想的產物,應該被時代所拋棄。被別人打時,他自我安慰想:“是兒子打老子。”這不正是那個時代的最好寫照嗎?那時的人們不會想我們爲什麼會落後,我們爲什麼要被帝國主義侵略,想的只是以前,曾經,我們的祖先多麼的風光。

如今,細細解讀《阿q正傳》又讓我認識到了很多以前不曾想到過的地方。阿q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既高傲卻又卑賤,在別人瞧不起他的同時,他卻又瞧不起自認爲比自己還低賤的人-----王胡、小d。阿q是悲哀的。阿q並不懶惰,他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女人,有一個家;阿q想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

這正如我們現在的社會,每個人都在爲生活而忙忙碌碌,巨大的壓力侵蝕着我們每一個人,我們沒有本事,沒有手藝,沒有知識就不能在這個社會上生存。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達爾文的《進化論》殘酷的說明了這一切。現在的我們,需要的正是阿q的這種精神勝利法,在遇到挫折時,我們能自我安慰,自我振作。很多的人就是不能進行自我精神的解放,從而選擇了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樣的人是生活的弱者,他們不能勇敢地面對自己,社會淘汰了他們。我們應該學會阿q的那種精神,讓我們更好的適應生活。

阿q正傳讀後感 篇五

《阿q正傳》選自魯迅的小說集《吶喊》。魯迅是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之一。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沒落封建家庭。1926年以前,魯迅先後出版了《吶喊》《彷徨》兩本小時集,收錄25篇。魯迅於1936年10月病逝於上海。

這些小說反映了從辛亥革命前夕到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前夕的社會生活,《阿q正傳》是以描寫阿q的悲劇,把以權性爲實質的精神勝利法——“阿q精神”當作一種國民弱點加以揭露,以促其覺醒,是震動文壇的一部傑作。阿q是辛亥革命時代落後的農民的典型。魯迅寫《阿q正傳》是爲了叫我們拋棄精神法,走向實際的革命鬥爭。

“阿q本來也是正人,我們雖然不知道他曾蒙什麼明師指授過,但他對於“男女之大防”卻歷來非常嚴;也有很排斥異端——如小尼姑及假洋鬼子正氣。他的學說是:凡尼姑,一定與和尚私通;一個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誘男人;一男一女在那裏講話,一定要有勾當了。這顯然是一種極端封建的婦女觀,阿 q濃厚的封建觀念,隨時隨地把都在流露出來。反映了在封建社會時,人們對女性的一種歧視,作爲我們這一代人,應該平等對待每一個人,不分卑賤,沒有性別歧視。

“阿q近來雖然比較的受人尊敬,自己也變得更加高傲一些,但和那些打慣的閒人們見面還是很膽怯。獨有這回卻非常失勇了。這樣滿臉鬍子的東西,也敢出言無狀麼?”寫出了啊q的狂妄自大,愚昧無知,我們應該懂得謙虛,有時做不 到狂妄自大的說出來。有時狂妄自大往往會爲自己惹出一身麻煩,所以我們應該懂得謙虛。阿q的這種愚昧無知,也讓我覺得我們應該好好學習,增長知識。不要想阿q這樣愚昧無知,被人所恥笑。

讀了魯迅的《阿q正傳》讓我產生不少感想:反映出農村人民落後的一種社會風貌,也讓我們看見了封建時期的思想的落伍。我們應該好好學習,爲國家貢獻一份力,讓中國跟上時代的腳步,跟上世界的腳步,讓中國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