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奧斯汀名著《傲慢與偏見》讀後感

讀後感2.37W

奧斯汀名著《傲慢與偏見》讀後感

奧斯汀名著《傲慢與偏見》讀後感1

傲慢與偏見是英國著名女作家簡·奧斯丁的代表作,作品描寫傲慢的單身青年達西與偏見的二小一姐伊麗莎白、富裕的單身貴族`彬格萊與賢淑的大小一姐吉英之間的感情糾葛。

其實這本書,在七年級時已經接觸過了,但當時對於劇情的繁雜很沒有耐心,看了幾章就沒有了興致,便一直擱在一旁,直至今日才重新拾起。不過再看開頭幾章時還是覺得很無趣,到後來明白才這裏是在爲以後的情景埋伏筆。一眨眼,三十幾章已經過去了,人物的一性一格也很明顯地被作者刻畫出來了。這本書中似乎只有兩種人:聰明的和愚蠢的,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騙子韋翰也許除外。他利用了自己巧妙的奉承能力以及一付”討人喜歡”的儀表,迷住了伊麗莎白,不停地爲自己洗刷冤情,中傷達西。可笑他的話裏充滿破綻,而聰明過人的伊麗莎白雖能與彬格來小一姐辯駁,與咖苔琳夫人頂撞,卻還是被韋翰牽着鼻子走。說實話,我並不認爲伊麗莎白被騙說明他是一個”愚人”。人,總是先入爲主,達西先生傲慢、無禮的樣子早已進入伊麗莎白的頭腦,還怎麼對他產生好感?對於旁人的點評又怎能輕易的置若罔聞?對達西產生偏見是很正常的。我說的旁人自然就是指相貌堂堂的韋翰了。不可否認,韋翰長着一張英俊的臉,表面上也裝得非常”紳士”。雖有”人不可貌相”、”知人知面不知心”之說可就連我這個活在二十一世紀,以旁觀者的身份看這個故事,仍然對韋翰產生好感,又豈能怨伊麗莎白這一個生活在過去時代的姑一娘一?

合上這本書,仔細地品味一番,方纔發現,整部小說,之所以吸引人,完全是因爲它輕鬆幽默的格調。伊麗莎白的嘲笑諷刺,正將那些自視紳士、淑女的貴族的本來面目暴露無疑。而伊麗莎白的父親班納特先生竟然以嘲笑太太、女兒爲家庭快樂,幸哉?不幸哉?

奧斯汀名著《傲慢與偏見》讀後感2

很多人第一次見面的表現會帶有很多的私人感情:對待衣着普通的人看不起;對待樣貌普通的人遠離;對待不友善的人嗤之以鼻……其實很多時候只是我們或者他人的態度有問題,才導致看起來我們是那樣的不友善,那樣的傲慢。所以拒絕錯誤的態度,才能造就正確的交往。

傲慢與偏見亦然。

主人公伊麗莎白是個勇於追求愛情、漂亮聰明、堅強可愛的中產階級女子。故事主要以她對達西先生從一開始的厭惡到尊敬,再到愛慕爲線索,也穿插了在幾個發生在她身邊的幸福或不幸的婚姻,揭示了作者對那個時代女人生活與愛情的理想和期望。故事中女主角伊麗莎白第一眼看到男主角達西就是不順眼的,加上男主角個性的傲慢,繼而對他有了偏見。而男主角達西,是個不受人歡迎的傲慢男子,也不屑於周遭冷淡的人際關係。

達西對於伊麗莎白的傲慢,導致了伊麗莎白對達西的偏見。錯的本不是他們。伊麗莎白本來並不是一個會隨便看輕別人的人,也不是一個會隨便相信別人片面之詞的人,但因爲達西的傲慢態度,才讓伊麗莎白相信了威克漢姆的話,對達西產生了偏見。同樣,達西因爲後來伊麗莎白對他的拒絕中,他認清了因爲自己態度的問題,導致伊莉莎白沒有接受他的愛意,他改正了。他對他舅母的溫文爾雅的態度,不凡的談吐,彬彬有禮徹底打動了伊麗莎白,最後兩人終於是有情人終成眷屬。這讓我有深刻的體會:要充分地瞭解一個人,不能單憑第一印象,也不能在評價一個人時,加過多的主觀色彩,只有時間才能幫助我們瞭解。

這讓我想到了生活中的孩子們,有時我們會覺得他們頑皮、無理取鬧,並且以成人的眼光,給他做出判定,認定他是不乖的孩子或是煩人的孩子。但是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當我們拋開這些先入爲主的印象,好好地去跟他們交流後,會發現其實他們的想法很簡單。有時只是想通過這種方式來引起我們的注意。因此,當我們接受了這種設定,並給孩子正確地引導時,他們也會更願意親近我們,自然會想出各種方法來討好我們,這樣也就交流得更融洽了。就好像我們自身,當我們沒有完全信任對方時,我們也不會放開展現出真實的自己。

奧斯汀名著《傲慢與偏見》讀後感3

1775年12月16日,一個女嬰嘹亮的啼哭在英國斯蒂文頓鄉一教區牧師的家中響起,後來的人們知道,她叫簡·奧斯汀。她所帶來的微小的火花,是女性敢於展示才華的勇氣,是人們對愛情與自由的嚮往,是英國文學重新迴歸真實與細膩的轉折。

她的故事我們早已熟知,現實的無奈分開了一對戀人,奧斯汀終生未嫁,將所有的感情投入了文學創作,《傲慢與偏見》就那樣誕生了。文中以達西與伊麗莎白的愛情故事爲主線,描繪了班納特先生家五個女兒的婚姻與愛情。更反映了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保守封閉狀態下的英國鄉鎮生活與世態人情。文中的達西與伊麗莎白兩人因爲種種誤會而產生了對於彼此的傲慢與偏見,但在隨後的日漸交往中,兩人發覺了彼此的心意,也漸漸解除了其間誤會,最終使兩人走到了一起。

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奧斯汀與伊麗莎白選擇了愛與自由,知識與獨立,是那個年代女性自我意識覺醒的先行者,是屬於女性的吶喊,而她所留下的,更有着發人深省的轉折與啓蒙意義,她的文字一掃風行一時的假浪漫主義潮流,繼承和發展了英國18世紀優秀的現實主義傳統,爲19世紀現實主義小說的高潮做了準備。她用文字養活着自身,也告訴後世追求婚姻與愛情的人們,我們總以爲生活充滿了愛與美好,但往往傲慢與偏見纔是現世平常,唯有與之抗爭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就像達西與伊麗莎白,經典文學總是爲我們描繪出黑暗的形狀,但也永遠向光生長。

讀到這裏我們也不由想到,在時代的大背景下,逆流而進的她們難道真的沒有一絲的猶疑嗎?我們誰也不知道答案,但也看到了她們的選擇,這也許正是能夠爲我們所銘記的原因吧,一片樹林裏分出兩條路,她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一生的道路,她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恐怕再也難以返回,她們明知不可爲而爲之,如此氣魄與勇氣,簡奧斯汀擔得起後人的銘記,《傲慢與偏見》也夠得上嚴肅文學的殿堂。

這本書所教給我們的,是永遠對於愛與自由的嚮往,敢於抗爭傲慢與偏見的勇氣,對於人生道路堅定地選擇,也會隨着這些文字一起細細的流淌。也許在多年以後當我面對着人生岔路口的艱難抉擇時,我還是會想起我讀完《傲慢與偏見》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奧斯汀名著《傲慢與偏見》讀後感4

最近經常聽我同學說傲慢與偏見很好看,受她的影響,我找來了傲慢與偏見!

開始看的時候除了達西以外對其他人的印象都不太好,感覺這是個很隨便放縱的社會,這些中產階級出身的女士活着的目的就是想嫁個好丈夫,而無所謂生活……但越看到後面心情越加激盪:伊麗莎白聰慧機敏,可愛俏皮,剛出場的西達顯得極其傲慢,偏偏遇上具有強烈自尊心的伊麗莎白,於是傲慢與偏見便相應產生了…其實傲慢是處於階層的習慣,偏見只是自尊的誤會,當隨着相互的瞭解增多,誤會的解除,這一切便不再存在了,存有的只是深深的愛…

在傲慢與偏見裏,很欣賞伊麗莎白,她的聰慧機敏,她的可愛俏皮,她的善於思考,愛憎分明……她幾乎齊全了所有女性的優點。在那樣一個社會環境下,人人都希望嫁個有聲望和地位的丈夫,但她不,她勇敢的不畏世俗,勇敢的去追求着屬於自己的愛情:勇敢的拒絕自己當時還並不喜歡甚至厭惡但儘管富有的西達的求愛,勇敢的突破世俗拒絕母親強烈推薦的克斯林的求婚,勇敢的認清對西達的誤會並對他和對他的感情重新定位,勇敢的面對西達舅媽凱瑟林夫人的羞辱,勇敢的和西達一起努力說服自己的父母而去實現自己的幸福…她,真的很勇敢,很與衆不同…

在傲慢與偏見裏,西達是從一開始到最後都很讓我欣賞的男人。儘管剛出場的他很傲慢,卻是種讓我極其欣賞的傲慢,男人就該這樣,只接受自己喜歡的。隨着情節的發展,我產生種很強的感覺,不知道是痛苦還是別的什麼,尤其是他一心愛着的伊麗莎白一直誤會着他,我都深感着委屈,終於明白大話西遊裏的一句話:世間最遠的距離不是生離死別,也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尤其是當他向伊麗莎白求婚的那段到後來伊麗莎白的舅媽加德納夫人就西達幫助伊麗莎白妹妹和維克漢姆結婚一事寫信給伊麗莎白時,看到這裏,我竟也忍不住流下眼淚————原來我也這麼感性!但故事發展至此,終於“守的雲開見月明”了,伊麗莎白開始深深的認清自己曾經偏見的誤會。

奧斯汀名著《傲慢與偏見》讀後感5

想必大家都聽說過一句話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在這個寒假,我在學校任務與自身好奇的驅使下加入了讀書人的行列。閱讀了不算多的五本書籍,在其中,我還是想說說看完《傲慢與偏見》之後的想法。

《傲慢與偏見》寫於現實主義小說作家簡奧斯丁筆下,被毛姆列入十大著名小說之一。它屬於簡奧斯丁前期的作品,初稿寫於1796年10月到1797年8月,最初取名爲《初次印象》。1813年1月30日,《傲慢與偏見》經

歷些許波折後終於問世。簡奧斯丁於1811年至1818年期間,先後剛發表了六部小說,分別爲《理智與情感》、《傲慢與偏見》、《曼斯菲爾德莊園》、《愛瑪》、《諾桑覺寺》以及《勸導》。雖着六部小說均是以男女青年

的戀愛及婚姻爲題材,而與其餘五部小說所不同的是,《傲慢與偏見》的主線爲男女主人公的愛情糾葛,共計描寫了四起姻緣,是簡奧斯丁最富於戲劇素材也最引人入勝的一部作品。

文章中,女主人公伊麗莎白貝內特的家庭是以一個顧家、溫文爾雅卻又不願被麻煩事纏身的鄉間老紳士爲父親和一個只想着叫女兒們嫁個有錢人家爲母親以及性格個性均不相同的五姐妹組成的,大女兒簡貝內特是一

個樂觀、思維縝密、溫柔、漂亮、善解人意卻又比較內斂的女孩,深得大家的喜愛,二女兒也就是女主人公伊麗莎白貝內特是一個聰明機智、有膽識、有遠見、有很強的自尊心並且會爲他人考慮的女孩,是老紳士貝內特一

直最喜愛的孩子,三女兒瑪麗深深扎住在學習的海洋裏,四女兒凱瑟琳與小女兒莉迪亞經常在一起,所以她們有相同的觀點和想法,而小女兒由於從小不受約束,養成了放蕩不羈、貪慕虛榮、輕信盲從的不良性格,並且這種

性格導致了她失敗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