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誡子書讀後感800字

讀後感3.28W

誡子書讀後感800字

誡子書讀後感1

在院裏舉辦廉政文化書畫筆會上,甘老師欣然爲我題寫了一副書法:澹泊明志,寧靜致遠。我把它掛在了我的辦公室牆上,時時觀賞,細細品味,受益良多。

澹泊明志,寧靜致遠取自於諸葛亮的《誡子書》,曰: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意思是說,有道德修養的人,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約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慾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爲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專心致志,不下苦功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縱慾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奮發向上;輕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使節操高尚。年華隨着光陰流逝,意志隨着時日消磨,最終就會像枯枝落葉對社會無任何用處,只有悲傷地困守在自己的破家舊舍裏。到那時後悔也來不及了。

書全文86個字,字字珠璣,言簡意賅,內涵豐富。聯想到本職工作人民法官,從中給我予很多啓示。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作爲一名法官,我們的理想就是追求法律神聖,通過法律的實施來實現正義和公平。爲了實現理想境界,必須保持良好的'心態,努力抵制社會不良風氣的侵襲。清者清白,廉者潔淨。法官作爲社會的普通成員,處在燈紅酒綠的五彩世界,各種誘惑無處不在,如何抗拒誘惑,唯有靜、儉既養德又養廉,清心寡慾才能志向堅定。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有人說,選擇了法官這個職業,就選擇了孤獨,這話不無道理。法庭上脣槍舌劍之間的坐壁上觀,深夜孤燈下辨法析理的苦思冥想,與形形色色社會角色保持距離的矜持,處處透着高處不勝寒的孤獨。但高舉法槌定紛止爭是一種審慎和嚴謹,在各種疑難雜症面前,法官苦苦地尋找着病竈,還要在紛繁複雜的法律、法規中拿出一劑良方來,一個內心沒有寧靜的法官,沒有一種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哪裏會有辨法析理的深厚功底?任何險躁都會給案件的質量埋下隱患。寧靜是一種禪意,是一種智慧。心浮則氣必躁,氣躁則神難凝,只有心中寧靜,纔不會困於喧囂的市井,不會被紛繁複雜的社會表象擾亂心智。寧靜,實在是法官職業所使然。

淡泊、寧靜,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的,是以明志、致遠爲目標的。良醫能妙手回春,庸醫則能變相殺人;好工匠能鑄造出鋒利無比的寶劍,一般工匠只能打造出鐵器而已。爲什麼會這樣?技藝高下不同也。法官就像醫生,像鑄劍的工匠:同一個案件,有的法官能把它斷好,有的法官卻把它辦砸,什麼原因呢?同樣是技藝高下有別。一個好的法官,就應該是名醫,是好工匠,是有着高超技藝的法律專家。知識是明志、致遠的營養源和動力。知識浩瀚無際,對待學習,來不得半點淫慢年與時馳,意與日去,要有隻爭朝夕精神,加強學習、善於學習,持之以恆,博覽羣書,積學儲寶,才能不斷地明志才能與時俱進,到達致遠的彼岸。

誡子書讀後感2

《誡子書》全文不足百字,言近旨遠,含意雋永,是諸葛亮處世立身的智慧結晶。對我們而言,今天仍大有裨益,富有啓迪。

一、勤於開卷,敏於探索。

《誡子書》中說:“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在今天學習不僅意味着多讀書、讀好書,同時也是一種責任,一種必備的素養。一般而言,一個肯讀書、肯學習的人,總會給人以彬彬有禮、豁達雅量、涵養深厚的印象。一個不學習的人,決不可能做到理論上和行動上的清醒與堅定,決不可能在複雜多變的形勢面前明辨是非、把握自己,決不可能在不斷涌現出來的新情況、新問題面前思深慮遠、處變不驚。有些人之所以 “翻身下馬”,不注重學習,導致信念上的動搖、意志上的衰退以及人生道路上的迷航是重要原因。

二、立於清廉,致於高遠。

清廉是人的立身之本,高遠是人的境界所在。《誡子書》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內心寧靜才能戒驕戒躁,內心淡泊才能含英咀華,內心開闊才能登高望遠。人如果沒有一種清明清廉、自律自控的大修養,沒有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大襟懷,那麼,他就不可能深刻地認識到自己所肩負的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清代學者胡達源說:“簡默沉靜者,大用有餘;輕薄浮躁者,小用不足。”人要用一種超然的心態對待眼前的一切,少一點計較、多一點大度,少一點浮躁、多一點務實,少一點雜念、多一點公心,不爲名所累,不爲利所羈,用超越功利的境界,踏踏實實地幹一番事業。俗話說:“高飛之鳥,死於美食;深水之魚,亡於誘餌。”面對燈紅酒綠的誘惑,面對權力、金錢、美色的考驗,人不能心態失衡,以身試法。要時刻堅守道德防線。

三、勇於開拓,敢於作爲。

《誡子書》中說得好:“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人不管處身於何種工作環境、何種工作崗位、何種工作條件,不管自己的年齡、資歷、經驗、水平如何,都不能放鬆對自己能力方面的嚴格要求。既要立足當前求發展,努力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要着眼長遠謀發展,爲子孫後代留下足夠的生活和發展空間。

我們只有將“淡泊”、“寧靜”作爲座右銘,來安放自己的靈魂,靜下心來,不受干擾,沉下心去,抓緊時間學習,提高學習效果,提升自身修養。使自己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處於最佳狀態,做一個精神上的自養自足者,纔是學習本文的現實意義之所在。

品德高尚、德才兼備的人,是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增長才幹必須刻苦學習。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過度享樂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奮發向上,輕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着光陰流逝,意志隨着歲月消磨,最後就像枯枝敗葉那樣(成了無所作爲的人)對社會沒有任何用處,(到那時)守在破房子裏,悲傷嘆息,又怎麼來得及呢?

誡子書讀後感3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這寥寥數字,融匯了一代高人的心血與智慧,是諸葛世家最精短的傳家古訓,也成了中華民族兩千年來最著名的教子良方。

在中國歷史上,諸葛亮是一個具有雄才韜略的出色軍事家,他看重道德品德的修養,知天命而盡人倫,懷大志而拘小節,爲後世立下“大義”的標準。綜觀《誡子書》,所談無非“修養”二字。修養的`對象,一則爲身,一則爲心,亦即修身養性之謂。修養的目標,入世則建功立業、濟世利人;出世則入道得法、返璞歸真。修身養性還與心性有關。現代作家于丹認爲,心性其實就是一個人的善惡成分,是判斷自我與外界關係的一種綜合反映。現代的人都具備了與生俱來而好利的特徵,但卻很少有人會與生俱來的帶有一種良好的心性,這就使人的發展、人命運的改變以及幸福的追求造成了一對矛盾體。心性並不在對外部他人的影響力,而是對個人生活的影響。一個人的命運如何,做事的成功與否,生活是否美滿,乃至悲歡離合的遭遇,都在這個“心性”中。在當下這個數字信息傳媒飛速發展的今天,世界已變成一個小小的地球村落,西方文化的洶涌而來,大大動搖了我們乃至我們上一輩經過數年、數十年培養、樹立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它就象封閉的房間打開的一扇窗戶,吸取新鮮空氣,同時空氣中也夾雜着蒼蠅,無情的衝擊着中國的傳統文化、道德倫理。對於五光十色、紛繁複雜的塵世,我們更要保持一種不動搖的意念,要時時關注自己的言行,有意地修養出一種好的心性,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

人類文明歷史長河已經過去了七、八千年,從古至今,凡有道德修養的人的品德,是依靠安靜努力提高自己的修養,是依靠節儉努力培養自己的品德。不寡慾就不能表明自己的志向,不寧靜就不能到達高尚的思想境界。“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我們必須靜下心來學習,爲養性修身也好,爲追求個人發展也罷。不學習就不能有廣博的才幹,沒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學業,放縱懈怠就不能振奮理念,冒險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時間流逝,意志隨歲月消磨。古人的教育思想、方法雖然簡單,卻是精闢、現實的。人生一世,何其短暫。一念之失,便入歧途;一着不慎,滿盤皆輸。“窮廬”之悲,不在家徒四壁,而在心中;“將復何及”之憾,不在時光虛擲,尤其在永恆生命不得保全,而唯有諸葛亮的《誡子書》,以其獨特的警世意義,鼓舞着我們不斷向前。

誡子書讀後感4

《誡子書》是我國古代三國時期蜀國的著名政治家、謀略家、被後人譽爲“智慧之化身”的諸葛亮54歲臨終前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成爲後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諸葛亮的《誡子書》短小精悍,區區八十六字,卻深刻地闡述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道理,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歷、人生體驗和學術思想等方面內容,讀來發人深省,使人回味無窮,不僅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借鑑之處。

那個時代正值漢室衰微,諸侯割據,戰亂不已,諸葛亮一心爲國,光明磊落,爲匡扶漢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爲他人和自己的兒子率先垂範,顯現了高尚人格,時至今日仍然讓我們肅然起敬。

斗膽地說時下就算你能寫出洋洋灑灑的精美小說未必就能寫出上乘的類似於《誡子書》的傳世名篇。君不見《誡子書》八十六字,字字珠璣,闡述了敬業精神,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雖說《誡子書》是一千多年前的諸葛亮寫給其兒子諸葛瞻的,但其內容流逝至今卻也不乏爲我們領導幹部的座右銘。

文章開頭:“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內心淡泊才能豁達雅量,內心寧靜才能戒驕戒躁,心胸開闊乃能登高,登高方能望遠。涵養淡泊,甘守寧靜,以超然心態對待眼前一切,少一點計較,多一點包容,多一點公心,少一點私人,這是我們領導幹部必須做到的,在其位,便要謀其政,不要忘乎所以,不計民生民本,要踏踏實實的幹一番事業,才能得到百姓稱讚。

古人都知道以靜思來反省使自己盡善盡美,一儉樸來培養自己的高尚品德,而我們現在有些幹部卻因一時的名利得失滿腹牢騷,那些“翻身落馬”者就因不善於修身養性,於是乎守不住清貧,耐不住寂寞,讓金錢、美色、私利突破了自己的道德防線,成爲“糖衣炮彈”的俘虜,淪爲黨和人民的罪人。

社會再發展,時代再變化,人也再變,任何時候,都要靜心反思才能保持平和心態是,哪怕你崗位調換,職位升遷,都要做到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泄氣,堂堂正正爲官,清清白白做人,乾乾淨淨做事,踏踏實實學習,恪盡職守,不要滿腹牢騷,錙銖必較,與爲官之道大相徑庭,才能上對得起父母,下對得起百姓。

誡子書讀後感5

君子之所以可以立於世,脫與俗,尊於人,就是因爲他們有高瞻遠矚的先見之名,有寧靜致遠、精心修學的心境,有勤奮刻苦、勤儉節約的美德,有淡泊名利、無視權欲的品行,有高遠志向、心懷夢想的志氣。

讀書使人明智,學習使人明理,學習是一件使人有所長進的事情,因此我們會發現君子都是喜歡學習之人,他們也是能夠靜下心來刻苦鑽研學問的人。所以名人志士都可以做到滿腹經綸,也可以做到出口成章,更能做到上知天文地理,下知人道常倫,試問這樣的人又怎麼能不讓人敬仰萬分呢?

理想是黑暗中的燈塔,夢想是風雨後的彩虹,從古到今,每一位能人將相都是有遠大志向的人,他們一個個都心懷天下,一個個都想忠君報國,一個個都願先天下之憂,先天下之樂,所以他們都是能成大事的人,也都是成就了大事的人才。因此,無論何時,無論身處什麼樣的境地,我們都應該堅持自己的夢想,也都應該爲自己的夢想去不懈奮鬥,只有這樣纔可以成就一番事業,唯有這樣纔可以活出一番精彩!

有品行的大義之士都是有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一精神的聖人,他們總是能夠不斷反省自己,不斷反思過往的人,因此他們永遠不會頹廢的隨遇而安,也不會安心的過度享樂。此外,君子也都是能夠管理好自我情緒的狠人,他們有着常人不可企及的自律,所以他們總是能夠很好地約束自己,也總是能夠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心緒,真正是做到了不驕不躁,也做到了不慌不忙。

當然了,一名高潔之士,那肯定也是一個懂得珍惜時間的有心人,他們從不會無所事事、荒廢度日,也不會年頭月尾、蹉跎歲月。相反,他們把一寸光陰一寸金的真諦領悟到了極致,也把時間就是生命的真理髮揮到了極點,因此他們的每一天都是充實的,他們的一生也都是對社會有價值、有貢獻的。

總之,讀完諸葛亮的《誡子書》之後,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我認爲一個人想要活出自己的精彩來,那就必須要學着做一個君子,而要成爲一個高風亮節的君子,那就必須要學會修身養性,也必須要懂得自我激勵,懂得自我充實,懂得自我警醒,懂得自我昇華。

標籤:讀後感 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