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魯迅選集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3.08W

魯迅選集讀後感【多篇】

魯迅全集讀後感 篇一

《朝花夕拾》是魯迅的一部經典作品。我在寒假裏讀了這本書,他給我的感觸很大。

魯迅的作品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滿是好詞佳句的華麗。卻更能吸引讀者,彷彿在給你講故事一樣。

魯迅不管是對他人的讚揚或批評以及對那人的各種看法,都豪不掩飾地寫出來。因此,我比較喜歡他的文章。例如〈阿長與山海經〉。內容大概是這樣的:長媽媽是我的保姆,起先,我很討厭她,特別是她的切切察察,而且她睡相極不好,但她也懂得許多有趣的禮節,是我不耐煩的。之後,她給我講“長毛”欺壓百姓的殘忍故事,他偉大的神力讓我敬佩。本文由我一次一次對她態度的轉變,突出了阿長的樸實。

〈朝花夕拾〉十分耐人尋味,它反映着封建社會的種種陋習:有寫人吃血饅頭,吃人肉。人們迷信,古板,纏足,互相欺詐等等都受到了魯迅強烈的批判,也讓我不由得爲那些人們感到悲哀。

如今,中國還有很多陋習,我想我會改變它們,把祖國建設得更美好。

魯迅選集讀後感 篇二

生逢軍閥混戰年代,從小立志報國,棄醫從文,只爲救國救民,於亂世中吶喊,於混戰中彷徨。這就是我所要講的文學大家—魯迅。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過多的修飾,有的只是尖銳的批判,對舊社會的憎惡,對窮苦人民大衆的同情。他於鏗鏘有力的語言文學中散發出一股凌然正氣。

無可否認魯迅一生留下了不少文學作品,在文壇上產生了深刻地影響。他的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評論、散文及翻譯作品,對當時的中國即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學產生了生刻影響。1918年5月,他首次以“魯迅”爲筆名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文章內容雖不多但卻深刻的揭示了舊中國的社會本質。寫滿“仁義道德”的歷史中,其實用“吃人”二字就能準確的概括。“吃人”是他對封建道德主義下的定義,也是他多年來思考的結果。麻木的中國人不懂得反抗,反而成爲封建階級的幫兇,有的人雖然認識到吃人的社會本質,但妥協,麻木是他們的選擇,而魯迅則是人羣中“最初醒來的人”也許他也曾猶豫過,彷徨過,但他用尖銳的筆尖吶喊出難言的思想,喚起愛國志士那熾熱的心。相同的思想在魯迅很多文章中都有所體現。他留學日本,最終選擇棄醫從文,也正是由於他看到了中國人的麻木與無知。他認爲醫學只能從身體上,生理上減輕人們的痛苦,而真正要改變國民的現狀還是要從思想上徹底使其覺悟。只有這樣中國纔會有希望。總的來說他前期的小說主要以清末民初的底層百姓生活爲主,表現底層人民思想的麻木愚昧和生活的艱辛。後期則借歷史典故反映現實生活,風格從容充裕,幽默灑脫。

除去小說之外,魯迅先生在雜文散文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毛澤東曾將其雜文譽爲“匕首”“短槍”。如《小品文的危機》 ,《二心集》 ,《華蓋集》等都深入的揭示了當時中國社會方方面面的問題,其散文也是獨樹一幟。記得在國中就學過《從百草味到三味書屋》 ,描寫了少年魯迅對童年的美好回憶,他在自己的課桌上刻了一個“早”字,時時刻刻提醒着自己。少年時期的他勤奮刻苦,熱愛生活,嚮往自由。他的散文詩集《野草》大概算的上是魯迅最高文學成就的作品了吧。文中以一棵無人問津的小草憑藉着頑強的生命力,掀翻壓在身上的巨石的石塊鑽出地面。表現出不畏困難,樂觀向上的精神,藉此啓發和鼓舞人們的鬥志。魯迅的文章雖生疏難懂,但卻寓意深刻。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魯迅在《自嘲》中曾這樣寫道。他“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魯迅的一生都奉獻給了中國文壇,爲中國文學文化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不僅是文學家,而且還是偉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ua 當在他提及到寫作目的的時候,他指出了3點:一是“爲那些爲中國的改革而奔馳的猛士,他們在寂寞中奮戰,我有責任爲他們吶喊”,二是“爲那些如我年輕的時候似的正做着美夢的青年們,正因爲他們,我必須在作品中處處給予一種不退走,不悲觀,不絕望的誘導,而對自己內心深處的悲涼感到有所扼制”,三是他的敵人,魯迅說:“我的敵人活的太愉快了,我幹嘛要讓他們那麼愉快呢?我要像一個黑色的魔鬼那樣,站在他們面前,使他們感到他們的不圓滿。”這就是他,一個從不見風使舵,從不趨炎附勢,明睿理智地剖析社會的偉人。魯迅在戰火紛飛的戰亂年代手執革命的筆桿,心懷革命的激情與封建勢力做鬥爭,爲中國偉大的革命事業做出了巨大的奉獻。“民族魂”三個字就是他一生最完美的寫照。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魯迅的作品生疏難懂,不被學生所接受和理解。今年9月,新的人教版語文教材面試,引發不少人的關注,其中刪除了不少魯迅的文章。“去魯”成了近年來新編教材的熱門話題。面對“去魯”現象,教育界的學者專家們都紛紛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見解。有的學者認爲國內教材長期遵循“一家獨大”的魯迅文章,“去魯”是爲了給其他作家

作品挪地方,二是魯迅文章過於深刻偏激,學生難懂,這無疑是加重學生的負擔。另一方面持支持態度的專家就表示,魯迅文章寓意深刻,反映很多時代氣息,他的“哀國人不幸,怒國人不爭”也是我們道德修養中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請走”魯迅還需慎重。

個人認爲,經典之所以成爲經典,不僅是因爲是大師天才之作,還因爲它們是整個民族乃至人類文化的精神的體現。請走經典必將導致國民閱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退化,魯迅文章雖難懂,卻思想豐富,是一個時代的結晶。所以保留其作品還是有必要的。

魯迅全集讀後感 篇三

一本好書——一個朋友,帶來慰藉。

一本好書——一個親人,給予溫馨。

一本好書——一盞明燈,令人璀璨。

——題記

今夜,抑鬱的我徘徊在窗口,拉開抽屜,一碟書本整齊的擺着。我最愛不釋手的卻是那本最不養眼的泛黃的破舊的《魯迅全集》我靜靜的坐下來,打開書本。

讀魯迅的散文,一種家的溫馨,相互做樂的甜蜜油然而生。眼前浮現出對童稚的嚮往和迷戀對未來的憧憬與仰望。魯迅的唯一一部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生動的呈現了一幅幅溫馨,甚至催人淚下的畫面。唯一一部散文詩集《野草》同樣能使人感受到那種激情,蓬勃。《阿長與山海經》便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後僅一句“我似乎與找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便將對岸唱的敬愛,刻骨銘心的敬意體現得淋漓盡致。“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願在你的懷裏永安她的魂靈。”則表現了對啊常的思念之情。可以說阿長是魯迅一生值得尊敬,感激的人。魯迅數篇文章中皆有提到長媽媽。可見作者對阿長情誼之深,思念之切。

讀魯迅的文章反差極大,諷刺小說更是膾炙人口,讓人忍不住跳出一詞“痛快”。

與上相比《五猖會》則略勝一籌寫出了作者對五猖會的喜愛,同時“我至今想起,還詫異我的父親何以那是叫我背書”我反覆閱讀,體會其深刻含義,這表現了父親對兒童心理的無知與隔膜含蓄的批判了封建思想習俗的不合理。

《故鄉》前後對比的寫法,寫出了20年前、後故鄉人的變化之大。深刻地表現了封建思想麻木人們的神經。也集中體現了作者爲改變新中國命運的決心。以《孔乙己》爲例魯迅用精妙的手筆,展現出主人公善良、淳樸,卻又固守讀書人的架子,將自己禁錮在封建思想中。最終被歲月摧殘死去。我想:路是自己走出來的。人生需要自己把握。倘若他能衝破封建的牢籠,選擇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他也許不會走上封建社會爲弱者鋪設的道路。

總之,許多文人墨客對魯迅的作品讚不絕口,我也對它愛不釋手的原因應該是他用自己的筆戰鬥到最後。用樸實的文字一次次抨擊着古代封建社會和時刻爲中華的情義撥動着每個讀者的心絃。

聽着鬧鐘的滴答聲,不覺已十一點了。我合上了那本泛金光的彌足珍貴的書。就如做了一場夢。醒後我發覺我的心突地亮了起來。

魯迅全集讀後感 篇四

“博大膽識鐵石堅,刀光劍影任翔旋。龍華喋血不眠夜,猶制小詩賦管絃。”

“鑑湖越臺名士鄉,憂忡爲國痛斷腸。劍南歌接秋風吟,一例氤氳入詩囊。”

這是1961年9月25日,在紀念魯迅誕辰80週年時,毛澤東熱情洋溢寫下的兩首詩詞。

詩中評說了魯迅的人格和詩品,熱情讚揚魯迅在國民黨反動派黑暗勢力統治下勇於周旋和不屈不饒的鬥爭精神,歌頌了魯迅偉大的人格和剛烈的血氣。其實早在1940年,毛澤東在他著名的《新民主主義論》中就指出:“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着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我喜歡讀魯迅,喜歡他的文章及文風。雖然上高中的時候學得有點澀,但他的傲骨和不訓,深情和執着讓人感動。喜歡他的百草園,喜歡他的孔乙己,喜歡他的雪,更喜歡他的劉和珍君。其深沉的目光、潑辣明快的語句、高亢的筆調、犀利的文風,都讓我很喜歡。我覺得他的筆力足以力透紙背,將那個特殊時代所造成的人性與社會的陰暗描繪得入木三分,不僅悲天,而且憫人。帶給我的絕非只有震撼,而是更多的思考。

《魯迅全集》一書收錄了包括魯迅小說、散文、雜文在內的全部作品。其中,《吶喊》表現出了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彷徨》貫穿着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農民及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懷;《故事新編》是魯迅的後期作品,風格顯示出前所未有的。從容、充裕、幽默和灑脫,但骨子裏依舊藏着魯迅固有的悲涼;散文集《朝花夕拾》向我們展示了魯迅內心深處最爲柔和的一面;《野草》詩集以曲折幽晦的象徵表達了二十年代中期魯迅內心世界的苦悶和對現實社會的抗爭;在《熱風》《華蓋集》、、《且介亭雜文》等文集中,魯迅運用雜文這一“匕首”、“投槍”對封建舊文明、舊道德,對帝國主義奴化思想等進行了毫無保留的批判,暴露並批判了國民劣根性,對國民卑怯保守的病態心理作了深刻的剖析。

魯迅的偉大在於敢於剖析民族的劣根性,敢於剖析自己,我們現在談論魯迅,更多的是談論他的一些精神:正直,勇敢,憂國憂民,敢於犧牲的愛國情懷。魯迅不僅僅是一個文人,他是那個時代的精神。他所做的,不僅僅是創作,而是在“爲一羣行屍走肉注入靈魂”。他以文爲劍,“刺入一切腐朽思想的心臟,從中剖出國民的劣根性,然後血淋淋的丟到國人面前,用那刺眼的紅色來震動人們麻木的靈魂,來驚醒所有沉睡的夢中人”。“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這是魯迅一生的寫照。

對敵人,他犀利如匕首,口誅筆伐,聲聲吶喊;對民衆,他懇切如師長,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他以一己之力提升了整個時代的高度,他的吶喊喊出了那個時代的最強音———我以我血薦軒轅!然而,當今社會,物慾橫流,人們只信仰現實,還有幾人在談論奉獻、敢於犧牲呢?還有多少人在閱讀經典、在追求精神層面的東西呢?不只是魯迅,在學校裏讀老舍、錢鍾書、茅盾等文學書籍的又有多少人呢?這是一個極其現實的問題,不容迴避。

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我們一定要繼續學習和發揚魯迅的愛國精神,韌的戰鬥精神和博採衆長、敢於犧牲的精神。雖說我們生活在和平社會,但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我們的時代,仍然需要象魯迅這樣的文化巨人以讓我們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高瞻遠矚,面向未來。魯迅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全體炎黃子孫的驕傲。毋庸置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一個強大的屹立於世界東方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仍然需要繼承和發揚魯迅精神。

魯迅精神不朽!

魯迅全集讀後感 篇五

深夜,一間舊屋,一盞小油燈,幾縷輕煙,一個微曲的背影。

屋裏不時會發出一點動靜,那是飛蟲撞擊窗戶玻璃的聲音。有時還有飛蛾撲向油燈慘烈身亡的聲響。但更多的仍是安靜。屋子裏的人在寫東西,他已經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了。或許是他已經快完稿了吧。不經意,聲響驚動到了他。他輕輕放下手中的筆,對着青油燈,習慣性地點燃了一支菸,看着眼前這悲壯的一幕,陷入了深思。許久,皺一皺眉頭,輕輕嘆口氣,緩緩的吐出煙霧。而後望了望窗外黑而高的夜空,看發白的月亮,聽夜遊惡鳥的聲音。

這就是我眼中所敬仰的魯迅先生。

讀魯迅的書,必須也是在深夜,最好也抽菸。魯迅先生抽菸是爲了提神,是爲了保持大腦興奮以更好的思考與寫作。這樣的例子中外並非少見,典型的還有美國的海明威。他爲了寫作是每天都要喝許多咖啡的。據說晚年多病,很大程度也是因爲咖啡慢性中毒。我說抽菸其實是爲了說明讀文章時必須百分百的的投入到文章裏面,必須身臨其境,和文字裏的靈魂和爲一體,才能感受文章的妙處。而並非給大家找吸菸的理由。其實,我是對吸菸很反感的。況且,我也不必用吸菸這種方式來使大腦興奮,因爲我的大腦可以一直都很興奮。特別是入夜。

魯迅的書我還是讀少了點。不過最近在看《魯迅的散文。詩全集》。看了挺久纔看完《野草集》,在這裏就說說自己的讀後感吧,也希望能和大家一起交流切磋。大家一同探討。不足之處還望指點。

讀魯迅的《野草集》就像是在品嚐一種不知名的果子。入口有點澀,有點苦 。單憑這味道就覺得這果子着實結得不易。好似經歷了許多年許多載的風霜雪劍嚴寒酷暑,才得以艱辛的修成正果。可是這種苦澀味道並非讓你嘗不下去,反倒是吸引着你一口咬萬還想再咬一口慢慢品嚐。嘗着嘗着,你會發覺這非同一般的苦澀滋味似曾相識,但你又記不清是在哪裏嘗過。這裏面的妙處只有用心品嚐的人才能體會得出的。其實更難得是在這淡淡的苦澀味道里還滲透着一種醇厚的甘甘的滋味。這個滋味比橄欖的甘味兒還要再妙一些。我想在魯迅先生的文章裏應該有許多這樣子的。平易樸實的文字裏娓娓地道出魯迅先生心裏的話。而話裏又包含着先生深刻的思想。所以吃了這個果子後,你會驚覺你的身心會舒適許多 。這就好比一人在歷經千辛萬苦跑完馬拉松後的那種脫胎換骨的感覺。而你的自身,你的靈魂“則永遠沉浸於生命的飛揚的極致的大歡喜中 。”

有人說《野草集》這本小本子是魯迅先生在思想和藝術上的最高峯。本子裏篇篇都是精華之作。我這般含英咀華,確實品了些好滋味出來,看來果然名不虛傳。

魯迅選集讀後感 篇六

魯迅說:“不看書我一天都活不下去。”

葉聖陶說:“許多有成就的人,他們的知識絕大部分都是自己學來的。”

這是一個古老智慧的民族的文化積澱和精神譜系,是歷史的記憶和未來的命運,就讓我們帶着期盼與熱情一起來追憶魯迅之文吧。

一篇篇經典,一幅幅多彩的畫面與一串串舞動的語言交錯,編織出一片片思念。

他的樂觀,他的天真,他那清白的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臉亂蓬蓬的鬍子,他是這個酒店站着喝酒、穿長衫的人。他剛踏進門,就帶來了一串串歡聲笑語,他只要說話便是滿口知乎者也,惹得人不由的癡笑,店內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字帖上“上大人孔乙己”,用“孔乙己”給他取了個綽號。他表面上喜笑顏開,背地裏卻發生令人驚異的事情:他是這樣一個被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殘害的“苦人”,本應該得到同樣不幸的人們的同情,可是,“短衣幫”卻拿他逗趣、開心,給他取綽號,嘲笑他窮酸。特別是孔乙己比較後一次露面,是用手爬到酒店的,他已經陷入絕境,可是店掌櫃還要逼債。面對這一人間慘相,窮苦人們仍是報之以“笑”。孔乙己的臉,已不是清白而是黑瘦。用手爬,可想而知,他是怎樣受盡了折磨而死裏逃生,苟延殘喘地活下來的。當掌櫃取笑他時,孔乙己只是低聲應答掌櫃的訕笑,露出懇求的眼色,顯出他橫遭摧殘後那種畏縮、害怕、絕望的心境。我們彷彿看見了一個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犧牲者的血淋淋的悲慘畫面。

魯迅作品集中《明天》和《白光》都是在講封建摧殘的人做的事情。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凡是長在他鄉,再次歸家的人們,都不免有此番感慨。然而,魯迅先生回到闊別20餘年的故鄉,心境是悲涼的,晦暗的大氣,嗚咽的冷風、蕭瑟的荒村,都襯托出悲涼的氣氛。

但這不代表沒有希望,魯迅筆下的《一件小事》充分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存在。在這不足一千字的小說中,形象地將車伕的善良與“我”的冷漠作比較。字裏行間體現出人與人的和睦共處,這裏並沒有盲從,也沒有迷茫,更沒有恐懼,而是充滿一種愛。這種愛發自於人的內心且爲未來點燃了希望。

在文章的比較後,魯迅先生寫到:“這事到了現在,還是時時記起。我因此也時時熬了痛苦……”這裏的結尾表達了魯迅先生的愧疚之心一直都在,過去的事情也一直在鞭策着他自己,教他怎樣做人,教他慚愧,教他自新,同時也增長他的勇氣和希望。“小事”看似微不足道,卻是城市的“人文疤痕”。

魯迅在小說中將車伕與“我”對於撞倒老婦人一事的處理方式上進行對比,以“我”的自私反襯出車伕光明磊落、敢作敢爲的高大形象,反映了我的自省。自省是對自身行爲的檢點,是幡然醒悟的過程,是啓發積極自覺的行爲。人的進步很多時候正是在自省中實現的。那些行不文明之舉的同志真應該學一學魯迅小說中的“我”。

文明是一種責任,一種形象,一種素養,做文明人需要從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做起。

魯迅全集讀後感 篇七

《朝花夕拾》,《吶喊》,《熱風》,《彷徨》。每當我想起這幾部作品,便會情不自禁的想起《魯迅全集》,看完之後,我深有感觸。

魯迅,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出身在破落的封建家庭,從小受過傳統教育,他酷愛閱讀,青年時代受進化論思想影響,1902年便去日本留學,立志學醫,後來他深切地感受到,醫學並非重要,如果思想不正常,身體強壯又有什麼用呢?他在《新青年》上發表了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的基石。他棄醫從文,一生筆耕不輟,爲文化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其中《吶喊》令我感慨萬分。書中的人物生動,情節具體,有趣,讓人忍俊不禁。破除了封建迷信和人們的封建思想同時也告訴我們許多道理,讓我們明白了許多道理。

“多讀書,讀好書。”讓我們在書海中暢遊!

魯迅全集讀後感 篇八

有誰不珍愛自己的青春星,月,蝶,杜鵑,虛無的名利,紅顏的靜女?然而,對於一代文豪魯迅先生而言,這一切卻又是多麼地“悲涼縹緲”!

人的生命,如蜉蝣般短暫,蘆葦般脆弱,與浩大的世界比,人只是一粒微小的塵埃而已。人世的辛酸,國家的不幸,終歸只是一個夢,而在那戰火連年的時代,人們總習慣在夢中生活。

魯迅先生審視了生命的本體,並且無情的剖析,最終看到了生命本質的陰鬱而冰冷的面目。《野草》中處處瀰漫着神祕的情趣,鬼怪的氣氛,整個兒好似一個變形夢魘的世界。歡樂,恐怖,青春,死亡?一切都使人透不過氣。那陰陽兩極的溝通,人鬼之間的交流,讓我們聽出了生命的悲歌,對於常人來說,這就像是在傷口上撒鹽,難以忍受。

魯迅先生是那舊時代的先行者。他孤高,他苦悶,他時時忍受着折磨,死亡意志的咬噬,他目睹着人變獸,獸變人的殘酷現實。他是用帶血的頭顱,一次次去撞擊那地獄之門,最終讓那生命之樹綻放出美麗的花朵。

魯迅,他站在人類文化的高原上,他呼傳統之風,吸外來之雨,中西熔鑄,取其精義,從而使《野草》成爲了一座不可企及的豐碑。

“對於宇宙而言,我是微不足道的,而對於我自己,我卻是一切。”辛涅科爾是這麼說的。一隻螞蟻顯示出來的力量和一隻大象所顯示出來的力量,難道在本質上會有什麼不同嗎既然精衛能填海,夸父可以追日,那麼這世界上又有什麼不能做和不可以做的事情呢就算人生是幕悲劇,也要有滋有味,有聲有色地演好它,以不失其情致和樂趣,壯麗與快慰!

我們是明日,雖然我們現在安逸,但須知居安思危。我要以那苦難的時代爲戒,爲鑑,要如地獄中運行的火,一俟溢出必會復甦,燃燒,成爲通紅的慧星,成爲炎炎升騰的火柱,從而夷盡一切黑暗,讓世界變得通明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