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資本論》讀後感精彩多篇

讀後感1.35W

《資本論》讀後感精彩多篇

資本論讀書筆記 篇一

剛剛接觸《微觀經濟學》——宋承先主編時,就純粹微觀經濟學中的概念、理論分析、圖表分析等等來說,還能接受,但書中大量引用《資本論》中的話來分析微觀中的概念、理論合理與不合理的成分時,感受到的是自己完全的無知。一句話,一段話讀再多遍,頭腦中還是一片空白,在此情況下,不得不放棄對微觀的學習,下定決心看一看《資本論》第一卷,花了一個半月,除了書中描述資本家對工人,特別是兒童、婦女的剝削的殘酷感到憤怒外,應該說再沒有其他任何感受,因而,在邊看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每個字都認識,爲什麼它被馬克思組合在一起,對我來說就變成了一本天書?這種從讀《資本論》中的深切感受 ——文科的知識不是隻要努力去背,就能學好的。而是有着嚴密的思維邏輯過程,並且是一種比理科更加自由,更有發揮空間的抽象思維。原因在此也就出來了—— 作爲理科生,抽象思維能力嚴重缺乏。因而當務之急就是培養自己的抽象思維能力。應該沒有那個學科比哲學更加抽象呢?因而,我選擇了哲學,由一種習慣的、長期的思維方式轉向一種很陌生的思維方式,其中的困難也是可想而知的,它有一個很長的磨合過程,對我來說,初始階段維持了兩個月,在這兩個月裏翻了許多關於哲學知識的書,但沒有看懂任何東西,每次都是看得自己不知不覺的爬在了桌子上,當有幾天看書時,竟然沒有睡覺,我知道,我能夠看下去了,這是一個不小的進步吧,當時,是這樣認爲的。爲了使這種進步繼續下去,我想一直維持到大學畢業。

由“物化勞動是否創造價值”開始,這是一位許多問題想不明白的研究生(自己這麼說的)向我們提出的問題,從什麼是物化勞動,一直到能發表自己的一點觀點總共用了一個半月,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並不在於把這個問題想清楚了,而是借簽了別人分析問題的方法、思維。讓自己也具有一點抽象分析問題的能力,這又是我當時感到的一個不小進步。更重要的是膚淺的感受到了《資本論》的不朽和對馬克思的敬仰,只有認真閱讀過他的著作的人才會感到這一點。那些高呼馬克思理論過時了的人都懷着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他們在這位巨人面前實在是太渺小了,只有馬克思倒下了他們理論纔可站起來。任何一種理論必是時代的產物,適應某一特定的時代,世界上沒有永恆的理論,也不可能有永恆的理論,但理論背後所承載的人類思想卻是永恆的,而《資本論》承載的恰恰是人類幾千年光輝思想的結晶,馬克思的某些理論也許是過時了,但因此而拒斥馬克思,除了可以表現自己的無知,再沒有別的了。其實,高傲的現代人並不比幾千年前的哲人高明多少,人類思想的框架他們早已爲我們設好,後人更多的是在框架內修修補補罷了。試問從古到今,又有誰曾跳出過亞里斯多德的三段論呢?拒絕前人光輝的思想,就等於是慢性自殺。

現代西方許多不錯的經濟理論,就完全超出了《資本論》呢?我想並不是,正如牛頓所說,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遠些罷了。換句話說,一些現代西方經濟理論有着《資本論》思想的痕跡,試以自己感覺比較明顯的兩例以作說明。

馬克思在簡短的論述超額剩餘價值的產生時,提出了社會價值與個別價值(後來又提到了國際價值),超額剩餘價值就是社會價值與個別價值的差額,但由於資本家之間存在着激烈的競爭,隨着新技術的普遍化,超額剩餘價值又要小於這個差額,直到這個差額爲零,即超額剩餘價值爲零,馬克思只是指出了可以歸結爲相對剩餘價值生產與絕對剩餘價值生產的超額剩餘價值的存在,由於時代的限制,問題論述到此,但若在此問一下,爲什麼是社會價值與個別價值的差額,社會價值與個別價值存在着什麼樣的關係?既由超額剩餘價值產生的結果追溯到了超額剩餘價值產生的原因,而這樣一追問產生了現代西方經濟許多理論的理論基礎。爲此,舉個例子來說明,如果我要向某一襯衫生產廠商進一批貨,根據襯衫生產社會平均勞動生產率情況爲每件10元,而作爲要進貨的我必想低於10元一件購貨,而只有勞動生產率高於社會平均勞動生產力的廠商才能滿足我的要求,而廠商爲了贏得客戶,壓跨競爭對手也願意低於10元向客戶供貨,基於這兩方面的原因,超額剩餘價值要小於社會價值與個別價值的差額,接下來的問題是超額剩餘價值比差額要小多少呢?這邏輯的推理必然是取決於客戶對生產廠商個別價值的掌握情況,對於社會價值每件10元,這是廠商與客戶都十分清楚的。不會存在太大的誤差,而個別價值,廠商是完全瞭解的,但客戶並不知道廠商的個別價值到底是多少,廠商爲了儘可能接近差額,在交易中佔盡可能接近差額。在交易中佔盡優勢,會全力隱瞞自己的個別價值,由於客戶對廠商的個別價值不是完全掌握,因而根據不完全信息。猜測想一個個別價值作爲參考,——9元一件。因此,給自己規定了進貨的波動範圍——9.4—9.6元一件,對廠商而言,清楚知道自己的個別價值是8.9元一件,廠商也不會不斷的根據客戶的不完全信息,猜想客戶猜想個人別價值。(廠商與客戶利潤的分成應是假設不變的),假設廠商的判斷爲9.1 元,這樣生產廠商與客戶都高估了“個別價值”,對客戶的估計,廠商取得了優勢,同時,客戶對廠商的估計客戶佔了優勢,在交易中,兩種優勢趨於抵消,以社會價值爲標準,以對個別價值的水完全判斷爲基礎。廠商與客戶很可能以偏離9.45元一件不大的價格成交(假設廠商與客戶名義利潤分成是1:1,取決於社會生產水平)由於廠商與客戶都認爲自己佔了優勢,因而廠商與客戶之間的交換是愉快的,公平的。若廠商實際個別價值爲9元,廠商猜想客戶猜測想的個別價值也爲9 元。因而交易時爲9.5元,誰也沒有吃虧,也沒有佔便宜,說不上愉快,但公平,這樣我們可以根據假設的個別價值列出無數種情況,看到廠商與客戶悲傷、歡樂、公平與不公平各種排列組合情況,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每一次交易是那一種組合情況,取決於廠商與客戶猜想的個別價值的值的組合情況,而個別價值的組合情況又取決了廠商與客戶根據對方不完全信息的判斷情況,而不完全信息的判斷情況,又取決於對信息的掌握情況,一句話誰瞭解的信息多,誰就能在交易中取勝,顯然,就一般情況而言,生產廠商總是掌握着更多的信息。

一種新理論的產生,絕不是某個人的憑空創造,而是總有一定的問題根源、思想根源,對“0<超額剩餘價值<社會價值-個別價值”的分析,它完全可以作爲住處不對稱原理的問題根源與思想根源。

如果說把“超額剩餘價值”與“信息不對稱原理”聯繫起來還有一定的難度的話,那麼託賓的資產選擇理論與馬克思貨幣資本的循環第一階段 G—W的分析聯繫起來,後者只能相當於體力勞動。實在沒有太多比馬克思的思想高明之處,或者說是對馬克思思想的抄襲,當然,這是值得鼓勵的一種抄襲。

“從內容來看,G—W是表現爲G—W,……貨幣額分成兩部分,其中一部分購買勞動力,另一部分購買生產資料,……一個屬於真正的商品市場,另一個則屬於勞動市場”“G—W際事表示G所轉化成的商品額有這種質的分割之外,還表示一種最具有特徵的量的關係”。這種是的關係實際上指:“生產資料的數量,必須是以吸收勞動量,是以通過這個勞動量轉化爲產品。”

託賓的資產選擇理論,即理性的經濟行爲主體,將怎樣選擇一定的資產組合(資產結構)以實現利益的極大化,比如1000美元的資產怎樣分配於持有貨幣和持有其他金融資產和實物資產。

前者是實現剩餘價值最大化,後者是實現利益最大化,前者涉及的是能創造價值的生產過程,後者是能通有對資產怎樣佔有獲得最大價值的非生產過程,前者論述的只是怎樣分割貨幣來實現剩餘價值最大化,後者論述人是資產,不僅包括貨幣,而且還有金融資產和實物資產,通過三者的分配情況來實現利益最大化。總之,託賓的資產選擇理論比前者有了很大發展,解決的問題也不同了這天是爲了適應時代需要修改性的理論創新,而思想上,完全沒有何獨到之處。

此處需要說明一點即是,馬克思對貨幣分割的分析是以實現剩餘價值最大化爲基礎的,這一思想本身也可能是從前人那繼承過來的,並不是對託賓的偏見,主要在於說明《資本論》的思想性。

對此兩個問題的分析是對《資本論》第一卷第二遍閱讀之後的一點感受,第一遍閱讀明顯比第一遍有了很大進步,不但可以看下去也知道自己在看什麼,但是還是由於思維的缺陷,還有許多看上去不流暢之處,思維跟不上文字所需要的思維速度。我想也堅信。通過第三遍、第四遍……的閱讀,問題一定會慢慢的解決。

以上是本人讀《資本論》第一卷的一點感受,不僅獲得了知識,更一步體會到了怎樣閱讀,僅僅爲了讀一本《資本論》,擴大了自己的知識面,也增加了自己思考問題的能力

資本論讀書筆記 篇二

二十多年前,蕭灼基教授送我一部佳作《恩格斯傳》。那時他對我說,撰寫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傳記,是他在中國人民大學讀研究生時定下的心願,那時只是完成了一半,還要繼續寫另一半,就是馬克思的生平傳記。今天,他終於如願以償,《馬克思傳》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公開出版了,對他五十多年來堅持不懈、“目標始終如一”(馬克思語)的執著精神深感敬佩。

看到這部書,觸景生情。我想起自己在年輕的時候,在北師大圖書館工作了二十年,也讀了很多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書,摘錄了大量資料,積累了許多有關馬克思的生活和工作圖片,當時我也有過編寫馬克思傳的念頭。後來,讀了國際工人運動的著名活動家威廉·李卜克內西的書,我記住了他的一句話:“寫馬克思這樣的人必須承擔重大的責任。”我想,這是一項非常嚴肅的工作,自知能力不夠,難於承擔這個責任,也就打消了這個念頭,這也正是我要向蕭教授好好學習的方面。

今年是馬克思誕辰190週年,蕭教授寫的《馬克思傳》在這個時候出版,是對這位“千年偉人”馬克思最好的紀念。通過這部傳記,可以對馬克思作爲一位偉大的哲學家、社會學家、經濟學家、革命導師有一個初步的瞭解;從書中可以看到馬克思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對工作的忘我投入;對友誼的珍愛、對家人親情的眷戀,這些無不感動着我們每一個人。馬克思資本論讀書筆記 紀念馬克思,就要學習馬克思。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我們都要認真學習他的著作,學習他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並從他的生平業績和偉大品格中吸收智慧和力量。今年又是我國改革開放三十週年,這三十年改變了中國的歷史進程,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和思想,中國人的衣食住行都發生了根本性的改善,這是中國歷史上惠民最多的一次改革,被稱爲中國歷史上“載入史冊”的最成功的改革。

這次改革的成功,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旺盛的活力,證明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勝利。三十年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不斷根據變化了的實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並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指導改革開放的實踐。在全國人民熱烈慶祝改革開放三十週年的時候,蕭灼基教授寫的《馬克思傳》出版,對我們學習和進一步理解馬克思主義有着重要的意義。這一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正在向實體經濟滲透,經濟危機的徵兆頻繁出現,並向全球蔓延,給世界經濟帶來嚴重影響,這一事實,宣告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和政策已經破產。與此相反,馬克思的《資本論》在西方發達國家又驟然熱銷,據《環球時報》2008年11月12日的報道,2008年《資本論》在德國柏林的銷售量是前一年的3倍、1990年的100倍。在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也曾經有人瞧不起這部經典著作的意義,認爲《資本論》所作的分析已經過時、甚至認爲改革必須擺脫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視爲阻撓徹底改革的“繩索”。

而現在,西方人都重新研究《資本論》,難道我們生活在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人,可以不要馬克思主義的著作了嗎?

蕭灼基教授寫的《馬克思傳》與衆不同,它的特色鮮明:第一,它是一部革命傳記。以馬克思的革命生涯爲主線,該書共有13章,按革命實踐的先後順序排列,根據實踐的發展,闡述革命理論。第二,在革命理論中突出經濟理論。該書的第八章、第九章用10萬字的篇幅介紹《資本論》的三部手稿和《資本論》第1—4卷的基本內容。第三,用通俗的形式介紹深奧的理論。馬克思的經濟理論從抽象上升到具體,初學的讀者往往感到不易理解,而蕭教授採用通俗易懂的大衆語言、獨特的敘述方式,使複雜的理論問題深入淺出。

資本論讀書筆記 篇三

要理解《資本論》被稱爲“資本主義的血史”,我認爲帶着下面這個問題去閱讀,或許能夠初見端倪:還在第四章中,在闡明貨幣之所以成爲資本,只是因爲貨幣的一部分被轉化爲與生產資料相分離並且被自由工人所出賣的勞動力時,就發生過這樣一個問題:這種勞動力究竟是從哪兒取得的呢?個別人手中大量的貨幣量究竟是如何地,通過什麼方法積累起來的呢?

“圈地運動”是我僅能想到的原因,這是高中教育留給我的。閱讀到在第一卷二十四章才發現自己的思考和學識有多狹隘。馬克思說道:“但是,資本積累以剩餘價值爲前提,而剩餘價值以資本主義生產爲前提,而資本主義生產又以商品生產者握有較大量的資本和勞動力爲前提。因此,這一整個運動好像是在一個惡性循環中兜圈子,要脫出這個循環,就只有假定在資本主義積累之前有一種“原始”積累(亞當。斯密稱爲“預先積累”),這種積累不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結果,而是它的出發點。”從這裏來理解,所謂“原始”積累是在資本及與其適合的生產方式產生之前的生產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的歷史過程。當“原始”積累達到一定力量和能力的時候,它就辯證地轉化資本,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曾經,在高中的課堂上,老師向我們解讀“資本就是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流着血和骯髒的東西”,本以爲這僅是馬克思個人仇資的心理表示,畢竟在當時,我只認爲馬克思是站在資本主義對立面的人。讀罷《資本論》,才發現這正是恰如其當的評述,甚至如果還有更貶損的話語,我不介意用它來描述資本積累的原始過程。歷史是被建構出來的,以文字形式表現出來的歷史,總是不可避免地帶有作者的印記,但其前提是存在有那麼一段歷史,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虛構的歷史,遲早會被淹沒在時間的長河中。“事實上,原始積累的方法絕不是田園詩式的東西。”

如果說,資本積累不外是不斷地進行着對僱傭工人的剝奪,對他們的無償勞動的佔有,而這種剝奪又是隱敝的,被掩蓋在物的關係下面,是按照商品流通規律發生的,那麼原始積累就是對生產者生產資料的剝奪,其目的是在於把他們變爲僱傭工人,這種剝奪並不爲物的關係所掩蓋,它在商品流通規律之外進行,是超經濟的因素。下面我將具體闡述原始積累是如何使大多數人變成無產者而少數人成爲資本家的。

對農村居民土地的剝奪是從十五世紀最後三十多年開始演出的。同王室和議會頑強對抗的大封建主,把農民從土地上趕走,奪去他們的公有地,強行拆除農民的住房和公認的小屋,把耕地變成了牧羊場,大量不受法律保護的無產者被投向勞動市場。

同時,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和伴隨而來的對教會地產的大規模侵吞,對修道院等的壓迫,把住在裏面的人無情地拋進無產者行列。把人從地產上清掃出去,對“神聖的所有權”進行最無恥的侮辱,對人身施加最殘暴的暴力,在那個時代,所有這些被視爲理所當然,這就是原始積累的各種“田園詩式”的方法。無怪乎托馬斯。 莫爾在自己的《烏托邦》一書中就宣稱:“羊在吃人”。所有這些爲資本主義農業奪得了地盤,使土地與資本結合,爲城市工業造成了大量不受法律保護的無產階級。

我一直用“不受法律保護”來形容那些無地無產者,因爲他們確實幾乎沒有受到過任何法律的保護,即使有法律,那也是用來壓迫剝削他們的血腥法律,可以說,他們是時代的犧牲者,同時也是奉獻者,因爲他們的非自願地犧牲造就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幾乎一夜間,大量無地無產者被投向勞動市場,但是這個不受法律的無產階級不可能像她誕生那樣快地被新興的工廠手工業所吸收。再者,這些突然被拋出慣常生活軌道的人,也不可能一下子就適應新狀態。他們大批地變成了乞丐、流浪者,其中一部分人是由於習性,但大多數是爲環境所迫。

我們甚至不曾想過法律可以這樣:它對大多數人爲何淪爲流浪者在所不問,甚至鼓勵把農民淪爲無產者的行爲,但它卻對流浪者施加酷刑,並要他們發誓回到原籍或最近三年所居住的地方去“從事勞動”,而沒有人“願意使用”還要被割耳朵。多麼殘酷的諷刺!他們的家園和土地已經被剝奪,勞動市場早已飽和,法律卻要求他們“從事勞動”,否則就對他們施加酷刑。

在形式上,血腥立法的目的在於反對流浪者和乞丐,但是轉變爲這種人的人恰恰就是被剝奪者。可以這樣說,血腥立法所做的工作並不少於血腥剝奪者的工作。法律還在另一個方面起了大作用:法律雖然規定了工資的最高限度,但從來沒有規定工資的最低限度。“支付高於法定工資的人要被監禁,但接受高工資的人要比支付高工資的人受到更嚴厲的處罰。

例如,伊麗莎白的學徒法第十八條和第十九條規定,支付高工資的人,監禁十天,而接受的人,則監禁二十一天”。有關僱主和僱傭工人之間的契約以及解約期限等條款規定,對違約的僱主只提出民事訴訟,而對違約的工人則提出刑事訴訟。工人的狀況極端惡化,貨幣工資提高了,但其提高的程度不及貨幣貶值和物價上升的程度。正如亞。斯密所說:“每當立法機關企圖調解僱主及其工人之間的糾紛時,它的顧問總是僱主。”所有這些在今天看來,都是那麼不可思議,那些法律變成了可笑的反常的東西,但是它確確實實的存在過,並在極大程度上推動了原始積累,造就了大資本家。

“資本是天使?資本是魔鬼?資本能讓我們一步登天,也能讓我們落入萬丈深淵。人人心中都有一個資本的模樣,你心中的資本模樣如何?”通過《資本論》,我瞭解到原始積累的殘酷性以及後續資本的積累,一方面使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則是相對過剩人口大量存在,從而擴大品貧富差距。而越來越多相對過剩人口對在業人員造成極大的壓力,迫使在業人員不得不過度勞動和忍受資本家的擺佈。

發達的生產力不能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以個人勞動爲基礎的、分散的私有制轉化爲資本主義私有制,同事實上已經在社會生產爲基礎的資本主義所有制轉化爲社會公有制比較起來,社會公有制自然是一個長久的多,艱苦的多,困難的多的過程。資本主義私有制是少數掠奪者剝奪人民羣衆,而社會公有制則是人民羣衆剝奪少數掠奪者。《共產黨宣言》最後呼籲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並不只是出於階級鬥爭的考慮,更是提高大多數人的生活質量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