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論語》讀後感(精彩多篇)

讀後感2.17W

《論語》讀後感(精彩多篇)

論語讀後感700字高中 篇一

《論語十則》主要講兩大方面:一是講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二是講有關於思想修養方面的。《論語》使我懂得如何處世待人,教給了我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

其中有幾句論語,我受益非淺。

“溫故而知新。”這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它的意思是:溫習舊知識後,就會有新的發現,新的體會。我對這句話有較深的體會:我時常會拿起國小時的課本來複習,每次複習後,就會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體會,有時還能發現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識,由此可見覆習的重要性,何樂而不爲呢??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講的是處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討厭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別人的身上。不是嗎?自己不喜歡的事或物,怎麼可以強施到別人身上呢??舉個例子吧:開學時,__要發新課本給同學,如果她/他發現有一本課本缺了個角或有破損,就馬上發給了別人,這就是錯誤的做法。我們應該學習魯迅先生,爲自己想的少,爲別人想的多。如果人人都能學習魯迅先生,這世間該多麼的美好,多麼的和諧啊!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纔會知道松柏是最後落葉的。讀了這句話,可想而知,松柏是多麼堅韌不拔,是那麼經得起惡劣環境的考驗。我們不正需要這種精神嗎??不論在如何惡劣的環境中,都應該堅強不屈,高風亮節!抗戰英烈吉鴻昌,面對着敵人的酷刑,毫不畏懼,大義凜然;烈士羅學瓚在獄中堅強不屈,同敵人進行了堅決的鬥爭;共產黨員賈起面對國民政府的嚴刑拷打,但他沉着冷靜,英勇不屈,嚴守黨的祕密……這些烈士,他們這種堅強不屈的品格,是多麼令人肅然起敬!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但是我們決不能退縮,應該堅強面對,鼓起勇氣戰勝困難,勇往直前!

通過學習《論語十則》,使我明白了:學習要講究方法;遇到困難,就得去克服它;還懂得了處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讀後感1300字 篇二

孔子以禘禮爲例,進一步強調禮樂文化的傳承,內涵重於形式。這一節,孔子繼續禘禮這一話題,來論證文化精神的傳承意義和作用。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譬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從中我們可以領略孔子的幽默風趣和對文化衰落的無奈。先來簡單說下故事情節:

有人問孔子,關於“禘”這個禮儀的說法,和這一套學術思想的理論,它的基本精神又在哪裏?孔子怎麼答覆呢?他說:“不知也”——我不知道。孔子真的不知道嗎?當然,這是他幽默的話,換句話說,是一種“反教育”,用現代術語來說,是“反激式的教育”。他的意思是說,這一種基本的文化精神,大家應該知道的。既然大家都不知道,那麼我也不知道了。聯繫上節所說“吾不欲觀之矣”,其實孔子是有些生氣和無奈的。舉辦禘禮的天子和諸候不懂禘禮的內涵嗎?可誰在乎這些呢?所以孔子開玩笑地講,我也不知道怎麼說了。

再看他說了不知道以後又怎麼說下去,就可明白他真的知道不知道了,“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譬如示諸斯乎?指其掌。”孔子指自己的手掌說,真正懂得禘這個文化精神的人,看天下國家事事物物的道理,就好像是呈現在這掌心上,這麼清楚明白了。他指着他的掌心,用動作來表示天下的事理,就像指顧之間,如在目前那樣的容易。示,是顯示;斯是這,指其掌。示諸斯,顯示於掌中。

這還是玩笑的語氣,甚至有些置氣。大概這個“或問”的人,即某人,是知道孔子對禘禮的不滿,纔來詢問他的意見的。而孔子也知道,他的意見是起不到什麼作用的,所以他才指着手掌,笑看着這個某人講,我也不知道啊,知道這個道理的人,對於世間萬物,甚至治理天下而言,大概一切盡在掌握之中吧。留下某人在風中凌亂。

拋開這個玩笑不講,其實這句話還是很有內涵的。禘禮是祭天地之禮,涉及我們華夏民族的原始崇拜和文化根源。要詳細論述,我沒這個能力。我理解來講,在祖先看來,天如父,至公至上,地如母,至情至性,人世間的一切均爲天地所孕育,也爲天地所掌控。所以儒道兩家認爲,天道高於人道,不管天子諸侯還是皇帝大臣,都受天地之道的約束和控制。皇帝繼位,要講受命於天。皇帝失德,將降天罰。能明白天地之道,便掌握了人世間最基本的哲學,便能瞭解宇宙蒼生,瞭解世間萬物。

說遠了,總之要知道爲什麼天子諸侯要祭拜天地,並且天地之道,天地崇拜代表了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而這一崇拜,在我看來是既唯心又唯物的,相對於其他宗教而言,是有十分巨大的區別的,甚至是一種生存信念而非一種原始宗教。天地之道之於人世之間,便是道德規矩,它並非不可見,不可置疑的神。塑造天地的盤古,創造人類的女媧,並沒有像其他宗教的神衹一樣來主管、約束世人,他們更像是旁觀者,更像父母之於子女,只有關愛,沒有索取。所以我們對天地的祭拜,對祖先的祭拜,更像是對自己信念的祭拜,不過是將無法對人言的想法,於天地祖先念叨唸叨,彙報彙報;所許的願望,更像是對自己的一種激勵和承諾。所以周易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我們以前過年,正月七年級早上起來,家長帶領全家的人,先要祭天地、拜祖宗,雖然儀式簡單,但卻很嚴肅,而慎重。春秋二季要祭祖,也就是實行“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的尊敬傳統的精神。現代一般家庭,就從來不祭祖,這就是教育的問題,是信仰、信念缺失的問題,值得重新研究、重新修整。保持這一點傳統,這一點習慣,使後代知道源遠流長的民族傳統,這也是我們的責任。

論語讀後感700字 篇三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所描述的,是一個人做人做事的狀態和心情體驗。學習的內容是做人做事,因此學習的時間並不僅在課堂上,在書本里,而是在日常的時時刻刻。“時習之”就是要時時刻刻加以練習和溫習,通過實踐得來的知識才是真知。生活是一切知識的源泉,這就要求我們“時習之”,勤思考,多練習,時刻不忘學習,保持一種活到老,學到老的生活態度。

世間什麼最難?做人最難。拼上三年兩載的工夫做成一兩件事不難,做人卻是一輩子的事,弄不好一輩子也不會做人。不會做人怎麼做事?“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孔子的弟子評價孔子爲:溫、良、恭、儉、讓。做人首先要注重品德修養,其次才談得上學識,我想,這大概也是孔子學識淵博的原因吧。意大利詩人但丁曾說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道德是做人的基本準則,懂得了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一個人才能夠站在道德的立場,真心對待他人。

孔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句話是孔子讚美顏回高尚品德和情操的。其實,人活在世上是否幸福、快樂,關鍵在於心態,貧或富只是一種外在因素,真正有學識的人是不會受其左右的。

生活中有很多人,總是擔心自己的才華不被人知,悄無聲息的被埋沒了,埋怨沒有慧眼識己的伯樂,這些擔心都有些多餘,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真正緊要的問題,並不在於人知,而在於知人。知人總會在關鍵時刻對一個人的命運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論語》還教會我一項道理,人必須學會多種本領,做一個能文能武的通才,不僅要對專業要精通,對其他領域也要能懂能做。

“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一切功名利祿不過是過眼煙雲,得而復失,失而復得都會經常發生,只有將功名利祿看淡看開,才能“事去而心隨空”

《論語》,一本包含了道理的聖賢之書。

論語讀後感700字 篇四

我讀了《論語》後,感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孔子就坐在我的面前,他深邃而高遠的目光,穿越幾千年的滄桑歲月,慈祥和藹的注視着我,牽引着我。使我的思緒在漫長的時空隧道里穿梭,眼前的場景在變幻,我彷彿又回到了孔子的時代,孔子正襟危坐,向弟子們傳授學問。孔子是位賢人,兩千多年來,有多少人把他打扮?一絲不苟的言笑循規滔距,而且一開口是:“君、臣、父、子。”一筆口試:“仁、義、禮、忠恕、孝悌”之類的“聖賢老師”。孔子作爲一個政治家,自然始終懷有強烈的政治熱情,政治抱負和政治追求。但作爲一個“士”,他更有知識分子思想崇高和純潔的一面,他不會爲了某種政治利益而犧牲人格和尊嚴。

孔子在三十歲時,曾帶領弟子去周遊魯國,他實施他的“仁、義、禮、忠、孝”來教導魯國之臣民,但是魯國的魯莊公整天沉澱於酒色,不理朝政。於是孔子帶着失望離開了魯國。孔子說:“爲正義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拱月。”我能感覺到,孔子當時那種失落而悲傷的心情和他那一腔熱血具有遠大抱負的理想不知何時才能實現?那種感覺簡直比吃了黃連還要苦上百倍。不過,孔子卻從來不會呵斥一個他值得呵斥的人,他最終成爲了千古傳頌,人人皆知的聖賢之士。

孔子的忠、孝、禮、義體現在孔子的言行舉止之上。相傳孔子爲了認識父母的墳墓,而把他們的墳墓堆成像小似的。孔子在父母生前無微不至的關心,這就體現了他授與百姓的“孝”字。死後他依然如故的每年去祭奠。以爲兩千年前的“聖賢仙師”教會了我“仁、義、禮、忠、孝。”齊全,讓我一輩子受益匪淺。

我將永遠銘記先師留給後人的文化寶庫,帶給人類的財富。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歷代帝王都用“仁者愛人”來熱愛人民。孔子的豐功偉績,後人將永遠銘記。

論語讀後感 篇五

“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這句話選自《論語》裏面的《爲政》,這是《論語》裏給我感受最深的一句。是說:“明白了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這就是智慧。”這句話雖然出自春秋末期的孔子之口,但仍對現代人有着深遠的教育意義。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這句話包含着一個道理: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謙虛誠實,切不可不懂裝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都要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問題,對於這些問題,我們要報以謙虛誠實的態度去對待,有不懂的問題,應當及時向別人求教,甚至是“不恥下問”,如果不懂裝懂,敷衍塞責,最後只會害了自己。

比如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問題,這是很正常的,這時候應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迅速向老師同學請教,而有些同學總是偷懶,想湊湊合合混過去,給自己找各種各樣做錯了的理由,總認爲自己的錯誤僅僅是個失誤,這樣時間一長,就必然會漏洞百出。

讓我們“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做一個於人於己都誠實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