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思考快與慢讀後感精彩多篇

讀後感5.02K

思考快與慢讀後感精彩多篇

思考快與慢讀後感600字 篇一

最近抽空看了《思考快與慢》一書,書中提出了一個概念,人的大腦思考有“快”和“慢”兩種模式,系統1的運行時無意識切快速的,不怎麼費腦力,沒有感覺,完全處於自主控制狀態;系統2將注意力轉移到需要費腦力的大腦活動上來,運行通常與行爲、選擇和專注等主觀體驗相關聯。

個人覺得“快”和“慢”兩種模式定義的並不好,應改爲“非應激態”和“應激態”更加恰當。

總所周知,動物對於外界的信息的生理反應通常由三種模式“非應激態”,“應激態”,“僵直態”。而基於大腦這一生理結構存在的事物,思維模式當然也是符合這個說法的。

老虎處於安全的環境下,處於”非應激態“渾身放鬆,身體舒展。

老虎在捕獵中,處理”應激態“,腰背弓起,瞳孔微縮,身體伏低,釋放大量腎上腺素,隨時準備進攻(應激態有兩種常見策略,hit or run攻擊或者逃跑)

而如果”應激態“並不能解決問題,甚至身處必死局面。那麼動物就會進入第三種狀態,”僵直態“。身體強直不得動彈,類似於假死的狀態。

而思維模式對應以上也有三種形態,開頭說到的兩種不再贅述這裏補充一下第三種處於”僵直態“的情況。處於”僵直態“思維會陷入短路懵逼狀態,通常還會帶有情緒抽離等特徵。

思考快與慢讀後感 篇二

思考,快與慢一書用大量的實驗數據證明了:人大腦在對於事件從接收始,會經由兩個大腦系統(系統1和系統2)進行分析處理,至產生行爲反饋止。

系統1,由已儲備的知識體系或框架進行分析並快速進行結果反饋,是缺乏調用深層腦力活動的思維方式,可稱爲“衝動腦”,因爲不用進行太多腦力活動,腦袋不用那麼累人類大多數情況下都在被它統治主導着,如大多情況下也有“意難平”的一股腦兒的思考方式。

系統2,由已儲備的知識體系或框架下進行更深層次的腦力活動,在調用系統1的反饋結果之後進行更深入的分析,可稱爲“謹慎腦”,“三思而後行”非常貼切的就可以形容它。

在生活中,因爲有了系統1的第一時間分析,生活會變得更加輕鬆,也就沒有那麼多煩心事,因爲它總會在某些場景下給我們最舒服的選項,我們也欣然接受。聯想需要“堅持力”的場景中,系統1給我們最舒服的選擇大多時如“停一停”“歇一歇”“明天也來得及”“今天差不多了”“…”而當時我們也很難再調用系統2去進行反駁,因爲大腦已經更傾向於系統1的選擇,因爲它很懶。

在工作中,因爲有了系統1的存在,我們在互聯網產品設計中,從戰略部署、產品架構、營銷策略、功能按鈕、用戶轉化…等可以利用它促進用戶行爲,進而去提高最大效益。

本書通過大量實驗例證,證明和描述了大腦的思維方式,簡而言之,多調用系統2進行深入思考,少使用系統1給出的舒服選項,你的大腦就會一直處於活躍狀態,思維會處於積極和活泛狀態,做出的決定或抉擇也能讓將來的自己少些後悔。

《思考快與慢》讀後感 篇三

《思考快與慢》的基礎是作者提出的人類思考框架:系統1和系統2。系統1代指人類的非受控或無意識的思考模式,系統2代指受人自身控制的或有意識進行的思考模式。用系統1思考或判斷是非常快捷的,因此人們往往第一時間通過它在腦海中形成觀點。但有時系統1可能得不到結論或是得到錯誤的結論,因此人類也經常求助系統2進行更爲複雜和費力的思考過程,以圖補充或糾正系統1。但是,上述說法不等於系統1是感性的、系統2是理性的。實際上系統2經常受到系統1的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而系統2很懶惰,經常疏於校驗,從而無法糾正系統1形成的錯誤。 系統1快速,是因爲我們從長期記憶中直接提取了成型的結論或印象,而它的錯誤則直接來源於我們頭腦中的偏見。系統2懶惰,是因爲使用工作記憶確實非常費力。至於思考錯誤,長期記憶本身就是工作記憶的信息來源,如果其中存在偏見,當然也很容易讓工作記憶的結論跑偏。但是,通過有意識的、大量的練習,人們可以形成正確的觀念以替代原有的偏見,也就是說,更爲準確、有效的思考方式是可以通過學習得到的。這當然就是作者寫書的前提。他在書中主要做的工作就是向我們一一揭示本能地存在於人類頭腦中的偏見,以及何種思考方式可以有效地抑制這些偏見。

書中提到:利用閒談來發現和分析別人犯的錯誤,對比分析自己的錯誤更容易。所以這本書都在分析別人的錯誤,我們聽一聽別人分析別人的錯誤,再對照一下自己,我們就會有更多的收穫。

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學實驗。通過徵詢被試者的意見了解他們在思考和評價事物時的偏好。當偏好會影響評價的準確性時,它就成爲了需要克服的偏見。關於“球和球拍”這個簡單精煉的案例。球和球拍一共1.1美元,球拍比球貴1美元,問球多少錢?系統1給我們的估值是10美分,這是大多數人都會快速得到的一個答案,這個答案似乎與生俱來,用不着我們思考,看到這句話,不由自主的就產生了這個結果。然而,一旦你對這個結果產生了懷疑,系統2就要嘗試工作了,只要稍稍動腦想一下,就會否定這個直覺性的答案,我們知道球拍實際上是1.05美元而球是5美分。這個案例清晰的介紹了我們思考模式的特點,類似的思考模式已經潛移默化的自然融入我們的生活,這就是爲什麼我們和所構成的社會會存在大量的謬誤和偏見。對於人類而言,對於系統1和系統2的切換往往是無意識的。決策時人類最爲複雜的事情之一,往往在人們覺得控制了決策時,在決策過程的關鍵環節卻出現了不理性的行爲,這是因爲人無法長期性的按一種系統來運作。數據的累積和方法的引進是容易的,但人類自身素質的提高卻很緩慢,這同時也是決策的難度所在。 有關“迴歸性”的問題,也很有意思。在商業中,我們常常要做計劃,比如上一個季度各地區銷售額有好有壞,對於未來一個季度業績的預測,是不是依然是好的更好,壞的更壞,通常來說,這些區域會向均值迴歸。正如一個小孩子,擁有早熟的智力和閱讀能力,並不代表等他以後能比其他小孩有更大的成就。這些都是一種社會正常的均值迴歸的現象。書中提到的以色列空軍對於飛行員的評價。教官

說處罰比獎勵更能提高飛行員的技巧和成績,他的理由是,在每次訓練中,給予表現好的嘉獎後,後幾次反而表現下滑,而對於處罰過表現不好的飛行員再之後的幾次飛行中反而表現更好。實際上,飛行員在一定時期的表現,跟教官採取的措施並不具有較大的相關性。這些飛行員的成績無非是再做均值迴歸。這也能解釋爲什麼往往登上知名雜誌的體育運動員在之後一段時間表現可能會下滑,這不過是他們再向平均值靠攏。 當然除了上述提到得相似性或者典型性之外,可得性也是我們偏見和誤解的重要來源。我們通常通過我們頭腦已有的數據或者印象來做判斷,而我們每個人的認知範圍和知識儲備都是有限的。人們常常根據他們的階層、能力圈、知識結構等限制來描述問題。另外就是錨定現象。這個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有意思的抉擇。在自由市場,當我們不知道菜價的時候,對方給予的價錢就是一種錨定,我們如果在對方給的報價基礎上變化,基本是偏向對方的報價有利的一面。除非我們自己給出一個獨立的價格,那麼這個時候相當於我們再給對方一個錨定值。同樣在產品或服務報價等方面,我們都在給對方一個錨定的定價範圍,使得最後自己所在的一方更有價值。 關於作者對焦慮情緒與風險政策的設計。對於我們每一個個體而言,在面對風險時,系統1還是非常容易起作用的。作者這樣講到:“我們腦海中的世界並不是真實世界的準確反映,我們對事件發生的頻率的估測也會受到自己接觸這些信息和頻率與個人情感強烈程度等因素的影響。人們想到不同風險的輕鬆程度與其對這些風險的情感

反應是緊密相連的。我們總是特別容易想起那些駭人的想法和畫面,而那些流暢生動的駭人印象又會加深我們的恐懼。”所以就算哮喘致死的概率是龍捲風的20倍,我們在面對政策失誤導致的風險時,會恐懼更會憤怒。專家常常通過判斷死亡人數(或壽命)來測定風險,而公衆的區分則更加細緻。例如,善終和非善終,是意外死亡還是在類似滑雪這樣的自願活動中死亡。”專家說的也許是客觀事實,卻無力疏導公衆的憤怒,甚至會點燃更大的怒火。作者接着引用斯洛維克的觀點,“風險”並不是脫離我們的思想和文化而獨立存在的,不會老老實實等着我們去測量。人類發明“風險”這個概念是爲了幫助自己理解和應對生活中的危險和不確定情況。因此,風險的界定亦是一種權力運作。每個政策問題都應包括對人性的假設,尤其是人們可能做出的抉擇和他們爲自己和社會作出抉擇所帶來的後果。桑斯坦認爲美國現行的監管體系暴露出優先處理事件不明確的糟糕狀況,這一體

系更多的是對公衆施壓做出反應,而不是謹慎客觀的分析具體情況。 面對越來越成熟的公衆,決策者的善後之舉只能疲於應付,且難以得到好評。一旦公衆的成見形成之後,再想通過種種善後之舉改變其成見,往往是事倍功半的。而決策者的委屈之處又在於:好的決策如果產生了壞的結果,那我們就會責備那些決策制定者,而對那只是在事後才能明確看出是正確的決策而言,其制定者也不會因此而得到什麼讚揚。不難發現,協調個體內部系統1與系統2的爭鬥已非易事,而在羣體層面的系統1和2的爭戰則更是一場曠日持久、不容閃失的戰役。但是前景應該是樂觀的,正如作者在焦慮情緒與風險政策的設計

一章的結尾寫到的:“政策制定者不應該忽略普遍存在的恐懼情緒,即使這些情緒是毫無緣由的也不該忽略。不管理性與否,恐懼都是令人痛苦且身心俱疲的。政策制定者必須努力保護公衆不受恐懼情緒的影響,而不是隻保護其不受真實存在的危險的傷害。” 上述這些都是卡尼曼在傳統心理學方面的研究,正是這樣的研究讓他認識到,經濟學中經紀人的假設是有缺陷的。人們在選擇進行選擇的時候考慮的效用,是拿未來的預期與現在的擁有進行比較,來做出判斷。人在選擇的時候,並不是經濟理性在起作用,而是基於個人現狀的得失來進行判斷。系統1和系統2讓人生有兩種生活狀態,一種是對外界刺激的情緒反射。第二種是對外界刺激的反應,也就是系統1給了人一個指令,然後思考這個指令是不是最好的,還有別的選擇嗎?之後再選擇性的行動。在刺激和反應之間,大多數成功的人比普通人更善用系統2,當他在情緒下做商業決定時,可能會聽信直覺,但更多時候他會停下來,看到問題的不同側面,而有所反應。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是:當遇到事情時,大家有沒有停下來想一想,我一定要照按系統1工作嗎?我還可以採取哪些不同的方式,做出其他的選擇?這本書給我們的一個提醒是:人生的修煉和修爲,就是在別人都在反射的時候,你有沒有一些反應的行爲。

思考快與慢讀後感3200字 篇四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是:當遇到事情時,大家有沒有停下來想一想,我一定要照按系統1工作嗎?我還可以採取哪些不同的方式,做出其他的選擇?這本書給我們的一個提醒是:人生的修煉和修爲,就是在別人都在反射的時候,你有沒有一些反應的行爲”

《思考,快與慢》的基礎是作者提出的人類思考框架:系統1和系統2.系統1代指人類的非受控或無意識的思考模式,系統2代指受人自身控制的或有意識進行的思考模式。用系統1思考或判斷是非常快捷的,因此人們往往第一時間通過它在腦海中形成觀點。但有時系統1可能得不到【本站】結論或是得到錯誤的結論,因此人類也經常求助系統2進行更爲複雜和費力的思考過程,以圖補充或糾正系統1.

但是,上述說法不等於系統1是感性的、系統2是理性的。實際上系統2經常受到系統1的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而系統2很懶惰,經常疏於校驗,從而無法糾正系統1形成的錯誤。

系統1快速,是因爲我們從長期記憶中直接提取了成型的結論或印象,而它的錯誤則直接來源於我們頭腦中的偏見。系統2懶惰,是因爲使用工作記憶確實非常費力。至於思考錯誤,長期記憶本身就是工作記憶的信息來源,如果其中存在偏見,當然也很容易讓工作記憶的結論跑偏。但是,通過有意識的、大量的練習,人們可以形成正確的觀念以替代原有的偏見,也就是說,更爲準確、有效的思考方式是可以通過學習得到的。這當然就是作者寫書的前提。他在書中主要做的工作就是向我們一一揭示本能地存在於人類頭腦中的偏見,以及何種思考方式可以有效地抑制這些偏見。

書中提到:利用閒談來發現和分析別人犯的錯誤,對比分析自己的錯誤更容易。所以這本書都在分析別人的錯誤,我們聽一聽別人分析別人的錯誤,再對照一下自己,我們就會有更多的收穫。

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學實驗。通過徵詢被試者的意見了解他們在思考和評價事物時的偏好。當偏好會影響評價的準確性時,它就成爲了需要克服的偏見。關於“球和球拍”這個簡單精煉的案例。球和球拍一共1.1美元,球拍比球貴1美元,問球多少錢?系統1給我們的估值是10美分,這是大多數人都會快速得到的一個答案,這個答案似乎與生俱來,用不着我們思考,看到這句話,不由自主的就產生了這個結果。然而,一旦你對這個結果產生了懷疑,系統2就要嘗試

工作了,只要稍稍動腦想一下,就會否定這個直覺性的答案,我們知道球拍實際上是1.05美元而球是5美分。這個案例清晰的介紹了我們思考模式的特點,

類似的思考模式已經潛移默化的自然融入我們的生活,這就是爲什麼我們和所構成的社會會存在大量的謬誤和偏見。對於人類而言,對於系統1和系統2的切換往往是無意識的。決策時人類最爲複雜的事情之一,往往在人們覺得控制了決策時,在決策過程的關鍵環節卻出現了不理性的行爲,這是因爲人無法長期性的按一種系統來運作。數據的累積和方法的引進是容易的,但人類自身素質的提高卻很緩慢,這同時也是決策的難度所在。

有關“迴歸性”的問題,也很有意思。在商業中,我們常常要做計劃,比如上一個季度各地區銷售額有好有壞,對於未來一個季度業績的預測,是不是依然是好的更好,壞的更壞,通常來說,這些區域會向均值迴歸。正如一個小孩子,擁有早熟的智力和閱讀能力,並不代表等他以後能比其他小孩有更大的成就。這些都是一種社會正常的均值迴歸的現象。書中提到的以色列空軍對於飛行員的評價。教官說處罰比獎勵更能提高飛行員的技巧和成績,他的理由是,在每次訓練中,給予表現好的嘉獎後,後幾次反而表現下滑,而對於處罰過表現不的飛行員再之後的幾次飛行中反而表現更好。實際上,飛行員在一定時期的表現,跟教官採取的措施並不具有較大的相關性。這些飛行員的成績無非是再做均值迴歸。這也能解釋爲什麼往往登上知名雜誌的體育運動員在之後一段時間表現可能會下滑,這不過是他們再向平均值靠攏。

當然除了上述提到得相似性或者典型性之外,可得性也是我們偏見和誤解的重要來源。我們通常通過我們頭腦已有的數據或者印象來做判斷,而我們每個人的認知範圍和知識儲備都是有限的。人們常常根據他們的階層、能力圈、知識結構等限制來描述問題。另外就是錨定現象。這個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有意思的抉擇。在自由市場,當我們不知道菜價的時候,對方給予的價錢就是一種錨定,我們如果在對方給的報價基礎上變化,基本是偏向對方的報價有利的一面。除非我們自己給出一個獨立的價格,那麼這個時候相當於我們再給對方一個錨定值。同樣在產品或服務報價等方面,我們都在給對方一個錨定的定價範圍,使得最後自己所在的一方更有價值。

關於作者對焦慮情緒與風險政策的設計。對於我們每一個個體而言,在面對風險時,系統1還是非常容易起作用的。作者這樣講到:“我們腦海中的世界並不是真實世界的準確反映,我們對事件發生的頻率的估測也會受到自己接觸這些信息和頻率與個人情感強烈程度等因素的影響。人們想到不同風險的輕鬆程度與其對這些風險的情感反應是緊密相連的。我們總是特別容易想起那些駭人的想法和畫面,而那些流暢生動的駭人印象又會加深我們的恐懼。”所以就算哮喘致死的概率是龍捲風的20倍,我們在面對政策失誤導致的風險時,會恐懼更會憤怒。專家常常通過判斷(或壽命)來測定風險,而公衆的區分則更加細緻。例如,善終和非善終,是意外死亡還是在類似滑雪這樣的自願活動中死亡。專家說的也許是客觀事實,卻無力疏導公衆的憤怒,甚至會點燃更大的怒火。作者接着引用斯洛維克的觀點,“風險”並不是脫離我們的思想和文化而獨立存在的,不會老老實實等着我們去測量。人類發明“風險”這個概念是爲了幫助自己理解和應對生活中的危險和不確定情況。因此,風險的界定亦是一種權力運作。每個政策問題都應包括對人性的假設,尤其是人們可能做出的抉擇和他們爲自己和社會作出抉擇所帶來的後果。桑斯坦認爲美國現行的監管體系暴露出優先處理事件不明確的糟糕狀況,這一體系更多的是對公衆施壓做出反應,而不是謹慎客觀的分析具體情況。 面對越來越成熟的公衆,決策者的善後之舉只能疲於應付,且難以得到好評。一旦公衆的成見形成之後,再想通過種種善後之舉改變其成見,往往是事倍功半的。而決策者的委屈之處又在於:好的決策如果產生了壞的結果,那我們就會責備那些決策制定者,而對那只是在事後才能明確看出是正確的決策而言,其制定者也不會因此而得到什麼讚揚。不難發現,協調個體內部系統1與系統2的爭鬥已非易事,而在羣體層面的系統1和2的爭戰則更是一場曠日持久、不容閃失的戰役。但是前景應該是樂觀的,正如作者在焦慮情緒與風險政策的設計一章的結尾寫到的:“政策制定者不應該忽略普遍存在的恐懼情緒,即使這些情緒是毫無緣由的也不該忽略。不管理性與否,恐懼都是令人痛苦且身心俱疲的。政策制定者必須努力保護公衆不受恐懼情緒的影響,而不是隻保護其不受真實存在的危險的傷害。”

上述這些都是卡尼曼在傳統心理學方面的研究,正是這樣的研究讓他認識到,

經濟學中經紀人的假設是有缺陷的。人們在選擇進行選擇的時候考慮的效用,是拿未來的預期與現在的擁有進行比較,來做出判斷。人在選擇的時候,

並不是經濟理性在起作用,而是基於個人現狀的得失來進行判斷。系統1和系統2讓人生有兩種生活狀態,一種是對外界刺激的情緒反射。第二種是對外界刺激的反應,也就是系統1給了人一個指令,然後思考這個指令是不是最好的,還有別的選擇嗎?之後再選擇性的行動。在刺激和反應之間,大多數成功的人比普通人更善用系統2,當他在情緒下做商業決定時,可能會聽信直覺,但更多時候他會停下來,看到問題的不同側面,而有所反應。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是:當遇到事情時,大家有沒有停下來想一想,我一定要照按系統1工作嗎?我還可以採取哪些不同的方式,做出其他的選擇?這本書給我們的一個提醒是:人生的修煉和修爲,就是在別人都在反射的時候,你有沒有一些反應的行爲。

《思考快與慢》讀後感 篇五

作者丹尼爾·卡尼曼是美國人,他因對判斷和決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戰而榮獲2002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他的研究打開了社會心理學、認知科學、對理性與幸福的研究以及行爲經濟學的新局面。

我被書裏的內容深深的吸引,卡尼曼認爲我們的大腦有快與慢兩種作決定的方式。常用的無意識的"系統1"依賴的是情感、記憶和經驗,對事物迅速作出判斷和抉擇,使我們能夠迅速對眼前的情況作出反應。一般不常用的有意識的"系統2"必須通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依賴的是邏輯、數理和概率,對事物作出判斷和抉擇,它比較慢而且勞神,但使我們不容易出錯。

書中有很多經典有趣的行爲實驗,能讓我們真切體會到系統1和系統2的特點和區別。在一個不可預測的世界裏,人們預測出錯是無可厚非的,但若專業人士認爲自己可以成功預測不可能的任務,我們就可以對其進行指責。如果真是這樣,他們要麼是自我妄想,要麼是利用巧合在說謊。所以,我們不能隨便相信任何人的直覺,包括我們自己!

書中還介紹了伯努利的財富效用理論及其缺陷,更人性化的前景理論及其缺陷,以及語言的不同描述引發人們的不同心理反應,進而影響自己的判斷抉擇。這本書還有很多引發思考的非常有趣的例子,很多我從未思考過但對生活有用的東西,讓我們知道大腦是怎麼工作,怎麼偷懶的。還有如何使用直覺,也可以在使用直覺出錯時爲自己找到理由———不能相信直覺。而閱讀能增添我們對日常小事進行思考的樂趣,還可以增進對自己的瞭解。過去覺得說話直來直去好,現在覺得使用交流更愉快的說話方式更好!

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需要有豐富的詞彙去準確清晰的描述,需要動腦子去換位思考,這需要不斷的學習!傳遞信息既是技又是巧,閱讀可以做技術儲備。我們應該像猶太人一樣,多讀書多讀好書,既爲自己增長見識,也爲自己看問題多提供一些角度、方法和途徑。我們不能一概相信自己的直覺,但有時也需要依靠直覺迅速處理事情,唯有努力把簡單的直覺提升爲專家類直覺。這樣,在面對很多事情時,能對事情有更準確的判斷,能更好更及時的處理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