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閱讀《活着》有感

讀後感2.52W

閱讀《活着》有感

閱讀《活着》有感一

餘華用質樸的語言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刻着時代烙印的故事。

他用一個自然的開頭將我們引入故事中,“二喜、有慶不要偷懶,家珍、鳳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看起來不着頭緒的一句話卻包含了整個故事的主線。

福貴年輕時是一個只懂得享樂的大戶人家的少爺。他祖輩曾有豐厚的基業,但他父親敗了大半家業,他的濫賭又徹底讓他破產,從一個少爺變爲一個窮人的心理落差非常大,但正是這讓他第一次真正地思考活着的意義。這付出的代價是全部的家產和父親的生命。

家珍,福貴的妻子,陪伴了他大半生的女人。但福貴只是在最初對她有過男女之情,陪伴他們走過那麼多歲月的是親情。這個單純、隱忍的女人一直像是爲了福貴而活着。在丈夫最後一次濫賭時,她去賭場給丈夫下跪,在父親要求她回去後,爲了家庭她又回來。我沒有經歷過動盪的社會,但我也能夠了解是怎樣的情感讓這個偉大的女人一直撐下去。

到了這裏,像是一切有了好轉,有慶(福貴和家珍的兒子)賽跑拿了第一,鳳霞(福貴和家珍的女兒)也嫁給了一個勤勞且對她好的男人,但作者又給了我們一記重擊,有慶死了!爲什麼?爲了給縣長大出血的妻子輸血。醫生不計後果地抽乾了這個孩子的血,只留下了他發青的冰冷的屍體。家珍差點兒因爲這個打擊離開,而她堅持下來了。直到鳳霞因爲生孩子大出血死去後,這個堅強的女人才真正倒下。在這裏,我們還抱着一線希望,只要有孩子就還有希望和未來。二喜(鳳霞丈夫)也莫名其妙地死去了,只留下苦根(二喜和鳳霞的兒子)與福貴在一起。這時的苦根就像忽然長大了一樣,幫忙幹活,他心中一直存着那個雞變鵝、鵝變羊、羊變牛的願望,但在這個願望實現前,苦根也死了。最終留下福貴和一頭老牛。

文章從福貴的一生映射了當時荒誕的社會,人的性命就好像草芥,很輕易就可以連根拔起,但活着的意義卻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我們沒有經歷過人民公社時期的日子,也從沒對那段生活有什麼具體的瞭解。它簡短地出現在中學課本上,一帶而過,卻從來不出現在考卷上。大革命,十年荒唐日子,也無法讓人理解。有老一輩的人說,能經歷那些還活着的人就是英雄。是荒唐的社會賦予了他們活着的意義,也是那社會剝奪了他們的生命。作者用平淡的描述抒發着自己心中的憤慨,讓一幅水墨畫中暗藏激流。他又是抱着怎樣的心理寫下這篇扣人心絃的故事的?

作者生於1960年,正處於人民公社時期,他能理解那盲目“煮鋼鐵”和僞/社會主義現象,他通過對那時生活的描寫也寫出了自己對那個時代的厭惡。他以冷酷的筆調寫出了血淋淋的現實。既不像老一輩人那樣對社會表現敬愛,也不像不諳世事的年輕人那樣膚淺,是時代造就了他的真實。

他創造了福貴——這個用大半輩子去贖自己年輕時犯下的罪的人,這個真正明白活着意義的人。

苦難會幫助我們成長,就算受到再多打擊也要記着要活着。它給我們的心打了一針強心劑,讓我們變得更堅強去面對生活。

閱讀《活着》有感二

昨天於學校圖書館借來這本並不怎麼厚的小說,便從中文版自序、韓文版自序、日文版自序、英文版自序、麥田新版自序、到小說的正文、再到外文版評論摘要一字不漏得看完了。

中文版自序中第一句話“一位真正的作家永遠只爲內心寫作,只有內心纔會真實地告訴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麼突出。內心讓他真實地瞭解自己,一旦瞭解了自己也就瞭解了世界。”作爲讀者的我,不知道你們是否瞭解自己的內心世界,因爲一個人如果能夠客觀地正視自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所以,這也是我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中所一直思考的事情,22的我,經歷的事情還是太少,但是,大學四年的生活,卻讓我覺得自己好像在向這個方向靠近了。“人生無法忍受太多的真實”,真實的事情就如同說一句真話一樣,讓人感到不怎麼舒服,但是我們還是要面對不是嗎,總是活在自己幻想的那個美好的世界裏,不知道心理承受能力會不會很強大呢。“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泄,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裏所說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我想,這也是作者在這本小說中所貫徹的一種精神。“寫作過程中讓我明白,人是爲或者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所以,我們作爲這個肉體的主人,是不是也沒有任何權利去剝奪它想活着的意願。

日文版自序中“對《活着》而言,生活是一個人對自己經歷的感受,倖存往往是旁觀者對別人經歷的看法”,要好好用心生活,好好用心感受、好好用心體驗這生活的酸甜苦辣,因爲生活是屬於我們自己的。“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後,在他生前和葬禮前,無人有權說他幸福”,其實,也無人有權說他不幸,即使是在他生後,因爲幸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所以,這也是作者所明白的一個道理:不要再去議論別人的人生,當然也是現在的我最應該學會的,不僅僅是別人的人生,應該是別人所有的私事!!!

英文版自序中,美國民歌《老黑奴》,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也是這部小說的主人公富貴的在整個故事中經歷和心態。

出生於一個富貴家庭的富貴,先是體驗了富裕人家的生活,然後賭博失去家產,淪落爲一無所有的租戶,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轉折,也是他隨後一系列經歷的鋪墊。隨後,父親去世,他便開始走向了積極的人生道路。被國民黨抓去當兵期間,幸運地保住了性命,但是兩年之久的離家,母親在懷着:富貴不會去賭博的對他的信任中去世,女兒發燒成聾啞人。隨後開始了看似平靜的普通人的生活,但是,在兒子有慶國小五年級那年,因爲醫生爲了討好縣長而不顧孩子的性命而獻血過多去世,富貴的選擇是對生病的妻子家珍隱瞞,並一個人把孩子埋葬在爺爺奶奶的墳墓旁邊。後來,女兒鳳霞找到了一個對待他們如同自己兒子一樣的女婿二喜,還懷了個兒子,本以爲這就開始了他們一家人的幸福生活了,但是,好景不長,女兒生產後大出血去世,隨後,妻子也走了。原本的四口之家就剩下富貴自己了,凡人遇到這種情況會如何呢?感覺自己應該都沒有活下去的希望和勇氣了吧?可是,富貴的生活還得繼續下去啊,外孫苦根四歲那年,二喜出意外身亡,爲了照顧外孫,富貴還得繼續活下去,起碼得把孩子撫養成人不是嗎?但是,苦命的苦根,在自己七歲那年因吃太多豆子也走了。那個昔日的幾口之家,最後就只剩下富貴一個人了,爲了不感到孤獨,他給自己買了一頭牛,叫富貴。

面對父親、母親、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外孫的紛紛離世,富貴沒有要死要活的,他所做的就是埋葬,然後繼續照顧並和剩下的人繼續生活。這也映照了作者寫這本書的背景,不管經歷了什麼苦難,我們依然要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現如今這個社會,大家都覺得壓力很大,所以各種選擇不再生活的新聞也紛紛出現,各種負面情緒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爆發出來,而我所要學會做的,就是淡然處之,因爲我們常人經歷的,很多人已經經歷過,或者和我們一樣正在經歷,或者後來者以後還會經歷。這樣想想,感覺自己就更加有勇氣,有信心繼續自己的小生活了。

閱讀《活着》有感三

《活着》一書講述的是中國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個富有家庭裏發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對夫婦,丈夫富貴,妻子家珍。由於吃喝享樂,沉迷於賭博,富貴最終把家裏的財產輸得一乾二淨。父親因爲他的墮落氣得生病而死。從此,家破人亡,他們兩口子不得不面對苦難的生活。

俗話說:“有果必有因”。富貴家境衰落,他妻離子散的悲劇是他走上墮落的不歸路,成日不思進取吃喝賭博的結果。在此之外,還有別的原因嗎?是不是他的父親和妻子不關心他呢?答案是否定的。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得出富貴固執的本性。他漠視父親和妻子的多次規勸,執迷不悟,最終致使家境衰敗、貧窮潦倒,天天過着痛苦的生活。他曾被民黨抓住並差點喪命;他曾在被別人鄙視的環境中醒悟。也就是在那時候,他才反省以前的事,才真正懂得幸福的價值。影片中有一個關於他教訓孩子的情節值得我們思考。“小雞長大會成鵝,鵝長大會成羊,羊長大會成牛。”小雞怎麼能變成鵝呢?或許想告訴孩子,再貧困弱小的人也能成爲生活的強者吧。是啊!生活雖然不是什麼時候都盡如人意,但只要付出努力,擁有信心,明天將會更好。

另外,書中另一重要的人物——家珍又是怎麼樣的人呢?書中描繪她的部分雖沒有富貴多,可是我們可以看出她是個既通情達理又溫柔賢惠的妻子。人總是有喜怒哀樂的,家珍有時也生丈夫的氣,所以她纔在懷孕時帶着個啞巴女兒回孃家。可是富貴那時候怎麼知道家珍——一個已經把自己的生命交給他,一個夜夜哭泣勸告丈夫不要賭博的妻子正在家鄉艱難地供養着孩子,並且期盼着他早點醒悟。要是沒有毅力,沒有信心,說不定這個柔弱的農村婦女早已經沒有勇氣生活在這世上了。這個女人的生命是很苦的,也是很堅韌的。怪只怪富貴這個男人不懂得珍惜她,所以他們倆才只能過着艱難困苦的生活。

富貴和家珍的故事伴着前進的歷史走到中國建國初期。這期間,他們的孩子友慶被春生(他們的老朋友)騎車撞了。其實春生不會開車,卻自以爲是,結果這個可憐的孩子再也沒有機會品嚐媽媽給他做的12個餃子了。作爲作者爲什麼安排了這樣一個情節呢?是否想通過加深富貴和家珍的痛苦,來表現他們生活的毅力?我想除此以外,他還想提醒人們,做事時不要不懂裝懂,否則釀成悲劇再怨天尤人也無濟於事了,有慶的死真是令人扼腕嘆息啊!

《活着》是一部意味深長的書,富貴和家珍夫婦的人生經歷帶給我們的啓示是:生活就像是一條路,不總是平坦而筆直的。人只有一勇氣、毅力和信心去面對和克服種種的挫折與不幸,體會幸福的不易與甜蜜,纔會更加熱愛生活,珍惜生命。活着是一種證明,是一種歷練。

閱讀《活着》有感四

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不懂爲什麼書名會叫做《活着》,慢慢的深入看下去才知道,因爲福貴的一家老小,隨着時間隨着各種原因相繼的離開了人世,到最後只剩下福貴和一隻被他命名爲福貴的老牛,他倆也相伴走完剩下的路。

福貴他做過地主,打過仗,逛過戲院,賭過博,經歷着家人們一個又一個的離去。從富貴一時到落魄無比,從放蕩的青年直至寂寞的晚年,或許平常人看來是悲慘的,但作者偏偏採用第一人稱,這樣或許旁觀者的傷感大概是不必要的,人生的喜怒哀樂大概只有福貴自己知道吧!

讀這本書的時候,心裏是忐忑的,更是覺得很蒼涼。忐忑,是因爲看着福貴一家人的離世,一個接着一個,永遠都不知道你看到哪裏,他的家人又會離開;蒼涼是因爲,看着在這世界就只剩下福貴一人,年邁的他盡顯孤獨。

這大概也是最能打動我的地方,是啊,有時候閱讀別人的作品時,是會改變我們的人生態度的。而活着中的福貴,更讓我們看到活的人的感受,而不是別人的看法。

或許有的人會像福貴一樣小心翼翼的活着,小心翼翼的待人待事,又或許我也是這樣的,小心翼翼,可是儘管有再多的小心翼翼,也藏不住內心衝勁兒,面對自己害怕的事情,沒做過的事情,告訴自己,別怕,試試看,大不了重新來過,沒什麼的。

卻不曾想到,若真有一天,你活在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中,過着看人臉色,甚至隨時可能遭人毒打,隨時可能朝不保夕的日子,你還會感到生活不易甚至徒生感嘆嗎?那曾經的不如意,恐怕就變成了一個個的美好回憶了。

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就應該選擇努力,沒有一個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只要堅信,活着纔有一切,纔有希望。

閱讀《活着》有感五

生活有如立體幾何圖形,它是多面的,而我們卻長了一雙平視的眼睛。而優秀的文學作品會用語言和文字將你的思維帶進它的多維世界,猶如編筐編簍。所以說閱讀一本書就是對另一個自己的認知。“餘華”的《活着》,似乎是在講述一個“富二代”的敗家史。主人公“福貴”不削眼裏只有土地的父親,那是他的生活。

母親的溺愛也不過是父親責罰的擋箭牌,那個活着的“福貴”不過是個肉體,又或者說他從來沒活過。時間就是這麼奇妙,歷史的變革讓“福貴”一無所有,然而悲慘卻將他揉碎後埋在現實的土壤裏生了根,發了芽,這纔是一個有枝有葉的“福貴”,真正的“活着”。這也許就是“餘華”創作的初心。

面對“活着”這個看似簡單而又沉重深刻的話題,這是一個讓我們學會思考的作品。我們是要活在別人眼裏還是要活在自己的心裏?“活着”可以解釋爲“生存”和“生命”,當然“福貴”也許沒有想這麼多,他只是覺得“活的像個自個兒”。然而即使是現在,又有多少人能“活的像個自個兒”?又或是說有多少人想過要“活的像個自個兒”!

面對富貴,面對貧窮,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如何“活着”!!也許只有經歷過才能領悟。寫作,不僅是記錄,更是一種對世界認知提高的整理。不用活在別人的觀點裏,學會深度思考。

標籤:有感 活着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