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寫在人生邊上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9.72K

寫在人生邊上讀後感【多篇】

寫在人生邊上讀後感 篇一

假期有幸讀到了《一個偏見》這篇雜文,深深爲錢鍾書先生豐富淵博的學識與幽默含蓄的談吐所折服,於是又拜讀了《寫在人生邊上》這本書。剛一讀,立刻“眼不釋卷”,花了三四個個小時,總算是粗讀了一遍,有些小的看法不吐不快。錢鍾書寫的文章,給人的感覺總是很風趣、很幽默,但是又很富有哲理。

“文如其人”,這句話用在錢先生身上實在合適不過了,錢先生的文采就如同寶劍的鋒芒一般,一旦出鞘,便是明晃晃讓人膽寒。

讀錢先生的作品很費腦神經,不下苦功夫不行,奇怪的是,有時候你很認真去閱讀,卻發現作者不知所云,不是人家的功夫不到家,而是自己的天資太差,正如他的夫人楊絳先生所說的,錢先生的作品有些很晦澀,讀者很少,有些通俗一些,但是仍然不是暢銷作品。乍一聽,覺得似乎有些在故弄玄虛,實際上就是自己的水平不到家,看書如同牛聽琴一般無用。

我以爲,錢先生更多是爲了抒發才氣而進行創作,至於讀者是否能夠全盤接受,就要看自己的腦子是不是能夠跟上他天馬行空的思維方式,以及他取之即用而又不留畫工的學識了。

知識是死的,是僵化的,但是到了錢先生筆下,就成了活靈活現的橋段,每一個引用都讓人覺得身臨其境,然後讚歎巧妙。但是這種對於細節的過度關注和描述,往往成爲後人詬病錢先生的一個理由,認爲他“掉書袋”,而且小題大做。但是這正是錢氏風格,即“於細微處見真章”,而這種風格,不是將知識變成積木般熟練的把玩,而是將它們化成了血與靈魂,融在了人生裏;若不是大家,怎有如此的智慧呢?

這集子裏每一篇短文,都蘊含了錢先生獨特的觀點,並且巧妙地運用了生動的比喻,以幽默的手法,讓讀者透過思考來理解他的思想。《寫在人生邊上》,這個名字,確實也取得巧妙。作者將人生比喻爲一本書,將一部分人比喻作書評家或批評家,而另一些人則爲消遣者。這樣的比喻,已然是出人意料,而十分貼切。

將快樂與黑暗面對立起來的《論快樂》與《魔鬼夜訪錢鍾書先生》,實際上描述了他的一種思想,即快樂是相對而短暫的,而那些失望苦悶虛僞纔是貫穿人生的真正主題,而這種頹廢美,正是錢先生在他所有作品都暗暗透漏的思想。

《伊索寓言》爲著名的兒童讀物,但作者卻認爲,寓言將孩子教得更簡單,灌輸美好社會的假象,可事實上成人的世界中,卻並非如此黑白分明,進而批評社會中的虛僞行爲。

《談教訓》中寫道“我常奇怪,天下何以有這許多人,自告奮勇來做人類的義務導師,天天發表文章,教訓人類。”反映了先生對於假道學的一貫鄙視,也證明了他性格中確實看不起爲人師者,就如同當年在清華之狂語“清華園中,無人配做我錢某人的老師。”

我認爲錢先生是個敏感而仔細觀察的人,他的生活中充斥着智慧的火花,他卻很少從大處着手,反而願意在生活的細微之處,領悟到做人的道理,體驗出人生百態。有誰能說人生不是一本大書呢?

寫在人生邊上讀後感 篇二

如果讓我用幾個關鍵詞來描述錢鍾書,當是:帥;思辨;幽默;謙遜。

認識錢鍾書大概是在國中的時候。當時去一個同學家,她大概也是愛書之人,藏書不少。而在“浩繁卷帙”中我一眼相中的是那本包着白色封皮的《圍城》,恍若少女一見鍾情,對着它居然還有點臉紅心跳。也許“初戀”太過暴風驟雨,也許當時閱歷尚淺並未能體會書中旨趣,借來的《圍城》並沒有仔細地閱讀,興奮勁兒過後書就被擱置了,以致於此刻讓我回溯書中資料,除了主角“方鴻漸”和那句“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遊戲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外,我一概都不記得了。

喜愛上錢鍾書時已經是高中了。當時不明白在哪兒看見一張鍾書先生年輕時候的照片,英倫風,書卷氣息撲面而來,帥得簡直人神共憤。我想,大抵女生也是視覺性動物,看到完美的人或事,荷爾蒙、多巴胺都會胡亂分泌,至少彼時彼境的某高中女生的確如此。

如果沒記錯,《讀《伊索寓言》》一篇被當時的高中教材收錄,文章就兒童是否該讀寓言展開論述,而喜愛鍾書先生的主要原因也是源於該文吧,其中的一些哲思至今我還在時常咀嚼。鍾書先生寫到“小孩子該不該讀寓言,全看我們成年人在造成什麼一個世界、什麼一個社會,給小孩子長大了來過活。盧梭認爲寓言會把純樸的小孩子教育得複雜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認爲寓言要不得,以爲人事裏的是非的分別、善惡的果報,也像在禽獸中間一樣公平清楚,長大了就處處碰壁上當”。

事有湊巧,大學時候,教師給我解讀《道德經》,他說,“因爲沒有標點,所以讀者有了更大的解讀空間,我們此刻普遍認爲老子開篇第一句是‘道可道,十分道’,而我認爲是‘道可,道非,常道’”。如果按照古人們“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樸素哲學觀來看,我倒覺得教師給我的解讀似乎更貼合當下現實社會的邏輯。人是社會性、情景性動物,沒有純粹的好壞之分。如今,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也再不敢簡單地以“是非”“善惡”來妄斷了,沒有情境沒有證據,求知真相的過程會被太多內外在的主觀情緒干涉和影響(可能來自媒體刻意宣傳,可能基於自我日常生活經驗),正如胡適先生所說,我只敢“大膽假設,細心求證”。這或許就是錢鍾書先生給我種下的一枚思辨種子吧,當它再從外界環境和周邊人物中汲取陽光雨露時,便會生根發芽逐漸長成。

鍾書先生有三本大書——《圍城》、《談藝錄》、《管錐編》,可惜我由於心存敬意與怯意,一向沒敢翻閱,只斷斷續續地讀了一點錢鍾書的散文和關於他的生平趣事,期許自我能夠“偷得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這其中,《寫在人生邊上》應當算是比較認真閱讀的了。所以,別的書籍我都不敢妄加評判,唯獨看過思考過的《寫在人生邊上》感覺自我還稍稍有些發言權。

寫在人生邊上讀後感 篇三

買這本書,本來是因爲要看《寫在人生邊上》。書送到手裏才發現,原先六分之五的篇幅都是《人生邊上的邊上》,喧賓奪主了。但也只覺得算是收錄了一本錢先生的散文全集吧,並不覺得虧。其實《寫在人生邊上》中的大部分文章以前都讀過或瀏覽過,單純的想要收藏以便重溫而已。

三聯的錢鍾書全集系列大約真的賣得很好。我拿到的已經是2007年第十次印刷。也可能正是因爲這個緣故,封面配色和紙質都與手頭的一本2003年第二次印刷的《七綴集》不大一樣。更鮮亮而棱角分明,少了一些沉澱的味道。

注意到同一套書的精裝版封面上方寫的就不是“錢鍾書集”,而是大大的“默存”二字。彷彿學費交得夠多,便能夠直呼先生字號了,三聯真是頗得孔聖真傳。而出版說明裏又解釋說簡體字版《錢鍾書集》由於錢先生不一樣意將《談藝錄》與《管錐編》排簡體字版而名不副實。我崇拜錢先生。

《寫在人生邊上》讀後感 篇四

讀書教會我們如何去看待人生。讀書是人生的一門最不缺少的功課,閱讀書籍,感悟人生,助我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閱讀是一種際遇。讀書的感受是記錄此時此刻的心境。讀書的此時此感必然不同於彼時彼感。讀到書中的妙處也應是在不經意間。

我推薦的書是錢鍾書的《寫在人生邊上》,這是錢鍾書的散文集。其中包括:魔鬼夜訪錢鍾書先生、窗、論快樂、說笑、吃飯、讀伊索寓言、談教訓、一個偏見、釋文盲十篇文章。《寫在人生邊上》是錢鍾書的第一本散文集,1941年出版,文中但凡寫人論世,總有其鮮明的褒貶,於自然天成的詼諧中表現出他對庸俗、墮落、虛僞的鄙視與尖刻嘲諷。《寫在人生邊上》雖然只有10篇散文,不到3萬字來談人生的大問題,但卻字字珠璣。大放智慧的異彩,自然地把讀者引入一個廣闊無垠的人生天地,給予我們的是豐富多彩的深刻啓迪。他或旁徵博引,或侃侃而談,文風如行雲流水,汪洋恣肆,奇思妙想和真知灼見俯拾

皆是。他些他都幽默的寫出,讓人發笑的同時令人深省。正如書中所說:人生據說是一部大書,那麼,下面的幾篇散文只能算是寫在人生邊上的。這本書真大!一時不易看完,就是寫過的邊上也還留下好多空白。我讀此書的感受應該就算是寫在人生邊上的邊上了。

書中的一篇《一個偏見》有這樣一句話:偏激二字,本來相連;我們別有所激,見解當然會另有所偏。讓我想起幾日前的一件事。也有些體會。某日的早上,我和班中某君爭論一個問題,起初如何不必講,但後來是爲了贏得所謂的勝利吧,我的言語有些過激。後來冷靜下來的時候想想此事,感覺當時的話確實有點偏頗。但當時爲什麼不覺得呢?就是因爲當時頭腦就很難保持冷靜,思想不會公平,只能把偏見來代替。讀到這裏想到這些,我沉思良久,這些應該就是寫在人生邊上的邊上吧!書中對人生問題的感悟還有其他的,所以我推薦這本書是爲了讓大家瞭解錢鍾書對於人生中一些問題的看法,讓我們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看世界,在以後理解人生中一些問題的時候可以提供借鑑!

寫在人生邊上讀後感 篇五

如果讓我用幾個關鍵詞來描述錢鍾書,當是:帥;思辨;幽默;謙遜。

認識錢鍾書大概是在國中的時候。當時去一個同學家,她大概也是愛書之人,藏書不少。而在“浩繁卷帙”中我一眼相中的是那本包着白色封皮的《圍城》,恍若少女一見鍾情,對着它居然還有點臉紅心跳。也許“初戀”太過暴風驟雨,也許當時閱歷尚淺並未能體會書中旨趣,借來的《圍城》並沒有仔細地閱讀,興奮勁兒過後書就被擱置了,以致於現在讓我回溯書中內容,除了主角“方鴻漸”和那句“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外,我一概都不記得了。

喜愛上錢鍾書時已經是高中了。當時不知道在哪兒看見一張鍾書先生年輕時候的照片,英倫風,書卷氣息撲面而來,帥得簡直人神共憤。我想,大抵女生也是視覺性動物,看到美好的。人或事,荷爾蒙、多巴胺都會胡亂分泌,至少彼時彼境的某高中女生的確如此。

如果沒記錯,讀《伊索寓言》一篇被當時的高中教材收錄,文章就兒童是否該讀寓言展開論述,而喜愛鍾書先生的主要原因也是源於該文吧,其中的一些哲思至今我還在時常咀嚼。鍾書先生寫到“小孩子該不該讀寓言,全看我們成年人在造成什麼一個世界、什麼一個社會,給小孩子長大了來過活。盧梭認爲寓言會把純樸的小孩子教育得複雜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認爲寓言要不得,以爲人事裏的是非的分別、善惡的果報,也像在禽獸中間一樣公平清楚,長大了就處處碰壁上當”。事有湊巧,大學時候,老師給我解讀《道德經》,他說,“因爲沒有標點,所以讀者有了更大的解讀空間,我們現在普遍認爲老子開篇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而我認爲是‘道可,道非,常道’”。如果按照古人們“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樸素哲學觀來看,我倒覺得老師給我的解讀似乎更符合當下現實社會的邏輯。人是社會性、情景性動物,沒有純粹的好壞之分。如今,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也再不敢簡單地以“是非”“善惡”來妄斷了,沒有情境沒有證據,求知真相的過程會被太多內外在的主觀情緒干涉和影響(可能來自媒體刻意宣傳,可能基於自己日常生活經驗),正如胡適先生所說,我只敢“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這或許就是錢鍾書先生給我種下的一枚思辨種子吧,當它再從外界環境和周邊人物中汲取陽光雨露時,便會生根發芽逐漸長成。

鍾書先生有三本大書——《圍城》、《談藝錄》、《管錐編》,可惜我由於心存敬意與怯意,一直沒敢翻閱,只斷斷續續地讀了一點錢鍾書的散文和關於他的生平趣事,期許自己能夠“偷得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這其中,《寫在人生邊上》應當算是比較認真閱讀的了。所以,別的書籍我都不敢妄加評判,唯獨看過思考過的《寫在人生邊上》感覺自己還稍稍有些發言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