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餘華《活着》暑假個人讀後感800字

讀後感1.56W

餘華《活着》暑假個人讀後感800字

餘華《活着》暑假個人讀後感800字1

無意間看到了這本獨特的書,在書中,作家餘華用他那淡淡的文字,平靜地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悲慘的故事。看完後,我沒有像平常那樣因爲人物悲慘的身世而流淚,更沒有因書中的情節而大發感慨。這次,我陷入了沉思……

《活着》主要講述了中國舊社會一個地主少爺富貴悲慘的人生遭遇。富貴嗜賭如命,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他的父親被他活活氣死,母親則在窮困中患了重病,富貴前去求藥,卻在途中被國民黨抓去當壯丁。經過幾番波折回到家了,卻發現母親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養大兩個兒女,此後更加悲慘的命運一次又一次降臨到富貴身上,他的妻子、兒女和孫子相繼死去,最後只剩富貴和一頭老牛相依爲命,孤獨的活在這個世界上。

小說以旁觀者的視角講述了主人公福貴一生的經歷。他的人生是平凡的,甚至可以說是悽慘的:不僅沒有他名字中的“福”、“貴”,還親眼看着自己的一個個親人、愛人從身邊離去,這是多麼令人絕望的境地,但福貴卻依然平靜的生活着,沒有陷入預想中絕望的泥潭。或許正是因爲這一次次離別使福貴,更使我們看清了活着的意義。

作者在書的後記中寫下這樣一段話“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我想,其實活着本身就是美好的,因爲活着我們就擁有着世間最珍貴的東西——生命。還記得和孩子們學習完《生命》後組織的一次主題班會,核心話題是我們爲什麼要活着,又爲什麼而活着孩子們踊躍發言,有的說爲理想而活着,有的說爲知識而活着,還有的說爲國家的美好未來而活着,真的是這樣嗎?我讀完這本書後,漸漸認識到,其實活着本身的美好就足以讓我們迷戀,足以讓我們爲其而活着。當然,夢想、抱負、知識、財富等也都是美好的,但是這一切的一切,不都是建立在活着的基礎上嗎?

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慘,但他從未放棄,一直堅持活下去,無論或者是多麼辛苦。因此我認爲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是這樣一個道理:活着雖然充滿了苦難,但路還得走下去。餘華在書中寫道:“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責任,是活着的意義,也許生命有些事你無法預料,無法改變,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負責,去擔當。因此不論活着多麼痛苦,你都要活下去,爲了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活着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責任。

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我靜靜的看這本書,感悟作者的思想,那種感覺像是在與一位智者交談;我喜歡細細的品味書中的語言,似乎每一處都暗藏玄機,似乎在玩一場智力遊戲。《活着》無疑是一部經典,美國短篇小說家艾米麗·卡特稱之爲一部“永恆作品”,並不是謬讚。我認爲每個人也都該去認真讀一讀這部作品,特別是那些年輕人,讓它來教會這些“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年輕人生命的厚重與沉痛,讓它來給我們深刻的反思,去思索活着的價值,去擔當生命的責任。

一座小城,一段人生,一個過程。爲了活着,我們都努力活着!

餘華《活着》暑假個人讀後感800字2

夏日午後,一位老人,一頭老黃牛,兩個進入垂暮的生命將那塊古板的田地耕得嘩嘩翻動,猶如水面上掀起的波浪。活着就好。

從驕奢_逸的紈絝子弟到白髮蒼蒼種田爲生的老人,從家庭圓滿到身邊只有老牛相伴,這幾十年到底經歷了什麼,只有福貴知道。

當人們期待着的一件好東西到來的時候,它往往來的既遲緩又艱難,而且它還附帶着一切人們在幻想裏沒有顧及到的現實的灰塵。“雞養大了變成鵝,鵝養大了變成羊,羊養大了又變成牛,日子還得好好過下去。”在福貴的眼裏未來的日子總是美好充滿希望的,可是現實呢,母親妻子因病而死,兒子爲了救女校長抽血抽死了,女兒產後大出血死了,二喜被兩排水泥板夾死了,孫子因爲吃了過多的豆子活活撐死……悲劇接踵而至,令人無法喘息。幻想在現實中一次又一次的破滅,最終只剩下一頭老牛與福貴相依爲命。福貴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沒有抱怨,只有希望。

如果福貴在年輕的時候能夠珍惜他原有的生活,他的一生又會怎樣,福貴不知道,我們也不知道……張愛玲曾經說過:“在這個光怪陸離的人間,沒有誰可以將日子過的行雲流水。但我始終相信,走過平湖煙雨,歲月山河,那些經歷劫數、嚐遍百味的人,會更加生動而乾淨。時間永遠是旁觀者,所有的過程和結果,都需要我們自己承擔。”殘酷其實是我們宿命的一部分,但殘酷和希望從來就是孿生兄弟,生離死別的殘酷現實沒有將福貴擊垮,在大風大浪之後他依舊頑強的活着,爲了心中永遠不滅的希望。我願意相信,有一天,福貴會過上好日子。

《活着》本身沒有什麼華麗的語言,有的只是樸實平淡的自述,一個平凡人物的一生卻蘊含着無窮無盡的力量。小說中的每一個人物都讓我們感動:始終相信“人只要活的高興,窮也不怕”的母親、對福貴不離不棄的家珍、勤勞的鳳霞、善良的二喜……生命中最困難的時刻曾經有過他們的陪伴,福貴是幸運的。

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生活不易,活着就好。

炊煙在農舍的屋頂嫋嫋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後消隱了。

兩個福貴的腳上都沾滿了泥,走去時都微微晃動着身體。笑着,唱着。這日子還得好好過下去……

餘華《活着》暑假個人讀後感800字3

第一次讀完《活着》這本書,我只覺得壓抑充斥了自己的整個心靈。同時也覺得餘華太過殘忍,讓故事中的人物一個又一個的死去,卻惟獨剩下主人公孤獨地活在這個世界上在我生病的那段日子。於是那本《活着》被我一氣之下壓在了書堆底下,因爲我討厭於華,討厭他的殘酷。

第二次看《活着》,是在今年的四月。那是個黑色的四月,在我滿懷憧憬着自己的幸福未來時,一場突如其來的噩夢徹底打碎了我所有的夢。我沒有辦法接受那樣殘酷的一個事實。我覺得整個世界都崩潰了。不清楚,自己流掉了多少淚。我開始自暴自棄,甚至有了萬念懼灰的地步,我深深感受到了活着的艱辛,活着的痛苦。"我該爲誰而活,我爲什麼要活着。"那幾天我想的只有這樣的一個問題。於是我開始發泄,開始焚燒我所有曾經喜歡的東西。因爲我想燒掉過去,燒掉病痛。

我又看到了那本《活着》,鮮紅的封面深深地刺激着我。我留下了這的一本,開始重新去體味活着的含義。我總認爲人生的悲哀的莫過於地靜靜地等待着死亡的那一刻,可當我再讀《活着》,我才明白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是你眼睜睜看着身邊的一個個親人慢慢死去,你卻毫無辦法,直到只留下你孤單的一個人!這纔是人生的悲哀。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換成是我,我會不會繼續生存下去,但是他卻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這種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和對世界的樂觀態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也更是我所需要的。我的心靈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活着到底是爲了什麼?當這個貫穿全文的引子讓我捫心自問時,我卻無從答起。當我生病的那一刻起,我變得開始暴躁不安,怨天尤人。我開始挑剔身邊的人,無理取鬧,而身邊的人一次次的包容我,無怨無悔。在傷害深深愛我的人同時,我也深深地傷害了自己。其實我比餘華更殘忍,我親手在傷害身邊一個個愛我的人。我的病不是他們造成的,但是我卻讓他們左右爲難。爲什麼我要把自己的痛苦強加在愛我的人身上呢?

活着,就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千萬別爲自己找什麼藉口,因爲"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在艱難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艱難!

餘華《活着》暑假個人讀後感800字4

讀完這本書,我哭了好幾次,淚水打溼了一大片枕巾。第一個讓我流淚的地方是有慶給他老師輸血時被活活抽死的地方。多麼懂事、可愛的小孩,每天上學前、放學後都去割草放羊,羊就是他的另一半,而且還那麼孝順好學!

這不僅讓我想起了我的童年生活。我的童年也是和羊一塊長大的。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有慶被活活愁死的悲劇呢?我想可能是這個社會現實造成的吧!作爲當時的醫生,能救活縣長夫人是能得到好多好處的,而救不活卻可能招來禍患!而一個平常農家孩子的命能值幾個錢?臭死了大不了賠幾個錢!在他們看來有慶的命就像一隻羊、一頭豬,用得上已經很好了!這不僅有讓我想起了幾年前看的一篇報道。同坐一輛車的農民和工程師一塊出車禍死亡,工程時被補償了幾十萬,而農民卻只有5000!

難道工程師的命是命,農民的命就不是命了嗎?爲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距?爲什麼要分等級?爲什麼法律上寫着平等公平,而一邊又做出違背自己諾言的事?我並不是崇洋媚外的人,可在許多方面我們的確應該向西方國家學習!

綜觀全文,當富貴的父母、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和外孫相繼一個個去世時,他還活着!但它的活着比死更難,活着在那時需要膽量和勇氣!因爲只要你活着就要承擔責任履行義務,忍受貧困生活與精神的折磨!面對貧困的生活與親人去世的事實,我敢說有90%的人會失去活下去的勇氣,會像縣長春生一樣選擇死亡。

其實她那點打擊相比富貴又算得了什麼?而現實生活中,受到打擊挫折如工作不順利、大學聯考落榜、愛人趨勢等而選擇死亡的有多少人!他們不知道或者纔是勇氣、纔是勝利!他們的命不只屬於他們自己,還有父母等等!他們在這個世上還有未盡完的責任與義務!福貴親手埋葬了六個至親至愛的人。不知是命運對他的特別眷顧或是另一種懲罰,他活了下來。在歷經了那麼多另人難以想象的苦難之後,他學會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壓。他只是很單純地爲了活着而活着。

記得有那樣一句話:

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長成爲一個希望,他們就是我們的雙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麼,不管脖子上套着什麼,不管肩上負載着什麼!

所以或者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煎熬!但不管怎樣,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寶貴的!我們要像富貴一樣,不管發生什麼,都要堅強的活着!

餘華《活着》暑假個人讀後感800字5

考慮到暑假就要到了,孩子可以有更多的閱讀時間,我最近就去書店買了幾本,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本是《活着》,我之所以買這本書,是因爲我以前看過電影《活着》,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感到特別的震撼。一讀起來,發現這本書很有魅力。我以前,讀思想深刻的書,讀一會就會有睏倦感,但讀這本書卻沒有任何疲倦,隨時拿起,隨時就能讀下去。

讀了一半,我就去書店,又買了作者的兩本雜文集和一本小說,讀了其中幾"我們衛生院就在大街上,空閒的時候,我就站在窗口,看着外面的大街,有時候會呆呆地看上一兩個小時,後來有一天,我在看着大街的時候,心裏突然涌上了一股悲涼,我想到自己將會一輩子看着這條大街,我突然感到沒有了前途,就在這一刻,我開始考慮起自己的一生應該怎麼辦,我決定要改變自己的命運,於是,我開始寫小說了".這種感覺,我也曾經歷過。當年在一個計算機廠實習,很多同學都在那裏,工作特別的枯燥,我就這麼想過,所以,後來一有機會,我就離開了那裏。

餘華決定開始寫作以後,就鍥而不捨,終於被《北京文學》發現,還被請到北京去改稿,這件事情轟動縣城,不久,他被調到縣文化館工作,這是他期盼已久的地方,從此,他漸漸走上專業作家的道路。

《活着》是餘華1993年的作品,使他一舉成名。被翻譯成很多國家的文字,還獲得許多國際大獎。

《活着》是受美國民歌《老黑奴》的啓發,講的是一個叫福貴的農民,他曾經是地主家的少爺,但因爲賭博,輸掉了全部家產,然後,經歷瞭解放戰爭、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大鍊鋼鐵、自然災害等一系列的歷史事件,家庭的命運也是一波三折,艱難坎坷,一個個親人先後離他而去,最後,只有一頭老牛陪伴着他。作者通過一個人自述自己苦難的一生,反映出人活着的艱辛與無奈,也反映出一種面對人生的豁達與樂觀。

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說:"在世人中間不願渴死的人,必須學會從一切杯子裏痛飲;在世人中間要保持清潔的人,必須懂得用髒水也可以洗身。"既然髒水都可以洗身,那苦難又何嘗不是生命的源泉。正如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中所強調的,正是外部環境的挑戰,創造了人類的文明

讀這樣一本書,經常會被書中的人物所感染,情不自禁地流下淚水,每次放下書,都會爲書中人物的命運而感慨,同時,也會感覺到自己現在的生活是如此的美好。我想,古希臘人之所以創造了"悲劇"的形式,也許正是讓人通過體驗故事中人物的苦難,來釋放人內心中壓抑的傷感,並對現實的生活更加充滿希望和熱愛。

回想世界上許多偉大的藝術作品,也都是如此,它們通過一個很小的切入點,折射出時代的變遷與人生的坎坷。它們不只讓我們在精神上獲得一次次洗禮,更讓我們對身邊的現實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反思,甚至對人生有了一種更豁達的寬容與同情。

我今天能再次閱讀這些偉大的作品,其實要感謝我兒子,要不是因爲教育他,我是不會讀這些書的,也不會主動去找來那麼多古典作品來試讀。反思起來,爲兒子而讀書確實是一種非常奇怪的動力,我也在這種動力的驅使下,獲得了許多意外的收穫。

在陪兒子讀書的過程中,我在不斷地觀察他的成長,看到他每個階段的變化,我都會情不自禁的聯想起自己當年的一些類似經歷。年輕時一些古怪的行爲和衝動,現在看來,就是上帝在不同時期,打開了我們身上不同的開關,我們自己甚至都不清楚爲什麼。但是多年以後,當我們看自己孩子身上的行爲,聽他們講他身邊同學的一些怪異事件時,我們好象突然明白了,理解了,寬容了,淡定了。

最近讀法國作家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就有很多感受。也許,人只有在回憶與現實的穿梭之中,才能更深刻的理解過去與現實。我們都從年輕時走過來,但是,回頭看,我們並非完全理解當年自己的所做所爲,也許,只有在回憶與現實的交織中,我們才真正認識了自己和人生的本質。

小說這種文學形式,雖然看上去似乎通俗膚淺,但卻有着其他文藝作品不能替代的作用。講故事和講道理不一樣,專門講道理的作品往往確定性很強,而故事則能給人更多的想象空間,每個人都可以從一個故事中,讀出不同的味道和內涵。而且,偉大的作品一旦產生,就不再完全屬於作者本人。好象一個孩子一旦出生,就已經不完全是父母所給予的內涵,他將漸漸成爲他自己,並擁有自己的生命。

讀完《活着》,讓我更加深刻的感到,人只有經歷人生的一些苦難,才能真正理解和珍惜現實生活中的幸福與美好。伴隨孩子一起成長,使我明白,人必須經歷幾次不同方式的"重生",才能真正讀懂人生這部經典所蘊涵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