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讀西行漫記有感【精彩多篇】

讀後感1.5W

讀西行漫記有感【精彩多篇】

讀西行漫記有感 篇一

《紅星照耀中國》原名《西行漫記》,作者埃德加·斯諾於1905年出生在美國密蘇里州堪薩斯市。他父親開了一家小印刷廠,但他卻走上了一條與父親截然不同的道路,成爲世界著名的記者。埃德加·斯諾於1928年來華,曾任歐美幾家報社駐華記者、通訊員。1936年6月斯諾訪問陝甘寧邊區,寫了大量通訊報道,成爲第一個採訪紅區的西方記者。

作者根據對中國西北根據地的考察完成了《西行漫記》的寫作,對中國和中國作了客觀評價,並向全世界作了公正報道。斯諾同毛澤東、周恩來等進行了多次長時間的談話,蒐集了二萬五千里長徵第一手資料,實地考察,深入紅軍戰士和老百姓當中,口問手寫,對蘇區軍民生活,地方改革,民情風俗習慣等作了廣泛深入的調查。當年10月底,斯諾帶着他的採訪資料、膠捲和照片,從陝北迴到北平,經過幾個月的埋頭寫作,《紅星照耀中國》終於誕生了。

由於斯諾在西北紅色區域的冒險中引起的激情和對中國人民的熱愛,他用了後半生的幾乎全部精力,對中國問題作繼續的探索和報道。《西行漫記》先後被譯爲二十多種文字,幾乎傳遍了全世界。該書不斷地再版和重印,教育了千百萬讀者和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使它成爲享有盛譽,家喻戶曉的文學作品。

全書共12篇,主要內容包括:關於紅軍長征的介紹;對中國和紅軍主要領導人的採訪;中國的抗日政策,紅軍的軍事策略;作者的整個採訪經歷和感受等。《紅星照耀中國》不僅在意義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功,而且在報告文學創作的藝術手法上也成爲同類作品的典範。人物刻畫、環境描寫以及敘事的角度幾近出神入化的程度。《紅星照耀中國》中譯本出版後,在中國同樣產生巨大的反響,成千上萬箇中國青年因爲讀了《紅星照耀中國》,紛紛走上道路。

在《紅星照耀中國》中,斯諾探求了中國發生的背景、發展的原因。他判斷由於中國的宣傳和具體行動,使窮人和受壓迫者對國家、社會和個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須行動起來的新的信念。由於有了這一種思想武裝,使得一批青年,能夠對國民黨的統治進行羣衆性的鬥爭長達十年之久。他對長征表達了欽佩之情,斷言長征實際上是一場戰略撤退,稱讚長征是一部英雄史詩,是現代史上的無與倫比的一次遠征。斯諾用毋庸置疑的事實向世界宣告:中國及其領導的事業猶如一顆閃亮的紅星不僅照耀着中國的西北,而且必將照耀全中國,照耀全世界。

讀西行漫記有感 篇二

在《西行漫記》中,除了共產黨領袖的故事,作者還特地描寫了許多形形色色的黎民百姓。從斯諾火車上偶遇的老者,到飛奪瀘定橋的敢死隊隊員,還有穿得破破爛爛、頭上拖着辮子的農民,這些普通人的羣像組成了紅區真實鮮活的生活畫卷。

對於不瞭解紅區的人來說,普通人在紅區的生活狀態,更能真實反映紅區的狀況,也更爲可信。同時通過對這些小人物生存狀況的描繪,作者在開篇提出的問題也一一得到了解答。對斯諾而言,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反映主題,只是西方記者慣用的新聞表現手法。但他筆下普通人的羣像和生活狀態,卻在無意之中爲後來的史學家們研究這段歷史提供了一個社會史學的視角。

在斯諾筆下的那些小人物,看似不加揀析全部寫出,但從他們的身上,卻反映出當時人們的精神狀態,折射出當時思想、道德趨向的光芒。這些人可能彼此互不熟識,只是憑藉當時共同的社會舞臺才得以彼此聯繫。但通過對他們羣體經驗的描述,卻可以清晰展現出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如何由顯入微地悄然推動着歷史前進的腳步。

與此同時,對於那些在歷史上舉足輕重的大人物,他們的言語和行爲,他們的思想,也籍由這些小人物的。環繞,獲得了更加人性的衡量尺度。如此的敘述形態,恰好在某種角度上符合了歷史的要求。它的意義,在於和政治史、經濟史、軍事史相互滲透、相互參照,爲歷史研究提供了多維度、多方位的視角。

與同時期其他的同類作品比較,斯諾的《西行漫記》是第一本打破國民政黨新聞的封鎖,向世界報導中國革命真相的書。美國新聞記者白修德說:“斯諾對中國共產黨的發現和描述,與哥倫布對美洲大陸的發現一樣,是震撼世界的成就。”正是這種唯一性和特殊性,使得《西行漫記》的成功在必然性之外,還蒙上了一層偶然性的神祕色彩。與此同時,也給我們留下了昔日的歷史與今日的感動。

讀西行漫記有感 篇三

很早就在歷史課本上聽說過《西行漫記》這本書,但是好幾年過去了,對於它也只是僅僅停留在聽說的階段。進期利用這次活動的機會,我有幸拜讀了這本流行了半個多世紀的著作,學到了很多的東西,尤其是對中國革命的理解,對中國共產黨員的認識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在《西行漫記》中,除了共產黨領袖的故事,作者還特地描寫了許多形形色色的黎民百姓。從斯諾火車上偶遇的老者,到飛奪瀘定橋的敢死隊隊員,還有穿得破破爛爛、頭上拖着辮子的農民,這些普通人的羣像組成了紅區真實鮮活的生活畫卷。

對於不瞭解紅區的人來說,普通人在紅區的生活狀態,更能真實反映紅區的狀況,也更爲可信。同時通過對這些小人物生存狀況的描繪,作者在開篇提出的問題也一一得到了解答。對斯諾而言,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反映主題,只是西方記者慣用的新聞表現手法。但他筆下普通人的羣像和生活狀態,卻在無意之中爲後來的史學家們研究這段歷史提供了一個社會史學的視角。

在斯諾筆下的那些小人物,看似不加揀析全部寫出,但從他們的身上,卻反映出當時人們的精神狀態,折射出當時思想、道德趨向的光芒。這些人可能彼此互不熟識,只是憑藉當時共同的社會舞臺才得以彼此聯繫。但通過對他們羣體經驗的描述,卻可以清晰展現出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如何由顯入微地悄然推動着歷史前進的腳步。

與此同時,對於那些在歷史上舉足輕重的大人物,他們的言語和行爲,他們的思想,也籍由這些小人物的環繞,獲得了更加人性的衡量尺度。如此的敘述形態,恰好在某種角度上符合了歷史的要求。它的意義,在於和政治史、經濟史、軍事史相互滲透、相互參照,爲歷史研究提供了多維度、多方位的視角。

與同時期其他的同類作品比較,斯諾的《西行漫記》是第一本打破國民政黨新聞的封鎖,向世界報導中國革命真相的書。美國新聞記者白修德說:“斯諾對中國共產黨的發現和描述,與哥倫布對美洲大陸的發現一樣,是震撼世界的成就。”正是這種唯一性和特殊性,使得《西行漫記》的成功在必然性之外,還蒙上了一層偶然性的神祕色彩。與此同時,也給我們留下了昔日的歷史與今日的感動。

讀西行漫記有感 篇四

在家裏書架的最上面,有一本封面早已泛黃的書,封面的顏色是已經褪色的橘黃色,一個吹軍號的紅軍戰士側身像成爲封面的主角,這本書就是《西行漫記》----一本我父親小時候的書。當我得知這次作業的時候,腦海中立刻浮現出這個紅軍戰士的側影--儘管我還是在高一的時候讀過它。也許,曾經讀過的這本書,還藏在記憶深處,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剛讀這本書,對它的名字感到很好奇,爲什麼叫《西行漫記》呢?難道不知道還有一本赫赫有名的《西遊記》嗎。後來上網查資料得知這本書的英文名直譯過來其實應該是《紅星照耀中國》,儘管《西行漫記》這名字更詩意,我還是覺得前者更貼切些。

細讀這本書,彷彿跟隨作者的足跡,來到1936年的陝甘寧邊區。年代的久遠,讓我們難免對有些文字感到生疏,可是這絲毫不妨害斯諾告訴我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好像就在昨天。這本書真實記錄了斯諾在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進行實地採訪的所見所聞,通過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廣大紅軍戰士、農民、工人、知識分子的接觸交往,瞭解了革命根據地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生活各方面的真實情況,準確、鮮明、生動地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的鬥爭業績。

通過他的描述,我看到了一個此前雖有所瞭解卻並不熟知的延安根據地。當面對誤解和扭曲,紅色中國的領導人敞開胸襟,熱烈的歡迎這個遠方而來的不速之客。無拘無束的告訴他他們所知道的一切。然後信任地通過這個青年,告訴全世界,在世界東方的戰場上,不起眼的角落裏發生的故事----在這裏,西北的漫天黃沙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新的民主之風;滾滾的硝煙暫時退卻,到處一派欣欣向榮的革命氣象。斯諾彷彿是帶着一張白紙來到中國,而他筆下的周恩來、

彭德懷、林伯渠,直至毛澤東本人,都好像是在那白紙上畫下的絢麗墨卷。這些此前國民黨通緝令上的人物,突然之間活生生的出現在人們的面前,堅定、執着、深邃而不乏快樂和幽默,讓人迷醉。這些紅軍領袖的個人魅力,也是成千上萬的中國人,以各種形式去同情或追隨共產黨,併爲之流血犧牲的原因之一吧!

除了共產黨領袖的故事,斯諾還描寫了許多形形色色的百姓。從斯諾火車上偶遇的老者,到飛奪瀘定橋的敢死隊隊員,還有穿得破破爛爛、頭上扎着辮子的農民,這些普通人的羣像組成了紅區真實鮮活的生活畫卷。在斯諾筆下的那些小人物,反映出當時當時的社會情況,折射出當時人們的精神狀態。

對於那些在歷史上舉足輕重的大人物,他們的言語和行爲,他們的思想,也由這些小人物的環繞,獲得了更加人性的衡量尺度。如此的敘述形態,恰好在某種角度上符合了歷史的要求。它的意義,在於和政治史、經濟史、軍事史相互滲透、相互參照,爲歷史研究提供了多維度、多方位的視角。

在書中,斯諾探求了中國革命發生的背景、發展的原因。他判斷由於中國共產黨的宣傳和具體行動,使窮人和受壓迫者對國家、社會和個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須行動起來的新的信念。由於有了一種思想武裝,有一批堅決的青年,所以能夠對國民黨的統治進行羣衆性的鬥爭長達十年之久。他對長征表達了欽佩之情,斷言長征實際是一場戰略撤退,稱讚長征是一部英雄史詩,是現代史上的無與倫比的一次遠征。他用毋庸置疑的事實向世界宣告: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革命事業猶如一顆閃亮的紅星,不僅照耀着中國的西北,而且必將照耀全中國,照耀全世界。書中記載了斯諾與共產黨領導人及紅軍戰士、農民、工人、知識分子所作的對話,從這些對話中,可以約略窺知使他們不可征服的那種精神,那種力量,那種熱情。他發現了一個“ 活的中國” ,他發現了隱藏在億萬勞動人民身上的力量,並斷言中國的未來就掌握在他們手中。

回想起《西行漫記》,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書中所體現的紅軍精神——把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爲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緊緊依靠人民羣衆,同人民羣衆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鬥的精神。這種精神不應是靜止的,而是歷久彌新的;是歷史的,又是現實的。

與同時期其他的同類作品比較,斯諾的《西行漫記》是第一本打破國民黨新聞封鎖,向世界報導中國革命真相的書。美國新聞記者白修德說:“斯諾對中國共產黨的發現和描述,與哥倫布對美洲大陸的發現一樣,是震撼世界的成就。”正是這種唯一性和特殊性,使得《西行漫記》的成功在必然性之外,還蒙上了一層偶然性的神祕色彩。“

今天,當年的戰爭硝煙已經散去,但和平發展的天空並非晴空萬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新的長征與當年紅軍長征一樣將是山水重重的漫漫征程,也將面臨着嚴峻的困難和考驗。作爲一名大學生,在新時期新階段,應當高舉紅軍精神的火炬,讓曾經推動中國革命取得成功的光榮傳統在新的長征中煥發出時代光芒,照耀着我們像當年的長征紅軍那樣去不斷開創出新的局面。在我們的學習中要堅持 “努力學習、艱苦奮鬥、不怕吃苦”,努力學習文化知識豐富我們的內涵,成爲對社會的棟樑之才。

讀西行漫記有感 篇五

斯諾向全世界真實報道了中國和中國工農紅軍以及許多紅軍領袖、紅軍將領的情況。斯諾作爲一個西方新聞記者,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作了客觀評價,並向全世界作了公正報道。

斯諾的所作所爲真正體現了一名新聞工作者的原則。斯諾同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中國革命的先烈進行了多次長時間的談話,蒐集了包括抗日戰爭和二萬五千里長徵等第一手資料。此外,他還實地考察,深入紅軍戰士和老百姓當中,口問手寫,對蘇區軍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風俗習慣等作了廣泛深入的調查。四個月的採訪,他密密麻麻寫滿了14個筆記本。斯諾沒有像其他西方的記者一樣,片面聽取國民黨的“一面之詞”,而是深入實地,深入前線,用自己的所見、所聽、所感而真實的記錄了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恐怖統治”下的生活狀態和精神狀態,其用自己的行動真正體現了一名新聞工作者“忠實的報道事實”的天職。

通過這本書,我更深刻的體悟到共產黨員的含義。正如斯諾在接觸指揮員李長林之後所感悟的:有某種東西使得個人的痛苦或勝利成了大家集體的負擔或喜悅,有某種力量消除了個人的差別,使他們真正忘記了自己的存在,但是又發現存在於他們與別人共自由同患難之中。他認爲這種特有品質鐵一般的團結在中國革命家身上。這是一種什麼品質?這是一種被千百年來統治階級壓迫下自發形成的革命的品質,這是由於共產黨是真心爲解放羣衆而形成的品質,這是天下所有共產黨團結一致的初心:爲人民謀幸福。

通過這本書,我更深刻的明白了羣衆的力量。正如斯諾在書中所說,國民黨也意識到了蘇區之所以在前四次圍剿中能取得勝利,是因爲紅軍的唯一真正基礎不是槍支彈藥,而是他們真正在人民羣衆中,人民羣衆是真心擁護共產黨,他們不是在和共產黨打仗,而是和共產黨和蘇區的幾百萬人民在打仗,所以,國民黨在第五次反圍剿中採取了“有步驟的消滅老百姓”的喪盡天良的無恥手段,企圖根除共產黨的根基。一個政黨以消滅老百姓爲手段,一個政黨以解救老百姓爲宗旨,其實,在這時候,中國革命的勝負已經定了,畢竟“得民心者得天下”、“人心向背”決定了一個政黨的命運。

通過這本書,我更深刻的瞭解了革命勝利的不易。斯諾瞭解的長征數字:紅軍一共爬過十八條山脈,其中五條是終年蓋雪的,渡過24條河流,經過十二個省份,佔領過六十二座大小城市,突破十個地方軍閥軍隊的包圍,幾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戰,總共有十五個整天用在打大決戰上,路上一共三百六十八天,有二百三十五天用在白天行軍上,十八天用在夜間行軍上,平均每走一百一十四英里休息一次,平均每天行軍七十一華里……,斯諾評價這是“近乎奇蹟”。我覺得世界上除了中國共產黨的軍隊應該沒有別的軍隊能在那麼惡劣的條件下進行這樣的戰略轉移,這一方面體現了我們黨員改變中國舊命運的無比堅強的意志,另一方面也讓我們明白,我們的革命成功勝利的果實的來之不易。可以說,如果沒有這次長征將我們中國革命的核心力量保存下來,中國很有可能成爲日本的殖民地,我們現在很難有如此幸福美好的生活,更不用說現在的小康生活。

通過這本書,我更加深刻的明白了宣傳的重要性。《西行漫記》對共產黨的宣傳可以說是功勞巨大,這本書反駁和糾正了在當時對共產黨的衆多誤解,讓人們認識了真正的共產黨,尤其是以一個外國記者的身份講述的事實。他不僅如實的反映了蘇區人民的生活,也如實的反映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革命傳奇人物和黨中央領導的豐富人生經歷。可以說,斯諾在介紹這些情況的時候,已經無意識的對共產黨進行了公開的宣傳,爲日後組建抗日統一戰線和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打下了良好的社會基礎。

孟子有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也許正是由於共產黨經歷了太多的苦難和滄桑,所以我們黨才能在現在的世界各國政黨之羣中愈加自信,愈加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