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丁捷小說《追問》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2.14W

丁捷小說《追問》讀後感精品多篇

丁捷小說《追問》讀後感 篇一

反腐敗是關乎民族復興、國家命運、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也是我黨當前急需解決的重大難題。黨的十八大以來,反腐力度之大、舉措之嚴、對形勢估計之嚴峻、扳倒大人物之多,令羣衆拍手稱快,國內外爲之震撼。堅信在我黨領導下這場反腐行動必勝、民族復興可期、國家必繁榮昌盛、人民必安居樂業。

《追問》是一部開門見山、單刀直入的反腐敗紀實小說。作者以紀檢人特有的視角直面這些人物,截取他們人生旅途中最應該閃光卻又昏暗的一段歷程作爲小說本身的主線,但作者不做先入爲主的人爲設定,不做居高臨下的道德判斷,不把他們當作歷史的罪人,而是把他們當做當下的"時代病人"這一視角,來一一走近貼心梳理,冷靜審視,爲廣大讀者提供這些所謂"精英"的內心讀白和人生感悟。同時也提醒我們黨員、黨員幹部要牢記我黨的宗旨,提高黨性修養和道德素養,增強拒腐防變的能力,做一名乾淨、擔當、忠誠的共產黨員,經得起人民的檢驗、時代檢驗。這一特殊的羣體,曾經是中國大地之上芸芸衆生中的"關鍵少數",如今堪可稱作中國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的"時代病人"?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深思,特別是我們的黨員、黨員幹部;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小說本身更像是一面鏡子,或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塊塊警示版,時刻提醒我們在黨和人民提供的歷史舞臺上不要做錯動作,更不要做錯事成爲黨和人民的罪人,成爲中華民族的歷史罪人。

人是環境的產物,但人也畢竟是一種主體的存在。《追問》感情濃烈、思考真切,就像現實備忘錄一樣。腐敗人人痛恨,但又有多人深陷其中難以自拔,更難有切中肯綮的理性超越。《追問》中的人物,有省管幹部,有中管高官,地域遍佈大江南北,行業涉及五花八門。作者以紀檢人獨特的視角和極大的精力、濃烈的感情對這些多被概念化、臉譜化、模式化的羣體一一進行解剖。面對這些曾經的"成功人士",作者不是故作高深地鄙夷不屑,也不是膚淺廉價的翻案獵奇,而是力求深入地把他們的人生悲劇一一羅列,錄以備忘,用心良苦。

時間不可以從來,但過往可以回憶;人生不可以複製,但教訓可以總結。《追問》的鞭撻拷問,貴在指出問題,引人思索。如此衆多的人就此身敗名裂,如此衆多的人就此歸零黯淡,曾經的"能人"、行業的"標杆"如此下場,爲什麼?我們決不能停留在作爲談資或冷眼旁觀的層面上。我認爲《追問》以紀檢人獨特的視角、勇氣、責任,更以其切合當下社會重大命題的獨特文本價值向我們廣大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作以警醒,警醒我們每一名共產黨員要"正三觀,守底線"。同時也要注重個人素養,加強黨的理論學習全面提升黨性修養,增強拒腐防變的能力、增強爲人民服務的意識,做一個無愧與黨、無愧與人民、無愧與時代的人。

丁捷小說《追問》讀後感 篇二

《追問》是一部力透紙背的反腐警示錄,通過一羣落馬的官員的口述紀實,描摹他們從破紀到破法的過程,深刻揭示腐敗的分子矛盾複雜的內心世界,刻畫出他們靈魂衰落的軌跡。

一個人能否廉潔自律,最大的誘惑是自己,最難戰勝的敵人也是自己。

反腐“零容忍”、“打虎”無禁區、“獵狐”撒天網、扼“四風”咽喉。.。.。.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從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高度,順應人民羣衆的期待,深入持久開展反腐敗鬥爭,着力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體制機制,一批腐敗的分子相繼落馬而身陷囹圄。人們不禁要問:爲什麼有些人在沒有掌權的時候都是能力超羣的精英分子而在掌權之後卻成了腐敗的分子,權力到底是催情的藥還是爲人民服務的工具?爲什麼集中全黨智慧織就的恢恢天網在某些人手上卻成了關貓的牛欄?

作者丁捷身爲基層的紀委書記,來自反腐敗鬥爭的一線工作人員,近年來深入一線,親自參與查處了數起違紀違法案件,並在上級紀檢部門的安排下,調閱了600多件腐敗案件卷宗,與全國28名落馬高官面對面長談,在此基礎上寫就長篇口述體紀實文學《追問》。

《追問》被認爲是黨風廉潔建設的鮮活教材讀本。

這是在全面從嚴治黨背景下,把紀律挺在前面,堅持施教於先、以案明紀,通過文學的形式加強紀律教育,引導黨員領導幹部從“不敢腐”到“不想腐”的一個有效探索和創新,能夠增強黨風廉政教育的感染力、滲透力和影響力。

而在當下反腐這樣的輸不起的“戰爭”中,著名作家二月河更是認爲需要《追問》這樣的階段性總結與思考的文學樣本:

“我曾經說過,如今的反腐力度是空前的,是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這樣的一場生死較量殊死搏鬥,這樣的一場人性善惡的水火難容,這樣的一場永遠在路上的“馬拉松”,這樣的一場揚湯止沸,在治標之中爲釜底抽薪的治本之策贏得時間、取得經驗的漫漫長旅中,聽聽一位有良知有擔當有勇氣有血性的作家的真情獨白,看看一位有焦慮有不安有感受更有心得的基層紀委書記的如此文本,於人,於己,於公,於私,於家,於國,都是有益的啊。”

《追問》與其說是一部運用文學力量貫穿歷史與現實的“劫後人語”,不如說是一部黨風廉潔建設的鮮活教材;與其說是一部與所謂“落馬者”正面交鋒的心靈碰撞實錄,不如說是一部哲思蘊含於理性追問之中的“醒世恆言”。

丁捷小說《追問》讀後感 篇三

丁捷給我打電話的時候,我正在泰安東站的站臺上候車。站臺上,春風正勁,吹散了他電話中傳來的一絲興奮、一絲疲憊。他告訴我,《追問》將於月底在京舉行首發式。我向他表示熱烈的祝賀——我是知道這本書的大致情況的。這是中央紀委宣傳部委託他創作的一部長篇紀實文學作品,作品從立項到正式出版,經過了兩年多的時間,其間的採訪、創作、修改的繁複以及心靈受到的震撼,實非創作者本人能夠體會。因之,新書出版,應該向他表示熱烈的祝賀。

他通過郵箱給我發來了書的清樣。於是,我作爲他的發小,有幸在圖書到達之前讀到了這部醒心醒世之作。

丁捷告訴我,這次的寫作體驗,沉重而痛苦。我一聽很驚訝。從高中同桌起,每一次有新的作品問世,無論短小如一首詩,還是宏大如一部長篇,他都是寫得很興奮很開心的。沉重而痛苦,這是他第一次有的寫作體驗。其時,我還沒有開始閱讀作品,只能泛泛地說一句:好作品都是苦出來的。及至深入閱讀了這部20多萬字的長篇紀實作品後,我才體會到他說的沉重而痛苦是多麼深刻了。

我想起來,幾年前我在晚報主持工作。當時,我們開設了一個情感傾訴類的欄目,專門講述一些情感問題的故事。沒過幾個月,負責欄目採訪的女記者找到我,說堅決不想再寫那些稿件了。我就很奇怪,記者說因爲採訪得來的故事中負能量太強,長期從事這類採訪,會導致自己對婚姻持有可怕的懷疑。這些故事中,多是婚姻破裂的中青年婦女在哭訴自身的不幸。這位記者也總是一邊採訪着,一邊陪着採訪對象流淚。丁捷所說的`沉重而痛苦,大抵也來自於此次採訪對象身上所帶有的負能量吧。這樣的採訪,讓他看到了貪官的人性底色,或貪婪,或霸道,或自私,或輕狂。無論是作爲一個紀檢幹部還是一個作家,丁捷知道,一個貪官的落馬是其必然的歸宿,這是貪腐官員應有的人生和職業結局。但是,每一個貪官墮落的過程、細節以及呈現的人性底色各不相同,但是人性之惡開出的毒花,怎能讓人能輕鬆愉快地表現呢?

我用一個晚上的時間讀完了這本書。讀完之後,突然有了一個超現實的想法。書中所寫的主人公們,在現實生活中可能有交集,更多的可能是沒有交集。現在,這本書儼然把他們召集到了一起。他們,或官至正部級,或剛剛是正處級;他們,或男,或女;他們,或金融界,或文化界;他們,或爲了家人,或爲了朋友;他們,或爲了色,或爲了利;他們,或曾如日中天,或曾前程似錦。現()在,都從人生的巔峯處跌落,命運的暫停鍵一瞬間被摁下。他們在書中描述了自己失足的軌跡以及這變軌背後的心態變化。如果他們在現實的世界裏相遇,他們會結成貪腐的同盟嗎?他們會互相給對方指出人生的越軌嗎?他們會嘲笑對方的利令智昏嗎?可是,現實是最真實最冷峻的,是沒有那麼多的“如果”的。

丁捷筆下的主人公,有交通廳長、銀行行長、大學校長、縣委書記、副市長……這一個帶“長”的羣體,正是中國社會各階層的精英個體,正是應該在不同平臺上爲黨和人民事業作貢獻的中堅力量,正是履行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責任的主體人物。然而,他們終究未能抵抗權力、金錢、美色、親情的侵害,走到了黨和人民事業的對立面,淪爲了階下之囚。魯迅先生說過,所謂悲劇,乃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了給人看。是的,這個帶各種“長”的羣體,將他們的人生、他們的家庭、他們的事業,也將黨和人民事業毀滅了展示給世人看,釀就了個人的、家庭的、單位的、地區的、系統的、國家的悲劇。

丁捷小說《追問》讀後感 篇四

丁捷先生的反腐紀實文學作品《追問》一書,展卷之際,欲罷不能,一口氣讀完了書中的八篇故事。八個人物,八段異樣而殊途同歸的人生,作者通過調閱600多份貪腐落馬的官員的卷宗,採訪十多個典型以後,以冷靜、客觀卻又極具真實性、震撼力和心靈衝擊力的筆觸,從社會、官場、金錢、人性、情愛、家庭、理想和情懷等等方面,幾乎全方位無死角地向讀者呈現了一整幅當下官員階層的沉浮錄。儘管作者極力剋制自己的情感,落點儘量客觀地還原真實,文筆也充滿理性色彩和人文情懷,可是這些貪腐落馬高官的故事本身,這些曾經叱吒一方的府衙們陰陽交錯的心路歷程,使得整本書就像一條泥沙俱下的湍急河流,讀者一旦淌進去,便很難自拔,不得不沉浸到那些風急浪險的官場懸案和人性的深溝暗壑。以至於讀完不捨掩卷,大有意猶未盡之感。

最吸引人的文學,仍然是要寫出好的故事,尤其是當下的故事。

最近幾年,不管是文學批評界還是作家隊伍自身,都意識到了文學作品之於現實的乏力和虛脫。現實社會的諸多現象,其奇崛程度,早已遠遠超出作家們的想像力,令許多作家根本沒有能力抓取。與此同時,穿越、靈異、科幻等架空歷史、遠離現實的網絡小說、影視作品卻大行其道,輔以快餐化、娛樂化的惡搞、段子式的手機短文、短視頻等,使得真正有社會當擔、當下情懷的文學,乃至整個文學生態看上去似乎變得越來越無關緊要,形同輕風薄霧了。

稍稍瞭解當代文學發展歷程的讀者都知道,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前後,文學作品對彼時社會、生活、人性的關注、反思、挖掘和滲透的能力與深度,用輝煌與光榮概況,絕無矯情之感。而當時文壇上那種一呼百應、衆志成城的局面,現在來說已是昨日黃花。

所幸,我們遇到了《追問》這樣挖地三尺般的紀實之書,這樣追魂奪魄的拷問之書。《追問》的內容拷問的是落馬的官員們的人生軌跡和人性扭曲歷程,它的文學價值,拷問的卻是筆者上面提到的當下文學作品的普遍性“疲軟”。

對於《追問》中八個落馬高官的沉浮故事,這裏無需累述,相信讀者只要打開第一個故事,就會像一塊浮木一樣被吸進那些故事強大的旋渦裏。我更想說的是,《追問》一書在具備了高度社會層面的積極意義和警示人性的人文價值同時,更聚合了諸多反黑名作的能量場。在筆者看來,《追問》是一部現實版的《官場現形記》,是一部形象版的《厚黑學》,是一部中國版的《七宗罪》。與美國政界黑幕的暢銷書《紙牌屋》相比,《追問》的可讀性有過之而無不及。

從文本和題材的角度看待《追問》這本書,它恰逢其時地給我們所有寫作者提供了一個沉下心來進行自我反思的契機。反思關於文學作品的低糜和避世化的癥結,反思關於選擇寫作材料、關照現實的疲軟和冷漠現象,反思關於純文學是否真的越來越遠離讀者視線的現實際遇。從這些層面來看,《追問》像一道光,像一劑提神醒腦的藥液,像此刻三月吹綠一樹柳稍的春風。

丁捷小說《追問》讀後感 篇五

《追問》是一部力透紙背的反腐警示錄,通過一羣落馬的官員的口述紀實,描摹他們從破紀到破法的過程,深刻揭示腐敗的分子矛盾複雜的內心世界,刻畫出他們靈魂衰落的軌跡。

丁捷對文化的關注以及文化使命感的建立,是從新疆開始的。

2005年,作爲援疆幹部,丁捷任伊犁州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在新疆,他首次提出了“文化援疆”的概念,併成爲這一概念的踐行者。

12年前,初到新疆,在一番調研之後,丁捷發現,中國西部的藝術創作水平特別高,但是沒有市場。

爲此,他做了很多工作,將新疆畫家以及他們的作品往東部推薦、宣傳,動員內地藏家去新疆購買畫家的作品。

一系列的努力之後,新疆的藝術品,終於有了“價格”。

“當地藝術家的作品價值是一直存在的,但是沒有價格。比如,一個官員去看畫家的展覽,看中某件作品,當地文聯幹部就會示意畫家:趕緊送給領導,這是你的榮幸。”丁捷說,畫家的辛勞創作,就這麼都送掉了。

丁捷培養了一位畫家,叫帕爾哈提。十幾年過去了,丁捷依舊記得當年去帕爾哈提家裏看到的情形。

帕爾哈提家裏很窮困,他的畫室是在城鄉接合部的家中搭建的一個簡易的棚子。“到他的畫室一看,我立馬就驚呆了。帕爾哈提的畫,放到中國當代著名畫家裏面都不差。”根據自己的藝術素養,丁捷迅速給出了準確的判斷。

帕爾哈提原來是名警察,因爲喜歡畫畫,就辭去公職,隱匿邊城,默默無聞。

丁捷問帕爾哈提:“你這畫賣嗎?”

一起前往的文聯領導立馬說,看中你就拿兩幅去。聽到領導示意,帕爾哈提自然也是趕緊表態。

但丁捷說:“我看中是看中的,但拿不行。”

隨後,丁捷囑咐帕爾哈提,把畫作整一整:“過幾天,我來挑。我要買十張。”

後來,丁捷利用一個星期天,只帶了一名司機,八萬現金,買下了帕爾哈提的十張畫。

“那個地方,當時我這個級別的幹部一個月工資是4000塊錢,我認爲帕爾哈提的一張畫值我兩個月的工資。當時帕爾哈提看到這麼多錢,嚇呆掉了,他不肯要,在那兒推搡了半天。”

從那時起,新疆年輕畫家的作品有了價格。而對於丁捷來說,也是那時起,他認識到,文化是一個純淨的東西,可以賦予它價格,但不能賦予庸俗、罪惡,更不能用來謀取不正當利益,甚至被造假。

目前,丁捷和江蘇的朋友們收藏了帕爾哈提五六十幅畫作。但他,對帕爾哈提有個未曾兌現的承諾。

在新疆時,丁捷與帕爾哈提有一次聊天,丁捷認爲,內地繪畫的原始素材不如邊疆好,但是內地畫家的技藝非常純熟,著名的畫家也多。當時,他鄭重地向帕爾哈提承諾,要帶他到內地交流。

“當時他也很渴望,但是,十年過去了,我沒有兌現這個承諾。”

在各種條件成熟的今天,一次畫家交流並不是什麼難事。然而,丁捷回來之後,經過了反覆考慮。“我認爲,帕爾哈提還年輕,一旦放進這個大染缸,很可能會污染他的心靈,花花世界也許會摧毀他創作之中原本純淨的東西。”

雖是遺憾,但丁捷要保有自己的初心,也要保護一位年輕畫家的初心。

三年援疆歸來後,對照內地與新疆畫家的狀態,丁捷對文化腐敗有了更爲深刻的認識。

“文化不能無底線庸俗化,物質化,爲什麼《追問》中這一部分叫‘風雅殤’,風雅都墮落到這個程度。應該呼喚黨和政府,關注和整治藝術品市場。”

他知道,到最後,文化腐敗坑的還是普通的收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