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吳非不跪着教書讀後感

讀後感2.35W

第一篇:吳非《不跪着教書》讀後感

吳非不跪着教書讀後感

吳非《不跪着教書》讀後感

鹽城中學 王磊

《不跪着教書》作者吳非,本名王棟生,1950年生於南京。江蘇省特級教師、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任教於南京師大附中。本書收錄的是他近年有關教育問題的隨筆雜感,有對教育問題的思考,有教學隨想,有和同行或學生的對話。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就急切想搞清楚,在筆者眼中什麼樣的教師是“跪着教書”的?關於這個問題,在書中並沒有作出系統的論述,但是根據作者在不同章節中發表的零碎感言,我個人把它概括爲以下幾類:

第一類,打手型。原文中是這樣說的:該類型的教師總是沒有教育學生的方法,看到學生有問題就表現出打手的本質,一天不動手打學生,他的骨頭就發癢。這種“跪”如今已不大常見。

第二類,亦步亦趨型。原文中是這樣說的:“該類型的教師總是屈從於世俗的評價,憂饞畏飢,跟在別人後面亦步亦趨,教學上也搞‘無一句無來處’,言必稱宗師權威。”這種“跪”不少見。

第三類,無慾無求型。原文中是這樣說的:“該類型的教師沒有信仰,沒有目標,也沒有精神追求,他的學生也很難成爲站立起來的人。”這種跪較常見。

第四類,拋妻棄子型。原文中是這樣說的:“爲了崗位拋棄做父親、做丈夫、做兒子的責任,我以爲他的情感雖不健全,其價值觀也是虛僞的。教育的目的是什麼?難道是爲了讓學生都成爲連生命也不知道珍惜的人,成爲六親不認的人?常說有什麼樣的教師就有什麼樣的學生。爲什麼現如今常有學生輕生?爲什麼他們對別人的不幸遭遇表現出冷漠?爲什麼他們會虐殺小動物?爲什麼他們會做出無視他人生命和健康的事?”

這種被大肆頌揚的模範也被作者描述爲是跪着的人。

總結起來,跪着,意爲沒有自己獨立的思考,意爲人云亦云,意爲趨炎附勢,意爲爲生存而失去教師的責任,而失去作爲一個人的基本責任。

怎樣才能不跪着教書?

第一,教師要有“心”:愛心、善良的心、同情心、感恩的心、純潔的心;要教會學生

擁有善良,懂得感恩,懂得同情,懂得珍愛一切生命,懂得寬容理解,懂得真善美;要用情感溝通情感,用智慧啓迪智慧,用心靈觸摸心靈!愛的教育重於一切。只有教師的思想光明才能燭照出學生的精神燦爛,只有教師的情感高尚才能薰陶出學生的高尚情感,只有教師的心理健康才能培育出學生的健康心理,只有教師的人格偉岸與厚重纔不會導致學生的人格猥瑣與淺薄。

第二,教師要有自己的思想,要有獨立思考的精神。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

他的學生就很難有獨立思考的意識。比如,面對一本教參,他不敢說“不”;面對外行領導的錯誤指責,他立刻匍匐在地,這樣怎麼能去“立人”呢?如果教師是跪着的,那他的學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

第三,教師要讀書。作者在書中提到:“只要肯讀書,什麼都好辦。”一位教師,只

有不斷地進德修業,把自己的工作和學生的成長結合起來,讓自己成爲學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學生的敬重,才能讓學生成爲真正的人。“要讓學生出色,教師必須出色;想讓學生多讀書,教師首先應當多讀書,自覺地多讀書。”“學生超越教師,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師太容易被超越,那真不是什

麼幸事。”“不管以後課堂模式如何,老師還是要在課堂上與孩子們說話的;無論如何,別讓孩子們看不起你”。

第四,教師要有自己的教學風格。評價一位教師的工作,簡單地說可以是三句話:讓學生喜歡你的課,讓學生喜歡你任教的學科,讓學生有終身學習的意識。而教學風格延續着教師的教學生命,因爲它可能長久地影響學生對學科的興趣。 不得不承認,作者所追求和嚮往的“不跪着教書”是一種理想的教育,是一種高尚的教育,也是我們的民族和時代需要的教育。而現實卻往往令人失望。懸在每個教師頭頂那許多大大小小、長長短短的指揮棒,豈能容你做得了半點主,你能不下跪嗎?反思自己多年的教學生涯,很慚愧,我不敢說我沒有過跪着教書的歷史。我也不知道有幾位同仁能夠理直氣壯地說:“我從未有過跪着的歷史!”此刻又想到書中開頭所說的那段話,不禁與作者心靈產生了共鳴,感慨萬千。

想要學生成爲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確有過放棄的念頭,然而想到下一代人還可能以各種各樣的形式下跪,就覺得我們中國首先得有鐵骨教師,教育的辭典中才能有“鑄造”這樣的詞條。

第二篇:吳非不跪着教書讀後感

吳非不跪着教書讀後感

讀吳非老師的《不跪着教書》,讓我認識到了我們經歷的和正在經歷着的教育上的種種弊端,讓我明白了怎樣做一個堂堂正正的老師

如果說魯迅先生的雜文是匕首、是刀槍,那麼吳非老師的教育隨筆隨筆就是手術刀。魯迅先生用自己匕首一樣的雜文做武器,在那個動盪的年代裏和敵人做着堅決的鬥爭,吳非老師則用自己“手術刀”一樣的隨筆,在和平的年代裏,割着教育上的種種“瘡疤”,他用自己犀利的文筆,鍼砭教育時弊,滌盪教育天空,使之更蔚藍,更純淨。還是看些例子吧:《官場陋俗進學堂》,向我們展現了官場上的種種陋俗,已玷污了校園這塊教育的淨土;《被折騰的龍種》則向我們展現了教育改革上的以“假大空”爲主要內容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時時在做怪;《校園設計要大氣》則向我們敲響了校園文化建設的警鐘;《名校的反思》讓我們看到了“名校”背後的真正故事。篇篇隨筆如“手術刀”在痛割着教育上的種種頑疾,如警鐘在驚醒着人們該怎樣還教育一塊淨土。

讀吳非老師的文章既痛快淋瀝又發人深省,既追悔莫及又信心大增,他讓我們看到了教育的黑暗,又看到了教育的黎明。

我堅信:在不久的將來,德育工作中空洞的政治說教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用那些具有人性美和人情美的鮮活材料給孩子們以感染和薰陶,讓每一個孩子心中都有一朵《永不凋謝的玫瑰》。

我堅信:在不久的將來,教育教學改革中不在有流於形式的“假大空”出現,而希望每一個領導,每一位老師都能靜下心來反思,在反思中改革,在改革中前進。

我堅信:在不久的將來,校園文化建設中不再有所謂的“面子工程”出現,而是校園文化建設真正成爲照亮學生心中的明鏡。

第三篇:讀吳非不跪着教書有感

讀吳非《不跪着教書》有感

這本《不跪着教書》記錄了吳非老師對當前各種教育問題的思考。書裏沒有什麼高深的觀點,也沒有那些晦澀難懂,拒人千里的理論,它收入的都是作者近年來有關教育問題的隨筆雜感,有的是對教育現象的反思,有的是教學隨想,有的則是和同行或學生的對話。但是,整本書讀下來,我感覺到了作者在用沉甸甸的思考印證着他幾十年教育教學工作的信條:"不跪着教書"。還有從吳非老師用心書寫的文字中,我感受到了一種思想行走的力量,胸中澎湃着一股教育的激情,爲他言他人之所不敢言的勇氣而深深敬佩,對他充滿思辯理性的文字而拍案叫絕!這股力量讓我們思想徘徊者頓時猛醒,讓那些不思進取者努力奮進!

讀了這本書,有三個故事令我映象深刻

1、永不凋謝的玫瑰:也許,這是本書的第一篇,也許是欽佩其高超的教育技巧,所以,它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模範”如是說

在我們教育界,有許多模範人物。他們,爲了學生,可以不去醫院看望被撞傷的女兒,可以不回家照料患病的妻子,可以不見即將離開人世的老父親最後一眼,可以放棄最佳治療時間等等。這曾經是令我們感動萬分的。但作者卻對此表示驚訝:這樣的人怎麼配當老師!他認爲:一個人有這樣的表現是很難理喻的。教育要鑄造健全的人,可是這樣的教師爲了崗位,拋棄做父親、做丈夫、做兒子的責任,他的情感是健全的嗎?我們常說,有什麼樣的老師就會有什麼樣的學生。換個角度看,教師不是連自己的身體也不顧惜嗎?不是沒把親生

父母的感情當回事嗎?那麼,試想一下,在這種缺乏人性的教育下,他所教學生會成爲什麼樣的人?

如果繼續那樣片面的宣傳教師的忘我和無私,繼續那樣不恰當的宣傳教師的“奉獻精神”,教師會成爲令人羨慕的職業嗎?

老師們,請大家珍重身體,珍愛身邊的每一個人!

3、我美麗,因爲我在思想

《我美麗,因爲我在思想》提出教師不跪着讀書,不跪着教書的觀點。一個沒有思想的人,無異於行屍走肉;一個讀書時不加思考,沒有自己獨立見解,照搬全套的教師,又與錄音機有何區別。任何人都不應跪着讀書,教師更不能跪着教書。一個跪着教書的教師,不僅自己形同枯木,還會抹殺學生的思想火花,教出與他一樣枯萎的學生。書中寫得好:“如果教師是跪着的,那他的學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怎麼做個有思想的老師?怎樣才能不跪着教書?吳非老師說:“只要肯讀書,什麼都好辦。”這是告訴我們要多讀書纔能有思想,不跪着教書。他期望年輕一代的教師“能注意知識的積累。向新高度攀登;倘若條件有限,那也要有點自我提高意識,哪怕讀點閒書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讀書不多,聽聽別人說讀書也行”。教師讀書是關係教育成敗的大事。教師不讀書,就沒有教育理想,就沒有教育信念,就沒有教育思考,就沒有教育智慧,就沒有教育活力,就沒有教育創新,一句話:就沒有教育生命。教師是天生的職業學習者,職業讀書人。教師只有活到老學到老,才能一輩子“站直了”教書!讀了《不跪着教書》這一本書,讓我明白了:教

師不僅僅是園丁,他自己本身就應該是一朵美麗無比、賞心悅目的花,吸引着學生;教師也不僅僅是春蠶,他的生命在每一個季節,在奉獻的同時也實現了自身的價值;教師還不僅僅是工程師,人類的靈魂不可能用一個固定的工藝流程去塑造;教師更不僅僅是蠟燭,他不應該用“燃燒”自己來“照亮”學生。他本身應該站着教書。

第四篇:讀書筆記(不跪着教書(吳非))

讀書筆記(2014年7月):不跪着教書(吳非著)

1.蘇霍姆林斯基是蘇聯著名教育家,烏克蘭巴莆雷什鄉村中學的校長.他記錄下這樣一則真事:校園的花房裏開出了一些碩大的玫瑰花,全體師生都非常驚訝!每天都有許多同學來觀看.這天早晨,蘇霍姆林斯基在校園裏散步,看到幼兒園的一個4歲女孩在花房裏摘下了一朵玫瑰花,抓在手中,從容地往外走.蘇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這個女孩爲什麼摘花?他彎下腰,親切地問:“孩子,你摘這朵花是送給誰的?能告訴我嗎?”小女孩害羞地說:“奶奶的病很重,我告訴她學校裏有這樣的大玫瑰花,奶奶有點不信,我現在摘下來送給她看,看過我就把花送回來.”聽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蘇霍姆林斯基的心顫動了,他攙着小女孩,在花房裏又摘下了兩朵大玫瑰花,對孩子說:“這一朵是獎給你的,你是一個懂得愛的孩子;這一朵是送給媽媽的,感謝她培養了你這樣的還孩子.”

2.把兒女教育的愛家庭、愛父母,是父母最大的成功.

3.評價教師的工作:讓學生喜歡你的課,讓學生喜歡你任教的學科,讓學生有終身學習的意識.

4.上海市打虎山路第一國小門廳牆壁上幾個大字:我希望自己擁有最出色的學生,所以我必須使自己成爲最出色的教師.

讀書筆記(胡建軍傳)

1.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覺”: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社會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發展的趨向??且自知之明是爲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從學術反思到文化自覺是一脈相通的.

2.教育的本質是一種文化.要從教學反思真正走向教育自覺,需要架設的橋樑很多,而教育科研不失爲諸多橋樑中的重要一座.教育科研的使命不是給教師增加人爲的負擔,而是在各種教育場景的天然實驗室中注入一份鮮活與思想元素.這種鮮活與思想元素會幫助教師恪守對每一個學生的責任,培植教師的“方向感”;教育科研的使命不是逼迫教師擠出幾篇研究論文,而是企圖對作爲成人社會代表者的教師催生一種批判意識,這種批判意識使他們不至於在對權威的迷信和依賴中喪失自我;教育科研的使命不是製造生活世界與精神世界的二元對立,而是期待賦予教師一種精神的不安分.這種不安分會逼迫他們始終不停地馳騁在思想的原野上.

——馬維娜(江蘇省教科院基礎教育研究所)

3.校長對學校的領導,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其次纔是行政上的領導.我竭力做到居於我這個校長工作首位的,不是事務性工作,而是教育問題??應當善於把教育思想體現在千百件各種各樣的事情中??我們總是力求做到使學校全體工作人員——從校長到看門工人——都來實現教育思想,使全體人員都全神關注這些思想.

——蘇霍姆林斯基

4.教育是良心工作,辦好一方教育,服務一方百姓,成就一方孩子.

5.增強八大意識:目標意識,引領意識,管理意識,整體意識,競爭憂患意識,過程意識,高效意識,崗位意識.

6.六多六少:多一點大局、少一點計較,多一點理解、少一點誤解,多一點真誠、少一點猜忌,多一點和諧、少一點紛爭,多一點愛心、少一點埋怨,多一點奉獻、少一點索取.

7.每個學期結束,學校都要彙總“教職員工的建議”,看其質量和對學校的影響,專門設置金獎、銀獎,予以鼓勵.事實上,不僅是老師,職工也被這種熱情感染,學校的保安也曾獲過獎.

8.學校的第一資源是師資,如何釋放老師們的能力是關鍵!

9.什麼是常規?常規就是不任意改變的規定!

10.不規定文科教師一定要早讀坐班,但要講究早讀課效益.具體做法是:明確文科教師的規定性動作,強調文科教師前一天放學前必須到班把第二天早讀的學習內容、任務要求佈置好,並寫在黑板上,到第二天早讀下課前5分鐘或是正課上課前的5分鐘,進行嚴格檢查.檢查中側重班級基礎比較薄弱的8名學生.

11.學生作業量控制:必須少而精,能讓教師及時批閱,教師來不及批閱的作業堅決不允許佈置.

12.週末兩天怎麼度過?

以試卷的方式讓學生度過.只有這樣,有試卷,有計時,學生纔會有一種氛圍,纔會重視.其實試卷的內容也不復雜,就是本週所學的重點、難點、易錯知識點.

爲了杜絕抄襲,每個星期一由學校出錢僱車,把畢業班的班主任接過來,在班級門口統一收試卷,然後教務處統一裝訂.當天晚上學校提供免費晚餐,老師們留下來批改試卷,之後張榜公佈.爲了防止學生在家作弊,畢業班的老師可以留下學生的電話,週六的時候跟家長、學生溝通一下.同時,學校專門召開家長會,展覽出比較優秀的學生試卷,希望家長看到後,能在家督促孩子,配合老師的教學.

13.教師教學拖堂現象:正如製片人和導演不可能允許演員超出規定時間演戲一樣.在課堂上,教師就是演員,必須在規定時間內演完自己的“戲”,精彩與否要看自己在這45分鐘裏“表演”是否到位,但無論如何,拖堂是不可以的.

如果課時數增多,一方面增加教師的工作負荷,另一方面會導致課堂效益降低.課時數增多,教師每節課就不會認真備、認真上,這樣不僅不利於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和能力的培養,反而會產生低效甚至無效勞動.

14.學會學習,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未來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

15.那種想在早年時期一勞永逸地獲得一套終身有用的知識或技術的想法已經過時了??我們要學會生活,學會如何去學習,這樣便可以終身吸收新的知識;要學會自由地和批判地思考.

——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研究報告《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15.教育和訓練的過程並不隨學校學習的結束而結束,而是應該貫穿於生命的全過程.這是使每個人在個性的各方面——身體的、智力的、情感的、社會交往的方面,總之,在創造性方面——最充分地利用其稟賦和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保羅·郎格朗(法國教育家)

16.未來的歷史學家會說,這個世紀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術或網絡的革新,而是人類生存狀況的重大改變,在這個世紀裏,人將擁有更多的選擇,他們必須積極地管理自己.

——彼得·德魯克(現代管理學之父)

17.我們可以昂揚,但不能張揚;我們務實,不能浮躁;我們可以驕傲,但不能自滿. ☆多做少說,你的一句話也能得到別人的重視;多說少做,你的許多話也會就被別人輕視. ☆人生沒有返回鍵和刪除鍵,所以應慎用確定鍵和保存鍵.

讀書筆記:中國教師最需要的新理念

1.放手——做一個“旁觀者”,鼓勵——做一個“支持者”,牽手——做一個“合作者”.

2.如果一個教師缺少智慧,就缺少尊嚴.智慧型的教師才能教導出智慧型的人才.

——葉讕

3.一個精神豐富、道德高尚的教師,才能尊重、陶冶學生的個性,而一個無任何個性特色的教師,他培養的學生也無任何個性特色.

——蘇霍姆林斯基

第五篇:讀吳非《不跪着教書》有感

讀吳非《不跪着教書》有感

在牀頭,我習慣放着幾本書。其實我不一定每天都有時間看,有時純粹是爲了心安,有時是等閒暇時間拿起來翻翻,讓自己有所收穫。其中吳非老師的隨筆錄——《不跪着教書》,我看得最多,感受也最深。買此書,那還是去年夏天逛書店時不經意間覓得的,《不跪着教書》,一個很有骨氣、很有個性的書名,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它透着倔強,透着理性,透着思索!我激動地捧起來翻閱,“永不凋謝的玫瑰”、“我美麗,因爲我在思想”、“愛與敬重的閱讀”、“往高處飛!”、“?實話?怎麼說?”和“在歡樂中沉思”等等系列文章中顯現出一種爲人的道理,一種正直純潔的氣質。我立刻喜歡上了這本書。簡單地瀏覽之後,交款,攜書回來,細細品味。

輕輕打開書的扉頁,一看作者的簡介才瞭解到,原來“吳非”是王棟生老先生的筆名,他是江蘇省特級教師,是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現任於南京師大附中。他還是一位頗有影響的雜文家,獲得過首屆“林放雜文獎”,出版過好幾個雜文集,著有《中國人的人生觀》、《中國人的用人術》、《污濁也愛唱純潔》等。這次,他把近幾年來寫的有關教育問題的隨筆雜感彙集成一本書,取名就叫做《不跪着教書》。

這本《不跪着教書》記錄了吳非老師對當前各種教育問題的思考。書裏沒有什麼高深的觀點,也沒有那些晦澀難懂,拒人千里的理論,它收入的都是作者近年來有關教育問題的隨筆雜感,有的是對教育現象的反思,有的是教學隨想,有的則是和同行或學生的對話。但是,整本書讀下來,我感覺到了作者在用沉甸甸的思考印證着他幾十年教育教學工作的信條:不跪着教書。還有從吳非老師用心書寫的文字中,我感受到了一種思想行走的力量,胸中澎湃着一股教育的激情,爲他言他人之所不敢言的勇氣而深深敬佩,對他充滿思辯理性的文字而拍案叫絕!這股力量讓我們思想徘徊者頓時猛醒,讓那些不思進取者努力奮進!

在《我美麗,因爲我在思想》一文中,吳非老師曾寫下這麼一段讓人振聾發聵的文字:“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就很難有獨立思考的意識。常有教師批評學生作文?沒有思想?,然而教師大量的所謂?教學論文?與?德育論文?完全是文件資料的克隆與重組,沒有獨立的思考,缺乏個人智慧。面對一本教參,他不敢說?不?;面對外行領導的錯誤指責,他會立刻匍匐在地。教師喪失了獨立思考精神乃至喪失尊嚴,能靠他去?立人?嗎?我一直有這樣的觀點:語文教師不能跪着教語文,如果教師是跪着的,他的學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這

段文字可謂一針見血,切中了當今教育的要害。一個人,假如沒有自己的思想,那他只能是一個活在別人影子裏的人;一位教師,特別是一位語文教師,如果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那他所從事的教學工作只能是不斷地重複自己的勞動,其工作完全沒有創造性可言,致使培養出來的學生,好像是從一個模子裏出來的壓縮餅乾,學生沒有自己的思想個性,沒有個人的立場觀點,鸚鵡學舌,人云亦云,成了名副其實的思想侏儒。

吳非老師在《做最出色的教師》一文中秉持這樣的觀點:“要讓自己的學生出色,教師必須出色;想讓學生多讀書,教師首先應當多讀書,自覺地多讀書。”這句話,真可謂是實話實說,我們教師要堅持多讀書,才能讓自己成爲學生的表率,得到學生的敬重,讀書應成爲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語文課的源頭活水不能只是涓涓細流,照搬幾本教輔用書,而要有廣泛的來源。“征服”學生的不是強權和暴力,而是知識的光彩炫目。我們不能只是求別人,佈置學生的閱讀任務,自己先要去完成,還有不盲目地排斥時尚和流行,要取得和學生對話的權利和主動。平時多與經典爲友,以真善美的主旋律引導學生的閱讀。“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是當下流行的一句廣告詞,此言非虛!面對思想貧乏的語文教師,要求學生喜歡他的語文學科,喜歡他的語文課堂,實在是強人所難;要求他引領學生邁進瑰麗多姿的文學聖殿,走進浪漫自由的語文王國,也實在是“恨鐵不成鋼”!想想吧,如果我們語文教師自己本身是“缺鈣”的人,要求其培養出來的學生不患“軟骨病”,除非學生自個兒偷偷吃了“高鈣奶粉”,不然,要想學生強身壯骨便是癡人說夢!

假如,我們的教師都有一些值得一讀的好書;假如,我們的教師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和精力,爲豐富自己而不斷地讀書;假如,我們的教師能夠把讀書作爲提高生命質量的途徑;假如,我們的教師能夠邊讀書,邊研究思考,那麼,我們教師的生活就充實了,精神就豐滿了,心靈就淨化了,生命就更有價值了,人生也就更有意義了。吳非老師在《只要肯讀書》說:“只要肯讀書,什麼都好辦。”“不管以後課堂模式如何,老師還是要在課堂上與孩子們說話的;無論如何,別讓孩子們看不起你。”說得多麼樸實,多麼中肯呀。他是期望我們年輕一代的教師“能注意知識的積累,向新高度攀登;倘若條件有限,那也要有點自我提高意識,哪怕讀點閒書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讀書不多,聽聽別人說讀書也行”。可是,在現實中,對於讀書,我們許許多多的教師沒有過高地要求自己,磨練自己。教師是離真理最近的人,按理說,我們教師應該是積極的讀書,然而現在,讀書有時也成了當下教師的“奢侈”。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我們教師應有這樣的思想認識,語文教師更應奉它爲至寶。假如我們語文教師平時不讀書,也不看報,課堂語言必然蒼白無力,學生聽之定然是索然無味。長此以往,語文便成了最難學的學科,語文課堂便成了學生最不歡迎的課堂了!用吳非老師的話說:“他們能把語文這種

最有靈性的科目上得讓學生討厭,也真難爲他們啦!”

還有《讀好書如播種》一文,着實讓我感動了許久。文中由青少年犯罪的報道談起,倡導人們要抓緊讓孩子們進行文字閱讀。我覺得吳非老師說得很有道理。青少年的道德養成雖然途徑多樣,但是通過讀書獲得文明教養,通過文字閱讀淨化心靈世界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途徑。吳老建議,讓孩子們睜開眼看世界的時候,第一眼就看到最美好的東西,接觸最基本的道德理念,如誠實、友愛、自尊、善良、正直等等,讓愛和美充實孩子的心靈世界,讓崇高和尊嚴引領青春的目光。要想讓學生成爲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從現在起,讓我們教師早日養成閱讀的好習慣——捧起久違的名著,擠兌有限的時間,閱讀文學的經典,享用人類的文明,希望從此以後真正地告別跪着教書的歷史。

另外書中《讀名著竟成罪過》一篇也曾講到這麼一個例子:有個班主任介紹“思想工作經驗”說,有個學生迷上了世界文學名著,影響了學習,家長憂心如焚;經過她做思想工作,“該生改正了缺點,再也不看小說了”,後來成績名列前茅云云。對此,作者的感受是“我爲她的學生感到不幸”。讀好書就如播種,學生要讀,教師更應該讀。我們有的教師除了習題集練習冊,多年不買一本書,這樣談何人格教育,談何培養有修養的人才?人文閱讀只掛在嘴上,高喊的人文教育極有可能又被當成一種幌子。說起文字閱讀,自然會讓人聯想到文學經典,曠世名著,這些人類文明的精華,就像是一盞盞文明之燈,長久地照耀着世界。那麼,我們教師就要爲他們推薦一些非常經典的著作,要他們自由地暢遊在其中,盡情地汲取文化的精髓,而不是像文中所說的“爲了學生迷上了世界文學名著,而憂心忡忡”。誠如吳非老師所說的那樣,一本好書就像是一粒善良的種子,一粒誠實的種子,一粒愛的種子,一粒正直的種子,如果這些種子能夠在適時地播撒在孩子們的心田,相信就會有真善美品格的萌發,滋養感知,潛移默化,人的心靈就會變得充實、高貴而美麗,他就有可能始終站立着生活,就像一個人一樣活着。

不可否認,書中會還有很多篇章,披露了人們熟知的中國小和大學教育的現狀,揭示了這個現狀方方面面的社會根源,可以說,大凡與中國小有關的人們:家長,學生,老師,以及學校領導和社會上的各方人士,都能深切的感受得到,但又有誰能像吳非老師這樣直面現實,直逼人生,鞭辟入裏地揭開種種教育問題的瘡疤,並剖析箇中原因的呢?由此,就憑這點,我完全可以說,只有站着的人,才能寫就這樣一部站着的書。

“想要學生成爲站直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讀完《不跪着教書》,我想這句話應當成爲中國教師羣體每個人的心靈拷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