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流浪地球讀後感精彩多篇

讀後感1.87W

流浪地球讀後感精彩多篇

流浪地球讀後感 篇一

電影帶給人的是科幻的視覺衝擊,而原著給人的思考更深些。

關於文中所反映的“人性”,我不由地想到最近看的《芳華》,其探索的人性都是在集體主義之下暴露出來。個體融入集體,喪失自己的思考,其人性也隨之被扭曲。

這是我第一次看劉慈欣的作品,讓我看到了科幻作品也可以藏有關於“人“的思考。在災難面前,活着就是希望。生命值得我們每個人珍視。

我們必須抱有希望,這並不是因爲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爲我們要做高貴的人。在前太陽時代,做一個高貴的人必須擁有金錢、權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擁有希望,希望是這個時代的黃金和寶石,不管活多長,我們都要擁有它!

巴黎聖母院有一天會消失,太陽有一天也有消失。

讀《流浪地球》有感 篇二

“我沒見過黑夜,我沒見過星星,我沒見過春天、秋天和冬天。”這便是《流浪地球》這部小說富有詩意的開頭,一段富有旋律的樂章,而沉浸其中,令人久久無法釋懷的,除了人心,還有小說的內容。

在這部小說裏面,所有人都是普通人,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所有的人都沒有能大幅度地改變歷史,正如人們不能操縱太陽氦閃隨便爆發一樣。而這個小說講述的故事也是在科學界和科幻小說界老得不能再老,甚至都有一點發酸的問題——太陽爆炸,地球何去何從?全書講述地球逃亡的過程則近乎瘋狂——人類通過岩石,以重元素核聚變的方式將它們轉變成燃料,而用無數的巨大的地球發動機來消耗這製造出的大量的能量。每個發動機都堪比甚至超越當今地球上最高的山峯。就這樣,人類帶着地球上路了。

從能量角度上看,這是一個十分愚蠢的主意。首先,地球造成的電磁脈衝如果想要推動地球並且快速到達半人馬座α星,大約需要消耗五點五四乘上十的三十一次方焦耳的能量。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將會導致地表被掏空,地球的地貌發生變化。

當然,從時間角度上看,這也是一個十分愚蠢的主意。首先,別的方法需要的時間十分短,只需要僅僅幾十到幾百年,而這個方法需要幾千年的時間纔可以成功,由此可見這種方法的不易性。另外,這種方法還有一個最大的缺陷,那就是危險性,要是一旦失敗,人類便沒有了任何活路,別說移民星球,就是在飛船裏面苟活也不可能了。但是,這種方法卻有一個最大的優點,那就是它沒有改變人類的倫理,也沒有改變人類的價值觀。

在很多小說家的筆下,也有許許多多人類逃跑的辦法,但是由於品種內容雜亂無章,這裏不再一一列舉了,但是細細看去,纔會發現流浪地球和其它科幻小說裏面描寫的人類在歷經文明災難的時候做出的逃跑大不相同。在其它的小說裏面,人類不是異化了自己的身體就是異化了自己的靈魂。而在《流浪地球》裏的人類,並沒有賦予自己一個無比強大的身體,也沒有歪曲各種人性。可以說,這是最符合人類價值觀的一種逃亡方式。

讀《流浪地球》有感 篇三

第一時代,故事的開端,人類因爲太陽將要發生氦閃而被迫離開太陽系,建造了一萬座地球發動機以實現逃離,而故事便是在逃離開始後的半世紀間。在逃離同時也出現了飛船派與地球派,顧名思義,飛船派主張建造飛船離開地球,而地球派主張帶走地球。第一時代中存有着以主角爺爺爲代表的,依然對原有生活嚮往着的人們。而爺爺死前的最後那一句“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啊……”透露着對地球的不捨,對過往的懷念。在讀到這時我不經想起了前文所提出的問題:你在平原上走着走着,突然迎面遇到一堵牆,這牆向上無限高,向下無限深,向左無限遠向右無限遠,這牆是什麼。初讀時我並不明白死亡與題目的關係,而爺爺死時,我明白或許就是因爲那不捨的情感。

逃逸時代——握住希望,擁抱未來

這是希望與失望共存的時代。母親是對生活麻木不仁,對生活不幸視而不見的人,丈夫出軌或許不可饒恕,但卻驚不起她心中的波瀾。面對滾滾岩漿,面對生死時人也沒有了求生的本能,只是聽從着政府的安排,在充滿硫磺味的空氣中的是一具具行屍走肉,精神早已泯滅。而父親便是對生活充滿了希望的代表,父親喜歡黎星後的離開以及對母親所說的那段話

我們必須抱有希望,這並不是因爲希望真正存在,而是因爲我們要做高貴的'人。在前太陽時代,做一個高貴的人必須擁有金錢、權利或者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擁有希望,希望是這個時代的黃金和寶石,不管活多長,我們都要擁有它!

父親眼中的希望是珍貴的,是無價的,他以擁有希望爲榮。而父親也終究是走了,最終留下來陪伴“我”的是加代子。加代子對生活有着無限憧憬,自己得救的感恩,知道自己可以生育兒女後的激動。木星應該就是未來的縮影吧,那暗紅色的如陰霾般籠罩着人們,揮之不去。

三、叛亂時代——理智的博弈

離開地球四百年,地球沒有入如預期的一般發生氦閃,而是保持了原樣,是科學家欺騙了所有人,這只是一個統治者的謊言,這讓我氣憤,他們居然爲了得到統治權而做出如此之事,無數人加入飛船派進行了轟轟烈烈起義,飛船派以摧枯拉朽之勢佔領了除發動機所在的全部地區,主角最終也倒戈攻向地球駕駛室。出人意料的是,聯合國的所有人都沒有反抗,五千多人全部被凍死在了寒冷的北半球,我心中大聲叫好……就在這時,太陽爆發了。我同書中所有人,沉默了。

我們本來可以戰鬥到底的,但這可能導致地球發動機失控,這種情況一一旦發生過量核聚變的物質將少穿地球,或蒸發全部海洋,所以我們選擇投降……我們都知道自己看不到真理被證實的那一天,但如果人類得以延續萬代,以後所有的人將在我們的墓前灑下自己的眼淚,這顆叫地球的行星,就是我們永遠的紀念碑!

太陽死了,五十億人活了,五千人死了。他們是把信念堅持到最後的人。他們纔是應被歌頌的,在質疑下保持了理智,守住了底線,守住了活的希望。

四、流浪時代——流浪地球,希望永存

地球終於邁向了流浪之旅,而主角也想起了爺爺的那句話。“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

故事到這裏就結束了。回想起書中那一幅幅場面,臨死前的爺爺,想要自殺的男人,被叛軍攻克的地球控制中心……我的心情久久無法平靜,現實中的不也有許多人是在對未來的憧憬中被現實擊垮的嗎?而我們更應成爲同那五千個人一般的,面對着質疑和絕望,仍能堅守自我,守住信念的人。

《流浪地球》讀後感 篇四

"希望是這個世界上像鑽石一樣珍貴的東西。"選擇希望,人生就有堅持的理由。

《流浪地球》的情景設定在太陽步入老年期,地球上的人爲了存活,帶着地球去找新的家園的故事。也揭示了當災難來臨時,生活中人性光輝和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

故事中的人之所以有勇氣去做,是因爲他們選擇了希望,如果他們不去努力,而是安逸地等着滅亡,那結果截然不同,就算前過程艱難,但是未來是美好的,後者就算過程安逸,結果註定滅亡,這就是希望的力量。

鑽石的珍貴在於,給它一束光,它能折射出千道萬道的五彩繽紛。希望,給它一束人性的光輝,它肯定也會回贈你成功的繽紛世界,所以希望和鑽石一樣珍貴。

小說中有一幕使我留下深刻的記憶,反叛軍要把堅持流浪地球計劃的五千名士兵凍死在冰山雪地中,但五千名士兵當中沒有一個人屈服求饒,他們說:"讓人類永遠保持清醒是不可能的。"他們選擇了整個人類的希望,而不是自己的希望。死刑後一個小時氦閃爆發了,太陽開始走向滅亡,所以說這五千名士兵的選擇是正確的。他們的選擇,拯救了人類。這就是希望的力量。

生活中選擇希望的事例很多很多,比如"豬堅強"。如果不是它選擇了希望,在廢墟中九天九夜都堅持自己的希望,它又怎會有今天安逸舒適的生活?還有最美教師張麗莉,她選擇了更崇高一點的希望——孩子的未來,她一推,讓三名學生免受病痛之苦,讓她們獲得了生命和健康。希望是這人世間最樸質的情感,卻能帶領人們走向光明和未來。

而我們是否也應該像他們一樣,選擇希望呢?

我想是的。當生活,學習,工作不如意時,我們應該選擇希望,堅持走下去。每當我跨過溝壑,走過崎嶇的小路,眼前出現一片綠蔭,心中頓時變得明朗。你選擇了希望,希望也就會選擇你,並帶給你美好的未來。

我覺得,希望是這個世界上比鑽石更珍貴的東西!

《流浪地球》讀後感 篇五

這周,我讀完了劉慈欣的一本科幻小說——《流浪地球》。

早在三週前,我便在鮑仙的幾次推薦下,去到電影院看完了同名電影《流浪地球》,其中的一句話“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範,親人兩行淚”令我印象頗爲深刻,也提醒了廣大司機們要規範行車才能安全回家過年。

小說的背景,是在不遠的將來,太陽急速衰老膨脹,地球面臨被吞沒的滅頂之災。爲拯救地球,人類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萬座行星發動機,以逃離太陽系尋找新的家園,地球和人類就此踏上預計長達2500年的宇宙流浪之旅。

電影中的結尾,是劉培強中校引爆空間站點燃木星,犧牲自己成功利用木星引力將地球推出太陽系,向4。2光年之外的比鄰星進發。而小說中的結尾則是截然不同,地球人分成了兩派,“地球派”與“飛船派”,“地球派”主張將地球推出太陽系,尋找新的家園,而“飛船派”則主張放棄地球,利用飛船將人類移居到別的星球。兩派打得不可開交,但最後“飛船派”卻是以壓倒性的優勢戰勝了“地球派”,關閉了所有的行星發動機,就在處死最後的5000名“地球派”的時候,太陽終於發生了氦閃,這時,已經晚了……

“看來讓人類永遠保持理智,的確是一種奢求”這是影片中人工智能莫斯的最後一句話,也體現了人類是一種理性與 不理性並存的矛盾體。這也側面寫出了這時的人工智能已經發展到能獨立思考的地步了。

記得我是在一本科學類的報刊上第一次看到了《流浪地球》的文章,當時就引燃了我對科學幻想的興趣,而報刊上只有短短的幾篇,而剛好從下一期開始我就沒有訂了,我恨不得將作者劉慈欣給“抓”到我的面前,給我當面講後續的故事。慢慢的,我都忘記了這一本書,直到今年,同名電影《流浪地球》一上映,我便想去看看,當拿出鮑仙發的那條推薦的消息,父母才答應。

這本書的作者劉慈欣簡直把科幻描寫得神乎其神,他把我們的現實生活和宇宙緊緊相接在了一起,表面上看起來不足爲奇,可慢慢的品嚐,才能嚐出真正的味道。

讀完這本書的時候,就感覺到科幻原來由許多不同形式。如——塑造寫地球上不可出現的人或生命體,如通過寫我們的生活聯繫到不可思議的事……它讓我認識到了真正的科幻,也讓我對科幻又一次燃起了濃厚的興趣!

流浪地球讀後感 篇六

這個假期,我們全家人看了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流浪地球》,還看了由它改編的同名電影。雖然電影和書的出入挺大的,但是講的都是地球人想辦法要帶着地球離開太陽系的故事。爲什麼地球要去流浪呢?因爲太陽即將發生氦閃,也就是說太陽快要死亡了。發生氦閃後,太陽將不再是恆星了,而成爲一顆由恆星爆炸而生成紅巨星。

地球上的科學家們計算出了太陽發生氦閃的時間大概是四百年內。所以想出一個方法,就是在地球上安裝上萬臺功率巨大的推進器,先把地球的自轉停下來,然後再讓推進器把地球推向離地球最近的人馬座的比鄰星。雖然比鄰星是離地球最近的恆星,但是還是非常遙遠,有4。3光年的距離。地球大概需要2500年才能到達新家。

太陽爲什麼會死呢?氦閃是怎麼回事?我們目前的科學常識告訴我們,宇宙是有壽命的。比如太陽的壽命大約是100億年。目前太陽已經50億年了。在《流浪地球》這部小說裏,作者是這樣假設的:太陽將在四百年內發生氦閃。氦閃就是太陽內部的氫快要燃燒殆盡、全部轉化爲氦,氦元素的聚變將在很短的時間內傳遍整個太陽內部,由此產生一次叫“氦閃”的劇烈爆炸。之後,太陽將變爲一顆巨大且暗淡的紅巨星,它膨脹到如此之大,地球將在太陽內部運行!事實上在這之前的氦閃爆發中,我們的星球已被汽化了。所以,地球要在太陽死亡之前趕緊移民外太空恆星系。

這部小說的構思和想象力都非常豐富,場面恢弘,令人印象深刻。雖然是科幻小說,但是我覺得這部小說實際上也在提醒人類——正視自己所處的環境,一定要到意識到環保節能的重要性。如果我們現在還沒有意識到保護賴以生存的地球的重要性,萬一未來的哪一天真是需要移民去外星系,我們的地球還能適合長久的“流浪”嗎?也許還沒有等到移民外星系的那一天,地球就“千瘡百孔”了,物種滅絕殆盡了。

我們要做到物盡其用,節約使用各種能源,特別是不可再生能源,開發更多清潔易得的能源,逐步淘汰污染嚴重、難以分解、對地球環境危害大的垃圾。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一份報告說:目前地球上每分鐘消失一種植物,每天消失一種動物。這遠遠高於自然的“本底滅絕”速率。這是一個警鐘。我們要給人類自己和其他生物一個安全和適宜的環境。從自身做起,保護生態環境,這樣,我們人類和其他各種生物才能夠延續。

《流浪地球》讀後感 篇七

起初,沒有人在意這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這本書講的是在幾個世紀前銀河系因太陽的繼續擴大而被慢慢吞噬。人類發現了這個問題,就在地球上安裝了幾百個推進裝置,爲地球前進尋找一個更好的地方生存。“流浪地球”這個計劃就開始實施了。書中還有一位爸爸寧願放棄自己的兒子和妻子也要去守護地球,甚至是自己的生命,最後因爲所有人的努力地球終於安全的找到了棲息地。

儘管這部書是想象的,但是當我瞭解到因爲那位爸爸的執着和所有人的努力纔有了後代的繁衍生息,我內心還是非常感動。書中內容的背後也折射出了保護地球的重要性,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愛護地球,保護地球,守護我們的家園,避免書中的那種情況發生。

讀了這本書之後,讓我想起了今年的新冠肺炎。新冠肺炎的爆發,對我們來說不就是一場災難嗎?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我們寧靜的生活,居家隔離成爲了我們日常生活的主旋律。但是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並非是一個人的孤軍奮戰,而是許多無數逆行者的攜手並行,並肩作戰。不曾忘,耄耋之年臨危受命奮鬥於疫情第一線的鐘南山院士;不曾忘,風華正茂的女孩褪去華服,剪斷青絲,堅守崗位,一身白衣遮掩不住靈魂的紅裝;不曾忘,那些說出鏗鏘有力誓言的白衣天使們,一個個在請願書上留下自己的指印……病毒無情,人間卻有情。這些無數個逆行者不就和《流浪地球》中的那個男人一樣嗎?

歲月從不靜好,但因爲有了他們——中國無數個平凡而偉大的英雄,使我們擡起頭看見了清靜與美好。

《流浪地球》讀後感 篇八

當我開始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才發現電影即將上映了,於是一邊期待書的情節一邊期待電影的情節。

一直很喜歡科幻的關於世界末日的美劇,因爲會警示我們珍惜當下愛護當下的資源,警示我們千萬要可持續發展,但人類啊,總是到了懸崖無退路才知道來補救,或者說,總是有一部分人類已經察覺到這警鐘已經敲醒,於是他們開始去警示其他世人,但始終敲不醒他們的警覺。

是說他過於樂觀嗎,如同他們覺得我們過於杞人憂天,感覺這世界的分化是理性樂觀的人和過於樂觀的人之間的較量,是聰明的人和假聰明的人之間的較量。

或者我們都需要一個英雄或者一羣英雄們,不顧一切地帶領着大家義無反顧地前進,帶着信念,帶着正確的預知,帶着無所畏懼。我們也需要正確的認識,我們選擇站在真理還是假像的隊伍呢?當然是真理,但我們究竟如何得知哪個是真理呢?不言而喻,學習,探索,求知。

如果到達了那一天,沒有了春夏秋冬,世界只是灰色,不停息的發動機,我們的信念是否依然堅定?

永遠保持理智確實是奢求。

“不知是我身處噩夢中,還是這整個宇宙都是一個造物主巨大而變態的頭腦中的噩夢!”

還是更多地去想,怎麼避免這麼噩夢吧,希望這個流浪時代只是一個遙遠的警示,希望更多的人提高意識保護地球吧。

#全文有幾處高潮,人物刻畫輕描但深刻,

這短篇小說跟三體對比,我覺得對於故事的情節性描述得更加到位,比較深刻,可能這也是短篇小說的魅力吧

《流浪地球》讀後感 篇九

原著和電影的人性對比

電影過後來看的小說,改編確實是有不一樣的,不變的是浩瀚的宇宙和強大的物理知識助力,差太多的是電影的。人性和原著的人性對比。

或許是因爲吳京,電影仍以愛國爲主基調,充滿了英雄主義和團結友愛的味道,包括以李光潔爲代表的執行者,以吳京爲代表的操縱者,還有韓朵朵等一類普通人。電影讓我不悅的兩個地方,一是韓朵朵想全球人民廣播,此處尬的我想躲避;二是所有人疊加推原石,這種受力方式讓我很懷疑,在前面位置的不會被“推死”,還能推動原石?相反原著中的人設就要合理得多。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似乎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生理,安全,感情,尊重和自我實現,只有滿足了物質生活纔會有精神生活的豐富。當地球都在流浪,僅僅滿足了生理需求的人們又如何生出更偉大的情愫呢?

原始人就住洞裏,我們又住洞裏了。在這個時代,死亡的威脅和逃生的慾望壓倒了一切,除了當前太陽的狀態和地球的位置,沒有什麼能真正引起他們的注意並打動他們了。這種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關注,漸漸從本質上改變了人類的心理狀態和精神生活,對於愛情這類東西,他們只是用餘光瞥一下而已,就像賭徒在盯着輪盤的間隙抓住幾秒鐘喝口水一樣。?

在這個被髮動機推動的地球出軌的時代,人們的出軌也變得無足輕重了,同樣無足輕重的還有營救順序,作爲個體的死亡或消失。

地球仍在流浪,當與人馬座相遇時,哪三科金色的太陽又將毀滅第幾號文明?在三體文明中,需求層次理論是否又試用呢?繼續在劉慈欣的小說中探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