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流浪地球》電影觀後感【精品多篇】

觀後感2.18W

《流浪地球》電影觀後感【精品多篇】

《流浪地球》觀後感 篇一

最近我的朋友圈被一部國產電影刷屏了,很多人讚譽它爲中國科幻電影里程碑式的起點,無論是特效還是劇情都堪稱一流。懷着好奇我走進電影院觀賞了這部影片。

《流浪地球》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影片故事設定在20xx年,講述在不遠的將來,太陽急速衰老膨脹,地球面臨被太陽吞沒的滅頂之災。爲拯救地球,人類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一萬一千座行星發動機,以逃離太陽系尋找新的家園。

在流浪的過程中,由於受到木星引力的影響,4000多臺行星發動機熄火。雖然在全人類共同努力下發動機恢復了運作,但地球已經突破了洛希極限面臨解體,人類文明面臨有史以來最大的滅頂之災。主人公劉啓提出了“點燃木星”的方案,在其父劉培強的犧牲下最終成功化解了危機。

平心而論,在劇作和製作方面與好萊塢一線水平仍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流浪地球》的價值在於:中國終於能用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價值觀和自己的主題,拍出有自己特色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裏對“英雄”這個形象的塑造十分有東方韻味:爲保住火石墜下深淵的無名司機;爲了救韓子昂喪命的隊員剛子;發現智能機器人“莫斯”叛逃後協助劉培強,不幸犧牲的領航員馬卡洛夫;來自不同國家的救援隊不約而同放棄與親人團聚的最後機會,只爲完成一個幾乎不可能成功的任務……所有人都拼盡全力,生死與共,“人類命運共同體”愈發清晰。

事實上,通過發動機推動地球逃離太陽系,這個構思本身就極具浪漫主義,和中華五千年的家國情懷密不可分。影片中吳京飾演的劉培強對聯合政府說出:“沒有人,一切都沒有意義。”真正意義上的人,是感性兼有理性,是複雜情感的集合,是可以真真切切感受到溫度的,絕非空間站中儲存的DNA圖譜和電子檔案所能替代。因此,當劉培強知道希望渺茫時仍然選擇了犧牲空間站,去搏取那微小的拯救地球的可能,莫斯評價“讓人類永遠保持理智,是一種奢望。”正是對整部電影最好的昇華。

“人類的勇氣和堅毅必將被鐫刻在星空之下。”

流浪地球觀後感 篇二

是首位獲得雨果獎的亞洲人劉欣慈——衆科幻小說裏,第一部真正變成影片的作品。《流浪地球》在電影院如火如荼地上映,我個人認爲:影片無論從對細節的處理,還是對作品的刻畫,不愧爲媒體所言,《流浪地球》堪稱國產科幻片中里程碑式的一部精美影片。

故事設定的背景是在未來,由於太陽急速衰老膨脹,沒有了太陽,地球將遭遇滅頂之災,人類爲了生存下來,開始了一個長達2500年的行星移民計劃,稱爲“流浪地球”計劃。地面上將不再有人居住,僅剩餘的人口都在人工建造的地下城生活,靠着科技投影出的假象,藍天白雲、青青草地,迷惑人們的視覺,可在這背後,覆蓋的是一塊塊腐朽的鋼鐵組成的廢墟,死一般的沉寂包裹着,僅能夠聽到的,也只是生靈的哀嘆。

影片一開始,沒有急於進入劇情的主線本身,而是耐心交代了兩對父子之間的情感關係。年幼的劉啓坐在父親劉培強的腿上,倚靠着他看天文鏡裏宇宙裏的木星;韓子昂坐在旁邊,看着兒孫倆,臉上也掛滿了笑容。劉培強將通行證交於韓子昂,也把劉啓託付給他,這樣,他們就可以免受殘酷的抽籤,順利進入地下城安全生活,自己到空間站去工作。

劉啓與韓朵朵好奇來到地面上,陰差陽錯的和韓子昂以及一些人員成爲了救援隊,隨着故事的推進,我們可以得知,劉啓的家庭始終處於殘缺狀態,對父親的感情是悔,是恨。他反抗父親的指令,心中與父親敵對的心理屹立不動,但這只是大多數的時候,到了生死存亡之際,劉啓心中的感情得到解放,他理解了父親的選擇,第一次走進他的內心,第一次與父親感同身受,完成了一個男孩到一個男人的心理蛻變。

生命的犧牲,在影片裏最是尋常。但這些在與命運搏鬥的人物也沒有時間爲犧牲的人哀傷,只能爲了大衆的利益繼續前行,劉啓如此,韓朵朵如此,那些救援的人也如此,他們要忍受親人的離別,犧牲自由的時間,揹負沉重的使命前行。

“希望,是這個年代裏像鑽石一樣珍貴的東西。”正是這份希望,令苦難中的人們重獲新生,令彼此分離的人能夠緊緊相擁,也讓人們明白生命的珍貴,讓地球抓住求命稻草,得到新的生命。

《流浪地球》觀後感 篇三

在各類書籍中,加在三毛前面的形容詞都是倔強、堅強、特立獨行等等。但仔細想來,三毛畢竟是個女性,再堅強、再倔強,又能到何種程度呢?其實每個文人骨子裏都是清高的,他們不屑與別人混爲一談,所以敏感的心正是他們所需要的。

這一點尤其適用於女性,因爲與生俱來的東西不可能用之不竭,所以生活經歷顯得尤爲重要。這一點上,三毛值得任何人膜拜,她可以穿着破舊的牛仔服席地而坐,瀟灑不羈。她可以流浪異國,不受阻礙。就算無情的現實一次次將她打垮,她永遠可以用別人豔羨的姿態凌駕於現實之上。這也可能是許多喜歡三毛的原因吧。同樣,她可以像個小女子一樣,將深入骨髓的思念寫得如此動人:“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於是形成了太平洋。”它有着小女子的情懷,大女子的魄力,有着生命的寬度與厚度,所以上帝只能狠心奪走她生命的長度,讓她在不惑之年就匆匆離世,留給後人無限的哀慼無論怎樣,對於三毛我永遠只能是企羨,願你與這世界溫暖相擁。人文情懷鑄就的母性畢淑敏的作品大多充滿人文關懷與現實主義,但又不像白先勇寫浮世繁華,我曾看過她的一篇《婚姻鞋》,觀後拍案叫絕,文筆到位,犀利中透着過來人的情感,其餘作品也是文筆細膩,委婉流長。別人說作家裏的犀利一枝花應該是龍應臺,一支筆寫遍萬般滄桑。其實這是要分類別看的,畢淑敏文中有一種母性的光輝是別人所不具備的。據說,福樓拜曾把莫泊桑的手稿付之一炬,要他描繪大街上行人的樣貌,而這正是畢淑敏所特長的,用尖銳的筆鋒描繪人事物,所以她纔會被讀者所接受。試問,誰會不接受一個描繪生活的人呢?她將每一對靈魂伴侶的生活寫得入木三分,將幸福寫得如此動人“幸福不喜歡喧囂浮華,常常在暗淡中降臨,是貧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塊糕餅,患難中心心相印的一個眼神”贏得了所有人的愛戴。所以,畢淑敏一生善良。她的光輝,照亮了千萬讀者找到屬於自己的光芒,讓我們追尋真實的自己與他人。幸福不是深情,而是久伴,在於點滴之間的關愛。以平常心生情味我常常想,世上再無第二個林清玄,可以將文寫的如此淡然卻引人深思。他的文章,經過了歲月的沉澱,如清酒,又清又有味道。這個世界有人追求名利,有人追求自由,也有人淡泊一生靜靜寫文。林清玄就好像我們心裏某一角落安靜的自己。每個人都會想過到了某個年紀能平安喜樂自由,達到林清玄文章中的高度“以清淨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每天被世俗雜務壓制住的時候,能讓我平靜下來的只有文章與歌曲。林清玄的文字有治癒的功能與直達心靈的力量,讓人沉醉其中,不忍離去。記得《心田上的百合花開》中寫道“我要開花,是由於自己喜歡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林清玄確實以“花”來證明了自己的存在。這是一種崇高的情操來支撐的心靈,留給讀者難以摒棄的美。這也可能是林清玄寫文的情思所在,情味淡然,醇香悠長,似一杯清酒,流進每個人的心裏。春天,十個海子與大多數人一樣,初讀海子,是那首廣爲人知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從此,我的腦海裏邊有一個海子。我驚豔與這位先驗性的詩人。有人說,海子是爲情而死。這也衆說紛紜。詩人的內心比作家的更孤獨,這是我一直贊同的。也許是沒有能夠支撐他活下去的東西吧。海子一生愛過七個女人,其中一個是她的母親自不必說,他與其餘的六個有着怎樣的糾葛我們也不妄加揣測,我們不是他,又怎會懂他。詩人內心是怎樣的孤獨落寞竟能讓他如此決絕,留給後人無限的哀嘆惋惜。他的內心世界我們不懂,只有評賞生前的作品了。他的詩沒有過多的濃墨重彩,反而給人清晰的存在感。所以,海子死後,大家纔會說法不一。一位詩人選擇用極端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到底是爲了什麼?詩人似有憎恨《聖經》的情結,聖書“骯髒而快樂”。這一情結更明顯地表現於《太陽》一詩中:“骯髒的書殺人的書戴上了我的頭骨/因爲血液稠密而看不清別的”,這也就更加明確地交代了死亡:聖書讓人死亡,死亡的結果是血液橫流,再也看不到遠方。然後有人在海子生前的作品中找到了死亡意識和死亡景象,而且它們是那麼的生動和真實。而尤給人以警醒的是,在他生前,人們是不會注意,有時即使是注意也是不會警覺這些景象的。但是當人們後來一遍遍地感受這些時,詩人已逝。在一個和煦的春日,我看見遠方,看見海子向我走來,面帶微笑,身後一片春暖花開。

每個文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感情,而他們願與讀者分享,這本就是最大的幸運了,我們不必苛求太多。餘秋雨曾執筆寫道:“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是的,文人。

流浪地球觀後感 篇四

今日看了電影《流浪地球》,是根據劉慈欣的一部小說拍攝的。以前對劉慈欣並沒有太多瞭解,只是略有耳聞,記得我們班長經常拿着他的《三體》看。故事講的是地球未來的狀況,由於太陽老化會吞噬地球,不得不從太陽系中逃出來,採用動力“搬家”到另一個星系。沒想到地球在逃脫途中經過木星時候卻犯了難,被木星強大的引力吸引,從而偏離原軌道,引起災害,人類竭盡全力拯救地球的故事。本片拍的異常像好萊塢大片,視覺效果實在是太震撼了!走出影院後心境也久久不能平靜。

這次的地球拯救行動叫做“流浪地球”,意思是地球從此脫離太陽系,走上長久的流浪之路,就像一葉小舟,漂泊在無邊無際的宇宙當中,直到到達另一個“太陽系”。一開始,對影片呈現的場景感到有點惶恐——那是一種落寞的白色,白茫茫的,是沒有目的地的那種迷茫感,把觀影的人都麻痹了。

接下來的劇情還是很具感染性的,情節的承接渲染的很好,節奏緊湊。結合影片開頭呈現的雪景一樣,幾十年後的北京破敗不堪,一片荒瘠,零下八十多度已成了常態。人類不惜巨資在地球上建了一萬個地下城——地下幾千米的生存空間,供給給遇難的人,供他們及時避難。所以,能到地面上瞅一眼都成了難事。看到那裏,我的心境有些沉重,爲影片中地球的慘狀而痛心不已。

影片給我的第一個印象是貧瘠的,毫無生機的。由於遷徙距離太陽越來越遠,幾十年後的地球表面已經不再適合人居住了,環境惡劣地驚人,讓人可怕,毫無人活過的痕跡。只能在“地下城”中感受着麻木的、機械的生活,滴答滴答地,等待着自然規律的終結。

主角劉啓的父親劉培強是航天員,在空間站工作了十七年,做地球流浪的指引工作,即將面臨服役到期而回到地球。走之前,他陪着劉啓最終一次觀星,指着木星告訴年幼的劉啓說:“爸爸會變成天空中的一顆星星,在天空中看着你。當你看到木星在你眼前的時候,爸爸就回來了。”這是一個謊言,因爲在北京處於逃離太陽的陽面,根本看不到星星。在影片的最終,這句話終究也只是個留下的念想而已,因爲爸爸回不來了,最終自我犧牲變成了“星星”。

影片中有些情節讓我異常感動。記得主角的姥爺韓子昂在參與救援經過被雪覆蓋淹沒的上海市的時候說過:“在那個時候,人們根本不會關心太陽呀什麼的,只關心一種叫錢的東西。那時候我賺不到錢,可是我每一天都是很開心的,每一天回家就吃你奶奶做的面,其實你奶奶根本不會做飯,她做的面呀,太鹹了,可是我啊,一點都不敢剩。”這纔是最滋潤的小日子,不會爲錢而活,可是並不代表活得沒有意義,其實對於物質的藐視不是做作的表現。人類並不明白這個“毀滅”從何而起,或許是一次坍塌,一次火山噴發,一個物種的銷聲匿跡,只可是人類沒有注意到而已——人類太注重所謂物質的輸入,這纔是最可悲的。其實地球早就開始了發出抗議的警報,然而無人問津,所以它撐不住了,生命跡象已化爲烏有。

然而,“我們根本沒有什麼可失去的了”,這是劉培強最終發出的感嘆。地球瀕臨死亡,頃刻間會被木星吸引過去並且進行自行“解體”,很多人真的不忍心,在於對這片土地的眷戀。當已經到了無可挽救的緊要關頭,所有人的沉寂了——

根本沒有什麼可失去的了,東西多自然好,可是真的把握地住嗎?以往以爲地球是所有人永遠的烏托邦,可惜沒有人聆聽地球的呻吟,人類只會不斷地奪取,奪取,奪取,卻從未感激過饋贈給我們物品的那個被我們自以爲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庫。

在這個時候,要想讓人堅持理智,實在是一種奢求。所以劉啓最終提出了一個計劃避免地球和木星相撞,所剩不多的救援人員開始實施。得知消息的劉培強懇請聯合政府批准派救援隊支援,聯合政府准許後進行全球播報,正在撤離的救援隊聽到播報後果斷轉頭返程,放棄了最終一次和家人團聚的機會,只是爲了爲地球爭取可能的機會,看到那裏我的眼淚又不自覺的留了出來。

既然如此,又引出了一個新的問題——期望。影片中主角的妹妹韓朵朵在呼籲救援的時候說:“我原本不相信期望,可是經過今日,我相信了,期望是一個比鑽石更珍貴的東西,是回家時的方向。”不一樣於開頭是教師提問的時候回答的不真實,相反,這是沒有摻雜虛假的真實。可是,爲什麼成功率爲0的計劃仍然要執行?是因爲失去的夠多了,不怕再失去了。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句話——只要有一線期望都不要放棄。可是期望究竟是什麼?我突然想起了之前的一節政治課,教師在講生命這一課,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爲什麼馬航370明明已經隔了那麼長時間,根本不可能找到飛機遺骸和乘客屍體,可是仍然在繼續進行徒勞的尋找?再找下去,豈不是浪費時間?之後教師解釋是因爲生命至上,敬畏生命,對生命給予尊重的態度,這是對生命的敬重和愛護,更是一種安慰,對遇難者的親人,家庭的安慰。我一向覺得這句話異常玄乎,太哲學,實在是搞不懂。結合馬航370事件來看,我認爲“流浪地球”計劃是一種家國情懷的堅守,是對地球的職責感使然,無法摒棄對地球的不捨,所以寧可拖着地球走也不扔下它不管,有一點新的可能就放手一搏,總之大不了都死罷了,這是一種深深地眷戀。

影片還提到了“家”,像韓朵朵在爺爺死後在雪地裏哭喊着:“沒有了爺爺,我們能去哪啊?哪裏是我們的家啊?”嗓子裏堵着苦苦的,咽不下去的都是鹹鹹的淚水。在爺爺死的時候叫着了韓朵朵的名字——那是他死去的女兒的名字,這個撿來的女孩是他想念女兒的載體,他想着,在零下八十多度的鉛色天空和有些發黑的雪堆中凍僵了。看到那裏,我哭了,我看到很多人趁着黑,轉過頭向我投來鄙夷的眼神,似乎在說“這孩子太入戲了”。而我不解的是大多數人難道對“家”沒有一種發自於心的自然情感嗎?昨日我在咖啡館偶然聽到兩個姐姐在小聲議論,其中一個時不時地照鏡子,興趣頗濃地撥弄着捲曲的頭髮,然後說“我真想找個有錢的乾爹,要不然我都沒錢整容了”,另一個則附和着:“真是的,過年期間我媽非讓我串門去,天天見七大姑八大姨,整的我都不認識我祖宗了”,我打心底很排斥這種叛逆期過早喚醒的慘綠“社會人”,不由的把椅子挪得遠了點。

《流浪地球》看完之後,影片中呈現的東西:家園、團結、親情、愛、自我犧牲、期望……讓我流了很多次淚。我忽然發現我對地球家園愛的那麼深沉,對外面的很大的世界充滿了嚮往和憧憬,對於這個世界充滿了近乎於本能的不捨——因爲2500多年後,一百代人的接力都在貝加爾湖畔等待着“冰”化成“水”呀!

流浪地球觀後感700字 篇五

在“15億票房”的吸引下,我滿懷激情與好奇心來觀看了這部國產科幻片——《流浪地球》。

我之前看過劉慈欣寫的《三體》,讓我頗爲震撼。而這部根據劉慈欣小說《流浪地球》所拍攝的同名科幻電影,同樣沒有讓我失望。

在看電影時,我好幾次熱血沸騰,我不捨得眨眼,不希望錯過每一幀的畫面。我震撼,震撼電影豐富的情節與壯觀的畫面;我自豪,自豪國產科幻電影品質的一大突破;我感動,感動劉培強的捨生取義,感動全世界人民的萬衆一心,和劉啓等人與家人的濃濃親情。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電影中的一些細節:劉培強在空間站的窗戶上每天根據木星的位置畫圈,像日曆一樣計算自己快要回家的時間,和親人分別十幾年,其中的辛苦和思念溢於言表,電影沒有太多煽情的臺詞,這個畫圓圈的細節充分表現了他對親人的思念,另外有一個小細節是,窗戶旁邊掛了《盜夢空間》裏的陀螺,電影裏最終主人公回了家,這也表達了劉培強對回家的渴望。

《流浪地球》儘量讓每一個角色都豐富起來,作爲配角的老何也不例外,他摘下頭盔去機房檢查線纜,點燃了“珍藏”的香菸,其實已經做好了犧牲的準備了。當他打開煙盒的時候,給了一個字條的特寫,字條是媽媽留給他的,讓他注意身體,天冷記得穿秋褲。這裏也是一個很讓人感動的一個淚點,每一個爲地球能活下來而拼搏的人,其實都有自己牽掛的家人,但他們不得不爲了任務和信念做出犧牲。

其實,這電影中的每一個人,都是爲了人類文明的傳承纔要如此拼命的保護地球。他們這種捨生取義的精神,完全不亞於黃繼光、董存瑞這些英雄,因爲他們每個人都是拯救地球的英雄,不是嗎?

電影中提到過一句話:希望是什麼?希望,是這個時代像鑽石一樣珍貴的東西!希望雖然珍貴,雖然稀少,但它永遠存在於我們的心中!

我也是地球上的一份子,我也想大聲的喊出:奔跑吧,地球!

流浪地球觀後感 篇六

《流浪地球》是一部科幻大片,慕名而觀的人不計其數。電影院裏觀衆滿滿當當,爲這樣一部超越現實的作品“助陣”,宏大的場景、動人的情節、壓抑的杯具……從津津樂道轉向沉默無聲,電影帶給觀衆非同尋常的感受。

熟悉的家園,北京、上海、濟南、杭州……一個個地標在電影裏出現,沒有久別重逢的喜悅,那極寒天氣裏,我們已經找不到絲毫的溫暖。地球在流浪的旅途中,把一個個地球人送給了災難,僅存的轉移到地下空間,再也無法享受藍天與空氣,再也無法感受四季的完美。失去的,正是我們今日所擁有的;擁有的,正是我們明天要失去的。整個地球都是命運共同體,想盡千方百計,讓地球能夠安全的去流浪。賴以生存的地球,成爲人類命運的一葉扁舟,何去何從?這樣的開頭,實在讓觀衆揪心。在熟悉的地方留下最痛的感受,黃色的校車、熟悉的大廈……我們的生活已經無法回到過去了,只能往遠方,找到一方新的家園。可,家園在哪裏呢?

感情是作品的紐帶。父子之情、兄妹之情、爺孫之情、同事之情、戰友之情……在災難來臨的時候,唯有這些感情值得讓人落淚。看完這部電影,災難我們能夠咬緊牙關,情感卻無法控制。人類的眼淚是爲情感而生的,每一滴都值得敬畏。從大海邊的陪伴開始,父子之間有了某種默契,語言傳遞着關心,行動詮釋着大愛。當吳京扮演的父親爲拯救地球而毅然飛蛾撲火的時候,情感成爲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此處無聲勝有聲,多少觀衆已經無法按捺自我的情緒……那最耀眼的光芒,一瞬間讓我們看到了人的偉大,父親的偉大,也看到了人性的義無反顧——英雄之所以成爲英雄,是爲因爲他(她)把每一次行動當成詮釋生命的意義的最好機會。

在很多人看來電影中主人公的果敢與堅毅爲影片增彩不少。一個偉大的國家,一個偉大的民族,僅有在苦難與艱險面前纔會煥發出新的活力。回到個人,所謂勇敢是一種人生選擇。並不是哪一個生來就是勇敢的,人在應對危險的時候,自保是本能。我們不能渴望每一個人在應對挑戰的時候都如此堅毅果敢,選擇是自由的,也是值得尊重的。勇敢的人有着豐富而趣味的生活,他們從來不擔心在舒適的環境裏一蹶不振,舒適對他們來講意味陷阱還和考驗。想到一個很老套的問題:假如生命還僅有七天,你會如何選擇?電影給我們這樣幾個提示:和家人在一齊,安靜而平和的與世界握手言和;心懷期望,勇敢去抓住最終的機會一搏……忽然明白:勇敢是對期望的堅持,是信仰所在,是人性中的光。

“冰終將會化成水。”在上海的鴻溝中命懸一線,兩位劇中人感慨着上海的冰天雪地,以往的繁華煙消雲散,冰冷冰冷的,世界還會好起來嗎?正是因爲這份相信,人才一次次的在災難中獲得永生。這個時代,期望是最珍貴的。想到一篇文章中說過:世界上沒有最壞的事情,只是還沒有結束而已。所有的事情在風雲變幻之後都會有好的結果,要充分地相信。當受困於一片沼澤,要相信能夠活着爬出;當烏雲遮蔽了天空,要相信太陽依然光芒四射;當時光一年一年溜走,要相信青春是一種態度;當朋友離你而去,要相信生命裏還有生動的相遇……相信愛,相信自我,相信世界,即使真的有一天地球去流浪,我們也能夠始終堅持一份甜蜜的初心。

期望在每個人的心中燃燒,每當災難來襲,絕望之中的期望,尤爲珍貴。地球在流浪,正如生命之舟在風雨中顛簸。拼死一搏,我們終將戰勝恐懼,到達彼岸。愛的世界裏,人類何嘗不是在一次次流浪?有太多的真感情被藏在表象之下,信任斷裂,自私與貪婪瘋長,一張張臉已經扭曲變形。在物慾橫流的世界裏,人們不明白自我真正需要什麼,不明白如何安頓好自我的心靈,不明白如何愛這個世界。粉飾的笑臉,空虛的靈魂,無以言表的不屑一顧,流浪,地球就是人的隱喻。衝破藩籬,需要人自身的勇氣和力量。

電影中巧妙地插入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道出回家的渴望。回家,讓自我變成一道柔和的光。宇航員的回家是一種悲壯,地球人的回家是一份長情。家是人精神的寄託,無論走多遠,都牽連着遊子的心。《流浪地球》中地球再回到原先的位置變成了一種奢望,人回到地下城的路中變成了浩劫一場,越是難以抵達的,越是值得去嘗試。回家之路,每個人終其一生,都不曾背離。一次次外出,也是一次次回家,走得越遠,家在心裏越清晰。鄉情濃郁,我們都是長不大的孩子。

未來已來,在春天裏開出一朵朵生命之花,讓我們在地球的懷抱裏安靜做夢。

流浪地球觀後感 篇七

寒假期間,我跟爸爸媽媽一起去看了電影《流浪地球》。這部電影的大體內容是講太陽經過數億年後逐漸衰老膨脹,若干年後即將吞沒地球,人類爲了自救,提出了一個名爲“流浪地球”的計劃。就是在地球表面共安裝了1萬臺發動機,企圖推動地球脫離太陽系,尋找新家園。

我是一個漫威迷,鋼鐵俠、美國隊長、蜘蛛俠……已經成爲了我的口頭禪,更是我和同學們課間討論的熱門話題。但在《流浪地球》這部大片面前,復仇者聯盟他們也只能算是相當軟綿綿的科幻了。

在這部電影裏面,有一個令我印象特別深刻的片段,就是由於木星的引力太強,地球推進器受到干擾接連停止工作,地球並沒有按照人類預測的軌道行走,出現意外被木星的引力吸了過去,就在全世界人們要絕望的時候,女主角韓多多發了全球廣播說希望大家不要放棄,一起加入她們,抓住最後機會拼一把。不出所料,離開的人們又返回來幫忙,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了,可是推進器噴發的火力到達一半高度就沒了,就在人類再次徹底絕望的時候,空間站裏的劉培強卻已經開啓了空間站向木星飛去,計劃用空間站裏的30萬噸燃料引起爆炸,衝擊波使地球遠離木星。雖然劉培強犧牲了,但是計劃也成功了,人類取得了勝利。

就在這時人們明白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道理,無論在什麼時候一定不要放棄,要永遠充滿希望地活下去;還要團結一致,爲了人類的利益,要有犧牲精神,舍小我顧大家。這是我感觸最深的地方。電影很好看,希望大家有空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