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張文質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後感

讀後感3.2W

第一篇:張文質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後感

張文質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後感

張文質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後感

讀了張文質老師的《教育是慢的藝術》,感觸頗深。教育,作爲一種慢的藝術,在教學上,教師要慢慢地去感悟。這本書是張文質先生在多個場合的演講集,語言淺顯易懂,處處顯示出張先生對教育的關注、關心與反思,他主張在大環境無法改變的情況下,教師塑造身邊的小環境,解放孩子。

張文質先生寫道:哪裏有愛哪裏就是家園,哪裏有尊嚴哪裏就是歸宿,哪裏有鼓勵,哪裏就有起點。如果學校讓孩子們時時感到愛、尊重和鼓勵,那麼學校就是一個溫馨的家園。在這個家裏,孩子不僅學到了知識,更懂得人生的道理。

看了這本書,讓我對教育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對待學生,我們要有耐心,要學會傾聽,要平等對待每個學生,不能戴“有色”眼鏡。對學生之間的矛盾,學生所犯的過錯,我們需要了解事情的真相,不可只聽一面之詞,以免造成“錯案”,傷害孩子的心靈。即使我們心中有不滿,有怒火,都應該壓制自己。靜下心與孩子交流,打開孩子的心結。也許,你一句溫暖的話語,改變的卻是一個人的人生。

在課堂上常出現這樣的情況: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常囁嚅着嘴,想回答又說不出來,或者說來說去不在點子上。這時,作爲教師的你,是急躁地打斷作一番暗示,還是給他們一些思考的時間?也許你爲了急於聽到孩子“正確”的回答,過早地把現成的知識和盤托出,迫不及待地將知識填塞孩子們的頭腦……教育,作爲一種慢的藝術,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間和時間,需要有舒緩的節奏。高頻率、快節奏、大梯度,不利於學生的有序成長和發展。

一個好教師,應是偶有所得,有些獨特的理解、獨特的發現,然後順着這種正道,終成大器。教育需要合理地對待學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錯誤。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充滿着跌下去和爬起來。對學生來說,錯誤是什麼?錯誤是一種經歷,錯誤是一種行爲,錯誤是一種認識的暫緩,錯誤是一種履歷性的成長資源。學會使用這種不可再生的資源,需要教師發揮慢的藝術。

在人生的過程中,我們真的可以不在乎等待幾多輪迴 ,我們不在乎歡笑伴着淚水 。張文質老師告誡我們:要加深對教育的理解,確立自己的生命價值與目標,同時能夠影響一個孩子,一個家庭,一個班級,甚至一所學校。我們教師就擁有這樣的位置,我們依然要珍視內心的聲音,依然要對自己有一個期待,讓自己過的更好,讓孩子們過的更好。

第二篇:張雪萍《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後感

讀張文質《教育是慢的藝術》感想

走進辦公室。眼前忽然閃現一本《教育是慢的藝術》,想必定是張文質老師的著作了。心裏一陣狂喜,衆裏尋他千百度啊!張老師在本書中列舉了很多當前在教育教學中出現的錯誤。他以一種憂國憂民憂學生的心態,以獨特的理性角度分析問題的癥結所在,發表自己前衛又符合人性發展的言論:教育是慢的藝術。

讀了張文質老師的《教育是慢的藝術》,感觸頗深。通過學習,讓我感受到了“生命化教育的魅力在於激勵與喚醒”,在思想上有了進一步的提高;首先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教育是慢的藝術。教師需要帶着生命的熱忱進入課堂,然後對孩子所有生命的行爲經常給予肯定。我們平時的教育教學要更細緻、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與剋制。我們要腳踏實地,善於發現,做好觀察記錄,捕捉更多的瞬間。其次要廣泛閱讀,努力付諸實踐,積累經驗,構建自己的認識平臺。 書中還有提到的“不要偷走孩子的夢想”,讓我感觸頗深,我一直覺得我們每個人都不會白來人世一場的,生命的過程就是一種意義。雖然從真正意義上說,每個人都是脆弱的,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短暫的,可是如果在你的生命裏做到了“少年無愁,青年無恨,中年無悔,老年無憾“,那就是完美的一生,能夠擁有這樣的人生,就一定是能夠堅持夢想不放鬆的人。

書中還說到:“自然有自然的法則,而教育也有教育的規律,教育是慢的藝術,即使是知識的獲得,經常也是困難、艱苦、緩慢的過程;人的成長更是曲折、艱難,有自己的規律,一點也勉強不得”。的確是這樣的,在現狀與期望中,夢想是最好的橋樑和紐帶。只有夢想可以使孩子超越平凡的生活,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

教育是慢的藝術。慢,需要平靜和平和;慢,需要細緻和細膩;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會遇到一些學困生,他們之所以出現目前的這種現象,是由於很多不良的因素的影響,有的學生不願意去學習,有的不按時完成作業,作爲老師,可以不能去責怪他們,應該滿腔熱情的幫助他們,靜下心來和他們談心,做耐心細緻的思想感情教育工作,多鼓勵孩子,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正確對待孩子,從而使他們端正學習的目的,建立信心,這樣才能逐漸的趕上去。要知道:孩子接受教育需要一個過程,需要將外在的教育內容內化爲自身的素養,一切均需在潛移默化間進行。對待學生的成長,來不得半點兒急躁,不需要越俎代庖。放手是必要的,嘗試是必要的,等待是必要的。

好的教育應該是慢的,這裏的慢指的是用人性化的方式,不急於求成,針對各不相同的、具體的個人,要有足夠的細緻、耐心與充分的教育意識。現在接觸到教育是慢的藝術,我知道了作爲教師要多一份耐心,要尊重學生的個性。不要總是以我認爲你應該怎麼做,而是多給學生一些自我體驗的時間,不急於求成。在生活中,我相信這樣的理念也是可以讓生活更和諧。

第三篇: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後感

張文質“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後感 朋友,你有沒有面對學生課堂中隨意轉身找同學說笑而生氣?有沒有面對學生馬虎的應付作業而無奈?有沒有面對學生出格的行爲而心情十分糟糕甚至發火?課間曾思考到底教育到底需要什麼修養?教育需要什麼藝術?無意間翻閱了張文質先生主編的《教育是慢的藝術》這本書。當我一看到“教育是慢的藝術”一本書名時,一下就被吸引了。

這本書的所說的教育的“慢”與當下時代的“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下講究是效率、高效率、更高的效率,在最短的時間內做最好最多的事,在這樣的氛圍下讀張老師的“教育是慢的藝術”別有一番不同的感受。

張老師認爲,教育一定是“慢”的教育,對此他有精闢的論述:“即使是知識的獲得,經常也是困難、艱苦、緩慢的過程;人的成長更是曲折、艱難,有自己的規律,一點也勉強不得。有時候我們簡直沒有辦法使一個人學得更多、學得更好,也沒有辦法讓他迅速形成所謂‘良好的’習慣,我們也經常無法對自己的教育行爲做出恰當的判斷,也無法洞悉一個成長中的兒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麼,我們怎樣才能恰到好處地保護和幫助他。教育其實就是一種互相尋找、發現,彼此增進理解的過程。經常,我們要等待一個兒童的成長:他智慧的覺醒,力量的增強,某種人生信念與價值的確定;他需要你對他這個具體的人而給予的幫助,即溫情的理解,真摯的同情,誠意的鼓勵,恰當的提醒。也許教師最重要的品質,就是耐心、敏感、剋制、清醒的邊界意識,同時要有樂觀的態度,積極恰當的行動能力(一種臨場智慧)。” 我想,如果不是對教育有過深入研究、實踐與思考的人,是不可能把教育看得如此透徹。他說“教育是一種相互尋找與發現”,作爲教師的我們,要學會“等待”,等待學生的成長,因爲每個人的成長是多麼的不同和具有不同的特色,在學生的所想、所憂、所喜、所做中我們要做的是張老師所說的“溫情的理解,真摯的同情,誠意的鼓勵,恰當的提醒”,不斷地培養作爲一位教師的重要的品質“耐心、敏感、剋制、清醒的邊界意識,同時要有樂觀的態度,積極恰當的行動能力”。我們要少一份“嚴厲、急躁”,少一份“不寬容”,多一份“溫情的理解”,多一份智慧的等待。在“互相的尋找”與“共同的成長”中積極的互動,推進是彼此的肯定與期待,那是相互的欣賞與愉悅,更是共同的提高與成長。

在書中張老師所說的“慢”,是指用人性的教育,針對不同的具體的人,要有足夠的耐心、細緻和充分的教育意識。這種教育,在許多人看來是一種理想的教育,但我想作爲教師,我們明白有時雖“不能至”,但可以“心嚮往之”。我們要在教育過程中要培養自己的“等待,耐心,從容,寬容,期待,悠閒,幽雅,細節”這些教育情懷。

作爲學生,在學校習得的知識是可以忘記的,也是會忘記,但是當他把在學校裏所學的知識都忘了的時候,留下的就是教育(愛因斯坦語),這也是我所理解的我們學校爲學生的終身發展負責教育理念。我多麼希望學生在回首自己早年學習生活的時候,能夠面帶微笑,心中仍就懷有那份溫暖,仍就留存那份純真與美好。

第四篇:《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後感

《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後感

“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慢,需要平靜和平和;慢,需要細緻和細膩;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爲一種慢的藝術,尤其需要合理地對待學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錯誤??教育,作爲一種慢的藝術,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間和時間。”對此,我,一個見習教師,很有感觸。

一、“慢”而不“怠慢”。我會經常遇到有一部分屬於“問題學生”,他們在學習上基礎較爲薄弱,理解和接受能力差,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給我的教學和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難度。作爲教師,我常常有恨鐵不成鋼的感覺,缺乏足夠的耐心和寬容。對此,我反覆思慮着如何將他們引上良性發展的軌道。如果對這部分學生“怠慢”,就意味着放棄他們,後果不堪設想;相反我認真思考,改變了自己的否定性思維。

二、“慢”需要感悟。我們老師在我們的教學中慢慢地去感悟,就像爲人父母,育人的經驗也是慢慢感悟出來的。一個好教師,應是偶有所得,有些獨特的理解、獨特的發現。教育是些潛移默化、潛滋暗長的東西。作爲老師,尤其如我們成天和孩子打交道的老師,對待孩子,我們要有耐心,要學會傾聽,要平等對待每個孩子,不能戴“有色”眼鏡。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即使我們心中有不滿,有怒火,都應該壓制自己。我們要腳踏實地,善於發現,做好觀察記錄,捕捉更多的瞬間。

三、“慢”需要等待。對學生來說,錯誤是什麼?錯誤是一種經歷,錯誤是一種行爲,錯誤是一種認識的暫緩,錯誤是一種履歷性的成長資源。“教育不能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立竿見影’的背後可能就是反教育的行爲,所有反教育的行爲都立竿見影。”我以此作爲一劑清醒劑,並時時告誡自己,欲速則不達,對待“問題”學生,要寬容,要等待,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能簡單粗暴。在具體做法上,以自己的熱情和真心感染他們,以欣賞他們的優點爲出發點,以保護他們的自尊心爲基礎,拿起表揚的武器,營建“讚美文化”。告訴他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的道理,循序漸進地培養他們“向上”、“向善”的精神。

四、“慢”需要永恆的責任。一個人在校期間只是他人生的一個階段,還有很長的路要他走下去。作爲一個教育一線的教師,我非常喜歡“慢教育”這個詞。教育並不是立杆見影的工作。急功近利,往往與教育背道而馳。以“慢”的心態來對待教育,陪着學生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賞成長的快樂,慢慢地陪着學生長成參天大樹,何嘗不是一種睿智,一種氣度?

第五篇:《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後感

讀《教育是慢的藝術》有感

泉州九中 劉曉燕

“遇上好老師不僅是孩子的福分,甚至也是一個家族的福分,如果我們有這樣的福分,我們一生都會有很好的方向感和一種可以汲取的最後轉化成爲自我提醒,自我督促的力量,我們的生命會始終圍浸在人性的光澤之中。” ……品讀着張文質先生的字字句句,對於“生命的關注”越發讓我意識其重要性,它列舉的種種案例:學生輕視生命,學生自卑極端,都是缺失“人文關懷”所至,讀着讀着,我不禁聯想起我們的學生,我的的教學,還有一些沒想過或沒想清的問題。雖然還是有很多問題解決,但是還是有一點收穫的。

張文質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藝術》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於激勵與喚醒”,在思想上有了進一步的提高;首先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教育是慢的藝術。平時要更細緻、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與剋制。我們要腳踏實地,善於發現,做好觀察記錄,捕捉更多的瞬間。其次要廣泛閱讀,努力付諸實踐,積累經驗,構建自己的認識平臺。

教育,作爲一種慢的藝術,尤其需要合理地對待學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錯誤。每個人的成長過程,就是點滴錯誤、點滴成績、點滴感悟積累而至質變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充滿着跌下去和爬起來。他一跌到,你就去懲罰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勵他自主地站起來,那他也許會耍性子,乾脆不起來,等着你來拉扯他。對學生來說,錯誤是什麼?錯誤是一種經歷,錯誤是一種行爲,錯誤是一種認識的暫緩,錯誤是一種履歷性的成長資源。學會使用這種不可再生的資源,需要教師發揮慢的藝術。

任何事物都是遵循一定的規律的,循序才能漸進。張文質先生說到慢是一種教育的藝術,我覺得值得討論。我覺得慢是一種科學,更是一種戰略戰術。網絡上盛傳着一堂美國的數學課,看過之後,真是感慨萬千,浪費一堂課只學一丁點內容。不過,我總算明白了真正的數學是怎樣的,而國內的算術又是如何的。

張文質先生書中提到“我們的教育往往過於急切的盼望着出成效,成正果,能夠‘立竿見影’,缺乏期待與從容”;“我們缺乏一種悠閒的心態,缺乏閒心”。不知從何時起,我常常被超負荷的日常教學工作弄得焦頭爛額。根本沒有閒餘時間去思考,去關注學生的發展,做教育應該做的事情。不是有言論說幼兒園學國小的,國小學中學的,中學學高中的,高中學大學的,大學卻在學幼兒園的。

我們還會遇到一些學困生,他們之所以出現目前的這種現象,是由於很多不良的因素的影響,有的學生不願意去學習,有的不按時完成作業,作爲老師,可以先不要責怪他們,應該滿腔熱情的幫助他們,靜下心來和他們談心,做耐心細緻的思想感情教育工作,多誇孩子,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正確對待孩子,從而使他們端正學習的目的,建立信心,這樣才能逐漸的趕上去。但更多的時候,在對待這些孩子的態度上,我們很多教師和家長有太多的恨鐵不成鋼、太多的急功近利、太多的急躁和揠苗助長、太多的高期待和不理解。要知道:兒童接受教育需要一個過程,需要將外在的教育內容內化爲自身的素養,一切均需在潛移默化間進行。教育恰如教孩子學步。對待學生的成長,來不得半點兒急躁,不需要越俎代庖。放手是必要的,嘗試是必要的,等待是必要的。孩子還沒有邁開第一個腳步,你就去牽引他,甚至一會兒捉住他的右腿,一會兒抓住他的左腿,幫他邁步,那孩子也許永遠也學不會獨立邁步。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慢,需要平靜和平和;慢,需要細緻和細膩;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

“耐心”是個多好的詞啊!這是我聽到的最美的評價!其實,我和她一樣在千頭萬緒的教育事件中也會有心煩的時候,但是當我們想到孩子就是在耐心等待的過程中成長的,心態就會平和了許多,看問題的角度就不一樣了!讓我們一起把教育現場當成生命現場去實踐,一起用書中的四句話共勉:“要把教育當作一件事來做;一個人一輩子只能做一件事;一件事也不一定能做好;重要的是盡力去做,而且從具體的小事做起,做一件就是一件。”期待,足夠的耐心,減少教育浮燥與功利。這纔是真正的教育。張老師還提出了一個我們常忽視的問題:教師心態問題。想想自己十幾年來的心態,教學成熟了些,但對孩子的熱情,對教育的嚮往,慢慢減退了些。聽周圍的聲音,在作業堆裏,煩燥多了些,面對後進生,抱怨多了些。由此,我們教師的心情,陰沉的較多,怎樣陽光地面對孩子,面對工作,在張文質先生看來至關重要,缺失的話,甚是可怕,隨着閱讀的深入,我的同感也越發強烈。看看我們周圍不少成功的老師,都是陽光地面對孩子。每次春遊,她總會“玩”在孩子羣中,每次活動,都是積極參與,用心組織。算得上實足的“陽光老師”,因此得到了學生的真心真愛。“教育是慢的藝術”,讓我們慢慢嘗試浸潤人性關懷,讓我們懷揣着美好的教育理想,共做陽光師生,我們的校園定能更亮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