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北京摺疊》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6.37K

《北京摺疊》讀後感(精品多篇)

北京摺疊讀後感 篇一

8月21日,80後女作家郝景芳憑藉僅僅兩萬餘字的《北京摺疊》摘取了第74屆雨果獎中短篇小說獎,一時間名聲鵲起,以至於收錄了這篇小說的《孤獨深處》各大網站,書店紛紛售罄,懷着對上一屆獲獎作品《三體》的無比崇敬,先在網上找到了作者授權的電子版一睹爲快。

讀完的感覺,怎麼說呢,覺得實屬一般。雖然把三個不同階層的人用時間和空間徹底隔離開,整個城市如同三個頻道交替出現這個想法很有新意,但是如果你看過《三體》或是電影《逆世界》,恐怕會和我一樣更喜歡那種不同維度的隔離方式或是鏡面般的隔離美感。

貧富差距極大,生活在三個空間的人,不但在收入,工作內容和生活環境上差異巨大,連時間這一基本權利都沒有得到公平的分配,這一觀點無疑是本書的亮點。但個人覺得有關時間資源的不平衡,至今沒有任何一個作品能有電影《時間規劃局》中那個每個人手腕上有一個死亡倒計時,母親願意分給兒子10分鐘的生命來換他一頓安穩的早餐那一幕來的震撼;有關貧富階層的生活描寫,我的感覺是作者既沒有體驗過真正富人圈的生活,也沒有真正經歷過諸如垃圾場分揀垃圾這種工作(我幹過半年,所以我知道),所以讀起來有點味道不足;科幻成分來說,遠沒有《三體》這種純科幻的衝擊感;感情描寫上吧,自然沒有言情小說的細膩與柔和,情節描寫上更沒有星新一或是希區柯克那種用最短的篇幅描寫一個曲折故事的功底;情懷上吧,遠比不上囧哥,大冰這類的生活寫手;文筆上吧,也沒有龍應臺,馮唐或是和菜頭之類的文字高手的駕馭能力。所以“隨便寫着玩的,碰巧拿了個獎”是我讀過以後的真實感受。

值得一提的倒是翻譯這篇文章到英文,幫助作者獲獎的幕後英雄翻譯劉宇昆(上圖裏那個靦腆的帥哥),這位美籍華裔即是個程序員,又是個律師,還是個業餘翻譯家,真正的牛人一枚!(寫程序,學法律,學外語這三大耗時費力最不容易出成效的活能一起搞好的人物絕對是人尖子),他的精湛的翻譯水平和文理兼修的知識面與文化修養,幫助中國作家的作品被世界所認同,難怪知乎上專門有一個人截取了《北京摺疊》的部分段落進行中英文對比,相比中文部分的語法錯誤,邏輯不清,詞不達意,英文翻譯的準確,細膩與美感實在是起到了鍍金的作用。

北京摺疊的讀書筆記 篇二

《北京摺疊》個人感覺,比較溫和,甚至有些悲觀。主角老刀只是爲了掙錢,讓女兒上一個好一些的幼兒園。

從第三空間,往返於第一二空間送信,而送的這封信,也不是什麼衣帶詔,只是幫助一個第二空間的少年,追求一個第一空間已經訂婚卻隱瞞少年的姑娘。順便,幫助第一空間的成功者,帶了藥給癱瘓在牀的雙親……

老刀生活在第三空間,做垃圾處理,在第一空間得知,機器可能代替垃圾處理工,但是當權者爲了第三空間的就業問題,否定了垃圾分類機器的提案。

老刀有驚無險的回到第三空間,從此繼續上班,擔憂着有一天自己會被機器取代。老刀無力承擔反抗者的角色,作者似乎也無意去觸碰這一點。從格局上,似乎不夠宏大。但作者大概只是希望聚焦於小人物,最無能爲力的,也最自私的反抗。有一點宿命論的味道。似乎小人物在大格局上無力改變歷史。個人覺得,這個中篇,構思精當,但寫得略草。沒有挖掘更深的意義。如果支撐一個長篇,會更有空間。畢竟,階級這個問題,真的很值得探討啊。整個世界,整個人類文明,都存在着階級,統治,控制和歧視。

這一點上,《北京摺疊》換成《紐約摺疊》《東京摺疊》,從意義上講,都是一樣的。哪個民族沒有歧視?哪個民族沒犯過錯誤?

希望人們和科幻作者的格局一樣,沒事兒別老狹隘民族主義,多思考思考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窮也好,達也好,誰也阻擋不了一顆兼濟天下的心嘛。

北京摺疊讀後感 篇三

《北京摺疊》這本書是新生代作家郝景芳寫的,這部科幻小說獲得了雨果獎,《北京摺疊》這本書是短篇科幻小說,只有四十頁。科幻小說是很難讀懂的,必須要細細品味,才能找到書中的精華,才能找到書中蘊含的奧祕與書中神奇的文字。

《北京摺疊》這本書寫的是建築工建築了這座摺疊城市——北京。北京這座城市被分爲三層空間,分別是:第一空間、第二空間和第三空間。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間,有五百來萬人口,生存時間爲第一天清晨六點至第二天清晨六點;大地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間和第三空間,第二空間生活着兩千五百來萬人口,生存時間爲次日清晨六點至晚上十點;第三空間生活着五千來萬人口,生存時間爲晚上十點至清晨六點。也就是北京一天有四十八小時,第一空間的人享用二十(本站☆)四小時,二三空間的人共同享用二十四小時。主人公老刀就是生活在第三空間的人,故事是老刀爲了給撫養的女孩治病,他冒着生命危險闖入第一二空間當送信員掙錢。

讀完這本科幻小說,我有許多的感想。首先,就是這座摺疊城市的不公平,第一空間的人們享受的是最高待遇,他們的工資很高,住的都是別墅,每一家都有機器人幫他們打掃房間;第二空間的人都是藍領,待遇比第一空間弱很多;第三空間的人可有可無,都是清潔工之類的,如果不擔心第三空間的人會失業,那麼早就把清潔工他們替換成機器人了。第一空間的人享受的是一天的時光,而第三空間的人只能知道夜晚是怎樣的,他們一生連看個日出或知道太陽長得是怎樣的都沒門,一二空間的人用得是十萬十萬的鈔票,二第三空間的人用得是十元十元的鈔票,第三空間的人是絕望的,也是可有可無的。現在的北京難道不是這樣嗎?許多人因買不起市中心的房子,只能懷着羨慕之情眼巴巴地望着住在市中心的精英們;我想,窮人最害怕的是什麼?應該是你走在繁華的街道上,別人用輕視的眼神望着你,侮辱你的尊嚴,並且沒有一個人從眼神裏透露出憐憫之情吧?世界總是不公平的,有才幹的人會被仰慕,無能的人會被輕視,無論在哪些地方,這一點都能深刻地體現出來。

這本書對任何讀者都有深刻的映像,我要再仔細地讀這本書,再次體會書中的精華。

北京摺疊讀後感 篇四

很少讀科幻小說,對於閱讀作品的選擇我一向覺得科幻意味着不真實,真實世界的紛繁複雜已經讓我們應接不暇,科幻世界的虛無縹緲便如同一個疾步行走的人腳下的那顆石子,乾脆踢開了事。而這部小說的名字還是吸引到我。

小說一開始就爲讀者呈現了一個奇幻的城市空間和生活模式。故事的男主角是一個48歲的單身垃圾工——老刀。他居住的北京分爲三個空間,這三個空間在48小時輪流切換,共享這48小時。第一空間住的是社會上層人物,分割其中的24小時;第二空間住城市白領、精英階層,佔據 6小時;而第三空間,也是人最多的空間住的都是像老刀這樣的底層垃圾工,他們只分割到8個小時。故事講得就是老刀爲了能賺到養女上幼兒園的費用要翻越兩個空間幫別人送信的經歷。

釋卷後,靜神凝思,對於這個作品能獲得 科幻類小說的“雨果獎”,我不禁有些質疑這個獎的含金量。從文筆上來說流暢卻平淡,科幻創意上僅注入了一個新奇的科幻概念,換句話說,只搭建了一個科幻的框架卻填滿了現實。但這個作品的亮點就是披着科幻的外衣、長着現實的軀體。而這件外衣對於每位讀者來說,那就是一件皇帝的新衣!

聊一聊文章的亮點吧!現實版的階級分層和固化。北京不用摺疊,我們就已經找到了這三個階級,他們各行其道,涇渭分明。文中“老刀”們的第三空間如同那些生活在城中村的底層民衆,他們爲生活而奔忙卻獲取最低的報酬和擁有最狹小的生活空間,他們是“窮一代”,孩子也絕大多數會成爲“窮二代”,“窮一代”們甚至沒有能力讓孩子進入這個侷促逼仄的摺疊空間,他們囁嚅着:“活着,我們就已經竭盡全力了!”

“階級固化”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社會現實!現實中作爲底層民衆的上升通道都幾乎已被堵死。哪怕是看似最公平的大學聯考,曾有大學聯考作文讓從“中華美食、共享單車、高鐵、移動支付”等詞彙中選擇一個寫成文章介紹給外國青年。農村的孩子在家裏只看到連綿的大山,背靠黃土面朝天勞動的父母,哪裏騎過“共享單車”、用過“移動支付”!

秦天作爲第二空間的代表,現實中應該是中關村的那些“白骨精”們。這個階層有着體面的工作和生活,也可稱爲“中產階級”。但想要上升一個空間卻要付出極大的努力和代價、更要有那麼一點兒“走了狗屎運”的運氣!他們或許因爲租住在某個城中村與老刀有了交集,或許依託高學歷背景能跟第一空間的“白富美”談一場渺茫無望的戀愛。

第一空間以“白髮老人”爲代表的規則制定者和掌控者們,他們的現實意義自不言而喻,他們丟個數據key的小失誤都可以隨意壓榨第三空間所剩無幾的剩餘時間,如同蝴蝶輕輕扇動了一下翅膀,就能引發 “老刀們”生活中的海嘯。

馬克思曾經指出:“階級對立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是建立在迄今存在的物質生產方式和由這種方式所決定的交換關係上的。文中也着重強化了經濟基礎對於階級分化的重要作用,但精神層面的分化呢?文中沒有提及,但我們不得不思考,精神層面有沒有那麼涇渭分明?是否可以霧靄般地流動、滲透?

再聊幾句小說中的不現實的部分。第三空間的人每天只享有晚上十點到凌晨六點的時間,到了時間要鑽入”膠囊“並被空間釋放出來的藥物催眠四十個小時,這得需要多麼強大的一個膀胱?什麼意識主宰他們會乖乖進入所謂的”膠囊"?北京城外的司機可以目睹全部的摺疊過程,老刀們爲何不可以用八小時以外的四十小時時間到城外打工賺錢?諸如此類的漏洞,都無法細細推敲。

也粗略看過劉慈欣的《三體》,感覺科幻小說應該是那樣的,有科幻的樹幹,更有科幻的枝椏,能在讀者腦中結出豐滿的科幻果實,最後可以細細咀嚼一番,但此篇沒有!

北京摺疊讀後感 篇五

拿雨果獎的除了劉慈欣《三體》,還有郝景芳《北京摺疊》。青黃不接的中國科幻一時間花開並蒂~準備好了沒?開噴~《北折》兩萬字講述了一位偉大的養父環衛工人,爲了女兒幼兒園學位鋌而走險的故事,充斥着戰爭,陰謀,暴力,血腥。哦不,說錯了,是充斥着社會底層人民關注的房價高,入學難,就業不易,工作時間長,環境惡劣,收入微薄一系列問題,集中體現了一個主題,拼爹,拼財富,拼社會關係,不行咱拼命!未來摺疊的北京城將處在不同社會階層的居民從空間上徹底隔離,而且,只允許領導下鄉,堅決杜絕任何形式的上訪,否則,大刑伺候,也正因此,困苦中掙扎的養父得到了一個可能是改變女兒命運的受教育機會~某藝術幼兒園 學費~故事就此展開,同時還串起了上層社會的家族聯姻,中國人骨子裏的懷鄉情誼,以及科技智能的飛速發展和普通人即將失業的尖銳矛盾等細節,不能不說感情是真摯的,也是有現實意義的,結局是皆大歡喜的,好人一生平安。但是!!!當《北折》想象的翅膀才飛到無人駕駛和機器人替代警察叔叔抓壞人這階段,三體可是看你不爽就可以遠距離點射,不行隨手一塊二向箔甩你 一臉,大不了同歸於盡的霸氣。當我還使勁理解不了章北海爲何將失敗主義藏的那麼深,羅輯對於夢中情人到底什麼感情,程心聖母如何必然失敗,《北京摺疊》已經毫無懸念的結尾了。

並不是說樸素描繪社會現實有什麼不對,眼前的切實問題就不值得憂慮,只是不好意思,我們對於雨果獎的期待已經被大劉慣壞了胃口,只想說,妹子,你今天很漂亮,只是題材的裙子跟科幻的外套不是太搭~(就是可以看豆瓣一邊倒的評論然後聽書兩小時,不經查證,不加思考就噴,不服你能把我咋???啊哈哈哈哈哈~不 當一回噴子,就不能真的理解跟字斟句酌還生怕貽笑大方比起來,想說什麼就是什麼有多“人性化”)

北京摺疊讀後感 篇六

北京摺疊,全文將近2萬字。用一種近似科幻的手法,描述了社會各個階層的生活狀態,也描繪了智能化時代到來的利與弊。通過學習,總結並提出了以下幾點看法。

(1)社會階層

本文將北京分爲了三個空間並代表相應的階級,即第一空間,第二空間,第三空間。如圖,是各個空間的主要人口數及活動時間段。可以發現第一空間人數最少,活動時間最長,達到24小時,第二空間次之,活動時間爲16小時,第三空間人數最多,活動時間最短,爲8小時。(這些數據與後者老葛對於GDP和失業關係的看法是吻合的)

第三空間支柱產業是垃圾回收分選。垃圾工有兩千萬人,另外三千萬人靠販賣衣服食物燃料和保險過活。屬於社會的最低階層,其主要代表是范蠡以及本文主人公老刀。這個階層的人幹着最髒最重的活,領着最低的工資,每個人生活都是三點一線,工作—吃飯—膠囊睡覺。任勞任怨,唯一的要求就是滿足溫飽,基本也無其他活動(但是成長起來的年輕人不願意再從事這類工作,更向往娛樂場所發泄證明自己)。他們很少討論自己的未來與規劃,跟如今很多老城區/城中村住戶一樣,他們纔不關心世界變化,真正能引起他們注意的是柴米油鹽,水電、房租費,以及那低的可憐的工資能否上漲。

第二空間,正是現實社會中層人士,知識分子,工程師。本文的代表是研究生秦天及其同學張顯。這類人接受過一定教育,都有一份算作穩定且較爲輕鬆的工作。他們有對愛情充滿憧憬,對生活充滿希望,對渴望實現自己的人生規劃,躋身上層空間。他們的思想已經不是第三空間那樣,溫飽已解決,他們需要是得到社會認可,完成進階,特別是能在職場得到晉升。如張顯,已做好了基本的規劃,那就是先掙錢(銀行)後入政府,而且自己也明白,需要去第三空間鍛鍊一段時間(如現實的下基層),因爲擁有第三空間的管理經驗才容易獲得升職,否則只能一輩子級別不高的待在第二空間。

第一空間,社會金字塔頂端人士的居住地,是第二空間想盡一切辦法努力奮鬥的地方,但也是第三空間想都未想的地方。這個空間的代表有葛大平、吳聞以及摺疊城市設計者白髮老人。他們三個人中葛大平是草根代表,靠自己一路從第三空間爬上第一空間的人,第一空間裏面級別最低的一類人(安保、廚師、大夫、管家),屬於高級藍領。這類人已經明白了頂層的一些設計和做法,有了清晰的對於社會的思想和看法。而像吳聞及白髮老人,他們都屬於社會遊戲規則的設計者,一個文件就能關係到底層的生存問題。他們已經不在關注自己的生活、生存方式,每天關注的是社會未來發展的大框架,去設定未來的路線,戰略和具體實施方案。

(2)智能化社會

本文從依言與老刀吃飯場景,描繪了機器人送菜;從老刀進入第一空間被逮住時,描繪了機器人巡邏及跟蹤捕捉;從晚會結束後,描繪了機器人自動清掃;以及科技園區的工廠都是機器自動作業。這些都是第一空間的場景,而第一空間也是未來全社會發展的樣板。這些跟如今很熱很火的工業4.0,中國智造以及智慧城市不謀而合。智能傢俱,自動化工廠,自動交通工具等等,都是當今研發與發展的重點。但是本文也從吳聞與白髮老人對話以及老葛的看法中,得出機器換人需要解決一個更加重要而緊迫的問題,如何解決由此帶來的失業問題。吳聞啓用自動化處理垃圾項目,利用溶液消解垃圾,大規模提取材質的辦法來解決垃圾處理,即快速又清潔。可是白髮老人提出了兩大問題,一是本身溶液是否有污染,二是項目上馬,採用自動化後,怎麼解決上千萬的垃圾工的失業問題。老人的第一個問題與現在社會進行一些項目是一致的,比如最明顯的電動汽車,即所謂新能源汽車,各大汽車廠商爭先上報新能源項目。但是目前很多仍採用鋰電池,那麼鋰電池的製作以及後期回收處理是否會污染,如果污染,怎麼解決。這些卻是少有關注,明而不宣。

對於第二個問題,自動化帶來的失業問題。老葛講的很清楚。這與歐洲二十世紀末一樣,經濟發展,失業率上升,印錢不管用,菲利普斯曲線不符合。即經濟發展,失業率沒降反升。

老葛說了,人工成本上漲,機器成本下降,機器便宜,生產力改造升級,GDP上去了,失業也上去了,怎麼辦?越保護工廠越不僱人。地都騰出來搞大規模生產,人又不需要。那麼人去幹嘛呢。歐洲採取強行減少每人工作時間,增加就業機會,但是這樣沒有活力。最好辦法是減少一些人的生活時間,但又給他們找些活幹。就是塞到夜裏,這樣還有一個好處,通貨膨脹傳不到底層去,印鈔票、花鈔票都是能貸款的人消化了,GDP漲了,底下的物價沒有漲。(這跟前面活動時間設置是一致的,第三空間只有8小時活動時間)

讀《北京摺疊》有感 篇七

此次北京學習,一位老師推薦我們閱讀《北京摺疊》。《北京摺疊》是繼劉慈欣的《三體》獲得科幻界小說的“奧斯卡”——雨果獎之後,再次斬獲此獎的作品。作者郝景芳曾和韓寒一樣獲得過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可是人家卻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現在越來越多的理工生,在文學方面同樣成就很高,比如中國詩詞大會的陳更和姜聞頁也都是理科學霸。這讓我等只指着文科過的人可怎麼活?!唉。

北京的老師說,如果讀不了《三體》,至少要讀讀《北京摺疊》。劉慈欣的《三體》屬於硬科幻,裏面有實實在在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技術專業術語,沒有一定的理工背景,讀起來是很有挑戰性的,這也是我一直下不了決心讀的原因。而《北京摺疊》則屬於軟科幻,它以關注人文爲重點,並且也比較短,屬於科幻小說的入門級作品,適合大衆閱讀,所以,今天我就讀了讀。

《北京摺疊》講的是北京有三個空間,第一空間是上層社會,第二空間是中產階級,第三空間是底層人民。這三個空間是按照時間的更迭而循環摺疊的,這三個空間的人一般情況下也是不允許跨越的。主人公老刀屬於第三空間的底層人民,他爲了讓女兒上一個教唱歌跳舞的幼兒園,決定冒險給第二空間和第一空間的人送信掙錢。第二空間的在讀研究生秦天喜歡上了第一空間的女孩依言,僱老刀給依言送信。而依言其實已經結婚了,嫁給了跟自己父親一樣大的有錢人,她也拿錢給老刀,讓他爲自己保守祕密,替自己瞞着秦天。完成任務後,老刀在回到自己空間的過程中被發現,但是被第三空間出身卻躋身第一空間的老葛救下,最後回到第三空間。

小說藉助老刀在三個空間的穿越,給我們展示了三個空間的不同生活。我覺得它僅僅是藉助了三個立體空間的科幻外殼,反映的是階層固化的社會問題。

作爲社會底層的老刀,面臨的是女兒入托難的問題。這跟我們的現實何其相似?有錢有勢的人佔有最優質的教育資源,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到實驗幼兒園、市直幼兒園就讀。而像我們這樣的工薪級階層要夫妻倆輪班排隊報名,還要花錢找人。還有一些人,比如城市務工人員,沒有公立單位的工作,是不可能進公立幼兒園的。想進一個條件相對好點兒的私立幼兒園,又需要拿不少的錢。老刀就是這樣,爲了讓女兒上一個教唱歌跳舞的幼兒園,就需要冒險掙一筆錢。

秦天愛上了已嫁與他人婦的“清純少女”依言,這很符合他的身份,涉世未深的研究生,生活和思想都很單純,愛上了就認爲她清雅絕倫,就認爲她無以倫比,就認爲她是全世界。其實依言正是憑藉自己的“清純”模樣嫁給和她父親一樣大的丈夫,從而躋身第一空間的。依言這個形象讓我想到了《蝸居》中的海藻,她既迷戀宋思明這個功業既成的成熟男人帶來的富足安穩,又不捨年輕又有活力的小貝給她的專一真純的愛。最終,依言和她一樣選擇了實惠人生,但還對秦天隱瞞了自己的一切,貪心地給自己留着念想。

要愛情還是要麪包?這是很多女人都面對的選擇難題,而這偏偏是個二選一的題目,腳踏兩隻船的結果怎樣呢?小說沒有交代,給人留下想象的空間。小說就是如此,它只把生活的真相撕開給你看,至於你如何評價,那就看個人的價值觀了。

《北京摺疊》反映的社會問題還有很多,對於只看了一遍的我來說,我就解讀到此吧,豆瓣上的書評比我的理解深刻得多,我看了幾篇,很有意思。

北京摺疊讀後感 篇八

我是一個科幻迷,自《三體》獲雨果獎以來,《北京摺疊》再獲此大獎。科幻迷爲之大呼過癮!

《北京摺疊》與《三體》角度不同,既沒有恢弘的星戰場景,也沒有光年級別的跨越。雖然寫的是未來,寫實的手法,讓人感受到的就如立足於現代的北京郊區、CDB。既是摺疊的北京,也象摺疊的上海、廣州,也有可能是摺疊的紐約、東京、里約……,地球中各個角落的人,都身同感受,引發了共鳴。《三體》與《北京摺疊》的共同優秀之處,都有着深深的人文情懷。

一、你、我都生存於摺疊空間中

在家裏討論《北京摺疊》,女兒說:“老刀太善良了,他的處境也悲慘。爲了他的孩子,冒着危險去送信。那還是他撿來的孩子。”

我問太太:“你覺得我們在哪一個空間?”

太太回答說:“每日奔忙,辛苦勞碌。寄人籬下,受人所僱。不過還好,還不至於受溫飽所困,還算是活在第二個空間吧。”

三個空間中,一開始就存在着不公平,並且是非常的不公平,第一空間中,500萬人享用着24小時,絕對豐富的社會資源;2500萬人的第二空間,只有16小時;第三空間,7000萬人卻只能在8小時中生存。連現實中最公平的時間資源,在小說中,都被進行了精確的劃分。三個空間所有的環境、資源、生活模式,都完全不一樣了。

故事是如此的寫實,讓每個人都沉浸其中。對於與自己相同空間的角色,有着深深的共鳴。但不管在哪個空間,每個人都有着自己的悲歡情愁:老刀送信,得到了報酬,女兒也因他的努力,可以上到更好的幼兒園,他因此會得到快樂的。秦天在第二空間,努力打拼,期望進入到第一空間中,追求他的美人與未來,他努力的過程,也有着快樂與艱辛。第一空間的吳聞,不僅是擁有着看似十分豐富的資源,卻同樣還有着巨大的責任;依言的感情世界也只有她自己清楚……

在我看來,不同的空間(我沒有使用“階級”這樣的字眼)中,人們的關係,也不見得是剝削與被剝削,壓迫與被壓迫的關係。精英空間的人們,有着更多的權力與責任,吳聞的辛勞與決策,同樣還考慮着第二、第三空間的人們。秦天追求着美好的未來,同時對第三空間沒有歧視,更多的悲憫之心。不管身處第一空間的老葛、還是第三空間的老刀,只是努力做好自己的本份,努力讓自己的生活更好一些。他們之間,有着更多的更解與支持。

現實之中,除了時光是公平的,其他所有的資源肯定是不公平的,看似與生俱來。實質卻是,不同的空間,不僅是因爲資源分配之不公,更是思維、看法的不一樣,他與世界互動的行爲就不一樣,就處在不同的空間中。

一個人有着悲憫之心,普渡之心,他就處在第一空間。釋伽牟尼出身王家貴族,終修成佛,六祖身爲樵夫,隱於獵戶之中,也頓悟成佛。又有多少帝王,視天下爲家,卻難逃末落之運,商人之道,若是虞斯爾詐,即得小利,也難成大業。

你天生就在哪個空間?你究竟在哪個空間?

二、穿梭遊走於三個空間之間

剛畢業時,曾在街邊與三、五好友,大排檔之間,光着膀子,吸着炒田螺、喝着啤酒。我也曾在第三空間。

相識某位司機,因陪同老闆出差,也經常出入於五星賓館、豪華酒店。典型的第一空間的“老葛”。他坦言道:身爲司機,與同行相比,此生足矣。

當老刀來到第二空間時,他有擔心,他有不安,但秦天能坦然面對,秦天需要他幫助送信;秦天在第一空間實習時,遇見依言,愛上了依言,卻又略顯自卑;老葛遇到來自第三空間的老刀,甚是親切,託他帶錢給父母;吳聞除了每日要管理大量的社會事務,還需要心憂着第三空間的垃圾、以及收垃圾的人……

我們都有着遊走於三個空間的經歷,向上看時,一定會存在着羨慕,也會有嫉妒,也會有恨,但這些不應該是主流,更多的是想通過自己的奮鬥,努力出人頭地,力爭到上一個空間;相信上面一個空間也沒有排擠,只因爲自己仍沒有資格,因爲出生卑微。由上向下看時,一定會存在着鄙視、歧視,但這些不應該是主流,更多上相互的同情、依連與支持。我們都曾有過類似的經歷。

在三個空間中穿梭,我們更喜歡的是自己所在的空間,並沒有人規定你要如此這般,只是自己的父母是這樣,習慣了飯菜的口味,習慣了周圍的氣味,更習慣的人情世故,一旦脫離了自己熟悉的空間,會覺得不舒服、擔心、以至恐懼。理性之中,人往高處走,總想脫離原來的空間,但自己的潛意識會將你留住。“三代方可成貴族”。

你在哪個空間?你究竟想在哪個空間?

三、三個空間的未來

階級主義者看了《摺疊北京》,看到了天生的不平等,看到了階級的差異,甚至預言着階級鬥爭與革命。

有人說,郝景芳給出了一個解決方案。我一直也沒有感受到這是一個完整的社會階級的解決方案。

不同的空間,自古以來就有,並且會一直存在下去。

這是宿命論,也是一種客觀的存在。產生就是原因,存在就是理由,既然產生與存在,都是歷史的選擇(熟悉的詞句,不一樣的味道)。

站在高處,看着三個空間,本質就沒有區別,都有着其悲歡離合、喜樂情愁。不管他擁有的物質資料是如何的不平等,不平等實質只是在自己的內心裏,在自己的思維裏。小說將時間進行了不平等的劃分,現實中,時間是絕對平等的,內心的選擇是絕對平等的!

三個空間在嚴密的組織中,沒法流動,約束的也只是思維與選擇,你會選擇一個自己不熟悉的空間嗎?你在另一個空間會快樂嗎?

空間之間,不存在着強大的動力去更替,革命的念頭也只是部分人頭腦中的選擇,更多人的選擇是祥和與安寧。並且堅信,每個空間都在原來的基礎上前進着,每個空間的人,都在相互的支持與協作中。

我們作一個假設,假設真的存在着一個理想的新世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這個世界是否會存在動力?這個世界是否真的很美?

後續:高手中的高手

——《三體》、《北京摺疊》的譯者。

《三體》、《北京摺疊》都源於理工男、理工女之手,讓我等理工科同學有一點小自豪。劉慈欣畢業於華北水利水電學院,郝景芳是80後,畢業於清華物理系,他們的作品有着驚人之處,在作品中融入着深刻的社會問題,讓人共鳴、感慨;他們的人文情懷,絕妙的構思,是作品成功的基礎。

我很感興趣的是,爲何連續兩年雨果獎都盯上了中國作品?網友評說:《北京摺疊》的英文版比中文版更好看,從語言文字的角度來說,英文是“原版”,中文是“譯版”。我沒有能力去分析作品的文字功力,但我很好奇是誰翻譯了《北京摺疊》。

百度讓我震驚,此兩篇作品的英文翻譯都是——劉宇昆!

高手中的高手,劉宇昆還是哈佛大學英美文學畢業,後來還取得哈佛法學院的博士,他的主要工作是律師,寫作、翻譯竟是業餘工作!

2012年《手中紙,心中愛》獲星雲獎最佳短篇故事;2013年《物哀》獲雨果獎最佳短篇故事;2014年被授予第五屆華語科幻星雲獎特別貢獻獎;2015年所譯《三體》三部曲的第一部,獲得美國科幻奇幻作家協會2014年度“星雲獎”提名;獲得世界科幻協會2015年度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2016年所譯《北京摺疊》再獲雨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