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如何寫家長讀後感

讀後感1.39W

第一篇:如何寫讀後感

如何寫家長讀後感

★怎樣寫讀後感

讀後感就是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或幾句名言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啓示寫成的文章。

第二篇:如何寫讀後感

如何寫讀後感?

提及寫讀後感,自然而然地就與寫讀書筆記聯繫到一起。衆所周知,寫讀書筆記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有助於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還可以幫助我們積累材料,從根本上提高認識。寫讀後感筆記有益於我們養成勤動筆的好習慣。可謂好處多多。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後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今天,咱們就重點來談談第二種。題目可以用《×××讀後感》,也可以用《讀×××有感》。

首先要審清題目。在寫作時,要分辨什麼是主要的,什麼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

其次要選擇材料。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纔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繫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後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摘取其中的某一點做文章。

第三,寫讀後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後,再寫體會。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爲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

最後,寫讀後感的注意事項:①寫讀後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複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爲主。②要寫得有真情實感。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③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

我要把自己煉成一塊真正的鋼鐵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後感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使我愛不釋手,保爾 柯察金那頑強的品格多麼令人欽佩!如果你讀了這本書,就會明白具有鋼鐵品質的人是“大寫”的人。(對書的喜歡,對主人公的讚揚)

保爾一生十分坎坷,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他還堅持寫書,對自己毫不顧惜。書中寫道:他嘔心瀝血寫的稿件丟失了,多麼令他灰心失望啊,但他重新振作起來,用頑強的毅力完成了鉅著。書中有段名言膾炙人口:“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應該爲碌碌無爲而悔恨……。”保爾可謂強者的化身。

對照保爾,想想自己,感到臉上一陣陣烘熱。記得今年大年七年級,家家戶戶沉浸在節日的氣氛中,我家卻十分冷清。爸爸工作繁忙出差了,媽媽因病臥牀不起。聽着孩子們在外面的嬉鬧聲,我的眼淚在眼眶裏直打轉,片刻就“簌簌”落下眼淚來。媽媽見我落淚了,指着牀頭的書說:“軒軒,那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你看完了嗎?”我再次把這本書翻閱,保爾的形象又浮現在眼前。對,我該做一個堅強的男子漢!我應該爲家人分憂解難,決定下廚做飯菜。媽媽臉上露出了笑容,緊緊拉住我的手說:“你真是咱們家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啊!”我指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說:“是它教會我的!”

每當我遇到困難而退縮時,每當我受挫折而落淚時,我就會想起保爾那高大的身影,要把自己煉成一塊真正的鋼鐵!

評語:這篇讀後感的特點是:有感而發、情感真摯。小作者閱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後,對保爾這一主人公產生了敬仰之情,稱讚他是“強者的化身”。當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用保爾這一榜樣鞭策自我做生活中的男子漢。篇末緊扣文題,用“每當……就……”的句式表明了自己的抱負,是畫龍點睛之筆。

寫好讀後感活用“四字訣”

讀後感是議論文中最常見的文體之一,也是初高中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文體。但從以往讀後感訓練的情況來看,效果並不盡人意。其實,寫好讀後感也有章可循。若活用“四字訣”,則更容易生效。

一、引--圍繞感點,引述材料。讀後感重在“感”,而這個“感”是由特定的“讀”生髮的,“引”是“感”的落腳點,所謂“引”就是圍繞感點,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長的,或摘錄“引”發“感”的關鍵詞、句,或概述引發“感”的要點。不管採用哪種方式引述,“引”都要簡練、準確,有針對性。

二、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在引出“讀”的內容後,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

三、聯--聯繫實際,縱橫拓展。寫讀後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於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後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繫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繫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繫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着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繫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

四、結--總結全文,昇華感點。總結既可以迴應前文,強調感點;也可以提出希望,發出號召。不管採用哪種方式結尾,都必須與前文貫通,渾然一體。讀後感始終要受“讀”的約束,開頭要引“讀”,中間還要不時地回扣“讀”的內容,結尾也要恰當回扣“讀”的內容不放鬆。

當然要寫好讀後感,關鍵還要讀透材料,抓準感點。怎樣讀透材料?一般說,如果是記敘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種品質,最有價值的語言行動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義;如果是議論文,就要把握中心論點;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領會其深刻的寓意。當然,讀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礎上,選擇最值得發表,感受最深,見解新穎獨到,最有針對性和現實感的感受來寫,一篇讀後感只能容納一個感點,其他感點無論多麼好,都要忍痛割愛。明智之舉是抓住一點,不及其餘,並圍繞一個感點,聯繫實際,談深談透。

如何指導學生寫讀後感

學生寫好讀後感,歷來是一件較辣手的問題。要寫好讀後感,指導是關鍵。我是如何指導學生寫好讀後感呢?體會是:

一、指導審題,理清題意

寫好讀後感,審題理清題意是關鍵。例如我教《養花》一課,要求學生寫讀後感。首先讓學生明白“感”是什麼?“感”就是要求寫自己怎樣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接着要求學生要聯繫自己的實際來寫,可以先講作者怎樣說,怎樣做,然後寫自己“悟”出什麼道理。如何給文章定題目呢?讀後感題目多種多樣,既可以直接題目,如:《養花》讀後感;也可以用一句話或一個詞做正題,如:學習要善於摸門道—《養花》有感。總之,要使學生弄清題目要求,寫作上要求,審題最關鍵。

二、抓中心,定要點

《養花》這篇文章寫讀後感,就是要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所謂“文章的思想感情”即是中心思想,寫體會的讀後感,“感”應該圍繞中心思想去開展。

第一步:先讓學生回憶《養花》一文的中心思想,理清要點。第二步:我歸納習作要求,《養花》這篇文章抓住三個要點:①、養花能增長知識。②、養花能調節腦力勞動。③、養花可以創造勞動果實,發展友誼。

三、抓住要點,聯繫實際,理清結構

首先我讓學生討論《養花》一文幾個要點,有幾個方面體會較深。接着指導如何聯繫實際談體會,最後介紹寫讀書筆記的兩種方法:

1、先敘後議。方法是:先介紹什麼書,講了什麼內容,反映什麼中心思想,圍繞中心結合自已例子說感受,最後寫對自己的教育。

2、夾敘夾議。即圍繞中心抓兩三點,聯繫實際,扣緊原文發表感情,或者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去開展議論。

四、指導幾種開頭方法

1、開頭談總的感受。如:最近我讀了老舍先生《養花》一文,覺得越讀越有味道……接着再談自己領會最深的那幾點。第二段逐點談體會,結尾小結全文,談談自己的打算。

2、開頭提出問題。如:學習上難免有挫折,一個學生該怎樣對待挫折呢?最近學習了老舍《養花》一文很受教育。然後參照上一種寫法,從第二段開始,逐點談體會。

3、開頭指出某種不良現象。如:班上有些同學把讀書看成是苦差事,在操場上生龍活虎,在課堂上垂頭喪氣,這是什麼原因呢?然後引出《養花》這篇文章,逐點談體會。

五、學生編寫寫作提綱,小組發言交流。

六、學生動筆寫習作。

由於我指導學生寫《養花》一文讀後感方法得當,學生寫起來文章沒有千篇一律,開頭和結尾基本上能按讀書筆記方法去寫,中間段學生能用自己的例子去談出體會,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怎樣寫好高中的讀後感?高中讀後感與國中的區別何在?

老師要我們根據讀過一篇散文之後寫一篇讀後感,但是由於太久沒寫,又因爲自我覺得不想以國中的模式去套入高中文章之中,所以特意指教各位

我覺得讀後感的寫作有很多種,看你讀後對哪些方面更有心得和感悟。可以偏重思想與理趣,也可以偏重語言或結構。可以就文章整體進行評價,也可以選一二細節做深入分析。若針對文章觀點,可贊和,可批判,也可進一步闡發。若結合文章語言或細節,可以比較、聯想、評論賞鑑。關鍵在於有自己的見解,寫出獨有的感受。這樣,就會通過寫作使閱讀得以條理化和深化。在作業中記錄下自己思考的軌跡。不是很不錯的一件

事嗎?其實,一篇文章,只要有一句話留給你深刻印象,讓你長久不忘,那這篇文章就沒白讀啊!就值得寫呢!

一般來講呢,國中時候的讀後感比較側重的是讀完後的思想與感性上的波瀾。而高中的讀後感更偏重的是較爲理性的平敘與論述,也就是更側重於弘揚理性,更強調從“點”到“面”。通常的情況下,議論文的寫作是最快適應高中讀後感的好方法之一。自下的愚論不多,閣下若有更好的方法小可極盼賜教。

國中時候的讀後感比較側重的是讀完後的思想與感性上的波瀾。而高中的讀後感更偏重的是較爲理性的平敘與論述,也就是更側重於弘揚理性,更強調從“點”到“面”。通常的情況下,議論文的寫作是最快適應高中讀後感的好方法之一。

怎樣寫讀後感

讀後感與評論的異同

初學者對讀後感和評論這兩種文體的寫作掌握不夠好,常將讀後感寫成了評論,或將評論寫成讀後惑,爲此,談談這兩種文體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一)讀後感和評論的相同點

1.讀後感和評論都屬於議論文,都具有議論文的一般特點:即具有論點、論據和論證三要素。

2.對原文的內容或所議之事都要有切實的感受和體會,並能做一定的聯想。

3.都有一個引出問題的引子,先概述原文的要點,簡要地敘述所議之事。

(二)讀後感和評論的不同點

1.對象不同

讀後感涉及的對象是:寫自已讀了某部作品或某篇文章的心得體會,要以寫自己的認識爲主,如《納諫與止謗》即如此。評論(包括思想評論和文學評論)所涉及的對象是:思想評論以人們的思想現象爲評論對象,如《烏飛魚躍的聯想》;文學評論的對象是文學作品、文學思想及文學流派,如《<普通勞動者>是一篇很好的小說》。

2.“人稱”不同

議論文本沒有人稱的說法,這裏套用記敘文的提法。讀後感是寫“我”得到怎樣的啓示,獲得怎樣的收穫,並不涉及第三者如何。而評論文章總是某種思想或某部作品怎樣,不必把自己擺進去。

3.任務不同

讀後感重點落在一個“感”字上,其任務主要是寫自己讀了什麼文章後,有怎樣的感受及受到怎樣的教育和啓發,對文章所闡述的問題產生了什麼新的見解。評論文章的任務是:思想評論是針對社會生活和人們思想中的現象進行分析,肯定正確的,提出偏頗的,批評錯誤的,它是一種報刊文體,不失時機地進行宣傳教育。文學評論是“對具體文學作品進行分析判斷和評價,它可以向讀者推薦和闡述作品,文學評論者作爲作者的知音和讀者諍友,應該使讀者和作者、讀者與作品的思想緊密地聯繫起來,以使讀者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欣賞作品的創作藝術”。“它還肩負着引導讀者正確地認識作品的重任,或抵制作品中的消極因素,或洞察錯誤作品的有害實質,井給讀者以有益的指導”。

4.作者的“地位”不同

讀後感一般是順着原意生髮感想,評論則是針對原意表示態度,如果把讀後感比作順水推舟,那麼寫評論就是指手畫腳了。過去有句話“見官大三級”,評論文章正好處在這樣一個地位。根據這個意思還可以得出下面的公式,從而看出二者與一般議論文的關係:讀後感<一般議論文<評論性文章

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後,把獲得的感受、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啓迪

等寫下來,寫成的文章就叫“讀後感”。

讀後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爲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併爲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係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

這樣的句子可稱爲“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

“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

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

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 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 本觀點,爲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繫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

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繫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 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繫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爲觀點服務, 而不能盲目聯繫、前後脫節。

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

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寫讀後感應注意以下問題:

一是要重視“讀”

在“讀”與“感”的關係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

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

寫讀後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準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 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準確選擇感受點

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

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啓迪。以 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爲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

悟到沒有真本領矇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 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

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鑽;再要從管 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

制,爲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想到改革開 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

一篇讀後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作爲初學者,

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 注意聯繫自己的實際情況,從衆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的感受點,作爲全文議論 的中心。國中作文課中,除了寫“讀後感”外,老師還會要求同學們在看完一部電影、 電視片或參觀完某一展覽後寫“觀後感”,觀後感的寫法與讀後感是一樣的,只

需在第一部分簡述所觀的內容,然後引出觀點、展開論述就可以了。

作文指導:短評精選

短評是針對某一人物、某一事件、某一現象或某一觀點進行的簡短評說,

屬於評論的一種。

這類文章的特點在於“評”,或者評出人物的思想精神,或者評出事件的內涵道理,或者評出現象的本質底蘊,或者評出觀點的價值意義。

評論文章的種類很多,如:政治評論、時事評論、經濟評論、新聞評論、文

藝評論、書刊評論、思想評論等。

對中學生來說,主要是把握思想評論和文藝評論。

要寫好短評,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述”是手段,“評”是目的。 不述其事,評無依據;不評其理,述無意義。 但是述和評不可平分秋色,因爲評是目的,是述的主旨和歸宿。如林默涵的《說“小”》,開頭就是先說“我們這些人的毛病,往往就是犯在輕視小事上面”,然後再針對述的現象進行評析;再如朱光潛的《談白居易和辛棄疾的詞四首》,開頭也是先介紹四首詞的情況,然後用大量篇幅對這四首詞進行賞析。

如果介紹重於分析,便會成爲介紹性文章,這是寫評論之大忌。

2.“述”有選擇,“評”有針對。 要述的人、事、物很多,在一篇文章裏爲什麼述此而不述彼,這同評的針對性有關。 林默涵爲了號召人們切實做一點應當做的小事情,所以他就在述中抓住人們日常生活中容易忽視的“小”問題進行介紹。 如果述的材料沒有選擇,那樣的道理將會缺乏針對性,將會雜亂無章。

因此,在一篇文章中要評述相通,述評相聯,即述的材料與評的道理緊扣一箇中 心,抓住一個角度,絕不可南轅北轍。

此外,寫思想評論還須注意以下兩點:

1.思想評論要有及時性。 它與針對性密切相關。 及時,評論的針對性就更強。

所以,思想評論要針對現實,下及時雨,當風起於青萍之末時,就要作出判斷,不要放馬後炮,做事後諸葛。

2.評論要實事求是。

思想評論,要就事論理,實事求是,不能亂扣帽子,無限上綱。

寫文藝評論須注意以下幾點:

1.精讀原作。

首先必須認真閱讀原作,這樣纔可以取得對原作主要思想、藝術形象、藝術技

巧等的評論權。 其次還要閱讀序跋、註釋,查閱有關資料。 爲了使自己的評論能中肯,必要時還應參閱現有的其他人的評論,聊作構思時的參考。

2.實話實說。 有好說好,有壞說壞,肯定否定,孰褒孰貶,都要恰如其分。

3.不落俗套。 文藝評論貴在有新意,不要陳詞濫調。 對於文藝作品,要注意多角度、全方位進行評論分析,力求有新的發現、新的見解。

4.看重藝術分析。 文藝作品包括思想性和藝術性兩個方面。

而思想內容又必須通過一定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又往往要從它的表現形式入手。 因此,對作品的藝術分析,是文藝評論的重要方面。

怎樣進行藝術分析呢?

(1)分析藝術構思。

把握作品的藝術構思,可以幫助我們瞭解作者是怎樣提煉主題、怎樣尋求完美的藝術形式來表現主題的情況,使我們對作品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徹。

當然,有時也可以分析作品中某一局部的藝術構思,特別是詩歌和散文,它們都以較凝練的形式表達深摯的思想感情,所以常常可以從一字一句中看出作者的藝術匠心,看出這一字一句在表現作者思想感情上所獨具的思想意義和美學意義。

(2)分析人物形象。

我們在評論時,必須着重抓住對人物形象的分析,通過對形象的分析來對作品

進行思想和藝術的分析。 形象都是具體的,都具有獨特的個性特點。 作者在塑造每個形象時,也都具有獨特的創作和構思的方式。 我們在分析人物形象時,必須抓住人物形象個性化特徵,通過有血有肉的具體分析,把握人物形象的時代精神和教育意義。 初學寫文學評論,要抓住人物形象個性化的特徵,主要是抓住人物的言行,因爲作品中的人物言行,無不是他整個性格的具體表現。

(3)分析作品的意境。 意境是形象鮮明、情景交融、寓意深遠、富有強烈感染力的藝術境界。 歷年大學聯考題常考查對詩歌、散文意境的把握。

(4)分析作品的語言。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藉助語言來形象地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析語言,也是對作品進行藝術分析的一個重要內容。 分析語言要求具體細緻,不籠統,不抽象,使人一讀便知作品語言的特點。 同學們寫作評論時,往往分不清評論與讀後感的區別,每每把評論寫成讀後感,這一點當引起注意。

讀後感與評論雖然同屬於議論文,有許多相同之處,但不同之處也是明顯的:讀後感重在“感”,涉及作者的感受、受到的教育、得到的啓示;而評論的重點在“評”,即從具體事件中闡發出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給讀者以啓發和教育

第三篇:如何寫讀後感

【擴展閱讀篇】

讀後感,顧名思義,要先有"讀",而後纔有"感"可言,它將閱讀與寫作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閱讀了一篇文章、一本書、一首詩 而後將自己的感受、心得、體會寫下來形成文字,就是讀後感。

注意點:

1、吃透文義。寫讀後感之前,索要寫的對象文章或者書籍要讀透,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如果讀不透,寫的時候就會東一句,西一句,不知所云。

2、是自己在寫讀後感,是自己的感受或者感悟。千萬不要說教別人,令人味同嚼蠟。我看過一個孩子的讀後感,從頭到尾除了概括引用原文之外,就是在對別人指手畫腳,搞了很多名言名句鑲嵌其中,滿以爲光彩奪目,實則堆砌材料。讓人不願意讀下去。這是很多孩子寫作的共性。

一、首先了解"經典式"讀後感的結構模式

讀後感也離不開"讀"--對原文的引述、概括、評價等等,離不開"感"--自己的感想、觀點、看法,"讀"與"感"之間,還要有"感點"前後銜接。因此,讀後感的中心一般結構模式可以如下圖所示:

述讀(前提)

發感(論證)

感點(橋樑)

結感(昇華)

在這個結構模式中,"感點"是關鍵,沒有了感點,讀後感也就失去了靈魂,也就無所謂"讀後感"。感點,就是你讀後最有感受的地方或者點。

在整篇文章中,感點在"述讀"與"發感"之間起着橋樑的作用,是結構全文的紐帶。"感點"承接"述讀"。讀後感的寫作,必須是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讀"是"感"的前提和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結果。"感點"也領起"發感",它是發感的依據。發感必須圍繞感點展開論述,對感點發表自己的看法、感受,以議論爲主,突出一個"感"字。"結感"收束全篇,昇華感點,是"感"的歸宿。

注意:很多孩子的讀後感,複述完故事內容,就開始寫感,翻來覆去,就幾句話,就是多寫一點,也是不着邊際,一盤散沙,主要是缺乏"感點"這個橋樑,顯得很突兀,過度不自然,不順暢。

二、掌握"經典式"讀後感的寫法

第一步:擬主標題

這一部很重要。很多孩子直接寫《 xx》讀後感,別人讀的時候就引不起興趣,會想到這樣沒有主題的讀後感會不會浪費時間呢?如果有了一個非常醒目的標題,就會讓人有一種樂於閱讀的心思。所以,雖然也可以不要主標題,但是我還是建議擬主標題。過江龍進來的文章都學會了擬主標題,如:《愛是戰勝邪惡的天然屏障--讀《哈里.波特與魔法石》有感 》、《擁有一顆平常心--讀《查理和巧克力工廠》有感》、《謙虛功的基石-讀《謙以行善,金榜提名》有感 》等等。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眼睛醒目,就像一個人擁有一雙明亮的大眼睛一樣,先是好看了三分呢。

注意點:標題一定要高度濃縮你的感悟心要。不要泛泛而寫,一定要結合感點,否則會弄巧成拙,貽笑大方。

第二步:述讀--引

講述:在通常情況下,要圍繞感點,引述材料。就是圍繞感點,有的放矢地簡述原文相關內容。寫這部分內容就是爲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併爲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

注意點:

1、在述讀這一部分,引述原文要精簡,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籍、文章的具體內容。

2、對於原文的述讀,材料精短的,可以全文引述;

3、篇幅較長的,只能夠是簡述與感點有直接關係的部分,而與感點無關緊要的部分只能是忍痛割愛了。

4、"述讀"材料要精簡、準確、有針對性,這是讀後感成功的第一個需要注意的地方。

5、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了一半。這一部分如果拖沓冗長或者與主題不相符,就會讓人反感。

第三步:感點--議

議,就是緊承前一段"述讀"所引述的材料,針對材料進行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深入剖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也就是中心論點。

注意點:感點的提出,要有與之相關的所讀材料。如果沒有述讀的這部分材料,感點就是無源之水,流而不遠;感點也只能是空發議論,泛泛而談。所以,不管述讀在感點之前,還是在感點之後,首先要有述讀的存在,其後纔能有感點的成立

第四步:發感--聯

"發感"就是對"感點"--中心論點--進行論證。這一部分是讀後感的主體部分,是對感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感點的正確性,或正面論、反面證證明感點的合理性。

注意點:

1、所擺的事實、所講的道理都要圍繞感點來展開,而不能遊離於感點之外。也就是你選的例子和所講的道理和感點要有共鳴,不能另立一個論點。否則,就會不知所云,下筆千言,離題萬里。有一些孩子在聯繫實際的時候,所選的題材和 感點貌似相似,仔細一對比,表達的思想不一樣,這樣就讓讀者看不明白你在說什麼了,切忌。

2、發感還要聯繫實際,深入論證。聯繫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繫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繫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有時候還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

3、聯繫實際,要有針對性,必須緊扣感點,而不能泛泛而談,不能脫離感點隨意聯想,不着邊際。

第五步:結感--結

結感就是收束全文,既可以迴應前文,強調感點;也可以提出希望,發出號。

注意點:

1、不管怎樣結尾,都要與前面的幾個部分構成一個有機整體,不能是橫空出世,說一些不着邊際的話。表決心式的結尾也行,但是容易落入俗套,有虎頭蛇尾的感覺。

2、要結得自然,順理成章收束全篇。或發人深思,或氣勢磅礴,或首尾呼應,暗合標題,都不失精彩。

第四篇:如何寫讀後感

如何寫讀後感? (1)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爲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併爲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係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爲“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爲基本觀點服務。

如何寫讀後感?(2)

一、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後感的關鍵。

看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開雜貨鋪一樣,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腦地寫上去,什麼都有一點,什麼也不深不透,重點部分也像蜻蜓點水一樣一擦而過,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寫感受前要認真思考、分析,對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煉,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寫。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寫,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情節、一個人物、一句閃光的語言來寫,最好是突出一點,深入挖掘,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總之,感受越深,表達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二、要密切聯繫實際,這是讀後感的重要內容。

寫讀後感的重點應是聯繫實際發表感想。我們所說的聯繫實際範圍很廣泛,可以聯繫個人實際,也可以聯繫社會實際,可以是歷史教訓,也可以是當前形勢,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級或家庭狀況,但最主要的是無論怎樣聯繫都要突出時代精神,要有較強的時代感。

三、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係,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讀後感是議論性較強的讀書筆記,要用切身體會,實踐經驗和生動的事例來闡明從“讀”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讀後感中既要寫“讀”,又要寫“感”,既要敘述,又必須說理。敘述是議論的基礎,議論又是敘述的深化,二者必須結合。讀後感以“感”爲主。要適當地引用原文,當然引用不能太多,應以自己的語言爲主。在表現方法上,可用夾敘夾議的寫法,議論時應重於分析說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簡潔。在結構上,一般在開頭概括式提示“讀”,從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寫感受後,結尾又回扣“讀”。

四、敘原文不要過多,要體現出一個“簡”字。

第五篇:如何寫讀後感

如何寫讀後感?

一、格式和寫法

讀後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後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題目可以用《×××讀後感》,也可以用《讀×××有感》。

二、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後感的關鍵。

看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開雜貨鋪一樣,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腦地寫上去,什麼都有一點,什麼也不深不透,重點部分也像蜻蜓點水一樣一擦而過,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寫感受前要認真思考、分析,對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煉,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寫。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寫,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情節、一個人物、一句閃光的語言來寫,最好是突出一點,深入挖掘,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總之,感受越深,表達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三、要密切聯繫實際,這是讀後感的重要內容。

寫讀後感的重點應是聯繫實際發表感想。我們所說的聯繫實際範圍很廣泛,可以聯繫個人實際,也可以聯繫社會實際,可以是歷史教訓,也可以是當前形勢,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級或家庭狀況,但最主要的是無論怎樣聯繫都要突出時代精神,要有較強的時代感。

四、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係,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

讀後感是議論性較強的,要親身體會,實踐經驗和生動的事例來闡明從“讀”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讀後感中既要寫“讀”,又要寫“感”,既要敘述,又必須說理。敘述是議論的基礎,議論又是敘述的深化,二者必須結合。

讀後感以“感”爲主。要適當地引用原文,當然引用不能太多,應以自己的語言爲主。在表現方法上,可用夾敘夾議的寫法,議論時應重於分析說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簡潔。在結構上,一般在開頭概括式提示“讀”,從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寫感受後,結尾又回扣“讀”。

五、敘原文不要過多,要體現出一個“簡”字。

六、要審清題目。

在寫作時,要分辨什麼是主要的,什麼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

七、要選擇材料。

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纔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繫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後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摘取其中的某一點做文章。

八,寫讀後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後,再寫體會。

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爲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

九,寫讀後感的注意事項:①寫讀後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複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爲主。②要寫得有真情實感。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③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 寫讀後感需注意的問題:

一、要重視"讀"

在"讀"與"感"的關係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後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準確把握原文的基本

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要準確選擇感受點

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啓迪。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爲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矇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鑽;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爲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

三、敘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複述原文。

一篇讀後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作爲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注意聯繫自己的實際情況,從衆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的感受點,作爲全文議論的中心。

國中作文課中,除了寫"讀後感"外,老師還會要求同學們在看完一部電影,電視片或參完某一展覽後寫"觀後感",觀後感的寫法與讀後感是一樣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簡述所觀的內容,然後引出觀點,展開論述就可以了。

當然要寫好讀後感,關鍵還要讀透材料,抓準感點。怎樣讀透材料?一般說,如果是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種品質,最有價值的語言行動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義;如果是議論文,就要把握中心論點;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領會其深刻的寓意。當然,讀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礎上,選擇最值得發表,感受最深,見解新穎獨到,最有針對性和現實感的感受來寫,一篇讀後感只能容納一個感點,其他感點無論多麼好,都要忍痛割愛。明智之舉是抓住一點,不及其餘,並圍繞一個感點,聯繫實際,談深談透。

寫景、物的讀後感應該怎樣寫?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爲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併爲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係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爲“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爲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繫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繫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繫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爲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繫、前後脫節。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標籤:讀後感 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