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及心得感悟多篇

讀後感1.81W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及心得感悟多篇

《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毛姆創作的長篇小說,該作品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爲素材,《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及心得感悟有哪些你知道嗎?共同閱讀《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及心得感悟,請您閱讀!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及心得感悟1

“月亮是高不可及的,而六便士遍地都是。多少人只擡頭看一眼月亮,又低頭繼續追逐六便土。”

初次拿起《月亮與六便士》,領教這句頗耐人尋味的句子後便一頭扎進書中的世界。書中的畫家擁有不俗的收入,可也突然消失在人海里,放棄爵位,放棄穩定優越的生活,一意追逐他對畫畫的熱愛。

起初我覺得他是個偏執的瘋子,誰會放棄實現的生活去追逐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可又轉念一想:月亮是理想,是目標,而六便士是生活。世界上一心只顧着六便士的人數不勝數:疲於工作的父母,埋頭苦學的學生,忍辱負重的工人……又有多少人像他一樣不顧六便士去追逐散佈着皎皎銀光的月亮?想到這便又對畫家肅然起敬了。

毛姆的文字機智幽默,畫面感極強,我彷彿能透過文字看到在破落髒亂的房間裏,蓬頭垢面的男人拿着廉價顏料畫着不被大多數人欣賞的畫。

可是,冷靜下來細細琢磨。滿地都是六便土,只有畫家擡頭,看到了月亮。屈服於生活,一生都低頭苦苦尋找六便士纔是大當數人不可逃脫的宿命。追逐理想固然可敬,但選擇安逸的生活也不可恥。正如書中所說:“成功與否取決於你對生活賦於什麼意,取決於你對社會承擔什麼責任,對個人有什麼要求。”

想到這裏,我合上書本,繼續解着煩瑣的數學題,繼續同千千萬萬的人爭奪着地上的六便士,只是在空閒時間,偶爾擡頭看看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及心得感悟2

這是一本很古老的書籍,是英國小說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的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於1919年,作品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爲素材,描述了一個原本平凡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思特里克蘭德,突然着了藝術的魔,拋妻棄子,絕棄了旁人看來優裕美滿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用圓筆譜寫出自己光輝燦爛的生命,把生命的價值全部注入絢爛的畫布的故事。

本書中“月亮”是遠大理想的象徵,而“六便士”則是蠅頭小利的象徵。一個人是擡頭望月,志存高遠,還是低頭看地,追逐小利,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觀。大多數人既喜歡月亮,也喜歡六便士,所以成不了藝術家,也成不了佛,偶爾瘋魔片刻,平日裏昏昏然沉溺於俗世,爲了六便士摸爬滾打,讀了這篇書評,方纔開悟,果然,月亮和六便士都是既偉大又平凡,誰也不比誰高貴。

斯特里克蘭最後,也沒有爲了當初拋棄妻兒而內疚,勾引朋友的妻子而後悔,傷害了所有人,最後成就了自己。未免太自私了太無情了,但內心也是孤單的,可能這就是人性的本能吧,只是世人用事物所裝飾。不被自我和別人所察覺,我們只是比野獸多了更多的思考,人類得到了很好的進化吧。一個人可以既高貴又低俗,既是月亮又是六便士,在不同的人面前,做着不同的人,可能這大概就是人性!人生漫長得轉瞬即逝,有人見塵埃,有人見星辰,查爾斯就是那個終其一生追逐星辰的人。

在我們周圍滿地都是六便士,所以偶爾要擡頭看看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及心得感悟3

這是我讀的第一本毛姆的小說,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前面一小半花了我快兩星期的功夫,每天睡前看一段;後面一半卻在兩個晚上就看完了。毛姆確實是講故事的高手,他羅嗦了小半本書,前面還寫得跟論文似的,當你快沒有興趣的時候,突然來了個轉變,發生了大事,於是你一路飛快地看了下去,還激動得不行。

讀完全書,我也沒發現哪裏提到月亮,哪裏又提到六便士,不知道他爲什麼起這麼個名,也許只是個名吧。實際上我對毛姆基本是隻知道名字,剛纔Google了一下才看了他的生平。又有說法說這本小說是以畫家高更的生平爲基礎的,於是我又Google了一下高更,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回事,雖然高更確實落魄過,確實跑到過塔希提島,也確實畫了很多原始生活的畫。但小說本身確實和高更關係不是很大,沒有高更這個人也完全沒有關係,倒是毛姆在那裏自言自語,自得其樂。

先說一下大概的故事。作家先講了番某畫家如何如何優秀,他的畫如何熱賣,他的家人如何八卦等等。然後就講“我”在倫敦,混一些文學類的日子過,認識一些人,其中一位是個證券經紀人的老婆,她自己不寫,但熱愛文學及文學男女青年,於是經常請他們吃飯。偶爾遇到她的丈夫,發現就是個標準的老實的職員類型的中年人,也不說話。然後他們去度假。這已經是小半本書了。

當我正要看不下去的時候,突然間,這位老實的事業小成的職業中年突然跑掉了,拋棄了家庭,金錢,職業,什麼都不要,跑去了巴黎。然後這位妻子就講作家幫忙去巴黎找他。這位中年男子已經變了個人,完全不講情理,對家庭社會這一套完全失去了興趣,也完全不認爲自己所爲有什麼不妥。他全部身心都在畫畫上,自稱感受到了召喚,整個人受到某種力量的支使,而不再是他自己了。

雖然“我”不認爲他畫得如何,另外一位二流畫家卻認爲他畫得很好,不世之作,於是老是借他錢,幫助他,他快病死了還請他到家裏去養病。此人養病期間勾搭上人家二流畫家的老婆,二流畫家自己只好離家出走。三個月過去,突然間,二流畫家的老婆自殺了,而他仍然沒有任何表示,只是留下了一幅以這位可憐的女子爲模特的畫,二流畫家深爲拜服。他還明說,這位女子他根本不愛,只是需要一位模特,畫完了,就沒用了。

後來他請“我”去看了三十來張畫,“我”感受到他在其中的掙扎。然後數年間沒有消息。後來他就成了名,死在塔希提島上了。於是“我”就到這個地方,採訪了一些人,瞭解到他在這個島上的生活。他同土著女子結婚,生了孩子,住在茂密的叢林裏,一直畫畫,後來生了病,於是死掉了。

從這位畫家,書裏叫斯德里克蘭德的,出走巴黎並以一幅毫無人性的態度出現開始,毛姆實際上已經取代了傳說的高更,不管高更自己是否真的經歷過這個心靈歷程,我想毛姆是經歷過的,他把這些想法全寫了出來。

一開始的思路是人生沒有意義,你必須儘可能活得有意義些。爲此故,你可以犧牲你自己,這許多人可以做到,你可以犧牲其他人,這隻有極少數人可以做到。書中畫家表現得對這個問題完全沒有概念,他已經根本不想這個問題,他自己的身體沒有關係,別人的身體也一樣沒有關係,一切只爲了他的畫畫。

其次這個意義到底是什麼,一個人怎麼去探究它,如果能有所感悟又如何表現它?上面提到的“我”看出他在掙扎,便是在此處掙扎。這位斯德里克蘭德已經有所感悟,並且在他的畫上有所表現,但畫風仍然不統一,沒有一個完善的思路,也就是他還不知道如何精確地表達這種突破,以及他是否可能去表達這些,以及是否他根本就沒有能力去表達。

到後來在塔希島上,毛姆開始轉向思考如何生活去達成這個意義,以及是否一定要走這種六親不認的道路。他舉了一位正要獲得提升的外科醫生的例子,他在亞歷山大城突然覺得像回了家,於是放棄一切,住在埃及當一名低下的海關檢疫員,但也從來不後悔,感覺自己活得很好;又有一位農民,他在太平洋小島上開闢了自己的農場,蓋了自己的房子,生了孩子,只等着自己兒子長大接班,他也很快樂。

在前面,毛姆講究的是突破人性的枷鎖,似乎只要突破這些後天的束縛,人就得獲得生活的自由;但我感覺到在後面毛姆自己突然對這個結論變得不自信起來,轉而描述了其他一些只是聽從內心召喚但並不反駁人性的例子。而在此之前的巴黎段落裏,作家甚至借畫家之口說了許多對女性甚爲不恭的話,似乎女性都是在把傑出的男人往人性的火坑裏拉,甚至於二流畫家的老婆也是在此舉毫無成功希望的情況下才自殺的。

實際上毛姆在靠戲劇成名後的第一部小說就叫《人生的枷鎖》,這似乎成了他一貫的主題。單就這本小說而言,我不認爲他對這個問題解析得很成功,但這仍舊是一本很好的書。

毛姆確實是講故事的好手,其實挺無聊簡單的事也被他講得高潮迭起,沒有什麼曲折的情節也顯得很有內容。說起來大段的內容是他自己在說,既不是故事,也不是背景,夾雜了各種心理哲學社會的描寫,但仍然不失有趣。毛姆生前就極受歡迎,但似乎也因爲這個原因,他不受評論家的喜歡,就好像偉大就不能暢銷一樣,而毛姆賣書的錢可以在法國買別墅並住到納粹入侵。但毛姆自己說他是二流作家裏的一等人物,也真是謙虛了,他雖然不一定是最好的,但說是一流應該沒有問題。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及心得感悟4

絕大多數的人都是過着“六便士”的生活仰望着“月亮”。我也是如此,但又有些不同。我不斷的朝着“月亮”跑去,但是我沒法像思特里克蘭德那樣將自己的外衣一層一層的脫掉,拋下一切便啓程。我想絕大多數像我一樣的人都是沒有辦法做到這一點的。

我們生活在一個巨大的容器裏,天生帶來的活潑與棱角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變淡慢慢的被磨平。人們的一舉一動都要符合着普世的準則,稍有不同,環境就會變本加厲的還給你,殺你個措手不及。

我時常是個憤世嫉俗的人,不屑於循規蹈矩,不屑於把自己外表打磨的光亮,好讓自己不論在哪個角落都顯得相稱。我也時常欽佩像林黛玉那樣的人,不爲世俗所動。

可是我仍然是個矛盾的人。因爲我發現,我慢慢的變得會看人臉色說話了,我慢慢變得圓滑了。爸爸曾經經常教導我,做事情總得留個心,不然像你這樣的出去,不免上當受騙。果然,上過幾次當後,我變得“機智”了。你看,我現在生活的還不錯,或多或少也是受恩於它。

我常常問我自己,我追尋的是什麼?我給不出一個很好的答案,但又好像已經有了答案。我想象過年輕時爲事業奮鬥,老來和另一半隱居山林。想想空來淘米澆地,閒來看書解悶的生活也還算是不錯。但是,這些“夢想”又多是不現實的。羅胖說,大多數人去古鎮旅遊都期望白天看到小橋、流水、人家,晚上回了賓館躺着的是沙發,做的是SPA,面朝着的是帶着江南煙雨的河流,背對着的是超級豪華大酒店。你看,人們希望的和真正的做法總是矛盾的。我或許也是一樣的,我也是容器裏的一員。

於矛盾中求生存本身就是困難重重,但不可否定的是,它仍然是生活的常態。是的,所以很多人都過着“六便士”的生活也就不足爲奇了。

可是,可是,我知道的,我不能這樣。

雖然,這讓人悲憤不已的過去,仍然在繼續。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及心得感悟5

“你不是成爲你想成爲的人,而是成爲你不得不成爲的人”—毛姆

初看書名,不太理解這兩者之間有何牽連。說是理想與現實,可月亮雖是手不可摘卻是自然存在,金錢看似隨手可得大多又都遙遠。到底誰是理想,誰是現實,本是有些模糊的。難道低頭撿了六便士就不能再擡頭看月亮麼?理性人做久了就是有這種糾結,對虛幻的文學之美少了些許感受力。原來講的是人到中年是否該繼續懷揣夢想並孤注一擲的事兒。

我想說的是關於自我與自我之外,關於夢想和現實之間的故事。

一個42歲的男人,拋家棄子,出走流浪,他該有多大的勇氣才能拋棄所有?可是那一切他真的擁有麼?一個妻子,混跡於作家圈的中上層社會,攀附着形形色色的表達者,尷尬又小心地提起丈夫,內心並不以一個能給她帶來優越生活的男人爲驕傲和感恩。作爲她的丈夫,不過是她擁有完整的平凡生活的工具和掩飾,是她作爲妻子和母親角色的必然出演。她的丈夫真的擁有她麼?孩子自不必說,爲了離開而接近的現實存在,不管當初因何帶到了世上,他說的沒錯,養了那麼多年,他的責任已盡。那麼他自己呢?像大多數人一樣,前面四十年過着該做的人生,一份體面且收入不錯的工作,一個完整的家庭,一個丈夫,一個父親。爲養家餬口而奔波。當他數十年如一日回到家面對生活的瑣碎,心中是否有那麼許多時刻想要逃離?是否他也迷茫,眼前的人事哪些點滴是真正屬於自己?到底他在做的是那個想要的自我,還是別人眼中的自我?而他的人生到底是活成該活成的樣子,還是他自己認爲的樣子?所謂自我,一方面是一種客觀存在,能夠區分的該是不同於他人的特徵,可大多數都是一個個符號的標註,並不覺得abc有什麼本質區別,甚至他人都沒興趣分別;一方面是一種主觀定義,本心能夠感受和認可的部分。而這方面,大多在現實的蠅營狗苟中模糊了。我是誰?我在哪?我們經常會有這種疑問。當物質越來越多的滿足了本身並不需要的虛榮後,內心日益空虛,到底該用什麼填滿?於是他走了,也許他並不是真的想畫畫,只是一定要有一個理由支撐他離開,決絕地離開。他選擇了畫畫。他內心有太多迸發的激情需要表達,他找不到出口,他覺得也許畫筆可以。正如他身邊朋友建議的,也許他應該嘗試其他方式。因爲在他所生活的年代,並非所有人都有這種被現實所扭曲的內心和壓抑的病態,大概金融業就是有這種特徵,集中放大了形色各異的人性,使人們能在最短的時間裏理解、厭倦並逃離。如果你追尋的是自我,說到底,關他人什麼事呢?書中多次提到,他如何不在乎別人的看法,甚至不在乎自己的舒適。我想他是在乎夠了,經紀人是一個高壓的職業,現實和虛擬的世界中充滿了人性的貪婪和恐懼,讓人看到所有的不堪和邊界的突破,沒有底線,而他自己就是底線。他還有什麼需要在乎呢?而自我的舒適該是由於長久的麻木吧,習慣了不享受乃至不感受,正急需一些不適感甚至強烈的刺激才能激發出早已麻痹的感官神經,才能引導體內和心中的種種激情。可見長久的'渾渾噩噩後再次找尋自我需要透過多大的痛苦才能做到。甚至於到死才能真正釋放。我能理解作者寫他在完成最終的作品後選擇銷燬的意圖,那樣才符合真正自我的態度。但其實,他根本不在意他人是否理解或認同,甚至不在意他人是否得見。對於他而言,創作結束即爲圓滿。

說說夢想與現實吧。很多人會把內心向往卻無法實現的叫做夢想,其實我是不太認同的。既然嚮往爲什麼不能把它變成現實?我們是多麼輕易地給自己找到各種藉口,時間、自由、甚至現實都能成爲之一。我們很多時候自以爲是地認爲自己對於他人是多麼地不可或缺,更多的只是想證明自己的存在感吧。當他離開之後,他的妻子經歷了短暫的痛苦,確認他不會再回來時,便理所當然地背起了家庭的責任,按部就班地生活開了,似乎他從未在過。最初的感覺沒有錯,她只是需要一個角色,而至於他是誰並不重要,只要能滿足她的一切虛榮心即可,甚至即便沒有也不要緊,她還能收穫同情,生活安然無恙。到底是我們覺得自己重要還是缺乏追尋的勇氣?如果你知道自己要的並去追尋它,你就會得到。現實是什麼呢?我們用盡全力,過着平凡的一生。認清了生活還能熱愛的英雄主義算不算平凡?放棄一切選擇了浪漫主義的方式卻終無所獲算不算平凡?像高更一樣致死尋找自我而終被世人所理解算不算平凡。他的荒唐行徑以他死後畫作受追捧而得以有了更偉大意義的初衷,那些曾經被嘲笑的粗鄙行爲似乎也因此成爲藝術家不可或缺的缺陷,他的夢想真的不依賴於現實麼?如若千百年後都沒有人能接受他的作品,那他的一生不就只是他的一生了,連附加的意義都沒有。也許更重要的是把夢想變成現實的過程,或者爲人所認同的結果。可是在他死後這種世俗意義的現實對他有何助益呢?而他的夢想,與其說是畫畫,不如說表達,或者內心真實情感的釋放。他創作的過程一度受阻,需要藉助於最原始的性愛才能激發,而當他發現自己仍囿於身體的慾望時,他害怕了,彷彿又走進了曾經的桎梏和枷鎖。最後他在一片現實的伊甸園裏,與一個對他無所求的女人結婚生子,並且生活下去,在生病的過程中完成了最終的釋放與表達。原來他想逃離的並不是婚姻和家庭,只是身邊人企圖的控制、擺佈和要求,以及世俗的標準和界限。他需要一個家庭,一個女人,但前提是,他必須首先是他自己。

我們很多時候成爲了不得不成爲的人,可是在此之中或之後,如果還有某個時刻你也在思考自我,追尋自我,是不是也可以在向想要成爲的人的路上前行,就那麼一步步地走過去呢?當你彎腰撿起六便士的時候,也順便擡起頭看看月亮吧。也許看着看着它就在你心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