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精彩多篇)

讀後感5.24K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精彩多篇)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一

學習了溝通技巧,卻改不了說話習慣,剛剛用好一次,又來一波爭吵。

說白了只有溝通技巧是不行的,要讓他成爲習慣纔好。對於原生家庭的溝通方式,已經深入骨髓。如果是和風細雨式的倒無所謂,如果是狂風暴雨式的,那一時半會估計沒戲,得慢慢改變,慢慢適應,慢慢養成習慣。

今天聽了《摺疊北京》,是一部得了雨果獎的中短篇小說。說是科幻,卻赤裸裸的反映着現實,三個層級,三種世界,擁有24小時的第一層次,擁有16小時的第二層和只有8小時夜晚的第三層。現實中的高層國家幹部們和馬雲們等等他們應該算是第一層級的吧,他們24小時擔負着萬人級以上人們的生活工作等的責任;再說中間階層拼了命的學習,努力工作,希望擠進更高層級;第三層則工作8小時生活娛樂兩不誤。雖然比較片面,但也是部分人生活的真實寫照。

看看自己是怎樣的生活,有想要的是怎樣的人生,再看看暴力溝通對象的有是怎樣的,想要怎樣的?是不是會更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平和再多一分寬恕。實行起來非暴力溝通是不是就會順利了多。

寫給需要的你,還有我。.。.。.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二

2021年,我度過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超長假期。草莓與我形影不離地相處了三個多月,我倆之間也由最初的相談甚歡到後期的劍拔弩張。我逐漸意識到,她的說話方式簡直是我的復刻版,這也是我倆劍拔弩張的原因,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驚慌。我突然開始反思自己,我與她的交流方式出了大問題!

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現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義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最近在朋友的推薦下,我有幸讀了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並且嘗試理解並運用這種溝通方式。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是觀察,即觀察事實並表述你觀察的結果,而並非輕易評論。比如,草莓某天看電視的時間已經超過了我們約定的三十分鐘。原來我會生氣的說:“你看電視怎麼總是故意超時?言而無信!以後還想不想看了?你的作業寫完了嗎?你的鋼琴還練不練了……”結果就是她憤憤地關了電視,進入書房,心不甘情不願的打開書或者挪開琴凳。她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地學會了這種翻舊賬,轉移注意力的溝通方式,並且也用在了我和她爸爸的身上。

看完書後,我嘗試着只表述觀察結果“你今天看電視的時長已經到了我們約定的三十分鐘”,“今天的英語作業已經完成,語文小卷還沒寫”聽到這些,她並不反感,我們還可以心平氣和地繼續研究一下接下來要做的事情。

非暴力溝通的第二要素是表達感受,準確地表達我們的感受而非自己的想法。比如當我們的需要被滿足時,可以用“興奮、喜悅、甜蜜、感動、幸福、滿足……”這樣的詞語,沒得到滿足時可以用“害怕、擔心、焦慮、泄氣、緊張、傷感、生氣……”這樣的詞語準確地表達感受,讓對方瞭解從而使溝通更爲順暢。比如,出門時,草莓跑到我前面,幫我打開單元門,等我出去再關上。現在我會跟她說:“謝謝你幫我開門,你的幫助然我感到很溫暖!”代替了原來的“你真懂事!”“你真是個好孩子!”這樣可以使她明確她的做法給別人帶來的感受,而這件事並非是評價她的一個標準。

非暴力溝通的另一要素是提出你的請求,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們做什麼,而不是告訴對方不想讓他們做什麼。每天晚上睡覺前,草莓經常洗漱完畢後再去擺弄一遍她的小寵物們。讓原本十分鐘就可以結束的睡前工作拉長到了半小時。我現在會直接跟她說:“我希望你能在十點前躺在牀上,保證你每天的睡眠時間。我希望你能安排一個合理的時間來照料它們。”

讀完《非暴力溝通》後,我逐漸意識到,語言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迴應,隨口而出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的情感和精神上帶來的創傷,甚至比肉體上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願我能慢慢改變我的交流方式,若能帶動周圍的人,將是令我非常快樂的事情。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三

自認爲上次讀《非暴力溝通》已經很認真了,今天拿來重讀,居然又有好多新的感悟。

《非暴力溝通》在前言當中明確地告訴我們改變溝通方式是自我轉變的開端。當我們遇到人際衝突時,總是一廂情願的認爲他不理解我,我的觀點完全正確,他爲什麼總是執迷不悟?我們自認爲自己正確無誤,是源於我們的自信,可是我又說服不了對方,因爲他也有自信。所以,雙方就糾纏於爲自己辯護,最後誰也戰勝不了誰。問題沒有解決,我們卻徒增煩惱。我們渴望進步,我們渴望良好的溝通,我們渴望和諧的人際關係,可是問題出在哪裏呢?我如何才能說服他呢?這是我們經常思考的問題。

《非暴力溝通》告訴我們,我們需要轉變的是溝通方式,我們要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蘇菲派詩人魯米寫到:“在道德與不道德的區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將在那裏見你。”初讀這句話,覺得作者真是沒有底線,怎麼連道德與不道德都不進行區分了,那這世界上還有正義嗎?如果對於不道德行爲不去譴責而放任自流,哪裏還有公平正義?社會會變成什麼樣子?再往後看,慢慢理解了。作者的意思是,在溝通的過程當中,我們不要條件反射地對對方以道德或不道德進行評價,而是去明瞭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這就是非暴力溝通。它不只是溝通方式,它更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提醒,使我們專注於更可能滿足我們人生追求的方向。

書中又講了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表達—需要—請求

四個要素非常簡單,但真正做到卻很難。書中的“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在於對其中四個要素的覺察,而不在於是用什麼字眼進行交流”,這句話清晰的給出了一直困惑我們的問題的答案。道理很簡單,爲什麼我們總是做不到?那是因爲我們的覺察不夠。我們表達的錯誤,是因爲我們覺察的不準確;我們體會不出內心的需求,那是因爲我們沒有覺察到內心真實的聲音。

“而我傾聽每句話包含的情感和需要。我並不將他的話視爲攻擊,而當作來自人類同胞的禮物。”當我們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就是覺察了。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四

非暴力溝通的核心是:你若愛,生活哪裏都可愛;你若恨,生活哪裏都可恨。爲了幸福,必須把別人怎麼看我這個問題放在一邊。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也許是培養對自己的愛。當我們擁抱自己的各個方面,並理解它們所反映的需要及價值觀,我們活在對自己深深的愛中。

有一類人,他們對自己十分苛責,在取得成績之後把其歸因於運氣好,失敗後卻用苛刻的語言指責自己,甚至陷入自我懲罰的痛苦中,認爲自己是全宇宙最差勁的人,無可救藥。而這其實就是一種對自己的暴力溝通。肯定自己在他們那裏變成了最難的事,明明有閃光點,十分優秀,卻仍然很自卑,不想被關注,害怕成爲焦點,會對別人的肯定受之有愧。這類人,常常讓人很心疼,而他們也想自救,而想要改變自己這種心態,他們需要培養對自己的愛,有個辦法可以嘗試,那便是轉變自我評價的方式。出現失誤之後,如果陷入自我憎恨之中,這無法從中獲得啓發,但是如果運用非暴力溝通對待自己,理性地分析自己失誤的原因,明確自己的需求,那麼慢慢就不會苛責抱怨自己了。擁抱自己的各個方面吧,接受那個不完美的自己。

是的,對人生感到遺憾是難免的,但如果開始運用非暴力溝通,有意識地做出改變,我相信,最終一定都會有所改善的。每個人都有閃光之處,都有自己榮耀的時刻,我們都要自信呀,自信的模樣是最美最帥的模樣。

同一件事,同一份工作,兩種態度對待——熱愛與被迫,結果截然不同。不是每個人都是幸運的,都能如願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人世間也是無奈的,總會有一地雞毛。生活中總有些事,是你不喜歡卻不得不做的事,我們對待這類事情通常採用的是消極抱怨的態度。對此,《非暴力溝通》提出了一個主張:不要做任何沒有樂趣的事情。用選擇代替不得不,由被動變主動。不論你選擇做什麼,一定要了解自己爲什麼要那樣做。這是給自己一個開心做事的機會。如果大家理解:我選擇是因爲我需要。許多事情做起來就沒那麼煩躁了。

班主任工作諸多瑣碎,會佔用很多的時間,消耗很多精力,以前同事間經常在辦公室抱怨,吐槽吐槽,權當放鬆了。但讀完這本書後,我覺得自己的行爲很愚蠢,負能量聚集只會讓我們的工作處於倦怠。希望新學期的我,能時刻明確自己的需要,我選擇是因爲我需要……我選擇教育行業,是因爲教育行業能帶給我成就感,跟學生待在一起,我是開心的。如此,工作起來,就不會有那麼多抱怨了,並會以飽滿的熱情投身於教育事業!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五

小時候犯了錯,我通常是還沒開口便止不住地抽泣。

奶奶會對我說:你先別哭,好好地說,把這件事一五一十地說出來,就行了。

媽媽會說:你再哭,把事情弄成這樣,還敢哭,知道錯了沒?!

如果說要把《非暴力溝通》用一句話總結,便是:把事情說具體了,不要大而化之,在上升到某種意義層面上前,先就當下的事,有條理地表達出前因後果,再說出當下的真實感受,便是好的溝通,或者溝通的基礎。

於是,也就很自然地想到了奶奶和媽媽對我的教育方式,奶奶是老人特有的慈祥,母親是典型家長的威嚴樹立,奶奶引導我建立溝通的前提——真實表述事情的過程,母親告訴我延續溝通的條件——表達感受。彼時年幼的我當然是無法將這兩種溝通方式結合在一起來看,但是隨着和越來越多的人接觸,早年養成的溝通方式越來越得以顯現,特別是在看完《非暴力溝通》後,引發了更多共鳴。

全書六百多頁,作者用了1/6的篇幅,在開篇講“讓愛融入生活”、“是什麼矇蔽了愛”。愛和信任,就是打開溝通的大門,“我相信,人天生熱愛生命,樂於互助,可是,究竟是什麼,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以致互相傷害?又是什麼,讓有些人即使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也能心存愛意。”

作者告訴我們,非暴力溝通,就是愛的語言。暴力消退後,自然流露的愛。

那麼,怎麼開口呢?

“不管是否喜歡,只是說出人們所做的事情。要點是,清楚地表達觀察結果,而不判斷或評估。”如刑警探案,首先都不會直接下定論,而是先回到原處,儘可能地還原現場,再逐一尋找證據,通常我們所遭受的“語言暴力”後,最先感受到的是情緒,但是爲了解決暴力本身,情緒的衝動並不是答案,只是我們表達的推動力,我們需要像探案一樣,首先一五一十地表達出我們聽到的或者說過的語言現場。“接着,表達感受,例如受傷、害怕、喜悅、開心、氣憤等等。”

非暴力溝通的一方面是誠實地表達自己,另一方面是關注對方,用同樣的方式,先去觀察對方的言行,再以此爲基礎,發現對方的需求。也許心門不只一扇,我們依次打開,去互相展現,對方纔能看到門後那個你的真實世界,才願意張嘴說出愛或者有關愛的語言。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1800字 篇六

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迴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敵視。

發現一本好書,非常棒,是美國的馬歇爾· 盧森堡博士寫的《非暴力溝通》,看後感覺非常受用。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書裏講述的溝通方式很簡單,就是把不舒服的責任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說對方引起的。比方說,每次你看到孩子滿地亂丟玩具或者老公不收拾家務,就會叨唸他們,結果他們不但不改,屢屢讓你忍不住自己收拾,最後惹得一肚子氣,他們煩,你也煩。其實換一種方法,換一種說話方式就可以改變他們這些“屢教不改”的行爲:

第一句:當我看到你又把玩具亂丟在地上(要述說事實,任何人都不可以反駁的事實。比方說,亂丟,就是一個批判,不是事實,人家覺得玩具本來就該放地上的!)

第二句:我覺得很不舒服(陳述自己的感受,誠實、中肯)

第三句:因爲我很不喜歡家裏看起來凌亂(把自己不舒服的感受歸咎到自己身上,因爲我不喜歡凌亂,我纔不喜歡你把玩具丟地上,否則我一點也不在乎的,不是嗎?)

第四句:可以請你撿起來嗎?或是以後你可以玩耍後自己將玩具收進玩具箱裏嗎?(提出一個可行的要求,對方可以照着做的合理要求)這種溝通方法真的很棒,可以化解很多糾紛,尤其是對付青少年反叛期的孩子,特別管用。

這本書很好的地方不只是光教你如何表達感受,與人溝通,它還從其他很多方面提醒我們如何傾聽內心中不同的聲音,以及懂得它們所反映的需要,學會觀察內在的情緒和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等--學會懂得自己,就會懂得別人,獲得愛、和諧和幸福!

雨晴

其實最早選擇看這本書的時候,我是有功利性的。功利的原因很簡單-爲了完成一篇關於人際交往的教案,而正好的是上網的時候,可愛的小何(值得說明的是她是我在漳州師院培訓認識的心理學系的研究生)向我推薦了這樣一本書,她只是說這是一本值得看的書,對自己很有幫助的書。

於是我就很認真的買了這本書,也很認真地給自己制定了讀書的計劃。到今天爲止,這本書也漸進尾聲,於是又給自己一個目標---寫個讀後感吧。

“非暴力溝通”---第一次接觸這個名詞的時候,估計都會給人一種很震驚的感覺,暴力?往往給人打架,造成身體傷害的一個攻擊性強的名詞,而這樣的一個名詞與“溝通”相聯繫,往往讓人好奇而又覺得有些牽強。

書中介紹了與人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然而看了書的大概,對“需要”和“感受”這兩個詞最爲深刻。

感受-很多時候我們是不是太在乎自己的感受和忽略了別人的那一份呢?

需要-多久以來我們都沒有問問自己我們需要的是什麼?

晚上一個人靜靜地坐在書桌前,陪伴自己的是一盞檯燈,一杯水,一隻筆,和這本《非暴力溝通》。忽然間很有感觸,忽然間想到了今日上班時候和那“美好時光”衝影店老闆的溝通。因爲價格的問題,在電話中我明顯表達了自己的憤怒,我想指責他的不是。其實現在想來那時候的我已經徹底地將不滿和憤怒表現出來了,只是因爲殘留的一點禮貌而沒有掛掉電話。我當時其實該冷靜的,不是嗎?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指責他的不是,雖然他比我客氣地很多。爲什麼自己不能做到非暴力溝通?我很認真地分析着這整個事件的過程和當時的情況。

在生氣的四種選擇中:1、責備自己;2、指責他人;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體會他人的感受。---而我選擇了第二種反應-指責那個老闆,我認爲他是錯的,這個就是我生氣的原因。

“非暴力溝通”告訴我們要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用心體會自己做這件事情的意義和我總是理所當然的認爲自己在與人辯解中要處於勝利的地位。

體會老闆的感受和需要---許是注意力轉移的原因,我就不會專注於指責了,憤怒也將不再存在了。

其實自己也知道,這樣的關注感受和需要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多年來形成的習慣是很難改變的,外加上我所認爲的每個人的自我防禦機制造成的外歸因。讀這本書的時候,小何也曾經告訴我說,很多時候需要多加練習,讓這樣的思維注入你的潛意識,那麼慢慢地你就會發現,在問題面前,你很容易關注關於你的,關於對方的需要和感受---這就是一種進步。

好了,讀罷書的感受也就這些些,寫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也是肯定自己,自己已經在邁步了。加油!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七

這本書其實有點戳着我的內心,自己從前認爲正確的做法,但是在過程中,我正在不知不覺的“暴力”對待他人。而我在這本書中漸漸學會了如何更好對待他人和更愛自己。

“我這個人說話直,你別介意。”是我以前經常說的第一句話。而現在,我想對以前的自己說:“對不起,我介意。”我一直以爲,只要出發點是好的,不管說話的方式是什麼,別人都可以接受,但是事情好像並不是這樣。我總是理所當然的認爲,如果你無法接受我的“忠言逆耳”,是你的小肚雞腸。

說到這兒,真的要感謝那些一直在包容我的朋友們。但是我無形中的“暴力”一定曾經讓我的朋友們受傷。讀完這本書後我認爲非暴力溝通真的是創造幸福的溝通方法。

而我認爲最重要的就是學會傾聽,學會愛自己。用“祥和的語言”去對待“暴力的語言”,這比恐嚇更有效果。人類很自私,都具有自我保護的功能。書中其中一個章節給我很深的啓示,他告訴人們應該如何去愛自己。把自己放進一個大環境中,學會愛自己,愛別人。但首先要學會愛自己,才能愛他人。當我明白了自己的需要,同時試圖用理解自己的方式去積極理解別人,我和父母現在的溝通也是如此,畢竟能和最珍惜的人進行成功的溝通是多麼幸福的事。

我想我會反覆琢磨《非暴力溝通》,積極地將它帶進我的生活中。我想當我學會正確地和別人溝通,這也是愛他人和保護他人的體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