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暑假傲慢與偏見學生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3.2W

暑假傲慢與偏見學生讀後感多篇

《傲慢與偏見》書如其名,傲慢與偏見,在書中是男女主角愛情上的障礙,但在現實社會中也是人們相互之間交流的障礙,更是在正確對待自己,對待事物上的絆腳石。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準備了暑假傲慢與偏見學生讀後感六篇範文,歡迎參閱。

傲慢與偏見學生讀後感一

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伊麗沙白也是讓人愛慕的。她是一個很有主見的人,因此她不受常人的束縛,他一開始喜歡的並不是達西,而是對風度翩翩、行爲惡劣的威克漢姆產生了愛慕。然而她不斷地成長,她從對客觀世界的觀察和自己的理智中不斷成熟。達西的信是這篇小說的重點,它使她改變了對達西的看法,從而漸漸地喜歡上了她曾經堅決拒絕的達西。她的個性是非常鮮明的,她是那麼的聰明活潑而又那樣的機智,這使她並沒有犯像她妹妹一樣的錯誤。她不僅擁有美麗的外表,更擁有良好的美德。我想她之所以後來喜歡上達西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爲她後來感覺到她錯怪了達西,從而產生的一種內疚感,進而轉爲她對達西人格的敬仰。如果一定要說她的可貴之處的話,我想就是她的開朗活潑、敢說敢做的人格魅力。她敢於正面對待瞧不起她們家族的人,所以對於達西的帶有傲慢的求婚,她不僅強烈地拒絕而且還把他大罵了一頓。後來,當她愛上達西以後,對於凱瑟琳夫人的阻攔與干涉,她表現出一咱簡所不具有的剛毅。她主動爭取着自己的幸福,比起那些嬌柔造做、有愛卻不愛的人,她的這種精神是多麼的可貴啊。

世俗的愛情觀,不外乎有三種:第一種是追求有地位要麼是有錢,這就是所謂的“實惠”吧,可是這種感情又怎麼能幸福呢?在實惠之中,往往缺少一種情調,一種默契,有的只是物質享受和精神空虛;第二種是追求外表,美貌或者英俊,他們靠着感觀生活,也靠着感觀去戀愛,性成了他們感情的基礎;最後一種便是開放的的戀愛觀和性愛觀,然而正如伊麗沙白的父親所說,不是所有的人都有那麼好的運氣,他們往往由於心理的不成熟,而失去對方。他們相信人的一生會遇到許多人,愛我的人,我愛的人,在不對的時間遇到錯的人,在錯的時間遇到對的人,在錯的時間遇到錯的人等等。他們從來沒有珍惜過,愛情如果真的遊戲,我們不就成了遊戲中的那個玩物了嗎?

傲慢與偏見學生讀後感二

《傲慢與偏見》無論是曲折的愛情還是豐富的人物性格都讓我意猶未盡。

傲慢、偏見,是我們很常見的弱點和毛病。每一個人其實都很容易被自己的主觀印象所驅使,因而容易對別的人下不正確的註解,進而造成了彼此之間的誤會。一個人所給予的第一印象固然可以影響到很多事,但並非一定不會改變,要有更加深入的瞭解,纔能有更客觀一點的論點,就好像故事中女主角對達西的看法,這是個曲折但卻也美麗的愛情故事,主人公伊麗莎白是個勇於追求愛情、漂亮聰明、堅強可愛的中產階級女子。故事主要以她對達西先生從一開始的厭惡到尊敬,再到愛慕爲線索,也穿插了在幾個發生在她身邊的幸福或不幸的婚姻,揭示了作者對那個時代女人生活與愛情的理想和期望。故事中女主角伊麗莎白第一眼看到男主角達西就是不順眼的,加上男主角個性的傲慢,繼而對他有了偏見。而男主角達西,是個不受人歡迎的傲慢男子,也不屑於周遭冷淡的人際關係,對他來說,傲慢也許是有理的,偏見卻很無情,這兩者產生的衝擊是免不了的。兩個人之間也因此而常有針鋒相對的言辭,彼此之間的傲慢和偏見就造成了一開始的不愉快與誤解,但是經過種種事件的澄清,彼此又漸漸產生一點點的感情。

達西代表着“傲慢”,伊麗莎白代表着“偏見”,他們一開始都被自己的情緒所牽引。接着一連串對達西不利的流言,更讓伊麗莎白對達西反感。當達西向伊麗莎白求婚而遭到拒絕時,他說了一句話:“要是我耍一點手段,把我內心的矛盾掩飾起來,一味地恭維你,使你相信我無論在理智方面、思想方面以及其他各方面,都是對你懷着無條件的純潔的愛,那麼也許你就不會有這些苛刻的責罵了。可惜無論是什麼樣的僞裝,我都痛恨。”達西沒有爲了討好伊麗莎白,而改變他的傲慢性情。伊麗莎白也表現了很真實的自己,彼此都不刻意去營造給人的印象,表現出了最真實的一面。而開始的時候,伊麗莎白一直活在自己的偏見之下,而忽略思考事實的真相,經過達西的解釋和自己的判斷,才最終找到幸福的歸宿。

《傲慢與偏見》通篇是伊麗莎白幽默的俏皮話,可是這種強顏歡笑下,隱藏的卻是那一時代人們無盡的苦惱、不滿、遺恨。或許不幸太多了,變成了麻木。可是令人羨慕、認可的“幸福”背後,堆砌着的又是什麼呢?是金錢、麻木、淚水、悔恨、遺憾,或許更多更多,但唯一沒有的便是真愛。

傲慢與偏見學生讀後感三

《傲慢與偏見》是世界聞名的小說,不過,這本書我卻從來都沒看過,因爲我覺得傲慢與偏見這個書名聽起來我就不喜歡看了。

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在我朋友強烈的推介下,我滿腹狐疑後,才決定看完之後再對此書下一個自己的定論。在這種想法推動下,我花了一些睡覺時間將它看完,於是對它的看法大爲改觀。不過,我這裏所謂的改觀,並非指完完全全、徹徹底底地改變了原先的看法。我所謂的改觀,是指現在才發現它並非毫無優點。

先說說我發現的優點吧。從風格上看,它有與衆不同之處,這是毫無疑問的,大多數書都是從男性的角度看世界,即使是《簡愛》和《呼嘯山莊》,也基本上從男性的角度來寫,而《傲慢與偏見》則明顯地充滿了女性思想色彩,包括世界觀及生活方式。這一點在寫作內容上得到最好體現:假如是男作家,寫出的作品大多具有驚險色彩(只是強弱一些的問題),而本書中,最激動人心的一段也不過是威克姆與伊麗莎白之妹私奔(而且結局並不悲慘),作者能想到的最惡劣的行徑,也只是一些人與人之間的簡單欺騙;貫穿全文的一件事就是母親如何嫁女兒。這一系列的事實,都表現了這本書的女性化,而這類書在那個時代當然極少,所以我認爲這是本書極大的成功之處。

一部好的小說應當可以反映一個時代的風貌,就這一點而言,此書也表現得相當成功。讀了這本書,頭腦中不難形成當時歐洲女性社會的狀況所有女子都以嫁出去作爲一種榮譽,而不管嫁給誰,婚娶成了婦女唯一的人生目標,真正的感情既少見,又難以被理解,作者深刻揭露與批判的正是這些。

談到缺點,我想與其他書作比較:就運用語言的能力而言,它不及《基督山伯爵》;就故事的曲折豐富性而言,它不及《亂世佳人》;就表現社會現實的高度而言,它不及《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就人物心理描寫而言,它不及《呼嘯山莊》。雖然這些缺陷很大程度上是由它要描寫的社會現實決定的,但一本名著出現這麼多的漏洞,畢竟是太過分了。

讀完這本書,我極想將它與《亂世佳人》進行完全深入的對比。這兩本書在故事內容,情節發展上太相似了,就連人物選取也如出一轍:達西對應瑞德,伊麗莎白對應斯佳麗,賓利對應維希禮,簡對應媚蘭。前兩者間關係都由感情封凍到暖化,再到熱烈;後兩者的感情則始終如一。唯一不同之處是,前者以和平爲背景,後者以戰爭爲背景。所以我將《傲慢與偏見》稱爲和平版《亂世佳人》,試想,讓賓利處在亂世,他必然會與維希禮一樣落魄。相反,維希禮在開始時也是十分體面的紳士。

但在感情的激烈鬥爭與轉化上,《傲慢與偏見》完全無法與《亂世佳人》對比,《亂世佳人》以戰爭爲背景,那麼感情衝突自然容易表現,尤其是戰爭的宏大場面(例如亞特蘭大潰退,北軍圍城),這一幕幕都是如此激動人心,以至於讀者難以釋卷。這些對《傲慢與偏見》來說是無法達到的藝術效果。對整場戰爭及戰後的社會問題,《亂世佳人》也都表現得很成功,於是這本書的境界也就由兒女私情昇華爲對國家、對社會的深刻思索,這些也是《傲慢與偏見》的匱乏的東西。

看完《傲慢與偏見》後,我覺得這本書雖然沒有達到我心中好書的地位,但是也確實是一本不錯的小說。

傲慢與偏見學生讀後感四

在重讀名著傲慢與偏見前,寫下這篇文,記錄的,是我記憶中的傲慢與偏見。毫不懷疑重讀後還會有新的驚豔,甚至再寫讀後感,因爲一本好書是值得反覆閱讀的,每讀一次都會帶給你不同的感受。

簡奧斯汀的作品這兩年常常見諸於銀幕,其生命力可見一斑。貌似簡愛的作者夏洛蒂曾對她嗤之以鼻,總覺得這姑娘寫着英國鄉村屋檐下發生的瑣碎小事,缺乏戲劇性和激情澎湃的趕腳。是的,如果說簡愛像一曲奮進反抗的生命交響曲,傲慢與偏見就是一首悠閒細膩的田園小夜曲,個人有個人的愛,我更愛小夜曲。平凡人生雖然少了大風大浪的跌宕起伏,卻更爲平淡雋永,就像簡奧斯汀借書中主人公之口表明的心跡,大意是說,城裏來的人初到鄉下還覺得新鮮,時日稍久就不耐煩了,覺得日子單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總有新的話題,再小的空間也總也新的事物在發生,如果留意這有趣的一切,又怎麼會覺得厭煩呢?所以她的文,總帶着向上的朝氣,讓人不由自主地熱愛生活,因爲生活是多麼生機勃勃的事情。

在傲慢與偏見中,開始時女主人公因爲他人的詆譭和當事人的矜持高傲對當事人產生了非理性的偏見,直到後來在事態的發展中看清了事實真相,和當事人冰釋誤會,同時在摒棄前嫌,拿掉了有色眼鏡後,發現了當事人可貴的品質和優秀的人格,正應了中國一句老話,日久見人心。她用了大量細膩的描繪來展現生活中的細節,這些細節勾勒出一個個活靈活現的人物,他們各自不同的背景,修養和思想,睿智的語言和風趣的調侃在文中隨處可見,時時讓人忍俊不住,沒有說教,卻充滿生活哲理,讓人有獲益良多之感,不得不說,簡奧斯汀可以說是有大智慧的人,雖然和我們不在同一時代,但她的很多處事信條至今仍然適用。

傲慢與偏見學生讀後感五

不知爲何“純情小說”之類的東西已經不能勾起我絲毫的興趣,也許我會在某個花好月圓之夜,觸景生情而衝動地去翻開一本“純情小說”的第一頁,然而,我很難保證我會讀到第三頁。何爲“純情小說”?在個人看來,就是那些爲寫愛情而寫愛情的矯情之作,通篇下來,只是看到男女主人公盡做些無聊至極之事,而這些情節又常常讓人發笑,笑過後只是會讓人斷定作者和主人公們一樣低智商、低趣味。所以,懷着對愛情的美好憧憬,我會在一大堆小說中留意着描寫愛情故事的小說,但有懷着它不要讓我失望的強烈希冀。畢竟,我一向相信愛情,超過婚姻的相信。

《傲慢與偏見》是奧斯汀的作品,當我還是17歲時我就大概瞭解了它,而僅僅限於瞭解,這就是說我只知道它是描寫愛情的。想想看,現在我20歲了,直到昨天我才把這部作品看完,不過我也難以斷定我從此就讀懂了它,和它交上了朋友。這樣說來,我仰慕它確實有這麼長的時間了。

好比一個景點,入口處能引人入勝的話,那確實能給遊客帶來無限的遐想和憧憬。“凡是有錢的單身漢,總想娶位太太,這已經成了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這樣的單身漢,每逢新搬到一個地方,四鄰八舍雖然完全不瞭解他的性情如何,見解如何,可是,既然這樣的一條真理早已在人們心目中根深蒂固,因此人們總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個女兒理所應得的一筆財產。”就這樣開了個頭,一個有着五個單身女兒的家族是如何將女兒們嫁出去的故事就接連着展開了。諷刺而幽默的筆觸,營造了整篇的輕鬆氛圍,我想挺適合在這個鳥叫蟬鳴的暑假裏來消遣時光,更何況再過幾天就是七夕了呢!

就愛情主題來說,女主人公伊麗莎小姐和男主人公達西先生的結合是比較富有故事性的,“首因效應”(人們交往時往往第一印象會給人帶來先入爲主的效果)使伊麗莎小姐認爲達西先生是個自高自大、傲慢無禮的傢伙,而這個評價就當時舞會上達西先生的表現來說,也並沒有冤枉他。“她還可以,但還沒有漂亮到打動我的心,眼前我可沒有興趣去擡舉那些受到別人冷眼看待的小姐。”換做是任何一個單身小姐,聽到一個陌生男人這樣含沙射影般地評價,都會生厭,何況伊麗莎小姐是個有着明亮眼睛的聰明善良而聰明的女人。自此,“傲慢”便成爲達西先生的代名詞,當然,至少在伊麗莎小姐前期的心中是這樣認爲的。而這個標籤是否就是合情合理的呢?當然,隨着故事的發展,“偏見”也越發冒頭了,當伊麗莎小姐拜訪了達西先生的莊園起,她就意識到自己對達西先生確實缺乏公正了。可以說,是“偏見”的消解促成了他們的幸福。伊麗莎小姐存在偏見,而達西先生又何嘗沒有偏見呢?他看不慣她父母親的行爲舉止,也看不上她家的地位和財勢,尤其是她家還有幾個窮親戚,而除了她和她姐姐吉英外,她的三個妹妹他都有或多或少的不滿意。於是,他就越發傲慢了,更做出了妨礙她姐姐吉英和彬格萊先生的愛情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