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儒林外史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1.17W

儒林外史讀後感【精品多篇】

儒林外史讀後感 篇一

在我看來,周恩來先生是一位志向遠大,熱愛祖國,又勤奮的人。有像他這樣的人,中華何愁不崛起呢?

不過,《儒林外史》中,有一位人物王冕,他性格恬淡,遠離功名,天性孝悌,才華橫溢,相比於那些“讀書人”而言,這是一個兼俱真儒士和真名士精神品格的理想人物。

這個人物總算是給了我一些慰藉。因爲在“池塘的淤泥裏”,仍有幾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蓮花,王冕就是其中之一。儘管他沒有遠大的志向,讀書也是爲了充實自己,但從品質來講,他還是一面很好的鏡子。

話說回來,什麼東西讓“讀書人”如此癡迷?就是它——科舉制,一個從隋唐時期只是爲了尋找更多的人以治國,到明朝成爲“讀書人進步的階梯”,這其中的本質已經發生了變化。在我看來,這種制度所形成的“官本位”怪圈就像一個大泥潭,進去就很難再出來了,就連現代人都不一定。幸運的是,這種制度早已廢除。現在,我國是應試教育,讀書是爲了更好地發揮自己的。特長,考試是爲了更好地鞏固知識。

“記得當時,我愛秦淮,偶離故鄉……從今後,伴藥爐經卷,自禮空王”。結尾詞帶給了人們無盡的遐思,也給看完這本書的讀者帶來無盡的思考……

儒林外史讀後感 篇二

在中國的古典小說裏,《儒林外史》是一部專門反映科舉制度下士人生活百態的作品,以其尖銳的社會批判性和對制度造成的人性畸變的精準刻畫而成爲中國流傳千古的古典文學名著之一。

科舉制度,打破了官僚階層的世襲狀況,使得廣大平民的向上流動成爲可能。不僅如此,它的有效推行使得中國的官 員完全由知識分子構成,大大提高了官僚階層的`知識能力和整體素質。從隋唐到明清,中國歷史上最優秀的官員,幾乎都是科舉出身。然而應該看到,由於科舉考試名額的有限和內容的侷限性,它不僅使得中國的官員知識結構上存在嚴重缺陷,也使得中國讀書人在爭取好的名次時出現工具理性優先於價值理性的狀況,爲其成爲官員後的實用主義道德觀,甚至大肆貪腐,埋下了隱患。從明代就開始,理學和八股文形式在科舉中的廣泛應用,更使得這一制度成爲國家推行統治階層意識形態,鉗制讀書人思想的一種有效工具。正是基於這些弊端,運行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纔會在晚清新政如火如荼之時,被大清統治者廢除。

《儒林外史》與作者吳敬梓生平:

百度百科查出的吳敬梓生平如下:“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一字文木,號粒民,清朝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漢族,安徽省全椒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稱“文木老人”,又因自家鄉安徽全椒移至江蘇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稱“秦淮寓客”。幼即穎異,善記誦。稍長,補官學弟子員。尤精《文選》,賦援筆立成。不善治生,性豪邁,不數年,舊產揮霍俱盡,時或至於絕糧。

儒林外史讀後感 篇三

今天,我讀了一本諷刺小說,那就是在清代遠近聞名的《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主要說了在舊時代時,各類人士對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描寫了一些深受八股科舉制象,反映了當時不良的世俗風氣。

在《儒林外史》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吝嗇鬼—嚴監生。他是一個膽小而有錢的人。他最令人深刻的疾終正寢。這件事充分表現嚴監生吝嗇,愛錢如命,我覺得這樣的人不值得我們去學習。相反,我們在如果不大方,下場就是和嚴監生一樣。而嚴監生的另外一件事——悼念亡妻中知道,嚴監生吝嗇到連給肯,充分得體現出嚴監生愛錢如命。

而《儒林外史》開篇詞中一個生於鄉村的王冕,因家裏沒錢,就去放牛。但他喜歡讀書,所以每天看。最後功夫不負有心人,成了縣內的名人,許多人聘他做官,他都不接受,他逃到山中,過着隱居昏晦的生活。

在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人。我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一些很吝嗇,所以人緣很差,最終和嚴監生的下場一樣。這些現實的事情告訴我們做人不能貪小便宜,要大方,不能愛錢如命。

《儒林外史》教會了我要大方,不能貪小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