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觀看西廂記讀後感六百字

讀後感3.12W

觀看西廂記讀後感六百字

《西廂記》表達了當時一些先進知識分子意識中對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滿和反抗,以及對美好愛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時至今日,這一古老的愛情傳奇仍被人們傳頌,因爲,它折服過許多青年男女的心。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觀看西廂記讀後感六百字,歡迎閱讀!

觀看西廂記讀後感六百字1

《西廂記》說的是“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這樣一個又俗又濫的故事:張生與崔鶯鶯一見鍾情而崔母出於家族利益和封建禮法的考慮百般阻撓最後在紅娘的幫助下經過一系列鬥爭崔張終成眷屬。作品表達了男女青年要求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的願望顯示出一種所謂反封建的主題。

看完戲劇《西廂記》後,頗具震撼與欣賞,因爲之前只是在聽老師講這部極具價值的雜劇,就饒有興趣,尤其想進一步深入瞭解它,於此對其劇情有了大概認識。整個戲曲的情節跌宕起伏、曲折波瀾,卻表現得極豐富、生動,王實甫細緻地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表現得淋漓盡致、栩栩如生,使女主角鶯鶯的性格顯得十分突出,同時也展示了中國古代女子的含羞與矜持,充滿了女性的另一種美。

在整場戲劇中,分爲4個高潮,一線貫串是指整部作品自始至終都是以崔、張二人的愛情作爲情節發展的線索。二類矛盾是指以崔、張、紅爲代表的進步力量和以老夫人爲代表的封建勢力之間的根本性矛盾,以及崔、張、紅之間的誤會性矛盾。

這兩類矛盾構成了兩種不同的戲曲衝突,二者相互作用,共同發展,從而使劇情生動曲折。三個人物是指處於全劇結構中心的崔、張、紅三個主要人物。整部戲就是以這三個人物爲中心,通過情節發展來展示性格,又通過性格來展開衝突。《西廂記》全劇情節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六次高潮,即“寺警”、“賴婚”、“鬧簡”、“賴簡”、“拷紅”和“爭婚”。全劇既有統一的線索,又有六大轉折,因而使劇情波瀾曲折,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戲劇中刻畫的四個人物中,張生,一方面執着追求愛情,一方面對鶯鶯的心思捉摸不定。鶯鶯,她既要克服封建禮教長期對他的影響,更要躲開老夫人的耳目,又不得不表現小姐的尊嚴與矜持,所以充滿了顧及與尷尬,這種種的客觀因素困擾着她。而在其過程中,各個人物的心理與性格特徵尤其生動。其中的語言極具藝術魅力,感染力很強!

觀看西廂記讀後感六百字2

“東風搖曳垂楊線,遊絲牽惹桃花片。”在如此浪漫多情的時節裏,張生遇見了崔鶯鶯,便一見鍾情。我始終記得張生對鶯鶯的第一評價是“解舞腰肢軟又軟,千般婀娜,萬般旖旎,似垂柳晚風前。”我想,這次相遇,就早已註定他們將擁有一段美好而又殘酷的愛情故事。

崔鶯鶯是一個大膽,美麗,善良,溫柔的貴族小姐。生爲一個相國小姐的她,從小就在媽媽的管教下受到了封建傳統思想的影響,接受過很多的封建道德教育。當她與張生戀愛,她從一個乖乖女變成了一個“違背道德”壞女子,就構成了思想與行動上的矛盾,在我看來,崔鶯鶯能與張生相愛,挺不容易的。但在這樣的壞境下,她還能不顧一切地與張生相愛,我想這是非常難得的。這樣的女子,放在我們現代來講,令許多年輕人汗顏啊!許多年輕人曾信誓旦旦,許下海誓山盟,可是最後呢?最終在世俗盛名之下,大多不過是當年的風流韻事化作如今的淺斟低唱。想想那“情切切,意綿綿”,想想那“別後相思隔煙水”,想想那高樓碧袖,碧玉紅箋,都如過眼雲煙,浮華似夢,崔鶯鶯對張生的愛是純潔美好,不含一絲雜質。

當她與張生離別時,她從不像其他的女子希望自己的丈夫金榜題名,衣錦還鄉。在她的眼裏“情”字是第一,名利功祿,是是非非,她統統都可以不管。“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在回覆張生的詩裏,她將自己不甘寂寞的苦悶心情寫得淋漓盡致。她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她對張生的愛戀,但最終沒有勇氣與張生見面。在“聽琴”的時候,她的心被張生琴中那份熱切的呼喚深深的感動着,但她那一顆被封建道德教育束縛的心控制着她,儘管她早已淚水漣漣。此時此刻,她心中的愛情正與封建教育進行激烈的爭吵,最終愛情戰勝了封建傳統思想。

當她收到了張生的情詩時,終於鼓起勇氣回了一首《明月三五夜》。“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牆花影動,凝視玉人來。”讀到這裏,我笑了,我想:崔鶯鶯是幸運的,因爲她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愛情。正如沈從文所說:“我這一生中,行過許多路,走過許多橋,看過許多雲,喝過許多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最好的人。”的確,崔鶯鶯是幸運的。不知大家有沒有想過,當她寫下《明月三五夜》,短短20個字,意味着崔鶯鶯從此走上了叛逆的道路,去追尋自己的愛情。

世上有許多人選擇用名利去填滿生活,花花世界,遊走一場便洋洋自得。而有些人選擇去愛自己愛的人,用心去填滿生活。我所理解的愛情是:兩個獨立的個體,彼此明白對方的缺點和優點,能包容對方的缺點和優點。愛上對方的人而不是對方擁有的錢財。在這個繁雜荒亂的世界裏有個愛你的人,共渡生計之苦,陪着你晃晃悠悠地度過餘生,就這樣慢慢變老。

觀看西廂記讀後感六百字3

王實甫的雜劇《西廂記》,是我國古代的愛情戲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戲曲作品之一,第四本第三折的一首《正宮端正好》:“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都是離人淚。”顛倒了多少風流文人!一句“願天下的有情人都成就了眷屬”,道出了多少癡男怨女的心聲!王實甫的《西廂記》雖然是在《董解元西廂記》的基礎上編寫的,但它的根本基礎是唐代詩人元稹(元微之)的《會真記》。據說王實甫寫至第四本第三折“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的千古名句時,已是力竭心枯,嘔血而死。

大凡讀過西廂記的人都覺得這部劇作的語言文字很美,讓人有一種感覺,就好像走進神奇璀璨,異彩紛呈的藝術境界。作者用着如珠似玉的語言不着痕跡地將環境,人物,感情融爲一體,渾然天成。

劇中有雄渾豪放的曲詞:“{油葫蘆}九曲風濤何處顯?……這河帶齊樑分燕晉隘幽燕。雪浪拍長空,天際秋雲卷;竹索攬浮橋,水上蒼龍偃;洞悉愧九州,南北串百川。歸舟緊不緊如何見?卻便似彎劍乍離弦。”

這裏把九曲黃河寫得何等氣勢磅礴,一瀉千里。

當然也有綺麗婉轉的小詞:“{中呂}{粉蝶兒}風靜簾閒,透紗窗麝蘭香散,啓朱扉搖響雙環。繹臺高,金荷小,銀鎮尤燦。比及將暖帳輕彈,先接起這梅紅羅軟簾偷看。”

“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這裏洋溢着美好幽深的詩一般的氣氛。讀來餘香縈繞。

而在劇中情節有悲苦性質的場面裏,作者的描寫依然籠罩着詩般的氣氛。比如第四本第三折“長亭送別”:“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其語言是藉助古典詩詞描寫離愁別緒的特有表現手法來加以渲染的,是以那種詩意的淺淺哀愁和無奈的色調來表現主人公離別時的悲苦的。

“文辭華麗”是《西廂記》語言藝術的特色,這種語言特色更表現在該作品語言的文采性。西廂記可謂是吸收了唐詩宋詞的精美語言,這些絕妙好詞在劇中俯拾皆是,真是美不勝收。

觀看西廂記讀後感六百字4

人們談起文學中的經典愛情,就不得不說梁祝、羅密歐與茱莉亞、牡丹亭和西廂記了。而《西廂記》作爲反封建禮教的代表,更是被人們津津樂道。

談起古人的愛情觀,今人會不由自主的聯想到“古板”“門當戶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誠然,封建傳統中禮教的力量之大是不容反抗的,我國古代多少癡男怨女的愛情爲封建禮教所扼殺,只得飲恨終生含恨而終。但《西廂記》讓我們耳目一新,精神一震。

張生與崔鶯鶯相遇,相會,相戀,相愛,一波三折,最終越過那堵封建禮教之牆,步入婚姻的殿堂,有情人終成眷屬,讓我們現代所謂的“土鱉”看到了癩蛤蟆遲到天鵝肉的熹微之光,不得不說《西廂記》是一部很好的勵志書籍。

先來說說張生與崔鶯鶯的相遇。張生本是西洛人,是禮部尚書之子,父母雙亡,家境貧寒。他隻身一人赴京城趕考,路過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確就在蒲關,於是住了下來。聽狀元店裏的小二哥說,這裏有座普救寺,是則君皇后香火院,景緻很美,三教九流,過者無不瞻仰。

一日,小姐與紅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書生張生。一段美麗的愛情就從遊玩開始了。好的愛情都有一個好的開始,悲劇的愛情是猜中了開頭沒有猜中結尾,張生很幸運,猜中了結尾。當然那傻小子的傻氣很令今日我輩的羨慕,現在你敢跟街頭一不認識的美女要電話號我不奇怪,你要是敢一直跟着人家不被當做變態那我就要拜你爲師了。

再來說說相會到相戀的過程。一天,崔老夫人爲亡夫做道場,崔老夫妻人治家很嚴,道場內外沒有一個男子出入,張生傻氣又犯了,硬着頭皮溜了進去。這時齋供道場都完備好了,夫人和小姐準備進香了。張生想:“小姐是一女子,尚有報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飄零數年,自父母下世之後,並不曾有一陌紙錢相報。”

張生從和尚那知道鶯鶯小姐每夜都到花園內燒香。夜深人靜,月朗風清,僧衆都睡着了,張生來到後花園內,偷看小姐燒香。隨即吟詩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陰寂寂春;如何臨皓魄,不見月中人?”鶯鶯也隨即和了一首:“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張生夜夜苦讀,感動了小姐崔鶯鶯,她對張生即生愛慕之情。

觀看西廂記讀後感六百字5

“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牆花影動,凝是玉人來。”,每當讀到這句詩時,腦中總會浮現出關於崔鶯鶯的朦朧想象,那大概是一個身姿纖弱的大家小姐,斜倚在木質的門廊上,滿目柔情的望着一輪圓月,等待着自己的情郎到來,這樣的意像,充滿了關於詩情畫意的美好和一絲花前月下的浪漫,是屬於中國古代獨有的含蓄古典之美,讓人忍不住心神盪漾,思緒在字裏行間沉浮,被帶向一個未知的遠方。

很長一段時間裏,說道西廂記,我總認爲這就是一個關於情情愛愛的無聊故事,當年讀紅樓夢時,見賈母說:“這些書都是一個套子,左不過是些佳人才子,最沒趣兒。把人家女兒說的那樣壞,還說是佳人,編的連影兒也沒有了。開口都是書香門第,父親不是尚書就是宰相,生一個小姐必是愛如珍寶。這小姐必是通文知禮,無所不曉,竟是個絕代佳人。只一見了一個清俊的男人,不管是親是友,便想起終身大事來,父母也忘了,書禮也忘了,鬼不成鬼,賊不成賊,那一點兒是佳人?便是滿腹文章,做出這些事來,也算不得是佳人了。”只覺得深感贊同,但是當我我真正拿起這本書時,就完全改變了自己的看法,不由自主的被書中的故事所吸引。

王實莆細膩優美的筆觸下所描繪的崔張兩人的愛情故事,乍一看有些老套,家境貧寒的張生上京趕考時路經河中府,去古剎普救寺拜訪時遇到了暫住在寺中的崔相國家小姐崔鶯鶯,崔小姐氣質嫺雅容貌秀美,惹得張生“眼花繚亂口難言,魂靈飛兒在半天”,爲了接近佳人,張生在寺廟中住下,詩書應和之下兩人逐漸暗生情愫,無奈崔府老太太百般阻攔,兩人的愛情歷經種種磨難,好在上天不負有情人,兩人最終修成正果拜堂成親。

其實比起這一版的故事,元慎的《鶯鶯傳》似乎更貼合實際,在元的故事中,張生上京趕考後將鶯鶯拋之腦後,徒留鶯鶯苦等一生。王的大團圓結局或許是爲了迎合觀衆,畢竟雜劇是要演出的,比起悲劇觀衆顯然更容易接受喜劇,其實在我看來,我們每一位讀者,也都希望王的版本纔是真實的,才子佳人終成眷屬,這也是我們對美好愛情的一種想象和期許。

西廂記中不乏精彩詞句,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大概還屬“我就是個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傾國傾城貌。”讓我想起了87版紅樓中,寶黛共讀西廂時彼此那懵懂而愛戀的眼神,我想這樣含蓄而深厚的愛情已經在現代社會中逐漸離我們遠去,快節奏的生活逼着我們不斷地前進,愛情變得越來越簡單,卻也越來越淺薄。那種“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的愛情觀,大概也只有在閱讀這些經典書目時才能再領會一番,只是掩卷之際,還是會忍不住輕輕嘆息,一分爲卷中佳人,一分爲孑然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