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人格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9.98K

人格讀後感精品多篇

于丹老師的觀點還有挫折教育,爲人處事的能力,人際關係的融合能力。 篇一

這些教育和能力是孩子在走向社會前所必備的素質。但是,我們周圍的孩子卻令人遺憾的發現,他們獨自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實在有限。

教育是一個起點,是一種陪伴,是一種理念和鼓勵,而最終的成全,是每個孩子自我的人格和心靈。讓孩子在人羣中去學會愛,在山水中去發現永恆,在社會的規則中去勇於承擔,在這一切中,去建立人格!

《中小學生人格教育》觀後感 篇二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有許多關於孝的名言,例如:孝是做人之根,百善之首:正爲本,孝爲先等。歷史和現代有很多個人在孝道方面爲我們做出了榜樣,例如:宋代精忠報國的岳飛,現代我們敬愛的毛主席和周總理等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週六上午八點,我和媽媽共同收看了威海公共頻道于丹老師的講座——中國小生人格教育,令我獲益匪淺。

衆所周知,于丹老師是北京師範大學的教授,博士生導師,對儒家經典有着很深的研究。她的演講聲情並茂,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通過於丹老師講述的幾個小故事,我懂得了許多人生的道理:

從“小男孩和大樹”的故事中,我懂得了:其實父母就是那棵大樹,我們就是那個小男孩。當我們小的時候,我們喜歡和父母玩;隨着我們慢慢的長大,漸漸疏遠了他們,只有當我們需要什麼,遇到麻煩時纔會回到她們身邊。不管出了什麼事,父母總會在那裏,給你任何他們可以提供的東西。這個故事聽起來很殘酷,但兒女的一生,不就是從父母身上獲得那麼多的機會嗎?所以,多陪陪我們的父母吧,不要等到失去的時候才懂得珍惜。

“年輕人應聘”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有那些能夠在嘈雜、喧囂的環境和複雜多樣的信息中尋找並獲得真正有價值的信息的人,纔是勝利者,纔是能適應社會的人。

“雞蛋、胡蘿蔔和茶葉”的故事,說明了:社會像一鍋滾開的水,誰也不能要求它給你降低溫度。但是你可以適應這個溫度,融入這個社會,在煎熬中舒展自已,展示自已獨特的美。既然我們不能要求社會降低溫度,那隻能選擇不一樣的自已。

這次講座深深震憾了我,它告訴了我們爲人處事的道理,對待生活的態度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所以,今後我一定會不斷完善自我,調整自我,力爭“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做一個身心健康的人。

于丹老師在講座中強調孩子要學會感恩。 篇三

中國家庭幾乎無一例外溺愛子女,對子女的呵護無所不及。這樣一來,子女會認爲給予是本份,不給是虧欠。一切都是應得的。孩子在小的時候,因爲某個要求沒有被滿足就會大哭大鬧,就會埋怨父母;在成年的子女中,還有的子女因爲父母不能滿足自己的物質要求而和父母斷絕往來。用古代傳統的孝順理念去教育現在的孩子,無異於比全天還難。

簡單的一個道理:子女要學會感恩,要懂得分享。

《中國小生人格教育》觀後感 篇四

週六我觀看了于丹老師的講座,她結合《論語》和中國古代先賢的教育主張,博古論今,指出目前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看完之後,引發了我對於家長、學校與孩子之間的教育、人格、溝通、學習、健康成長問題的諸多思考和感觸。

一、于丹主張教育的根本是快樂的學習,是自我潛力的開發。

面對中國應試教育的弊端,每個家長都深有體會。在學校教育階段,所有能讓孩子增長見識,鍛鍊操作能力、強健體魄的課程,譬如音樂、美術、手工、體育等教育資源嚴重不足。這就是于丹所謂的工藝教育的主張。在日常生活中,家長都重視孩子的學習,從來不讓孩子做家務。結果絕大部分的孩子從小都不會做家務,從來沒有做過家務。

我想通過這一點,需要家長和學校反思的是:()和生活脫節的學習,是不會快樂的,同時自我潛力的開發也會受到嚴重的阻礙和發展。

二、于丹老師在講座中強調孩子要學會感恩。

中國家庭幾乎無一例外溺愛子女,對子女的呵護無所不及。這樣一來,子女會認爲給予是本份,不給是虧欠。一切都是應得的。孩子在小的時候,因爲某個要求沒有被滿足就會大哭大鬧,就會埋怨父母;在成年的子女中,還有的子女因爲父母不能滿足自己的物質要求而和父母斷絕往來。用古代傳統的孝順理念去教育現在的孩子,無異於比全天還難。

簡單的一個道理:子女要學會感恩,要懂得分享。

三、于丹老師的觀點還有挫折教育,爲人處事的能力,人際關係的融合能力。

這些教育和能力是孩子在走向社會前所必備的素質。但是,我們周圍的孩子卻令人遺憾的發現,他們獨自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實在有限。

教育是一個起點,是一種陪伴,是一種理念和鼓勵,而最終的成全,是每個孩子自我的人格和心靈。讓孩子在人羣中去學會愛,在山水中去發現永恆,在社會的規則中去勇於承擔,在這一切中,去建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