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愛和自由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1.95W

愛和自由讀後感多篇

愛和自由讀後感 篇1

這學期,我有幸讀了《愛和自由》這本書。這本書讓我在孩子早教上有了很大的認識。這本書強調要給孩子更多的愛,更多的自由,纔會培養出更加獨立的孩子。

兒童對所有東西的熱愛應該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是一種薰陶,我們不強迫,但是我們不能不讓她接觸,孩子對周圍的一切不都是從她的觸覺、嗅覺、味覺、視覺、聽覺感知到的,在我們讀給兒童聽故事的時候,不是一種自然的過程嗎,不是聽覺的一種享受嗎?

我們更多一定要關注的是孩子的每個敏感期,要學會尊重孩子。讓兒童在愛和自由中成長!兒童只有依靠愛和自由,才能獲得成長的全部能量,以便成爲真正意義上的人。"這讓我想起一個學者的一句話:“以愛的情感激發兒童成長的積極性;以自由的空間確立兒童自我意識的主動性…”

我們不能爲了灌輸式的學習而給孩子帶來很多外界的內容和認知,孩子的學習各個階段表現出來的行爲都不一樣,比如重複做一件事,重複聽一個故事,孩子會從反覆聽故事中吸收理解內容,首先是邏輯,然後是情節,最後是概念。所以一定要仔細選書,讓孩子吸收好的東西。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智力真正的內涵,或許我們就會走上長輩們的老路,以爲成績衡量一切,而忽略了高貴的品質,完整的人格,崇高的道德和充滿創造力的思想。而做好這一部分,0—6歲是關鍵的時期。

愛,獨立,這兩個概念是相互相通的,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也給孩子足夠的空間。生活在壓抑,因爲怕犯錯而察言觀色,謹小慎微的狀態下,這樣更容易喪失自我。所以從愛走到獨立,父母要有很大的勇氣,很多時候要學會放手。同時也不可限定孩子的思維,不可“教”孩子一些影響到他創造力的內容,而是讓他自己去感知,去發現。

理解孩子,就是要讓孩子有一個適應的過程,不管是學習還是生活中,我們不能把我們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特別是效果上。就像蒙託梭利教育學校不會強迫剛送來的孩子馬上進教室工作學習一樣,孩子都會有一個適應的過程,慢慢接受的過程,只要給予的方法正確,裏面還有愛和自由,這就足夠讓這孩子的成長規律正常起來。這裏面也涉及到紀律的問題,也可以說是專注力的問題,孩子都很喜歡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反覆的做,在長久的專注過程中他才能把握事物的規律,這樣他就願意遵守紀律,並且有了自我控制力。

愛和自由讀後感 篇2

正如題目所言,在這本書中,蒙氏幼兒園的園長孫瑞雪透過超多的實例來論述自我的觀點:只要給孩子充分的愛、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兒童按照自我的內心發展成專注、寬容、堅強的、完整的人。

關於兒童,連弗洛伊德這樣的大師所言也未必正確,我們普通人就知之更少了!但是,作者的這一觀點,我倒是深表贊同。本來嘛,小孩子如同一張白紙一樣來到人世,對什麼都好奇是必然的,既然好奇,那麼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腳等都是兒童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兒童探索世界的過程中,因爲經驗欠缺,必然會產生各種各樣大人看起來淘氣的行爲。如果真的愛孩子,又瞭解了這一點,給予兒童更多的自由,讓他去按照自我的意願發展、完善,豈不是能塑造孩子!

記得以前有位姐姐帶着自我正上幼兒園的女兒來玩,小女孩活潑可愛,新奇地望着周圍的一切。年輕的媽媽告訴女兒:“這位阿姨是老師!”“老師。”聽到這兩個字,小女孩頓時害怕地躲到了媽媽身後。姐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而我卻笑不出來:小女孩的老師到底對她做了什麼,以至她竟然如此害怕老師?

這件事也許是個案,但確實讓我在一段時光之內對中國的幼兒教育產生了擔憂。《愛和自由》就有一個老師粗暴對待學生的案例:某幼兒園,老師和孩子在玩扔球,老師扔了一個球給孩子,孩子沒接住,“笨死了,連個球都接不住!”之後是孩子把球扔給老師,結果,老師也沒接住。當時看到這一幕的蒙氏老師想:這回老師沒話說了吧!之後,令人驚愕的一幕發生了,老師說:“笨死了,連個球都不會扔!”

怎樣着都是孩子的錯!可想而知,經常被這麼指責的孩子必然會膽怯、不自信、內向、對別人也不會寬容到哪兒去,並且對什麼都沒信心,也不敢去挑戰自我,更不用提什麼創造力了!

其實,何止是兒童,在充滿指責、冷漠、抱怨的環境裏,任何人都不會感覺到快樂,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圍的環境充滿了愛、自由與溫情,人與人相互理解、相互寬容,家庭是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會快樂、有效率的多?

當我們理解了這一點,是不是就會更加以寬容的心態來應對這個紛亂的世界呢?

愛和自由讀後感 篇3

教育教學中教師眼裏要有一面欣賞性的鏡子,當孩子犯了錯誤時,就用凹透鏡看,那麼就會多一些寬容、理解;當孩子有了進步時,就用凸透鏡看,那麼就會有更多欣賞、信任。讓我們持續一份平常心,去尊重,去等待,把期盼的目光放的遠一些,再遠一些,用一個細微的眼神,一聲輕輕的問候,一個真誠的微笑,一次輕輕的撫摸,一份小小的禮物,去帶給孩子更多的驚喜、笑容、感動、幸福和無限的生機。我們要用智慧的眼睛去欣賞學生,摒棄用分數衡量孩子存在價值的做法,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使孩子快樂健康的成長,使我們的教育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春天。

愛,是什麼?無數人試圖回答這個問題,每個心靈對愛的認識都是不一樣的,所以答案也都是不一樣的,無法用語言說清,愛是生命的祕密。父母對於孩子的愛那更是世界上最無私最偉大的愛,這種愛更需要的是一種正確的表達方式,讓埋藏在孩子內心深處的種子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自由,又是什麼?人人都在追求自由,但是對“自由”的定義和“愛”一樣,是沒有確切答案的,翻了翻字典,自由的定義在不一樣的領域又是不一樣的,簡單地說在心理學上,自由是按照自我的意願做事。就是人能夠按照自我的意願決定自我的行爲。在我看來自由是人類智慧的根源,自由能夠說是人類生存的一種最高境界了,好向往!在這本書中的自由能夠說是一種尊重吧,尊重生命原本的樣貌,不給孩子太多的規則和束縛,不把自我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可說實話,應對孩子,有時我卻很難把握“自由”和“原則”的尺度。我相信也也是困擾很多父母的問題吧?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尺度不好把握,話扯遠了,談談我對這本書裏感受最深的二點吧。

一、《愛和自由》達的是蒙臺梭利教育的核心理念:對孩子的愛和尊重。中國很多父母都喜歡把自我很多觀念強加到自我的孩子身上,把自我的很多遺憾和未曾實現的夢想寄託在自我的孩子身上,期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爲自我夢想中的那一個,孩子揹負着父母沉重的寄託,生活的好累,真的能理解孫老師曾說過的“同情兒童的苦難”!讀過這本書的父母就應都有所收穫,能更寬容應對發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件事,從孩子的立場爲孩子着想,從而更理解他們的想法,理解是溝通的最直接的橋樑。

二、書中說到其實教育的整個目的就是爲了發展人自身的潛力,“我們總是把掌握某種技能作爲智力發展的標準,實際上技能不重要,六歲以前兒童根本就不用學習任何一門技能,他所要學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對此觀點我是贊同的,爲人父母,就應清楚明白對於孩子來說什麼東西是對於孩子的未來是最重要的?通常偉大的人物後面都有着了不起的父母,《宋氏三姐妹》我看過二遍,每看一次感受都很深,之所以宋氏三姐妹能有如此的成就,是和她們有個偉大的父親分不開的,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社會環境下,她們的爸爸宋查理就經常告訴她們:“我宋查理的女兒都是將來是要做大事業的人!”,玫琳凱的媽媽,從小就一向告訴她“寶貝,你必須行!”,就是這樣一種信念一向伴隨她走過了很多人生坎坎坷坷,如果父母能把夢想、自信、用心樂觀的心態傳遞給孩子,孩子的將來必須會是完美的,他會學會享受生活給他的一切經歷,把困難當成挑戰,把挫折看做是磨鍊,天堂和地獄其實都在我們的心智之間。

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人的成功、升遷、成就85%是來自於我們的態度,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情商吧,而只有15%是來自於我們的技能,這天很多學校,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整個教育體系教會我們的都是技能,卻沒有人教會我們如何做的比平常人更好,90%的教育在於“事實與數字”僅有10%在於“感覺與態度”,花90%的時光來研究只有15%和我們幸福相關的東西,我們的教育體系是不是有點問題呢?個人成長是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課題,“人的成長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心理的成長過程,而不是一個智力的成長過程,智力成長是附着在心理成長上的。”我認爲的成長是在我們生命的過程中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和挑戰,從而慢慢走向成熟和優秀,再邁向卓越。

還有如何把蒙氏教育的精髓和我們中國的實際狀況結合起來,而不僅僅僅是生搬硬套,也是我們要探討和摸索的。

愛和自由讀後感 篇4

孫瑞雪的《愛和自由》好多年前讀過一次,但已經漸漸忘記,這次重新拜讀再加上結合多年來的教學經驗進行思考,別有一番感悟和滋味。

一、正常的兒童總在“思考”,而且兒童思維需要時光,因此正常的兒童是沉靜而安詳的,甚至顯得“傻呆呆”的,這是他進入了“沉思”狀態。這一點出乎我的意料,結合書中描述“正常兒童”的其他論述,着實反傳統。傳統中人們眼中的孩子尤其是聰明孩子就應是“活潑機靈”的。應對陷入沉思的孩子,很多成人會打斷他,叫他的名字,企圖將其“喚醒”,抱怨其“反應遲鈍”。如此一來,反倒寬心了。

二、兒童只對能夠成長自我的工作感興趣,而對純粹的玩具沒有興趣。這也是爲什麼很多小孩子會捨棄“高檔”玩具,而選取沙、水、小盒子和小瓶子的原因吧。文中有個孩子希希自小喜歡形體富於變化,玩法多樣的玩具,如小熊換衣、磁鐵拼圖、立體造型組、磁鐵釣魚組、積木等,對毛絨玩具、電動玩具卻反應平平。有次媽媽出差沒有給希希買毛絨玩具,而是買了個“魔板”,希希很喜歡,反覆擺弄,在變化中尋求快樂和成就感。兒童是最明白自我的,他會根據內在成長的需要選取玩具,成就工作。

三、完成一項工作後,孩子會對自我的成果進行觀察和思考,大人需要持續沉默,不要急於提醒孩子“歸位”。的確如此,結合我園的魔力猴操作,我想孩子就應也是需要一點時光來思考和回味剛纔的操作的。

四、“兒童認識成人不以成人的語言和表情來衡量和決定,兒童用心靈感受,虛假的信息兒童用心靈立刻能感覺出來。”

五、國際上,幼兒教育觀念在本世紀初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包括非洲的一些國家不再用口授形式給兒童進行“教育”,兒童不斷透過行動來構建自我。國際上幼兒教師的收入和律師、牙醫的收入一齊位居社會前三,很多博士畢業後就去幼兒園帶孩子,因爲0—6歲是一個人最重要的階段,整個社會都將最好的資源帶給給了這個階段。

六、愛是什麼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的等待。”書中是這樣定義“愛”的。“不動怒、相信、盼望、永無休息的等待”是打動我最深的字眼。

整本書最令我目瞪口呆的是關於“順從”的論述,這一點書中出現多處,第一句是“當一個人真正成熟的時候,他會對愛人順從。什麼是順從?在感情上,在生活中,意志的昇華就是順從。”這個順從的含義比較深刻,不僅僅僅是我們傳統中所理解的。那種感覺就像熱戀中的戀人,如果一方請另一方幫忙做一件合理的事情,那麼這一方必須會很順從地去做,順從中充滿了愛戀、自豪和激情。正常的兒童和成人表現出來的就就應是順從。當我看到“一個快樂的孩子不會搞破壞,一個快樂的成人也不會去破壞。快樂的人類不會去毀壞財富、破壞環境、發動戰爭,他們只會有建設性的行爲”時,我感動得淚流滿面。

七、關於神遊。比如一個人下崗了,他明白自我需要重新鼓足勇氣,經過在培訓,重新找到一份工作,甚至他明白自我這天做什麼,明天做什麼。但是,實際中他每一天只會在家裏唉聲嘆氣,一邊想着上述的種種計劃和過程。這個人的心和力被分開了,蒙特梭利稱之爲“神遊”。看來,這種狀態在很多成人身上明顯存在着。

那麼,迴歸到兒童時代呢?兒童是最明白自我需要什麼的,當他依照精神胚胎中密碼的指引去做一件事情卻備受阻礙的時候,兒童智能透過幻想來實現自我的需要,解除痛苦,久而久之的心力分離,神遊就此構成。仍是書中的例子:孩子玩水玩沙被禁止,他開始想象玩水玩沙;孩子坐在教室裏憑藉老師講述的植樹過程來構思一篇植樹的作文時,神遊就此開始。而這些,不是就應被反思的嗎?

孩子真的值得成人仰視,養育一個正常的孩子,需要我們成人反思自我,成長自我,首先做一個正常的成人。“兒童是成人之父,兒童是人類之父,兒童是禮貌之父”這句話太好了!

愛和自由讀後感 篇5

看了孫瑞雪的《愛和自由》,感受很多。

每個家長都愛自我的孩子,那愛到底是什麼?“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的等待。”書中是這樣定義“愛”的。受此啓迪,我感覺:愛是尊重,愛是珍視尊嚴。

這本書以愛和自由爲全書的立足點,強調給孩子的愛要有科學的方式,即在對兒童成長規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利用蒙氏的各種訓練方法,並給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選取。作者用各種事例詮釋了“愛和自由”對培養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作者相信這樣孩子就能夠全面發展,這就是蒙氏思想的本意。同時,也簡要地提到了約束孩子不良行爲的方法。總體來講,作者比較審慎地遵照蒙氏的方法在實踐着兒童教育,並總結出一些經驗。

作者所謂的“愛和自由”是成人施捨給孩子的,主角還是成人,孩子是被施捨的對象。作者要求成人儘可能地瞭解自我的孩子,給他們科學的愛,給他們儘可能充分的自由。但無論加上什麼樣的修飾詞,這種施予和授予的關係沒有變,孩子是被動的,是從屬地位的。這意味着,成人有權力決定給什麼樣的愛,給什麼樣的自由。給什麼,怎樣給,取決於成人認爲怎樣有利於孩子的“健康發展”。這種施捨的“愛和自由”是功利主義的,並且會因社會的壓力而不斷修正、變化,最終就是妥協和放下。孩子得到的是被動的愛,缺少的尊重。

在此我想來和大家聊聊蒙式教育,教育的創始人蒙臺梭利有以下教育觀點:

1、遵循兒童具有與生俱來的吸收性心智

2、注重兒童成長過程中的敏感期

3、重視自發性活動的自然法則

4、支持兒童的發展要在適宜的環境下,透過自身活動獲得

那裏有幾個關鍵詞:遵循、注重、重視、支持,在這幾個詞中,彙總一個詞:“尊嚴和獨立”:,其實,生命的尊嚴和個體的獨立纔是蒙氏思想真正的核心。蒙氏主張這種尊嚴和獨立是天授的,是自然賦予人類的,而不是孩子的父母。蒙氏極力想說明,如果你認識不到,不尊重這種天賦人權,你就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傷害。而愛、自由不是成人施捨給孩子的,而是孩子生而就有的權利,是從“尊嚴和獨立”生髮出來的。如果不認識到這點,所謂的“愛和自由”就是技巧性的,僞善的,也是善變的。

僅僅“愛和自由”,並不能使生命真正做到有“尊嚴和獨立”地發展,他需要職責,需要平等。不揹負職責,很難談到尊嚴;沒有平等,獨立也是不完全的。而缺少真正的尊嚴和獨立,孩子在被施捨的環境中成長,很難期望他人格的健全。孩子當然需要愛和自由,但不是施捨的,而是彼此尊重,相互平等,擔負各自的職責。這樣,人格才能健康發展,並走向成熟。

書中談到了神遊一詞,讓我深受啓發。其實,兒童是最明白自我需要什麼的,當他依照精神胚胎中密碼的指引去做一件事情卻備受阻礙的時候,兒童智能透過幻想來實現自我的需要,解除痛苦,久而久之的心力分離,神遊就此構成。書中有一個例子:孩子玩水玩沙被禁止,他開始想象玩水玩沙;孩子坐在教室裏憑藉老師講述的植樹過程來構思一篇植樹的作文時,神遊就此開始。

您能夠嘗試去看一下《愛和自由》這本書。孩子真的值得成人仰視,養育一個正常的孩子,需要我們成人反思自我,成長自我。

“不動怒、相信、盼望、永無休息的等待”是打動我最深的字眼。我在努力嘗試,並且相信會越做越好!

“兒童是成人之父,兒童是人類之父,兒童是禮貌之父”!如果我們珍視孩子的尊嚴,那我們就該成爲維護尊嚴的榜樣。從我開始,從你開始,從此刻開始!

愛和自由讀後感 篇6

放假有幾天了,我讀了一本叫做《愛與自由》的書,它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專家孫瑞雪<愛和自由——新兒童教育法》的最新版本。這是一本關於“愛”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書,正如作者所說:“我愛孩子們,始終留意翼翼地仰視他們。”這本書不是教你具體的方法和技巧,而是告訴我們蒙臺梭利教育的核心和理念:對孩子的愛和尊重。<愛和自由>飽含着作者對兒童至深的愛。在十多年的教育實踐中,她始終用心靈和兒童對話,她能看到兒童的渴求,明白兒童的想法,瞭解兒童的情緒,感知兒童的苦難。

我們都以前是孩子,成年後,我們又有了孩子。孩子給我們帶來期望和歡樂,也給我們帶來困惑和焦慮,孩子的成長是每個家庭大事中的大事。然而,正如作者所提到的,我們不是不想去愛孩子,而是,我們是否具備了愛的潛力。

不論是學校還是家裏,我們應對的都是孩子,一個個獨立而獨特的個體。那麼,我們所學的幼教專業,自我有限的教育經驗是否能夠滿足於這麼多需要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呢?這也是一個古老的教育話題——怎樣因人施教。即書中提到的“愛的潛力”之一。

我覺得要樹立孩子的一種比較良好的自我評價感覺,因爲,孩子對自我的評價都不是很客觀,大部分評價都來着成人。所以,要讓孩子覺得自我是好孩子比讓孩子覺得自我是“壞孩子”更容易教育。當孩子出現不遵守紀律的時候,要理解孩子的種種行爲,不在孩子面前反覆強調他的種種不是,而是能夠採取轉移注意力,弱化他的錯誤行爲。一個孩子的成長是否能夠不斷髮揮和擴充自我原有的優勢,改善不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個比較系統的教育方案。總之,需充分觀察和了解孩子的特性,來尋找相應的教育策略,持之以恆,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我們有足夠的洞察潛力,在每個孩子身上看到不一樣的閃光點,我們也將更加具備了愛的潛力。

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愛真的要有方法,做父母的也真的要不斷地學習。如果因爲愛孩子而毀了孩子不是太可悲和讓人痛苦了嗎?我從<愛和自由>學到的,該怎樣愛我的孩子!我纔有資格和權利對孩子說:“媽媽愛你!”

愛和自由讀後感 篇7

我越來越喜歡孫瑞雪老師的書,尤其是《愛和自由》,我把這本書推薦給身邊的每一位好朋友,尤其是孩子的媽媽,做好一位母親,尤其是好母親真的需要我們和孩子一起成長,我們自身的成長能夠給予孩子無窮的力量。

我自己也是一位四歲孩子的媽媽了,在沒有接觸《愛和自由》之前,我對孩子們的要求很嚴格,總是想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意願做,每個孩子都能成爲懂規矩、愛學習的好孩子,班級最好沒有調皮的孩子多好啊!讀完《愛和自由》後,自己簡直有點無地自容了,應該讓孩子成爲他自己,只要你做好指導、觀察、協助就可以了,《愛和自由》改變了我,我們應該允許孩子犯錯誤,如果是以前,如果一個孩子犯錯誤了,我一定會大聲訓斥,並告訴他下次不要這樣做了,在這樣做就會……一些威脅之類的語言,現在我不會了,無論孩子犯什麼樣的錯誤,我有時候情緒也會有些波動,但是我時刻告訴自己,放鬆心情,畢竟是小孩子嗎,有時孩子會把玩具摔在地上,還會用腳去踩,這時候,我們首先告訴他,請你把玩具撿起來,我來幫助你一起把玩具歸位好嗎?有的孩子會和你一起做,而有的孩子根本不理會你,跑掉了,其實沒關係的,一次、兩次……總有一天,他會非常高興地和你一起收拾玩具並歸位,老師對孩子的愛與包容、還有親切的口吻時刻都在感化着孩子,慢慢的孩子們也學會了“請”“對不起”……這些語言,他們也會愛老師、並且關心老師!

孩子是否犯錯誤了?有時候我們常常把孩子們的探索當成了犯錯誤,我的孩子也常常模仿大人拖地,現在我允許他做這些事,還有他特別喜歡用抹布擦桌子,但是還想模仿我平時用水洗完抹布再去擦,由於空間的有限我還是沒有給他充分的自由,沒有允許他這樣做,只是給他一塊我擰好的抹布,他擦了一會,於是拿起自己的吸管水杯喝了一口水吐出來,反覆這樣做,抹布便吸了很多水能擰出來了,他很高興,用自己的小手擰抹布,擦地、擦桌子、擦門、還去擦自己的小鴨子便盆……乾的特別的起勁,雖然弄得地板溼溼的,但總比要去水盆洗好的多,我只能一會再來收拾了,如果換成從前,我也許不會給孩子這樣的機會去做,其實小孩子不一定就喜歡在一個地方玩玩具,看書、生活中的這些事情都是在幫助他成長的!是孫瑞雪老師改變了我,使我允許孩子們自由、快樂的成長。

每個孩子都會犯錯誤,最重要的是我們老師、家長怎樣看待孩子們的每一次錯誤,最好用積極、肯定的語氣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做,而不是一味的重複這項錯誤,我們大人也會有犯錯誤的時候,所以我們要用平和的心情來解決孩子們的錯誤!

愛和自由讀後感 篇8

看了孫瑞雪的《愛和自由》感受很多,這是我第一次接觸蒙氏理論的書,拿到書後才一翻,就馬上被吸引住了,一邊看一邊打心眼裏認同,合上書本,內心充滿了接觸到真理的激動。

都說只有切身感受的事物纔會特別認同,現在卻已經想不起來到底是書裏哪些案例和說法觸動了自己,只知道一邊翻閱一邊忍不住幻想:如果自己從小能在“愛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成長是多麼的幸福,甚至有一種衝動,恨不得把書上的文字騰印到父母的腦子裏,告訴他們當年那種傳統的教育方法是怎樣傷害和扼殺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總之,由此“愛和自由”的理念已經深深紮根在心裏,看着孩子們無邪的笑臉,作爲老師的神聖使命感再次昇華,看着孩子的臉,在心裏對她們說我也要“讓我的愛象陽光一樣包圍着你們,而又給你們光輝燦爛的自由。”

愛是什麼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無禮不求益,不動怒……只喜歡真理凡是包容,凡事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愛是永不止息的等待。”書中是這樣的定義“愛”的。“不動怒、相信、盼望、永無止息的等待”是打動我最深的字眼。

在愛孩子的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以現有的經驗對待孩子,因爲現有的經驗早已過時。”曾經,我也認同一個家庭裏的孩子至少要怕一個人,要有個人“鎮”得住他;認同孩子小的時候講不通道理的時候,至於道理,長大了就會懂了;認同一個凌厲的眼色使過去,孩子就噤若寒蟬的“威嚴”……因爲,我們就是在這樣的教育中成長的,我們從小按着“乖孩子”的模式去聽話、不惹事、好好學習、不貪玩,就是好孩子。

我們從來沒有或者有過卻沒有答案去問自己:我想要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眼前這些就是我想要的嗎?我們的身體已經成熟,我們的心智卻停滯不前,面對紛擾的社會,我們內心的惶恐不安遠遠大於自尊自信,這就是傳統教育帶來的後果。爲什麼一代一代的父母都對自己的處境不滿意,拼命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要孩子“按我說的去做,但不要學我”?爲什麼父母以自身的經歷和教訓教導孩子卻不能使孩子走上一條屬於自己的自強自立的人生道路?

我們瞭解自己開始,瞭解生命的意義,瞭解成長的規律,認識到並尊重每一個新的獨立的個體,蹲下來,時刻關注自己和她的成長,用真正的、無限的、無條件的愛滋潤彼此的心靈,讓“內心的小孩”和現實的孩子一起快樂、自由地成長!

愛和自由讀後感 篇9

這是第一本讓我這麼靠近兒童的書,它讓我看到了關於兒童內心世界的種種,從書中的每個事例中都能讓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那些孩子們的生命狀態,能看到在愛和自由這個環境中成長的兒童的專注和認真,能看到在成人們以“愛”的名義壓制下的兒童的痛苦和無助,這些都是我之前從未看見過但卻真實存在的兒童心理。

從書中得到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就是,我們真正愛孩子,就做孩子精神上的支持者、服務者,沒有毀滅,沒有必須,讓孩子自己的想法、語言、動作得到釋放,這些行爲無關對錯,是孩子們與生俱來的表達方式。我們只需要保護這些純粹的天分,而非去幹涉兒童的本性。每個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都已然蛻變成了一個獨立的整體,有自己的靈魂,自己的思想動作,自己的存活方式,我們愛他們,愛的是當下的他們,而不是把我們思想裏所認爲的“爲孩子好”強加給他們。孩子有他自己的成長,他是自然的一部分,希望不要讓兒童的天分在我們的強制過程中喪失殆盡。每個孩子的本性都是自然而生,而成人所謂的道德理論對錯與孩子本身並沒什麼關係,但成人卻時常拿着自己的經驗去幹涉孩子的自然秉性,而沒有人想着讓孩子去做他自己,成人們大概都不覺得孩子也是有感知力、創造力、有自己思想的獨立的人。

不過只說要給孩子愛和自由很簡單,要做到確實是件不太容易的事情。畢竟都是在中國式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我們大都被傳統的教育文化所侷限,那些根深蒂固的教育方式讓我們大多時候沒辦法真正做到給孩子愛,我們大都以爲管教孩子那就是愛,強制孩子學各種知識那就是愛,甚至打罵都變爲愛的表達……沒有誰去在意孩子的內在需求和想法。在接觸這本書之前我也是其中之一,用着強壓管制的方式去對待我的弟弟妹妹,我一直認爲他們小孩子什麼都不懂,就是該說教他們纔會變的更好,看這本書我邊讀邊內疚我給他們帶來的傷害,現在我有必要向我的弟弟妹妹深深地道個歉,我願此刻開始用我滿滿的愛和溫暖補償他們!

也有很多家長打着愛的名義讓孩子學習好一點,學的多一點,是爲孩子好嗎?還是滿足成人的虛榮心呢?在外人面前說:看啊,這就是我的孩子,他懂得那麼多知識,他多棒啊!是真的棒嗎?如果孩子成績差一點,或者某方面不如其他孩子,有些家長就開始唸叨了:你看人家那孩子怎麼就那麼優秀……我從小就有一個對手,而且是我永遠也比不上的對手,就是“人家那孩子”。其實孩子不用每件事都比別人做得好,他可以沒那麼棒!孩子並沒什麼錯,他就是他自己。

給孩子足夠多的自由,才能讓孩子最大限度的瞭解一切事物的規律,孩子纔有機會深入的去認知,這就是充分發展潛能的自由!當然世界上不存在絕對的自由,自由是建立在一定的規則的基礎上的。然而,在蒙氏教育理念裏:紀律必須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礎上的。因爲是自己的主人,當你是自己的主人的時候,當你自動遵循某種生活準則的時候,那你就有了自我控制能力了,人的這種自我控制能力稱之爲紀律。但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人理解的守紀律,就是聽爸媽或者老師的話,很乖很安靜地坐在那裏。其實兒童是非常願意遵守規則的,他們常常在遊戲中自發的約定一些規則並且很好的遵守它,但這些規則都必須是和兒童的內在發展和諧的,是兒童在生活中、在與同伴遊戲中自己建立的,是和幼兒的內在需求沒有衝突的。對待孩子最好的態度就是讓孩子按照自然的狀態去發展,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和理解,讓孩子能在自由中發現規則,他們會自然的把規則帶進自己的生活裏,在自然中與生活和平相處。這時候規則對孩子來說大概不是一個約束,是大家一起建立起來的平等基礎。

曾經在微博中看到過一個故事,在一所幼兒園裏,老師在和孩子玩扔球的遊戲,老師扔了一個球給孩子,孩子沒接住,這時老師說:“笨死了,連個球都接不住!”接着是孩子把球扔給老師,結果,老師也沒接住。於是老師就說:“笨死了,連個球都不會扔!”這個故事一直記在我心裏,看過之後心疼了很久,心疼故事裏的那個孩子。我不知道該怎麼樣才能拯救那些在被成人各種壓制的孩子,在這個環境裏,孩子有什麼錯?愛、自由、規則、平等,在這裏孩子什麼都沒有,長大後讓他怎麼做一個平等的正常的人。真心的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快樂的成長。

我們要真正的學會愛,就要先放下心中的假設和期待。沒有你的預料,事情按照它的發展軌道去發展,不要在孩子還沒摔倒的時候,你就一下把孩子抱到一個安全區域去,並吵罵他不讓他去危險的地方玩。所以我們需要不斷的用生命去感知,知道孩子的內在想法,給孩子他真正需要的愛,讓孩子在愛的環境中健全的成長。愛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寬容和理解。

作爲一名剛剛踏進幼教領域的工作者,遇見這本書對我來說無疑是一個特大的幸運,它讓我得到的不僅是固有觀念的轉化,更多的是讓學會了該如何去愛。愛你如是,非我所願。

愛和自由讀後感 篇10

教育問題是每個家庭重點關心的問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也是每位家長的心中願望。但由於家長對教育上尤其是幼兒教育認識上的誤區,造成“揠苗助長”事倍功半,甚至釀成家庭教育的慘劇。

正確樹立幼兒教育觀刻不容緩!

通過虛心閱讀愛和自由文章後,受益匪淺。

一、兒童是一個精神存在物,蘊含強大精神能量和潛能

兒童一生下來就蘊含着強大的精神能量和潛能,按着內在的成長規律成長。他的發展不需要成人給他增加什麼內容,只需要給他提供發展的環境和條件。

人的成長過程實際是一個心裏成長過程,而不是一個智力成長過程,智力成長是附着在心裏成長上的。

我們要做孩子精神上的僕人而不是主人,否則,將破壞一個具有生命和人格魅力的人的發展。

二、兒童所有智力是從感覺發展到概念

家長總是把掌握某種技能作爲智力發展的標準。實際上技能不重要,六歲以前的兒童不需要學習任何技能,他所需要學習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

智力就是從感覺發展到概念。智力就是這一過程,這一過程中的每一種感覺的上升都和其中的經驗和體驗連在一起,兒童天生具備這種能力,只不過這一能力每個人都不一樣,這個過程每一個人也不一樣。

所以,普通“教”的本質:讓孩子把注意力轉向什麼,然後教什麼。杜絕家長在孩子感覺的時候,破壞孩子的感覺;杜絕兒童感覺到時,我們沒有把詞語同他內在的感覺及時配上對!

三、關於“智力”的理解

真正內涵:一個人的力量來自於哪裏,來自他高貴的品質、完整的人格、崇高的道德和充滿創造力的思想。

感覺訓練是兒童智力發展的唯一途徑。

四、什麼是“愛”和“獨立”

愛是土壤、是陽光、是兒童成長的一切。

“教”孩子可能是奴役孩子。因爲你怕弄髒了衛生,你怕麻煩,你代孩子所做的一切不是“愛”,你剝奪了孩子“體驗”和“學習”的過程。

愛是讓孩子走向獨立。這種獨立不僅僅是身體“行動”上的獨立,更重要是“思想”上的獨立。

五、關於“獨立”的理解:

兒童的成長是一個趨於獨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你阻止了他,那麼對這個人就沒有了自由,也沒有了獨立。沒有獨立也就沒有了真正的生存能力、學習能力、發展能力。

六、關於“自由”和“獨立”的理解

每個人都會依據自己的獨立程度來使用自由,而這一切基於一個條件:當他是孩子的時候,父母給予的愛和自由是一環接着一環的。

蒙特梭利說:我們必須把我們的後代造就成爲強有力的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獨立和自由的人。

自由不是條件而是品質。有了這樣的品質才能作爲人而存在,纔不會在思想和意識上喪失做人的權利。

七、“自由”與“紀律”內涵:

自由: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充分發展潛力的自由,給予孩子充分認知的自由。由這種自由,他才能最大限度的摸清事物的規律,才能夠去認知、認識。

紀律誤區:平常意義上的紀律的“典型形象”,就是比較聽老師話,安靜的坐在那裏,不活動。

紀律內涵:紀律必須建立在自由的基礎上。人必須是自己的主人,當你是自己主人的時候,當你自動遵守某種生活準則的時候,那你就有自我控制的能力了。人的這種自我控制能力稱之爲紀律。

反思:我們“愛”錯了嗎?

家長們在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和愛着自己的孩子。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牙牙學語之際就開始給孩子報各種學習班。在親戚朋友面前,以自己孩子會背多少古詩、多少才藝而喜形於色!用自己對自然和社會的認知“灌輸”自己的主觀認識。以怕弄髒了、怕麻煩等等藉口剝奪了孩子“體驗”和“感知”的學習機會,以命令式或者威脅式的語言規範孩子的思維和言行。

愛和自由讀後感 篇11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想法:我必須要好好地教育孩子,不能讓他輸在起跑線上;不能讓他以後過不好的生活;我要讓他出人頭地。好像只要我們努力了,孩子就能過上想象中的幸福生活。

實際上,兒童是依據內在的理性獨自發展的,這種理性的過程是自然的,而不是大人強硬的灌輸進去的,所以,兒童應當自我去親身體驗,將經驗肉體化,才能構成屬於他自我的概念。

蒙臺梭利舉過一個例子。一個孩子拿着玩具火車玩,他不讓火車在軌道上走,火車必然要在軌道上走,這是成人的規則,而孩子用這個火車在進行其他玩法的時候,爸爸就會說:“兒子,這是不對的,這個東西應當在火車軌道上走。”爸爸給兒子示範怎樣走。他的孩子不想這麼做,但爸爸認爲應當這樣做,他就不斷地干涉孩子。

我們是不是也經常這樣做?我們帶回家的玩具,孩子並不按常規的方法來玩,而是用你想不到的方式去玩。

我給陽陽買的玩具汽車,剛拿回家,教他放在地上跑,可是他卻拿起來用手轉動汽車的輪子,專心致志地看着它轉。無論我怎樣示範正確的玩法,他都不爲所動,依舊執拗地看輪子轉,並且一玩就能玩很長時間。我遂放棄了教他的想法,任他自由去玩。

有一天,我突然發現他能夠讓汽車在地上跑的飛快,比我玩得都溜。我想這或許是他發展到了這一步,或者這只是他研究汽車的一部分。

因爲他有時候還會將發動起來的汽車不是讓它向前跑,而是讓他撞到物體上,然後再將汽車拉回來,反覆地撞。奶奶着急的喊他:別這樣玩,把汽車就撞壞了!他不聽,照玩。我看了孫教師的《愛和自由》後,認爲他是在找尋屬於他自我的獨特的感覺,所以我不去幹涉他。

經常受到外力干涉的孩子,在感覺上的發展會有必須的缺陷。孫教師說的“濟濟”小朋友的表現,讓我看了感到十分心疼。一個幼小的孩子,別的小朋友每當按自我的方式去玩玩具的時候,他都要去幹涉,讓別的小朋友按他的方式玩,搞得別人壓抑得受不了。而他自我呢?得經受多少次如此的壓抑才能構成這樣的感覺或者說心態?大人那些自以爲是的正確方法是多麼地傷害孩子的感知本事!

幼兒期是感覺經驗開創期,創造經驗感覺期,感覺知識敏感期。這時,如果是從自我的經驗得出結果,它變成你生命的一部分,那是你自我的,但別人教給你的東西,那是別人的,那是別人的感覺經驗,感覺經驗是不能代替的!創意是不能教的!

願我們的孩子都能用自我的感覺來感受屬於他的獨特的世界!

愛和自由讀後感 篇12

愛,是什麼?無數人試圖尋找這個答案,可每個人是心靈對愛的認識都是不一樣的,所以答案也都是不一樣的,無法用語言說清,愛是生命的祕密。父母對於孩子的愛那更是世界上最無私最偉大的愛,這種愛更需要的是一種正確的表達方式,讓埋葬在孩子內心深處的種子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自由,又是什麼?人人都在追求自由,可是對“自由”的定義和“愛”是一樣的,是沒有確切答案的。翻看字典,自由是一種免於恐懼、免於奴役、免於傷害和滿足自身慾望、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舒適和諧的心理狀態。簡單地說在心理學上,自由是按照自我的意願做事,就是人能夠按照自我的意願決定自我的行爲。在我看來自由是人類智慧的根源,自由能夠說是人類生存的一種最高境界了,很嚮往自由!在《愛和自由》這本書中,自由能夠說是一種尊重。尊重生命原本的樣貌,不給孩子過多的束縛,不把自我的意願強加給孩子,要說實話應對孩子,有時候我卻很難把握“自由”和“原則”的尺度,估計這也是困擾很多家長的問題吧?因爲這個尺度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上加難。

這本書表達了蒙氏教育的核心理念:對孩子的愛和尊重。中國很多父母都喜歡把自我許多的觀念強加給自我的孩子身上,把自我的遺憾和未能實現的夢想都寄託給孩子,期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爲自我夢想中的那一個。孩子揹負着父母深重的寄託,生活的很累很累。真的理解孫教師曾說過的“同情兒童的苦難!”我們凡是應當從孩子的立場爲孩子着想,從容的應對發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一件事情,從而更理解他們的想法,理解是溝通的最直接的橋樑。

書中說到其實教的整個目的就是爲了發展人自身的潛力,“我們總是把掌握某種技能作爲智力發展的標準,實際上技能不重要,六歲之前兒童不用急着學習任何一門技能,他要學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有那種感覺就行了。對此觀點我表示贊同。孩子就像是一張白紙,他們的感覺來源於內部,他不需要大人往紙張上去做好規劃,因爲你給他什麼他就會理解什麼。不要妄想讓自我的孩子成爲“神童”,小小年紀就要求他們會背很多的詩詞歌賦、數學計算等,這樣的孩子雖說知識廣博,但他的心智發展並不好,缺乏洞察力、不會去思考,只會一味的死記硬背,毫無自我的創新性,整個創造思維被你們給抹殺掉了,試問這樣的孩子會有好的發展前景嗎?

“人的成長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心理的成長過程,而不是一個智力的成長是附着在心理成長的”。我認爲在我們生命的過程中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與挑戰,從而走向成熟和優秀再邁向卓越!尤其是剛入園的新孩子,他們需要學會自我調整心態,讓自我慢慢的去適應幼兒園裏的一切,逐漸心智發展的就會很順暢。所以家長也要配合好我們教師的工作,要保證自我的`心態正常,孩子纔會不那麼恐惶,俗話說的母子連心,大概也就是這樣的吧。

孩子在幼兒園時,其成長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來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給孩子營造一個進取的充滿愛和自由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讓孩子的潛能得以發揮。在六歲之前,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並不會一味這些自由而變得毫無組織與紀律,相反,在自由中他們就變得自律與順從。而不是我們一味的壓制和束縛孩子,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膽怯,不明白到底什麼是能做的,就不再有自我的思維,一味的聽從大人的指示,完全的迷失了自我,那麼他的人生也不會是歡樂幸福的!

只要給孩子充分的愛,充分的自由,這樣才能激發孩子的內在潛能,促進孩子的心智發展,纔會成爲一個專注、寬容、堅強和完整的人!

愛和自由讀後感 篇13

四年前就看過孫教師的這本《愛和自由》,當時看的時候就覺得這種教育方式很好,可是書看完了就完了,沒有很深入的去執行,概念式的東西在頭腦中停留不了多久就消失了。以往工作的早教機構雖然也主張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但就像孫教師在書裏所說的傳統的觀念是那麼根深蒂固,那條路越走越偏。

隨着孩子一天天的長大,總覺得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困擾着我。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很強烈的無力感,自我和孩子都很痛苦。一向想不明白:作爲媽媽自我好像已經盡全力了,可是爲什麼教育的路還是那麼痛苦呢!直到我聽到了孫教師的講座,走入愛如是,參加讀書會,再從新拿起《愛和自由》

《愛和自由》的第一章中孫教師首先就提出了精神胚胎,其中有一段話異常的觸動我:人們從不會爲一個孩子長不大而擔憂,但卻從不認爲精神的種子曾在兒童內心存在過,從不認爲兒童內在也有一個自然、有序的成長過程,它只需要我們供給一個適合發展的環境。在兒童的精神上,我們一向在充當一個主角——“造物主”。在傳統教育中我們從不懷疑孩子是教出來的,在孩子面前成人都以權威自居,我說的都是對的,都是爲你好,你那麼小你什麼都做不了,你這樣做是沒有意義的!成人固守着自我的信念,沒辦法站在平等的角度去觀察孩子,更沒辦法觀察到孩子的內在需求,也就不可能給孩子供給成長所需要的環境!然後成人就開始抱怨這孩子真不乖,帶孩子真是折磨人啊。這也許就是我前面說到的所謂的“問題”。如果不能瞭解兒童時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種“灌輸”,而是需要條件的準備,兒童會自我吸收這一規律,那麼這些問題就會一向困擾着我們。

我走進愛如是後,我仔細觀察身邊的孩子,他們大部分都很自在,沉浸在自我喜歡的工作中,教師不會把自我的想法強加給孩子,以平等的身份跟孩子交流,孩子表現出的那種工作時的平靜,遊戲時的喜悅,發生衝突時情緒的流淌一次次的震撼着我。我從心底覺得在這種環境裏的孩子是幸福的

“人類的發展中有一個法則,就是愛。這個世界上最高貴的,最大的真理就是愛。無愛和非正常成長史這個世界最大的罪惡。”作爲媽媽我們總是說自我多愛孩子,可是我們的愛是有條件的,不穩定的,變化莫測的,一切按照我們的計劃進行時我們是愛孩子的,孩子要什麼我們都會滿足;孩子“搗亂”的時候,發脾氣的時候,我們自我身體很累的時候,心境不好的時候我們都是不愛孩子的。對於這一點我深有感觸,經常會跟孩子說你怎樣這樣,你爲什麼不能體諒一下媽媽?那種感覺十分的無力也十分的無奈。此刻每當我想說這句話的時候我明白那是因爲我缺愛。在我有情緒,我不舒服的時候我需要別人的安慰和愛,在得不到的時候我期望從孩子哪裏得到。我深深瞭解這種缺愛,不能獨立,依靠帶來的痛苦。我想結束這種痛苦,更加不願這種痛苦在孩子身上延續。隨着自我和寶貝在愛如是一天天的學習,我很明顯的感覺到我們之間微妙的變化,我們開始定規則,開始分享情緒,開始平等的對我們的衝突發表意見,孩子明白媽媽不會再那麼情緒化,對媽媽的愛有一種篤定感。我也越來越明白“愛你如是,非我所願”這八個字的意義。

書還是那本書,看書的人和看書的感覺已經不一樣了,這是一本需要反覆閱讀反覆感受的書,相信隨着自我的成長每一次的閱讀都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愛和自由讀後感 篇14

假期裏,我讀了一本叫做《愛和自由》的書,這是一本關於“愛”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書,正如作者所說:“我愛孩子們,始終細心翼翼地仰視他們。

這句話飽含着作者對兒童至深的愛。在十多年的教育實踐中,她始終用心靈和兒童對話,她能看到兒童的渴求,明白兒童的想法,瞭解兒童的心境,感知兒童的苦難。

不論是學校還是家裏,我們應對的都是孩子,一個個獨立而獨特的個體。自我有限的教育經驗是否能夠滿足於這麼多需要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呢?這也是一個古老的教育話題——怎樣因人施教。即書中提到的“愛的本事”之一。

我覺得要樹立孩子的一種比較良好的自我評價感覺,因爲,孩子對自我的評價都不是很客觀,大部分評價都來自成人。所以,要讓孩子覺得自我是好孩子比讓孩子覺得自我是“壞孩子”更容易教育。

當孩子出現不遵守紀律的時候,要理解孩子的種種行爲,不在孩子面前反覆強調他的種種不是,而是能夠採取轉移注意力,弱化他的錯誤行爲。一個孩子的成長是否能夠不斷髮揮和擴充自我原有的優勢,改善不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個比較系統的教育方案。

讀了這本書,讓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才發現,原先作爲教師,我是那麼不合格,我忽略了孩子的內心,缺乏對孩子的溝通和交流。從此刻起,在工作中,我要多聆聽學生的心聲,而不是急於批判學生。聆聽孩子的心聲,是我們與孩子溝通的最好方式。聆聽是我們對孩子最好的愛!

總之,需充分觀察和了解孩子的特性,來尋找相應的教育策略,持之以恆,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我們有足夠的洞察本事,在每個孩子身上看到不一樣的閃光點,我們也將更加具備了愛的本事。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擡起頭來做人。”經過閱讀《愛和自由》這本書,我深深地體會到:同時,也使我清醒地認識到:要教育好一個學生,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長期不懈地努力,只要我們能夠持之以恆,用我們火熱的愛心去點燃學生心中期望的火花,那麼,我們就會看到一個個學生像一棵棵小苗苗沐浴着陽光雨露,茁壯地成長!

愛和自由讀後感 篇15

你以爲你愛孩子,你想象你可以愛孩子,你認爲這就是愛孩子,和你真的愛孩子是有差別的。也許,你需要停下來看:你是不是基於你的思想,你的想法,你的恐懼,你的焦慮,你的習性來愛的。這可能意味着你更愛你的想法,更愛你的恐懼,更愛你的焦慮,更愛你的習性。

愛就是愛,恐懼就是恐懼,焦慮就是焦慮,認爲就是認爲,一切如是。我們要學會從一切如是中將愛剝離出來,你的孩子才真正可以接收愛的禮物。

我們一生能夠給予孩子的,只有一樣,那就是愛!——孫瑞雪

愛自己的孩子是每個大人的天性,在兒童教育家孫瑞雪看來“你以爲你愛孩子,你想象你可以愛孩子,你認爲這就是愛孩子,和你真正的愛孩子是有差別的。”

她在第一章中提出“兒童帶着什麼來到這個世界?”的疑問。她認爲孩子一生下來就蘊含着強大的精神能量,每個孩子都將按照內在的成長規律成長,我們成人要遵循孩子的這種內在規律,在適當的時候給予適時引導。我們經常會說孩子會有敏感期,在敏感期的時候,成人稍加引導鼓勵,孩子就能對某項技能做得更好,更熟練。但現在的家長都很着急,就怕自家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拼命地去幫忙,去幫孩子規劃好自己認爲好的課程或技能,將自己當年未完成的願望期望在自家孩子身上實現。

記得之前有和一位家長聊天說到,她說本來她沒有很着急想讓孩子報輔導班之類的,她覺得孩子還小,等稍微再大一點上了國小之後再報,可是當她發現身邊其他的小朋友有的在學畫畫,有的在學舞蹈,有的在學彈琴,有的在學打鼓等等,她就開始慌了,她不想讓自家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大概問了孩子的興趣之後草草報了一個家長選擇最多的打鼓興趣班。孩子剛開始很有興趣,因爲來到這裏有自己的好朋友,打鼓的時候會發出各種動聽的聲音,他覺得好玩極了,就高興地對媽媽說他喜歡打鼓。媽媽開心極了,她認爲自己爲孩子做了一個正確的決定。可是沒過幾個月,孩子的新鮮勁過了,媽媽也能明顯感覺到孩子對打鼓這件事提不起興趣了,孩子總是找不到正確的節拍,跟不上節奏,找不到自我歸屬感,於是慢慢變得自卑,害怕在衆人面前表現自我。她這才意識到她當初根本沒有認真考慮過孩子的感受,也沒有實際去考察看孩子有沒有這方面的天賦,她只是覺得別人家孩子有的我家孩子也該有,不能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去盲目的跟隨主流給孩子報班或替孩子做決定,她後悔極了。

0到6歲決定人的一生。人特別奇怪,比如說一個壞人,讓他去教大學,這個人的東西可能被大學生吸收,也可能不被吸收,但基本上是不被大學生吸收;如果讓他來教小孩子,小孩子就吸收了他的東西。我們也經常在網絡上看到,奶奶帶着孩子天天跳廣場舞,結果那個孩子跳的廣場舞和大人一模一樣,我們看了後都不禁大笑。也經常會聽到有些家長會議論孩子在家模仿老師上課,讓家長當小朋友,學的口氣、動作和老師一模一樣。以前我也一直認爲孩子沒那麼的細心,不太會關注身邊的事物,需要大人的引導和提示。其實孩子是很敏感的,他能感覺出老師的情緒,精神狀態,記得有一次我身體不太舒服,就坐在小椅子上,估計表情也不是很好看,我的小可愛“漢堡”就走到我身邊問:“木子老師,你肚子痛嗎?揉一下就會不痛的。”說着她就用自己的小手幫我揉了起來,頓時我的內心一陣感動。這些都反應出幼兒的心智是具有吸收性的。在幼兒園裏教師就是兒童的環境。除了教具、教室環境的準備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準備就是教師的精神。在教學中對待孩子的態度一定要嚴謹和科學。引導孩子從感覺走向概念、把具體的事物和抽象的概念進行聯結。所以要時刻提醒自己,準備好自己的精神。

愛是土壤,愛是陽光,愛是孩子成長的一切,愛是孩子成長的最好食糧。“愛”同我們掌握一門藝術一樣,是需要學習的。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能對孩子的生活過度地照顧,對孩子精神上的照顧和理解也就是關心他的成長。真正被愛的孩子依戀程度比較小、獨立性強、思維開闊、自信、記憶力好、解決問題能力強、同時孩子快樂無比。

可見,愛孩子應建立在對兒童生命發展瞭解的基礎上,多看一些經典的書籍瞭解兒童的成長規律和精神的建構過程,就能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提供條件和幫助。

愛和自由讀後感 篇16

自從讀了《愛和自由》,孫瑞雪老師教育理念,讓我作爲老師還是作爲孩子的家長都有好大的觸動之處。

我相信作爲孩子的家長,都希望把自己的小孩子送到最好的幼兒園裏面來上課,接受最好的教育。我覺得《愛和自由》詳細進述了蒙氏教育知識理念,怎麼去理解孩子,怎麼看待孩子的各種表現,還應該怎樣去處理他們的表現。

孫瑞雪老師從中認爲:孩子6歲前,他們的自我成長更依靠自我教育,而不是來自成人的,但是我們成更多的就是給孩子塑造一個積極向上的信息環境,讓孩子接收積極信號,還說了在6歲之前我們要多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快樂,孩子也不會因爲這些自由而反變得毫沒有組織與紀律,反而讓他們自由到極致了,也變得自律與順從老師的話了。孩子在一個充分自由與愛的環境裏,認識的是真理也不會是畏懼強權,迷失真正的自我。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幸福。

《愛和自由》,書中用精闢理論和大量的案例深入說明了什麼是愛,什麼是自由,也同時糾正了成人對於愛和自由一些錯誤理解。書上寫了《愛和自由》的重要性更是被提高到對中國人來說史無前例高度、紀律、獨立、智慧、道德……這些我們值得去學習的地方和品質,都取決於我們給孩子怎樣的愛和自由。

但是我感覺成人可能覺得愛是簡單的,只要發自內心就可以。但這是主觀誤區,俗話說:“美國心裏學家弗洛姆說:‘愛同我們掌握其他藝術一樣,它是需要學習才能掌握的。”如果不瞭解孩子的成長規律和精神建構過程,就無法給我們孩子他們所需要的愛。”

同時蒙特梭利說:“我們要做孩子精神上的僕人而不是主人。”孩子的發展環境和條件提供,接受這個觀念,像發生一場內在革命,也意味我們會因自卑、壓抑而感到產生自大。其實兒童弱小,他內在藏着一種強大精神能量和潛能。

愛和自由讀後感 篇17

看完這本書,會讓你覺得心頭像壓了一塊大石頭那樣,真的,很沉重。 書的作者是一位長期從事蒙氏教育的工作者,她的理念、她的思想,她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會讓你,尤其是爲人母的你、爲人師的你感慨萬分。到底,我們都對孩子做了什麼!我們真的是在愛孩子嗎?或許,就像作者所說的那樣,我們更愛的是我們自己?

說到愛孩子,我們的爸爸媽媽們或許都會拍着胸脯肯定自己,但是如果是問給孩子自由了嗎?很多爸爸媽媽們都不敢出聲了。我們老師呢?對孩子,我們又給了他們足夠的自由嗎?答案是:沒有。

在我們傳統的思維裏,自由代表的就是放縱,就是不聞不問。所以,我們掛着“愛”的旗號,包辦了孩子的一切。怕孩子摔疼,我們始終牽着他們的手不肯放開;怕孩子弄髒,嫌他們慢,我們堅持餵飯、幫他們穿衣、穿鞋襪;爲了孩子“好”,我們幫他們做好了所有的選擇,吃什麼、穿什麼、看什麼、玩什麼,而且還幫他們安排好了時間。孩子們什麼都不用考慮,按着我們爲他們安排好的路線一步一步的走着,如果偏離了這條路線,就是不聽話……

天啊!多麼可怕,這就是我們給孩子的愛麼?

我非常慶幸自己看了這本書,因爲我從中明白了孩子他一生下來就蘊涵着強大的精神力量,他將按照內在的成長規律成長!

那我們要給予孩子的是什麼呢?是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得到愛,給予孩子成長的機會,並讓孩子感知到您的愛,爲孩子的發展和每一個生活細節提供條件和幫助。而這些必須建立在你對孩子生命發展瞭解的基礎上。有很多的父母對孩子的成長一無所知,他總是從自己的成長經驗或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從不知從孩子的利益出發。真正會愛孩子的父母,他的孩子在各方面的發展都非常出色,比如說孩子對父母的依戀程度比較小、獨立性強、思維開闊、自信等等,最重要的是孩子快樂無比。

還有一點想說的是讓孩子從愛走向獨立。因爲孩子是靠愛而走向成長、走向獨立、走向充滿幸福的人生。愛是孩子獨立的前提,獨立是孩子被愛的結果。所以當媽媽很“倒黴”,你必須多愛孩子,不能多愛自己。那爲什麼我們大多數的成人做不到這一點呢?因爲我們也沒有長大,也在渴求愛,也在走向獨立的途中。

是的,當我們有了孩子的時候,我們想我們會更愛我們的孩子,我們希望孩子比我們成長得更好,但我們卻做不到。因爲我們的童年大都成長得不好,那些不好的東西已經作爲潛意識積澱在我們身上,我們也在用這些東西對待孩子。

所以,要更好的愛我們的孩子,首先要改變的是我們自己,任何人都是可以改變的,只要你能尋找到一個愛你的人,先讓自己長大、獨立,讓自己內心充滿愛!

讓我們期待:孩子因爲愛而願意順從,因爲有意志而能夠順從。

愛和自由讀後感 篇18

孫瑞雪的《愛和自由》這本讀物給了我很大的啓發,讓我更加了解兒童的心理、訴求、想法。這本書告訴我們,兒童教育同樣要與時俱進,給我帶來幾點兒童教育的思考。現今我國發展很快,兒童物質生活豐富,現在的兒童還需要什麼呢?

一、兒童需要父母的理解和鼓勵。大部分的人平時都會給孩子買很多的東西,可是那並不是他最想要的,只有理解和疼愛才是孩子最需要的。請減少與別人孩子的比較,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朵沒有盛開的花朵,請耐心等待他盛開的高光時刻。

二、兒童需要家人的陪伴。只有時常陪伴在兒童身邊,兒童纔會感覺到開心快樂,兒童纔會感覺到被重視。現在好多兒童一上國小就被父母送進寄宿制學校學習,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孩子缺失了幸福感,更有嚴重者學習很差,不願與人交流,甚至發生自閉現象。還有好多農村兒童父母外出打工,很少陪伴孩子,讓童年時光失去了色彩,等到孩子大一下進入叛逆期,出現很多過激行爲,父母想挽回時就晚了一步,請抽一些時間與孩子一起度過美好時光吧。

三、兒童需要玩耍時間。現在的教育模式很多家長喜歡讓孩子搶跑,提前學習與自己年齡不符的知識,而忽略了孩子感興趣的事情,就把孩子的創造性給抹殺了,提前學習的知識並不能給孩子帶來創造力,甚至讓孩子收到傷害。有個小女孩,國小六年級鋼琴十級,爲了練好琴,父母費心費力時時監督督促,孩子爲了不練琴,把水故意灑在鋼琴上,後來鋼琴十級證書拿到手後,孩子再也不願碰鋼琴一下。

我們今天的兒童教育應該重新審視,要符合現在兒童發展的需要,保護兒童恰當的接受教育,尊重兒童的玩耍權利,陪伴好兒童最重要的一段時光。這就是我的讀書感悟。

愛和自由讀後感 篇19

在《愛和自由》這本書中,作者孫瑞雪通過實際例子敘述了觀點:只要給孩子充分的愛、給孩子充分的自由,才能使孩子按照自己的內心發展成爲一個專注、堅強、完整的人。

孫瑞雪園長的這一觀點,我是贊同的。這本書裏的“愛”和“自由”中首先愛孩子我們身爲教師最重要的就是愛孩子,家長更是愛自己的孩子。但愛不是溺愛,也不是盲目的愛,這一點我相信大家都是理解的。其次是自由,自由不是隨波逐流,也不是控制他讓他去完成承認心裏認爲的自由。愛和自由密不可分。

我們成人總是覺得愛孩子,就是去管他,讓他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生活和做事。因爲有了這個想法才“干涉”的太多,總認爲孩子就是孩子,我們總是讓孩子去認真的聽從成人的安排,可不知道這樣其實違背了孩子發展的過程和心理,因此我很欣賞書名中的“自由”兩個字,之前我認爲自由是讓孩子隨心所欲,它不能和紀律自律相提並論。但是讀了這本書,再去結合我和孩子相處的經歷,我深受感觸。我認爲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一定不能去“把控”孩子,孩子是有自己的想法的,而且他所有的行爲都是有自己的原因的。我們要試圖去設身處地的去理解他。

第二,我們要細心去觀察孩子,傾聽和溝通是最有效的瞭解他們的方式,和孩子成爲好朋友,這樣的相處也有利於孩子的心理髮展,我們也可以拉近和孩子的距離。

第三,成人的榜樣作用,俗話說:“言傳不如身教”,我們的言談舉止對孩子很重要,他們會潛意識的去學習和模仿。作爲老師來說,我覺得我身上的擔子很重,但是也必須要去肩負。

愛與自由同樣重要,我們要將滿滿的愛給孩子,同時,也要將自由還給孩子們,對待他們要多些引導、寬容和理解,我相信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肯定也會快樂、堅強、充滿創造力和勇氣。

愛和自由讀後感 篇20

愛是什麼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不圖謀惡事,不以不義爲樂,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這是看《愛和自由》最初打動我的地方,短短的幾句話卻讓人別有一番感悟和滋味。

從事幼兒教育四年來,自認爲是位充滿活力與愛心的老師,但是看完孫瑞雪老師的《愛和自由》,我突然領悟我們的愛對於我們的寶貝來說是一種“虐待”。我們成人有太多的不能夠,總感覺孩子就是孩子,他們的潛力達不到我們所需要的成果,爲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們總是讓孩子事事聽從我們的安排,孩子總是問爲什麼,而我們的理由就是:“因爲我愛你們。”但是這樣恰恰違背了孩子發展的成長規律。

幼兒教師最擔心的就是孩子在幼兒園發生事故,哪怕是小擦傷也好也會讓我們覺得無法向家長交代,因此我們處處留意,時時留意,這個不許,那個不讓,始終讓孩子在我們的掌控之中,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我們整天對寶貝們說:“孩子們不能這個樣貌,不能碰那個東西會劃傷你的手,你們就聽老師的吧,老師是爲你們好,老師愛你們。”我相信,這是大多數老師都在做的事情。看完《愛和自由》,作爲80後老師必須要改變自我想要駕馭孩子的想法,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認爲是有原因的行爲,要做一個有心人,去仔細觀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一個在愛和自由裏健康成長的孩子。同時,我們在自我改變的同時,也要把這種思想傳遞給我們身邊的每一位家長,我們的教育需要家長的大力配合,只有家園密切合作,我們才能給予我們的寶貝真正的愛與自由。

看完《愛和自由》還有的一個感觸就是關於知識,我們是引領幼兒前行的教師,我們怎樣去“教授”知識呢。,我認爲我們就應改變教的方法,不再是枯燥的教,而是帶着孩子去認識,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超多從生活中學習而不是課堂學習的過程。認識事物的過程好比吃飯,經過消化成爲生命的一部分,並自如地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這種東西是智力。

孫老師說愛與自由並重,我們要把愛帶給身邊的每個孩子,同時,也適當放手給他們自由,只有愛沒有自由,孩子就會失去自我,只有自由沒有愛,孩子便會冷漠。愛與自由同在,並加以引導和體恤,讓孩子們要學會相信,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必定會快樂、堅強、充滿創造力和勇氣。

我們這一代人大多數是在指責中長大的,此刻我們忘記了自我的童年,忘記自我童年的故事,忘記自我童年的願望,忘記自我被束縛後慢慢被磨蝕的沒有個性的痛苦!這是我們的遺憾,因此我們更就應讓我們周圍的環境充滿愛、自由與溫情,對寶貝更是就應用心去關愛,彌補我們的遺憾。

人類的創造力是非凡的,尤其是對一個孩子來說。如果他6歲以前能夠成長得十分好,他就越容易進入更高狀態的人類的思想、人類的情感和人類的一切科學理論,如果我們被某一種東西禁錮的話,我們只能被限制在一個狹小的範圍內。

親愛的老師們讓我們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熱愛孩子,讓他們充滿快樂,我們給與孩子愛與自由,孩子就能給我們帶來一個完美的未來。因爲“兒童是成人之父,兒童是人類之父,兒童是禮貌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