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戰爭與和平》讀書筆記1000字(精選多篇)

第一篇:《戰爭與和平》讀書筆記

《戰爭與和平》讀書筆記1000字(精選多篇)

最近閱讀了《戰爭與和平》,這本書值得重讀精讀。

其中有句經典的語句深深的吸引了我:“用人間的愛去愛,我們可以由愛轉爲恨;但神聖的愛不能改變。無論是死還是什麼東西都不能夠破壞它。它是心靈的本質”。

這一部穿插在上流社會,不侷限於一隅的小說,場面的波瀾壯闊,是他成爲經典的原因。裏面的人物個性鮮明,讓人難以忘懷。彼埃爾、安德烈、尼古拉等等,彷彿只要穿越時空,仍然可以觸摸到,那些熱血,那些真正的悲傷以及對未來的希望,就這樣展現在人們的眼前。生下來,人的各種慾望、醜惡一面盡情展現。情慾、貪慾,更多。庫圖拉夫也是一樣,毫不在意地聽別人說他是獨眼龍,在軍事上,兢兢業業,爲國家效忠,盡犬馬之力。最後,卻因爲別人的不滿,軍權移交。卻竟然只呢喃一句,“我的時代,終於過去了……”。也許,就像列夫·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所說:每個人都會有缺陷,就象被上帝咬過的蘋果,有的人缺陷比較大,正是因爲上帝特別喜歡他的芬芳。也許他是被上帝咬得特別多的那個蘋果,所以,他是最被上帝所最愛的那人。

和平的前奏,總是需要流血和犧牲換來。明天太陽是否能依稀升起,沒有人知道。狹小的車間中,娜塔莎和安德烈互相人性的寬恕。當戰爭結束,拿破崙的時代徹底過去,奧軍取得勝利的時候,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黎明,終於來臨了。是的,來臨了,經過戰爭的洗禮,這和平的曲調奏響之時,那旋律格外的歡快和動人。

婚禮舉辦,生兒育女,這是人之常情,這是真正的和平時代了。最後一句話,讓人感觸頗多:我所能做的,只不過是令愛我的人都感到幸福。那是小尼古拉的感慨,那個十五歲的瘦削少年所說的話。是的,既然已經和平了,我們所能夠做到的,只不過是愛我的人都感到幸福而已。

第二篇:《戰爭與和平》讀書筆記

《戰爭與和平》讀書筆記

09307038 吳倩雲 09級工管

我們常說主題是一部文學作品所探索的基本的、常常是帶有普遍性的思想。那麼我們在討論《戰爭與和平》時就應該把重點放在其主題的分析上。小說的主題大致可以概括爲,人類動機的荒謬性、探索人生的意義和領袖的侷限性。

人類動機的荒謬性

《戰爭與和平》中大部分都在描寫戰爭,它使我們聯想到清晰的戰爭策略和合情的戰爭推理,但是托爾斯泰不斷強調在和平與戰爭時期人們行爲背後的動機不符合邏輯。智慧沒有與理智聯繫在一起,而是與軍事行動的詭祕程度及我們自己有關。庫圖佐夫是一位偉大的領導者,不是因爲他制定了一個合理的計劃且要求下屬執行命令,而是因爲他審時度勢,全面考慮問題。如果計劃的某一方面與現實不符他就會相應地調整策略。其他類似的不可思議的行爲還包括尼古拉突然決定與瑪麗結婚,而在此之前他還決定回到索尼婭身邊;娜塔莎出乎意料地同彼埃爾結了婚。在小說中我們讀到的幾乎所有的不合邏輯的行爲都產(更多請搜索)生了美滿的結局,這就與托爾斯泰認爲的存在於生活中的衝動情感遠遠不能爲理性的頭腦所能理解的觀點不謀而合。

探索人生的意義

《戰爭與和平》中有幾個人物曾經頓然發現人類存在毫無意義。例如安德烈在奧斯特里茨死裏逃生,他看到了隱藏在虛假的世俗世界背後的真相。他以死亡求得精神昇華,而彼埃爾在小說大部分篇幅中都在思考爲什們生活如此空虛和虛僞。導致彼埃爾思考的直接原因是他錯誤的婚姻,但是他思索的問題不僅僅侷限於海倫,還包括爲什麼人類要出現在世界上的問題。彼埃爾參與共濟會的神祕行動是他爲實現生活意義而做的一次努力。然而,托爾斯泰通過彼埃爾漸漸厭倦了共濟會成員並對他們的消極思想感到不滿,指出了這種努力方式的缺陷。彼埃爾參與政事,他那短命的、瘋狂的、刺殺拿破崙的念頭也是很膚淺的。最終讓他的生命充滿意義的還是同娜塔莎的愛情。

領袖的侷限性

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對社會上層和底層人物分別進行了探索,向我們真實地描繪了農民與沙皇、奴僕與帝王的形象。因此,我們不僅可以近距離地觀察拿破崙和亞歷山大等高層人物,而且有機會把他們置於整個社會背景中進行評論,宏觀地評價他們的才幹和作用。基於這點,托爾斯泰對公爵們、將軍們和其他虛構的領導人的評價是相當嚴肅和平等的。當然,這個評價不敢恭維。尼古拉第一次看到沙皇,感到震驚,實際上,沙皇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我們對拿破崙的看法更爲糟糕:當讀到拿破崙在浴室裏搓着肥胖的身子時,我們很難想到他就是歐洲的征服者。托爾斯泰的歷史哲學觀證明了他對領袖們的挖苦是有道理的。在他看來,歷史不是某些偉人創造的,它是無數個小得無法獨立分析的獨特的因果聯繫編織在一起的結果。就連認爲自己是世界主宰的皇帝們,也受着環境中諸多因素的束縛。

討論完主題,自然就要了解其主題成分。什麼是主題成分呢?這個概念相對來說比較陌生。主題成分是指有助於逐步展現並形成文本主題的再現結構、對比或文學手段。《戰爭

與和平》的主題成分可以大概概括爲以下:不可思議的愛情、經濟損失、死亡啓示。

首先是不可思議的愛情。《戰爭與和平》中充滿了不顧後果而荒唐地選定配偶的情節,其中一些決定還帶來了極爲不幸的結果。彼埃爾憑着對異性的熱情和信任與美麗的海倫結合,但是當海倫與他的朋友欺騙他時,他的生活立即陷入痛苦之中。娜塔莎被放蕩不羈的阿納託利迷得神魂顛倒,準備同他一起逃走時,並沒有意識到他不負責任的行爲將使她陷入悲慘的境遇。她爲自己迷戀阿納託利付出了代價。由於安德烈不能原諒她的過錯,因此娜塔莎失去了與安德烈在一起的機會。在以上兩例中,非理性的衝動都以失敗告終。然而,托爾斯泰並無指責無理性的愛情。小說結束時發生在娜塔莎與彼埃爾和瑪麗與尼古拉之間的兩段愛情竟然同時爲他們和作爲讀者的我們所驚詫。雖然在他們的頭腦中想的是另外一回事,但他們都突然意識到自己深愛着對方。無法解釋的愛情可以是一次可怕的錯誤,也可能是一次美妙的經歷。它深不可測,象徵着生活和直覺中不容忽視的神祕力量。

在小說中,大量金錢和財產的損失是一個不斷出現的題材,它尤其與羅斯托夫家的關係密切。在小說開始,羅斯托夫家族隨着伯爵不負責任地揮霍財產,已經走向衰落。尼古拉在賭場上的失敗加快了家族衰敗的步伐。最後,在法軍入侵時,他們被迫放棄了在莫斯科的宅邸和大部分財產。但是,經濟上遭受損失不一定意味着失敗。托爾斯泰本人爲了獲得精神上的重生,在後來的生活中就放棄了財產,他在《戰爭與和平》中住處羅斯托夫家物質方面的不幸具有積極的一面。羅斯托夫伯爵體面地爲尼古拉償還了債務,表明了父子之間的親密聯繫,也使得尼古拉發誓五年之內還錢給父親。他在小說開始時就明智地放棄了金錢,後來成爲一個精明的地主。此外,羅斯托夫家對生活的態度並沒有因爲經濟損失而發生改變。他們養育了兩個迷人的孩子,分別與俄國最富有的兩個家族——博爾孔斯基家族和別祖霍夫家族的成員結合。從某種意義上講,托爾斯泰特別暗示了金錢上的放棄最終能夠豐富遠比物質財富更爲重要的精神世界。

在小說《戰爭與和平》中,死亡不只是一次生命的終結,還是一次能夠帶來哲學啓示的精神活動。第一個重要啓示就是安德烈在奧斯特里茨死裏逃生時獲得的。他躺在戰場上幸福地覺得世間萬物輕如鴻毛,身上如釋重負。安德烈甚至不在乎拿破崙是否親臨,也不對他加以評論,世間的階級權利觀念在他看來毫無意義。托爾斯泰對死亡的啓示作用的描述還包括一些人物通過別人的死得到頓悟的情況。彼埃爾在法軍營地見到俄國戰俘被槍決的情形遂產生了強烈的反應,形成了對瘋狂的戰爭和人類間兄弟友情徹底的認識。他對普拉東的尊敬使得普拉東的死成爲他生活的轉折點。同樣地,安德烈的死讓娜塔莎的觀念產生了重大轉變。她變得愛思考,比以前認真。如果沒有經歷過失去安德烈的悲痛,她大概不會成熟起來,最終與彼埃爾走到一起。因此,死亡不僅是生命的結束,還是對信仰和思想進行的一次深刻教育。

第三篇:戰爭與和平讀書筆記

戰爭與和平讀書筆記

潔淨的器皿和甘露

一八五六年,老沙皇尼古拉一世服毒自殺,新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即位,新政使人們對尼古拉一世登基時發生的十二月黨人起義又產生了新的熱情,但是一貫反對權威的托爾斯泰對“挖出這些老古董”很不以爲然,因而被比他大十歲的屠格涅夫用書信狠狠地教訓了一翻,終於使他對這些人的思想和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其後他開始構思一篇關於當時得以回國的十二月黨人生活的小說,但是他發現爲了揭示這些十二月黨人的思想,就要回到一八二五年的起義,而要寫一八二五年的起義,又要去寫這些人在起義時的思想產生的萌芽,也就是說要回到這些人的青年時期,亦即一八o五、一八o七、一八一二年的反對拿破倫的戰爭時期,從而使這小說的構思產生了質的變化,這個小說最終沒能寫成,但正由於這個構思和要把一切弄清楚的專注精神,俄羅斯文學史上產生了這部偉大的《戰爭與和平》。

《戰爭與和平》只寫到十二月革命的前昔,寫到書中以十二月黨人爲原型的皮埃爾?別祖霍夫有志建立祕密協會爲止。這部小說的故事以這四個主要人物的思想和生活的轉變穿插敘述而成。他們分別是安德列?博爾孔斯基、皮埃爾?別祖霍夫、尼古拉?羅斯托夫和鮑里斯?德魯別茨科依,除了安德列公爵是托爾斯泰本人的理想原型外——曾致力於改革農奴制的實驗(因此他在書中死去),其他三人都在十二月黨人中有其原型(因而都活了下來)。特別是皮埃爾?別祖霍夫因爲加入共濟會而對神祕主義的興趣(托爾斯泰曾與赫爾岑通信因爲確認了這些十二月黨人有信奉神祕主義的傾向而興奮),還有鮑里斯?德魯別茨科依(現實中是特魯別茨科依)的臨時變節傾向,以及尼古拉?羅斯托夫的脾氣暴燥,但做事勇敢果斷的性格,這在十二月黨人起義歷史中都有記載。

托爾斯泰是寫戰爭的大師,從那三篇關於塞瓦斯托波爾保衛戰的小說,他就把很多寫戰爭的作家甩在身後,這篇小說在在寫作上當然更勝一籌了。這本小說大部分篇幅都是寫戰爭,托爾斯泰不僅把每次戰爭(特別是奧斯特利茨三皇會戰和波羅蒂諾大會戰)寫得各不相同,而且更要反駁戰爭史中的荒謬的記載。如果說歷史學家是把戰爭符號化,傳記家們把戰爭舞臺化,那麼他就是把戰爭外景化、大自然化。

托爾斯泰極力反駁歷史學家們的軍事天才說,於是他就在這本書裏對拿破倫大加嘲弄(總是描寫他肥胖的小手和狡詐的手套,以及描寫他享受被貼身侍衛象刷他的阿拉伯小馬一樣刷遍全身的滑稽場景),但是這裏有一個矛盾,那就是他一邊嘲弄拿破倫的天才,一邊又在書中大力頌揚巴拉格季翁和庫圖佐夫的天才。其實要解釋這個矛盾並不困難,托爾斯泰在頌揚後者的時候,頌揚的不是他們的智謀,而是他們面對戰爭的那種順其自然但又威武不屈、依靠人民的心態(庫圖佐夫雖然在戰爭中步步退卻,但仍是咬定法國人將被迫吃馬肉;而巴拉格季翁在

指揮戰鬥的時候,總是對報告請示的人頻頻點頭,但是什麼也不說,只在必要的時候以身作責發起衝鋒)。在這本小說裏,托爾斯泰一方面對“順其自然“的理念加以詮釋,一方面對盧梭的“迴歸自然”的主張加以推崇。

托爾斯泰從很早就開始讀盧梭,他的思想總是帶有盧梭的烙印。盧梭是法國大革命之父,其思想核心就是反對文明,迴歸自然。他認爲人們越是追求文明,仰慕天才,生活就越來越虛榮、矯飾、窒息、弱不禁風,而只有迴歸到自然的狀態才能制訂原始的契約,建造出理想的社會(這一點被伏爾泰大加諷刺,說人們讀了盧梭的書以後應該去學習四隻腳走路,然後埋頭吃草)。盧梭思想的必然推論是沒有受到文明教育(或毒化)的下層民衆不僅值得頌揚,而且應該是未來的主人,其生活方式也是理想社會的天然雛形。當然嘍,盧梭並沒推這麼遠,但這卻是民主主義思想的萌芽(他的契約論則有共和主義的萌芽)。而盧梭思想投射到托爾斯泰精神上,就是托爾斯泰一生都在從反思文明中追求“心靈淨化”和“自我完善”。

在《戰爭與和平》中,那一段發生在皮埃爾?別祖霍夫生活的轉變堪稱本書的精華,而且也是一條最容易被人忽略的主線。它講的是皮埃爾?別祖霍夫在決鬥中意外打傷了他妻子的情夫——本人的老友——多洛霍夫而感到蒼惶、茫然、心灰意冷並盡力逃離家庭,他並不愛自己的妻子,但又不能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麼和自己今後要怎麼生活,苦惱的要死,然後路遇老共濟會會員巴茲傑耶夫。這個巴茲傑耶夫幾乎一下子就看透了他的生活,並解開了他的生活之結。

巴茲傑耶夫立刻向他指出這是因爲他沒有信仰,而沒有信仰就不可能知道什麼是生活。因爲信仰可以讓人得到最高智慧,不認識最高智慧就只能活在一種似懂非懂、矇昧無知、渾渾噩噩的生活之中,既受命運擺佈,又受命運愚弄,還要被迫向自己的生活自欺欺人地說幸福。這些漫不經心的生活只不過是生活的某種虛空形式,如果人意識不到這點,那就不是爲自己生活,而是爲生活犧牲,爲生活賣命、奔波、勞苦;爲達不到的目標煩惱,爲不需要的權利而鼓譟;以傾全力說出一句驚人之語來看不起所有人,用層出不窮的鬼點子證明自己的愚不可及。所有這一切都不過是在生活的泥潭裏打滾,把自己弄得污濁不堪,在人羣裏發出惡臭。一旦“理想”(假如可以稱爲理想的話)破滅,就會苦不堪言,但爲了解脫還得諍諍有詞、言之鑿鑿,最終留下成堆成堆被人一眼看穿的孤獨,多麼可憐的生活,太值得人死後再死一次了。

在托爾斯泰的另一小說《伊凡?伊里奇之死》裏,伊凡?伊里奇在死前終於意識到自己和全家人都生活在這種虛枉的生活形式中,而他之前對他的妻兒態度粗暴也概因於此,於是,當他的兒子來看他的時候,他本想說一句“原諒我吧”,但是最終卻沒說出來,只是扭過頭說了句“讓我去吧”,這是多麼驚人、可悲、可怕的一幕!一個人死前可以原諒所有的人,卻永難原諒這種空殼的生活。

不過令皮埃爾不解的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既使人們對文明茲茲以求,帶着強烈的嚮往,以求得這世上所有的藝術和科學知識爲目標——這裏面絕對不乏最聰明的人——但是爲什麼就是他們也得不到那種最高的智慧呢?下面是巴茲傑耶夫的回答,這個回答讓人驚訝:

”“我不明白。?皮埃爾說?人的智力爲什麼不能達到你所說的那種認識呢??”共濟會員露出忠厚長者的微笑。

“?至高無上的智慧和真理,正如我們想要汲取的最潔淨的甘露,?他說,?我能用不潔淨的器皿盛這種甘露,而評論它是否潔淨嗎?只有把內心洗淨,我纔可能使所汲取的甘露保持一定程度的潔淨。“”

以上肯定也是托爾斯泰一輩子所遵循的至理名言了,追求良知,潔心養性,迴歸自然,必能獲得最高智慧看透生活,這也是托爾斯太思想的精神甘露。

第四篇:戰爭與和平讀後感1000字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1000字

俄國作家列·托爾斯泰有三部影響世界的名作,其中一部便是《戰爭與和平》,它被譽爲“一部史詩般的鉅作”。托爾斯泰在最後對歷史、民族的總結中,提出了這樣一句話:歷史是一門關於各個民族和整個人類的生活學問。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作品主題——戰爭與和平的精華之處。

是什麼使得這本書魅力四射?從1805年抵抗拿破崙侵略的俄奧聯軍到1812年俄國反拿破崙侵略的衛國戰爭;從1805年彼得堡安逸的宮廷生活到1812年莫斯科居民的大逃亡,作者通過對真實的人物如亞歷山大一世、拿破崙、庫圖佐夫和虛構的四大家族羅斯托夫、博爾孔斯基、別祖霍夫和瓦西里等的故事的描寫,再現了俄國曆史上這段波瀾壯闊的歲月,謳歌了俄羅斯民族爲保家衛國而戰鬥的偉大精神。

從故事一開始,戰爭與和平這兩條線索就“和諧”地交替進行着,到1812年,這兩條主線就明顯地交融在一起了:彼得堡的宮廷正在舉辦沙龍宴會時,莫斯科的居民正從將要被炸燬的城市逃出?..作品有着許多類似這樣的場景描寫,在讓人影響深刻的同時,也不斷地催人思考。當戰爭平息下來幾年之後,我們仍然能從“和平”這根線條中隱隱看到殘留的戰爭的影子。

戰爭的場面經過精工描寫變得活生生起來,戰士們在戰場上的奔跑廝殺,簡直讓我喘不過氣來。貴族伯爵皮埃爾·別祖霍夫看到早晨的霧氣籠罩着灌木叢,忍不住讚歎這般美景,和平時期司空見慣的景色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中竟然是那麼難得!只有經歷過戰爭的人們才能深刻體會到和平的珍貴,戰爭期間,人們開始真正懂得珍惜一切事物:親人、糧食、風景??戰爭使得和平時代的一切夢幻主義者變成了現實主義者。

我發現在作品中,不管是俄軍戰士們用生命換取的一場場勝利,執着地捍衛自己的國土;還是法軍突破俄軍的一道道防線,直逼莫斯科的軍事行動。交戰雙方都是打着“效忠皇帝、振興民族”的旗號的。在那時的俄國,亞歷山大所到之處民衆一片歡呼,在小說中,當尼古拉和別佳·羅斯托夫見到沙皇時激動萬分,覺得自己就算戰死沙場也是值得的了。而在法國,大革命推翻了路易十六的統治之後不久,拿破崙又稱帝了,法軍也是打着皇帝和民族的旗號到處征討的。實際上,歷史書上對拿破崙戰爭的評價也是正面居多,在我眼中,戰爭的性質由此變得相當複雜。

托爾斯泰把歷史的進程比作“推動人類進步的神祕力量”,這個力量不能用“好”與“不好”來評定,而且這股“神祕力量”往往會使一個民族駛入暗無天日的黑洞,在這股神祕力量面前,你會看不清方向,你會無法招架,希特勒時期的德國即使如此。這股神祕力量還會淘汰落後的制度,歐洲文藝復興、中國辛亥革命、法國大革命、俄國十月革命??這些進程並非都是以戰爭的方式來解決的,但其進程都堪稱驚心動魄。

既然托爾斯泰是以“抽象”的形式描寫戰爭與和平這兩個宏大的主題,那麼我也學着抽象地思考:在戰爭時期,和平是抽象化了的;在和平時期,戰爭也會被抽象化。

歷史卻往往都不是這樣。

第五篇:《戰爭與和平》觀後感1000字

安德烈和娜塔莎是互相錯過的兩個人。

他們兩個互相錯過,不是因爲尚華(安德烈的父親老公爵)那樣尖銳偏執的叫:“門第高啊?人挺好啊?啊,我那個小孫子要有後媽了!” 不是因爲楊曉(阿納託利)那充滿誘惑和激情的聲音:“我愛你愛到發瘋了,還能見面嗎?” 不是因爲蘇秀(娜塔莎的母親)那無可奈何彷彿已經預料到結局的口氣(那是作母親纔會有的敏感):“去吧,去見他,他向你求婚呢。” 不是因爲孫道臨那一語道破天機的旁白:“此刻安德烈心中原有的對娜塔莎的激情消失了,??只留下對娜塔莎幼稚和軟弱的憐憫,以及她對愛情是否能夠忠貞的憂慮。”甚至不是因爲他們要分開一年。不,全都不是,只是因爲他們自己。 他們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人。

安德烈出場的時候,他對自己的婚姻感到失敗和厭倦,“永遠不要結婚,朋友,這是我對你的忠告。”而娜塔莎吸引他的,是她和他的前妻、和整個上流社會完全不同的純真,她給他帶來的是“幸福、希望、光明”。

那麼娜塔莎愛安德烈什麼呢?她只是想愛,當在舞會上安德烈穿過大廳向她走來時,她就愛了。那是一個和她周圍的男人——她父親、哥哥、鮑里斯、彼埃爾都不同的成熟男人,嚴肅、不苟言笑,他最大的優點就是有自制力。在一個小女孩看來,探索這樣男人的內心有着無窮的吸引力。

安德烈和娜塔莎從一開始就南轅北轍。對方身上那顯而易見的區別恰恰成了各人眼裏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於是,愛情在安德烈經歷過生死對生活不抱希望的時候悄然而來的,在娜塔莎正想戀愛的時候從天而降的。

從一開始他們之間的關係就並不平等,娜塔莎總是仰望安德烈——“連我父親都尊敬的聰明人”,還有害怕。娜塔莎打獵、跳舞,快樂的似乎忘了一切,可當尼古拉提到安德烈,她突然有些驚恐的懷疑安德烈是不是贊成、理解她的這種樂趣。娜塔莎對自己一向充滿信心,她跳舞、騎馬、打獵,樣樣都行,人人都誇,還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但面對安德烈她卻顯得那麼不自信。她在安德烈無形的壓力下,唯恐自己不能符合他的要求。“可和他在一起,我總有點害怕。怎麼回事?這就是真的感情嗎?”而安德烈也滿足於這種仰望。他認爲阿納託利只愛娜塔莎的肉體而非靈魂,其實他也還遠沒接觸到她的靈魂。

安德烈習慣於剋制自己的感情,他向彼埃爾傾訴時楊成純的聲音是那麼興奮,好像已經不能抑制了“我不能不愛光明,這不是我的錯!”求婚時,他面對娜塔莎卻又冷靜的彷彿與己無關。在最熾熱的感情下面還有塊永不會化的冰。這就是安德烈,也是楊成純。愛情就應該是激情澎湃,而當面對婚姻的時候,一切都要變得現實。求婚對安德烈不是第一回,他低

頭卻不看娜塔莎,熟練的說着想好的詞,“我第一次看見您就愛上您了,我能希望??”“您是不是愛我呢?”而對娜塔莎這是破題兒頭一遭,此前她已經在沒有如何消息的等待中熬過了3個星期,就在她覺得不嫁人也挺好的時候,接到了求婚。她怎麼能不喜極而泣,激動得喘不上氣。“還用問嗎?您應該知道,幹嘛還要懷疑?那些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感情何必要說?”“多幸福啊!”但接下來的卻是更加漫長的一年的等待。她又怎麼能不產生激烈的反應:“一年!這辦不到!”但安德烈卻想不到這些,“怎麼了?爲什麼要哭呢?”他沒法理解娜塔莎的眼淚,反而加深了對她軟弱幼稚的擔心。

好像很自然的,楊成純的淡淡的聲音說出:“您是自由的,婚姻將保守祕密,要是您發現您並不愛我,或者愛上了別人??”懷疑已經開始了。他堅持不把婚約公開,不舉行訂婚儀式,說明他對娜塔莎沒有信心,對這段感情沒有信心。他有些自私的想,如果娜塔莎真的要退婚,他不至於成爲全上流社會的笑柄。表面上他是給娜塔莎自由,實際上他愛惜名聲到不在乎娜塔莎的感受。他甚至走之前會說:“我走以後天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您可能會不再愛我??”這種心理暗示對他、對娜塔莎都是致命的。

其實,上一段婚姻的失敗,對前妻的愧疚都還在安德烈心裏。他也在害怕會重蹈覆轍。麗莎的死和他的自私——堅持要上戰場去追求自己的土倫有直接關係。這一次,“等待一年”顯然不止是推遲他的幸福,也不止是讓娜塔莎更瞭解自己,安德烈恐怕也把這當成是對娜塔莎的考驗。然而他們的愛情也終究沒能闖過這關,於是楊成純的柔情消失了,他用我們熟悉的有些誇張的語氣說:“請轉告伯爵小姐,她過去和現在都是自由的。祝她萬事如意。”此時他不再關心娜塔莎的情況,只想知道阿納託利的下落,他要去決鬥,那關係到他的名譽。娜塔莎想要完美的愛情,像尼古拉和索尼婭,或者比那更加轟轟烈烈。安德烈想要一段由美好愛情帶來的幸福婚姻。

婚姻和愛情區別的第一要素就是責任。娜塔莎也意識到了,“從現在起,我就是這個陌生的可愛的連我父親都尊敬的聰明人的妻子了,這可能嗎?從今以後,再不能把生活當兒戲了。我是大人了,我對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負起責任來。”可惜她還經歷世事太少,還不明白“責任”——婚姻中的責任究竟意味着什麼。在她心裏安德烈還是個“陌生人”。

娜塔莎嚮往朝朝暮暮,如今卻是遠隔千里。她的身邊愈是熱鬧,心裏卻只是愈孤獨,愈不能停止思念,“現在他在哪兒?”她必須強迫自己“不想這個,不許想這個。” 然而如何能不想。這一切終於在新年的時候到了頂點,“他什麼時候回來?也許他已經回來了,我忘記了。”(注意:她說的是“我忘記了”,而不是“我不知道”。這就是娜塔莎的語言。她始終沒變,還是那個一心想飛上天的女孩子。)“真想他快點回來,真怕會失去他。最糟糕的是我會變老的,那時候我就不會這麼美了。”——思君使人老。但不是使娜塔莎變得成熟,只是使她更加衝動、脆弱、更加混亂。思念使愛情的感覺不再是幸福,而成了折磨,使等待彷彿看不到盡頭。

阿納託利恰在此時出現了,就在思念已經擊潰了娜塔莎的時候。“昨天晚上我的命運已經決定了,不是被您愛,就是爲您死!”這纔像一場娜塔莎夢想中的愛情,熱烈的情書、熾烈的親吻,和安德烈的不動聲色都是那麼鮮明的對比。何況還有私奔——浪漫到了極點。安德烈就要回來了,但對娜塔莎已經不再重要了,這次她一定要好好愛一回。她其實只差最後一點堅持,但她已經感覺不到能使她堅持下去的愛了。愛情來得越是突然和狂熱,往往越不能持久,結局越不可預測。

直到面對死亡,愛才得到奇蹟般的重生。女人對男人的愛裏面是一定要有些憐惜的,那是自然而然產生的母性的愛,不應該只是仰望。不論什麼樣的男人在內心最深處都會有小男孩的一面,兩個人經過這個階段纔可能產生真正的愛情。那是安德烈在死前、娜塔莎在安德烈牀前才體會得到。楊成純才能由衷又再一次那樣充滿柔情的說:“娜塔莎,我越來越愛您了。”

然而,太遲了,他們已經錯過了那僅有的一次機會,他們和命運擦身而過。或者實際上,命運根本就不曾給過他們機會,只不過是讓他們相遇而已,讓他們更加深了對自己的瞭解,更清楚該如何去真正的愛。僅此而已。

只是當時已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