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論語讀書筆記多篇

論語讀書筆記多篇

論語的讀書筆記 篇一

新學期,爸爸媽媽給我選了一本課外書,浙江少兒出版社出版的“小學生領先一步讀名著叢書”——《論語》。從今天開始,我就把自己的讀書心得記錄下來。

今天讀的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e)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意思是:“孔子說,學習知識並按時溫習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的嗎?別人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修養高的人嗎?”

配的啓蒙故事是《孔子學琴》,講的是孔子跟魯國的樂師師襄子學琴。師襄子教了他一首曲子後,讓他獨自練習十天後再教新曲。十天過去了,師襄子要教他新曲子,他卻說自己雖然把曲譜彈熟了,但技法還很生疏!又過了許多天,師襄子講可以學新曲子,可孔子卻說雖然掌握了彈奏技巧,可是還沒有明白他的內容,說完繼續埋頭苦練。又過了許多天,師襄子告訴他可以學新曲子了,他說自己還沒有體會到作者的爲人,不知道作者是什麼樣的人,對曲子的內容也就難以完全把握。師襄子覺得他說的有理,也就不再催他練習新曲子了,只是耐心等待着。又過了好多天,孔子還是埋頭彈琴,有一天,他忽然擡起頭說自己知道了曲子的作者,是一個個子高大,臉色黝黑,具有王者氣度的人,還說除了周文王,別人寫不出這樣的曲子。師襄子既驚訝又敬佩,激動地說這就是周文王作的曲子《文王操》。

我讀了這些,感到孔子真了不起,他把經常溫習知識,來了遠方的朋友和別人不瞭解我不生氣當成快樂的事,所以他能成爲那麼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我們作爲學生,就應該象孔子一樣,學習上勤奮刻苦,不僅積極學好新知識,而且對過去學過的`知識也經常複習,不管學了多少遍,都不厭煩,就象孔子學琴一樣,直到真正掌握,這樣才能學得更多的知識。

《論語》讀書筆記 篇二

同學們,我想大家都知道論語吧?大家讀後都因該有深刻感想吧!我也不例外。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給我啓發很大,它意思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自己,光想而不學習,就會在學業上陷入困境。我原來就是這個樣子,天天把作業一寫玩就玩去,從來不去檢查、思考自以爲寫對,可是老師給我打一個大大叉。雖然作業錯,但我只是改一下,從來不思考爲什麼會錯。現在我學論語這課懂得:學習之後要去思考、去鞏固、去複習。只有這樣纔可能有好成績。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似乎也對我有所啓發,它意思是:學並時常溫習它,不也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人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解我,我卻不怨恨他,不也算得上君子嗎?我懂得這句話意思後,我天天覆習所學知識,別人錯怪我我都不怪他,贏得同學喜愛。

論語可以教導我怎沒做人、怎沒學習,論語給我學習方法、學習態度論語這本書真好!

論語讀書筆記 篇三

中國人是講究變化的。這種變化是漸變的,最終達到了一個“神於天,聖於地”的境界。

這“神於天,聖於地”六個字其實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於現實世界上很多的規則與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去進行他行爲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沒有土地的人,是夢想主義者不是理想主義者;只有土地而沒有天空的人,是務實主義者不是現實主義者。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

人的意義跟天和地是一樣的,天地人並稱爲“三才”。只有當天地之氣凝聚在一個人心中的時候,它才能夠如此的強大。《論語》的思想精髓就在於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人的內心,使天、地、人成爲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因而無比強大。我們永遠也不要忘記天地給予我們的力量。

孔夫子的態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內心卻十分莊嚴。因爲其中有一種強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一個特別講究信念的人。

他的學生子貢問,一個國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穩,需要哪幾條呢?

孔子的回答說只有三條:足兵,足食,民信之矣。

第一,國家機器要強大,必須得有足夠的兵力做保障。

第二,要有足夠的糧食,老百姓能夠豐衣足食。

第三,老百姓要對國家有信仰。

這個學生說三條太多了。如果必須去掉一條,您說先去什麼?

孔夫子說:“去兵。”咱就不要這種武力保障了。

子貢又問,如果還要去掉一個,您說要去掉哪個?

孔夫子非常認真地告訴他:“去食。”我們寧肯不吃飯了。

接着他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沒有糧食無非就是一死,從古而今誰不死啊?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國民對這個國家失去信仰以後的崩潰和渙散。

而真正從內心感到安定和對於政權的認可,則來自於信仰。這就是孔夫子的一種政治理念,他認爲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個國家凝聚起來。

這個故事在《論語》裏叫做“子貢問政”。

誠然,誰都不願意過苦日子,但是單純依靠物質的極大豐富同樣不能解決心靈的問題。我們的物質生活顯然在提高,但是許多人卻越來越不滿了。因爲他看到周圍總還有乍富的階層,總還有讓自己不平衡的事物。

人人都希望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

在《論語》中,孔夫子告訴他的學生應該如何去尋找生活中的快樂。這種思想傳承下來,對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文人詩人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例如陶淵明不願爲五斗米而折腰,讓每個人心裏都開出了一片樂土。

在如此激烈的競爭面前,每個人都在努力發展着自己的事業,收入多少、職位高低,似乎成了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誌。但越是競爭激烈,越是需要調整心態,並且調整與他人的關係。

《論語》讀書筆記 篇四

歷史的畫卷,因歲月的沖洗,顯得枯黃陳舊,將歷史的足跡點點抹淡。然而,華夏五千年的文化,總有些像《論語》一類的書籍雖早已褪去了華麗的色彩,顯得古老陳舊,但實則它與我們的距離並不遙遠。——題記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自《論語·衛靈公》。《論語》中有許多簡單的道理需要我們去感悟與實踐。它用的文字往往言簡意賅,但其蘊含的道理絕不會同表面一樣容易。就像《論語·衛靈公》中記載的,孔子的學子之一子貢,曾問了孔子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意思是有沒有一句話可以使人終生奉行的呢?孔子用商量的語氣對他說:"其恕乎!"什麼叫"恕"呢?孔子又用了八個字解釋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那麼也就是說,做任何事,都要推己及人,將心比心,不要強人所難,更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用現如今的話說,就是要學會寬容。

《北京日報》曾刊登過這樣一件事:一位少年在公交車上吐了一口痰,女售票員讓他擦掉。少年感到很難堪,不願去擦。女售票員給了他個臺階下,自己用紙把痰擦掉了。事後少年很後悔,他給報社寫了封信,表示向這位售票員道歉。這件事告訴我們,得理且讓人。寬容的感化常比劍拔弩張的作用要恆久得多。如果她不這麼做,而是硬逼少年去擦痰,結果會是怎樣的呢?也許,不用我說,也可以想象得到。正因爲女售票員懂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所以以寬容之心完美的化解了這件事。

怎樣算寬容呢?就是要設身處地爲他人着想,換位思考,包容他人;就是要學會忘記。因爲剋制性的寬容,不是真正的寬容,它不能從根源癒合心靈的傷口。只有那種不記、不究的寬容,纔是寬容的真正境界。

"其恕乎!"——就一個"恕"字,教會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的快樂,如何適應日常的秩序,找到人生的目標;就一個"恕"字,就是我們自己的一幅健康的心電圖,是這個世界的一張美好的通行證。讓我們學會如何去寬容別人吧!得過且過,我們的生活纔會快樂。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爲人着想,人也會爲你着想,真誠才能換真心。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一點,世界會更加和平,安寧。生活會更加和諧,幸福,並充滿了快樂。

論語讀書筆記 篇五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開篇的這三句話,可以說是老幼皆知,其意思也不用特別解釋了。可南懷瑾先生卻是這樣解釋的:做學問,要隨時注意“時”和“習”,要隨時隨地學習。當你有進步時,能不愉悅嗎?你的學問沒有人能夠理解時,有個難得的知己來看你了,能不高興嗎?做學問的人,也可能一輩子沒人能瞭解你,那也不生氣,這樣的人不就是君子嗎?這樣的解釋,比起常人的理解,不知要高出多少層。

南懷瑾先生這樣解釋的原因是,原句第一個字“學”不能僅僅當作狹義的“書本學問”理解,而是要從人生修養上講起才行。也就是說,“學問是從人生經驗上來,做人做事上去體會的。”那麼,把“學”字的意義理解的這麼寬泛,符合孔子的原意嗎?南懷瑾先生說,《論語》二十篇,每篇都是一篇文章。而現在,一條一條分開印,是宋儒們把它圈斷的。整個二十篇《論語》連起來,又是一整篇大文章。

這倒又是一種新鮮的解讀方式。誰都知道,《論語》是語錄體著作,既然是語錄體,就很讓人習慣於把那一條條論述分開來獨立理解。這本來也不算錯,卻容易造成斷章取義。把“學”字理解成狹義的“書本學問”,就是斷章取義造成的。所以,南懷瑾先生說《論語》中所說的“學”,不是僅僅文章寫得好,也不僅僅是知識淵博,它還包括“做人好做事對”,哪怕一個人是文盲,但只要是會做人做事,就是有“學問”。這是南懷瑾把整部《論語》研究完後,用“整體觀”看待《論語》得出的結論。

爲了證明自己把“學”字理解成“人生修養”的“學問”的正確性,南懷瑾先生還列舉了《論語》中子夏的話來證明自己的結論。“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意思是看到好的人就尊敬他,在家能竭盡全力愛家愛父母;在社會上做事、對人、對國放棄私心,對朋友言而有信,這樣的人,雖說沒讀過書,也一定說這人真有學問。這句話足以證明“學”不僅僅指“書本學問”。

正因爲南懷瑾先生解讀《論語》與衆不同,他解讀《論語》的著作才命名爲《論語別裁》。

他這個“別裁”不僅僅與現代人對《論語》的一般理解不一樣,而且特別與宋代以來朱熹學派的儒家學者對《論語》的註解不一樣。以朱熹爲代表的宋代儒士們因爲是以對“語錄體”的理解方式來理解《論語》,結果斷章取義,讓後人造成了對孔子思想的極大誤解。比如宋儒們理解上述子夏的那段話時就出現了偏差。他們把“賢賢易色”理解成“看到好人馬上跟他學習,連女色都不能親近了”。把“色”字的“態度、形色”之意理解成了“女色”,以至於近現代人攻擊孔子“違反人性”。他們還把“事君能致其身”的“君”理解成“皇帝”,又讓近現代人攻擊孔子是“專制思想”,因爲《論語》要人爲皇帝全力服務嘛。孰不知,“君”在此應泛指爲“你尊敬的人”,也即是“朋友同事”或“你答應給人辦事的人”。像這樣對孔子思想斷章取義的理解,還有很多處。

所以,南懷瑾先生說:“孔家店被人打倒,老闆沒有錯,是店員們搞錯的,這要特別修正的。”現在,是到了真正復原孔子的“仁義”思想的本色的時候了。南懷瑾先生獨特的“經史相參”、“整體看待”式解讀能幫我們吹盡黃沙,淘出真金。

論語的讀書筆記 篇六

相比第一篇《學而》而言,《爲政》的主要談爲政之道,但從文本章節而看,多有爲講孝,講君子,講道義的內容。爲政之道,孔夫子爲什麼需要談論這些點呢?

先說孝,孔子思想以“仁”爲本,而孝又是“仁”的根本表現。《爲政》中,有四個人問孔子“孝”,問題大體相同,但孔子的回答卻各不相同,從某些方面體現出孔夫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孟懿子和孟武子爲魯國大夫,孔子則基於當時的禮崩樂壞的情況回答他們。孔子以禮相答,說孝應是禮制相符。人爲萬物之靈,平民百姓會盡力侍奉自己的父母,他們樸素、孝順,沒有貴族的華貴,但用心敬父母。可見,人再無情,在父母面前,都需要有誠敬之心。

再說君子,君子是一種什麼樣的人,可以從多方面解答。首先,君子一言九鼎。言而無信,如大車無輗,而小車無軏是走不遠的。再者,君子之爲,以言地教民,唯有講道義,纔可得民心。

綜上可見,孔子所述,在於爲政,而言君子、孝心、道義,類比之送也。

《論語》讀書筆記 篇七

合上《論語》,手依然依依不捨的緊緊抓住它,目光隨着手鎖定《論語》,我不禁陷入沉思。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爲主,記錄了孔子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面對《論語》,我不再只是爲了完成任務而讀書,而是用一顆渴望去了解的心去認真閱讀,去品味書中的每一段話、每一個字、甚至每個標點符號,直到了解透徹纔讀去下一段落。它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雖然它多爲語錄,但都辭約義富,有些語句、篇章形象生動,看得我內心澎湃,腦子裏充滿了感悟。

孔子的弟子把孔子說過的話記錄下來,寫下了《論語》。小時候看來枯燥,現在卻覺得很有哲理。它在生活上,交友上,學習中,爲人處世和孝順父母等,給了我們很明確的指示。正是因爲這樣,纔會出現北宋初年的宰相趙普的“半部論語治天下”和“半部論語秀自身”,說明了學習儒家經典的重要和《論語》充滿了智慧。

我最喜歡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三句話是千古名句,代代相傳。意思是:學過的內容在適當的時候溫習,不也是件很愉快的事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這樣的主張思想在《論語》中多處可見,本章提出以學習爲快樂的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從而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儒家的話就是這樣,一句話蘊含着豐富的哲學知識,但是它又不給出太多條框,要靠自己去理解意思,就顯出悟性的重要了。

除了學習,時間也很重要。“子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出自論語《子罕》,是孔子的一句名言。形容時間像流水一樣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復返,感慨人生世事變化之快,亦有惜時之意在其中。聖人之言,含有多義。雖然書中的註釋已解釋清楚意思,但不能到此爲止,我們要還要理解言外之意。這提醒着作爲學生的我們要在快節奏的生活中珍惜時間,抓緊時間學習。不要讓時間像一灘水一樣,接在手掌心,不一會兒就漏光了。

打開《論語》去讀,去看幾千年前的春秋時期是如何產生孔子這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智慧是如何啓迪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後人又是爲何尊稱他爲“聖人”。我們要學習《論語》中的精神,領悟其中的道理,並將其行動。

論語讀書筆記 篇八

論語,感到收穫頗多,讓我汲取思想的火花、感悟智慧的光芒。

其一:學,然後知不足。

學,然後知不足,由此,我要進一步端正態度,持之以恆,在通讀的基礎上再加以精讀,並學會結合實際進行研讀,提升自我。

其二:思,然後明目標。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有了知識,沒有思想,就是不切實際的罔。懂得了學習的重要性。通過學習獲得知識,不是最終目標。我們還必須學會思考人生,人應當成爲怎樣的人?

一部《論語》,清晰地表明瞭孔子的教育思想:人,應當成爲君子。“君子”,作爲理想人格,孔子把它界定爲“內聖外王”,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等等,強調了作爲君子既要有學問學識,還要有氣魄修養,學問加修養——所謂“內聖”纔是君子。用今天的語言來表達,我把它理解爲德才兼備。

又如:“天行漸,君子當自強不息”,“禹,吾無間然矣……”這裏可以看到孔子極爲推崇大禹,挑不出他任何缺點,禹把黃河長江水利治好,把土地開發出來。中華民族奠定了農業社會的基礎,發展成就了後來幾千年農業國的民族精神,是從禹開始的。禹之所以在孔子的心目中是真君子,就在於他做到 了“外王”,即君子要不斷努力開拓,去建功立業,個人的存在要對社會有所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