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茅盾論讀書筆記

第一篇:《有效教學論》讀書筆記

茅盾論讀書筆記

“有效教學”有三個基本要素: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綜合起來講,有效教學是指教師以儘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

如何實現有效教學呢?

書中談到首先要有效備課 。備課中講到三種計劃的制定,作爲一名教師應該有這種能力。具體到日計劃的制定,也提出要考慮三個要素

(1)學習者,包括瞭解學生個別差異及學生需要;

(2)學科內容及其結構,在這裏指出教師的責任,儘管教科書中規定了教學內容,但是教師還根據學生實際水平和情緒狀態對教材再度開發。還提出了教師如何利用教材?即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3)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文中指出教學目標關鍵在於教師提出的目標既不至於太抽象而令學生無動於衷,又不至於太具體瑣碎而令學生不得要領。具體教學目標應該以激勵學生熱情的學習爲標準;教學方法要爲教學目標服務,要考慮教學方法、組織形式及課堂管理因素組合,很輕鬆地指出教師是一個“象受歡迎的男女演員”一樣的複合型的天才。

其次,有效指導 。主要講了“有效講授”與“有效提問與傾聽”。在有效講授的論述中教了我們三種技巧,感覺很親切,很實用。象一位長者在循循教導,我瀏覽了劉教授的博客,其中對加入的條件有幾條要求很耐人尋味。

這樣寫:接受我的新生活建議,1、讓讀書成爲生活習慣 2、把體育鍛煉當成頭等大事 3、爲有困難的人提供幫助 4、不破壞、不揮霍自然資源 5、寬容他人的生活習慣,尊重文化多樣性 6、保護動物,尊重生物多樣性。感覺劉教授更加有血有肉,讀起文章來更感覺親切,似乎再聽報告一樣的感受,彷彿看到教授寫書是的情景。文中關於“保持節奏”的策略也講的很細緻。如教學節奏與任務的難度或複雜程度相適應;教學環節的過度及不同 主題間的過度要重視,要保證過度數量不多,儘可能有條理,簡潔等。

第二篇:論自由讀書筆記

《論自由》讀書筆記

《論自由》,約翰密爾所著,1859年出版。此書主要論述了個人自由的基本原則。

密爾從小深受激進主義陣營的父親和功利主義陣營的邊沁影響,他從功利主義的角度論證自由主義,使二者成功融爲一體。作爲個人主義的宣言,《論自由》一書被不少人視爲與1785年法國大革命、1848年革命並列的自由主義完成的標誌。

全書分爲五個部分,第一章先總述文章所要討論的是公民自由或稱社會自由,也就是要探討社會所能合法施用與個人的權力的性質和限度。第二章論述思想自由和討論自由的必要性。第三章論述個性與自由的關係及其意義。第四章論述社會凌駕於個人的權威的限度。第五章就幾個案例討論本文教義的應用。

《論自由》的哲學基礎是最廣義上的功利主義,即必須把人當做前進的存在而以其永久利益爲依據。關於自由與權威的鬥爭,禁止防禦官府的政治暴虐是不夠的,對於得勢輿論和得勢感想的暴虐同樣要清醒並抵制。但人們往往並不清楚這個所要抵制範圍的邊界在哪裏,從而導致混亂和悲劇。密爾提出了一條“極其簡單的原則”,人類之所以有理有權可以個別地或者集體地對其中任何分子的行動自由進行干涉,唯一的目的只是自我防衛。因此,只有個人行動會直接、最初地影響到他人的部分必須受社會干預,剩下的就是人類自由的適當領域,這包括,意識的內向境地(良心的自由),追求趣味和訂立生活計劃的自由,個人之間相互聯合的自由。這條教義雖然並非首創,亦廣爲認同,但在實踐中所受阻礙極大。古代共和國認爲自己有權實行自己對人的優越性,古代哲學家也贊同用公共權威制約私人行爲的每一部分。被強敵環伺的小國亦需要意志統一來保證安全。事實上,貢斯當已深刻地指出了所謂古代人的自由的侷限性,而且現代世界中,政治羣體體量變大,不再需要斯巴達式的全民軍事教育,還有最主要的是,政教分離原則被廣泛認同,可自由原則的貫徹在當代仍受重重阻礙。據思想家們所論述,現代道德壓迫的機器應更有力地反對在僅關本人的事情上與統治意見有所分歧。而且世界上還廣泛地有一種日益增長的傾向,要把社會凌駕於個人的權力通過輿論和立法力量不適當地加以伸展。因此,密爾想要論述自由的重大意義,築起一條道德信念的堅強堤障以反對這種禍害。

關於思想自由和討論自由,密爾從四個方面論證了其對於人類精神福祗的重要意義。 1)如果被迫緘默的意見是真確的,禁止思想和討論自由就使人類失去了一個獲得真理的機會;2)如果迫緘默的意見是謬誤的,使人類失去了一個在與謬誤的爭辯中獲得對真理的更加清楚的認識和更加生動的印象的機會;3)如果被迫緘默的意見部分是真理部分是謬誤,使人類失去了一個完善已經認識的真理 ;4)教義的意義本身有喪失或減弱並失去其對品性行爲的重大作用的危險。密爾在論述過程中採取了既破又立的方式論證以上四點。如在論述的第一不能分中,他反駁因擔心錯誤意見誤導社會而禁止言論思想自由的理論,提出不該爲了不許對某言論駁辯而假定其真確性,人的智慧的來源在於人的錯誤時能夠改正的,在駁辯中可加深對真理的理解;反駁政府有義務保護某些對社會福祉有用的信條,指出由功利性導出真確性是荒謬的,對教義的信仰因基於對其真理性的認同;反駁拒絕聽自己認爲錯誤意見的看法,指出其實質默認了自己判斷的不可能錯誤性,同時舉出了蘇格拉底等著名案例揭示因不自由而導致的司法罪惡給人類帶來的悲劇。;反駁真理會永遠戰勝迫害的意見,指出這不過是一個過於樂觀的謬誤,真理的浮現會因人們的錯誤而推遲,造成損失;批判人們對於不信任他們所重視的信條的人抱有意見的大衆心理,指出這種不見血的社會詆譭導致了人類心靈中全部道德勇敢性的犧牲;反駁認爲異端者沉默不算災害的意見,指出這不僅使人們喪失對異端意見透徹討論的機會,更嚴重的是,敗壞了不僅使異端者還有費異端者的心靈,使其喪失生氣和獨立,號召思想家的第一個義務就是隨其智力所之而不論它會導至什麼結論,並結合時代背景痛心疾首地指出,歐洲近代三個輝煌歷史時期的思想的推動力量已經差不多用光,我們若不再力主精神自由,我們就不能期待什麼新的進步了。在第二部分的論述中,密爾指出禁止思想言論自由會導致“既定意見的沉睡”,信條因人們順從接受而反而與人心隔離,把人心僵化起來兒擋住投給人性更高部分的其他一切影響,指出真理在辯駁中更能感動人心。在第三部分中,密爾指出所有意見都是真理與錯誤交織的產物,並通過指出基督教的一些不足告誡人們真理的利益需要有意見的分歧。最後指出正爭辯上的道德尺度應該是不可由辯論者的觀點如何推斷其品德,真正值得尊敬的是冷靜客觀地傾聽每一個意見的人。

關於論證個性爲人類福祉的因素之一的方面,密爾先劃出了個人個性發展的

空間,即個人應在僅涉及自己的事情上按照自己的意向和判斷活動,不論在他人及傳統習俗看來是否可取。他主要從兩個方面論述這一點。第一,從社會發展層面來說,首創性是人類事務中一個有價值的因素,允許個性的自由發展有助於保護首創精神,併爲天才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土壤, 因爲人類社會永遠需要有些人不但發現新的真理,不但指出過去的真理在什麼時候已不是真理,而且還在人類生活中開創一些新的做法,並做出更開明的行爲和更好的趣味與感會的例子。人類不僅靠他們來倡導前所未有的好事物,就是要保持已有事物中的生命,也要指靠他們。

第二,從個人發展層面來說,個人發展需要個性的張揚,不應該遵從習俗慣例。每個人對自己的福祉有最深切的關切,對於一個人如何發展,他人的經驗也許是錯的或沒有解釋對,或者即使對了卻根本不適合他,畢竟他人對其的利害關切遠

比不上其本身 ,當然前提是個人是能力已臻成熟,能夠運用自己的理性。而且個人的智力在運用過程中才能得以發展,成爲思考中美麗而高貴的對象,在對自己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和選擇中使自己的存在有了更大程度的生命的充實。在個性的發展過程中,慾望並不是洪水猛獸,而是一個完善人類的構成部分,強烈的衝動和強烈的意志構成富有精力的性格,這纔是真正的有生氣的人。而現在威脅人性的並非個人的衝動失於過多,而是失於不足。給你自由,你敢要嗎?很多人是不敢的,萎縮的個性使人類生活變成一潭死水。習俗的專制在任何地方對於人類的前進都是一個持久的障礙。人們的悲劇現在不僅在於個性屈從於習俗,更在於把習俗當成了自己的“個性”。這種後果很大程度上來自於人們價值觀念的歪曲,想要以犧牲個性換來社會對自我的認同,做一個平庸的順民。但須知人固然需要肯定,但這肯定應當來自自己的內心,而非依賴外界,尤其是習俗。換句話說,人的價值只應來自自己的內心。自己的價值依靠外界來給予是一件危險而可怕的事情,要麼會導致人性的崩潰,要麼就只能人云亦云,失去自我,失去個性。密爾指出人類發展所必要的條件是自由和境地的多樣化。我不禁想到了曾經以及現在頗受追捧的一個事物地球村,這種追捧其實不也正體現出人們爲追求所謂方便管理之類的原因而扼殺個性,消滅多樣的一個方法嗎?。所謂反全球化運動又常被指責爲爲己國之利而戰的自私的異端,但或許其中也包含了一些旨關人

類福祉的東西吧。正如密爾所說,商業和交通把野心奢望的一切目標甚至最好的目標都開放給普遍競爭,因而向上爬的慾望就不再只是一個特定階級的性格,而成爲一切階級的性格。密爾更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可怕的圖景:人類在有過一段時間不習慣於看到歧異以後,很快就會變成連想也不能想到歧異了。這一日,將會是人類滅亡之日吧。

? 對於論述社會駕於個人的權威的限度,密爾指出了每個人對社會遵守的某種行爲準繩應該是彼此不損害利益,且每人都要在爲了保衛社會或其成員免於遭受損害和妨礙而付出的勞動和犧牲中擔負他自己的一份。個人有些行爲會有害於他人,或對他人的福利缺乏應有的考慮,可是又不到違犯其任何既得權利的程度,這時,犯者便應當受到輿論的懲罰,雖然不會受到法律的懲罰。 他人有權利以各種不同辦法使對某人觀感不佳的意見發生作用如:預先給予他警告;不與之合羣;警告他人也同樣避免與之合羣。他人對其干預的界限是(1)她可以從他人手中受到極其嚴酷的懲罰;但是他之受到這些懲罰只是作爲那些缺點本身的自然的和也可說自發的後果,而不是有誰爲了懲罰之故有目的地施罰於她;(2)一個人若只在涉己行爲上招致他人觀感不佳的判定,他因此而應承受的唯一後果只是與那種判定密切相關的一些不便。至於人們因爲自由而產生的對自己的傷害而帶給社會的損失,這一點點的不便利,社會爲着人類自由的更大利益之故是能夠承受的。此後,密爾批判了幾個社會道德擴張侵害個人自由的例子,如回民國禁止任何人食豬肉,新英格蘭、大不列顛清教徒取消公衆甚至私人

娛樂,美國與禁止縱飲烈酒的禁令,厲行安息日製度,用“文明軍”結束其眼中文明中的倒退。但對於密爾所說的解決辦法,我還是覺得有些不嚴密。據密爾所稱,人們有權不與不同意見的羣體合羣,甚至警告他人不與之合羣,又稱社會不應根據共享的或主體羣體的道德或習俗干預個人自由,但孤立不同意見體難道不是一種干預嗎,這與作者之前所指責的社會對個性的懲罰似乎只是程度上的差別,其結果不仍是把異端邊緣化,終至扼殺個性嗎,孤立了不同意見的羣體,所謂思想言論自由又如何實現呢,難道是讓不同意見只發表於各自的孤立的羣體內部嗎,而且其懲罰判斷的

基點仍只是社會主流的個人意見。事實上,關於懲罰的度的問題,恐怕也很少有人能說得清。其實若當社會素質較高時,度便可放低,大衆亦相對較易劃分得清楚正確,同時高素質帶來的理性的寬容也是“度”易於操作。但要使社會大衆素質較高,具有較清楚地理性,又要先任其個性發展,這竟陷入了一個死循環。或許人類社會只能以真正的自由爲一個大方向,在不斷的錯誤與糾正中,一點一點地無限逼近。而作者所說社會對於個人不良品質的懲罰其實也很難與社會對個人生活方式的批判清楚地分開。或許,個性需要一顆很強大的內心,本來就不以世俗評判爲意吧。

? 最後一章密爾論述了本文教義的應用。密爾首先再次陳述了貫穿了全文的兩條格言:(1)個人行動只要不涉及自身以外什麼人的利害,個人就不必向社會負責交代;(2)關於對他人利益有害的行動,個人則應當負責交代,並且還應當承受或是社會的或是法律的懲罰。其次,密爾說明了不涉及侵犯自由問題而反對政府幹涉的三種情況:(1)所要辦的事,最適宜的人莫若在那項事業上有切身利害關係的個人,個人辦會比政府辦更好;(2)有些事個人辦雖未必能像政府官吏辦的好,但仍宜讓個人來辦,這樣可以加強他們主動地才能,可以鍛鍊他們的判斷能力,還可以使他們在留給他們去對付的課題上獲得熟習的知識,使他們形成公共意識;(3)不必要地增加政府的權力,會有很大的禍患。行政管理的標準是做到符合於效率原則的最大限度的權力分散,但也要儘可能做到最大限度的情報集中,還要盡最大可能把情報由中樞散播出去。密爾用貿易自由、教育設計、禁酒令、毒品買賣、鴉片貿易的幾個例子具體探討了政府權力的界限問題,說明了社會/政府對於純關個人自身的錯誤行爲可以通過防止或懲罰的途徑而加以正當干涉之道,直接損害只及於本人自身的行動,不應遭法律的禁止,但若公開做出來會破壞良好的風氣,因而犯及他人,故可以予以禁止,國家對於它所認爲違反當事人的最好利益的事,在予以許可的同時不應加以某種間接的打擊。對於幾種若干人在共同事情上相互同意而共同規定的自由

,如奴隸契約,婚姻,子女教育問題,密爾強調不同的具體問題需要具體分析,自由原則不能要求一個人有不要自由的自由,;一個人若通過諾言或行動鼓勵另

一個人信賴他會繼續某種行動,對其發生某種期望,則他對那個人負有一系列新的道德義務,這些義務他可以決意放棄,但不能忽略不理;若因締約雙方的關係而對他人引起某種後果,則雙方對第三方負有義務; 國家對於公民的每一個人都應當要求並強迫他們受到一定程度的教育,由國家強制教育是一回事,由國家親自指導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回事。反對國家教育的理由只適於後者,不適於前者。

最後,密爾堅定地指出,國家的價值,從長遠看來,歸根結蒂還在組

成它的全體個人的價值。

總之,《論自由》一書以其嚴密的邏輯、全面的論述和富有感染力的

語言論證了個人自由的基本原則,個人自由是每個人發展的必由之路,是社會發展的源動力。固然,保守主義、社羣主義等流派也從不同方面批評了自由主義的一些理論缺漏,主要觀點有,自由主義過於樂觀,高估了個人理性,削弱了羣體權威和社會基礎,使得國家職能的發揮軟弱無效,人是社會中的而非孤立的人等。但個人自由作爲一個符合人性要求的價值導向和原則,是值得尊崇的。

第三篇:《政府論》讀書筆記

“讀而思”系列之《政府論.下篇》

(14地方政府學 王楊)

一、作者與書簡概

英國人洛克是自由主義的奠基者和最偉大的政治思想家之一,其思想深刻地影響了伏爾泰和盧梭以及蘇格蘭啓蒙運動的思想家和美國開國元勳。《政府論》第一次系統地闡述了天賦財產權利、社會契約論和同意論、統治權力分立的政治分權說,把“人權”、“自由”、“主權在民”等政治理念傳遞給了18世紀,深刻影響和指導了英國啓蒙運動、美國革命以及法國革命。

二、“讀而思”概要

在論述自然狀態時,洛克認爲自然狀態並非是一種放任狀態而是有一種被所有人都應遵守的自然法即理性對此起着支配作用。在自然狀態下,若有人侵犯到他人的生命、自由、財產時,每個人都有權力制止此種行爲。若以現在的視角來解讀洛克的“自然狀態”理論,其顯然存在着不足與缺陷。自然法即理性的具體內涵確定依據、執行過程、運作邏輯未能清晰界定,一個缺乏制度化的理論很難在運作中有效貫徹和執行。正如亨廷頓所言:“政治現代化取得成功的關鍵在於政治的制度化”。制度化是一個社會健康、良性發展的有力保障。但是放在洛克所處的時代,其進步性是顯然的。洛克的觀點不同於霍布斯等人,他們認爲自然狀態時一種戰爭狀態,人與人之間存在着必然的利益衝突,顯然其忽視了人與人之間存在着共同利益這一要素。自然法即理性的提法一定程度上與現在的法律、法規理念接近,一個社會若想按照一個穩健有序的節奏運行,社會法人與個體的行爲必須在一個剛性的約束環境下。只有如此,社會共同體纔可以按照一個科學、

合理的邏輯得以運行。

在論述財產權利時,洛克認爲財產權利是人類其他權利的前提。當一個人有了私有財產,意味着人們有了實現自己合法權利的物質條件,才獲得了能夠落實而非一紙空文的自由。同時,洛克認爲私有財產起源於勞動的過程,勞動使某些自然共有物變爲私人財產。洛克的財產權理論顯然具有很強的邏輯性與合理性,這一點很符合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即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辯證原理。經濟的獨立是行爲獨立的前提,個體若想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意志支配自己的行爲,必須有支撐這一行爲的生存與發展基礎。財產作爲個體物質基礎的重要成分要素,必然會對個體的生存與發展發揮着十分顯著的作用。另外,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物質決定意識原理,個體的物質基礎決定其思想、理念、精神層次。若個體連基本的生存資料都滿足不了的話,其定無暇去追求所謂的自由、民主、發展等層次的目標。洛克的財產權利說顯然具有很強的辯證性與實踐性,對於現在的行爲實踐仍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在論述社會契約論時,洛克認爲自然狀態是一種理想狀態和相對完美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與規則,人與人之間基於現實的差異是必然的,故標準與規則的差異是在所難免的。基於這一出發點,自然狀態是難以維護的。故社會成員理應基於維護自己的自然權利而轉讓部分自然權利組成公共權力組織,立約組成國家,從而確立政治權力、政治共同權威而避免無政府的混亂局面。在這裏,洛克強調了政府的公共性,其是基於公共意志和公共利益而確立起來的。政府的重要職責在於維護社會成員的自然權利而不是謀取一己之利,政府的行爲應該在社會成員公共意志的框架下。這一理念在現在的環境下依然是適應的,以中國爲例,中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人民意志的執行者和人民利益的

捍衛者,是國家權力機關人民代表大會的執行機關。中國政府的性質顯然具有人民性與公共性,是基於人民羣衆的意志而組建的,政府手中的權力來源於人民和爲民所用。

在論述政府權力分立時,洛克認爲政府權力是一種合法壟斷暴力的權力,其能量遠非私人暴力可比,一旦社會和私人的自由受到政府權力的侵犯,其結果往往是災難性的。爲了防範政府逾越界限侵害人民的自然權利,洛克認爲有必要分解政府的權力,以捍衛自由。洛克將政府權力分爲立法權、執行權和對外權,儘管這一分權思想仍具有侷限性,但洛克的這一分權思想對後世的分權制衡理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權力之間的分立與制衡已經成爲政府機構設置時考慮的重要理念。政治學上有一條公理“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即權力在運作過程中不宜過於集中,權力與權力之間的制衡是一個合理、科學的模式。放眼世界,以美國爲例,美國在國家結構設置上實現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的分立與制衡,建立起三權分立的模式。三種權力之間實現了既相互制衡又相互協調,這一模式很好地保障了美國民衆的民主權利與美國國家的公共利益。美國的分權制衡實踐是洛克分權思想的一個積極實踐與實證論證。

三、後語

洛克生前極力否定自己是《政府論》的作者,但是其帶有自身個性的樸實而有足夠說服力的語言告訴世人這一真相。他用具有個人風格的語言論述了財產權利的重要性、社會契約論、自然法以及在西方政治哲學史上具有十分重要地位的政府權力分設學說。這一切都奠定了洛克作爲一名最偉大的政治思想家的地位,在近代自由主義思想史上也是首屈一指的。

第四篇:貨幣論讀書筆記

凱恩斯的貨幣觀

——讀《貨幣論》有感

查閱凱恩斯的百度百科詞條,可以發現,直到上世紀20年代末,凱恩斯依舊信奉自由貿易理論,反對對國內的經濟繁榮與就業增長一無可取的保護主義。1930年,他的《貨幣論》出版,他的行政干預思想初現端倪。1936年其代表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簡稱《通論》)出版時,凱恩斯一反過去的立場,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 即擴大政府開支,實行財政赤字,刺激經濟,維持繁榮。其中提到設置貿易壁壘等保護措施來擴大貿易順差,以利於提高投資水平和擴大就業。這正是凱恩斯主義的理論基礎。

在《貨幣論》一書中,第一篇“貨幣的性質”裏就提及因爲中央銀行創造的存款總數可能是由法律或者慣例決定的,而法律或慣例由一些嚴格的法規規定,不受央行的控制。這樣的話,會員銀行之間的聯動不斷增強,央行就很難抵制整個銀行體系中內在的不穩定性。上述內容,表現了凱恩斯行政干預法規建立以防止會員銀行聯動帶來的難以控制的思想。

凱恩斯在本書的序言裏說到,“我的目的是找到一種方法,不僅能夠有效地描述靜態均衡和失衡狀態時的各種特點,並且能夠發現制約着貨幣體系從一個均衡位置向另一個位置轉移的動態規則”。這些描述即是貨幣純理論的核心內容。

談到貨幣,首先需要給貨幣下一個定義,所謂貨幣(money),也稱貨幣供給,是在商品或服務支付以及債務償還中被廣泛接受的東西。而我們平常說的“錢”,在經濟學角度被叫做“通貨”(currency),我們常說的通貨膨脹,即指錢超發了。米爾頓·弗裏德曼說,無論何時何地,通脹都是貨幣現象。 這跟凱恩斯對通貨下的定義是差不多的,他說,通貨是國家貨幣和銀行票據的總和。

我們日常廣泛接受的貨幣功能有三種,分別是:1,交易媒介;2,記賬單位;3,價值儲藏。其中交易媒介指的是貨幣被用來購買商品和勞務,記賬單位制的是作爲經濟社會中價值衡量的手段,價值儲藏則是指跨越時間段購買力的儲藏。凱恩斯在貨幣價值一章中談到,持有貨幣的人需要的不是貨幣的單位數量,而是貨幣的購買力。在闡述貨幣購買力或消費標準中,凱恩斯富有遠見的提出了“隨着經濟條件的逐漸提高,人們也把越來越多的收入消費在了服務中”的觀點。但是對於消費指數的編制,他也表示“存在巨大的實踐困難”,因爲存在關稅和運輸成本已經其他因素的影響。

在談到物價水平的擴散中,首先,以貨幣爲表現形式的上漲或者降低了的購買力,試圖在真正的購買行爲中實現自己的價值,進入或者退出市場的時候,其上漲或者下降幅度在不同消費者身上的擴散影響困難並不均衡也不成比例。其次,有許多貨幣合同、貨幣賦稅和貨幣協議書在特定時間段內是確定不變動的,這進一步導致了在某一貨幣體系下,相對價值(也就是價格)即使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不能自由變動。

綜上所述,我們最後還是牢記次級物價水平的多重性已經決定物價水平相當於一般購買力的波動不同影響力;而將某一物價水平脫離一致性運動這一現象看作是暫時性的不正常,很快就能夠自愈的想法是不可取的。

在說到儲蓄與投資時,凱恩斯說儲蓄與貨幣單位有關,並且是個人貨幣收入及其用於當前消費所支付的貨幣費用直接的差額。投資與商品單位有關,是企業家行爲。 而儲蓄是單獨的消費者的行爲,指的是消費者明天把當前全部的收入用於消費的消極行爲。對此,我個人有一些疑問。衆所周知,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投資出口消費。對於國家總體經濟而言,一國的全部產品只有兩種用途,要麼被消費,要麼被投資。我國擁有高儲蓄率,這樣的話,存在銀行的錢越多,就越鼓勵投資。同時政府也可以加強基礎建設,拉動gdp,解決就業,促進經濟繁榮。深入研究高儲蓄率的原因,我從網上找到一篇文章,文中說到,我國高儲蓄率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高經濟增長,高儲蓄率和高經濟增長率總是結伴同行的。高儲蓄率的第二個原因可能在於我國資本勞動間要素收入分配的極大不平等。第三,我國高儲蓄可能同大家的短視性預期和對未來缺乏信心有關。最後,政府高稅收和政府主宰的高投資也是我國高儲蓄率的原因之一。凱恩斯提到儲蓄是消極行爲,並稱“儲蓄使儲蓄者變得更加富有,其財富增加額就等於他們的儲蓄額度”,但是消費商品的生產者銷售其當前產出的價格低於沒有儲蓄產生時的銷售價格,因此變窮了,其財富減少的額度就等於儲蓄者財富增加的額度。所以,儲蓄本身並不能保證資本商品的總量也會相應增加。這跟我當下能夠接受的經濟理論是互相沖突的,也不符合凱恩斯主義鼓吹的理論,對此,我只能片面的解釋爲當時凱恩斯的經濟理論思想正處在轉型期,正如他自己說到的,“本文中有些部分並不是完全彼此協調的”。

從高儲蓄率過渡到銀行利率與貨幣數量之間的關係,銀行貨幣的數量必然與產出的總量、收益率、不同種類的存款的流動速度,以及對金融流通的需求之間都存在着一定的關係。銀行利率的變化在最初或者隨後都會對上述因素產生影響。特別是在提到金融流通時,凱恩斯說到銀行利率可以通過兩種方式影響金融流通,其一是當存款儲蓄的利率主要受銀行利率的控制的時候,前者是總額有時候會隨着後者水平的波動而增加或者降低;其二是投資繁榮很可能伴隨着在金融流通的最初階段中對貨幣需求的減少,但是在後來階段中對於貨幣的需求又會增加。在凱恩斯看來,貨幣流通速度是不可預測的,因爲利率的大幅波動將影響貨幣需求,從而影響貨幣流通速度。而且,人們對正常利率水平的預期發生變動,貨幣需求也將隨之變動,這是無法預測的。

以上理論,跟傳統的古典經濟學派的貨幣理論是相互衝突的。

費雪在《貨幣購買力》一書中認爲,貨幣流通速度是由經濟中影響個體交易方式的制度決定的,由於經濟體中的制度和技術特徵,只有在較長時間裏纔會對流通速度產生影響,所以正常情況下,短期內貨幣流通速度相當穩定。對於古典經濟學家來說,貨幣數量論提供了對價格水平變動的一種解釋:價格水平的變動僅僅源於貨幣數量的變動。費雪得出上述結論是因爲他相信人們持有貨幣僅僅是爲了進行交易,而沒有多大的自由來選擇其所希望持有的貨幣數量。與此同時,以費雷德·馬歇爾和a.c.庇古爲代表的劍橋古典學派經濟學家則認爲人們持有貨幣的原因是出於貨幣的兩個屬性:交易媒介和價值儲藏。二者的差別在於,費雪強調了技術上的因素,並排除了短期內利率對貨幣需求的任何可能的影響,而劍橋學派的理論卻強調個體選擇,沒有排除利率的影響。他們無一不同意貨幣流通速度是個常數的結論。

凱恩斯則在流動性偏好理論中假定貨幣需求背後是三個動機:1,交易動機;2,預防動機;3,投機動機。雖然凱恩斯認爲貨幣需求的交易性部分和預防性部分與收入成比例,但他認爲貨幣需求投機部分與利率水平負向相關。即,貨幣流通速度並非常量,而與波動劇烈的利率正向相關。

《貨幣論》一書中提到費雪已經馬歇爾和庇古的理論比較,因爲我暫時還沒讀過弗裏德曼的《美國貨幣史》,所以對弗裏德曼的現代貨幣數量論不甚瞭解。

第五篇:論人生讀書筆記

論人生讀書筆記

近幾日又將周國平的《周國平論人生》重讀一遍,雖無十分親切之感,也引起我再度思考他所講的哪些問題,論人生讀書筆記。時隔兩年,再讀到當年令我興奮不已的句子,已經不再能使我心潮澎湃,卻似舊日老友重逢,淡淡溫馨寧靜,彼此情誼心知肚明,真似那君子之交淡如水。

人讀書與交友似乎是一樣的,一生中讀過的書不計其數,可真正能反覆玩味咂摸的不過幾個作者或作品,那種一見鍾情的觸點之感也不過存在於有限的作品和有限的話語片段中,我想對於我,周國平算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位朋友,他的思想極易引起我的共鳴。我同樣喜愛劉墉、鄭淵潔、餘秋雨,而能帶給我持久思索與踐行的只有周國平。

是因爲他把哲學用通俗化的語言講出來擊中了我的心坎麼?哲學本無雅俗之分,在我眼中哲學至今都是一個很空洞模糊的概念,我很難發自內心地說我熱愛哲學,毋寧說我熱愛自然、生命、美好和永恆。給我這些思考空間,可觸可感,把晦澀難懂的理論留給以此謀生的人去吧,我只求以此來豐富我的人生。

雖然周國平字裏行間思想隨意的流露並無極端陰冷之意,至少比史鐵生的文章看似輕鬆,我卻從中吸取到許多凝重的氣息,時常讓我陷入憂鬱。猶如當年讀海子,總是把消極無奈思想攝入體內。有一段時間認爲是自己的錯,再過久一點重讀時,發現這些文字原本藏着黑色的調子,無形中的一股力量把我帶入憂鬱、痛苦、無奈的場之中。是啊,讀《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時,我怎能懷着一種輕鬆愉悅的心情呢?

爲賦新詞強說愁是年輕人的通病,周國平那句“否定人生的悲劇性必然沒有真正理解人生”也應是他年輕時所發的感慨吧。年長至今,帶着嬌妻幼女坐在海德堡的草地上觀賞天鵝時,想必他不會發出這樣的感想吧。

周國平的東西永遠只能是小衆的讀物,連前衛的王小波還能引起潮流熱讀,他卻必將在沁着墨香的書屋一角,靜靜等待一兩個敏感而安靜的讀者。他不可求世人歌詠他的言語如同“凡有井水出,皆能歌柳詞”一般,他就是站在哲學與世俗邊緣,守護着自然與美的寂寞者,他就是周國平,讀書筆記大全《論人生讀書筆記》。 人人皆可爲國王 讀後感

樑衡

一打開書,書中的文字彷彿變成了一個個小生命,帶着我一同開啓了穿越時空的旅程,他們帶着我縱覽千古,尋找那些歷史長河中偉大的人物,探索無處不在的美……

剛看上幾頁,就能感覺到樑衡是一個怎麼樣的人,他熱愛工作,大公無私,充滿熱情,這些都是他身上清晰可見的優點。他用文字構造了一個屬於他自己的世界,找到了久違的深刻。

其實,令我影響最深刻的還是與本書同名的一篇文章“人人皆可爲國王”。國王是每個人的夢想,國王的生活更是每個人追求的目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片天空:歌星是追星族的國王;作家是讀者的國王;幼兒園的老師是孩子們的國王,一個人就算受到了挫折,也不應該氣餒退縮。一個人壯志難酬、懷才不遇,但就是在這種狀態下,他仍有追隨者,仍然可以反敗爲勝,成爲王者。史上有多少位名人也曾有過這樣的經歷,北宋的柳永,就因爲宋仁宗不喜歡他,就讓他一次次的在科舉考試中失敗,讓他只能是個落魄之民。但在歌館、妓樓、勾欄瓦肆這個王國,他就是國王,這裏就是他的一片天。

不管是哪個職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正如樑衡所說,國王的精神能讓人有三種享受,一是有成就感,二是有自由度,三是有追隨者。只要做到這三點,不管高貴還是貧賤,都能成爲自己世界中的國王,只要誠實勤奮就行。

我認爲,只要一個人有真心對待你的朋友,有真正的友誼,有人緣,就必定有崇拜者,“天下誰人不識君”。不敢在怎樣的環境,人人都能成爲國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每個人只要努力,就能得到王者的彙報。

標籤:讀書筆記 茅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