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明朝那些事讀書筆記多篇

明朝那些事讀書筆記多篇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 篇一

“皇帝一十八年冬,百官筵宴正陽宮。大明日出照天下,五湖四海春融融!”每次閱讀這首詩,字裏行間滲透出來的磅礴霸氣之感,便彷彿讓我忽感穿越到了那金戈鐵馬的年代,忽感彷彿正在鳥瞰着那浩浩湯湯的大明江山。

現在想來,明朝的創建似乎本身就是一個足以令人瞠目結舌的奇蹟:一個要飯的和尚成爲了至尊,成爲了天下的統治者,管轄着上百個附屬國,創造了對世界及其有影響力的朝代……是的,要不是有如此之多的歷史記載,誰會去相信呢?

可就像明月先生所說的一樣,“縱觀歷史,總會發現許許多多有趣的現象。”對於一個在揭去皇帝的面具後,身份是一個和尚的人。我們不得不發問:他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可以用自己一手創造的朝代統治我們276年呢?他到底做出了什麼卓越的事情,被歷史如此牢牢地銘記呢?

那就不妨在下說說我眼中的大明太祖朱元璋。

不得不承認,他是一個有大智慧、大謀略、目光十分長遠的勇敢的人,因爲他善於想到別人想不到的,善於將各種手段運用到各種地方。他也沒有張士誠和徐壽輝那種足以導致自己死亡的“小富即安”的心理,在稱王天下之後,他依然我行我素的導演着一幕幕“慘劇”。而且就像明月所說,“要麼不做,要麼做絕。”也是他永不改變的人生信條。不僅如此,他還有一個足以置人於死地而無聲的可怕之處——喜怒不形於色。你永遠拿捏不準朱元璋面對着你時他的心裏正在琢磨些什麼,你甚至不知道你是怎樣被朱元璋害死的。這也是我後來莫名的覺得朱元璋令人不寒而慄的原因。

但認真看看他稱王之後導演的洪武四大案,也不得不發出如此感慨!農民終究是農民!無論後世的藉口再怎麼“堂皇”,事實就擺在那裏,他無法做到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寬厚,而只能和同他一樣是農民出身的劉邦一樣大殺功臣。“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這樣不是很好嗎?”趙匡胤在酒宴上的一番話總是時不時的躍然我的眼前。

同樣,他的另一個缺點也同樣突出:他是一個典型的完美主義者,他試圖用自己的制度控制着整個大明的生生世世。

這是愚蠢的,同樣也是不可行的,他創造的制度再好,終究不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也終究會有被取締的一天,這是中國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一個教訓:“不要盲從。”朱元璋的錯誤就在於,他過多的限制了一切臣民和他的後代的行爲和思想,這樣的弊端就在於,他活着時,一切都會井井有條,一旦他離開這個世界,任何人都會掙脫束縛,變得更加難以控制。

而且,他似乎對自己太有信心了,他也十分自負的認爲自己的王朝可以在他制度的約束下延續千百年而不衰敗。並且爲了自己的後代不再遭受自己所承受過的苦難而將一切危難都自以爲“踏平”了。這讓朱元璋的子孫們不能自食其力,而只能侷限在太祖爲他們設定的、類似於緊箍咒的制度裏。唉,自古以來“驕兵必敗”,雖然這個比喻用在這裏不是很貼切……

可以說,朱元璋是一個傳奇的人物,他完全沒有想過自己能稱霸天下,他是一步一個腳印慢慢地走到最後來的,甚至回過頭來,他也無法想象自己能創造出如此的奇蹟。但他終歸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也有自己的思維和想法,也有缺點和優點。他最終逃不過沉澱在歷史的江河裏的命運,但他應該慶幸,他至今依然爲我們所緬懷……

“雪壓枝頭低,雖低不着泥。一朝紅日出,依舊與天齊!”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 篇二

最近,班裏《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特別火,聽同學說好看的不得了,我經不住誘惑,也買了一套看。

這本書語言風趣幽默,時不時蹦出來點《三國殺》之類的小插曲也讓人覺得十分親切,這才促使我再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裏看完了整整7本。

《明朝那些事兒》講述了明朝從太祖皇帝朱元璋38年登基到年清軍入關,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興衰,在這條長河中有于謙、楊漣這些忠臣,有死太監王振、魏忠賢這些奸臣,有浙黨和宦黨、東林黨和庵黨的明爭暗鬥,有嚴嵩和徐階、高拱和張居正的首輔之爭。

在忠臣裏,我最喜歡于謙,一年級的時候我就會背“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小的時候就很聰明,可當他站在城樓上決定與也先決一死戰的時候他還是沒帶兵打仗過得一個小小的兵部侍郎。我想敵衆我寡,于謙絕對不會贏的。可是當他報出自己的作戰計劃時所有人都團結一心,最終大獲全勝,也先不知道,這叫決心和信念。

在皇帝裏我最喜歡朱元璋,從一個幾乎一無所有的貧農到建立了27年的王朝的明太祖。把元朝的領地一點點的收入囊中,最後建立了明朝,表現出了他過人的能力。

在奸臣裏,我最討厭魏忠賢,沒有他,明朝可能就不會滅亡。這都是因爲不管事的木工皇帝朱由校,如果我是朱由校,早就把他拉出去凌遲滅九族了。

當然了,歷史是不能改變的,歷史就是是用來借古喻今,告誡後人的。總之,《明朝那些事兒》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大家可以去多看看哦!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 篇三

最近,我一直在讀一套筆鋒驚奇的歷史書籍,它不僅讓我獲得了頗多知識也讓我獲得了不少的感觸……

此書其名爲《明朝那些事兒》是當年明月(筆名)所著。這是一套向我們講述明史的系列叢書。這位作者用生動活潑的語言向我們介紹了從朱元璋開國到1644明朝的沒落其間之事。當我在某書評網站看到這番簡介時並沒有感覺到這套書有什麼太大的亮點。但當我讀了之後,我的所有想法全部改變了。我以往讀史書都是極其的費勁甚至感到枯燥乏味,但這次不同,這套書讓我很容易讀懂,而且讀後自己也會有很多的想法,也會試着去揣測作者筆下人物當時的想法、感受,這本書令我愈發的渴求,恨不得茶飯不思也要讀完。

讀這套書之前,我彷彿一直都站在歷史的大門外,苦苦尋着開門的鑰匙,讀完了這套,我才發現打開歷史之門的並非是一把鑰匙,其實只用輕叩幾下扣門環就能看見明朝正撥開雲霧向我傾城而來。

當年明月(作者)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出色的說書人,他的文字並不是拘泥於歷史的高深莫測和難以理解的文言文,而是摻雜着他自己對歷史的理解、感悟與評論,讓我們得以更直接得面對歷史的滄桑與神祕。就像他本人所說的:“我很喜歡歷史,喜歡那些過去的人和事。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太多的事情值得我們去回味。我寫文章有個習慣,由於早年讀了太多學究書,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實歷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歷史都可以寫的很好看。我想寫的,是一部讓人可以在輕鬆中瞭解歷史的書,一部好看的歷史,僅此而已!”顯然,他真的做到了,而且做的很出色。

作者的寫作不僅筆鋒活潑幽默,而且加進了自己的感悟,這就拉進了作者與讀者的距離,也拉進了古人與今人的距離。這是套好書,除了把史實擺出來,還要評論挖掘,用現代的語言去說。我很贊成作者對歷史的解讀,畢竟歷史本就是一堆堆的故事和生動的人物組成,用人們喜歡接受的方式讓他們去了解,是好事。我們需要更多的去了解歷史,瞭解我們祖先的智慧所在。

要說明的是,這部書別看它的敘述語言並沒有用那種標準的學術體,但他描寫的都是正史,資料來源包括《明實錄》《明通鑑》《明史》《明史記事本末》等二十餘種明代史料和筆記雜談,雖然用了很多流行文學的描寫手法和表現方式,但文中絕大部分的歷史事件和人物,甚至人物的對話都是有史料來源的,可以看出作者爲了寫它也是下足了功夫。

明朝,歷經了三百年的風雨洗禮,從十六位皇帝的手中成長衰敗,就這樣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後與世長辭,我們縱有神力也無法再還原那宏偉而沉重的歷史,只能從先人留下的文字中窺探到那神祕背後的艱辛。歷史是唯一的,不可複製的,但卻真是地存在過。

書中很多的描寫刷新了我對一些人事物的看法,比如戚繼光,我以前只是單純的覺得他是一個傳統的民族英雄,印象中是一位呆板橫衝直撞的略顯呆萌的武將。後來我才明白,在戰爭中橫衝直撞只會丟掉自己的性命,真正的武將是有勇有謀的,這才能夠在你死我活不擇手段的戰爭中生存並且連戰連捷。戚繼光的情商很出衆,他並不是一個廉潔的官,否則以明朝的工資肯定不能養起傳說中的“戚家軍”,他善於搞關係,八面玲瓏,所以在那些書中介紹的重要任務中他的結局是最好的。這也正是殘酷的生存之道。

明朝還有很多讓人驚豔的事物,比如王守仁的“心學”。王守仁在我眼中是個天才,軍事、思想、文化樣樣有拿得出手的東西,尤其是“格物致知”這四個字,留給後人的是無限的思考。明朝輝煌的歷史長河中還有海瑞、黃宗羲解縉等等等等,相對這些人才來說,明朝的皇帝卻是庸庸碌碌了些。

看完《明朝那些事兒》,我懂了很多,思考了很多,也讓我更明白歷史其實並不是單純的只有歷史,在歷史中我們甚至能窺見自己,窺見自己的未來。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 篇四

看完《明朝那些事兒》我一直在想石悅的寫書立場……好像從很久以前,人類對於自身過去的回顧與思考就從沒有停止過,是不是因此便有了歷史這詞?

《明朝那些事兒》給予我不少啓示,當年明月曾在書中暗示過我們的社會生病了,也許不僅僅是我們的社會,然而做爲中國的思想者,做爲中國人的一分子,他必須首先爲祖國着想。他很明白,今日之祖國出現了問題,而這個問題必須早日解決……”

“貧富差距?人民日益高漲的物質文化需求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就業問題?住房問題?社會福利問題?不,那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問題是:我們陷入了‘信仰危機’……”坐在電腦旁的他嘆道,“看下那美麗的夜幕下,越來越多的忙碌着的人不知道自己爲什麼而活,在每日機械化的生活和人來人往中消磨着自己的時間和生命。社會喪失了凝聚力,人心沒有了向心力……隨着網絡的進一步發展,現實中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進一步淡漠化,功利主義在人們的心中佔據了越來越重的比例……當我們的下一代完全迷失的時候,當我們的下一代完全不知道‘活着是爲了什麼’的時候,我們離‘崩潰’也不遠了……

他不是一位社會學家,沒法像別人研究社會形態和社會問題一輩子這麼下去,在接觸到海量古籍資料的這十幾年時間中,他細想筆下所記載着的無數人生,忽然可怕地發現到自己眼見着,一代代的人越來越迷茫,心中百感交集。人情的喪失和功利主義的擡頭並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是因爲內心虛無的世界在不斷髮展和不斷變化而帶給人們的‘現實感弱化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逃避現實,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背離現實……我們的社會已經病了……

看過《明朝那些事兒》的我,朦朧中感覺石悅的立場,大概是想指引正在迷失的我們能夠從此書中,找到一種平衡,找到一種契機,能夠幫我們重新找回我們正在或者已經失去的東西,他提醒我們,值得我們珍惜的東西,不僅在空想中,在現實中也一樣存在……是信仰,是堅持,是一個人的純粹!歷史上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政權都會走一條道路:新生——發展——腐化——消亡——被另一個新生的政權所替代。這個周而復始的圈子已經在人類社會的頭上盤旋了千萬年之久。沒有一個國家例外,沒有一個政權例外。周而復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似乎就是歷史的規律,沒有一個國家和政權是長盛不衰,然而,每一次的政權的動盪都意味着一次人民的磨難,我們曾經付出了那麼多的鮮血了,我們也曾經犯過許多類似,甚至同樣的錯誤,爲什麼我們每一次都會走同樣的道路?爲什麼我們每一次都要走上腐朽的道路,迎接我們的人民的是殘酷的鮮血與戰爭的洗禮?爲什麼我們每一次都好了傷疤忘了痛,每一次都要在失去了和平後才知道珍惜生命?能否有一個方法,能夠糾正一個政權,至少不要再犯前人曾經犯過的錯誤,不要在同一個問題上栽倒兩次。我們的歷史有太多的相似,只希望我們不要再重複曾經的錯誤……好吧,不囉嗦了,模仿當年明月的口吻說一句:其實辦法是有的。,但那是不可能的~因爲人的缺點可以改正,但人性的弱點無法避免。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 篇五

現在是北京時間2022年3月21日下午2點鐘,我閱讀完了這本書。歷時幾個月,中間也參雜了很多事,或許緊要或許平常,但終究淡出。

一直對於歷史方面比較感興趣,所以總是讀讀寫寫的。但奈何記性太差,書中很多名句、情節,那些深刻的、淺薄的、殺伐決斷的、畏畏縮縮的人、事、物,已經快要忘記。但感覺不會騙人,歷史是這樣,生活也是這樣。所以,關於此書,我想記下一些感受,以便自己尋找。

歷史對於我來說,意味着什麼呢?我也不清楚。我只知道我想看,想了解那些曾經存在過的人與事。這本書的結尾作者說過不相信以史爲鑑,同樣的,我也不信。這個世界沒有什麼感同身受存在的。如今的我們只能透過史書去了解那些過去的故事,何謂感同身受,以史爲鑑?不過一套客觀說辭罷了。所以我覺得歷史對於每個人的意義應該是不同的,筆下的字和歷史上的字,你看後的感受和我看後的感受不會相同。但這也只有自己去捫心自問了,自問我比較偏違心主義一點,如果我活在明朝,那我應該是王守仁的弟子了。

剛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我是懵的,就這樣結束了嗎?我是如此想的,後來往下翻,發現還真是。歷史還真是啊,荒誕無稽的、離經叛道的、飄渺得沒有方向,同是又是正經虔誠的、簡單有序的、真實得有着太多你想要否認的東西。我不想要講這本書裏哪裏有多精彩?因爲我想對於歷史本身來說,它想聽到的也不是讓讀者讚歎它有多精彩,而是這個事實應該讓別人明白懂得。如果你明白了,懂得了,那麼這本書的意義也就不言而喻了。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六

這時,從邊上走來幾位高年級學生,看見我們吃力的撿着紙片,而且紙片還這麼難撿,馬上加入我們撿紙片的行列,有了這些大哥哥大姐姐的幫助,很快就把這些紙片抓住了,放到垃圾簍裏?但願春天能夠早早的來,那樣北花園的景色就會變得更多姿多彩了。就在這時燈又亮了起來,一股清涼風撲面而來,老爸重新坐在我面前,對我說:“遇到困難首先想到的應該是用盡全力去解決他,而不是哭。

第一冊講述的皇帝是一個很奇怪的'皇帝:朱元璋,有的人只聽說過流氓皇帝,卑鄙的皇帝。.。.。.卻從沒聽說過和尚皇帝。朱元璋,從農民到乞丐,從乞丐到和尚,從和尚到皇帝。他有傳奇的一生,他從應天開始打起,碰到了陳友諒、張士誠、王保保這些敵人。結識了徐達、常遇春、藍玉這些朋友,打下了屬於他自己的天地,卻因肅貪、制腐也冤枉了許多人。也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駕崩,年七十一。後他的長孫朱允炆也即位,但此時他的叔叔燕王朱棣也開始準備奪門之變。朱棣發動奪門之變,強行奪取侄子朱允炆的王位。開啓他的永樂年。

看完第一冊我最佩服的有兩人:朱元璋和作者。首先講朱元璋,朱元璋別名朱重八、朱國瑞。無文憑,後自學。可就在這種妖孽橫行的年代,他一個被人欺壓的小農民卻靠着自己變成了九五至尊。在亂世中學會了冷靜、果斷和堅持。冷靜,讓他能迅速判斷局勢。果斷,讓他能夠從局勢中正確地抉擇。堅持,讓他能在逆境中反擊。這三樣寶物構成了他打不破的心理防線。每一次行動只要有這三樣寶物在身,總能化險爲夷,到達勝利彼岸。這就是朱元璋,一個有着超強領導才能的放牛娃。再是作者,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他有條不紊地用本站把1344年到1644年間的明朝歷史,以明代史料爲根基寫出了這個300年16位皇帝的強大明朝,寫作水平可見一斑。

轉回我們的時代想一想我們是不是也要像朱元璋一樣要堅持,好好讀書,爲國家、社會乃至世界做出我們最大的貢獻。朱元璋無疑是個成功者,但他卻不是個常勝將軍。在他的成功的路上經歷了那麼多的失敗。因此,要獲得最後的成功,不是經歷失敗,而是經歷失敗後,繼續奮鬥的勇氣。這是普通人和成功人士的本質區別。我們以後可能沒有朱元璋那麼成功,但我們必須要有和朱元璋一樣甚至更強的堅持

合上書我彷彿看見朱元璋提着繮繩,馳騁沙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