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範本

讀後感1.07W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範本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範本1

初看《明朝那些事》是在大二時,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我有幸擁有了這本書,當時並不知道這本書在史書界已經掀起了一陣熱潮,於是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開始了與一段歷史的邂逅。

出乎意外的,這段歷史並不像想象中的枯燥晦澀,在作者筆下,大明朝的那些往事彷彿被重新賦予了生命,鮮活的展現在我們眼前:從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身世講起,他如何一步步走上起義的道路,如何運籌帷幄、決戰羣雄,登上皇位後又是如何排除異己,力保大明江山……在這條主線的牽引下,與之有關的人物逐一登場亮相,權臣或隱士,忠貞或奸佞,那些過往都在作者的筆下娓娓道來,讓後世的我們或惺惺相惜,或扼腕感嘆。

合上這本書,最大的感受就是原來歷史也可以這麼精彩!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獨特風格:詼諧的語言,客觀的評價,豐富的背景介紹和心理描寫,讓那些距離我們數百年的歷史人物如此血肉豐滿的出現在我們眼前,透過作者的視線,我們彷彿真的置身於那個金戈鐵馬的時代,看到昏暗燭光下的朱元璋在緊縮眉頭,聽到黑暗中的饞臣在竊竊私語,一轉身,聲聲震耳欲聾的“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便從那座宏偉遙遠的朝堂上遠遠傳來……於是,我們一路跟隨作者的腳步,直面大明朝三百年的興衰榮辱。

作者說,他從小就喜歡讀歷史,但很多史書艱深晦澀,沒有一定的史學積澱很難讀懂,這也就造成了很多當代人對歷史缺乏興趣,他從小的夢想就是寫一本所有人都能看的懂的歷史書,他是這麼想的,也真的做到了。整本書引經據典,一氣呵成,雖採用輕鬆、幽默的語言增加其可讀性,但所有的故事都有理有據,可以看出作者對於這段歷史的瞭解和喜愛。書中作者總是簡明客觀的對人物進行評價,不帶任何個人色彩,讓每個人讀完之後都有一段自己心目中的明朝歷史,或愛或憎,或喜或悲,那些往事雖已在歷史的長河中湮滅,但卻永存於後世的心中,對於那些古人,是否也是一種欣慰。

好書就是能讓人看完之後,回味良久,在微暗的燈光下看完這本書,重重的呼一口氣,把自己從那段歷史中拉回現實,可目光望向窗外無盡的夜幕時,怎的又彷彿聽到了那段歷史的低低詠唱。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範本2

早在國小,這本書就被同學們傳閱,當時對史事並不怎感興趣,所以不大在意。當推薦書目出現這一本時,便立馬問以前的同學哪本最好看,她說,大結局,悲壯悽慘。

顧名思義,《明朝那些事兒》是以明朝史事爲內容,大結局則講述了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檢,史稱崇禎皇帝。

崇禎剛登基,心中有的只是恐懼,因爲魏忠賢魏太監。然而在恐慌之中不忘平反亂賊。處事妥當,思前顧後以及強大的政治頭腦使猖狂兩朝的魏太監下了臺。

讀到這,不僅欽佩崇禎處事有方,然而在後文中與民軍及清軍的對抗之中,我想說,他用人不周,處事不精,育人不足,不善官兵,過於信人。前後認識反差很大。

可能是我讀得不夠深刻,見解略偏,但私下總結,這應該是崇禎的弱點,最起碼,我認爲是。

所以,到最後,明末的大將猛人被用完,死的死,投降的投降,崇禎看淡,無可奈何,留下一句“諸臣誤我”,走向了那棵樹,將自己的生命終結。

自始至終,作者當年明月的筆調是詼諧,詼諧的語句詼諧的筆風,詮釋了整個明朝

我曾想問,爲何崇禎如期兢兢業業卻還要遭受亡國之災?爲何要將其化成悲劇,示在衆人面前?當年明月告訴我,因爲它是歷史。無論你怎樣傷心流淚,怎樣替主人公追悔莫及,它都無法改變,因爲它早已隨紅塵而去,因爲它既不是觀點也不是議題,它,是事實。它,是歷史。

我明白了。

於是我不再去鬱悶這個結局如何如何悲壯,如何如何悽慘。事實就是如此。

但,爲何明知從先帝手中接過的是個爛攤子,他卻還要苦心積慮地收拾下去?頓悟之:當從先帝手中接過攤子後,就意味着崇禎做好了準備,做好了收拾攤子的準備,做好了收拾攤子的準備,做好了肩負責任的準備。是的,就因責任二字。他要爲大明江山負責。所以,就算到最後戰況如何慘烈,他仍然勤勤懇懇,任勞任怨,試圖力挽狂瀾,直至兵臨城下,他依舊沒有放棄。明月用他的文章告訴我,他是一個了不起的人。

說道到文章,之前說過它很詼諧,很幽默,而讀者在大笑之中卻能品味出歷史帶來的古韻古味。而且明月時不時加入自身體會,更爲深入人心。如一杯清茶,散發着嫋嫋茶香,淺嘗初試,舌尖感到略微苦澀,但苦澀中夾帶着甘美,沁人心脾。篇末,一讀者說,如此奇文亙古少有,多一字狗尾續貂,少一字意猶未盡。正是如此,讀者能在書中暢快淋漓,受益匪淺。

這樣的文章,讓我認識了那位從古至今爭議頗多的皇帝,書中的崇禎是個失敗者,二百七十四年的江山最終毀於他手。但是,我認爲,他做到了皇帝的職責,在位約莫十三年,盡心盡責,平定江山,然而世事難料,儘管崇禎一心想穩住天下,但由於破洞似雪球一般越滾越大,導致悲劇發生。

在我心中,他是個成功者,爲何?爲書中的結束語。

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崇禎做到了。

一朝悟書,一暮思書,思何?思崇禎之年,戰亂不斷,改朝換代,崇禎亦無奈。欲平江山,奈何慘之。餘雖思,可思而不欲多言,仰望夜空,點點星辰嘆息,與我一起,爲夕嘆矣。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範本3

歷史,原本並不是滄桑厚重的,只是因爲時代的步伐給他們蒙上了一層不可知的陰影和輕紗。用幽默輕快的筆調,敘述一個長達百年的歷史和封建王朝,這也許就是《明朝那些事兒》的魅力吧!

初次品讀這本書,我還沒有感到多麼的驚奇。平淡的語言,樸實的介紹,有點諷刺和幽默性質的歷史背景和故事,讓人們感到:這彷彿不是一本歷史書,而是一本充滿幽默充滿喜劇色彩的故事書吧!但是在細細品讀,文中的人,文中的事,每一件歷史,每一件文物,其實都在“戲說”之中爲他們戴上了一個金燦燦的光環,代表了歷史的滄桑,更代表了歷史的厚重。

書中對人物的描寫也是別具一格。他並不拘泥於其他歷史書,那種古板的介紹:先是對人物的生平,背景,作了一一介紹,然後再開始逐字逐句地引出事情的原委始末。這本書的最大特點,就是在介紹一個人物的時候,沒有過多的介紹他的經歷和背景,而是將更多的筆墨放在他所經歷的大事,以及帶給人們難以忘懷的精神企盼等等。

令人難以忘懷的便是書中所介紹的王守仁了。王守仁原來在朝廷爲官,但是後來因爲參加政治,所以不慎被貶到了一個偏僻荒涼的地帶。他非常熟知這裏的地貌地形,以及這裏常年都多強盜多小偷,治安非常的不利!但是他卻毫不氣餒,希望用自己的精神內涵來感化這裏的人民,讓他們過上好日子。爲了這樣,他苦心鑽研了近七載,終於在第八年的時候,研究出了一門震驚古今中外的學科——心學,就是“知行合一”的理論,將中國古文化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從此,他也獲得了心學之父的美稱。

其實這個故事帶給人的與其說震撼,更不如說是一種敬佩,一種讚揚。能將自己的青春和熱血,投入到科學,以及精神世界的研究中,是不易的,也是不平凡的。

《明朝那些事兒》用輕鬆愉快的筆調,在人們的心目中塑造了一個讓人回味無窮,卻也不捨放下的明朝世界。細細品讀,方能品得其內在底蘊!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範本4

一個雪花輕揚的夜晚,我終於讀完當年明月的整部《明朝那些事兒》,看着窗外的雪舞如絮,憧憬着明晨的朝陽東昇,我不禁陷入沉思……

這套書,以《明史》爲藍本,文風嚴謹又不乏幽默,作者不時穿插的評論尤爲一針見血、恰到好處。掩卷之餘,除了佩服作者豐富的史學知識,更是讚歎於其無與倫比的社會洞察力。他用那充滿智慧的語言,講述了自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起,直到末帝崇禎悲涼自縊於景山這長達276年的歷史皓月。

書中衆多人物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常遇春、徐達的將才獨具,用兵如神;于謙、王守仁的力挽狂瀾,高風亮節;戚繼光、俞大遒的奮力拼殺,平定倭寇;徐階、嚴嵩的勾心鬥角,爭權奪利;袁崇煥、孫承宗的老謀深算,巧用兵法;皇太極的背水一戰,最終進攻。

但最讓我敬佩的,卻是楊繼盛。他上疏力劾嚴嵩“五奸十大罪”,卻遭誣陷下獄,不惑之年就屈辱故去。但是,他真的.就這樣死去了嗎?沒有,他的精神活了下來,名震天下,永垂青史,因爲他的堅忍、頑強、正直。他也堅信:嚴嵩之患終有一日能予以肅清。

是的,正義與公道,或許會遲到,卻絕不會曠課。

回望古今,歷史向我們宣告:正義必將戰勝邪惡。

“以史爲鑑,可以知興替”。對於我們新時代的中學生來說,讀史使人明智。我們是祖國的明天,也是世界的未來。我們更要學習歷史、總結歷史、借鑑歷史、感悟歷史。

我國古人都深知“明鏡高懸”,我們新時代中學生更要明志用功,在將來的人生道路上,不斷修正航向,使正義引領時代,努力奮鬥,爲全國,乃至全人類的福祉做出自己的貢獻。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範本5

歷史和人生一樣,往往充滿了遺憾。在昏暗的燈光下,在寧靜的時光中,我似乎看到你孤單而又瘦削的身影一步步走來。張居正,回首相望你的人生片段,讓我感受你的靈魂。

翻開大明王朝的歷史,你所帶來的豐功偉績是不可磨滅的。你以少年天才的身份進入官場。你親眼目睹了官場上爲權力爭奪的腐敗現象。由此你逐漸變得更加睿智,冷靜。最終在殘酷的鬥爭中不但保全了自我,並且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夢想。你當上了內閣首輔,但你並不爲之雀躍欣喜。因爲你眼前的王朝,只是一副被掏幹挖盡的皮囊。朝政的腐敗、百姓的流離失所、國庫的空虛,讓你有了救國的決心。於是你開始了長達十年的改革大業。錯綜複雜的政治舞臺上,應對守舊派的重重阻撓,你力挽狂瀾,不惜一切代價的讓國家有一番新正之氣。最終也因你的改革,讓國家本衰竭的命運一度出現中興之氣。

教育。應對年僅十歲的萬曆皇帝,你不僅僅在情感上充當了他的父親,更重要的是你擔當了他的教師。你一生嘔心瀝血的兩件事:一是改革,二就是對小皇帝的教育。你用你的肩膀,爲十歲的他撐起了一片天,一個國家。可你又怎能想到,你爲他成長所培育的大樹。在他心裏,卻留下陣陣陰影……

抉擇。當改革轟轟烈烈的施展開來,當國家好不容易走上正軌時,有一個巨大的磨難走向了你。你的父親去世了,那一刻,你淚流滿面。很難想象,爲了朝政與抱負,你十九年從未回家看過父親。更多的愧疚,思念,僅有在你心裏更顯淒涼。而更大的磨難,是你要放棄朝堂,回鄉爲父守孝。在夢想和道德中,你面臨抉擇。改革大計還未完全實施,你又怎能離開?在滿朝官員的彈劾和非議中,你超越了世俗,超越了那個時代,在親情和夢想的抉擇之中,你毅然向着夢想前進。

破滅。在你任宰相的第十年,你倒在了病榻之上。而你親手教育的學生萬曆皇帝,卻暴風雨般,毀了你畢生改革的期望。他對你進行打擊報復,讓你的家人流離失所。你一生爲之嘔心瀝血的兩件事啊,最終卻成爲了矛盾體啊!歷史帶來了陣陣荒涼……

身後名。《明朝那些事》裏這麼評價你“一個天才,生於紛繁複雜之亂世,身負絕學,以一介草民闖蕩二十餘年,終成大器。”對於我來說,你是一位孤獨的英雄,你的卓越成就是無人能比擬的。但同時,你也留下了巨大的遺憾。對整個大明王朝,你的改革減慢了王朝的滅亡。當你離去,當你的改革被廢除,當清太祖努爾哈赤打來時,人們不禁惶恐,不禁痛哭流涕,可世間再無張居正!就像《風雨張居正》裏面所說“有的人死了,但你還活着。”你用你的人生告訴我們,良知和夢想是不會消失的,不因富貴而逝去,不因權勢而凋亡。

縱使時光飛逝,可對於歷史來說,你永遠不會消逝。你的一身正氣,你超越常人的智慧和決心,永遠沉澱在了歷史中。你是大明王朝最醒目的標誌。你與歷史共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