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水滸傳讀書筆記摘抄好詞好句精品多篇

水滸傳讀書筆記摘抄好詞好句精品多篇

水滸傳讀書筆記 篇一

“兄弟一二三四五,兄弟個十百千萬……”每當聽到這蕩氣迴腸的旋律,我便熱血沸騰。這首歌唱的正是《水滸傳》。

《水滸傳》是我國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爲題材的長篇小說。作者施耐庵成功塑造了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漢,及時雨宋江,黑旋風李逵……一個個活靈活現的人物躍然紙上。那蕩氣迴腸的文字,波瀾壯闊的場景,還有那栩栩如生的人物,無不令人心馳神往,回味無窮。

書中的英雄好漢不打不成交,雖被朝廷認爲是“強盜”,但仍劫富濟貧,志存高遠。《武松打虎》《林沖棒打洪教頭》……這些膾炙人口的故事一一體現着他們豪放的英雄氣概!

梁山的英雄好漢們團結一致,兄弟一心。當宋江被絞死後,吳用與花榮悲憤交加,毅然拔刀自殺於宋江屍旁。這需要何等的兄弟深情!好漢們堅持“絕不讓一個兄弟白白犧牲”的宗旨,當有人遇難時,他們總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救回。正是因爲他們這種團結的精神,才一次次擊敗強大的朝廷官軍,取得了勝利。

我要學習林沖的謙遜有禮,也要學習李逵的直來直往……但我更要學習的是梁山好漢們“團結一致,兄弟一心”的優秀品格!

《水滸傳》讀書筆記 篇二

《水滸傳》是施耐庵和羅貫中共同完成的一部長篇小說,《水滸傳》也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書中講述了以宋江爲首的一百零八好漢齊心協力上梁山的故事。

我要介紹的是九紋龍史進,他是史家村中史太公之子,在梁山好漢中排名第23位,是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的徒弟。史進是一個慷慨大方的人,也是一個重義疏財的人。書中第二回講了史進幫助金老父女的故事。

那天,史進爲了尋找自己的師父王進,來到了渭州城,聽說自己的師父在這兒,他經詢問找到了認識王進的魯提轄,當他們共同在一家酒店喝酒時,他們碰到了金老父女,聽見了他們在哭,於是,他們問道爲什麼哭。金老父女回答道:“有一個叫鄭關西的鄭大官人強媒硬保,當初寫的三千貫文書,他卻一分錢也沒給,沒到三個月,他又將我們趕了出來,他還要我們還他賣身的三千貫錢。沒辦法,只好到這酒樓賣唱,這幾天人少,所以我們沒錢去還錢,所以我們有苦楚。”魯達得知鄭大官人的真名叫鄭屠,就想去教訓他。史進聽了連忙拉住魯達,還給了金老婦女一些錢並讓他們整理一下明天離開這裏。

第二天,當他們出發的時候,店小二就出來攔住他們,不讓他們走,這時,魯達就對着店小二一掌,這樣就沒人敢攔他們了。

這樣慷慨大方的史進和正義勇爲的魯達幫助了金老父女。

這就是《水滸傳》,一本富有趣味的書!

《水滸傳》讀書筆記 篇三

我以前以爲,《水滸傳》是“暴力”、“血腥”、“慘無人道”的代名詞,可是後來在媽媽一再的推薦下,我看了一集《水滸傳》電視劇,但看完之後就覺得太好看了!看了一集又一集。緊接着又向爺爺接了文言文版的《水滸傳》書看,也看了好多篇。看完之後,我真是思緒萬千!!

仗義——

人人都說:及時雨宋江仗義疏財。所以人人都信任宋江。在去往江州的路上,結實了好多朋友,得到了好多人的幫助。宋江真是美名遠揚啊!宋江一次次落入虎口,卻又一次次解脫,就因爲他的仗義人人皆知,人人都喜歡他,這就是因爲爲什麼宋江武藝不如盧俊義、智商不如吳用,還能成爲梁山之首的原因。

羣衆的眼睛是雪亮的:

北宋時期奸臣當道,剝削百姓、殺死忠臣,老百姓敢怒不敢言。儘管天子不知,可是天下人都知道,天下人都痛恨他們。梁山好漢,只殺奸臣,不殺良民,儘管朝廷不知,可是老百姓知道,所以百姓都喜歡梁山好漢。羣衆的眼睛真的是雪亮的,百姓們心知肚明,誰黑誰白、誰對誰錯。所以不要以爲他人不知道,其實他人做就知道了!

水滸傳告訴了我很多很多的大道理、小道理,告訴我不能做壞事,不然終究會得到報應;還告訴我做人要寬容大方,決不能做一個小人。“不是不報,是時候未到”!

水滸傳讀書筆記 篇四

《水滸傳》是講108位好漢集結農民起義,最後卻以失敗告終的故事,看到這,我不由自主地嘆了口氣,爲這108位英雄好漢起義失敗而傷心失望。

但一想到武松英勇打虎的場面,我又不由自主讚歎起來。只見武松喝得酩酊大醉,搖搖晃晃地上崗去,我心裏正着急呢,一隻斑斕猛虎就飢腸碌碌地撲向了武松,我心裏大喊:“武松!小心啊!”武松一躍身就跳了過去,那隻猛虎轉過身來,武松舉起哨棒,朝老虎打去,沒想到打到枯木上,猛虎趁勢就撲了過來,武松一閃身躲了過去,拿着斷了一截的哨棒朝猛虎撲去,打了五六十拳,那老虎全身都迸出鮮血來,武松怕老虎不死,又用被打折的哨棒,猛打一陣。

《水滸傳》裏面還有許許多多像武松一樣的英雄好漢,爲人仗義疏財,經常施捨鈛財物品給窮人的“及時雨”宋江;喜歡收留英雄好漢的“小旋風”柴進;武功高強的“九紋龍”史進;忠孝兩全的“黑旋風”李逵,真是引人入勝。

“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在古代是英雄。在現代社會是見義勇爲,前提是尊從法律,不違法,才能更好的發揚中華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