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沙渣之族》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第一篇:蟻族讀書筆記

《沙渣之族》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蟻族》第一篇“蟻族”揭祕讀書筆記

所謂“蟻族”就是指大學畢業生低收入聚居羣體,該羣體具有三個典型的特徵:高智、弱小、羣居,之所以把這個羣體稱之爲“蟻族”是因爲螞蟻跟他們有相似的特徵:螞蟻具有較高的智商,屬於羣居動物而且很弱小,但若不給予它們足夠的重視,螞蟻也會造成嚴重的災害(如蟻災),因此有人稱螞蟻爲“弱小的強者”。“蟻族”同樣也是如此,他們作爲一個年富力強、具有巨大潛能力、同時又是“弱勢”、“邊緣人”的羣體,他們共享的命運、相似的體驗、聚居的生態以及潛在的能量很可能會導致比“農民工、下崗職工”更爲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該羣體應當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

本書主要介紹了北京市西北旺的一個叫唐家嶺的大學畢業生聚居村的情況,那裏房租低廉且交通便利,給聚居村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在那裏,“蟻族”主要從事保險推銷、餐飲服務、廣告營銷等低收入工作,他們住着人均10平米的房子,租着每個月只需兩三百元的牀位,生活非常艱辛。

縱觀各種原因,“蟻族”的產生主要有以下幾點:

1、大城市的吸引力。因爲大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所以很多剛畢業的大學生懷着對大城市的嚮往就來到大城市尋找工作機會。據調查,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西安等大城市中均有大規模的“蟻族”存在。

2、大學生擇業觀的相對滯後。隨着高校的大規模擴招,每年畢業的大學生數量是越來越多,但很多大學生仍然存在着“寧要北京一

張牀,不要外地一套房”的觀念,落後地區出來的大學生寧可自己在大城市裏做“漂一族”也不願回自己的家鄉或欠發達地區工作。因此很多剛畢業的大學生就面臨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兩難境地,而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

3、我國就業形勢的變化。據統計,我國2014年大學畢業生的人數都有650萬人左右,且逐年遞增,還遭遇到下崗就業職工和民工潮的衝擊,再加上大學畢業生缺乏工作經歷,實踐能力不足等原因,所以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勢相當嚴峻。

在調查“蟻族”過程中,編者及其團隊主要從人口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各個角度出發,從心理狀況、收入狀況、職業狀況、教育狀況、網絡行爲等各個方面來全面剖析“蟻族”,將“蟻族”這個羣體的心理及行爲活生生的展現在讀者面前。

《蟻族》的主編廉思是國家級課題《潛在危機:中國“大學畢業生聚居羣體與社會穩定問題研究”》的項目主持人,他帶領着課題組和深訪團隊延續近兩年的時間進行實地調研才最終得出了調研成果。學術創新不容易,我們要細心觀察生活,注意到別人不容易發現的問題,同時你也要足夠的耐心和毅力堅持下去,最終才能取得成功。

第二篇:蟻族讀書筆記

《蟻族》讀書筆記

漢語言文學系

羅傑

20141141233

讀完《蟻族》這本書後,我的內心產生的是強烈的憂慮,在爲他們這羣畢業大學生低收入羣體的現狀憂慮,也爲其爲着自己的夢想而選擇堅持,奮鬥的精神而折服。他們接受的大學教育給了他們知識和涵養,也曾許給他們美好的未來。然而,工作後的境遇,"聚居村"的生活,青春夢想無處寄託,使他們不得不學會忍受焦慮且不具確定性的暗淡時光。但同時,他們樂觀、開朗,相信自己的選擇,情願從底層做起,在慢慢的積累和沉潛中,期待着未來的爆發。

在看到書中所描述的他們的居住地“唐家嶺”的環境,很多人共住在一個房間裏,沒有暖氣,十分擁擠,有的房間裏蟑螂橫行霸道;廁所又臭又髒,而且幾棟房共用一個公廁;小河溝流淌着髒兮兮的污水,而吃的食物也是沒有衛生保障??種種的文字,勾勒出他們艱苦的生活環境圖。這時,我不禁想問,爲什麼他們選擇留在這個髒亂的地方。爲了他們的夢想嗎?爲了尋一個出人頭地的機會?還是僅僅爲了生存?一長串問號在我腦中盤旋。有時我也不太理解他們,既然在北京這個競爭壓力如此大的地方無法生存的更好,何不選擇另外的路,爲什麼偏偏如此固執呢?轉變一下自己的就業觀念,選擇另外一條路,不是可以改變狼狽的現狀嗎?雖然,我也承認北京的機遇很多,但同時競爭者也很多,大城市的待遇較高,但同時物價也高呢,所以僅管在北京,從收入的數額來看比較大,但是實際的生活水平並不太好。如果,換做是我,我寧願選擇一個二線城市,或是西部地區作爲我的工作區域。因爲那些地方所需的人才更多,發展的潛力也是有的。雖然待遇可能不如一線城市好。可是,我們的到來,可以爲他們帶去一些先進的觀念,技術,管理理念等,這樣匯聚起來,既可以爲其經濟的發展注入新鮮的血液,又可以縮小東西部的差距,何樂而不爲呢?此刻,我說了這麼多,只是一個假設。但選擇終究是別人的權利。

或許,一個人的出身往往是他一生的烙印。他的起點,他的觀念,他的歸屬感,這些東西都影響着人的選擇。於是這些離開老家,遷入北京農村的"蟻族"們,走出了老家的農村,又走進了北京的農村,希望能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就壯大了蟻族的部落。我們都知道:一個

事情產生的原因是有多種的,除了他們自身的主觀原因,客觀原因也是不容忽視的。如今,就業崗位的不足,還有大學的教育和市場的需求不相符,這些客觀存在的問題使得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畢業後無法找到工作。我覺得,應該在大學課程設計中,加入能鍛鍊學生實踐能力,心理素質,更符合現在就業崗位所需人才素質的課程。不能一昧注重理論教學。畢竟,大學生都是要走出學校,將理論運用於實踐,去服務社會的。

僅管,目前他們生活的不好,可是他們一如既往的堅持下去,爲自己滿腔的熱血而奮鬥,這些精神,無疑也是一種財富。他們不滿於現狀,始終堅信未來幾年會有所改善,於是憑藉一股信念,在工作之餘,繼續學習,不斷地充實自己。使自己強大起來,不至於在機遇來臨之時而手足無措。他們,僅管領着不高的薪水,但並不放棄,在工作中不斷地積累工作經驗,一步一步地前進着,如螞蟻一樣勤懇。這是他們,一個向上的羣體,一個不甘於現狀,努力去改變的羣體。

看到他們,自己無疑是有些慚愧的。想到自己那些荒廢在被窩裏,韓劇裏,遊戲裏,小說裏的時間,真心愧疚。這部《蟻族》讓我不禁也擔憂起自己的未來,如果我還是一如既往,如此荒廢時間,那樣的未來我不敢想象。所以我選擇去學習些什麼,好填補內心的那份慚愧。喜歡裏面的這句話:“當你感到悲哀痛苦時,最好去學些什麼東西。學習會使你永遠立於不敗之地。你或許會衰老,或許會徹夜不眠,或許會失戀,或許會眼看着周圍的世界受到一羣狂人的毀壞,或許會得知你的名聲被居心險惡的人詆譭,在這種時候,只有一件事值得做--學習。”好好去認真地學些什麼吧,在後來,你會發現它的用處的。

第三篇:讀書筆記-沙鄉年鑑

旅遊概論課程作業

沙鄉年鑑讀書筆記

一、文本出版信息

書名:《沙鄉年鑑》(sand county almanac)

作者:(美)奧爾多·利奧波德(aldo leopold)著,侯文蕙 譯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12

二、寫作背景

人類進入20世紀不久,就先後經歷了兩次人爲的戰爭大災難,即第一次吐界大戰和第二世界大戰。面戰後的美國,則靠戰利、天時及人和而迅速發展成世界第一大工業強國。無論其軍事實力、科技實力和物質生產能力。均遠在世界各國之上。然面這工業化的“富有”是以對自然資源的過度掠奪和對自然環境的過度破壞爲代價的。顯然,工業化的進程,不僅不與大自然共走一條道,而且恰恰與大自然背道而馳。這一點,作爲長期從事林學和獵物管理研究的利奧波德巳經很清醒的看到了,從而促使他開始自覺的觀寮與思考。他於1935年在威斯康星河畔的沙鄉購買了一個荒棄了的農場。在此後的十幾年裏這個地方和它上面的一所破舊的木星成了利奧波德與妻子和五個孩子可暫時逃避那“過分”現代化的城市的“淨土”。

三、內容

《沙鄉年鑑》由三部分內容組成。第一部分對沙鄉在不同季節呈現不同景象的系列追述,排列成“一個沙鄉的年鑑”。第二部分所涉及到的都是作者曾經工作和生活過的地方,威斯康星、衣阿華、新墨西哥……幾乎遊歷北美大陸,有觀察有歷險,也有痛苦有教訓。第三部分分別從美學、文化傳統及倫理的角度,闡述了人與自然、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它是作者生態觀念的思想結晶。

1、利奧波德本人在這塊淨土上,長年累月地種樹、現察、讀書和撰寫與大自然傾心對活的“木屋”隨筆。從每年的春天到冬天,進行態平衡的探索—“我的妻子、三個兒子,還有兩個女兒都各以他們自己的方式,在我們自己的土地上通過野生生物的耕耘管理而發現了某一種或另一種深刻的滿足感。冬天,我們給鳥戴環志和給它們餵食,砍取柴禾;春天,我們種松樹,並看着大雁飛過;夏天,我們播種和照料野花;秋天,我們獵取披肩雞和野鴨(有些年裏);在所有季節裏,我們都做生物氣候的記錄。”三月,大雁從天空灑下來的帶着野性的詩歌;暮靄中,丘鵡優美的空中舞蹈;黎明時分,叢林裏山齒鶉歡快的合唱;涼爽的八月夜晚,高原鵑發出的要飛向南美草原的信號;十月,落葉松煙樣的金色??

“燕子的來臨說明不了夏天當一羣大雁衝破了三月暖霧靄時,春天就來到了”、“渴望春天,但眼睛又是的人,是從來看不見覃勞小的花朵的;而在春天感喪,低垂着眼睛的人,已到它上面,也仍然一無所把膝蓋貼近泥土尋求春天發現了它—真是了。”這些描述都讓我覺得他真是個浪漫的人。

從每年的l月到12月,在寧靜的沙鄉,他從未放棄和停止過對花草樹木和鳥獸蟲魚的仔細觀套和忠實筆錄,所直接關注的動植物多達三百四十餘種,同時,還通過對北美土地上人與自然關係的成敗得失的思考與總結。流露了自己對人類生存現狀的近憂和遠慮,最後自覺而又極有理性地形成了具有前瞻意識的生態觀和土地倫理觀。

他在自序中說道:“有些人在沒有野生的東西的情況下也可以生活,而有些人就不行。這些隨筆就是那些離不開野生的東西的人們之喜悅和身處兩難的表達。”他還在書中非常鮮明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野生的東西在開始被摒棄之前,一直和風吹日落一樣,被認爲是極其平常而自然的。現在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是,一種平靜的較高的“生活水準”是否值以犧牲自然的、野生的和無拘束的東西爲代價?對我們這些少數人來說,能有機會看到大雁要比看電視更爲重要,能有機會看到一朵白頭翁花就如同自由地談話一樣,是一種不可到奪的權

旅遊概論課程作業

利。”他幽默地在書中指出:“人們在不擁有一個農場的情況下,會有兩種精神上的危險:一個是以爲早飯來自雜貨鋪;另一個則認爲熱且來自火爐。”利奧波德提倡:人們應該親近大自然、熱愛大自熱、師從大自然,與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和動植物結成一種和諳相處的關係,這種關係即爲維護好“土壤一植物一動物一人“這樣一個大自然早已爲我們設置好的“共同體”食鈞鏈。這個食物健表明人類缺少植物和動物就會變得生存無望,而植物和動物以及人類如果失去了土壤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生存的根本。

2、《隨筆—這兒和那兒》共收有六組文章。在這些文章中,作者的筆觸遍及北迄加拿大馬尼托巴三角洲南到墨西哥馬德雷山脈的廣衷北美大陸。在這裏,既有對大自然晨風暮雨、荒野莽原、鶴唉狼嚎等美麗景觀的如詩描繪,更有對人類基於自身利益需要而忽視和踐踏自然的行爲的無窮感嘆。《關於一個鴿子的紀念碑》是對一個消失的物種—候鴿的哀悼。“它們在三月的天空爲春天掃清道路,把戰敗了的冬天從威斯康星所有的樹林和草原中驅逐出去。”但由於人類的拓荒與濫殺(也就爲了一份所謂“美味”的鴿肉餡餅),它最終消失。可是有誰想到了在我們人類誕生之前這一物種就一直在地球上自由飛翔?在《沼澤地的哀歌》中,他指出人類對沼澤的侵蝕正一步步地威脅着鶴的生存,“沼澤的最終價值是荒野,而鶴則是荒野的化身”。荒野的消失,意味着這來自遙遠始新世的生靈將吹響告別的號角,意味着我們的後代只能從書本中和博物館裏去憑弔它們的標本;人類出於主觀的臆斷而對食肉動物的 有意捕殺已經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無可挽回的退化——“一隻公鹿被狼殺死了,兩三年後便回有另一隻公鹿取而代之;然而,一座被過多的鹿摧毀的山脈,可能幾十年也無法恢復原貌”(《像山那樣思考》)??爲了自身利益不斷攫進的人們,也許換取了所謂物質文明的進步,卻留下了一個創傷累累的地球生物共同體。利奧波德高貴而敏感的心靈強烈地感受到了在世人看來依然美麗的景觀下潛伏的病痛。他說,“我們孤獨地生活在一個佈滿傷口的世界裏,但可怕的是,沒有多少人願意正視這一切。”陶醉於地球主人地位和大自然征服者角色的人類,已被慾望的時風裹挾得收不住輕狂的腳步了。

3、《土地倫理》中,利奧波德把土地看成一個由人與其他物質相互依賴組成的共同體,人是這個共同體中的“平等的一員和公民”,每個成員都有它繼續存在的權利。各種倫理觀都不會超越這樣種前提:個體是一個由多個相互影響的部分所組成的共同體的成員。個體的本能激勵他在共同體內爭取一席之地,而倫理觀則協調共同體內各成員在相互競爭中的關係,促使個體和其他成員合作從而達到共生共存的目的。“只有當人們在一個土壤、水、植物和動物都同爲一員的共同休中承擔起一個公民角色的時候,保護主義纔會成爲可能。在這個共同體中,每個成員都相互依賴。每個成員都有資格佔據陽光下的一個位置。”它暗含着對每個成員的尊重和對這個共同體本身的尊重。 利奧波德在文章中表述了土地的生態功能,以此激發人們對土地的熱愛和尊敬,強化人們維護這個共同體健全的道德責任感。他認爲:“一個事物,只有在它有助於保持生物共同體的和諧、穩定和美麗的時候,纔是正確的;否則,它就是錯誤的。”利奧波德的這種倫理觀念不同於以往的佛教、自然主義者和保護主義者提出的倫理觀,是從地球環境總體的角度上提出的人與自然相互依存關係的倫理觀念。利奧波德在書中向人們呼籲:“在人類歷史上,我們已經知道(我希望我們已經知道)征服者最終都將禍及自身。”這是利奧波德在半個世紀前向全人類發出的建立一種全新倫理觀念的呼喚。

四、小結

現在人類還是以土地的征服者和統治者的角色出現。我們的自然利用,大部分是經濟主義的。雖然現在人們的意識已經有所覺悟,不過在行動上仍然十分有限。現在流行提倡的低碳生活是對自然的一種保護,我們應該從身邊小事做起,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爭取做到人與自然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

第四篇:《沙原隱泉》讀書筆記

讀了餘秋雨的《沙原隱泉》後,我深有感觸:他用簡練的語言,向大家展示出了月牙灣頑強的生命力。在荒蕪、乾燥的沙漠裏堅守這片沙漠;在日日夜夜的風沙肆虐中依然十分清麗,真是一彎全水清如鏡,千年風沙掩沙泉。它爲何會到這兒?難道滿天的飛沙未曾把它填塞:難道夜半的颶風從未把它吸乾?是的,正因如此,它的頑強纔給世人們帶來了驚喜、震撼。

人生,尤如在沙漠中行走,尤如在鳴沙山攀登,只有用自己的腳,才能走出一條新路,每當回過頭來看看自己所走過的路,看看自己留下的腳印,無論是深、是淺、規則的、不規則的,心中都會爲自己留下的腳印而高興,才發現,自己竟然走了這麼長,爬了那麼高,留下了一條飄逸的波動的曲線,無論是挫折、無論是成功、無論是輝煌,無論是……都是人生之經歷,都是人生一筆寶貴的財富,正如泰戈爾的中詩中所言:“天空不留下鳥的痕跡,但我已飛過!”足已。

人生並不是總是陽光明媚,並不總是春意盎然,並不總是鳥語花香,並不總是富有詩情畫意,有時也有暴風驟雨,有時也有陰霾,有時更有種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讓人不能承受,人生有時更像無邊無際的沙漠,還有的看似平坦的一片,剛剛踩實一腳,稍一用力,腳下就鬆鬆的下滑,用力由大,陷得由深,下滑也就由厲害,不由感嘆人生如此之複雜,讓你茫然、讓你在無所適從。

可是,不管鳴沙山多麼高,沙漠之行是如何的難,人生之路如何的複雜、曲折,時間也在一分一秒的消逝,路還是要走的,你不可能只停留在你的腳下,更不可能往回走,只有認了,只有往前走,不爲那山頂,不爲名利、不爲地位、不爲金錢,只爲能在人生之途上留下美麗的飄逸的曲線,不管你走到了人生的那一步,不管是輝煌、不管是平談,不管是酸、是甜、是苦、是辣,只爲已耗去的生命,只爲不枉此生來到了人間。這樣,你就能始終站在已走過的路的頂端,永遠的頂端,自我的頂端,未曾後退的頂端。認清人之路的之真諦,把腳底放鬆,與它廝魔,給浮器以寧靜、給急躁以清冽、給高蹈以平實、給粗獷以明麗、惟其這樣,人生才見靈動、世界才顯精緻!

從中我懂的了一些人生哲理:做事要不拋棄不放棄;堅持不懈等等。雖然它只是一彎再普通不過的的泉水,但我一定會去看着一大奇景,感受一下大自然創造的奇蹟。同時讓我感受那頑強的生命力。我期待着那一天的到來。此時,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認清人生之真諦,永遠不停地攀登、攀登、攀登……

第五篇:讀書筆記之領導力

讀書筆記之《麥肯錫沒有》

《麥肯錫沒有》是由伊麗莎白.哈斯.埃德莎姆訪談曾與馬文在麥肯錫公司或者在客戶共過事的92名高級管理者,直接深入瞭解他們的經歷以及馬文是如何影響他們的著作,本書詳細介紹了馬文.鮑爾在引導麥肯錫成長經歷中的精彩片段,向我們傳播着馬文的思想、遠見及其價值觀。這本書可以看着馬文的自傳,但至於馬文曾在克里奧(她的後妻)的要求下些的《馬文回憶錄》不知寫完或出版沒有?讓我們一起來聆聽這位管理諮詢界的先行者的教誨吧!

本書分爲三個部分:將願景變爲現實(馬文.鮑爾、願景、行業、關鍵時刻的領導力與影響力)、領導的領導(鮑爾的影響力、激發組織的勇氣、培養下一代領導者)、附錄(包括三篇附錄、註釋、採訪名單及作者後記)。本篇筆記將按本書每章的順序進行,附錄部分省略。

第一部分將願景變爲現實

第一章馬文.鮑爾

本章簡單介紹了馬文的生平以及生活習慣。他的出衆之處就在於特別重視價值觀和個人品質。他的道德感和價值觀來自於他的童年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影響,他養成了與別人直呼名字的習慣,所有人都叫他“馬文”。從中學時代起,它善於溝通而且富於說服力,他刻苦勤勉、敢於冒險。1921年在祖父的建議下進入了布朗大學,(ibm的小沃森在沃森的幫助下也進入了布朗大學)畢業後,在父親的建議下進入了哈弗法學院。1927年,從法學院畢業錢的一個暑假與海倫結婚。1928年進入哈弗商學院,1930年畢業後加入了衆達律師事務所,1933年在朋友的徵求下,加入了詹姆斯.麥肯錫開辦的會計和工程事務所,6年後買下了這家事務所,並指引它成爲管理諮詢業這一全新行業的先河。

馬文從來不會爲了賺錢而賺錢,他堅信一家優秀的服務機構靠的不僅是技能與經驗,最重要的是其成賢德所作所爲。1966年,馬文撰寫了自己第一部著作《管理的意識》。從1945年開始,馬文始終努力致力於提升商界以至整個世界的福利,身體力行地參加很多商業和社區化服務工作。1985年海倫去世,享年81年,1989年馬文再婚,去了他的老朋友克里奧.斯圖爾特,2014年,在馬文98歲生日當天,克里奧去世,99歲爲自己舉辦了生日派對(他的長子希望過的簡單些),2014年1月偉大的先行者和導師走了,享年100歲(實際99歲半)。

第二章願景

馬文在事業上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爲它是不可黨的領導意志,加上作爲依據的商業價值觀、高超的領導技能以及冷靜超然的邏輯思維。馬文在對11家倒閉公司的調查中,她認爲,首席執行官本該獲悉的信息被屏蔽了,罪魁禍首是企業的層級制度,因此他開始向首席執行官們介紹打破企業層級制度的必要性,並將自己的業務定義爲“管理諮詢”行業。1935年10月,麥肯錫決定暫時加入馬歇爾.菲爾德公司,暫時把麥肯錫於一家斯科威爾.惠靈頓會計事務所合併,1937年10月,麥肯錫在巡視菲爾德公司多家工廠時,勞累過度得了重感冒,隨後轉爲肺炎,10天后就去世了。

第三章行業與企業

馬文堅信,要與客戶建立良好的關係,就必須直接和首席執行官合作,並堅守着管理諮詢這

條路。他認爲管理諮詢是一種專業,而不是一種買賣,他相信麥肯錫應該向醫生和律師那樣,通過把客戶的利益置於首位,時時遵循道德原則。

在職業生涯早期,親睹許多機構的(內容來源好 範文網)倒閉,即使它是如此尊重自己的員工,如何給他們成長的機會,讓他們創造業績,但馬文知道讓麥肯錫人同樣幹勁十足,就不能採用層級制度,於是他構想這樣一個專業服務機構:

1,分佈遍佈全國,設有多家地區分公司。兩個方面因素:首先,在專業上贏得尊敬與投身所在社區密不可分,其次,當時目標客戶也都擴展規模,走向全國,就進設立可以爲他們更好的服務,而且省時省力。

2,有一致認同的鮮明的公司個性,就是這家公司給那些來與之接觸者或耳聞目睹這留下的印象。包括:

(1)專業價值觀爲基礎的領導。馬文這種廣爲推薦和仿效的價值觀爲基礎的領導特性可以歸納爲6點:

a 將客戶的利益置於首位,把自我與工作脫離。

b 始終如一而有思想開放。

c 以事實爲依據,從一線發展來解決問題。

d 從全局背景的角度和後續行動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和決策。

e 激勵並要求所有人拿出自己的最佳狀態。

f 反覆宣講公司的價值觀,確保每一個人都能理解,接受這些價值觀並落實到行動中。

(2)共同的解決問題的方式。馬文想要避免的是說對答案卻答錯問題的情況。他說,企業倒閉最常見的原因不是因爲對正確問題提出錯誤的答案,而是因爲對錯誤的問題提出正確的答案。

(3)以行動爲導向。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是從正確的角度出發來解決正確的問題,而最好的解決方案要儘快採取行動。

3,有才幹的敬業的敬業人士加入公司創大業,他們要積極參加與體現公司的個性並且有良好的收入。

4,對外部因素保持敏感/永不自滿。

5,又不斷更新的領導層,絕不是公司的生存發展依賴於某一代領導人。

另外馬文不僅致力於挖掘和培養人才,而且利用個人時間給他們提供幫助。他努力爲建造發展終生職業生涯公司,它不僅堅持安價值收費原則,並且提醒顧問們有責任爲客戶降低成本。 管理人才的成長主要來自於:

1,感到監督和執行職責的真正分量。

2,良好的領導與指導,包括直接上級對他們的指導。

3,經營良好的企業範圍,這種氛圍本身就能夠鼓勵管理人才的成長和發展。

第四章關鍵時刻的領導力與影響力

本章主要介紹他在60年所做的九大決策:

1,企業形象統一的全國性公司(1939-1945)

建立全國形象統一的全國性公司的原因:

首先,體現管理諮詢新行業的價值,突出專業形象,增強客戶信心,吸引優秀人才。 其次,爲了有效滿足全國性企業客戶的需要

第三,爲了使公司所有的個人和小組能夠以一致性的方式爲客戶提供服務。

最後,創造一個真正的品牌形象。

2,招募mba(1953)

1953年馬文做出了他漫長職業生涯中最具有創新意義的決策:招募剛出校門的年輕mba,而不是像以往那樣聘用有經驗的人,由於1952年至1959年對全國性擴張產生了重大影響,幾年後商學院改變了政策,要求申請人必須具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其後麥肯錫也改變了自己的政策。(在《誰說大象不能跳舞》一書中,郭士納說到自己畢業後直接上商學院,但幾年後,改變了政策)

3,創立麥肯錫管理研究基金會並推出哥倫比亞系列講座(1955年)

20世紀50年代,麥肯錫在商界進一步擴展影響力和超越客戶項目具體工作的時機已經成熟,麥肯錫處於獨特地位,正好可以把企業領導、學術人士和企業諮詢專家聯合起來實現理論與實踐結合,於是1955年創立麥肯錫管理研究基金會並與哥倫比亞大學合作。

4,公司性改制(1956年)

大1956年,隨着合夥人的數量以及合夥制所帶來的責任和義務不斷增強,馬文不得的重新考慮審視合夥制模式的恰當性與可能性,即使馬文不接受公司制,但在別人勸說和權衡下,接受了公司制改制。

5以統一的企業形象走向全球(1959年)

1953年,企業界中全球擴張的趨勢正暗潮涌動,美國企業紛紛在海外設立了子公司,或者直接購買歐洲公司,馬文極力主張麥肯錫進行全球擴張,但一羣合夥人羣裏阻力,在歷經6年的反覆討論後,麥肯錫在倫敦開設了第一家歐洲分公司。

6,不公開上市:想合夥人出售股份(1966年)

在20世紀年代末期到70年代中期,一些服務型公司紛紛上市,馬文堅持麥肯錫不上市。並將自己的股紛紛給大家。

7,堅持世代交替(1967年)

1967年,馬文從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的職位退下來。

8,反對dlj合資(1969年)

1969年本該不再參加關於公司方面的決策的馬文,果斷堅決反對與dlj的合資。

第二部分 領導的領導

第五章鮑爾的影響力

馬文認爲優秀領導者應有的關鍵品質:

1,誠信/可信.

2,從現實出發規劃、願景、採取實用“星期一早晨”方法把願景變成現實。

3,堅持原則/價值觀.

4,謙虛敬人。

5,強烈的溝通能力/個人說服力。

6,個人參與/s率先垂範.

馬文年輕時就認識到廣泛聽取各方人士意見的重要性以及培養良好傾聽技巧的重要性,也曾運用他的傾聽技巧來蒐集信息,檢驗自己偶爾過於偏激的觀點。

第六章激發組織的勇氣

馬文總是鼓勵員工在於客戶合作時擔當領導的大任,以激發他們組織中成員的勇氣,並知道他們發揮主動性,敢於面對老闆,傾聽他們的意見,摒棄層級制的控制和成規,本章通過三

個案例:荷蘭皇家殼牌挑戰全球領先企業的傳統組織結構(1956);普華國際會計公司爲諮詢公司提供諮詢服務(1979);哈佛商學院,提出採用案例教學法的理由(1979年)這裏不再介紹。

第七章培養下一代領導者

培養人才並授之以權需要誠信、尊重、關愛和信任,願意爲其發展投入時間和金錢,並且其他領導者也要有相同的信念。在規則、建設和領導麥肯錫公司的進程中馬文始終把信念放在思想意識中最顯要的位置,本中主要四個例子顯示受馬文影響的四位傑出高級管理者。他們分別是:

美國運通前董事長哈維.戈盧布,在麥肯錫工作20年後到ids工作,後來成功將ids命名爲美國運通財務顧問公司,成爲運通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1963-1969年在洛杉磯分部工作的格雷.麥克道爾,後來馬克控制公司工作及創建了伊利諾伊州福利體系、

奧美公司創始人大衛.奧格威,將奧美的理念建立在四大支柱上,即,研究、成果、創造性智慧和專業紀律。

唐.高戈爾,1976至1985年在麥肯錫紐約分部工作,1985年到基德爾皮博迪公司,1989年加入克杜萊投資公司,並於1999年成爲公司首席執行官。

這些高級管理者都深受馬文的影響,並將馬文的思想運用於公司運營中,獲得了卓越的成功。馬文的思想深深影響着當代管理學界,《從優秀到卓越》的作者說鮑勃.沃特曼說,“很多人說德魯克是管理之父,但我相信歷史將得出結論,這一崇高榮譽應當由他和馬文.鮑爾共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