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金陵十三釵》讀書筆記

第一篇:金陵十三釵影評

《金陵十三釵》讀書筆記

化學師範121許星瑜1201412014

百變面具

——評《金陵十三釵》

小時候,我看過馬戲團的雜技,其中《變臉》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大人對我說過:其實一個人有多張臉。那時,我並不能理解。但是在看過《金陵十三釵》後,我忽然明白了其中的意思。

電影講述的是:1937年南京淪陷,只有一座天主教堂暫時未被佔領,教會學校女學生、秦淮河畔風塵女子、軍人和傷兵,還有一個美國人約翰,都先後進了教堂,在這個相對封閉的空間裏,他們共同面對一場生死浩劫,產生了各種各樣奇妙的感情。然而,教堂也不是永遠的淨土,暫時的寧靜很快被打破——日軍衝進教堂並且發現了女學生,殊死抵抗的軍人在千鈞一髮之際開槍救女學生,英勇犧牲。後來,日軍又強徵女學生去慶功會爲日軍表演節目,誰都知道,這將是一條凶多吉少的不歸路。女學生們不甘被日軍凌辱,準備集體自殺,卻被以玉墨爲首的妓女們救下。最後,這13個平日裏被視爲下賤的風塵女子,在侵略者喪失人性的屠刀前,激發了俠義血性,她們身披唱詩袍,懷揣剪刀,代替教堂裏的女學生,去赴一場悲壯的死亡之約??

約翰本是貪財好色的殮妝師,玉墨本是妖嬈美麗的風塵女子??原本應該是這樣的。可是,在殘酷的現實和人性的光輝下,他們帶上了百變的面具,化身成爲了善良正直的神父、清純可愛的女學生??我爲他們而感動!其中,豔麗的旗袍的風塵女子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說起青樓妓女,大家或許在腦袋裏面就會浮現這樣的場景:酒池肉林快活鄉,紙醉金迷脂粉陣。說起秦淮河,更多人的回想起這麼兩句詩: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身在青樓的風塵俏佳人,手執琵琶人招展,一句大爺入店來,雙腿張開香閨生暖紅帳飄香。春宵之後,再無他情,於是戲子無情,婊子無義,流傳千古。

本應該是這樣的,可是??在後來的時候,我們應該記得浦生難受時,豆蔻說,就剩一根弦了,彈的比瞎子要飯還難聽,這時候,豆蔻已經把浦生當成了她的弟弟。可能會多人會認爲,豆蔻是真的想嫁給她,那麼爲何要讓浦生去最大的舞廳,看最美的女人呢?爲了浦生能夠聽一曲《秦淮曲》,後來,她和香蘭去妓院拿琴絃,路上被日軍追殺,丟在了路上。當她們得知琴絃掉了的時候,不是想到的是逃命而是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險去把琴絃拿回來。當香蘭被殺的時候,依然竭盡全力,抱住日本人的腿,給豆蔻的逃跑贏得時間。在後來她們倆踏上了不歸路,爲了浦生能夠聽一曲《秦淮曲》她們獻出了生命,在這裏誰敢說,婊子無情?

在學生們要集體自殺的時候,是約翰和剩下的十二個女人極力的救下十三個女學生,並說我代替你們去,有姐姐們呢。十二個女人終於露出她們的俠義和果敢。

最後是決定赴日本人的死亡之約,她們唱起了《秦淮景》,在明知道死亡的結局的情況下,依然如此。人性壓倒恐懼,大義壓倒一切,最終她們成就了秦淮河邊的琵琶絕唱。

她們成爲了我眼中最最耀眼的存在!

電影以南京大屠殺爲背景。1937年的南京就是人間地獄,到處是屠殺、屠殺、還是屠殺、姦淫、姦淫、還是姦淫。想到這樣的一段歷史,總是讓人心痛。關於南京大屠殺題材的電影不少,印象深刻的也就是《南京!南京》、《屠城血癥》、《南京大屠殺》、《南京1937》、《東京審判》等等。這時一段血洗的歷史,主要人物不盡相同,但是歷史無法修改。而《金陵十三釵》將主要人物集中在了十四位妓女的身上,彰顯民族大義。

而這場大屠殺的劊子手是日本士兵。他們也有着百變的面具。他們在日本是丈夫、父親、兒子的角色,可是下一秒他們就是姦淫擄掠的惡魔。試問,他們的人性何在?午夜夢迴,他們不害怕嗎?相信每個中國人是不會原諒日本的!!!看完金陵十三衩,又一次聯想起很多事情。被譽爲央視知性主播的柴靜,曾經非常“理性”的反問一位多年來始終致力尋找戰友遺骸,併爲之立碑的抗戰老兵:您這樣做不是在培養仇恨嗎?但難道中國人不該記住日本人帶給我們的仇恨嗎?確實,我們常說:冤冤相報何時了?如果日本首相真的跪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前真誠謝罪,我們可以以德報怨;但對於這樣一個死不改悔,永不認錯,甚至認爲是中國人編造屠殺謊言的民族,中國人不該仇恨它嗎?對於孩子過於寬容那不叫愛而叫袒護縱容;面對仇敵忘記仇恨而自我安慰那叫沒出息、沒骨氣!我們可以不冤冤相報,但絕不能忘記曾經受到的傷害!

當然,有人性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有理性。愛國,不管大家是否確切的瞭解歷史,但大家愛國的那顆心是不容質疑的,只要中國還在,只要中國人還在,我們大家就能永遠堅持下去,直到最後那一個人倒下那刻,我是這樣認爲的。我們可以抱怨,抱怨去日本生活的中國人,抱怨自己國家沒有日韓美那麼科技發達,但是我們要相信,我們有很強大的智慧,我們有14億人,我們能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出一個發達的國家,一個在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國家,成爲整個地球最強的國家,成爲這個世界的王者,我們要有這樣的理想,然後再去奮鬥,爲了這個理想,那麼理想終究一日會達成,或許不是現在,而是十年後,二十年後,但是我們不能懶惰,不能泄氣,我們是中國人,所以我們會越挫越勇!

有時候,面具是必須的,是保護自己的存在。但是最重要的是:人可以有百變的面具,但是前提是要有人性的存在!!!

第二篇:評《金陵十三釵》

救贖

——論電影《金陵十三釵》關於人性的洗禮

摘要:面臨戰爭的殘酷接受洗禮的不光是生命的尊嚴還有靈魂的救贖。電影《金陵十三釵》通過學生書娟的眼睛讓每個人都看到了戰爭的血腥、教會學生的純潔、神父與士兵的抉擇、遭人唾棄的妓女在最後關頭的獻身.......從而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讓人能記住的不光是這段屈辱的歷史,還有關於人性的思考與審視。

關鍵詞:救贖人性妓女

《金陵十三釵》以遭遇大屠城的南京爲背景,描述了在幽僻閉塞的美國天主教堂裏唱詩班的學生和孤兒喬治他們被迫收留了逃難的妓女、假神父約翰和傷兵浦生,而最終面臨着生與死、救人與自保的關於人性較量的悲慘故事,再現了歷史的真實。展現了不同社會地位、不同生活環境、不同文化素養、不同心理的各層人物從充滿矛盾的碰撞摩擦、隔閡鬥爭到最後共同奮進唱出了一曲悽美婉轉的人性之歌。

一、商女不知亡國恨

從古至今,妓女在人們眼裏都是下賤的。無論她名氣有

多大,活的有多風光,得到的總是否定性的評價:傷風敗俗、賣弄風騷、腐蝕道德、下賤醜惡、自暴自棄、貪圖享樂!因此對於她們的存在人們總是嗤之以鼻。所以學生們透過五彩斑斕的琉璃窗看出去見到的是一羣“妓女”帶着花街柳巷裏的風塵、搔首弄姿、輕佻猖狂地在教堂大叫大笑,頭牌玉墨更是不知廉恥地給神父拋飛吻!這羣女人骯髒了聖潔的教堂;這與整座南京城的慘狀形成了極大的反差:外面腥風血雨地廝殺已經讓南京城如同灰燼,但是這羣浪蕩的女人們此刻地做法着實人忍不住吐唾沫!正如古訓所說:婊子無情,戲子無義。

秦淮河的女人包括玉墨等並不渴望別人改變對自己的看法,她們只管踏進這塊洋人的地盤以求得安全的保障。所以她們並未收斂自己放蕩散亂的本性,依然當在妓院裏一樣過着醉裏偷歡、苟且偷生的生活。有人在評價嚴歌苓的小說時就提過,玉墨和她的那些姊妹們成爲了最爲人詬病和不齒的女人。她們用下三濫的手段死乞白賴地進入教堂這方聖地;她們到了哪兒,哪兒就變得骯髒、喧囂;看着她們即使在逃命的時刻,也彷彿是出於本能似的見到神父或是軍官就加以引誘;看着她們在城中的槍炮聲中,沒心沒肺地行酒令、跳豔舞。阿多那多的話送給她們是合適的: “人生來是有貴賤的,女人尤其如此。如果一個國家的災難都不能使這些女人莊重起來,她們也只能是比糞土還賤的命了。”

小說《金陵十三釵》中樹立了在這羣賤命的 “十三釵”裏,頭牌玉墨的另類形象:她讀過四書五經,通曉琴棋書畫;十歲被抵押給堂叔,十四歲被堂嬸賣到花船,逐漸成爲名妓。進教堂不久,玉墨便帶領同在教堂避難的一羣妓女和傷兵,在日本鬼子的槍炮聲中演出着‘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荒唐劇。而玉墨無疑是這場荒唐劇的“明星。她在傷兵們面前展露舞姿,賣弄風騷,“舞得妖氣十足,浪蕩無比??一顆顆解開絨球鈕釦,邊跳邊脫衣,甚至把戴教官拉進懷裏,全然不顧教堂外的炮火和血光,讓讀者看到了一幅無恥的妓女尋歡圖,表現出一個妓女荒淫的職業本性。

事實上她們只是被困境侵襲到了麻木,這樣活着無非是力圖讓自己的苦難生活加了些調料,她們撒潑、逗樂、狂歡只是爲了掩蓋自己窘困的內心。除了知道她們是禍害、是卑賤的不知家仇國恥的妓女外,沒人知道或是關心那曲《秦淮景》到底要唱些什麼與諸公聽。

二、風塵中的救贖

無論是嚴歌苓的小說還是張藝謀的電影都展現了一羣在罪惡的泥沼中盛開的善之花,他們執著於邊緣女性形象的塑造,作品中的女性總會在卑微低賤的生存表象中透出一抹人性華彩即人性原始的寬容與善良 。遭受着世人輕鄙的十三釵在生命的盡頭嬌羞地一笑,綻放出最美麗的光環。嚴歌苓儘可能地將人物放在一種非常的環境下,講述特殊社會

關係下人性的複雜,人性中某些更爲真實的成分在特定的環境中慢慢浮現,人性的痛苦掙扎昭然若揭 ,在如此極致而緊張的環境下,金陵十三釵中的主人公們用他們的一舉一動折射着最複雜的人性,注入了“善”的因子,最後讓不完美的她們得到體諒與寬容。

玉墨也有過花樣年紀的羞澀、單純、善良,只是命運對她太不公平,十三歲遭到繼父的強暴,十四歲被賣到妓院開始風塵生活。她也有血有肉怎能不恨?可是煙花柳巷的生活很好的蓋過了她悽愴悲慘的生活,所以她賣弄風姿,極盡妖嬈。當李教官將受傷的浦生帶到地窖裏時,玉墨並未像其他人一樣跟真叫囂,她靜靜地站在一旁遞過剪刀給李教官,最後給李教官道歉。一個妓女何必計較在軍人心中的形象呢?雖然久經風花雪夜的彌亂生活,可終究她還是渴望過正常人的生活。

年僅十五歲的豆蔻用毛巾輕輕地替浦生擦乾淨了臉,一見他就滿心歡喜。她精心地照料着這個小弟弟,爲了能讓浦生聽一曲琵琶冒死回到了妓院取出琴絃,即使慘遭日本人的輪姦也未曾丟棄。心不靈口不巧心氣也不高的豆蔻,對渾身是傷的小兵,由同情而生愛意,一往情深,單純美好。即使是潑辣放肆、做窯姐做得最有興頭的紅菱,末了羞澀地挽着耳發說: “沒福氣做女學生,裝裝樣子,過過癮。”那一刻學生們誰也不嫌棄她們骯髒,只覺得她們真的很美。

假神父約翰也被玉墨所感染着,他從最開始的貪婪好色逐步迴歸到善良的本性,給學生們修好卡車、替妓女門剪了頭髮、痛惜地看着玉墨她們被帶上卡車,最後載着學(來源 本站)生們離開。玉墨等人不僅在救女生的時候救了自己的靈魂與尊嚴,她們還救贖了另一個人的人格和人性。

三、生命之花的綻放

戰爭無疑是暴力的,當日本人凌辱着中國女人的場面無疑是恐怖的。但這種恐怖不止於強暴本身而在於強暴者面前,女人們無貴無賤,一律平等。對於強暴者,知羞恥者和不知羞恥者全是一樣;那最聖潔的和最骯髒的女性私處,都被一視同仁,同樣對待。

所以唱詩班的學生們含着淚準備跳樓也絕不讓日本鬼子侵佔了自己的身子。當他們正準備跳的時候玉墨勸住她們說:“有我們這些替死鬼你們害怕什麼呢?”這話一出贏得了女學生們對她們的重新審視與尊重。離開前她們說:“都說‘婊子無情’,我們也做件驚天動地的事讓大家看看,我們也是有情有意的!”這讓所有人從污濁中發現淳樸的本真和原始美,從中揭示了人性光輝在特定歷史背景下所具有的全部張力和豐富含義。

玉墨她們離開時身着白衣黑裙洗盡了鉛華,在曾經鄙視她們的唱詩班女孩眼裏“像是一羣不諳世事的小姑娘,這羣賣笑爲生的女子唱着《秦淮景》讓人禁不住落淚。在拯救了別人

的同時她們還救贖了自己的靈魂。她們一世被人輕賤,最終卻像天使,驅走黑暗,帶來一線生機和光明。每個人都看見從黑暗中走出來的秦淮河女子,扭着腰肢唱着吳儂軟語笑着走了出來。

時代或安定祥和,或人心惶惶,或伏屍百萬,都不過轉瞬。但歷史長存記憶還在,所有人都記得在日本侵國的時候有一羣秦淮河的女人穿上了藍布衫替唱詩班的孩子接受恥辱。那一刻她們的笑就像五彩斑斕的琉璃一樣美得燦爛。

參考文獻:《金陵十三釵》嚴歌苓

電影《金陵十三釵》

《歷史.女性.救贖——論嚴歌苓的金陵十三釵》王卉

《苦難與救贖——評金陵十三釵》李佳、彭麗萍

第三篇:《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看電影版的《金陵十三釵》已有幾日,可有些情愫依然纏繞心底。這種情愫不是憤怒,也不是悲傷,遠遠大於憤怒,大於悲傷。老謀子終究是老謀子,反覆強調“如果拍一個歷史題材的電影,立即變成民族間狹隘的仇恨,這個電影是不對的,要在戰爭和災難等等題材中去提煉和觀照人性”,並且一再宣稱《金陵十三釵》講的是“人性救贖”。好崇高的的“人性救贖”!這樣的強調提升了自己的藝術價值,可是老謀子畢竟是一血性漢子,將日本“人”的獸性一覽無遺的展現到底,不像陸川的《南京!南京!》,牽強附會的刻畫了一個良心未泯的日本人,據很多當時的倖存者表示,沒有遇到過那樣的日本人,而且真實情況遠比影片殘酷,這一點,老謀子做到了,一邊講人性救贖,一邊還原歷史暗地裏掀起國人的仇恨,真是老謀深算!

小的時候看《南京大屠殺》,那時候少不更事,只記得很多很多中國人無辜地死在了日本人明晃晃的刺刀下,內心充滿了對日本人的憤恨,稍大一些的時候,看了《黑太陽731》,從噁心與恐怖中對日本人憤恨到極致,再後來就是《南京!南京!》,看到日本人對中國婦女乃至少女的凌辱,才曉得日本人不是人,是獸,或者說,不如獸。《金陵十三釵》影片中豆蔻和香蘭的慘死,讓我的情緒堆積到了頂點,老謀子究竟是何用意,爲何也是要用女人白花花的肉體在一片血污中

飽受凌辱來刺激觀衆的神經?戰爭是殘酷的,可我接受不了這樣的殘酷。泱泱大國,男人們去了哪裏?如果都像影片中李教官那樣抗戰到底,保衛到底,我們民族還會留下那麼承重的羞恥感嗎?血性的老謀子承受不起那樣的恥辱,他必須改編原著,李教官在原著中的原型是戴濤,一個逃兵,最終毫無反抗窩囊的被槍斃。李教官與戴濤的對比,一個勇,一個慫,可是我們不得不承認,戴濤這樣的人物纔是歷史本身,這纔是南京淪陷的原由。

影片的主題是“人性救贖”,不難看到,12個平日裏被視爲下賤的風塵女子懷揣玻璃碎片,代替教堂裏的女學生去赴一場悲壯的死亡之約,人性得以昇華。貝爾想起“上帝說人生而平等”,貝爾疑惑了,我們也疑惑了。人性的救贖,離不開”信念“二字,女學生的信念是保住自己純潔的身子,妓女的信念是保住命,包括女學生的命,那個人雖小責任心卻超強的小男孩的信念是保住女學生,有了信念,纔有了人性的救贖。女學生的命保住了,貞潔保住了,每個人的信念也就保住了,所以,上帝是對的,導演也是對的,我們的疑惑也就沒有了。

第四篇:【《金陵十三釵》影評】

影片開始的半個小時,依然是那座硝煙瀰漫、屍橫遍野的南京城。雖說這一主題已被無數的導演以各種紛繁的形式搬上熒幕,但每當那些槍林彈雨中夾雜着的哀號嘶喊重現,沒人會覺得這是老調重彈、舊瓶新酒。而恰好相反,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在這場視聽傳授中再一次得到強調與彰顯。

如果這部影片在之後的將近兩個小時內依舊如其在前半小時裏表現的,那這篇觀感無疑只是一篇不忘國恥的控訴和民族復興的吶喊,僅此而已。但張藝謀沒有讓我失望,也不愧於他在面對媒體時對這一劇本的大加讚揚-----這是我20年來見過的最好的劇本。

事實上,直到半個小時以後,那些濃妝豔抹、風騷曼妙的秦淮河畔的女子的出現,我都沒有認定他們將是這部作品的主角,心裏還惦記着教堂裏的女學生們將會經歷怎樣的一番考磨和歷練。也許這就是我們一貫刻板印象的體現----對某一事物形成的固定化、模式化的看法和觀念----這些賣藝女子是尖酸刻薄、自私自利、嫉妒成性甚至心理缺陷的不幸環境中不幸家庭的產物。這些所有的我們附加於她們的不良品性在影片前半段得以印證。但刻板印象在提供給我們看待事物的參照標準以外,也在妨礙着我們客觀公正的看待事物。

與此同時,我固執己見的,是遠道而來負責殯葬神父的美國人貝爾以及教堂中那十二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將如何用他們的智慧和膽識進行不屈不撓的抗爭。但事實上,貝爾只是一個胸無大志、嗜酒好色的殯葬師,而遠非我想象的國際友人。在他眼裏,遵守職業操守並拿

到錢安全回國是此行的主要目的。而未經事實的少女們在恐懼與抱怨中廝打成一片,將所有的責任推卸到一個叫書娟的女孩兒身上。在他們看來,是書娟的父親釀造了今日的惡果,並且還自命清高不屑與秦淮河的妓女們爲伍。

幸運的是,在少女們遭受着日本兵的凌辱時,貝爾的人道主義精神毫無保留地迸發出來。如果說這種迸發是源於貝爾自我內心的覺醒與顫動,我更願相信是【主】----這個我們素日認爲虛妄的被批判爲唯心主義的代表----在這關鍵時刻促發了他,是信仰,是對和平、正義、尊重的申訴和對暴力、凌辱、褻瀆的痛斥。當他身着教父的聖服,揚起那面【紅十字】,人內心深處潛伏的正義感和責任感的涌動得到最完美的詮釋,儘管他只是個【業餘】的天主教徒。

但,這已無法阻止人性扭曲到另一個極端的那幫人,在他們身上,獸性的張狂與放肆將人性的淳善與美好徹底泯滅。

如果將日本這個民族的殘暴刻畫至此,那這部影片的說教性和主觀色彩會使他看起來大失水準。那名日本軍官溫文爾雅的彈奏起日本民謠【故鄉】,一切都似乎迴歸到戰爭前的狀態,每個人的心靈在這樣的一場靜謐中得到撫慰。其實正如我們不能將一個人純粹地定義爲壞人一樣,我們也不能否認那些曾經在這個世界上製造血腥和恐懼的民族中仍然存在着一絲純真,有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故事發展到日本官兵的慶功會將邀請教會中那十三個【事實上只有十二個】少女前去演出,但大家似乎都能明白這將意味着什麼。十

二位少女只能選擇用死亡來免受屈辱,秦淮河的妓女們,在這個時候,才真正出場了!

我們看到的是玉墨的堅定和衆人的無畏,我們聽到的是她們潛藏內心深處的自卑與花樣年華夭折的辛酸;我們看到的是面對死亡卻能夠戲謔以待,我們聽到的是讓寫【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杜牧的汗顏;我們看到的是那一襲襲的華美長袍盈盈走來,我們聽到的是那一首【秦淮景】款款深情??這他媽的怎能不讓我爲之動容?這他媽的怎能不讓你我敬重?這他媽的怎能不讓一切道貌岸然和不可一世黯然失色?就是這樣一羣被我們鞭笞了千百年的所謂的紅顏禍水在千鈞之際撐起了民族的脊樑!

我落淚了。

不只是落淚,是想嚎啕痛哭。

有人說,這部戲欠缺一個高潮。我想說,這就是高潮!他不像【南京!南京!】般嚴肅和沉寂,讓人驚顫到髮指;也不像【鬼子來了】般歡快和戲謔,僅讓人一笑而過。他將民族危亡的刻不容緩和妓女們的自我嘲諷【怕什麼,姐妹們就是幹這個的】糅合在一起展現,這種強烈反差的對比給予我們內心的深刻震撼可謂繞樑不絕。

張藝謀還將他的專長---對攝影和色彩的精準把握----發揮到淋漓盡致。不像【花樣年華】般單純展現旗袍的瑰麗多彩,也不像【辛德勒名單】和【南京!南京!】這樣的戰爭紀念片一樣爲了營造沉重肅穆的氣氛而呈現以黑白,【十三釵】通過一個外國人的眼睛看到了

【民族】的風姿綽約,那性感而不失優雅的長袍的倩影是如此美麗動人。而從那扇五彩玻璃窗中看到的是一個民族抗爭的縮影。

此刻明白:只有靈魂的,纔是高尚的;只有民族的,纔是世界的。沒有好萊塢那般大肆宣揚的個人崇拜,亦沒有張導作品長期以來的顧此失彼,這部電影將西方人的宗教信仰和中華民族的忠孝廉恥完美融合起來,那一襲曾經暗諷着“商女不知亡國恨”的旗袍在神聖的教堂穿越,如同受其洗禮而成爲現今象徵着“對強加於自身歷史標籤的控訴和對本不該被所有人忽略的自我內心高尚人格的吶喊”的華美印記,人類對大愛與奉獻的共同渴求在那時南京城的一隅形成了強烈的共鳴!

此時,不得不對自己的狹隘和短見嗤之以鼻,那十三個聖潔的靈魂讓我恥於提及自己的彷徨和掙扎。縱使那夢魘的年代一去不返,但它除了給予我們警醒之外,更讓我們明白在民族的大世界面前,自我的小世界只是滄海一粟中的滄海一粟。我們,還有什麼樣的路走不出,還有什麼樣的坎,過不去呢?

請不要忘記,還有一釵:是我們遠遠想不到的陳喬治。

第五篇: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震撼,悲壯,深思,人性的一次又一次悲劇中的華麗綻放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當這部電影盛囂塵上時,我卻絲毫提不起興趣,看日戰爭題材的,又是殘酷的南京大屠殺,不是我厭倦了,而是我害怕了,我不敢看自己的同胞遭受蹂躪,我想逃避,逃避那血淋漓的歷史。這樣的一個下午,教研室人 都走光了,寢室人都走光了,看不下去書,打開電腦,卻不知道幹什麼,於是點開了播放器,點到了這部電影,只是想打發時間,沒想到結局卻經歷仇恨,之後的憤懣,緊張,再之後的淚流滿面以及對人性光輝的深深折服。這部電影是近年華語電影難得一見的真大片,真的鴻篇鉅製!

影片開始便是戰爭的背景,接着是逃離,接着一個個角色陸續登場,他們在巨大的生存或是毀滅面前不得不一次次做出抉擇,在日軍的貪婪好毫無人性可言的魔鬼面前一次一次的做出抉擇,完成了自己人性的一次又一次的轉變,那種轉變讓人震撼,讓我們這些八零九零後感覺到自己的卑微,感覺到自己身上的使命,和歷史的責任的沉重。

第一次人性的轉身發生在那羣撤離南京的國民黨軍身上,他們是一羣逃兵戰場中得戰士,但他們依舊是戰士,是男人,所以他們的轉身時那樣的悲壯,那樣的剛烈,那樣的迅速。他們本來就要逃離南京,可是在面對日軍追搶女學生時,在長官的指揮下迅速的完成了血與火的蛻變,第一次本可以生存,可以選擇逃避,然後誰也不說的安然度過餘生,可是他們選擇了毀滅,但他們毀滅的光榮,毀滅的震撼,毀滅的具有男人氣魄!他們用自己的身軀去抵擋日軍的坦克,用生命在影片的開頭譜寫了一曲悲壯的軍人戰鬥之歌!他們好樣的,他們是男人,軍人!即使是面對着百姓的質疑,依舊默默的承受。

第二次轉身時那個美國的假神父,只是爲了去給神父安葬,只是想賺錢,只是想在戰火中撈點油水的人,看中了教堂的牀,開始是個只會調情的風流男子,當面對日軍殘酷的蹂躪學生時,他沒有時間去思考,只能勇敢的站出來,充當神父,無論自己夠不夠資格,那一刻他站出來了,他是男人,但不是軍人,所以在他的轉身沒有那麼的剛烈,但卻在顯示那異樣的光芒。選擇一個人離開,還是選擇保護那羣學生?尤其是看到他的外國老鄉時,他有最後的機會,一走了之。可是他選擇了面對,有時候,逃避很容易,就像自殺異樣,死是很容易的,而留下來勇敢的面對,卻很難,卻讓那麼多人難以承受,他做到了。

影片最重要的主角出場的方式是一片嬌柔,嫵媚,俗氣,一羣落湯雞,他們是落難的妓女。他們穿着華麗,濃妝豔抹,她們在戰爭中依舊可以再地窖裏打麻將。各個衣冠不整,你不給他們進來,就挪着屁股,穿着旗袍,翻牆進來,沒有一絲的文雅。她們的骯髒與受人鄙視可以從護院的喬治用木棍驅趕她們,可以從學生的鄙夷,以及進而遠之中看到他們的社會地位。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是商品,出賣肉體的,沒有自尊,千百年來受人鄙夷的一類人,他們中得一些人甚至是頭髮長見識短,可以爲了一個耳墜,或者是一個貓,冒着生命危險。女人,就是女人!可是誰有能想到最華麗的人性轉身,就發生在這羣妓女身上呢?當玉墨說出那句英語時,就註定她們的與衆不同。

學生再次面對被惡魔凌辱的處境,她們是單純的,同時受到中西方文化影響的她們,的當知道事情的真相時,她們選擇了中國曆來最常見的反抗方式,死!面對她們的跳樓,那羣妓女們又一次的面對身存毀滅的抉擇。此時她們中的一些人表現出了果敢而智慧,一些人是遲疑,另有一些人可以說是被逼,女人的對抗方式就是和男人不同。最後,當喬治準備以自己的男兒身來換取學生的性命時,影片達到了矛盾最尖銳的頂端,同時也撐托出人性最光輝的頂端!那一刻,我淚流滿面!當她們化妝成女學生時,觀衆終於能夠領悟到每個人都不是天生的賤胚子,她們的淪落似乎充滿的悲劇,充滿了不得已,她們也羨慕學生的純潔,可是生活所迫,她們被逼入了火坑,進入社會的最底層。

影片值得稱讚的地方太多,太多。從畫面,到聲音,再到背景音樂。尤其是那地道的南京話,地道的南京妹子的表情,將南京女人表現絕了!我在南京讀書,我本科有女同學是南京的,所以我不得不佩服她們的演技!同時從演員,到音樂製作,到語言,等等,彙集了很多日本人,很多美國人,這也讓我深思,我們是應該保持的狹隘的民族主義仇恨,還是應該的正確的面對歷史,反思,然後以史爲鑑呢?不過共識應該是努力的學習,努力的工作,把我們的國家打造的更加強大,這樣才能保護我的學生,我們的女同胞不受欺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