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嚴歌苓作品之《金陵十三釵》讀書筆記

第一篇:《羊脂球》與《金陵十三釵》作品比較

嚴歌苓作品之《金陵十三釵》讀書筆記

《羊脂球》與《金陵十三釵》作品比較

先前看完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就想起了《羊脂球》,當時看到不少網友批評影片所表達的思想,當然影片與原作是有一定出入的,如今學了比較文學,正好將莫泊桑的《羊脂球》與嚴歌苓的《金陵十三釵》做比較。

之所以會由《金陵十三釵》想到《羊脂球》,是因爲兩部作品存在不少相似點和相同點。首先,都是以戰爭爲背景,將人物束縛在一個小環境中,以妓女爲主要人物,來表現人性。《羊脂球》是以普法戰爭爲背景,將人物集中在馬車這一小環境下,主要敘述了妓女羊脂球堅決不肯向民族敵人獻身,最後被逼而屈服,之後卻被疏遠,看不起。《金陵十三釵》是以南京大屠殺爲背景,將人物聚集在教堂這一小環境下,主要敘述了十三位妓女挺身而出,代替女學生參加日本軍的聖誕聚會。

其次,兩部作品都運用了以小見大的手法。都是以小故事反映重大的題材:戰爭。 最後,兩部作品都運用了較多的對比。《羊脂球》中,首先是身份的對比:主人公羊脂球社會地位最低,身份最卑微,而其他九人有貴族,企業家,政客,修女,都屬於上層社會。其次是食物的對比:被扣前羊脂球無私地把所帶食物分給衆人吃和被扣放行後其他九人只顧自己吃。最後是人物言行的對比:羊脂球面對民族敵人,堅決不肯低頭,而其他人爲一己之利,不惜把羊脂球往敵人火坑裏推,並且還瞧不起她。《金陵十三釵》中,首先,玉墨怎麼裝都不會是大家閨秀,將這兩種人對比,顯示出玉墨身份的卑微。其次,妓女與女學生的對比。

當然兩部作品,也存在着很多差異。

主題上的差異: 《羊脂球》中,羊脂球是位心地非常善良,富有同情心與寬容精神,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感與民族自尊心的人,以羊脂球的悲慘遭遇,揭露了上層社會的腐敗、賣國、卑鄙、自私和無能。歌頌了法國人民敢於反抗普魯士侵略者的凜然正氣,以及他們維護民族利益的愛國情操和善良熱情,樂於助人的高尚品德。《金陵十三釵》的整個故事都貫穿着愛與救贖的主題,強調生命的尊嚴。英格曼神父的愛,受傷士兵的犧牲精神,豆蔻與王浦生的愛等等。在戰爭的洗禮下,妓女們的靈魂受到感化,她們挺身而出,犧牲自己來拯救別人。戰爭中生命遭到踐踏,女人遭到蹂躪,英格曼神父誓死捍衛教堂內學生們的安全。妓女們不讓女學生們被玷污,一改之前的自甘墮落,自我昇華。生命的尊嚴由此顯現。

寫作手法上的差異:

《羊脂球》只是很客觀的講述了一個故事,並沒有將作者自身融入故事中。而《金陵十三釵》卻大不相同,是多種敘事手法變換。大部分是以自敘的口吻,用姨媽書娟的回憶作爲切入口,進行全篇的佈局,將讀者的目光直接引向炮火紛飛的現場。聖誕前夕之前的敘述以時間爲單線結構,平鋪開來。接着日期跳向27日,記述書娟向英格曼神父的懺悔,尤其書娟回憶起24日的經歷。

主要人物、情節的差異:

兩部作品中,雖然都有妓女獻身的情節,但作者的處理不一樣。莫泊桑是寫羊脂球“懂得在這遭遇中間每一人多少代表着祖國”,於是她“在敵人面前顯得又穩重又高傲”。當普魯士軍官以過境爲要挾提出要羊脂球陪自己過夜時,她毫不猶豫、無所畏懼地予以拒絕。這個不懂多少愛國主義理論的妓女,以一種最樸素的方式,盡了最大努力表現出她作爲一個普通法國人對自己祖國的純樸熱愛和對外來侵略者深惡痛絕:那就是絕不出賣肉體。在後來,其他幾個上層階級的勸導下,才無私地奉獻了自己。這些假仁假義的,靈魂邪惡的達官顯貴在羊脂球的幫助下,順利過境,在接下來的路上,給予羊脂球的確實卻是嫌棄,瞧不起。嚴歌苓是寫妓女們一開始不知亡國恨,喝酒打牌,吵鬧。而在之後,日軍要搜索教堂發生的一

系列事件:英格曼神父誓死保衛教堂,法比的死再加上戰爭的慘烈,都已經感化了她們。之後玉浦生和豆蔻的愛,豆蔻拿琴背糟蹋致死,使她們更加的憤怒,爲了報仇也好,保護女學生也好,代替女學生入虎口。得到的是其他人的讚頌與銘記。另外,《金陵十三釵》中最主要的人物玉墨,還要說一說。小說中玉墨的形象是有起伏的。一開始進入教堂時的彬彬有禮,以及回憶玉墨與書娟父親感情經歷裝大家閨秀的穩重,懂禮節;後來又到給兩名受傷士兵跳舞時的自我放棄,盡情地跳着,還原妓女的浪蕩與妖媚;最後是日軍到教堂搜查,躲在天花板上拿着珍藏多年的剪刀滿頭是汗的形象和最後提出和姐妹們一起獻身的建議。此時的形象不僅重回最初,還有了昇華。

雖然兩部作品存在着不少相似,引人質疑,甚至有不少人批評最後幾位妓女代替女學生的獻身。我想作者這樣的處理並沒有問題,只是中西方思想觀念或者說是文化的的差異,我覺得中國人喜歡用弱者的犧牲來拯救強者,將這種犧牲稱作大義,將弱者們爲強者或大局的付出大加讚賞和美化。

第二篇:亂世出巾幗之《金陵十三釵》

亂世出巾幗之《金陵十三釵》

這本是中國抗日敘事迴避的話題,本片討巧之處在於用微觀敘事取代更宏大的歷史表述,貌似故事僅僅發生在一羣天涯淪落人的小圈子裏。

看的時候笑中有淚,淚中有恨,時而沉重,時而抑鬱,時而幽默,時而感動。這絕對是張藝謀最好的作品。

中國的抗日敘事已經汗牛充棟,《金陵十三釵》的突破在於人物譜系的多元化,在這部影片的肖像學圖譜裏,能夠看到多國電影二戰敘事的基因,也能看到以往抗日敘事的延伸和進化。創作者花費心思利用既有的肖像學傳統,頗爲討巧地將種族、階層、性別等多重衝突編織在一個關於反抗與拯救的故事當中。最難得的是,敘事折射出了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的現代性狀況,這一點恰是以往很多抗日敘事所忽略的。

《金陵十三釵》以一名白人男性作爲主人公,將故事空間設置在代表西方/現代文明的教堂,兩組對位的女性人物——女學生和妓女,分別以教育/正途和商品化/邪路的方式融入中國現代化進程,而她們的現代性體驗因日本攻入南京這一災難而中斷了,這恰是中國國家命運的縮影——初具雛形的現代化進程被侵略戰爭破壞,在當時唯一能夠依賴的便是居高臨下的盟友——以美國爲代表的西方/男主人公。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爲一次現代性創傷,各民族-國家的現代性狀況有意無意地通過二戰敘事反映出來。相比之下,中國大多數抗日敘事往往帶有濃厚的“前現代”痕跡,是千篇一律的“復仇敘事”,運用的是一套高度本土化的肖像學,英勇的游擊隊戰士、凶神惡煞的鬼子、農村空間等等,與其它國家的二戰敘事沒有構成有效的呼應和交鋒。近年來《南京、南京》、《風

聲》、《拉貝日記》等影片試圖跳脫這種模式,開創新的肖像學傳統。與之前的嘗試相比,《金陵十三釵》的話語模式是更爲國際化和多元化的,通過詳細梳理該片的肖像學譜系,能夠發現本片與美國、日本等國家二戰敘事的對話關係,而這種對話恰是建立在國族現代性體驗之上的。 再看《金陵十三釵》,書娟們受過西方文明的洗禮,會說流利的英文,演唱讚美詩,她們不同於以往抗日敘事中的中國受害者形象,日軍“三光政策”下的農村受害者們完全是前現代的,而書娟們是中國初萌的現代性的象徵——脆弱的、容易夭折的,必須依靠西方的扶持才能倖存。

女學生代表着靠西式教育培植出的現代性,這是社會中上層的特權,妓女們則象徵着底層的現代性萌芽,她們融入現代化進程的方式是將自身商品化。

女主人公玉墨的特殊之處在於她曾經是一名女學生,她是近代中國兩條並行的現代化路線的交匯點,她流利的英文和風情萬種的舉止將兩個羣體的特質熔鑄爲一體,是最能滿足西方幻想的東方形象。

男主人公約翰是來自西方的拯救者,也是成熟的現代文明的化身,與女學生和妓女代表的前現代國家尚未成熟的現代性萌芽相對照,他修理卡車/現代文明符號的行爲也佐證着這種身份。

日本軍人形象可分爲兩類,一類是野蠻暴力的底層士兵,一類是相對文明的軍官。《金陵十三釵》中出現了一位貌似有“人性”的軍官,日本軍官長谷川會說流利的英文,尊重神職人員,能夠彈奏風琴和演唱歌曲。如果對日本戰爭片有所瞭解,便會發現這套塑造人物的策略借鑑了日本電影對本國軍人的畫像。在戰後的日本電影中,普遍存在一種精英主義的傾向,上層的軍官更像是武士,氣宇不凡,有高貴的尊嚴,參與的殘暴行爲較少,因爲那樣將有損武士的德行;

相反,下級軍人常常胡作非爲,欺上瞞下,虐待新兵,濫殺無辜,與日本古裝時代劇比較,會發現他們的形象並非武士,而是時代劇中猥瑣、自私的農民。通過這樣的轉化,日本戰爭電影將戰爭帶來的屠殺和殘酷,歸結爲參戰者個人素質和品德的問題,戰爭的罪責被個人化和偶然化了。

其他的男性形象也可以在中國抗日電影的肖像學譜系中找到對應,保護女學生的抵抗者李教官,與《南京,南京》中劉燁扮演的中國軍人類似,是典型的抗日英雄形象,從遊擊陣地移植到了被佔領的南京。總的來看,中國/本民族男性在《金陵十三釵》中是有心無力的,拯救要依靠西方/白人男性才能實現。

侵略與反侵略的歷史,並沒有被有效地組織進時代狀況中去,它似乎遊離於其他討論和思考,也無法形成一個衝突和論爭的場域。當仇恨與正義感孤立於其他思想課題的時候,它無法避免抽象化和簡化,因而也就無法避免被遺忘的命運。”(孫歌)新世紀以來,中國大衆文化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原有的戰爭電影模式不可避免地被冷落了,以農村空間和游擊隊/農民戰士爲主體的“前現代”敘事距離當下中國人的生活體驗頗爲遙遠,喪失了吸引力。《金陵十三釵》的突破在於依靠更加豐富的肖像學圖譜,觸及了戰時中國的現代性狀況,討巧地將現代性符號轉化爲商業賣點,這些肖像策略的有效性在美國、日本等國家的二戰電影中已經得到了驗證。《金》片沒有迴避中國作爲弱國,仰賴西方救助的實際情況,同時用有尊嚴的妓女和預示着現代化希望的女學生化解了屈辱感,爲“南京大屠殺”這一巨大的民族創傷提供了不同於以往的想象性安撫。

不難以看出,電影《金陵十三釵》裏表達出在74年前的南京城裏,劇中的人物、故事發展使得每一個人物似乎都有仇恨的理由和仇恨的指向,這些仇恨像潮溼的因子,慢慢就聚成洶涌的暗流,然後突然翻轉,很快就完成了它潰

堤的一擊。

在中國這塊土地上,依舊難忘的是歷史在今天以電影藝術的表達方式,重現在今天的中國人民面前,有關大屠殺的“南京”敘事,便以最爲沉痛、但也無比荒誕的方式,跟南京的往昔與日本侵華的歷史聯繫在一起,穿越了歷史時空之間的距離及隔閡,再一次讓現在的人們不能忘卻的那段歷史。

電影,給我們創造一個站在道德制高點的機會。否則連年年的“嚴正聲明”都成了國人的笑料。那個時候,誰還會在乎是不是有過這段歷史?

曹永青

201401110101新聞學(一)班

第三篇:從《南京南京》到《金陵十三釵》看中國電影作品妓女新形象

從《南京南京》到《金陵十三釵》看中國電影作品妓女新形象 摘要:電影《南京南京》以及《金陵十三釵》兩部電影中妓女的角色給觀衆留下的印象頗深。她們身份低賤卑微, 所從事的“職業”遭到世人的唾棄漫罵, 宿怨深積於心, 但她們卻用自己的肉體換來一羣人的生命救贖, 向人們證明了她的高貴靈魂, 內心的宿怨得到理智轉化。 關鍵詞:《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釵》;妓女;人性;良知 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以妓女作爲題材的作品似乎也不少,從老舍的《月牙》到白先勇的《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再到當下的一些小說,都曾塑造了較爲典型的妓女形象。但是在這些作品裏,妓女要麼作爲封建社會殘害女性的證據,要麼是作者同情的對象,或者是作爲社會的陰暗面被審批。但無論怎樣,這羣被命名爲妓女的女性羣體總是處於社會邊緣的弱勢地位,似乎已經被定性爲墮落、骯髒的代名詞而被人們普遍接受。而在中國自古以來人們對於妓女一直持厭惡態度, 並且她們也一直爲人們所不齒甚至遭到人們的唾棄, 在1949年以前, 既使她們的身份是合法的, 堂而皇之地獲得了朝廷或是政府頒發的從業許可證,但她們仍是舉世公認的賤民, 被輕蔑地稱作“ 婊子”、“ 窯姐”、“雞”。她們之所以受到如此的待遇就在於在私有制社會中女人是男人的私有財產, 在中國古代女子必須要讀《烈女傳》嚴格遵循“ 三從四德”,貞潔大於天。而妓女的行爲則正與此相反, 在社會上拋頭露面, 對於任何一個男子都可以出賣技藝甚至肉體, 還有很多男子對妓女非常留戀, 整日陷在其中不能自拔, 耽誤了他們的事業前程, 但是社會和他們的家屬並不責怪他們, 反而把責任推倒妓女身上, 認爲她們是紅顏活水, 敗壞家族名譽毀壞男人前程的罪魁禍首, 理所當然她們會受到社會的唾棄和漫罵, 各種羞辱低賤的詞彙都被用在她們身上, 恥辱下賤的烙印永遠地打在了她們身上, 永世不得翻身, 既使從良也低人一等。李商隱的那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似乎是人們對妓女這一羣體形成的刻板印象,但是在文學表現中,一些正面的、光輝的妓女形象也存在,例如杜十娘、李香君。而在陸川導演的電影《南京南京》以及張藝謀導演的電影《金陵十三釵》中,這些妓女也一反常態,顛覆了我們對妓女的印象——“商女亦知亡國恨”。

電影《南京南京》中的妓女小江剛出現在影片中時是以一副“商女不知亡國恨”的樣子, 初進難民營, 她與周圍的人羣顯得是那麼的格格不入。燙髮染指, 行事輕佻, 藐視規則。她所從事的職業令世俗的人羣鄙夷, 但出身卑微的她同樣有着尊嚴, 她用這種倔強的方式保護着自己, 讓自己在表面上看起來更加“ 強大”, 而與姜淑雲的寸發之爭, 更是將這種倔強發揮到了極致。她不願意剪掉自己的頭髮, 還說“ 仗打完後還要靠它吃飯”呢。此時的小江是讓觀衆感到很不舒服的存在, 她翻着眼睛, 嘴裏咕噥着“ 你怎麼不剪”, 她的眼神中滲出的是骨子裏的任性和執拗, 這執拗源於自我保護,此刻她並沒有意識到戰爭會給她帶來什麼, 她的思維仍然停留在過去, 因爲平日裏人們對她的蔑視鄙夷多於對她的同情憐憫, 長髮其實不僅僅是她謀生的本錢, 更是她僅有的一點尊嚴, 而爲了維護這一點尊嚴, 她需要與其他人站在同一高度, 因此她抗拒所有來自外界的管教與約束。姜淑雲的一句“ 必須剪!”是對她的一種保護, 只是出於本能的

抗拒, 她不能就範, 最終她還是沒有削髮, 扯掉了圍布, 憤然起身離去。

《金陵十三釵》中的妓女也是一樣,這羣妓女爲了逃命來到教堂,喬治不給秦淮女子開門,讓她們去安全區,秦淮女子便越牆而入,並佔領了教堂地窖,僅用了一個上午,便把秦淮河帶到了地窖,把地窖弄得又髒又亂。這時,她們沒有意識到危險,她們和約翰調情,說着不堪入耳的粗話,難怪女學生在心裏罵她們“不要臉”。在女學生的眼裏,她們衣衫不整、放蕩不堪而且骯髒甚至蠻橫,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優雅。在純潔的女學生看來,她們的到來是對教堂的玷污,秦淮女子與教堂女學生處於尖銳的對立狀態,在上廁所的時候,她們爆發了激烈的語言與肢體衝突。

當戰爭帶來的殘酷切身來臨時,她們卻也選擇了同樣的“捨生取義”。 當我們看見被日本兵強暴後的小江時, 她已全然沒了剛進難民區的那種神情, 日軍的暴虐, 撕碎了她最後僅剩的尊嚴。她靠在牆邊, 無神的望着窗外, 像只受傷的小鹿, 目光是那樣的無助、茫然。劫難過後的她, 應該已經認識到了戰爭的殘酷與荒謬, 在那樣的環境裏, 生命顯得是多麼的脆弱。或許此時的她已經明白生命在戰爭中的價值與意義。日軍終究是殘暴無情地將難民營裏的人們逼到了一個絕境, 要麼作出犧牲, 要麼就被屠殺。。。問題的關鍵就在於, 此時有誰願意站出來, 用自己的身軀去拯救大家。“ 姜老師, 我去。。。”小江第一個舉起了手, 神情平靜的走出了人羣, 此時的她那麼坦然和勇敢, 讓其他的人感受到了一種勇氣。她知道等待她的將會是什麼, 那是一座黑暗的地獄, 可她仍義無反顧的站了出來。一個受人們蔑視的小人物在關鍵時刻卻挺身而出拯救了那些曾經對她不屑一顧的人們, 這是富有戲劇化的史實。人在絕境中的自我犧牲, 會將人性中的閃光點無限的放大,她曾經是與世俗人羣對抗的, 那是爲了自己的尊嚴, 而如今她與這羣人重新站在了一起, 爲的是點燃同胞們生的希望, 這同樣是爲了尊嚴, 生命與人性的尊嚴, 她迴歸到了人性最本真的地方, 所以在她救贖同胞的過程中也完成了對自己的救贖。在離開教堂的時候此時的她那麼坦然和勇敢, 讓其他的人感受到了一種勇氣。她對衆人回眸一笑, 眼中滿含着淚水同時也充滿着驕傲,她的笑是釋然的一笑,她將自己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昇華到了一個新的層面, 那是一種對生命的愛。。。。

《金陵十三釵》中這羣教堂裏的不速之客,與教會裏的純真質樸的女學生必然會發生矛盾衝突。在上廁所問題引來的爭吵處達到頂峯,並在一顆致命子彈引來的日軍侵入大沖突後,旋即開始得到解決。即使與女學生有矛盾,即使知道女學生看不起她們。但當日本兵進來搶掠女學生時,這些妓女還是給女學生打開了地窖,而學生爲保護地窖中的妓女,而放棄躲藏機會;當學生們爲了免受凌辱,拒絕赴日軍慶祝晚會,準備跳樓自盡時,那羣被她們歧視的妓女出現了,答應替她們赴會, 挽救了她們的生命。影片也着重渲染了這羣風塵女子爲救年輕的學生慷慨赴死前的場景, 當這些妓女躺成一排,等待化妝成女學生時,電影鏡頭展示給我們的時間跳躍式的等待,讓人揪心,對這些女人油然而生出一種同情、讚許、敬。佩。當她們最後一次一起唱起秦淮名曲《秦淮景》時,展示給觀衆的分明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短短几天的相處,竟激起了這羣女子最慷慨和最無私的視死如歸。雖然墮入風塵,她們一樣明白什麼是人性的高貴與醜陋。她們不是骯髒與邪惡淫蕩的化身,雖然身爲下賤,她們內心從來就沒有泯滅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一羣秦淮妓女進教堂時,是那樣的耍皮撒潑。

在這特殊的危難情境中她們身上的人性光輝遮蓋了一切道德慣例,釋放出了奪目的光華。她們孱弱的身軀裏蘊藉着巨大的偉力。身爲社會底層的秦淮妓女她們受盡了世俗玩弄,她們無法逃脫自古遭人唾棄的娼妓之名。在醉生夢死、浪歌笑語的背後隱藏的是她們孤獨着的靈魂。但是她們反倒以放蕩的行爲舉止、粗俗的言語、不羈的狂歡來嘲笑着這個遺棄她們的社會世俗。在困難的面前她們迸發的是人性本質的光輝,她們的存在,超越了戰爭的層面而蘊含了更普遍的人性的價值。在國家面臨危難時, 這羣揹負罵名的女人進行了最後的反抗,雖然這個反抗遭到的是無邊的漠視,而且又是無限的孤獨無助,但卻閃現着人性的光輝。

對兩部電影爭議最集中、最尖銳的是關於這些妓女身份的認定問題,進而言之,是關於藝術作品中人物身份的價值判斷問題。其實,對於一部敘事作品而言,決定其人物形象道德歸屬的關鍵依據,並不是看他出場前的身份,而是要看他出場後的行爲。行爲(動作)、特別是主導的動作,是我們判斷這個人物形象的決定性因素。

我們知道,在人類所有的價值體系中,人的生命價值是最爲寶貴,最爲神聖的。所以,當有人願意以自己的死亡來換取他人的生存時,這種行爲畢竟不是一般的人道主義行爲,恰如在兩部電影中這些女子所做出的捨生赴死的義舉。遺憾的是,因爲她們曾經是秦淮妓女,使許多人永遠也不能夠原諒她們——即便她們爲救助十二個孩子慷慨赴死!按照這樣的邏輯,凡是那些曾經有過錯誤,包括犯過罪孽的人,就永遠沒有拯救他人和自我救贖的資格了嗎?由此,我們想到,爲什麼我們只能夠正視人性的沉淪與蛻變,而不能夠承認人性的轉化與昇華呢?有人說是因爲人性的沉淪與蛻變太容易,而人性的轉化與昇華過於艱難。可是,爲什麼如此艱難才能夠實現的現實,反而不能夠得到人們的確認呢?我們往往不能夠接受從罪惡的地獄走向天堂的魂靈,不能夠接受在黑夜的迷途中走向黎明的身影。在我們電影批評的詞典裏難道只有人性的墮落、腐化、罪孽;就不能夠有人心的淨化、人格的轉變人性的昇華嗎?好像人一旦犯了錯誤,包括犯了罪,就墜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爲什麼我們的電影批評只能夠允許好人變壞,而就不能夠允許壞人變好呢?

況且,每個人的命運不同,也沒有人天生就喜歡做妓女,這些秦淮女子背後都有着自己難以言語的悲傷際遇,我們不能只因爲她們是妓女就蓋棺定論的說她們是壞人。這些秦淮河的女子雖然以賣身爲生,但她們並沒有沒有失去人的良知,她們也是戰爭中的英雄,這正是:商女亦知亡國恨,寧死猶唱秦淮景。

參考文獻:

1、《高貴的“ 低賤”靈魂, 宿怨之“理智”轉化——電影《南京! 南京!》妓女小江形象淺析》;郝寶燕; 張美葉; 張玉梅;【期刊】文學界(理論版)

2、危難中的人性——評電影《金陵十三釵》 ;張韻雅;【期刊】安徽文學(下半月)

3、商女亦知亡國恨——評電影《金陵十三釵》 張文諾;【期刊】藝苑

4、苦難中怒放的罌粟花——嚴歌苓《金陵十三釵》中玉墨形象解析 ; 花素英;【期刊】語文知識

5、小人物的崇高魅力——評電影《金陵十三釵》 ;姚順忠;【期刊】江蘇政協

第四篇: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商女亦知亡國恨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文【墨軒】

因爲是張藝謀執導的最新作品,又因爲是關於南京大屠殺題材的電影。所以我一直在關注《金陵十三釵》這部電影的最新發布動向。在期待已久之後,今天下午六點終於開始公映了。

我和一夥朋友很早就決定要去觀看《金陵十三釵》公映的首映場。可能因爲是老謀子的電影,而且投資製作巨大,《金陵十三釵》是作爲限價電影上映的,最低底價是40元。即便如此,我們還是義無反顧地買了電影票。但因爲一個朋友是從遠處趕來,時間可能會有點緊,於是我們又臨時決定把票換成了晚上8點40的,就這樣錯過了首映場。但我們還是很期待。

首先要說這部電影確實很長,我們大概看了將近兩個半小時。看完之後心裏感覺十分壓抑。整部電影雖然不是像《南京!南京!》那樣的冷色調和灰暗的氣氛,而且其中不乏一些幽默的成分存在,但因爲是和南京大屠殺的背景有關,所以整體情節和節奏都很緊張,矛盾衝突也很激烈。在此我不想強調過多日本軍人的殘酷罪行,但是這部電影確實表現的淋漓盡致。電影從頭到尾都是以一個教會女學生的回憶來貫穿的,影片開始就是一口南京口音的普通話的旁白。接着是日本軍人的屠殺暴行以及國軍殘餘部隊和日本坦克的激烈巷戰,場景十分慘烈。最後以主人公約翰和女學生的出現爲故事的開始,他們一起逃到了一個天主教堂裏面避難。接着是國軍倖存者和14個風塵女子的進入,整個故事就在教堂裏展開了。

《金陵十三釵》是根據嚴歌苓的同名小說改編的,是一部宏大的戰爭史詩電影。張藝謀的這部電影首次啓用了好萊塢的一線明星克里斯蒂安·貝爾進行擔綱主演,還用了13位全新的中國女演員來飾演金陵十三釵,而且還邀請到好萊塢最好的特效和製作團隊加盟,更有衆多中國內地知名演員親情參與,可以稱得上是中國電影開始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我還記得當初張藝謀以一部《英雄》正式開啓了中國的“大片時代”,可謂是引起了影壇風起雲涌,接着是承擔了北京奧運會總導演的職務,最終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力。張藝謀可以說得上是中國導演界的鬼才,他的電影整體質量都很高,不僅博得了國內影迷的普遍追捧和喜愛,而且還得到了國際上一定程度的認同,他在國際三大電影節上都曾有斬獲,單就奧斯卡電影來說,他曾經被三度提名“最佳外語片獎”,可以說是十分難得的。

據說今天這部影片已經籌備了4年之久,總投資更是達到6億元人民幣,是中國影史以來投資最大、空前絕後的一次。相信這部電影應該也會有很好的響應和回報。

初看影片的名字,我們就不難發現這部電影主要與南京秦淮河畔的十三個妓女有關。其實電影中一共出現了14位風塵女子,其中兩個中途被日本軍人凌辱致死,場面特別悽慘。《金陵十三釵》主要講述的是1937年南京淪陷以後,日軍進行血腥屠城,所到之處血流成河,哀鴻遍野。而此時南京的一個教堂臨時成爲了避難之所,一個美國殮葬師、一羣金陵教會女學生、幾個殊死抵抗的軍人和傷兵還有14個淪落風塵的秦淮女子都來到了這裏,他們在這個相對封閉的空間裏,共同面對一場生死浩劫。然而這個教堂並不是永遠安全的,鐵蹄之下,他們都是俎上之肉,亡國之奴。最終日軍還是闖入了這裏,並且發現了女學生,在這千鈞一髮之際佟大爲飾演的中國軍人殊死抵抗,以生命的代價救下了這些女學生。這一段電影情節也是相當慘烈,在日軍對那些女學生實施獸行時,佟大爲飾演的中國軍人以精準的槍法先後射殺了幾個日本兵,最終和日本人同歸於盡,在場的人無不震驚和感動。然而日軍不可能就此善罷甘休,他們再一次要求強徵女學生前往慶功會爲日軍表演節目。這當然是一條不歸路。女大學生們不堪受日軍凌辱,決定集體自殺。可最終卻被以玉墨爲首的妓女們和假扮神父的約翰救下。這12個平日裏被視爲下賤的風塵女子,在侵略者喪失人性的屠刀前,卻激發了俠義血性,她們身披唱詩袍,懷揣剪刀,代替教堂裏的女學生,去赴一場悲壯的生死之約。

《金陵十三釵》裏的故事地點就在南京的一個天主教堂裏。在那裏,女學生們的單純、善良、純潔與妓女們的世俗、妖豔、放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兩極化的主人公的拌嘴與吵架中教堂成了人性集中的舞臺。以趙玉墨爲頭的妓女們在教堂裏抽菸、喝酒,說淫蕩的話,以孟書娟爲首的唱詩班的女生們對她們嗤之以鼻,總以爲自己代表了女性性格中最美好、最讓人嚮往的一面,妓女們在她們眼中則代表了女性最爲醜陋、恥於示人的一面。學養、身份與境遇完全不同的兩撥人增加了電影的戲劇性,一羣女人的貧嘴吵架成了矛盾衝突的一個小高潮,其中以女學生們阻止妓女使用她們的茅廁爲代表。但是這並不代表她們永遠水火不容,她們在關鍵時刻還是表現出了人性善良美好的一面。比如在日軍第一次闖入教堂發現女學生時,妓女們爲了救女學生一直把地窖的小門敞開,而女學生們爲了不把日軍引到地窖,寧願跑到樓上引開日軍,自己受苦。這些都鑑證了人性的閃光點。

《金陵十三釵》的另一個看點就是人性的轉化。妓女和女學生雖然皆爲女性,卻是女性的兩極代表。張藝謀在電影中充分運用這一矛盾之後又來了一次人性的轉化:日本人闖入教堂要求讓女學生去參加日軍宴會的唱歌活動(實則當“慰安婦”)之後,代表女性美好一面的唱詩班女生在大難面前表現得唯唯諾諾,而妓女們則表現出了平時少有的英勇,在最短的時間內化妝成12位女學生,加上陳喬治男扮女裝,一共扮作13個女學生登上了對她們而言無異於地獄之門的軍車。佔據《金陵十三釵》九成的矛盾在電影剩下還不到一成時突然轉化爲生死友誼和無言的大愛,電影所表現的情感也因此大步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這是一部“用人類之善向人類之惡宣戰”的電影,整個影片都貫穿着善良、救贖和愛的主題。雖然這部影片時長145分鐘,但我還是感覺意猶未盡,而且個人感覺影片中演員的表現都很不俗,尤其是戰爭場景極爲震撼。我覺得《金陵十三釵》可以說是近年來最感人的國產電影之一,也是具有藝術氣質的商業電影,各項技術指標亦在此片中得到了全面提升。不得不說影片故事敘述的獨特性,情節環環相扣,塑造的人物反差極具感染力,戰爭場面逼真,還有視覺畫面的美感,堪稱佳作。這部電影詮釋了電影藝術和電影美學,再加上嚴歌苓的好劇情。這部影片的幾乎每一個畫面,每一定格都拍出了美感,幾個主要的畫面場景就更是美得一塌糊塗。

看完整部電影,我爲很多場景、很多人物而感動。我感動於國軍士兵的英勇就義,我感動於浦生的可憐身世,我感動於豆蔻的天真可愛,我感動於約翰的惻隱之心,我感動於漢奸父親的愛女之心,我感動於陳喬治最後的男扮女裝,捨命救人···我更加爲那秦淮十二釵捨命代替學生勇赴日軍慶功宴而感動。特別是電影的最後一幕,那12個女子齊唱《秦淮景》的時候,嫵媚而旖旎,悲哀而決絕,慷慨赴死,不減一分顏色,於是,再回過頭去看她們一開始的潑皮無賴,醉生夢死,和女學生之間的針對打鬧,更是唏噓,更是喟嘆,很多人都潸然淚下。她們,12個別樣女子,12個所謂卑賤的“窯姐”,用自己生命的最後輓歌,唱響天地間的最強音!不覺讓我想起杜甫的詩句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十三釵的命運無疑是悲哀的。這是一羣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女人,真正的社會底層,走到街上被鄙視被唾棄的一羣女人,她們出賣自己的身體,每日醉生夢死,在有些人眼裏她們甚至是連垃圾都不如的存在。可是,她們出賣的只是身體,被唾罵被遺棄,人生不到萬不得已誰願意走到那樣的一條路上去。他們自甘墮落、麻木自欺,我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可是這也是她們命運的愚弄。如果她們的“命好”,她們本來是可以同唱詩班的孩子一樣,享受正常的教育,擡眼可見青天。正如玉墨,一個不一樣的女子。她端莊、雅靜、溫柔,說話上得了檯面,理性而通透。一個舉手投足間就能讓男人陶醉的女子,但偏偏,她是一個妓女,一個人儘可夫的妓女,只能淪落爲下賤女人行列。想到這樣美麗的一個女子,卻只能以這種方式存活在人世間,確實是種悲哀。以趙玉墨爲首的女子,深陷泥淖,心裏其實是悲哀的,同樣身爲女人,那些女學生都可以在那樣安靜的聖潔的聖堂裏,安心的做着自己的事情,可是她們卻一雙玉臂千人枕,卻還要被迫在戰火之下顛沛流離。然而正是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賤女子,卻在生死關頭上演了令人感動地一幕。她們選擇了代替女大學生們前往日軍的慶功宴,她們選擇了一條不歸路,一種可能連死都不如的結局。她們,只是簡單的中國女流之輩卻用血的洗禮使這羣“特殊女人”完成了由醜陋恥辱到聖潔善良人性的蛻變。

其實,人人生而平等。即便那12個風塵女子是以出賣肉體爲生,但是她們的人格和女學生的人格是平等的。她們和女學生相比沒有貴賤之分,只有身份之別,所以他們在道德範疇內沒有義務去代替女學生英勇赴義的。但是她們做到了!她們也是俠肝義膽的人,她們也是有情有義的人!!

誰說商女無情。在這裏,商女亦知亡國恨。

原文請見我的博客:

第五篇:金陵十三釵影評

化學師範121許星瑜1201412014

百變面具

——評《金陵十三釵》

小時候,我看過馬戲團的雜技,其中《變臉》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大人對我說過:其實一個人有多張臉。那時,我並不能理解。但是在看過《金陵十三釵》後,我忽然明白了其中的意思。

電影講述的是:1937年南京淪陷,只有一座天主教堂暫時未被佔領,教會學校女學生、秦淮河畔風塵女子、軍人和傷兵,還有一個美國人約翰,都先後進了教堂,在這個相對封閉的空間裏,他們共同面對一場生死浩劫,產生了各種各樣奇妙的感情。然而,教堂也不是永遠的淨土,暫時的寧靜很快被打破——日軍衝進教堂並且發現了女學生,殊死抵抗的軍人在千鈞一髮之際開槍救女學生,英勇犧牲。後來,日軍又強徵女學生去慶功會爲日軍表演節目,誰都知道,這將是一條凶多吉少的不歸路。女學生們不甘被日軍凌辱,準備集體自殺,卻被以玉墨爲首的妓女們救下。最後,這13個平日裏被視爲下賤的風塵女子,在侵略者喪失人性的屠刀前,激發了俠義血性,她們身披唱詩袍,懷揣剪刀,代替教堂裏的女學生,去赴一場悲壯的死亡之約??

約翰本是貪財好色的殮妝師,玉墨本是妖嬈美麗的風塵女子??原本應該是這樣的。可是,在殘酷的現實和人性的光輝下,他們帶上了百變的面具,化身成爲了善良正直的神父、清純可愛的女學生??我爲他們而感動!其中,豔麗的旗袍的風塵女子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說起青樓妓女,大家或許在腦袋裏面就會浮現這樣的場景:酒池肉林快活鄉,紙醉金迷脂粉陣。說起秦淮河,更多人的回想起這麼兩句詩: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身在青樓的風塵俏佳人,手執琵琶人招展,一句大爺入店來,雙腿張開香閨生暖紅帳飄香。春宵之後,再無他情,於是戲子無情,婊子無義,流傳千古。

本應該是這樣的,可是??在後來的時候,我們應該記得浦生難受時,豆蔻說,就剩一根弦了,彈的比瞎子要飯還難聽,這時候,豆蔻已經把浦生當成了她的弟弟。可能會多人會認爲,豆蔻是真的想嫁給她,那麼爲何要讓浦生去最大的舞廳,看最美的女人呢?爲了浦生能夠聽一曲《秦淮曲》,後來,她和香蘭去妓院拿琴絃,路上被日軍追殺,丟在了路上。當她們得知琴絃掉了的時候,不是想到的是逃命而是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險去把琴絃拿回來。當香蘭被殺的時候,依然竭盡全力,抱住日本人的腿,給豆蔻的逃跑贏得時間。在後來她們倆踏上了不歸路,爲了浦生能夠聽一曲《秦淮曲》她們獻出了生命,在這裏誰敢說,婊子無情?

在學生們要集體自殺的時候,是約翰和剩下的十二個女人極力的救下十三個女學生,並說我代替你們去,有姐姐們呢。十二個女人終於露出她們的俠義和果敢。

最後是決定赴日本人的死亡之約,她們唱起了《秦淮景》,在明知道死亡的結局的情況下,依然如此。人性壓倒恐懼,大義壓倒一切,最終她們成就了秦淮河邊的琵琶絕唱。

她們成爲了我眼中最最耀眼的存在!

電影以南京大屠殺爲背景。1937年的南京就是人間地獄,到處是屠殺、屠殺、還是屠殺、姦淫、姦淫、還是姦淫。想到這樣的一段歷史,總是讓人心痛。關於南京大屠殺題材的電影不少,印象深刻的也就是《南京!南京》、《屠城血癥》、《南京大屠殺》、《南京1937》、《東京審判》等等。這時一段血洗的歷史,主要人物不盡相同,但是歷史無法修改。而《金陵十三釵》將主要人物集中在了十四位妓女的身上,彰顯民族大義。

而這場大屠殺的劊子手是日本士兵。他們也有着百變的面具。他們在日本是丈夫、父親、兒子的角色,可是下一秒他們就是姦淫擄掠的惡魔。試問,他們的人性何在?午夜夢迴,他們不害怕嗎?相信每個中國人是不會原諒日本的!!!看完金陵十三衩,又一次聯想起很多事情。被譽爲央視知性主播的柴靜,曾經非常“理性”的反問一位多年來始終致力尋找戰友遺骸,併爲之立碑的抗戰老兵:您這樣做不是在培養仇恨嗎?但難道中國人不該記住日本人帶給我們的仇恨嗎?確實,我們常說:冤冤相報何時了?如果日本首相真的跪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前真誠謝罪,我們可以以德報怨;但對於這樣一個死不改悔,永不認錯,甚至認爲是中國人編造屠殺謊言的民族,中國人不該仇恨它嗎?對於孩子過於寬容那不叫愛而叫袒護縱容;面對仇敵忘記仇恨而自我安慰那叫沒出息、沒骨氣!我們可以不冤冤相報,但絕不能忘記曾經受到的傷害!

當然,有人性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有理性。愛國,不管大家是否確切的瞭解歷史,但大家愛國的那顆心是不容質疑的,只要中國還在,只要中國人還在,我們大家就能永遠堅持下去,直到最後那一個人倒下那刻,我是這樣認爲的。我們可以抱怨,抱怨去日本生活的中國人,抱怨自己國家沒有日韓美那麼科技發達,但是我們要相信,我們有很強大的智慧,我們有14億人,我們能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出一個發達的國家,一個在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國家,成爲整個地球最強的國家,成爲這個世界的王者,我們要有這樣的理想,然後再去奮鬥,爲了這個理想,那麼理想終究一日會達成,或許不是現在,而是十年後,二十年後,但是我們不能懶惰,不能泄氣,我們是中國人,所以我們會越挫越勇!

有時候,面具是必須的,是保護自己的存在。但是最重要的是:人可以有百變的面具,但是前提是要有人性的存在!!!